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本真_追求自由和谐

回归自然本真_追求自由和谐
回归自然本真_追求自由和谐

中外文学文化研究

本栏目责任编辑:杨菲菲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给予很高的评价:“全部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一部书,即马克·吐温的《哈》……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部……无论是在它之前或之后都没有任何书可以超过它。”历来评论家都聚焦于作品对残酷现实、蓄奴制及种族歧视的揭露和批判,很少有人从生态批评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本文作者试图从人类的自然状态和天真本性重读这部巨著。从当代人类生态学的视角看,《哈》实际上就是一曲歌颂人类生态平衡的赞歌,无论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从情节人物塑造上均体现出“回归自然本真,建立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生存关系”的自然精神。

1河上的漂流生活+河岸的文明生活———自然与文明的对立

小说的主人公哈克是村里一个终日在野外流浪的“野孩

子”,父亲是个无赖的酒鬼,被村里一个有钱的寡妇收养,父亲无休止的纠缠和寡妇的清规戒律让他无法忍受。于是,他设法逃了出来,立志要去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密西西比河岸的一个小岛上,哈克遇到了试图逃亡废奴区的黑奴吉姆。吉姆也是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作者塑造的这个形象是异常真实的,他固然无知迷信,但我们可以从其骨子里透出的那种友好、善良中,看出黑人奴隶近乎于“愚昧无知”的自然天真的本性。一个是为了逃离压迫奴隶的蓄奴制,一个是为了逃离文明社会的束缚,两人乘着木筏在密西西比河上一起开始了奔向自由、回归自然的旅程。小说主人公获得自由独立回归自然的理想结局是众望所归,也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

同时,马克·吐温以诗样的手笔,描绘出一个星斗闪烁的天空即一泓平静的河水来烘托他们共有的美妙谧静生活。大自然钟爱他们,并以河上初升旭日的纯洁来肯定哈克与吉姆的无邪。然而,这份纯洁却不能长久存在。小说中对日出的精心描绘,最后在腐臭的鱼腥中结束。哈克与吉姆只能逃避岸上腐败的社会于一时,社会已经在哈克的个性上留下了永恒的烙印,给了他残缺的道德观,不时地与他的善良之心作斗争。小说通过他们在逃跑途中的所见所闻,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污浊的社会风气和丑陋生活,拜金主义盛行,人们愚昧无知、贪得无厌,生活空虚无聊。瓦岑小姐出卖哈克;海盗在河上杀人越货,互相残杀;“国王”和“公爵”冒充玛莉小姐的亲戚:都是为了钱。还有家族屠杀,枪杀无辜,恶人横行,如此“文明社会”中竟毫无安定可言。由此可见,河上的“原始”生活与岸上的“文明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方面,哈克和吉姆一起在木筏上的生活象征着和谐、平静、友爱和自由。明月下漂流在平静河面的木筏上的生活对他们来说

是如此的无拘无束。与文明社会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哈克觉得只有“在木筏上的生活才使人感到自由、轻松和舒畅。”另一方面,与木筏上那种友爱和谐的气氛相比,岸上的生活充满了奸诈和邪恶。在这里,文明人的野蛮残酷和虚伪被哈克“童真”而“自然”的眼光揭露得淋漓尽致。德沃托曾经指出:“这部书比任何其他的作品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这便是美国”。

《哈》向人们阐释了深刻的生态主义思想: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人与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以此号召人们敬畏自然中的生命形式,保护动物,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高度平衡。

我们不仅要尊重人之外的大自然,而且要尊重人内在的自然:人的天性。哈克和吉姆正是在这大自然的自由空间中,按照自己的欲望塑造真实的自我,做出自由选择,积极行动,追求自由独立;为了追求新生活,经历千辛万苦,用勤劳的双手及务实的精神,在西部开拓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生活。

2童言无忌+方言土语———

创作艺术的自然特色全书以第一人称“我”(Huck )自述的口气写成,通过儿童

讲故事的方式给读者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而且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通俗的民间口语和粗俗的方言俚语,这完全符合乡村儿童的性格特征,丝毫没有人为雕饰的痕迹,使整部作品的天然“自然”味更浓了。与汤姆相比,哈克是更加地道的顽童,他拉拉塌塌,几乎是目不识丁,对于长者虔诚的教诲是无动于衷,又憎厌他所生活的环境,热爱大自然,并且永远渴望逃往自由的天地--摆脱文明的束缚,表现出其天真无邪的本性。马克·吐温借哈克“天真自然”的眼光观察当时的社会现实,通过哈克的观察和心理活动来评判他生活的社会,更能准确地认识到世界的真实面目,说出成年人有所顾忌而不便说出的话语。正是这种“童言无忌”增强了小说的幽默感。对于木筏上的“皇帝”,哈克直言不讳认为差不多所有的皇帝都是流氓,是混账东西;他恨不得能听见一个没有皇帝的国家才好。这与我们熟知的寓言故事《皇帝的新装》结尾的那句画龙点睛的“童言”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虽不“悦耳”却是无懈可击的大实话。这种儿童式的诅咒,指桑骂槐,实际上是对社会不满的发泄。根据《旧约》的说法,所罗门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哈克却对所罗门用刀劈小孩断亲母的办法表示非议———他绝不是个聪明之人。这种话只能是出于小哈克之口,因为没有足够的知识经验,所以还不能找出“文雅”的辩词而已。这类似于天籁之音的“童言”贯穿回荡于整部作品之中,依稀可以听见作者的声音。马克·吐温运用这种儿童文学的艺术形式———“童言无忌”借儿童之口表达思想,借儿童之眼观察社会———来揭露批判社会文明束缚的危害,体现了自然与文明的鲜明对立,可谓是

收稿日期:2010-12-12修回日期:2011-01-15

作者简介:接桂敏(1985-),女,山东日照人,山东省翰财贸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和自考英

语等课程的教学。

回归自然本真,追求自由和谐

接桂敏

(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316)

摘要:以往对《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幽默性特色及反蓄奴制的主题上,其实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当时的社会弊端及人际关系危机给予深刻的揭露与批判,提出深刻的生态思想:号召人们回归自然本真,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自由平等和谐的生存关系。

关键词:马克·吐温;生态批评;自然本真;自由和谐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1)04-0189-02

189

Overseas English 海外英语中外文学文化研究

本栏目责任编辑:杨菲菲

2011年4月

(上接第188页)

wrote his plays focusing on revelations of complicated inner mind and ambivalent feelings.Fool for Love reveals more of conscious -ness than of reality.More than typical dramatic action or the typ -ical character and story of a traditional play,Fool for Love re -sembles the surreal and often absurd and contradictory realm of dreams or the subconscious,which has repeatedly examined the moral anomie and spiritual starvation that characterize the world of this play.

4Conclus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kind of rootless emo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terial world,revealing modern people's thirst for love and their drifty life of absurdity.It presents the agony of modern people with their mind and emotion adrift,being unable to find their root.In Fool for Love ,each scene gives us a different version of who May,Eddie and the Old man are,and every story seems to rarely mesh with each other in terms of facts.Yet they do cohere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author's con -

sciousness.As his characters race verbally through the debris of the West,they are searching for their identities and familial roots that have disappeared with the landscape of legend.Just like their vagrant life,their love and their mind are drifting in an e -motional desert.

References:

[1]王和月.追求超越的灵魂———

山姆·谢泼德及其剧作[J].戏剧艺术,1989(4):69.

[2]汪义群.当代美国戏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245.

[3]吾文泉.跨文化对话与融会:当代美国戏剧在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22.

[4]Bigsby C W E.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n Drama [M].Vol.3.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239.

[5]DeRose D J.Sam Shepard[M].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92:90.

独具匠心。

小说的另一艺术特色是它的语言———包括方言口语和黑人的土话。在此之前,美国的文学大家像爱默生、梭罗、霍桑等在创作中都是使用一种上层社会规范过的斯文语言,即可称之为“美国的文言”。而马克·吐温打破这种创作传统的束缚,大胆创新,使用一种活生生、满是泥土和大自然气息的方言土语来进行写作。这是对美国文学的极大贡献并对其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以至于此后的许多美国名家对《哈》及其在语言上的成就推崇备至。美国作家沃克称吐温“一举创立了风靡美国文学并波及世界文学的口语风格”不愧为“我们文学中的统帅人物”。

哈克用这种口语讲故事,显得朴素自然,生动风趣,较之“文言”更为新鲜活泼更有现实感。使用不符合当时语言规范的粗俗语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性格行为,均体现出哈克渴望回归本真状态和自然天性的急切心理和愿望。而吉姆使用的黑人口语则充满了乡土气息,使人感到亲切。语言是身份的象征。吉姆作为黑奴相对于受文明影响下的哈克来说,他与大自然更加贴近。他的热心真诚,老实忠诚均源于他的自然本性。这种口语土语的运用极大增强了人物的个性化。

3儿童+大河———

以“自由和谐”为主题的人物风景图大河(密西西比河)和孩子(哈克)是这部小说中两个最重

要的象征,都与融入自然有关。密西西比河明显是象征着自然而纯朴自由的生活,而大河两岸的生活却是物欲横流、思想闭塞。主人公哈克代表了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存态度。著名诗人艾洛特曾说:“哈克的存在,是向美国及欧洲的价值观提出的挑战,是对开拓精神和事业进取的超越。他处在遗世独立的自然状态。”

哈克是一个正直善良热爱自由的叛逆少年,他渴望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哈克是个地道的自然之子,对达格斯寡妇和瓦岑小姐的宗教教化反感至极,对酒鬼父亲的百般虐待感到窒息。这些心理描写生动刻画出了哈克作为一个“自由”人受四周重重包围的“文明”束缚压迫的窘境。如同黑奴受白人压榨剥削的境况一样令人无法忍受,只有逃跑反抗这一条出路。最后自然的力量战胜了文明的邪恶,哈克和吉姆开始了自由惬意的逃亡之旅。一个羽翼未丰的“野孩子”心情舒畅地划着木筏在密西西比河上顺流而下。那是一幅何等和谐自然的大河奔流图!

《哈》对景色描写中融入了人的思想感情。许多世界著称的名胜古迹在马克·吐温的多本游记性质的作品中都有或长或短的描绘,但似乎都不如在《哈》中让他魂牵梦绕的密西西比河的描写来得出色(9章的大和风雨图;15章的大河雾航图;19章的大河破晓图)。难怪有评论说:《哈》之所以是本伟大的书,因为它写的一个密西西比河神———一个有自己的心,自己的意志的力量,对有道德观念的想象力来说,它仿佛蕴含着一个伟大的道德观念,而哈克乃是这河神的仆人。《哈》可以说是“与人的卑琐相比,对河之神的美、神秘力量的一曲伟大高尚的颂歌。”

生态批评除解构人类中心主义,批判工业和科技文明外,还主张解放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对自然的回归还应上升一个层次,我们应该倡导人类返璞归真,回归“人类内部的自然”,即回归人的自然本性,还人类以本真状态,建设人的精神生态。当然,生态批评对“自然”价值的强调和重视,对现代“进步文明”的质疑与批判,并不是要回归到旧社会的“神秘主义”和原始宗教观念,而是为了更加关注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蕴和社会价值,更加强调文学创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马克˙吐温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探讨整合在小说的世界里,也正符合了当今世界文艺理论强调的文学作品对自然的崇尚和人心的返朴。

若人类真正回归了“内部的自然”,恢复了自然天性和本真状态,过上一种自然、淳朴,物质生活极其俭朴而精神世界无限丰富的生活,那么人类中心主义将不攻自破:物质膨胀,人欲膨胀,人的异化就会自然消失;人类会尊重爱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平相处、协调发展,因此实现物种平等,生态平衡;同时也消灭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真正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Forrest G,Robinson.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rk Twain [M].Shanghai:Shangh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丁云.英美文学研究新视野[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2005.[3]郭继德.美国文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4]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90

摒弃形式,注重实效

摒弃形式,注重实效 发表时间:2016-05-17T09:45:37.373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4月总第201期作者:陈立东[导读]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精设教学过程,让课堂上每一分钟都体现价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克服“形式主义” 陈立东江苏省溧阳市平桥初级中学213300 摘要:“高效课堂”要求教师精设教学过程,让课堂上每一分钟都体现价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摈弃形式,注重实效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本文结合实践,从掌控学情、指导学法等几方面对如何克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进行探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形式实效 一、深入了解学情,准确把握学生实际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学情,依据学情构建课堂授课程序,科学有效的把握课堂,使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形式主义”出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清晰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知识积累、认知结构等基本学情。此外,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思想状况、学习状态、兴趣爱好等也是教师必须了解的重要内容。初中学生刚由小学升入中学,其学习方式仍停留在识记、模仿阶段,抽象思维、自主探索等能力还显不足,数学的应用能力仅是刚刚起步。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更加习惯于“被动”学习,他们更愿意在教师的整体把控下完成学习,其对学习的理解为“学习即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对此,教师必须能够准确把握学生实际,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习惯,又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阶段特征,决不能停留在自我的意愿中“自说自话”,过高或过低地估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而使某些课堂环节流于形式。 比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公开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先进性及调节课堂氛围通常会选择设计“小组讨论”这一教学环节。小组讨论既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体现,又是较好的合作学习方式,运用得当确实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格调,促使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然而小组讨论是一个组织“精密”的教学过程,这一过程既需要教师精细的预案,即何时讨论、讨论什么、小组规模、小组分工、如何反馈、可能生成等一系列问题,更需要教师清楚学生的已有学情水平,特别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包括学生有无“讨论”的经历和经验等。如果罔顾学生实际水平与能力,“小组讨论”大多时候会沦为学生众目睽睽之下不得不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学生只会草率应付,甚至会出现“冷场”现象,“讨论”最终可能事与愿违,流于形式。二、精心设计教学,避免无效教学环节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成功课堂的起点,更是高效课堂的保障。教师应该认真研读大纲、分析教材,依据学生基本学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考虑每一个教学环节,预防教学流于形式。首先,教学设计必须全面覆盖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课堂、课后的每一个细节,避免因疏忽导致课堂脱节的现象。其次,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可行性,并考虑某些教学设计实施时可能会产生的“意外”生成,提前做好预案设计,防止学生探究偏离教学而使得后续设计流于形式。再次,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及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的语言,确保每一个提问都是对组织教学有帮助的、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的有价值的教学言语。教师的提问和表述必须做到精练、规范,避免重复或空话、套话,更要杜绝不恰当或不准确的语句。最后,教师必须认真审核每一个设计环节,切记不要片面追求某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或手段而添加无关或无效的环节,无效的形式主义即是最大的教学浪费。 三、耐心指导学法,细化自主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引导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初中数学教学推荐“先学后教”、“做中学、学中做”,这些举措都需要学生具备必要的学习能力,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因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然而初中学生心智发展水平仍不成熟,缺乏合理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对于复杂的学习任务更是无从下手。很多自主学习往往是“囫囵吞枣”,形式大于实效。 比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布置预习任务时,教师应该明确预习什么内容(教材第几页、哪道例题、哪道练习等);用什么方法预习(阅读、识记、模仿、整理等);预习到什么层次;如何反馈预习成果等等。将笼统的学习环节细化成逐个单一的任务,并指导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完成学习过程,让每一个预设的教学环节都能真正发挥效果,避免“只设计不指导、只布置不反馈”的形式主义。 总之,义务教育注重“减负增效”是当前学校教学追求的目标,传统的“多讲、多练、多考”的教学方式也不适合当代教育。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勤于思考,用于创新,合理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杜绝任何教学环节“流于形式”,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参考文献 [1]王昱江《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江西教育》, 2013年。 [2]张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扬州大学学报》,2012年。

构建高效课堂之我见

构建高效课堂之我见 【摘要】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当今数学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也是营造数学高效课堂的关键。本文从创新环境的营造、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创新能力;数学;高效课堂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如何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全新的教学理念如何走进课堂,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等等,历来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追求。而要构建高效率的课堂,其因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不管形式如何,其课堂的高效性都应体现在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上,二者是统一的,分割开来就谈不上课堂的高效性。再精彩的演讲,如果学生充耳不闻,其教学效率也是低效的;再优秀的学生如果遇上枯燥乏味的教学,其学习也不可能高效!下面就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粗浅的认识。 1 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创新环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复印”,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思维,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欲。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力争创造一个自由、轻松、和谐和民主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课堂上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发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建立心理安全感,大脑才能处于放松、亢奋的状态,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极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选择,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 2 切实做好课前准备,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和质量 课堂问题的设置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好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热情,而繁琐枯燥的问题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畏难,甚至不屑一顾的情绪。因而,设置的课堂问题应当具有适量性、及时性、递进性、层次性、情境性和拓展性等原则和特点。适量性,就是一堂40分钟的数学课不能简单地用问题堆砌起来,要留有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展示交流和消化;及时性,是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理解程度以及课堂环境的需要,及时地提出问题并加以引导和规范,以使得课堂能够得到有效的掌控;递进性,是指数学问题的设置应沿着本节数学课的重难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依次设置,这样更能使学生对本节课数学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层次性,是指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不但本身的难易程度要有层次,而且提问时对学生的选择上也应体现出相应的层

注重实效狠抓落实演讲稿

注重实效狠抓落实演讲稿 大家好!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我们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我们每个人过上蓝天碧水、洁净文明生活的一个重要保证。很荣幸,今天我能以八中队副中队长的身份在这个会议上发言,在这里,我要感谢各位领导多年来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感谢与我同舟共济、朝夕相处的全体同事对我的帮助和信任。 燕舞莺歌传捷报,龙腾虎跃创一流。经过3年的努力,通过全体员工投票选举以及局领导和大队领导开会商议,我有幸走上八中队副中队长职位,同时,也让我更加懂得了责任的含义。 在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挑战和希望并存的伟大时代,我觉得作为中队长,忠诚、奉献、务实和向上将是我的人生目标,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将是我的毕生追求。在这个岗位上,我将把我的青春与热忱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平凡岗位上,履职尽责,努力工作,注重实效,狠抓落实。 作为中队长,我会坚持“上为领导分忧、下为群众服务”的原则,因为,中队长他既是管理者,又是执行者,他担负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使命,不仅仅是协助上级根据总体规划和目标任务,制定计划、方案并指导工作的有力实施,又是充分调动中队的积极性,做好协调工作的重要角色。

一是加强学习,转变思想。我会把学习贯彻始终,不断加强学习、向领导学,向同事学,向书本学,坚持学中干,干中学,积极配合组织上的活动,进行不定期学习和动态化自学等方式,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我也会尽快完成职位的转变,进入新的工作角色,并继续用“吃苦在先、战斗在前”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立足首先当好战斗员的同时,切实按照合格指挥员的要求,找差距、明方向、理思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第一课,着力培养自己全局观即想全局、顾全局、揽全局的意识和能力,围绕中心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各项工作。 二是明确目标,遵守制度。在工作中,我会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到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按政令办事,以激发活力、凝聚智力、促进合力,不断创新理念,积极认真地将其真正贯穿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同时,我也会突出重点,提高效能,紧紧抓住服务这个重点,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转变服务作风,优化服务环境,努力在服务经济发展中找位置,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树形象。 XX,是“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之年,今年我会继续加强学习、勇于实践,坚定发展信心,强化大局意识,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科学判断形势、应对复杂局面及配合全局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心尽责做好各项工作,从而为环境保护局稳定和谐保驾护航!

高效课堂之我见 卞学珍

高效课堂之我见卞学珍 发表时间:2012-05-07T16:14:32.350Z 来源:《考试与评价》教师版2012年第1期供稿作者:卞学珍 [导读] 高效课堂的含义:从成本观念上看,真正的高效率的教学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 卞学珍高邮市甸垛初中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运用的主阵地。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忽视了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真正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把握新形势下英语课堂教学的原则,创设高效率的英语课堂教学环境。 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高效课堂的含义:从成本观念上看,真正的高效率的教学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从全面发展的观念上看,其高效性就是教学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教学过程民主、科学、互动,教学主题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高效课堂的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基于以上两点,打造高效课堂从学生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参与探究了吗?参与发言了吗?参与讨论了吗?与人合作了吗?提出问题了吗?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初中英语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该如何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呢?首先要了解“高效课堂”的五个基本步骤: (1)预习自学,自主探究;(2)完成学案,训练应用;(3)分组合作,讨论解疑;(4)展示点评,总结升华;(5)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其次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情设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导者”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指导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从而自然地进入到新的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当中。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课选择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建立愉快、喜悦融洽的教学氛围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基础,教师与学生要形成一种民主平等、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会创造出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也会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信心倍增,思维敏捷。 英语高效课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师生合作,交流的方式灵活,表现学生个性和差异的机会要多。比如在各个小组的展示过程中,几乎小组每个同学的积极性都要调动起来,本小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内容。这样使每一个学生在交流学习与合作学习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事实也证明,协调合作的师生关系无疑能为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产生促进作用。更重要的,这种交往还可以使人和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得以增强。 三、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教学价值的问题,而且问题难度要适中,太难或太易都不利于学生讨论,都会影响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达不到教学目的。教师提问时最好把问题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小组讨论才有实效。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的提出,必须要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把握难点。提出的问题,既要凸显基础知识,又要刺激思维,开发智力,培养探究能力。 四、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及时点拨,师生“互动” 学生思维的活动是开放的,多维的,甚至有些时候是天马行空的。老师应多表扬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同时,老师还要把握好师生互动的方向,及时点拨,使得整个课堂师生互动在有序、有节、适当的范围内进行。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五、鼓励学生相互质疑 传统的教学提问有如下特点: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答案明确唯一,最终以学生解答教师的所有问题为教学的归宿。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提问而言,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全程质疑,在课堂真实问题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要始终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引导学生质疑。不仅要让学生解决“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等问题,更要鼓励学生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六、运用电教媒体,要坚持启发诱导,淡化教学重、难点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的教学要能温故知新,巧妙地启发诱导,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淡化教学重、难点。 在英语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英语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 那么高效课堂”带给我们的收获是什么呢? 1)“高效课堂” 师生情感交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提升生命价值、丰富精神世界,学生们如沐春风,教师们如鱼得水,教学相

课堂需要回归本真

课堂需要回归本真 潍坊市育才学校 戴效军 邮编:261031 电话:2111809 信箱:dxjsyfdyr@

课堂需要回归本真 新课程改革已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一步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但是,新课改到底“新”在何处?“改”向何方? 课堂教学的改革应该是新课改的重要方面,因为目前我们的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学校教育最主要的阵地是课堂。但实践证明,尽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了,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但一到课堂上还是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教师不断地发出指令,学生手忙脚乱地去执行。学生忙来忙去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在现实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远离形式主义 无庸讳言,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由于缺乏深入研究和准确理解,在新课程教学上往往只是一味在形式上求新求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 1、片面强调人文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地理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把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是对传统地理教学轻视人文教育的有力矫正。 但是,我们看到有些教师为了落实“人文教育”目标,目光只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在教学中不重视对课本的解读,不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好像教学中一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改革了,正像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批评的那样:“所谓‘两性(工具性、人文性)统一’,事实上成了人文性的独霸天下。” 2、刻意追求新异热闹

课程标准强调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于是就有了部分教师的刻意标新立异。教师认为该学生这种见解很有创意,赞不绝口,大加鼓励。这种教法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忽视了正确引导,没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果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对各种观点展开讨论,通过讨论,统一认识。这种教法既珍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注意了课本的价值取向,符合地理课程标准中“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新理念。 再者,有些教师在实行新课改中特别注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刻意制造所谓“看点”(热闹),他们的地理课笑声、掌声不断,可谓热闹非凡,但是不少课只顾追求表面的繁华,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浮华空洞、流于形式。教师反复让学生上台表演,不少学生由于是第一次上台表演,故此动作语言难免僵硬,以至引来笑声一片,可教师依然乐此不疲地指导表演……学生在前俯后仰的笑声中感受到的只是滑稽有趣,全然忘却体会感悟。这岂不是对课本的亵渎? 二、讲求对话实效 “对话”是现今步入课程改革行列的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也是与新课程相关的核心概念。克林伯格曾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师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正如叶澜教授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中所说的:“对话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对话一方的独立性和内在自由的承认,意味着以平等的态度在于学生经验共享的过程中相互的造就,意味着通过对话而使师生共

信息视野下写字教学要注重实效

信息视野下写字教学要注重实效 [摘要] 信息视野下写字教学要注重实效。践行信息,不丢本真:注重实效,不赶时髦,以生为本,提高质效:紧扣课标,因生用件,因人而异,输写有度;遵循规律,有的放矢,规范书写,贵在持恒。 [关键词] 信息视野写字教学注重实效 课改歌声嘹亮,信息技术以“你未唱吧我登场”的风姿走进课堂,转瞬间又被一些地方“专家”穿上花衣供上“神坛”,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课改舞台言必有神,神主沉浮浅规淡出。否则,不上“档次”,与优无缘。 信息教学应用,设计界面友好,操作便捷,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笃信不疑。但传统教学精华、学生年龄特点、个性心理差异、学科教学自身规律必须遵循。写字教学以生为本,师导生练,不走捷径,不穿花衣,同样吸引学生眼球,赢得学生满堂喝彩。 一、践行信息,不丢本真 《课标》强调:“生字词要稍加解释,要把时间用在熟读成诵和识字写字上,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在精读课标、明晰课型、了解学情的基准上,充分认识写字教学的意义和作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对实施课程只是一种配角,而不是一种替代;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有着根本性的分野。 (一)、注重实效,不赶时髦。信息视野下写字教学必须从汉字基本笔画学起,按要求加强练习。因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内涵的设计元素,具有让学习者在书写时充满情景性和传神的效应。从培养学生热爱中国语文情感讲,汉字涵盖“言为心声,字为心迹”之哲理,昭示热爱中国语文之要义;特定条件下人们要书面表达内心情感,只有通过手中的笔才能同步完成。才能实践表达满意,书写洒脱的双赢;从体会中国汉字音形意完美结合等优雅艺术讲:如“森林”一词,图画性地赋予了汉字造字的本体意义,学生写时容易放飞”‘木+木=林、林+木=森’,‘森林有很多很多的树木’”这个想象。而信息技术课件的书写指导只能局限汉字结构位置在田字格内的展示,和变化着的“茫茫林海”等乐曲、动画剪辑。对学生书写时教师的运笔轻重缓急变化等现场指导没有切入。用“统一展示”替代学生书写时大脑里图画性遐想,抑制学生心灵放飞和睿智感悟,简化深究知识的过程,造成思维的僵化和片面。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意会运用。掌握笔画和笔顺,部首间架写匀称”的写字教学重点有失偏颇。 (二)、以生为本,凸显课程。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汉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来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来讲,是养成一种习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训练。”信息教学惯用动画、录象、投影催发学生想象,加速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对难以观察的跨越时空的现象形成显明理性认识。适时插播,方可奏效因此对于制作写字课件技术未竟,一时难以复呈,人机互动,

严密组织-研训合力-注重实效

严密组织研训合力注重实效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实小基地”培训工作总结 根据溧阳市教育局《关于调整和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基地培训基地建设的意见》,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作为小学教师市级培训基地,她的成员单位有:别桥小学,后周小学,绸缪实验学校小学部,古渎小学,后六小学。作为基地学校,我校与成员五校共同配合谋划基地级培训,提升教师培训水平,同时接受市教育局教研室的管理和指导。我们以共同体内六校的校际交流教学互动作为的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充分发挥城区优质学校对农村及周边学校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有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我们贯彻微创新的工作理念,为提高培训实效,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理解先进、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师队伍,促进基地内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升培训品味 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是教育局直属单位,同时是溧阳市教科研基地学校,成为培训基地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每学期初,都会召集基地培训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员的会议,要求一把手校长亲自到会,教育局教研室领导参与指导,共同商讨基地培训计划的制定。我们一致认为高效的教师培训活动应是持续进行、呈现出序列化,而不应该是一次性的、孤立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确立了把“主题研修活动”作为基地培训的抓手,实施的思路为“确定主题→制定方案→行动研究→行为反思→行为跟进”。让教师在主题研修的引领下,利用基地培训平台,在自主实践,交流互助,反思内省中生成“实践性智慧”。本学期的3月12日下午,第二实验小学培训基地举行基地培训新学期工作会议,二实小、别桥小学、后周小学、绸缪实验学校、古渎小学、后六小学六所学校的校长和负责培训的主任参加了会议。市教育局人事科黄志群副科长等领导也参加了会议。会上大家一起学习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市级培训基地管理的工作意见》。接着,对于教师培训的需求,教师培训的模式和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交流探讨。最后黄志群副科长根据教师培训工作的新形势,期望基地学校要高度关注老师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培训基地的意义,更扎实地做好教师培训。 二、加强培训合作,形成研训合力 我们培训基根据期初溧阳市教师培训中心所下达的培训任务,在共同体内六校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充分考虑每个成员单位在教师培训方面的特色和学校各自的实际,将培训工作与学校特色的特色、教师特长相结合,提升基地培训的质量,实现基地内共荣发展。我们要求每个基地内的学校根据,每学年每个基地学校至少承办一次基地培训活动。同时为了满足各学科教师的培训需求(全体专任教师36学时/年),减少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的干扰,我们基地培训推行主学科教研活动与小学科专题培训相结合的做法。例如6月11日在第二实验小学举行了本学期基地培训的最后一次培训就是英语学科和综合实践学科相结合的专题培训活动。

卢兰英:大道至简,回归本真

大道至简,唯实尚真 ——弋阳“语文主题学习”考察报告 无棣县教研室卢兰英 2015年12月14日,经过一天的奔波,我们一行十二人,在田局长的带领下,裹挟一身华北平原冬至将至时的寒气,走入江西弋阳的青山绿水间,领略江南严冬的寒意,感受弋阳同仁的热情。我们与滨城区及泰安市某区的教育同仁组成的“山东教育考察团”在江西弋阳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学习。期间,我们共参观了6所学校,并参加了逸夫教育集团的“家校夜话”和第九届叠山书院论坛。通过参观校园、观摩课堂、参与评课研讨、聆听校长报告、观摩特色活动等方式,对“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弋阳的教育更是颇有感触,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有了更深刻的反思。若用一个词来谈感受的话,那就是:震撼;若用一句话来总结“语文主题学习”及弋阳教育的话,那就是:大道至简,唯实尚真。 至简 一、目标明确,简简单单 肖川曾言:“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自觉”是对教师思想底蕴的要求,“自然”是对教学艺术的要求。老师需要“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智慧和魄力,大胆取舍,把一篇教材与多篇课外阅读文本串起来。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 “语文主题学习”主要是围绕某一主题选择几十篇主题相关、相

近、相似,甚至相反、相连续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读本。选择文章时,兼顾古今中外,兼顾不同的年代、文体等等。每一篇文章后面的阅读提示,也尽可能围绕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编写。 将课外文章拿到课堂上来读,在提倡海量阅读的同时,降低了阅读的要求,提倡简简单单的教,简简单单地学。 二、教材整合,化繁为简 实验教师首先研究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通过研讨,找准单元语言训练点。找出单元课文之间的语言训练点或情感点进行整合,找出学习方法的共性。以一篇课文作为精读,教授方法。然后,将本单元其他课文进行有效整合。另外还整合了主题丛书。依据单元或某篇课文的主题,从丛书中选取恰当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以一篇带多篇的形式将精读课文学到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做到反三归一。 此次活动共听课6节,每节课都对教材和丛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链接整合。这种课堂背后的备课工作,就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要真正熟悉教材和丛书的内容,准确把握每一篇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特点,能准确认识多篇文章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如曹溪中学徐珍珍老师执教的《读懂身边的爱》一下子链接了丛书中的6篇文章,供学生课上选择其一进行拓展阅读。所选6篇文章都与课内文章主题相似,但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主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认知。 三、统一理念,鼓励创新

砥砺品质 追求卓越

砥砺品质追求卓越前进中的五蛟初中

一、学校简介 五蛟初中始建于1968年,服务半径为南北16公里、东西3.5公里。校园占地41亩,建筑面积6881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16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9798527.36元。现有图书9326册,生均30册。学生计算机36台,生机比8.64:1,教学实验仪器8949台(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配齐率100%,音、体、美器材配齐标率为100%。学校现有教学班9个,学生311人,年辍学率不超过2%。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100%。现有教职工39人,专任教师32人,生师比9.72:1,其中本科28人,专科9人,学历达标率为94.9%。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功能教室齐全,配套设施精良,办学条件先进,师资力量充足,校园网络资源丰富,信息化教学已经普及。 多年来,五蛟初中坚持“奠基成功人生,塑造美好未来”的办学理念,恪守“博学明理,修德善行”的校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八园”同创,狠抓教学精细化管理和安全无缝隙管理。围绕“责任、诚信、感恩、宽容”主题,打造“生命关怀”教育品牌,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形成了“学案导学,以学定教”的绿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做好卓越人才培养的奠基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全面发展搭建优质平台,凸显了“让每个学生的潜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办学优势。 学校把“做幸福的人”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努力培育和提升师生幸福观念,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让学校真心成为师生幸福的精神家园。 思想决定境界,勤奋造就未来,五中人发扬传统,与时俱进,只为把学校办成一所具有高品位的现代化学校。

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摘要]本真语文要求教学返璞归真,追求的是真实、朴实的语文。因此,教师要摒弃繁琐的形式、虚假的热闹和纷乱的状态等,明确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抓住“读和写”这条教学主线不放松,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本真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014-03 三年前,教育部启动了“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课题研究工作,随即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笔者依托“核心素养”研究这一东风,立足一线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何为本真语文?本真语文要求教与学返璞归真,追求的是真实的、朴实的语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来面目,离不开扎实高效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 一、明晰核心,摒弃虚浮之象 与语文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发展起来的教师,经受了一

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激发了课改热情。他们用生动的课例诠释了新课程理念,演绎了新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研究与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抓住“读与写”这条教学主线不放松。只要做到位了,相信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都会学好语文。本真语文要求明确教学核心,努力摒弃虚浮的东西,这样才能让语文真正扎下根来有效发展。 (一)摒弃繁琐形式 语言实践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课堂教学就会花里胡哨多,没有实际效果。内容多而杂,课件随意呈现是教学繁杂的体现。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海底世界》时,用了大量的词卡、图片、模型等教具,整节课形式多种多样,令人应接不暇,但收效甚微。在课堂上,这位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不抓词、不扣句,甚至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淡化了学生语感的培养。在课堂上,学生该认的不认、该读的不读、该写的不写、该练的不练、该积累的不积累,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二)摒弃虚假热闹 有些课表面看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也没有质疑的机会。还是《海底世界》的教学案例。在课堂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学小狗、小猫、小猪等小动物叫,一会儿

高效课堂之我见

高效课堂之我见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的情况下,如何构建有效课堂,真正达到“教得有效,学得愉快”,一直是教师永恒的追求。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材的使用,情境的创设,探究活动及练习的设计,谈谈几点看法: 1、尊重教材。意味着尊重教材的编排意图。研究教材的编排意图,要做到“深人浅出”,没有对教材的“深人”,也就不会有课堂教学的“浅出”。优秀教师和平庸教师的最大区别就是,优秀教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非常简单,平庸的教师常把简单的内容教得非常复杂。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对教材的研究深度存在差距。 2、超越教材。尊重教材不等于唯教材。用教材教,就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学习化加工,使“教材”进到“学材”,让教材本身所承载着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情感等功能释放出来。 (1)选择素材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为让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诱惑性和吸引力,教师在选择素材的过程中,应更多地将视角投向现实生活.努力开掘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同时又暗含着某种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来建构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体系。 (2) 加工素材要能支持学生探究活动的展开。教材在没有进人教学过程之前,只是处于知识储备的状态,是静态的、抽象的思维结果。进人教学过程后,教师要将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成教育形态的数学,变成过程性的、学生重新建构的数学。以“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教学为例,我们对学习素材作了如下重组:呈现实例,初步感知;动手操作,建构概念;类比迁移,构造模型;实践应用,拓展延伸。这样组织素材,着力表现出“问题情境——自主探索——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逻辑结构,更多体现“让学生做数学、研究数学”的价值取向,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3)素材组织要做到得当相宜。首先,问题空间大小有度。高质量的问题既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答案,又能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其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样的问题既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经验,经过思考才能解决。其次,操作材料繁简有序。 二、妙设情境——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助推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认知的原生态,找准认知起点,创设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但是,所创设的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价值,既关注生活现实,尽量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要有挑战性,更要尊重数学的本质,讲究科学性、严密性,能够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三、巧设活动——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又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要精心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情感,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追寻本真的科学课堂

追寻本真的科学课堂 许其俊 教学是一门艺术,真正的艺术不是靠演技征服观众的,而是靠真情实感,靠艺术表演的本真才能打动观众的内心。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纵观各级各类的研讨课、展示课,真是课课精彩,老师们在课堂中的表演也是如鱼得水,让人佩服不已。但同时发现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课堂容量过多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讲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加课堂容量。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多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但有的教师为了掩盖自己对教材挖掘方面的不足,将几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压缩到一节课来上,这样做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种课不是我们要提倡的课。 二、课前准备过多 上一堂公开课,一般课前都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查阅大量的教学资料(如教学设计、视频、课件等),精心地准备教案,到向优秀的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甚至借助其他班进行试讲。齐白石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不能简单的复制,而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再经过处理与加工为我所用。寻找自我,走与别人不同的路。如买衣服,不买贵的,只买合适的。 三、课上花架子过多 目前有一部分老师对素质教育理解不深,认为多玩几个花样儿,课堂气氛活跃,就是一堂好课,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他们对课堂的理解不深,对学生的了解不够,而一味注重翻什么时髦的花样儿,怎样演好四十五分钟的戏。结果,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少数几位“高材生”的发言听上去也很有水平,可是,多数学生并没有什么收获。这真让人遗憾:老师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花样儿,精心设计、严密组织的课堂,竟这样没效果。细想一下,就不会有什么大惊小怪了——大多数学生只是老师的看客,少数“高材生”充当陪客,这样的教学,学生依然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自然也就收效甚微。 作为课程改革中的广大一线教师,工作的主阵地就在课堂,工作的重点是实施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工作的核心是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当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我们的科学课堂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应尽早走出教学误区,让科学课堂回归教学常态,回归本真。 一、不海市蜃楼——真实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说过“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笔者曾经有幸观摩了杭州建兰中学特级教师陈红亲自执教的一节《物体的内能》科学课。陈老师从日常最密切的现象入手,使学生感受各种内能和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形成辩证看问题的思维。在她的课堂上很注重渗透“科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理念,而且绝不用视频代替实验。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基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全班学生在不同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在陈老师的课堂上,我感受最深的是返璞归真的气息。虽然我们没有特级教师的水平,不可能每一节课都能像陈老师那样让全体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相当程度的提高,但如果我们真真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个学生每一次有一点点收获,长此以往,慢慢地积累下来,一

高效课堂之我见(4)

高效课堂之我见 新学期以来,为了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及适合新环境下的教育形势,我校全面推动高效课堂改革的进程。围绕高效课堂实施细则,全体教师在课堂上实行了大胆的实践,在实践中持续检测课堂的高效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在进一段的学习中,使我对高效课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觉得他主要是指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过程的最大化。是每一位教师持续追求的目标,是师生的共同进步,是知识和素养的共同提升。下面就我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对高效课堂的做法。 高效的课堂课前准备是关键。课前准备是提升课堂效率的第一步。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上可能会浪费学生很多时间。要使课堂高效,首先老师就得在课下花费时间,也就是说得钻研教材。只有真正把教材钻透,才能在课上游刃有余。不但如此,新课改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所以学生是关键,我觉得教师应该通过对教材的钻研,制定出相对应的导学案。每节课本身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的每节课也是不同的,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掌握最多的知识点就是高效,时间是关键,只有充分设想课堂上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才能很从容的处理课堂问题,做好教学准备。让精心的准备为课堂高效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效的课堂应注重每一个学生。课堂上,老师要对每个孩子实行百分之百的注重。在我的课堂上,我尽量让自己能够看到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觉的他是被注重的,要想达到高效,就得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我的课堂上,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我一般是让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回答,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能够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还是能够成功的;对于较难的问题,我也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实行讨论,很多教师不看好甚至不同意这种做法,认为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讨论实在是浪费时间,而且起不到好的效果。其实不然,学生的思维是有待开发的,如果还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满堂灌”,学生确实是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节约时间,但是还是那就话,学生的被动的,学生是被喂大的,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咀嚼,更不知道咀嚼的乐趣。不但如此,学生讨论的过程能够暴露出很多问题,很多知识上的缺陷都能够得到即时的补充,当然,学生在讨论时不可避免的会脱离讨论的主线,脱离我们预想的轨道,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设想,而且应该即时的引导学生,让学生顺着准确的思路去研究 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的活动,而合作学习小组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学习形式与方法。在合作小组中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实行磨合,学习会写作,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团队意识,同时也协助学生学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与差别。利用小组合作,是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有时比教师苦口婆心讲解还要有效。通过“兵教兵”,“结对子”的方式,弱势学生会更加愿意学习,因为交流的对象变成了自己的同学,从老师“要求我学习”的角色变成了和同学一起学习的角色,多了信赖亲密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有人认为,以教师为主导是最有效的;有人认为,以学生为主体是最有效的;有人认为,学生自主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有人认为,同学间相互合作才是最有效的;有人认为少讲多练是最有效的…… 其实,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每个教师心里是很清楚的。当我带着一点兴奋步入课堂,怀着一点感动拥有课堂,伴着一点幸福跨出教室,这堂课一定是很有效的。

高效课堂之我见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 (一)课堂实然目标:从低效甚至负效——到有效课堂的探索——实现课堂高效。旨在让45分钟发挥效益,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睡眠、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 (二)课堂应然目标:从学会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终身发展能力。课堂破局的真正奥秘在于“学习能力”,因而我们主张素质教育的主要素质恰是“学习能力”,从知识、到能力、再到智慧。课堂一旦堕落为“知识本位”时,教学就变成了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便变成了“知识的奴仆”,教师则变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和“二传手”。唯有敢于让学生去“经历”并且“经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 (三)高效课堂的特征: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乐在其中个、带来效益、生成能力。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成性,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 (四)内涵概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超市:体验的是对“学生”和“学习”的尊重性、选择权、自主性,同时要求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和多义性,琳琅满目、各取所需,谓之知识超市。 狂欢:从“知识”到“生命”,课堂立意的变化带动课堂价值追求的“质变”。课堂是学生成就人生梦想的舞台,是展演激扬青春的芳草地,是放逐心灵的跑马场。 (五)和新课改的关系:一脉相承,是对素质教育内涵和新课改理念的“实践表述”。新课改主张的“自主、合作、探究”,正是高效课堂的“六字真言”,落实成方法恰是——群学、对学、群学。 (一)定位:致力于“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与应用。今天的教育缺失的不是理论、理念,而恰恰是方法、操作。让理念落地,转化成课堂教学行为才能让理念“鱼游大海”,并显现出理论的价值。 “皈依行动”、做课改的田野研究,唯有找到实践操作的“入口”,课改可能从象牙塔里走出去,并“活”在课堂。 (二)聚义:课堂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 以课为媒,脚踏实地,从问题入手,以方法解决。 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发展即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