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第一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1.1节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个内容。新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同时学生学习了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学中以“族”的概念来学习化学知识,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从而使得化学知识更具有生活性。

【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对胶体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推理、分析、归纳能力。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能在以后学习生活中中进行实际应用。

【重难点】

1.知道分类方法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比较,胶体性质

【课前准备】

学生自主预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新课讲授:

一、分类的方法

1、单一分类法

单一分类法就是对被分类的对象只用一种标准进行分别归类的分类方法

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2、O3的混合物、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等,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才是单质。

2、交叉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就是对被分类的对象应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

3、树状分类法

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分类。被分类的对象的整体与分出类型间的关系以树状陈列式表示。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的依据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2)物质分类的方法

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例如,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可把物质分为易容物、微溶物、难溶物等;根据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根据某些物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情况可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2、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的性质

研究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要选定一类物质,预测它可能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然后选出各类物质的代表物,探究他们之间能否发生反应。

3、物质的类别与价态关系

物质的类别不同,其性质不同,即使是同种元素,化合价不同,其性质也不一样。如:硫元素有多种价态,Na2S、H2S中硫元素显负二价,硫单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零价。

认识一定价态的元素与有关物质间的对应关系,了解物质的分类情况,就可以把某一元素的各个价态与所对应物质的类别联系起来。

三、分散系

1、定义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2、组成

(1)、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能够分散其它物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2)、分散质、分散剂均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

四、分散系的分类

(1)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不同,它们之间有以下九种组合方式:

分散质状态分散剂状态实例

气气空气

液气云、雾、水蒸气

固气大气中可吸入颗粒

气液汽水、自来水、盐酸

液液白酒、牛奶、果汁

固液食盐水、糖水

气固泡沫塑料

液固珍珠

固固有色玻璃、合金(2)当分散剂是液体时,按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不同,可把分散系分为三类: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

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

浊液(悬浊液、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

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不同

(3)几种分散系的区别

溶液胶体

浊液

悬浊液乳浊液

分散质微

粒的直径

<1nm1~100nm>100nm>100nm

分散质微

粒小分子或离

许多分子集合体

或高分子

大量分子聚集成的固

体小颗粒

大量分子聚集成

的小液滴

实例酒精氢氧化铁胶体、

淀粉溶液

泥水、石灰浆

油水混合物、油

外观均一、透明均一、透明不均一、不透明,久

置出现沉淀

不均一、不透

明,久置分层

稳定性稳定较稳定不稳定不稳定能否透过

滤纸

能能不能不能能否透过

半透膜

能不能不能不能

鉴别无丁达尔效

丁达尔效应静置沉淀静置分层

五、胶体

1、胶体的定义

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1)根据形成胶体的分散剂的状态可把胶体分成三类:液溶胶、固溶胶、气溶胶

分散剂状态胶体类别实例

气体气溶胶雾、云、烟

液体液溶胶氢氧化铁胶体、鸡蛋清、牛奶、豆浆、墨水固体固溶胶大多数天然宝石、有色玻璃、土壤

(2)根据分散质成分类别不同,分为两类:

分散质成分胶体类别实例

小粒子聚集而成粒子胶体氢氧化铁胶体

有机高分子分子胶体蛋白质(鸡蛋清、豆浆)、淀粉溶液

3、胶体的性质

(1)介稳性

胶体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原因是:①胶体中胶粒直径较小,被介质分子碰撞,不易上浮或下沉②胶体中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使胶体不易聚沉。

(2)丁达尔效应

当一束可见光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作丁达尔效应。

说明:①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并不是胶体粒子本身发光,而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所形成的②丁达尔效应是区别溶液和胶体的一种常用的物理方法

(3)布朗运动

胶体粒子在分散系中做永不停息的、无秩序的运动,布朗运动的产生与分散剂分子对胶粒无休止的随机撞击有关,并不是胶粒本身固有的性质。

(4)电泳

由于胶粒带有电荷,所以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粒就会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做定向移动,这种运动现象叫电泳。如Fe(OH)3胶粒带正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带正电的Fe(OH)3胶粒向阴极移动。

注意:胶体是电中性的,而有的胶粒是带电的

再如冶金厂的大量烟尘可用高压电除去,就是利用了气溶胶的电泳。

【说明】由于带电的离子在通电时也能发生定向移动,故不能用电泳现象来区分溶

液与胶体。

(5)胶体的聚沉

一定条件下中和胶粒所带的电荷,胶粒就会聚集成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这种性

质叫胶体的聚沉。通常聚沉的方法有:

①加热:加热时,能量升高,胶粒运动加剧,它们之间碰撞机会增多,导致胶体凝聚。如长时间加热时,Fe(OH)3胶体就发生凝聚而出现红褐色沉淀。

②加电解质:在溶液中加入电解质,这就增加了胶体中离子的总浓度,而给带电荷

的胶体微粒创造了吸引相反电荷离子的有利条件,从而减少或中和原来胶粒所带电荷,使它们失去了保持稳定的因素。再加上粒子在不停地做布朗运动,在相互碰撞时,就可以聚集起来,迅速沉降。

③加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若两种胶体的胶粒带有相反的电荷,相遇时就会互相

中和电荷,从而聚集成大颗粒而沉积。

4、胶体的应用

(1)农业生产:土壤的保肥作用;土壤里许多物质如土,腐殖质等常以胶体形式

存在。

(2)医疗卫生:血液透析;血清在纸上电泳;利用电泳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

(3)日常生活:制豆腐(胶体的聚沉);明矾净水。

(4)自然地理: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的原理是海水中的电解质使江河泥沙所

形成的胶体发生聚沉。

(5)工业生产:制有色玻璃(固溶胶);冶金工业利用电泳原理选矿;原油脱水等。

5.Fe(OH)3胶体的制备

(1)实验原理

FeCl3+ 3H2O = = Fe(OH)3(胶体)+ 3HCl

(2)实验操作

向洁净的烧杯中加入25mL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滴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时,停止加热。

(3)注意事项

①用蒸馏水。不可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制Fe(OH)3胶体,因为自来水中含有的某些电解质会使Fe(OH)3胶粒聚集成更大颗粒,产生Fe(OH)3沉淀。

②用饱和溶液。用FeCl3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一般不用稀溶液。

③不能搅拌。滴加FeCl3溶液的速度不能过快,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否则会使

Fe(OH)3胶粒形成大颗粒Fe(OH)3沉淀

④加热。为了加快反应,采用加热的方法,但当溶液呈红褐色时就要停止加热,加热过度会破坏胶体,生成Fe(OH)3沉淀。

⑤书写方程式时,应用“==”不用可逆符号,而且不能写“↓”符号

6、胶体的提纯(渗析法)

由于胶体微粒直径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可利用半透膜提纯精制胶体,该方法称为渗析法。

滲析法常用于分离、提纯胶体(注意:提纯后的胶体仍然是混合物)

课堂练习:

1、组成中含有氢氧根的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的盐叫酸式盐。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也不是酸式盐的是()

A.NaHSO4 B.Cu2(OH)2CO3 C.Ca(H2PO4)2 D.NH4NO3【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A和C为酸式盐,B为碱式盐,故只有D符合题意。

2、只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氢元素,这类化合物称为氢化物。下列物质不属于氢化物的是()A.H2O B.NH3 C.HNO3 D.NaH【答案】 C【解析】氢化物只由两种元素组成,HNO3中含有H、N、O三种元素,不属于氢化物。

3、下列关于酸、碱、盐中元素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酸、碱一定含氢,盐一定不含氧B.酸、碱、盐可以不含金属元素

C.碱、盐可能含氧,酸一定含氧D.盐一定含金属元素,酸、碱一定含氧

【答案】B

【解析】酸可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盐酸中不含氧元素,碱中一定有氢氧元素;盐可为无氧酸盐,如氯化钠,也可为含氧酸盐,如硫酸钠;盐可以不含金属元素,如铵盐。

4、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A.K2CO3和K2O都属于盐B.KOH和Na2CO3都属于碱

C.H2SO4和HNO3都属于酸 D.Na2O和Na2SiO3都属于氧化物

【答案】C

【解析】A中氧化钾为氧化物,故A错,B中碳酸钠为盐,故B错,D中硅酸钠是盐,故D错。

5、在物质分类中,前者包括后者的是()

A.氧化物、化合物B.溶液、胶体

C.分散系、溶液D.酸性氧化物、化合物

【答案】C

【解析】A中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故A错,B中胶体和溶液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互相之间谁都不包含誰,故B错,D中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更加不会是酸性氧化物,故D错。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第一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1.1节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个内容。新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同时学生学习了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学中以“族”的概念来学习化学知识,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从而使得化学知识更具有生活性。 【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对胶体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推理、分析、归纳能力。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能在以后学习生活中中进行实际应用。 【重难点】 1.知道分类方法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比较,胶体性质 【课前准备】

学生自主预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新课讲授: 一、分类的方法 1、单一分类法 单一分类法就是对被分类的对象只用一种标准进行分别归类的分类方法 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2、O3的混合物、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等,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才是单质。 2、交叉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就是对被分类的对象应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 3、树状分类法 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分类。被分类的对象的整体与分出类型间的关系以树状陈列式表示。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的依据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2)物质分类的方法 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例如,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可把物质分为易容物、微溶物、难溶物等;根据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根据某些物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情况可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2023)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3课时 物质的转化)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2023)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3课 时物质的转化) (共21张PPT)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3课时物质的转化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学习目标 1.通过物质的宏观特征入手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转化。 2.熟悉酸、碱、盐、氧化物间的转化关系。 学习目标 1.通过典型物质的性质,能对酸、碱、盐、氧化物及它们之间反应进行描述和符号表征,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2.通过归纳相关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关系,建立物质转化模型,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培养“变化观念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素养目标 情境引入 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为了获得生活和发展需要的新物质,并更好地利用这些物质为人类服务,化学家们需要将众多的物质进行分类研究,需要探索物质转化的条件和转化时所遵循的规律。

物质的转化: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的转化知识点包括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性质、物质的转化关系等部分。 教学过程 一、酸、碱、盐的性质 酸的通性生成物实例 与碱反应 与活泼金属单质反应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与某些盐反应 盐和水 盐和氢气 盐和水 盐和酸 NaOH + HCl = NaCl + H2O Fe + 2HCl = FeCl2+ H2↑ CaO + 2HCl = CaCl2+ H2O Na2S+ 2HCl = 2NaCl +H2S 1. 酸的通性: 教学过程 碱的通性生成物实例

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与某些盐反应 盐和水 盐和水 盐和碱 NaOH + HCl = NaCl + H2O 2NaOH + CO2= Na2CO3+ H2O 2NaOH + MgCl2= Mg(OH)2↓ + 2NaCl 2. 碱的通性: 教学过程 盐的通性生成物实例 某些盐与酸反应 某些盐与碱反应 某些盐与某些盐反应 盐和碱 盐和酸 盐和盐 Na2CO3+ 2HCl = 2NaCl + CO2↑ + H2O MgCl2+ 2NaOH = Mg(OH)2↓ + 2NaCl Na2CO3+ CaCl2= 2NaCl + CaCO3↓3. 盐的通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省教学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 3、认同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初中所学基本概念,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基础上,能够从物质的组成与物质性质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过程与方法 1、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且经过师生间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其筛选信息,收集、整理知识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成功地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在后面的学习中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 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哪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自主学习】学习课本P24第一、二段,阐述上述原因 【小结】同学们,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有许 多我们感兴趣的事和物,我们不断的研究着,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物质,我们就必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 优质教案 (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配合新课标编写) 目录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 第三节物质的量 实验活动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第三章铁金属材料 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金属材料 实验活动2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实验活动3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1、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系统,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进修的基本思想办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大概产生的变化。本课以图片导入,共有“物质的分类”和“物质的转化”两局部内容。具体来说,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办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继而按照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中对夹杂物系统的认识,然后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和“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出产糊口实际。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进修,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组成线公道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进修,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方针 1、基于分类观,按照元素组成,能对已知物质按不同分类尺度进行简单分类,利用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等建立元素与物质的联系。 2、学会从微粒大小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理解分散系、胶体等基本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 3、基于物质类别探究物质转化的规律,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联系及转化特征。 4、能应用分类观及物质转化规律解决实际题目。 三、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观察能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新课标)】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1课时) 大单元-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单元 1.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会从不同角度(尤其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能用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物质间的转化。 面对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你是否想过,这些物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我们可以分类认识和研究物质。那么,怎样分类才能更有效地帮助我们认识和研究物质呢? 【任务一】交叉分类法与树状分类法 【任务二】物质的转化 【任务一】交叉分类法与树状分类法 1.实际生活中分类法的应用 【活动设计】 请同学们分析图片资料,思考一 下:图书馆的图书、超市的物品、回收的垃圾、快递公司的包裹为什么要进行分类?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思考并感受生活中物质分类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快捷。 学习目标 情境导入 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

2.化学学科中分类法的应用 【活动设计】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会接触到下列物质:空气、乙醇 (C2H5OH)、水、硫酸铵、铜、碘酒、氧气、石墨、食盐水。 请将以上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展示金刚石、石墨、C60图片。讨论金刚石、石墨和C60之 间是什么关系(如元素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Na2SO4、Na2CO3、K2SO4、K2CO3这几种盐可以如何分类?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化学上,我们常根据物质的组成、状态、性质等对物质进行分类。应用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让学生体会不同分类法的优缺点。 3.不同氧化物分类问题的讨论 【活动设计】

高中物质分类及转化教学课件教案

第1单元课时1 物质的分类及转变 教课方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 的一门科学。 2.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一样角度(特别是物质的构成和性质角度)对常有物质进行分类。认识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能试试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掌握四种基本反响种类,能依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能否氧化复原反响。认识基本 反响种类与氧化复原反响之间的关系。 4.认识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和内容,领会化学的学科价值。 二、教课要点及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物质之间的转变规律。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为切进口,经过故事激发学生从化学的角度 去认识物质世界的兴趣,商讨物质的分类方法及不一样物质之间的转变规律,并从不一样角度对化学反响进行分类。 四、教课过程 [ 导入 ]在同学们眼中,什么是化学?化学家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在化学家眼 中,物质世界是如何的呢? 我们都知道,巧克力是情人节的首选礼品,但是化学家却在思虑:这是为何呢? 经研究,他们发此刻巧克力中含有一些物质,食用后能令人产生欢乐的感觉,这样的氛 围中,爱人更为可爱。这就是为何要送巧克力了。 再如臭脚丫,那种气味可不敢奉承,是什么物质这样难闻呢?化学家们研究发现, 本来是一种叫做“硫醇”的物质作乱,硫醇的构造与我们学过的乙醇相像,不过此中的

氧换成了硫。化学家研究了硫醇,又利用其特别的气味,将其少许增添到无色无味的煤 气中去。这样万一煤气泄露,我们就能闻到其气味了。 这就是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他们绝不不过衣着白大褂,在一堆试管和烧杯中摆 弄各样药品的人。关于我们早已习惯的物质世界,化学家们老是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 激烈的探究欲念,他们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构成、构造、性质和变化规律。 下边,让我们以“化学家”的目光来察看、认识、研究我们四周的物质世界,做好准备 了吗? 化学世界绚烂多彩,千姿百态,当前已知物质的种类超出千万种,每年还有大批新物质不停被合成出来。这么多的物质,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呢?一种一种地去学习,现实吗? 化学家们将众多的物质进行分类研究,揭露出其内在的规律。每一类物质的构成、 构造和性质有相像之处,有益于我们经过类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一、物质的分类 [沟通与议论 ]按必定的依照对教材P3“沟通与议论”的物质进行分类。指引得出结 论:能够从不一样的角度、用不一样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非平均混淆物: 混淆物 平均混淆物: 按成分非金属: 金属: 物有机化合物: 化合物氧化物: 酸: 无机化合物碱: : ⋯⋯ [问题解决]依据物质的构成对以下物质进行分类。 钙(Ca)氯气 (Cl2 )氯化钙 2 溶液硫酸24碳酸钙3氧化钙(CaCl )(H SO)(CaCO ) (CaO)氢氧化钙[Ca(OH)2]。 同一类物质在构成或某些性能方面常常拥有必定的相像性。所以,对物质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按物质的类型进一步研究物质的构成、构造和性质,达到“掌握一 种物质”而“贯穿一类物质”的目的。 比如,什么是酸?酸有哪些通性?

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讲义【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一、物质分类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任何物质都是有元素组成的,根据元素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常用的方法。 (1)同素异形体:由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如:金刚石和石墨、白磷(P4)和红磷、氧气和臭氧 【注】①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换是化学变化。 ②同素异形体之间由于结构不同,物理性质有差异,但由于同种元素组成,化学性质相似或略有差 异。 ③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氧气和臭氧。 2、分类方法 (1)树状分类: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单质:O2、Fe、He等 纯净物有机化合物:CH4、葡萄糖、酒精(乙醇)等 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 化合物 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 无机化合物 物质盐:由金属阳离子或NH4+与酸根离子结合 氧化物: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溶液:NaCl溶液、稀硫酸等

混合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胶体等 浊液:泥水 【注】冰水混合物、胆矾、明矾、水银等并非混合物,均为纯净物。 ①酸的分类:酸可依据电离出氢离子的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多元酸。也可按照酸分子中是否含氧元素,将酸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一元酸:HCl、HNO3、CH3COOH等含氧酸:HNO3、、H2SO4等 酸二元酸:H2CO3、H2SO4等酸 多元酸:H3PO4无氧酸:HCl、H2S等 ②碱的分类:可依据电离出OH-的个数,将酸分为一元碱、二元碱、多元碱。也可按照溶解性,将碱分为可溶性碱、难溶性碱。 一元碱:NaOH、NH3·H2O 可溶性碱:NaOH、Ba(OH)2等 碱二元碱:Mg(OH)2、Cu(OH)2 碱 多元碱:Fe(OH)3、Al(OH)3 难溶性碱:Mg(OH)2、Cu(OH)2 等 ③盐的分类 正盐:既不能电离出H+,也不能电离出OH-的盐,如Na2CO3、CuSO4 盐酸式盐:酸根能电离出H+的盐,如NaHCO3、NaHSO4 碱式盐:能电离出OH-的盐,如Cu2(OH)2CO3 ④氧化物的分类:依据氧化物的性质,可将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及不成盐氧 化物。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如CO2、SO2、SiO2等 碱性氧化物: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如Fe2O3、CaO等 氧化物

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1册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设计 1、通过对生活实例的总结,提炼分类的意义和方法,并迁移至物质分类, 能对酸、碱、盐、氧化物及它们之间的反应进行描述和符号表征。 2、通过归纳相关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关系,建立物质转化模型,认识物质的 变化规律。 3、通过对Fe(OH)3胶体性质的讨论,能从微观粒子尺度和宏观性质相结合 的角度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重点:应用分类法建立各物质的转化关系模型 难点: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一、导入新课 冰箱现在已经成为居家必备电器,那么同学们是否观察过冰箱的储物规律呢? 二、新课讲授 【PPT】展示冰箱储物的图片。 【学生】思考讨论冰箱储物规律 【师】放入冰箱的食物的共同点是需要低温储藏;食物应按“生熟”和“需冷冻还是冷藏”进行分类,放在冰箱内的不同区域。 【提问】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其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 【学生】思考讨论。

【师】树状分类法。 【提问】对于纯净物Na2CO3,从其组成中的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它又属于什么盐? 【学生】思考讨论。 【师】交叉分类法。 【归纳】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过渡】我们刚刚研究的都是纯净物,那么混合物还能不能再继续细分呢?【学生】阅读教材。 【提问】什么是分散系?分散系如何分类? 【学生】因为分散质和分散系的状态都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所以用交叉分类法得到的分散系的组合方式为: 按照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不同,可以用树状分类法对分散系进行如下分类:

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一章第一节 物质的转化教学设计

1.2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转化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第二课时。该部分的教学内容是该节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的进一步延续,学生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掌握了物质分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能够利用基本分类法对化学物质进行科学分类。第二课时将在学生掌握的分类方法的基础上,从分类的角度出发,研究物质转化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规律,梳理初中化学知识,将初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规律化系统化,为高中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复习物质的分类,理解同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从微观上体会同一类别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是由其含有相同微观粒子决定的。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学习探究,先对物质进行分类,再统一研究同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体会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理解化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对物质分类与转化的理解,体会在化学学习中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建立高效学习的科学精神。 掌握酸碱盐等物质的基本转化规律,建立物质转化的基本思想。 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预习本课内容;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引入】在上一节课中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分类,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如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这节课我们要来体会一下,分类的优点到底是什么,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如何应用分类来促进自己的学习。 【板书】物质的转化 【讲解】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学习了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尤其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时,同一类的化学物质在性质上应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按照氧化物的性质我们可以分出的类别是: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设疑】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各自应该具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回答】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

新人教版新教材版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物质的转化教案必修第一册

二、核心素养 【素养解题】 [典例示范] 依据物质的分类标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C.能电离出H+的一定是酸 D.在酸中有几个H原子就一定是几元酸 [分类问题解题思维模型]

答案B 三、对点训练 1.墨鱼骨粉(主要成分为CaCO3)可作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CaCO3属于() A.氧化物B.酸 C.碱D.盐 解析CaCO3是由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D项正确。 答案D 2.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B.氧气 C.氯酸钾D.乙醇 解析A项,冰水混合物是水,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A项正确;B项,只含有氧元素,是单质,B项错误;C项,氯酸钾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C项错误;D项,乙醇含有三种元素,是含氧化合物,D项错误。 答案A 3.原油是一种没有固定沸点的液态物质,加热原油使不同沸点的组分分别汽化,然后冷凝,就能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产品。由此可以判断原油属于() A.化合物B.混合物 C.单质D.纯净物 解析由题干所给信息可知,原油没有固定的沸点,汽化冷凝后能得到不同的产品,所以原油属于混合物。答案B

4.请按下列线索提示画出Fe、Cu、S、H2、HCl、NaOH、H2SO4、Ba(OH)2、NaHCO3、K2O、CuO、NaCl的树状分类图: 解析要正确填写树状分类图,必须首先明确各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差异。依据基本化学知识即可解决。答案Fe、Cu S、H2HCl、H2SO4NaOH、Ba(OH)2NaCl、NaHCO3K2O、CuO [合格练] 1.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经常采用分类的思想方法。下列有关“Na2CO3”的分类中不正确的是()A.化合物B.盐 C.钠盐D.碱 解析碳酸钠含有钠元素,所以属于钠盐,碳酸钠的俗名叫纯碱,但不是碱,所以答案选D。 答案D 2.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选项混合物化合物单质盐 A盐酸NaOH固体石墨食盐 B碱石灰金刚石O3纯碱(Na2CO3) C空气澄清石灰水铁石灰石 CuSO4·5H2 CaCl2水银CaO D O 解析盐酸是HCl的水溶液,A正确;金刚石是单质,不是化合物,B项错误;澄清石灰水是混合物,不是化合物,C项错误;CuSO4·5H2O是纯净物,氧化钙是氧化物,不是盐,D项错误。

2020-2021学年新人教版必修1第1章 第1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案

化学必修1 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教学提示】 学习活动建议:胶体的丁达尔实验;电解质的电离; 【学业要求】 能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列举某种元素的典型代表物.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在学过物质分类之后的,学生深入研究胶体的制备及相关性质。教材通过将混合物进行分类,引出溶液、浊液、胶体三种分散系,溶液和浊液在初中学生都有学过,本节教材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存在的状态,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对混合物的认识。胶体这一概念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受教学时间和实验条件所限,将难以在课堂上呈现的实验以动画方式演示,让学生更清晰的看到实验的细节,对胶体的性质有更深入的认识。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 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会物质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化学物质的性质,更好地了解化学物质的应用,懂得物质的分类就可以实现由“掌握了一种物质"向“贯通一类物质”的转变,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此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是介绍物质的分类,第二是分散系胶体。 (三)、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

高中必修第一册统编人教版《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专题0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知识导图】 【目标导航】 物质的分类的考查方式主要是判断各选项的正误,考查角度是对概念的辨析;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会结合与社会热点相关的物质、材料、工业流程等进行考查;分散系的相关知识主要侧重胶体性质与应用的考查。题型为选择题 1、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常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2、分散系的知识考查频率不高,难度不大,一般出现在选择题的个别选项中。 【重难点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 (一)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1)同一种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之间互称为同素异形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化合物,100多种元素可以能成种类繁多的物质。我们可以采用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来认识和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制备等。 (2)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A.树状分类法 对同类事物按某种标准再进行分类的方法叫树状分类法,根据物质的组成可以采用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如下:

B.交叉分类法 对同一种物质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的方法叫交叉分类法,从不同的标准对同一物质进行分类,可以采用交叉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根据物质的性质也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 根据氧化物质的性质可对氧化物进行分类,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如CaO;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如CO2;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如Al2O3;既不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不成盐氧化物,如NO、CO; 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 特别提醒:(1)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或碱,如SiO2、Fe2O3。 (2)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 (3)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Al2O3。 (4)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 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对于本节,新课标的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用分类法进行分类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科学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验进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3.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将生产、生活实践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联系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探究、总结。 【教学用品】多媒体设备,大小不同、颜色不一的玻璃小球若干等 【教学过程】

课堂备用练习: 练习1:请按教材图示,画出Fe、Cu、S、H2、HCl、NaOH、H2So4、Ba(OH)2、NaHCO3、K2O、CuO、NaCl 的树状分类图。 练习2:人们把球分成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属于( )。 A.树状分类法 B.环状分类法 C. 球状分类法 D.交叉分类法 练习3.给物质分类的好处在于 ( )。 A.有利于认识事物 B.有利于弥补事物的先天不足 C.有利于人们开拓视野 D.有利于发现事物的特性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第2课时物质的分类 学习目标: 1.熟悉酸、碱、盐的性质。

(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2课时)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 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学习对物质的分类,从微观上辨析酸碱性的本质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物质分类的基本模型,理解通过对物质的分类来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科学思想,体会化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对物质分类过程和分类应用的理解,体会掌握科学方法就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建立高效学习的科学精神。 过重点难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物质转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自然界的物质可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可根据元素的数量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化合物可以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投影】 【教师】根据物质的分类,可以认识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从而制备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的新物质。 二、讲授新课

(一)酸、碱、盐的性质 【教师】有句成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句俗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同类物质就是一家人,具有许多共性。因此可以通过物质所属类别,推测其具有的性质,举一反三。例如SO2和CO2同为酸性氧化物,可根据CO2的性质,推测SO2具有的性质 【板书】1、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投影】①与水反应SO2+H2O===H2SO3; ②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O2+Na2O===Na2SO3; ③与碱性反应SO2+2NaOH===Na2SO3+H2O。 【互动】推断碱性氧化物CaO的主要化学性质,并举反应实例 【提示】CaO为碱性氧化物,与酸性氧化物对应 【教师】同类物质之所以同类,是因为具有一些相同的性质,如盐酸、硫酸等酸具有一些酸的通性。 【板书】2.酸的通性 【投影】①酸可以与活泼金属反应 ②酸可以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③酸可以与碱反应 ④酸可以与某些盐反应 注意:“酸”是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人教版(2019)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以及转化

【题目】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其转化 第一课时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比较、分类等方法在化学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2.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 【课标学业要求】 能依据物质类别列举某种元素的典型代表物。 【重点难点】1.应用分类法建立各物质的转化关系模型;2.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温故-自主学习】 1.前20号元素符号以及名称: 氢H、氦He、锂Li、铍Be、硼B、碳C、氮N、氧O、氟F、氖Ne、 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氩Ar、钾K、钙Ca 2.常见的原子团: 氢氧根OH-、硝酸根NO3-、碳酸根CO32-、硫酸根SO42-、 氯酸根ClO3-、磷酸根PO43-、碳酸氢根HCO3-、铵根NH4⁺等。 3.常见的酸:HCl,H2SO4,HNO3、H3PO4、CH3COOH等。 4.常见的碱:KOH、NaOH、Ba(OH)2、Ca(OH)2、NH3·H2O等。 【知新--知识梳理】 【问题引入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组成世界的物质纷繁复杂,那我们怎么对那么多的物质进行研究呢?【问题引入2】网络购物时代,电子平台货物成交量日益递增,负责分拣货物的机器人是怎样快速找到目的物品的呢? 一、物质的分类 1.物质的分类方法 (1)分类的概念:分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和层次的科学方法。 (2)分类的意义: ①有利于人们分门别类地进行深入研究,分类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②可以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3)常见的分类法 Ⅰ.树状分类法 ①含义:按照同一标准(采用树状形式)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方法。 ②特点:同一层次的物质类别间一般是相互独立、没有交叉的。 ③举例: Ⅱ.交叉分类法 ①含义:根据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②特点:物质类别间有交叉的部分。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法的不足。 ③举例: 【问题思考1】工业生产中需要K2SO4,如何选定原料来制备K2SO4? 【问题引入3】古语有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指性质接近的事物,往往集聚一处。那么我们就根据刚才学到的分类方法对物质进行一下分类吧? 2.物质的分类: (1)任何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根据元素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研究的基础。 ①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H2、02、P4等。 ②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CO2、CaCO3、NH4Cl等。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教学目标】 1.从根本的物质分类出发,认识分类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学习化学的分类观。 2.了解胶体与分散系的概念,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 3.了解胶体和溶液、浊液的区别。 ——丁达尔效应。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分类方法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展分类。 2.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比拟,胶体性质。 【教学过程】 [师]图书馆中数不胜数的图书要分类陈列以便于人们查找,快递企业对数以万计的物品要分类处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样,为了认识和研究的方便,对于数以万计的物质,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它们分类呢?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将如下物质进展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投影]空气、乙醇、铜、铁、碘酒、氧气、水、小苏打、盐酸溶液。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第一种分类结果 混合物:空气、碘酒、盐酸溶液

纯净物:乙醇、铜、铁、氧气、水、小苏打 第二种分类结果 固体:铜、铁、小苏打 液体:乙醇、碘酒、水、盐酸溶液 气体:空气、氧气 [师]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展分类。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用不同的角度思维,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衡量事物的标准不止一个。 [设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化学物质进展分类呢? [学生活动]将物质进展分类: [师]以上的分类是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展分类的一种方法,可以形象的称为树状分类法。 [设疑]化合物一定是酸、碱、盐或氧化物吗? [强调]最后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并不完全,例如,氨气不属于酸、碱、盐或者氧化物。 [设计意图]将初中所学单一物质进展系统分类,为后续寻找同类物质的共性做铺垫。[师]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学习了很多的单质,其中有一些单质是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例如:金刚石、C60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在化学上,我们将这样的单质命名为同素异形体。[板书]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 [设疑]还能举出哪些些同素异形体?〔红磷和白磷、氧气和臭氧等〕 [生]红磷和白磷、氧气和臭氧等。

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一等奖

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一等奖 《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一、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体系,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具体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中对混合物体系的认识,进而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以及“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生产生活实际。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典型物质的基本性质,

新版高中化学必修一《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 教师: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分类: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2.目的和意义: 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的达到目的. 3.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教师板书:交叉分类法 讲述:好,我们对这四类盐进行分类,看看应该怎么 分呢?对于Na 2SO 4 ,如果对于阳离子来说,她是属于 钠盐,而对于阴离子来说,它是属于硫酸盐.Na 2CO 3 也可以根据阳离子和阴离子来分,就可以分为钠盐和

碳酸盐.同样的道理,K 2SO 4 和K 2 CO 3 也可以以阴阳离 子为标准进行分类.像这样的分类我们称之为交叉分类法. 教师板书:树状分类法 教师提问:将Ba(OH) 2、NaHCO 3 、K 2 O、CuO、NaCl 进行分类 [问]很好,那我们发现树状分类法有什么优点吗?(树状分类法可以清楚地表示物质间的从属关系.)[教学推进]好,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各有什么有点呢?我们看看,树状分类法就是对物质进行再分类,分类图看起来像一棵不断开枝的树,不断地对物质进行分类再分类.很明显我们的树状分类图很清晰很直观.所以,树状分类法的优点就是:清晰明了,一目了然. 教师提问:同学们,化学反应的分类我们只是知道了很少的一部分,接下来的学习我们将会遇到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化学反应再分类的,那是以后我们学习的任务.好,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分类.如果我们再继续分类的话,还可以怎么分? 1.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请学生回答) 2.教师提问:再继续分类的话,单质还可以怎么分?(请学生回答):(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氧化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全套教案

课题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共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 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胶体的分类、制备、性质及其应用 3、通过相关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关系,建立物质转化模型,认识物质的 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幻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好学上进的情感。 2、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与讨论,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并 体验成功喜悦。 教学 重点 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胶体的性质,物质的转化相关知识教学 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胶体的性质,物质的转化关系 教学设想教 材 分 析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是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分散系及其分类、物质的转化等三个内容。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新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和第二册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 学 情 分 析 学生处于初高中的过渡时期,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有了一定的基础,对物质的组成及分类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的相关知识。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而高中涉及到的化学物质很多,学生不会根据其性质进行分类学习,从而加大了学习负担,增加了学习难度。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学生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教 法 设 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使学生顺利掌握教材,解决重难点,我采用了设问、类比、实验等综合性启发式教学方法去启迪学生思维,以力求落实“在体验中成长,在探究中发展”教学目标,同时,我还利用了板书、课件、观看实验视频的手段,增大课容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 意图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精品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 课题: 1.1.1 物质的分类课时1授课年级高一 课标要求 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能从不同视角对典型的物质及其主要变化进行分类,感受物质分类方法对化学学科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源于新课标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本节内容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按照《课标》要求及初高中化学衔接的实际需要,本节内容安排了物质的分类和物质的转化两部分内容。其中,物质的分类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各课时,物质的转化一各课时,共3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教材通过“图书馆中分类陈列的图书”和“智能机器人对快递物品进行分拣”的图片,让学生直接感受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好处,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通过对初中学到的常见氧化物的分类延伸到对新的氧化物的分类,对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个比较整体的认识。 本课时内容新旧教材相比,引言部分大致相同,新版语言表述更加精简,文字叙述有所改变,且变化较大。课程中先讲树状分类法,后讲交叉分类法,删掉了旧版中的“实践活动”,增加了“方法导引”。 本课时的教学可以通过与科技前沿相接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对物质比较的角度不同,则分类的依据不同。一方面要掌握化学研究中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一般理论方法,同时要尝试通过对物质进行独立地进行分类,增强自己对物质分类的能力,这也是化学核心素养中要求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核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思考交流,能从元素组成(宏观)和构成微粒(微观)的角度分析认识物质,并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 2.通过阅读教材、归纳小结,认识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酸、碱、盐、氧化物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