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及血栓形成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1)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及血栓形成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作者:李莉,代伟作者单位:解放军第533医院,昆明盘龙区650224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血栓形成;原因;护理

动静脉内瘘是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血管通路,而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是血液透析患者通路最常见的并发症。我们对我院11例反复发生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的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及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其护理对策探讨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9例,年龄48~76岁,内瘘使用时间为3~70个月。11例患者原发病中肾小球肾炎末期4例,糖尿病肾病尿毒症5例,高血压肾硬化2例;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水肿4例,高血压动静脉硬化4例,并发肺部感染2例,内瘘血管炎1例。经活血溶栓治疗及加强护理等处理,2例内瘘再通畅,血流量恢复≥250 ml/min,重新造瘘9例。

2 原因分析

2.1 血液粘稠度增加尿毒症患者往往存在许多高危因子,如本组中糖尿病4例,动脉硬化、高血脂2例;年龄、性别、营养不良、短期内输血和促红素(EPO)使用,都可因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减慢引起内瘘栓塞或狭窄。

2.2 自身体质本组病例有7例均为瘢痕体质,因反复穿刺,内瘘部位发生瘢痕、硬结。发生血管狭窄及血栓18例次。

2.3 医疗、护理失误手术失误,吻合口狭窄1例,过早使用,血肿压迫,血液透析中超滤过多,低血压,护理人员穿刺不当,包扎过紧,内瘘护理欠妥均可引起栓塞与狭窄。血管栓塞是导致血管丧失的首要原因。如能在栓塞或狭窄发生之前正确的护理、预防是延长血管使用时间最有效的方法。

3 护理对策

3.1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本组患者思想负担重,多数存在着抑郁、焦虑、恐惧情绪,我们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与病人进行交流,将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采取措施向患者进行全面介绍,认真听取患者的意见,给予必要的解答。交流中注意观察患者情绪,设法了解其实际顾虑,给予劝解,从而减轻或者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本组患者情绪稳定,在处理血管狭窄及血栓手术过程前后均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这说明心理护理对病情恢复有促进作用。

3.2 加强动静脉内瘘使用前手部护理自身条件不佳,勉强建立动静脉内瘘患者,多指导、鼓励病员内瘘侧手及手臂运动,嘱其认真捏球,待内瘘成熟后再使用。在开始透析时用远红外线照射30min,增加静脉血流,5例患者使用后有较明显效果。

3.3 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动静脉内瘘成熟一般需要4~6周时间,待动脉化后才能使用。如过早使用,静脉壁薄易损伤出血,致局部血肿纤维化引起管腔狭窄。主要原因是一些患者害怕动脉穿刺,要求提前使用,我们一定要耐心解释,如要提前使用一定要有技术过硬人员穿刺,一次成功,最好只穿刺一针连动脉端,回血用其他肢体的周围血管[1]。

3.4 重视内瘘血管保护血液透析穿刺操作中,应注意保护血管,防止渗血,皮下淤血是预防血栓形成的关键。因此,穿刺透析操作中应注意不成熟的内瘘尽量不用,用时动脉穿刺点应离内瘘吻合口5cm~6cm,针尖向吻合口或心尖方向;静脉穿刺点尽量避开动脉穿刺点,针尖向心尖方向。瘢痕体质患者,应定点穿刺,其他患者要避开上次未愈合的针眼,有动脉内瘘动脉瘤者,穿刺应尽量避开瘤部位,以防出血。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穿刺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动作要轻巧,不要盲目多次进针而造成血管壁损伤、血肿发生,使局部粘连瘘管狭窄,而且还要有计划采用阶梯式穿刺,由下而上,由上而下轮换进行,间距1cm以上,可大大延长使用期。

3.5 注意维持血容量平衡血液透析术中,超滤不要过度,在透析后1/3时间,由于超滤不使血容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吻合口容易栓塞,所以应及时补充血容量,提高血压。术后嘱患者一定要控制水分,水分不要超过体重的5%。

3.6 透析后伤口护理透析结束后,采取定点压迫,防止力度过大、加压时间过长,伤口敷料包扎不要过紧,切忌胶布环形包扎[2,3]。并嘱患者于次日后用温水敷或浸泡内瘘侧肢体,每日2~3次,每次15~30min,同时应用喜疗妥药膏涂穿刺点与瘘口,以促进血液循环。

另外预防内瘘栓塞与狭窄可抗凝治疗,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等。平时勤观察,尽早发现内瘘不畅及时处理。如发现血流量逐渐减少,或内瘘杂音改变、搏动减弱;局部血管曲张,结节形成等,都提示有内瘘狭窄的可能,及早做彩色多普勒检查以明确。为了保护血液透析通路,达到透析可靠耐久,有效地延长使用寿命,建立动静脉内瘘后,不要过早使用内瘘,提高护理人员操作技能,穿刺熟练、正确,透析中防止低血压,局部包扎要适宜,知道患者回家后正确护理透析后伤口嘱患者用温水湿敷等。这样能大大提高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减少栓塞和狭窄。

【参考文献】

[1]高玉华.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和狭窄的体会[J].中国透析移植研究会浙江分会第五界学术会议论文集,1997,11:2~3.

[2]李月红,于仲元,王玉柱.血液透析通路及其并发症处理[J].中国血液净化,2002,(12):38~39.

[3]李月红,于仲元,王玉柱.血液透析通路及其并发症处理[J].中国血液净化,2002,(12):56.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失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失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目的探讨对于维持性的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及其护理的对策。方法通过对本院的21例维持性的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产生的原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且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总结。结果21例透析患者中的内瘘急性闭塞导致的患者总共有14例,慢性狭窄导致的总共有7例。其中内瘘闭塞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低血压,及由于穿刺不当造成的动静脉的血管的损伤和感染很容易引起内瘘狭窄问题的出现。结论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形成原因是内瘘血栓的形成与内瘘狭窄。 關键词: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失功;原因分析及护理 在医学临床上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内瘘的狭窄和闭塞,会使动静脉内瘘的功能降低,从而使透析不能够正常进行。因此,需要正确保护和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从而减少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使用率,这是医院血液透析室的护士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1]。本文针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中失功的原因,以及其护理的对策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选择的是我院的血液净化中心的透析患者,总共81例,主要包括男病例37例,女病例44例。患者的年龄16~89岁,其平均年龄是42岁。患者的透析时间是在0.3~12年。其中,原发病属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共有21例,还有糖尿病肾病患者共有24例,移植肾失功患者共有2例,高血压肾病患者共有26例,多囊肾患者共有5例,痛风性肾病患者共有3例。其透析时间是0.5~15年,进行的透析次数是1~3次/w,一般透析进行3~4h/次,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流量是在180~280ml/min范围内。患者采用的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个体化抗凝。 1.2方法透析方法:医院对于血液透析使用的是德国费森尤斯4008S、4008B、金宝AK95s的透析机器。A VF采用的是桡动脉和头静脉吻合的技术方式。在患者手术之后的4~8w的时间内开始使用,并且采用的均是16号的内瘘穿刺针穿刺[2]。护理方法: 1.2.1预防性的护理①正确的掌握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动静脉的内瘘制作完成后的1~4个月的时间里,允许使用。内瘘血管的不成熟,或者是过早的使用会出现皮下出血过多和吻合口的狭窄问题会影响内瘘的使用寿命;②动静脉内瘘的术前术后的护理措施。需行造瘘术的患者在手术之前需要避免造瘘侧手臂的行动和静脉穿刺,可以提高手术效率。医护人员应该正确指导血液透析患者在手术之后的内瘘功能的锻炼,从而保障内瘘血管扩张的良好性能;③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后的护理。动静脉内瘘动脉端在穿刺失败之后,于动脉端进行的穿刺点的下方位置再作穿刺。

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内瘘血栓形成及护理对策

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内瘘血栓形成及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掌握导致诱导期透析患者动静脉瘘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相关影响 因素。预防动静脉瘘狭窄及血栓形成的发生,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根据 患者危险因素, 详细制定护理计划、措施。做好透析间期健康教育,透析前充分 准备,透析中医护配合,透析后密切观察,减少动静脉瘘狭窄及血栓形成。结果 干预组81例患者7 例发生内瘘血栓形成,未干预组62例患者14例发生内瘘血 栓形成。结论评估透析患者的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积极干预护理, 可使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狭窄及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关键词】动静脉瘘血液透析血栓形成护理 动静脉内瘘是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通道,对于肾衰竭患 者坚持长期透析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透析通路至今已有40 余年的历史,美国肾脏患者生存质量指南(KDOQI) 指出,透析通路首选自体动静 脉内瘘。[1]而内瘘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 约为18.5%-25.5%[2,3]。因此,如何能延长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一直是医务 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对81例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以手术建立动 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患者进行分析,以了解血栓形成的发生情 况及其影响因素,便于早期采取干预护理对策,减少血栓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入选要求:未进行过肾移植且为首次造瘘,手术方式采取非惯用手桡动 脉和头静脉侧侧吻合;内瘘开始使用时间为术后4-8周;排除自身血管条件差及 手术结果不理想患者。造瘘成功的标志:能触及震颤和闻及血管杂音,穿刺血流 量大于200-250ml/min。每周透析2-3次,每次4-5小时。血栓形成标准:穿刺血 流量小于180ml/min经彩色多普勒检查诊断为血栓形成者。2009年1月~2011 年1月收治81 例新近透析患者符合上述要求为干预组, 均有不同危险因素存在, 男性45例, 女性36例, 年龄40~ 76岁, 其中糖尿病肾病尿毒症39例,原发性肾 小球肾炎末期26例,高血压肾病16例。2006年12月~ 2009年12月收治62例透析患者符合上述要求者为未干预组, 均有不同危险因素存在, 男性33例, 女性29例, 年龄42~75岁,其中糖尿病尿毒症30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末期21,高血压 肾病10例。两组性别、年龄、透析龄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透析方法 每周透析2-3次,每次透析4-5小时。血流量为200-250ml/min,碳酸盐透析液,流量500 ml/min。透析机金宝AK95、金宝AK95S和Diolog+,普通肝素或者 低分子肝素常规抗凝。穿刺及穿刺后包扎方法均按常规方法操作。 1.3 数据收集方法 内瘘成熟后第一次透析前检查患者CRP、FIB、ALB,以后每半年重复检查上 述项目,血栓形成后再次检查上述项目病计算均值。内瘘使用寿命从开始使用时 起至血栓形成时止,以月为单位。 1.4 方法 本实验参照危险因素[3,4,5]来自国内外文献报道,并经有关专家核实。本 实验的确定的糖尿病,C反应蛋白(CRP)增高,血浆纤维蛋白(FIB)增高,血 清白蛋白(ALB)降低为危险因素。对干预组的41例新近透析患者采取护理干预。 1.5 统计学方法

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原因【医学养生常识】

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原因 文章导读 动静脉内瘘血栓也是血栓的一种情况,引起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原因比较多,这时候应该及时进行治疗,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动静脉内外科的手术治疗,另外血液透析 治疗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对于患者来说,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平时,加强平时的调养 和护理,避免对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 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原因 1、瘘血栓形成前期症状内瘘血管处疼痛、触及博动震颤及 杂音减弱抽出血液为暗红色血流量不足为内瘘血管部分阻塞完全阻塞血管时博动震颤及杂 音完全消失,2、血栓形成的早期原因所选血管条件差,如静脉太细、静脉炎、动脉硬化、糖尿病血管病管,手术技术因素,手术中动作粗暴,血管内膜损伤,吻合时动静脉对位不良,血管扭曲成角,术后漏血补针缝合,高凝状态,术后未及时应用抗凝药或用量不足。 患者脱水,低血压,低血容量,血流量速度缓慢。透析后连续低血压状态3-5次,每次 ≥1.5小时,高载脂蛋白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对血管通路血栓形成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3、血栓形成的晚期原因由于长期定点反复穿刺使血管内膜损伤引起纤维化压迫止血不当,内瘘形成后高压动脉血流刺激,损伤静脉内皮,印记静脉内皮肥厚,纤维化而导致血管阻塞,血液动力学因素,吻合口部分形成涡流促使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沉积引起血栓形成、血 肿形成和局部感染使局部损伤后修复困难对血管通畅产生影响,研究发现p内瘘阻塞发生 于距内瘘吻合部5厘米内血管,提示可能因为反复穿刺引起主要原因。药物原因,如促红 素应用后,使红细胞压积增加,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预防护理预防血栓形成:内瘘术肢不可负重,睡觉时不要压迫术肢,可将软枕垫于术肢,促进静脉血流,以减轻肿胀程度,注意对内瘘术肢的保护,避免碰撞,防止受伤,衣 袖要松大,术肢避免佩带饰物,内瘘术肢不能量血压,一切静脉治疗以及抽血,每日监测 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防止高血压避免低血压的发生,保持内瘘术肢的清洁,每天清 洗局部,预防感染,坚持每天做健瘘操,自我监测内瘘吻合口有无震颤以及听诊血管杂音。溶栓后的护理:静脉内瘘的维护本组患者溶栓后均发生穿刺部位皮下淤血,给予5O 硫酸 镁溶液热敷每日1~2次,3~5d皮下淤血吸收。为了有效预防血栓形成的发生,穿刺时 要有计划,动脉穿刺点距吻合口至少3cm,避免定点反复穿刺造成局部血管瘤。透析结束 后穿刺点压迫 5~20min,压力适度。正确设定干体重。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提高自我保 健能力,控制透析间期的体重增加,避免过多超滤,由于超滤过多使血液粘滞度增高,血 压下降,吻合口血流量减少。可引起内瘘吻合口产生血栓。指导患者及家属听诊内瘘杂音,扪测震颠每日1~2 次,如发现杂音、震颤减弱或消失,提示有血栓形成,应立刻到医院 处理,以免延误溶栓治疗的虽佳时机。一般推荐时间在6h以内,治疗时机不宜超过24h。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阻塞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阻塞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原因及防范 宿州市立医院肾脏内科顾毅关永莲 动静脉内瘘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重要通路,是病人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引起内瘘阻塞,直接影响到透析效率和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所以保持动静脉内瘘通畅至关重要.回顾分析了2011年1 月—2012 年7月使用内瘘血液透析的40 例患者,发现内瘘阻塞8 例.现将内瘘阻塞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叙述如下: 摘要目的通过对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监测和保护的有效护理,降低动静脉内瘘阻塞。方法分析内瘘阻塞的主要原因和相关因素,改进和规范血透术前、术后血管监测、保护的护理操作及观察流程。结果术前血管监测,术后血管按压时间、程度,防止低血压、避免血栓形成是保护内瘘的重要护理途径。结论重视血管监测和内瘘的保护,可减少患者因多次穿刺造成的痛苦及紧张,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提高血透质量和护理效果 关键词血液透析;血栓;监测;护理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内瘘阻塞8例中,男性5例,女3例,年龄25-70 岁;方法:观察内瘘一般情况,统计患者开始透析时间,内瘘手术时间,开始使用时间,内瘘失功时间,目前内瘘使用情况. 2 结果:内瘘阻塞因素:透析过程中低血压所致5例,超滤过多2例,内瘘压迫时间过长所致1例。 3 内瘘阻塞原因分析 3.1使用不当,自身血管条件差,如血管过细、动脉硬化、动脉炎等.内瘘使用过早,老年人和糖尿病病人血管弹性差,愈合不良,穿刺部位易形成疤痕,损伤后的血管内壁处易形成血栓.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过早<3个月。由于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过长,在使用过程中,反复穿刺后内膜损伤,出现动静脉内膜增厚,甚至局部附壁血栓形成,不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阻塞常见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的综述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阻塞常见原因分析及 护理对策的综述 摘要: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法,一般需长期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对此需要加强对动静脉内瘘的应用,而且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来说动静脉内瘘是其“生命线”。从内瘘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有一定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内瘘阻塞便是其中常见情况,与血栓形成、低血压、血液黏滞度增加等原因有关,对此必须要及时予以处置,并加强对内瘘阻塞的护理防范,本次研究中便探析了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阻塞的常见原因,并分析了相关护理对策。 关键词:血液透析;内瘘阻塞;原因;护理对策 引言:近年来肾脏疾病高发,血液透析的应用率越来越高,这也使得内瘘阻塞发生率有所上升。因内瘘阻塞影响,血液透析的整体效果将会明显下降,无法达到良好透析疗效,进而会较大程度的拉低患者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会增加死亡率,因此应重视防范内瘘阻塞,综合性分析导致内瘘阻塞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1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阻塞的原因 1.1血栓形成 导致内瘘阻塞的原因较多,血栓形成便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不少患者自身血管弹性差,身体素质不佳,甚至存在有一定的动脉硬化情况,因此在造瘘后24h 内有较高的血栓形成风险,进而会影响内瘘的正常生长与后续应用;外科因素也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例如在具体手术时存在血管扭曲严重、包扎时压迫血管、因手术操作而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儿童,这均会引起血栓;在内科因素方面,因透析前未能够详细了解患者情况,导致透析时存在明显超滤情况,亦或者与患者自身血脂高、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1.2低血压 血液透析治疗时需要通过透析机将患者体内血液引出,随后对血液进行透析,析出大量毒素物质,但该过程中许多患者容易出现低血压情况,据调查数据显示,造瘘术后1个月内是症状性低血压的高发期,而且因低血压的长时间影响,会有 明显的透析不充分、贫血、低血容量等问题,因此便可能导致内瘘阻塞。在血液 透析时,需要保持比较高的超滤速度,但是因患者自身症状性低血压影响,将会 较大程度地影响有效循环血容量,同时因供血压力不足,血流速度减慢,终将会 进入恶性循环中,进而可能引起血管壁黏膜黏连,引起内瘘阻塞。 1.3穿刺不当导致内瘘血管损伤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在血液透析前,需由护理人员对 内瘘进行穿刺,并建立血管通路,不过据实际情况来看极有可能会出现穿刺不当 的情况,而一旦穿刺不当,将可能会损伤内瘘血管,这便容易引起皮下血肿,以 至于内瘘的正常血液循环受到不良影响,从而会引发内瘘阻塞。 2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阻塞的护理对策 2.1 造瘘前期的预防与护理 内瘘患者一旦出现内瘘阻塞问题将会给患者的血液透析造成较大阻碍,对此 在造瘘前期便应加强防范,对于未达到终末期阶段的肾脏疾病患者,不应使用动 -静脉内瘘术侧的上肢血管进行穿刺、抽血、静脉穿刺等操作,完成造瘘术后应 指导患者保持术侧上肢清洁、皮肤完整等,并要禁止抓挠。 2.2 皮下血肿的防范 每次完成血液透析治疗后均应严格防范皮下血肿,对于内瘘患者来说,透析 后是皮下血肿高发期,护理人员应及时指导患者对出血点进行正确压迫。一般需 取3~5cm无菌纱布包压穿刺点,指导患者在无菌纱布上按压穿刺点,适当用力, 以能够感受到血管震颤为最佳,并持续按压30min左右;部分血液透析患者为老 年人,其机体功能低下,更容易发生血肿,在按压时应持续1h,无菌纱布则要在

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

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及护理进展 动静脉内瘘是临床上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见的一种可以长期安全使用的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主要包括自体动静脉内瘘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常见部位有前 臂和股部[1]。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而长期良好的 血管通路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动静脉内瘘被称作是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分析了动静脉内瘘 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原因并阐述相应的护理措施,旨在提高对动静脉内瘘的 维护,进而改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愈后。 动静脉内瘘常见的并发症及原因 1. 血栓和狭窄 血栓和狭窄是动静脉内瘘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丧 失的首要原因[2]。血栓和狭窄最初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觉震颤减弱及静脉端搏动减弱,医护人员听诊可发现血管杂音减弱或消失,透析时血流量不足。通常在动静 脉瘘建立1月以内发生的血栓称为早期血栓,1月以上出现的称为晚期血栓[3]。 血栓和狭窄的原因主要包括:(1)全身因素:终末期肾病患者常伴有贫血、低 蛋白血症,而血容量不足导致的低血压以及术后止血药的使用等引起全身高凝状 态是早期血栓的常见因素;(2)血管因素:血管硬化、血栓性静脉炎以及糖尿 病引起的周围血管病变等常引起血管解剖结构异常;(3)医护因素:外科手术 技术不当、吻合血管扭曲或成角、穿刺针及穿刺位置的选择不当、穿刺处的血肿、拔针后压迫止血力量过大、时间过长等。 1. 感染

感染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的重要原因,感染细菌以革兰氏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的铜绿假单胞菌为主[4]。轻者主要表现为动静脉瘘局部皮肤的红、肿、热、痛,严重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危及患者生命。早期感染多与内瘘手术污染有关,而后期感染除患者自身因素,主要是由于穿刺部位消毒不彻底、无菌操作不规范以及患者不注意个人卫生和穿刺点防护有关。 1. 出血 出血是引起患者动静脉瘘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穿刺点的渗血、局部的淤血及血肿。出血包括吻合口出血、穿刺点出血和假性动脉瘤出血。出血的原因除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凝血功能异常等基础疾病以及透析过程中自主活动导致穿刺针滑脱外,主要与医护人员不恰当的医疗行为有关。 1. 动脉瘤 动脉瘤按瘤壁结构主要分为真性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5]。真性动脉瘤的瘤壁含有血管全层,而假性动脉瘤的瘤壁则是血肿机化后形成的纤维壁。动脉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动静脉瘘穿刺点。穿刺部位的动脉瘤主要与长期同一部位或同一区域反复穿刺引起血管重塑有关;吻合口动脉瘤主要与局部血流动力学因素有关。 动静脉内瘘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1. 血栓和狭窄 血栓和狭窄的护理主要以预防为主,早期发现,及时处理。(1)避免术前对手术静脉穿刺输液、防止术后局部加压包扎过紧及术侧肢体长期受压;严禁术后对术侧肢体进行抽血、输液及血压监测。(2)避免过早使用内瘘。动静脉内瘘的成熟取决于皮下静脉血管的充盈度、深度和血流量,过早使用内瘘可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增加血栓及狭窄风险。我国专家共识建议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最好在术后8-12周开始[6]。手部阻力锻炼及内瘘锻炼器可提高内瘘的成熟率,缩短成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及血栓形成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1)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及血栓形成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作者:李莉,代伟作者单位:解放军第533医院,昆明盘龙区650224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血栓形成;原因;护理 动静脉内瘘是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血管通路,而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是血液透析患者通路最常见的并发症。我们对我院11例反复发生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的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及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其护理对策探讨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9例,年龄48~76岁,内瘘使用时间为3~70个月。11例患者原发病中肾小球肾炎末期4例,糖尿病肾病尿毒症5例,高血压肾硬化2例;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水肿4例,高血压动静脉硬化4例,并发肺部感染2例,内瘘血管炎1例。经活血溶栓治疗及加强护理等处理,2例内瘘再通畅,血流量恢复≥250 ml/min,重新造瘘9例。 2 原因分析 2.1 血液粘稠度增加尿毒症患者往往存在许多高危因子,如本组中糖尿病4例,动脉硬化、高血脂2例;年龄、性别、营养不良、短期内输血和促红素(EPO)使用,都可因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减慢引起内瘘栓塞或狭窄。 2.2 自身体质本组病例有7例均为瘢痕体质,因反复穿刺,内瘘部位发生瘢痕、硬结。发生血管狭窄及血栓18例次。 2.3 医疗、护理失误手术失误,吻合口狭窄1例,过早使用,血肿压迫,血液透析中超滤过多,低血压,护理人员穿刺不当,包扎过紧,内瘘护理欠妥均可引起栓塞与狭窄。血管栓塞是导致血管丧失的首要原因。如能在栓塞或狭窄发生之前正确的护理、预防是延长血管使用时间最有效的方法。 3 护理对策 3.1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本组患者思想负担重,多数存在着抑郁、焦虑、恐惧情绪,我们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与病人进行交流,将血管狭窄及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采取措施向患者进行全面介绍,认真听取患者的意见,给予必要的解答。交流中注意观察患者情绪,设法了解其实际顾虑,给予劝解,从而减轻或者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本组患者情绪稳定,在处理血管狭窄及血栓手术过程前后均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这说明心理护理对病情恢复有促进作用。

动静脉内瘘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

动静脉内瘘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护理问题;透析 动静脉內瘘是通过手术将动脉与临近的静脉相吻合,首选腕部的桡动脉和头静脉,使静脉动脉化,得到足够的血流量,成为永久性的血管通路,提高透析患者动脉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现就动静脉內瘘术后常见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86例患者,均需要长期血液透析。其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28~77岁,平均46.6岁。均采用腕部桡动脉和头静脉相吻合,其中端侧吻合50例,端端吻合36例。针对术后常见问题,采用相应的对策,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2 常见问题及对策 2.1 出血常为吻合口穿刺点周围渗血或皮下血肿,严重者都会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应避免过早使用内瘘,避免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提高穿刺技术,力争一次性穿刺成功,根据病情调整肝素用量。禁止在内瘘侧的肢体上测血压、静脉输液或注射、戴手表,避免瘘侧肢体提重物,也不能用力过猛,防止瘘吻合口撕裂。 2.2 感染瘘管局部红、肿、热、痛,全身表现可见寒战、发热,严重者血培养阳性,发生败血症。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保持内瘘侧手臂皮肤清洁、干燥。发生感染,立即停止使用内瘘,局部用酒精湿敷,严重者全身应用抗生素。患肢给予妥善固定,减少活动,绝对禁止再穿刺感染部位。 2.3 血栓表现为瘘管处无杂音和震颤,内瘘血管处疼痛。每天检查内瘘口是否通畅,术后24 h内每小时观察1次,动脉化的静脉如触及震颤、听到血管杂音或用血流多普勒监测血流血管有杂音就表示瘘管通畅,否则应怀疑有血栓形成,应立刻与医生联系并及时处理。如患者营养状况差,血管内皮的修复能力低,当透析患者血管内膜发生损伤时,损伤部位不易快速修复,造成血小板和凝血物质在损伤处的聚集,从而易发生阻塞。所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血浆白蛋白无疑也是预防内瘘阻塞的一项有利措施。术后督促患者服用潘生丁或阿司匹林以防血栓形成阻塞瘘管,术后1~2 d可压迫作瘘的前臂,每次3~5 min左右,然后松开,反复多次以促进静脉血管的扩张。包扎伤口的敷料不可过紧,衣袖要宽松,避免吻合口及该侧手臂不慎受压。穿刺操作需规范不能在吻合口及静脉瓣附近穿刺,采用绳梯式穿刺法,切勿定点穿刺,防止内膜损伤,护士应熟练掌握穿刺技巧,做到一针见血,提高穿刺的成功率,血管壁的瘢痕少,内瘘阻塞的机会亦少,其使用寿命延长。 2.4 假性动脉瘤内瘘局部扩张明显,局部明显隆起或呈瘤状。应避免过早使用内瘘,内瘘的成熟,取决于自身血管条件及手术情况,若静脉扩张、管壁肥厚、有动脉震颤或搏动则表示内瘘已成熟,一般4~8周可使用,至少应在2~3周方可使用。禁止采用区域式穿刺,穿刺时要有计划,自远心端向近心端,下一次离上次穿刺点2 cm以上。较小的动脉瘤,可用弹性绷带轻压并保护,禁止穿刺动脉瘤部位,若动脉瘤逐渐扩大有破裂的危险时,应给予手术切除。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阻塞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阻塞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治疗的基本保证,是患者拉以生存的生命线。一个理想的血管通路应能够为血液透析提供足够的血流量,使用时间长,而且并发症少,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血管通路能够全部符合上述条件【1】。相较而言,建立自体的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具有能够反复穿刺,使用时间长,并发症最少的特点,是目前血液透析患者最理想的选择。大量研究证实,血管通路失败是血液透析患者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2】。如何能更长久的使用内瘘,避免发生内瘘阻塞一直是临床医生和护理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有报道内瘘在最初的1年内,约有30%的患者内瘘会发生阻塞,发生阻塞的原因很多,一般分为解剖性因素(血管狭窄)和非解剖性因素(穿刺后过度压迫、血液高凝状态、低血压等)【3】。同时,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国内外也已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1.内瘘阻塞的原因 1.1 血流量不足,低血压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溶剂是相适应的,血透时由于超滤作用,患者体内潴留的水分排出,血流动力学变化很大,患者全身血容量减少,组织间隙水分不能很快补充道血管中,血液粘稠度增加,若此时出现低血压,新排出量减少导致内瘘的第血流量和血流缓慢,均可引起内瘘血栓形成。 1.2 由于长期定点穿刺使血管内膜损伤引起纤维化,血液动力学因素,吻合口部分形成涡流,促使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沉积,引起血栓形成、血肿形成和局部感染【4】,使局部损伤后修复困难,对血管通畅产生影响。 1.3 甘油三酯水平越高,内瘘的使用寿命越短,文献报道,血透病人有20%~70%空腹血清甘油三酯升高,但胆固醇血症却不常见。甘油三脂血症能影响血管内皮细胞调节远端微血管的舒张作用,使血压升高,加速动脉硬化。同事增高的脂质水平会导致促凝血改变,是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加,加速血液凝固,促进内瘘血栓形成,导致内瘘阻塞【5】。 1.4 高凝状态及原发病糖尿病患者都伴有脂质代谢的紊乱并引起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度上升,,同时糖尿病患者血管变化,使内瘘血栓发生明显增加【6】。 2.护理措施 2.1 预防低血压,血透患者应低盐低钾高热量优质蛋白饮食,控制水分摄入,体重增长<1Kg/d,根据季节、营养状况及病人的症状,设定准确干体重,高血容量患者应先单超。再行透析,以免脱水过多过快发生低血压。在透析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低血压,应暂停脱水,立即灌注生理盐水200ml—300ml。同时减慢血流量,停止超滤,再次复测血压,经处理后血压仍不升时,遵医嘱终止透析。 2.2 合理的穿刺 2.2.1 血管选择选择相对较直且富有弹性的血管段穿刺,避开关节和静脉瓣,太小的血管不宜穿刺【7】 2.2.2 穿刺方法文献报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有绳梯法、扣眼法和区域法3种。3种穿刺法中,绳梯法长期穿刺无血管瘤的形成,但每次穿刺都要呈绳梯状变更穿刺位置,要求连接透析动脉管道的穿刺针旁开内瘘吻合口5cm以上;连接将卖光到的穿刺针旁开“动脉”针5cm以上【8】,供穿刺的内瘘血管需要足够的长度才能采用这种方法。我国的患者受身高影响。可利用的内瘘血管长度与欧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技巧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技巧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肾功能衰竭的患病率不断增加。血液透析是目前最常见的治疗肾功能衰竭的方法之一,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AVF)是透析过程中最常见的血管通路。AVF 可以有效地解决透析过程中的造口器感染和穿刺疼痛等问题,但是 AVF 的护理工作也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将从透析前、透析中和透析后三个方面介绍AVF 护理的技巧,以提高护理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 一、透析前护理 1. 定期检查血管通路:每周一次医生或护士应定期检查 AVF 的情况,包括其血管直径和流量、皮肤分泌物和皮肤松弛度等,如果AVF 存在异常状况应及时采取措施。 2. 合理护理皮肤:AVF 通路位于静脉和动脉之间,动脉的高压会影响 AVF 的正常功能。为预防皮肤搔抓和创伤等不良影响,平时应注意保持 AVF 通路的清洁和干燥。 3. 透析前心理护理:透析前,护士应该进行心理护理,及时解答疑问,消除患者的紧张感和不安。 二、透析中护理 1. 正确穿刺:穿刺前,护士应该仔细检查 AVF 的通路情况和皮肤状态,避免穿刺过程中损伤皮肤和血管,造成 AVF 通路不良。如果出现排毒不良、输液缓慢等现象,应及时调整和护理,避免感染和血液逆流等危险。 2. 监测透析过程:在透析过程中,护士应该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如高血压、低血糖、呕吐、恶心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3. 清洁卫生:透析过程中,护士应该注意卫生和消毒,及时清洗透析仪器和配件,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等疾病的危害。 三、透析后护理 1. 监测剩余透析量:透析结束后,护士应该继续监测患者的生

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原因及护理

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原因及护理 动静脉内瘘是肾功能衰竭晚期患者维持多次重复血透治疗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的生命线。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内瘘栓塞时有发生,不仅影响HD患者的透析质量,而且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故如何对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2年10月~2007年10月本血液净化中心共发生内瘘栓塞及狭窄32例,内瘘血管搏动、震颤及杂音完全消失18例,内瘘血管处疼痛、搏动、震颤及杂音减弱,血流量不足14例,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50±10)岁,HD时间2~100个月,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糖尿病肾病12例,高血压肾病8例,多囊肾2例。 1.2 原因分析[1]:(1)内瘘应用时间过长,出现静脉内膜增厚,甚至局部附壁血栓形成。(2)血液黏稠度增加,原发病本身原因或短期内输血和促红素使用等,都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减慢引起内瘘栓塞或狭窄。(3)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血管弹性差、修复慢、愈合不良,穿刺部位易形成瘢痕,损伤后的血管内壁处易形成血栓。(4)造瘘所选静脉条件差、静脉血管内径过小、静脉狭窄、充盈不良、异常通道等均可造成内瘘血栓形成。(5)透析终止拔针后按压过轻、位置不准确、按压过重、压迫时间过长均可导致内瘘闭塞。(6)透析时脱水量过多,出现低血压、血流缓慢,在动静脉吻合口处易形成血栓。(7)过早使用未成熟的动静脉内瘘。 2 护理[2] 2.1 术前评估患者的疾病类型、造瘘血管状况:可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手术部位的血管,帮助选择合适的血管。对于较细的静脉,可先扎止血带每天锻炼,促进血管扩张,条件许可再行手术。控制好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术前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血浆蛋白,发现高凝时及时处理。术前做好造瘘侧肢体血管的保护。

血液透析患者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及常见问题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及常見問題:血液透析是目前慢性肾衰竭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长期维持性血透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对透析效果和患者长期存活有着重要影响。 动静脉内瘘从196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其优点为使用时间长、感染率低、活动方便。制作内瘘一般从左到右、从远到近,先上后下、先自身血管后移植血管。 动静脉内瘘术是一种血管吻合的小手术,将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和邻近的静脉作一缝合,使吻合后的静脉中流动着动脉血,形成一个动静脉内瘘。 術前護理 保护好造瘘侧的肢体皮肤的完整与清洁,保护好拟造瘘侧肢体的血管,避免输液及直接动静脉穿 刺。 向患者说明做内瘘的必要性,促进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消除其紧张和恐惧心理,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检查挠动脉搏动情况和头静脉充盈情况以及尺动脉的供血情况,防止挠动脉结扎后尺动脉血流不畅,手臂供血不足引起坏死。 術後護理 1.術後術側肢體抬高制動,保持局部輔料清潔乾燥,注意觀察局部有無出血,滲血,以及血管雜音是否清晰,如有異常幾時給予擴管、抗凝治療。 2.衣袖要松大,注意造瘻部位皮膚清潔,預防感染。 3.注意對內瘻側手的保護,防止受傷。 4.內瘻僅供透析用,術側上肢避免負重、提重物、測血壓,避免一切靜脈治療,佩戴飾物等等。 5.內瘻術後10天鼓勵患者做腕部活動,反复交替进行握拳动作或反复挤压握力球或间断热敷内瘘以上的静脉,促進血管擴張。 6.指導患者自己聽血管雜音幾觀察血管震顫的強弱,有無疼痛,發現異常幾時就診。 透析時護理

1.内瘘最好在术后4~6周使用。理想的内瘘特征是静脉充分扩张、肥厚。同时应准备弹性绷带一副,以便拔针后止血用。 2.透析前应保持手臂清洁,经常湿热敷,穿刺后可涂些喜疗妥软膏。冬天注意肢体保暖,以免血管受冷痉挛。 3.第一次使用时应选择一处穿刺做动脉血管,静脉回路用普通静脉。 穿刺时要争取一次成功,减少对内瘘血管的损伤。穿刺部位的选择要有计划性,避免反复穿刺某一固定点,以防造成血管壁变硬、渗血管腔变窄,血流量下降,从而影响内瘘使用寿命,或产生动脉瘤有破裂大出血的危险。常规选用绳梯式穿刺法使穿刺点均匀分布在血管上,使整个血管均轻度扩张,不易产生狭窄。 穿刺前选择好穿刺部位,动脉、静脉穿刺均不能在吻合口及静脉瓣附近,否则易产生血肿。 动脉穿刺点距吻合口2cm以上,静脉穿刺点应距动脉穿刺点8~10cm,因为两点间距离愈近愈易发生动脉狭窄和血流短路,可交替使用穿刺部位。 在透析过程中经常观察两穿刺点有无渗血,如有渗血可选用纱布包压迫的方式止血,若效果不佳,则应将针拔出重新穿刺。 透析结束拔针后,正确压迫止血点是保护内瘘的重要环节,按压不当会造成皮下血肿,不同程度的损伤血管,直接影响下一次透析和血管内瘘的寿命,正确的方法是将3~5cm的无菌纱布包压于针眼处,也可先用创口贴贴在上面再用纱布块压迫,压力要适当,以既能止血又能感到血管震颤为好,一般半小时放松,2小时取下纱布,24小时内禁止擦洗穿刺点。若患者凝血时间长,可适当延长压迫时间。如果按压不当:过重过轻或时间过长,都会造成皮下血肿,不同程度损伤血管,造成内瘘闭塞。 正确使用与穿刺注意事项 (1)穿刺前,应做好对于首次使用内瘘的病人的准备工作,应予以沟通,做好环境的、治疗的介绍,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其面对恐惧的勇气,增强病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使病人配合穿刺,有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2)穿刺方法在进行内瘘穿刺时,护士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刺时应避免止血带结扎时间过长及同一位点反复穿刺,应采用绳梯法。穿刺点集中易造成渗血、血管壁变硬、纤维化,使血管管腔变狭窄,血流量下降。行动脉穿刺时穿刺针应当逆血流方向穿刺,这样可提高血流量。针尖离开吻合口2cm以上,防止损伤内膜,引起血管栓塞。静脉穿刺点要尽量离开动脉穿刺点,一般在8~10cm以上,并且针尖顺血流方向,以减少再循环,使再循环率<15%,提高透析效率。穿刺时如果患者血管充盈良好,则我们采用针头斜面向上,针头与皮肤成35°~45°夹角快速进针,这样疼痛感明显减轻。护士应熟练掌握穿刺技巧,做到一针见血;穿刺成功率高,局部皮肤皮下组织及血管壁疤痕减少,血管闭塞机会亦少,血管使用寿命长。 (3)固定方法动静脉内瘘穿刺时的固定方法也是整个穿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固定不当会引起针头滚动、滑脱、针尖刺痛等。固定方法应为:先用胶布粘贴一侧皮肤,然后将针柄向下轻压,再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胶布的长短宽度要适宜。但有时因天热出汗和冬天胶布粘度不够等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阻塞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阻塞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关键词】血液透析;内瘘阻塞;护理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充分透析的必要条件,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动静脉内瘘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有些患者因自身血管条件不佳、反复穿刺或因护理不当等导致内瘘失去功能,尤以阻塞最为常见。现就我院自2006—2010年20例桡动脉-头静脉内瘘阻塞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动静脉内瘘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20例内瘘阻塞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50~91岁。其中高血压肾病5例,糖尿病肾病5例,慢性肾炎6例,多囊肾4例;均在本院手足外科行自身动静脉内瘘术,使用16号内瘘穿刺针,每周透析2~3次, 4~5h/次,透析时血流量200~300ml/min。未成熟和应用的内瘘血栓形成5例,占内瘘阻塞25%;成熟和应用的内瘘血栓形成15例,占内瘘阻塞75%。内瘘“成熟”指在动脉血流冲击下,内瘘静脉扩张和肥厚,一般需4~6周[1]。 2 阻塞原因 2.1 未成熟和应用的内瘘血栓形成 (1)血管条件差,如静脉太细、动脉硬化,引起血栓2例; (2)术中出血过多,导致血肿压迫瘘口,术后包扎太紧致血流不畅等1例; (3)凝血功能差,术后渗血压迫时间过长致血管闭塞1例; (4)手术原因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吻合口狭窄造成内瘘不通1例。

2.2 成熟和应用的内瘘血栓形成 (1)穿刺方法不当造成静脉壁内膜损伤及压迫止血不当2例,穿透血管,造成穿刺部位皮下血肿,血栓附着管壁堵塞血管,拔针后压迫偏离针眼位置致血液外渗皮下造成局部血栓形成1例; (2)超滤过快过多、全身感染、消化道大出血、呕吐、腹泻致低血压5例,多低于80/60 mmHg,患者血流缓慢,高凝状态,血液粘滞,吻合口形成血栓; (3)患者机体内凝血机制增强,伴常规肝素剂量血液透析时透析器及透析管道凝固或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红细胞压积增加,形成血栓2例; (4)内瘘使用过早,静脉充盈不足,未充分扩张,致管腔狭窄部分梗阻2例; (5)人为局部压迫所致3例。 3 护理对策 3.1 术前协助医生选择血管,保护内瘘侧肢体血管,避免直接动静脉穿刺。检测出、凝血酶原时间。 3.2 术后应注意不能包扎过紧,注射低分子肝素预防栓塞; 抬高造瘘侧肢体,促静脉回流。 3.3 促进内瘘成熟伤口愈合良好拆线后,每天热敷或热水浸泡术侧手臂,15min/次,3次/d;用术侧手做握拳运动或捏橡皮球3~4次/d,10min/次;或在吻合口上方扎止血带或绑血压计袖带,轻轻加压到静脉中度扩张,15min松开1次,3次/d。以上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术后10周内瘘仍未“成熟”,则提示手术失败,需重新做瘘。 3.4 内瘘成熟后使用在内瘘使用过程中,正确的穿刺也是影响内瘘生存期限的重要因素[2]。初次穿刺应由有经验的护士进行,穿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阻塞原因及预防措施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阻塞原因及预防措施 一、阻塞原因 早期血栓形成: 1.血管条件差,CRF患者营养状况差,血管弹性降低,血管硬化、钙化、纤维化,内径过细,不能提供高血流量。 2.血管扭曲痉挛,术中出血过多,导致血肿压迫瘘口,术后包扎太紧致血流不畅等。 晚期血栓形成 1.单次透析反复穿刺及按压不当,造成穿刺部位皮下血肿,血栓附着管壁堵塞血管。 2.低血压及低血流量。 3.过度脱水,组织间隙水分不能很快补充到血管中,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增多,血液黏滞度增大。

4.内瘘使用过早,静脉充盈不足,未充分扩张,易致管腔狭窄部分梗阻。 全身性因素促凝血因子增多,血小板活化,血液浓缩。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量大,血红蛋白过高及过快上升,可引起血管内血栓。 二.防治措施 术前血管监测及保护 1.血管功能判断行X光,有血管钙化者易栓塞。肉眼观察:静脉较细,直径小于3 mm或多处细小分支或近端加压后充盈较差,术后通畅率受影响。 2.血管保护尽量避免桡动脉和头静脉置管和穿刺. 防止术后低血压可诱发血栓形成 1.后需防止低血压,使血压维持17.3~18.7/10.7~1 2.0 kPa,避免低血压状态诱发血栓形成。透析结束后,用无菌纱布卷压迫穿刺点,压力以不出血且能触及血管震颤为宜。透析过程中或结束后出现低血压,

要特别注意防止内瘘阻塞。 2.回流不畅也是造成阻塞原因之一,因此术后抬高造瘘肢体,促静脉回流,加快内瘘成熟。鼓励病人对造瘘肢体进行功能锻炼,如手握橡皮圈做挤压动作,促进血液流动,防止血栓形成,造瘘侧禁敷中药,避免压迫、提重物、戴手表、测血压及采血、输液等,也不能用力过猛,防止瘘吻合口撕裂。 3.内瘘穿刺及按压的有效方法,有水肿的内瘘不能使用,内瘘穿刺时,严格无菌操作,不能在吻合口及静脉瓣附近穿刺,否则易产生血肿引起内瘘闭塞,要求一次穿刺成功,采取绳梯式穿刺,若穿刺失败出现肿胀,应立即拔针按压,胶布固定,冰袋冰敷,24 h后再用50% MgSO4湿热敷。透析结束后,用无菌纱布压迫静脉穿刺点而不是皮肤穿刺点止血,压迫强度以有效止血而不阻断被压迫血管血流为宜. 4.树立动静脉内瘘是患者“生命线”的观念,维持内瘘的正常功能和提高长期通畅率,并针对以上原因进行防范或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终末期肾衰患者动静脉内瘘阻塞的发生。 透析患者各种指标控制达标标准 a)血色素应维持在110~120g/L: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及血栓形成的原因与护理干预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及血栓形成的 原因与护理干预 摘要: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在透析的血管通路中最理想也是最常是使用的就是正动静脉内瘘,这条通路在透析的患者的眼中就是一条关键的生命线,同时也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但是,因为很多原因,长会导致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常有血栓的形成,会阻碍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也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经济造成重大的危害。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血栓;原因及护理 在2009年到2017年间在本科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挑选出35位患者,这35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共发生了39次动静脉内瘘血栓的情况,本文探索发生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对以后的临床应用中,减少动静脉内瘘血栓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意义。 1临床资料

1.1动静脉内瘘血栓的形成原因本文中的35例患者全部都是在本科血液透析中心,正在进行维持性透析治疗的患者,男性患者为12例,女性患者为23例,年龄范围在36岁到83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8.6岁。这35例患者的原发病症不尽相同,其中,原始病症为糖尿病和肾病的有6例,12例患者的最初病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患者为高血压性的肾损害,5例因为药物性肾损害,多囊肾肾病的患者为3例,其他病症的为1例。35例患者中,有一个同样的病症,就是输血行桡动脉与头静脉端侧相吻合的患者。这35例患者发生的39次动静脉内瘘血栓的情况中,因为低血压导致的有10例次;因为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楼口周围狭窄导致血栓的有12例次;因为自己的护理部得当,导致受压时间过长或者是手部着凉等导致的为10例次;血红蛋白的值高于正常值的有3例次;因为血管本身条件较差,一次性穿刺没有成功,采取了反复穿刺导致的为4例次。 1.2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判定标准血栓的类型很多,是否属于动静脉内瘘血栓,那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的具体内容就是:在前臂的动静脉吻合口处,触摸没有发生震颤,在听诊的过程中,血管内的杂音消失,或者是伴随有动静脉内瘘的部位发生疼痛、塌陷或者是硬包块的情况。在穿刺的血流速度小于每分钟180毫升的时候,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查,如果通过诊断被证明是已经形成血栓的患者,就到了实验的最终点。 2动静脉内瘘血栓的病因分析 2.1动静脉内瘘的功能不良影响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因素有很多,糖尿病是影响动静脉内瘘的一项可称为独立危险的因素,同时动静脉内瘘在糖尿病肾病的患者的体内,普遍看来,使用寿命都非常的短,又加上动静脉内瘘的血管极容易

血液透析通路狭窄的发生机制及预防(全文)

血液透析通路狭窄的发生机制及预防(全文) 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及慢性病的快速进展,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2019年中国肾脏病年度报告显示我国住院患者中,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占4.8%,随着年龄增长,占比逐渐增高,60岁以上达6.2%,常见病因为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梗阻性肾病和肾小球肾炎。目前终末期肾病患者总数为608,000,平均透析年龄55岁,自体血管动静脉瘘(AVF)和移植物内瘘(AVG)为主要的血管通路类型,占80.5%,导致透析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为心血管疾病、其次为血管通路事件和感染性疾病。通路相关性并发症包括:狭窄、血栓、瘤样扩张及感染等,无论AVF还是AVG,吻合口狭窄是影响透析质量并导致后续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就血液透析通路狭窄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做以下综述。 1 手术损伤 血液透析通路的历史开始于直接动静脉穿刺,由于每次透析后都需要血管结扎以及相关损伤,应用次数受限,仅用于抢救患者。1960年美国的Quinton和Scriboner创建了动静脉外瘘技术,是透析通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由于反复血栓及感染,维持应用时间仅为数周或数月。1966年Brescia和Cimino报道了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的成功建立,使得透析血管通路进入了新纪元,之后又发展出不同的吻合方式以及应用移植物代

替自体血管的的建瘘模式,临床应用至今。手术行内瘘构建时,首先游离部分动静脉,然后在阻断状态下应用血管缝合线进行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式的吻合(端-端吻合、端-侧吻合、侧-侧吻合),文献提示静脉的游离长度、范围与术后的再狭窄存在一定相关性,是因为游离静脉时会损伤其外膜滋养血管,在动脉血流的充盈扩张下,静脉壁自身的血氧供应明显下降,术后早期静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和外膜成纤维细胞趋向内膜层迁移,以便接近血氧丰富的动脉血流,另外,动脉的钳夹、阻断亦作为术后内膜增生的始动因素,继而出现一系列的氧化应激调节、炎症反应,促使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出现管腔狭窄。 2 解剖学改变导致的内环境紊乱 因内瘘构建后的静脉与动脉呈现出不同的角度(00~900),血流动力学改变会在吻合口周围出现涡流,周围的血流剪切力亦发生变化。伯肃叶定律提示管腔内径增加会减慢血流速度,并降低血流作用于内膜的切应力,通常认为:中、高切应力状态下内皮功能好,黏附分子表达减少,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增加,氧化应激减少,而低切应力时出现氧化应激增加、一氧化氮产生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和内膜增生明显,同时血管具有收缩倾向,剪切力引起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可以通过调节分泌血管活性物质作出反应,其中包括炎性细胞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抑制转化生成因子(TGF-b)、结合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通过调节血管生成并诱导胶原表达,产生细胞外基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