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期胸部影像的研究

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期胸部影像的研究
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期胸部影像的研究

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期胸部影像的研究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影像学表现及其意义,以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胸部影像的认识,尤其是该并发症的早期胸部影像的认识。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1年11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符合研究条件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66例患儿,随访2年,出院诊断明确,有完整胸部影像资料和完整临床资料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NRDS治疗后并发BPD 66例,治疗过程中平均治疗2~3周后复查影像检查,几乎所有并发BPD患儿胸片均开始出现“两肺透亮度减低,呈‘磨玻璃’样改变,两肺野可见斑片及云絮状阴影,边界模糊不清”表现,而且治疗过程中该影像较肺水肿影像持续时间长、吸收相对较慢。66例最终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网格状囊泡状阴影改变,25例此后连续拍片影像无明显变化。结论:胸部影像是临床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最直观、最方便、最快捷的首先方法,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病史及影像学资料,胸片、CT表现虽无特征性,但具有诊断意义,尤其是高分辨率CT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征象,有助于BPD的早期诊断,为临床及患儿尽早预防治疗赢得时间。

标签: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胸部影像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主要发生于早产儿特别是低体重儿。随着机械通气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激素等药物的临床应用及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高速发展,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BPD发病率也有随之不断上升的走势,并成为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早产儿存活率及生活质量[1-2]。因此,BPD是目前国内外新生儿科研究的热门课题,临床近年来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多,而影像学的研究报道相对滞后。胸部影像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及首先方法,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胸部影像是临床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最快捷、最方便、最直观的方法之一。此病的早期诊断尤其显得更为重要。现就本院2006年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NRDS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报道如下,进一步探讨早期BPD的影像学诊断及意义,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及患者早期预防治疗提供依据、争取时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月-2011年11月本院收治的,胎龄28~36周,出生体质量920~2500 g,出生4 h内发生新生儿NRDS的早产儿66例,男41例,女25例,诊断标准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标准[3]。其中超低体重儿(≤1000 g)3例,极低体重儿(≤1500 g)35例,低体重儿(1500 g≤体重32周13例。所有病例均经吸氧治疗和机械通气治疗,且有不同程度的氧依赖。临床表现:入院时表现为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并进行性加重63例,呻吟58例,三凹征53例,青紫54;血气平均值:pH (7.22±0.12),PaCO2 (43.53±

13.23)mm Hg,PaO2 (60.00±20.23)mm Hg。纳入和排除标准:(1)4 h 内发生严重的新生儿ARDS需机械通气治疗者;(2)初始需求吸气体积分数≥0.6,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影像分析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影像分析 发表时间:2016-05-04T11:48:09.587Z 来源:《卫生部公告》2015年7期作者:杜全庆厉春花 [导读] 气管肺发育不良如不及时进行诊断及治疗,会导致肺大疱、肺纤维化的形成,所以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的预后有很大的影响【2】,临床一般采用影像学手段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进行诊断,笔者就对支气管发育不良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杜全庆厉春花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放射科上海浦东 201300 【摘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新生儿常见的先天性肺部疾病,一般多发于早产儿,近年来,经典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病率有明显降低,但新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病率明显提高,特别是随着多层螺旋CT的普及检查水平的提高对新型支发育不良检出率有明显上升,目前临床一般采用影像学方法对新生儿及成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进行诊断。 【关键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影像学;X线;CT;核磁共振;分析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包括经典型及新型,经典型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为在胎龄36周时,胸片有特征性改变,在新生儿出生28天后,呼吸依然需要氧气的支持,产妇在生产前服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在产后对新生儿进行保护性通气及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可减少经典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病率【1】,但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无特征性改变的不典型即新型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的人数逐渐上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如不及时进行诊断及治疗,会导致肺大疱、肺纤维化的形成,所以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的预后有很大的影响【2】,临床一般采用影像学手段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进行诊断,笔者就对支气管发育不良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定义 1967年Northway等首次提出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概念,认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继发于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同时与氧毒性及机械通气气压伤等有密切的关系。1979年,Bancalari等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定义为:患呼吸衰竭的新生儿;需要进行季节通气3天以上且持续给氧28天以上;具有呼吸困难体征及肺部影像学表现【3】。2000年,在美国多家卫生研究机构的研讨会上制定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新定义:新生儿持续用氧28天以上;肺部放射学异常表现。 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病理学特点 经典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主要病理特征为支气管及分支变化异常,有明显的纤维增生及炎症;新型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主要特征为肺泡及肺微血管发育不良,具体表现为肺泡结构简单化,肺泡数量减少,体积增大,肺有胚胎化的趋势【4】。 3.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影像学特征 3.1 X线 在早期,Northway等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进行X线检查,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划分为四期,Ⅰ期,时间为1~3天,患儿的双肺有毛玻璃影,有肺透明膜病变样改变;Ⅱ期,时间为4~10天,有明显的肺实质改变;Ⅲ期,时间为11~30天,双肺有较多的低密度区,伴有肺不张;Ⅳ期,时间30天以上,低密度区有明显扩大,呈囊泡状,同时两肺的结构紊乱,有斑片影,存在过度充气及肺不张。随着治疗方法的改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病理特征有明显的变化,X线图像特征与经典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也有很大的改变,早期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一般无明显变化或者图像模糊,肺纹理增粗、增多、紊乱等,但依然可以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病理演变进行客观的评价【5】。发展到目前,X线检查只是作为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初步评估的方法,不可用作疾病严重性的评估依据。 3.2 CT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的早期诊断对其的预后有很大的影响,但X线的图像模糊,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一般要等患儿发展到一个月以后才能诊断,所以患儿在早期应该进行CT检查。与X线检查相比,CT的诊断准确率高出很多,更容易发现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的肺结构异常,主要表现为肺野有实变影及毛玻璃状影、囊状透亮及过度充气影,胸膜下三角密度增高影,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病变一般发于两侧下肺,且呈对称性分布【6】。随着年龄增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影像学表现更加明显,有资料显示,CT诊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主要依据为多发囊泡影,主要是由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病理改变体现在肺泡及肺微血管发育不良(如下图)。胸部CT诊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在临床应用广泛,可以发现肺部的各种间质性病变,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7】。 (图中可见左肺支气管发育不良,左下肺支气管囊泡样扩张及左下肺间质样改变,左侧胸膜局限性增厚,纵膈左移,右肺代偿性增大。) 3.3核磁共振 在早期,采用核磁共振诊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应用较少,虽然核磁共振没有辐射,但由于肺部的组织内只含少量的质子,与邻近组织具有较大的磁敏感率,同时核磁共振还受患儿心脏搏动及呼吸运动的影响,所以,核磁共振检查在肺部的应用均被限制【8】。但近年

肺的生理解剖

肺的生理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构成和肺泡囊。 呼吸道包括上下气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及支气管,以环状软骨为界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支气管由肺门进入肺中逐级分支形成支气管树,直径<1mm,壁内无软骨及粘膜下腺体者称为细支气管,细支气管的末段称为终末细支气管,当其管壁上有肺泡开口时,则称为呼吸细支气管。 呼吸细支气管继续分支为肺泡管和肺泡囊。临床上通常将直径<2mm的小、细支气管统称为小气道,3~5个终末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及分支末端的肺泡组成肺小叶(lobule),肺小叶呈大小不等的锥体形。Ⅰ级呼吸细支气管及其远端所属的肺组织称为肺腺泡(pulmonary acinus)。 气管、支气管及细支气管均被覆假复层或单层纤毛柱状上皮或柱状上皮,肺泡表面覆盖两种肺泡上皮细胞。Ⅰ型肺泡上皮细胞呈扁平状,肺泡表面的90%以上为其覆盖。Ⅰ型肺泡上皮细胞、基底膜和肺泡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共同组成气血屏障,是气体交换必需经过的结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数量少,能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为一种磷脂蛋白,具有降低肺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直径及小气道通畅、防止肺萎陷的功能。肺泡壁上的肺泡间孔是肺泡内气体、渗出液或细菌向邻近肺泡扩散的通道。 呼吸系统具有黏液-纤毛排送系统,可将吸入气管和支气管内的粉尘颗粒或病原微生物粘附在气管、支气管粘膜表面的黏液层上,随痰排出体外,若被吸入肺泡,则被肺泡内的巨噬细胞吞噬。 成人在静息状态下,每天约有1万升的气体进入呼吸道,肺具有广泛的呼吸面积,成人的总呼吸面积约有100m2(有3亿~7.5亿个肺泡)。由于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在呼吸过程中,外界环境中的有机或无机粉尘,包括各种微生物、蛋白变应原、有害气体等,皆可进入呼吸道及肺部引起各种疾病。

气管与支气管的解剖

气管、支气管的应用解剖 气管是人体进行呼吸的通道,气管与支气管连接于喉与肺之间,属于下呼吸道。气管自分叉处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具有呼吸调节、清洁、防御性咳嗽反射与免疫等生理机能。 气管(trachea)是由一串马蹄形透明软骨环与膜性组织连接而构成的管腔。透明软骨位于外层和粘膜下层之间,为马蹄形的不完整环,占气管前2/3;后壁为无软骨的坚实膜壁,由纤维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构成。气管上起于环状软骨下缘,相当于第6颈椎平面,下达气管隆嵴处,相当于第5胸椎上缘水平。成人气管长度约为10~12cm,气管腔的左右径稍大于前后径,左右径约为2~2.5cm,前后径约为1.5~2cm。气管长度及内径依年龄、性别而逐渐变长增粗,呼吸时,内径也有变化。中国人体质调查统计结果见表4-1-1。 表4-1-1 气管的长度与内经 年龄气管长(mm)前后径(mm)横径(mm) 1个月3个月5个月1岁3岁5岁7岁12岁成人男成人女40 42 43 45 50 53 60 65 103 97 4 5 5.5 7 8 8.5 9 10 15 12.6 6 6.5 7 8 9 9.5 10 11 16.6 13.5 气管约有16~20个马蹄形软骨环,包括颈段气管与胸段气管两部分,上段居于颈前正中,自环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窝,约有7~8个气管环称为颈部气管,因位置较浅,可在颈前触及;从胸骨上窝至气管隆嵴,约有9~12个气管环称为胸部气管,进入胸腔后,气管的位置较深。第1、2气管软骨环常连成一体,呈分

支状,其他气管环可能也有连着现象。颈部气管前面被覆有皮肤、筋膜、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等;在第2~4气管环的前面,有甲状腺峡跨越。颈部气管的长度及其位置深浅与头位有关,当头前倾时,颈部气管环部分进入胸腔,位置较深;头后仰时,颈部有较多气管环,位置变浅,易于暴露。临床上行气管切开时,取垫肩后仰头位,易暴露颈部气管,有利于手术。 气管壁自内向外有粘膜层、粘膜下层、纤维软骨层,其外层即为纤维和肌肉层。粘膜层为假复层柱状上皮,含有很多杯状细胞;粘膜下层为疏松的脂肪结缔组织,含有分泌浆液与粘液的两种不同腺体,散布在整条气管内;外层内含有血管、淋巴管与神经。 气管的血供来自甲状腺下动脉与甲状腺下静脉,其分支分布于颈部气管前面,在胸骨上窝水平,气管前面尚与无名动脉及左无名静脉邻近;临床上气管切开术时若位置过低,套管弯度不合适,伤口感染累及上述血管时,可并发严重的大出血而危及生命。 气管的末段最后一个气管环呈三角形突起,位于左右两侧主支气管交角处,组成气管杈(bifurcation of trachea)。其内形成一边缘光滑锐利的矢状嵴突,称为气管隆嵴(carina of trachea),是左右主支气管的分界,也是支气管镜检查时定位的一个重要解剖标志。 气管肌肉与粘膜的感觉神经由喉返神经支配,交感神经主要是由中部颈神经节支配,并与喉返神经相联系。淋巴引流至气管旁与气管前淋巴结。 支气管(bronchus)结构与气管相似,由软骨环、结缔组织与平滑肌组成,支气管进入肺门后,如树枝状反复分支,形成支气管树,此时分支愈分愈细,软骨环数目逐渐减少,软骨环也不完整。成人气管在第5胸椎上缘平面分为左右两主支气管,分别进入两侧肺门后,继续分支如树枝状,按自上而下分支顺序为:①主支气管(principle bronchus),入左右二肺;②肺叶支气管(lobar bronchus),右侧分3支,左侧分2支,分别进入各肺叶;③肺段支气管(segmental bronchus),入各肺段;④细支气管,直径1mm以下,入肺小叶;⑤终末细支气管;⑥呼吸

肺部基本病变影像表现

---------------------------------------------------------------最新资料推荐------------------------------------------------------ 肺部基本病变影像表现 呼吸系统基础解剖与肺部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1/ 178

部分容积效应部分容积效应:CT图像上各个像素的数值代表相应单位组织全体的平均CT值,它不能如实反映该单位内各种组织本身的CT值。 在CT 扫描中,凡小于层厚的病变,其CT值受层厚内其它组织的影响,所测出的CT值不能代表病变的真正的CT值:如在高密度组织中较小的低密度病灶,其CT值偏高;反之,在低密度组织中的较小的高密度病灶,其CT值偏低,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最新资料推荐------------------------------------------------------ 3/ 178

---------------------------------------------------------------最新资料推荐------------------------------------------------------ 5/ 178

---------------------------------------------------------------最新资料推荐------------------------------------------------------ 7/ 178

肺发育不良

先天性肺不发育和肺发育不全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肺芽发育产生障碍所致。肺不发育或肺发育不全可分为以下病理类型: 1.肺发育不良即肺实质发育障碍,常见类型有肺组织未发育伴先天性膈疝肺动脉缺如球形肺伴支气管畸形。 2.肺叶缺如一叶或多叶缺如常见为右中叶和右下叶缺如纵隔向患侧移位患侧余肺多合并其他畸形。 3.单侧肺缺如由于一侧肺芽发育障碍可以是支气管闭锁,远端没有肺组织及肺血管;另有一部分表现为支气管狭窄和远端肺组织肺气肿这是由于气体经侧支气管进入缺乏肺血管的肺组织而形成的主支气管缺如继发肺缺如左侧明显多于右侧,由于残肺换气不能代偿,患儿多在婴儿期死亡,有报道少数还是能活到60岁以上且无明显临床症状。 4.双肺缺如胚胎期肺芽不发育,发病罕见,胎儿多合并心脏等脏器畸形大多在宫腔内死亡流产少数出生后可有呼吸挣扎,不能维持生命。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一侧肺不发育在X线胸片上见患侧胸腔密度均匀致密,其内缺乏充气的肺组织以及支气管影和血管纹理的痕迹,心脏和纵隔结构均移向患侧,患侧的横膈面显示不清,对侧正常肺呈不同程度的代偿性肺气肿,以致横膈下降,膈面变平,过度膨胀的肺可形成纵隔疝。如果同时见到脊椎有半椎体畸形则很有助于诊断。另一部分肺发育不全可在X线胸片上显示肺组织充气,但肺纹理稀少,相比之下有时会被误认为是健侧支气管炎症或支气管扩张,须特别注意。 2、支气管造影:可以显示患侧主支气管缺如,气管似乎直接与另一侧主支气管相连接,或主支气管呈发育不良畸形,或支气管分支的数目稀少。行肺血管造影检查可见患侧肺动脉主干发育不良或缺如,有助于确定诊断。 3、肺动脉灌注扫描:患侧显示肺血流减少或明显减少。 鉴别诊断 1、支气管扩张在X线胸片上显示肺组织充气透明度增加,肺纹理稀少,与肺叶发育不全易混淆,支气管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 2、普通支气管炎症与肺发育不全合并肺部感染鉴别X线检查不易鉴别,可行肺动脉造影检查。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诊治(完整版)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诊治(完整版) 随着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医学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VLBW )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ELBW )存活率明显增加,BPD发病率也有上升的趋势。胎龄愈小、出生体重愈低,发病率愈高。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 000g)与极早早产儿(胎龄<28孕周)BPD发生率可高达50%。我国不同研究者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差异较大,出生体重<1 000g与胎龄<28孕周BPD发生率19.3%-85%。重度BPD是VLBW和ELBW死亡的主要原因,存活者者常出现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生后一年内病死率高。且有较高的神经发育障碍率。目前对BPD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 1、BPD的定义 1967年No rthway等首次提出BPD这一概念并作为一种病理学诊断。主要临床特征为:需要吸入高体积分数氧和机械通气较高气道压力呼吸支持的严重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早产儿,出生后28天仍需要用氧,此称为“经典或旧BPD”。认为BPD的发生与氧中毒和机械通气气压伤有关。以后临床研究发现,发生BPD的新生儿并非都是RDS患儿,并提出RDS 不能作为诊断BPD的必要条件。1979年Bancalari等将BPD定义修改为:

(I)患呼吸衰竭的新生儿;(2)需要机械通气至少3天并且持续给氧超过28天; (3)有呼吸困难的体征和肺部的放射影像学表现。Jobe 为首的研究者们发现:BPD多发生于体重≤l kg的早产儿,且多发生在出生后仅有轻度或无肺部疾病,需低浓度氧或不需要氧疗及机械通气的低出生体重儿,患儿在住院期间逐渐出现氧依赖,并且持续时间超过纠正胎龄36周。同时在影像学方面,No rthway阐述的4阶段典型X线表现已不多见,此称为“新型BPD”。2000 年6月由美国国家儿童保健和人类发育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 of ChildHealtha n d Human Development,NICHD)、国家心脏、肺和血液研究院及少见疾病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研讨会上,制定了BPD新定义,根据末次月经后孕龄(PMA)并基于临床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度。根据该定义的界定,BPD是指任何氧依赖(FiO2> 21% )超过28天的新生儿。二十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产前糖皮质激素和出生后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广泛应用,以及保护性通气策略实施,“经典型BPD”已很少见,临床上常见的是“新型BPD”。 2、病因及发病机制 BPD的本质是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上,各种不利因素(如炎症、氧中毒及气压伤等)对发育不成熟肺导致的损伤,以及损伤后肺组织异常修复。

不同程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doi:?10.7499/j.issn.1008-8830.2015.05.005论著·临床研究 不同程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的 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任艳丽1,2 孔祥永1 杜志方3 封志纯1 黄俊谨1 陈佳1 张珊1 (1.南方医科大学北京军区总医院临床医学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北京 100007; 2.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福建 福州 350001; 3.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儿科,河北 石家庄 050082)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59例胎龄<32周BPD?早产儿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前瞻性研究。59例早产儿中包括轻度BPD?37例,中/重度BPD?22例,比较不同程度BPD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中/重度BPD组患儿机械通气、氧疗、抗生素、静脉营养等应用时间及住院时间长于轻度BPD组(P<0.05),院内感染发生率、红细胞输注次数高于轻度BPD 组(P<0.05)。轻度BPD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Ⅰ级(生后1?d)、肺透亮度减低(生后4~10?d、生后28?d 及以上)等X线改变比例较中/重度BPD组高(P<0.05);中/重度BPD组BPD?Ⅲ期改变(生后4~10?d)、BPD?Ⅳ期改变(生后28?d及以上)等比例较轻度BPD组高(P<0.05)。结论 呼吸机、氧疗、抗生素等应用时间及院内感染发生率与BPD严重程度相关。BPD程度越重的患儿,静脉营养时间越长,输注红细胞次数越多,BPD影像学改变更典型。BPD影像学检查对BPD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5):440-444][关键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胸部X线检查;胸部CT扫描;新生儿 Clinical and imaging features of premature infant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REN Yan-Li, KONG Xiang-Yong, DU Zhi-Fang, FENG Zhi-Chun, HUANG Jun-Jin, CHEN Jia, ZHANG Shan. Bayi 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in Beijing Military General Hospit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07, China (Feng Z-C, Email: zhjfengzc@https://www.360docs.net/doc/fc17636585.html,)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and imaging features of premature infant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Methods A prospective study was performed on the clinical data of 59 premature infants (gestational age <32 weeks) with BPD. Among the 59 premature infants, 37 cases had mild BPD and the other 22 cases had moderate to severe BPD. The clinical and imaging data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se premature infant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BPD.Results The durations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xygen therapy, antibiotic therapy, parenteral nutrition, and hospitalization in the moderate to sever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ose in the mild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and number of times of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in the moderate to sever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ild group. The rates of X-ray changes, including grade I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1 day after birth) and hypolucency of lungs (4-10 days and ≥28 days after birt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mild group than in the moderate to severe group. The rates of X-ray changes in classical BPD stage III (4-10 days after birth) and IV (≥28 days after birt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moderate to severe group than in the mild group. Conclusions The durations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xygen therapy, and antibiotic therapy and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BPD. The premature infants with severer BPD need a longer duration of parenteral nutrition and more times of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and have more typical imaging changes of BPD. Imaging examination has a predictive value for the severity of BPD. [Chin J Contemp Pediatr, 2015, 17(5): 440-444] Key words: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Chest X-ray; Chest CT scan; Neonate [收稿日期]2014-12-10;[接受日期]2015-01-28 [作者简介]任艳丽,女,博士研究生,主治医师。 [通信作者]封志纯,男,主任医师。

胸肺部病变的影像表现

胸肺部 1、胸部影像学检查常采用哪些方法? 一、胸部透视二、拍片(正、侧位)三、高仟伏拍片四、体层摄影五、支气管造影六、CT七、MRI 2、肺部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有哪些? 一、渗出性病变:表现为边缘模糊,密度均匀的片状阴影,范围可从小叶到大叶,当病变累及大叶时,其形态与肺叶一致,边缘锐利,并可见支气管气象 二、纤维性病变:表现为密度较高,边界清楚,走行僵直,形态不规则的条索状影 三、增殖性病变:表现为局限性结节状或花瓣状,密度较高边缘较清,一般无融合趋势 四、钙化性病变:表现为边缘锐利,密度极高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斑点状或斑块状影 五、空洞性病变:1、虫蚀样空洞:表现为大片肺实变中有多发性小透光区。形态不规则,呈虫蚀状。2、薄壁空洞:空洞壁厚<3mm,边界清楚,内壁光滑的圆形透光区。3、厚壁空洞:壁厚>3mm,空洞呈圆形或不规则,周边有或无实变区,内壁光滑整齐或凸凹不平,洞内可有或 无气液平面 六、肿块性病变:良性肿块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密度均匀的球形致 密影,恶性肿块多为分叶状,边界不锐利,可有短细毛或脐凹征,中心可发生坏死3、一侧胸腔均为密实影,应考虑哪几种病的可能?在鉴别时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量胸腔积液 二、一侧性肺实变 三、一侧性肺不张 四、一侧性胸膜肥厚粘连 五、先天性一侧肺不发育 六、一侧性肺硬变在鉴别时应注意:一、纵隔位置二、横膈高低三、肋间隙宽窄四、胸廓大小五、在平片上观察有无支气管气象六、在体层片上观察主支气管是否通畅七、结合临床其 它资料4、支气管肺癌(中心型)的直接、间接X线征象有哪些? 一、直接征象:1、肿块,位于肺门区,呈圆形或分叶状 2、支气管内息肉样充盈缺损 3、支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阻塞,呈鼠尾状或杯口状 二、间接征象:1、阻塞性肺不张,上移之水平裂与肺门肿块构成反“S”征(指右上叶) 2、阻塞性肺炎:反复发作,吸收缓慢的渗出性病变 3、阻塞性肺气肿:被阻塞肺叶含气量增加,透亮度增高5、大叶性肺炎的典型X线表现? 大叶性肺炎按照病变形态变化的过程,通常分 成充血期,肝变期或实变期及消散期,可累及肺叶的大部或全部。前者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缘模糊的阴影后者表现为密度均匀的大片致密影。边缘清楚,以叶间裂为界,其形状与肺叶,轮廓一致,其内可见支气管气象。不同大叶性肺炎的形态,各不相同。6、急性血性播散型肺结核的典型X 线表现? 病变早期两肺密度增高呈毛玻璃样改变。约10天后两肺呈弥漫性均匀分布,大小 相同,密度均匀一致,边界清楚的粟粒状结节影。两肺纹理显示不清。肺结核,经典的肺结核表

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期胸部影像的研究

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期胸部影像的研究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影像学表现及其意义,以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胸部影像的认识,尤其是该并发症的早期胸部影像的认识。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1年11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符合研究条件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66例患儿,随访2年,出院诊断明确,有完整胸部影像资料和完整临床资料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NRDS治疗后并发BPD 66例,治疗过程中平均治疗2~3周后复查影像检查,几乎所有并发BPD患儿胸片均开始出现“两肺透亮度减低,呈‘磨玻璃’样改变,两肺野可见斑片及云絮状阴影,边界模糊不清”表现,而且治疗过程中该影像较肺水肿影像持续时间长、吸收相对较慢。66例最终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网格状囊泡状阴影改变,25例此后连续拍片影像无明显变化。结论:胸部影像是临床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最直观、最方便、最快捷的首先方法,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病史及影像学资料,胸片、CT表现虽无特征性,但具有诊断意义,尤其是高分辨率CT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征象,有助于BPD的早期诊断,为临床及患儿尽早预防治疗赢得时间。 标签: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胸部影像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主要发生于早产儿特别是低体重儿。随着机械通气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激素等药物的临床应用及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高速发展,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BPD发病率也有随之不断上升的走势,并成为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早产儿存活率及生活质量[1-2]。因此,BPD是目前国内外新生儿科研究的热门课题,临床近年来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多,而影像学的研究报道相对滞后。胸部影像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及首先方法,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胸部影像是临床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最快捷、最方便、最直观的方法之一。此病的早期诊断尤其显得更为重要。现就本院2006年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NRDS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报道如下,进一步探讨早期BPD的影像学诊断及意义,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及患者早期预防治疗提供依据、争取时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月-2011年11月本院收治的,胎龄28~36周,出生体质量920~2500 g,出生4 h内发生新生儿NRDS的早产儿66例,男41例,女25例,诊断标准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标准[3]。其中超低体重儿(≤1000 g)3例,极低体重儿(≤1500 g)35例,低体重儿(1500 g≤体重32周13例。所有病例均经吸氧治疗和机械通气治疗,且有不同程度的氧依赖。临床表现:入院时表现为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并进行性加重63例,呻吟58例,三凹征53例,青紫54;血气平均值:pH (7.22±0.12),PaCO2 (43.53± 13.23)mm Hg,PaO2 (60.00±20.23)mm Hg。纳入和排除标准:(1)4 h 内发生严重的新生儿ARDS需机械通气治疗者;(2)初始需求吸气体积分数≥0.6,

肺部病变的基本影像表现

肺部病变的基本影像表现 肺部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同病异影,表现各异;如何分析病变的性质、部位、范围、大小、多少、密度、边界,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和运动器官的功能状态,都是诊断肺部病变的前提。下面就肺部病变的基本影像表现简要概述如下: 1、渗出病变:为急性炎症反应,肺泡内液体渗出所至肺实变。X 线表现为大小、数目不一的斑片状模糊影,可融合发展成大叶实变,并可见支气管充气症。CT表现早期为毛玻璃影,代表肺泡内炎性渗出量不多,没有将肺泡完全填充;中晚期则炎性渗出填充肺泡而实变,表现为肺叶、肺段及小叶实变影,大片状阴影区内可见支气管影,也叫支气管气像。代表疾病为各型肺炎。 2、增殖病变: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X线上成密度增高的斑片状阴影,排列为腺泡或梅花瓣状,边界清楚,无融合趋势。CT表现为密度增高,边界清楚地实变阴影,CT值大于渗出病灶。代表疾病为肺结核。 3、纤维病变:为炎症修复期表现。X线上呈索条影,排列不规则;广泛肺纤维化呈大片不均匀高密度影;弥漫间质性肺纤维化两肺广泛分布纤维条索,网格状或蜂窝状阴影。CT表现为两肺外围、胸膜下广泛分布的网状、结节状及蜂窝状影。代表疾病为特发性肺纤维化。 4、钙化病变:在组织坏死变性基础上有钙盐沉积。X线上呈边缘锐利的致密影,大小形态不一,呈斑点、片状、结节、大块或弧形影。

CT表现为密度增高,边界清楚地病变,CT值大于800HU。代表疾病为肺结核。 5、肿块病变:由肿瘤增殖或炎性肉芽肿所致,X线上良性肿块的边界光滑,生长缓慢;恶性肿瘤边缘不规则,有分叶、毛刺症,生长快;转移瘤呈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影、CT表现与X线表现大致相同。代表疾病为肺癌。 6、空洞与空腔:肺部病变坏死液化后,经支气管引流排除,便形成空洞;肺腔隙病理性扩张,成为空腔。空洞与空腔X线上表现为大小和形状不一的透光区,可分为无壁、薄壁和厚壁空洞,后者壁厚3mm以上;空墙壁菲薄。空洞或空腔内如有液体滞留,可见液平面。CT表现为空洞内无肺纹理,边界清楚、薄壁,如果融合则形成肺大泡。空洞为壁厚的外缘清楚或不清楚的空隙,内壁光滑或结节状。代表疾病为空腔肺气肿、肺大泡;空洞为肺脓肿、肺结核、肺癌。 小结:可见肺部病变的基本影像表现多种多样,可能同时或部分出现在同一疾病中,在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影像学表现也会有所变化,所以正确认识肺部病变的基本影像表现对于临床诊断很重要。 原创作者:康益德-孙启坤医师 参考文献:《康益德期刊》202期主编:董瑞 参考资料:https://www.360docs.net/doc/fc17636585.html,/3874.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