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205PPT课件 一等奖比赛优质课

W 1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物质的分类授课日期课题名称《化学必修Ⅰ》第2章第1节(第2课时)课型新授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诱思探究、先学后教、反馈纠正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类物质进行反应的一般规律及典型特例。

2. 初步建立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过程与方法 1. 体验并初步掌握以类别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过程。 2. 学会组内分工、组间交流、总结概括的交流合作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养成敢于大胆设想、探索、创新和严密推理、严谨求实的科学习惯。 2. 体验交流合作学习的高效性和团队精神。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引入提问: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怎样分类? 2、翻开课本34页,把活动探究中的试剂进行分类。学生回顾课本思考、回答问题复习引入新课,检测学生对分类方法掌握的情况设问追问:这些物质间有怎样的关系?其中的一类物质能与别的哪类物质发生反应?学生思考回答帮助学生形成分类的思想讲述本节课,我们就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先以铁为例探究金属的性质。学生认真聆听讲述我们已经学过的Fe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注意发 w 2 生的条件及生成物的类别特征板书 2、

根据物质的类别研究物质的性质(一)金属的性质 1、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3Fe + 2O2 =Fe3O4 2、金属与酸的反应 Fe + 2HCl=FeCl2 +H2 3、金属与盐的反应 Fe + CuSO4 =Cu + FeSO4 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另找其他学生讲评。学生做好笔记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讲述铁是较活泼的金属,能与上述三类物质发生反应,其它一些金属也有类似的性质,这几类反应是金属的一般通性。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我们就学习了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分类法。下面我们首先将课本34页的试剂进行分类,然后分组讨论,设计探究其它类别物质的实验方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式程式。学生讨论将试剂分类让学生感受分类方法总结 1:盐类、NaCl溶液、Na2SO4溶液、AgNO3溶液CuSO4溶液 2:酸性氧化物、CO2 3:非金属、木炭、氧气 4:碱、NaOH溶液、Ca(OH)2溶液 5:碱性氧化物、CaO、CuO 6:酸、稀盐酸、稀硫酸学生总结归纳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讲述下面我们分六组根据初中所学习的知识分别讨论、预测各类物质的性质。第1组:讨论盐类的性质第2组:讨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第3组:讨论非金属的性质第4组:讨论碱的性质第5组:讨论碱性氧化物的性质学生回忆初中知识讨论各类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团队精神。 w 3 第6组:讨论酸的性质多媒体展示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表格设计的能力讲述请大家根据多媒体展

示的内容完成讨论内容。板书(二)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间的关系。学生做笔记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各组同学的成果后,投影示例学生对照自己的总结补充或改错一定要让学生对于各类物质的通性掌握住,有利于指导引领整个高中的学习。 w 4 设问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有着什么样的转化关系呢?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学生填写表格更加直观的清楚各中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讲述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4-P35页,思考元素与物质间的关系和以类别研究物质间反应的意义。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板书 3.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的用途(1)研究一类物质的性质(完成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的过渡)。当学生今后再探究陌生物质的性质时,可以先分析该物质的类别,然后预测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2)制备有关物质。(3)鉴别物质。(4)提纯物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做好板书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和表达能力设问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运用了什么方法?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板书 2、根据物质的类别研究物质的性质(一)金属的性质 1、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3Fe + 2O2 =Fe3O4 2、金属与酸的反应 Fe + 2HCl=FeCl2 +H2 3、金属与盐的反应 w 5 Fe + CuSO4 =Cu + FeSO4 (二)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间的关系。(三)单质、酸、碱、

盐、氧化物之(完成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的过渡)。当学生今后再探究陌生物质的性质时,可以先分析该物质的类别,然后预测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2)制备有关物质。(3)鉴别物质。(4)提纯物质。作业 1.进一步补充完成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图示,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各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按下列要求各举一例,并写出化学方程式。(1)制备一种物质。(2)鉴别两种物质。(4)有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提纯一种物质。课后反思本课时这样设计主要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物质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构建物质间的关系体系,但可能会因为学生初中在各物质的转化关系上掌握的还不很好,因此在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地给予指导,有些内容可以容是安排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一定要在课外督促和帮助学生切实完成所要求的内容。因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再加上课堂内容较多,时间紧张所以这部分内容没有安排学生分组实验,如果能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对于学生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2008 09 24 学习目标 1.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2.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知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3.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学习重点 1.知识与技能: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知识梳理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 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组成的。 2.每一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物质——;多数元素都能与其他种类的元素组成物质——。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进行组合,因而110多种元素能够构成庞大繁杂的物质世界. 3.元素在物质中以两种形式存在: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态; 元素以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态.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的依据 (1)根据物质的组成将物质分为和(和) (2)根据组成特点和所具有的性质,通常把化合物分为和 (3)根据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和。 (4)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和。 (5)根据被分散物质的颗粒大小,将混合物分为和 (6)酸性氧化物: 如 碱性氧化物: 如 2.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一课时wtt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常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的两种存在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2、建立物质的类别,认识元素与物质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的原因。 3、学习物质分类的方法,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4、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关系。盐的通性及相互反应的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阅读课本31---32页,完成下列内容: 1.从本质上看, 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 组成的;从数 量上看, 种元素组成了几千万种物质。 2.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 , 元素以 的形式存 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游离态. 3.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 元素以 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化合态;相同的元素也可组成不同的化合物。 4.物质种类繁多的原因:①每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 ,许多元素还可形成不同单 质,如 ;②一种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 ,相同元素还可形 成不同 由于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种类和方式进行组合,所以为数 不多的元素能组成种类繁多的物质。 总结: 元素组成 元素的存在形态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的依据 不同的分类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结果 单质 :由 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 :由 组成的纯净物

(1)根据物质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可分为和。 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 混合物——溶液,浊液,胶体 (2)根据组成特点和所具有的性质,把化合物分为、、、。酸性氧化物:,如、。 碱性氧化物:,如、。 (3)根据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将化合物分为、 (4)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 (5)根据被分散物质的颗粒大小,将混合物分为、、 思考:CO是否是酸性氧化物?Na 2O 2 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练习: 硫元素常见的化合价为-2、0、+4、+6,请说出分别对应这些价态硫元素的常见物质?这些物质分别属于那个类别? 2、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 阅读课本34页活动探究,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 总结:金属,非金属,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酸,碱,盐分别可能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将图中可能发生反应的物质类别用线连起来。 金属非金属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碱酸 盐盐 巩固检测 1. 下列物质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 A.FeCl 3 B.CO 2 C.HCl D.CuCl 2 2. 关于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氢氧根 B.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C.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D.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205PPT课件 一等奖比赛优质课

W 1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物质的分类授课日期课题名称《化学必修Ⅰ》第2章第1节(第2课时)课型新授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诱思探究、先学后教、反馈纠正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类物质进行反应的一般规律及典型特例。 2. 初步建立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过程与方法 1. 体验并初步掌握以类别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过程。 2. 学会组内分工、组间交流、总结概括的交流合作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养成敢于大胆设想、探索、创新和严密推理、严谨求实的科学习惯。 2. 体验交流合作学习的高效性和团队精神。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引入提问: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怎样分类? 2、翻开课本34页,把活动探究中的试剂进行分类。学生回顾课本思考、回答问题复习引入新课,检测学生对分类方法掌握的情况设问追问:这些物质间有怎样的关系?其中的一类物质能与别的哪类物质发生反应?学生思考回答帮助学生形成分类的思想讲述本节课,我们就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先以铁为例探究金属的性质。学生认真聆听讲述我们已经学过的Fe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注意发 w 2 生的条件及生成物的类别特征板书 2、

根据物质的类别研究物质的性质(一)金属的性质 1、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3Fe + 2O2 =Fe3O4 2、金属与酸的反应 Fe + 2HCl=FeCl2 +H2 3、金属与盐的反应 Fe + CuSO4 =Cu + FeSO4 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另找其他学生讲评。学生做好笔记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讲述铁是较活泼的金属,能与上述三类物质发生反应,其它一些金属也有类似的性质,这几类反应是金属的一般通性。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我们就学习了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分类法。下面我们首先将课本34页的试剂进行分类,然后分组讨论,设计探究其它类别物质的实验方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式程式。学生讨论将试剂分类让学生感受分类方法总结 1:盐类、NaCl溶液、Na2SO4溶液、AgNO3溶液CuSO4溶液 2:酸性氧化物、CO2 3:非金属、木炭、氧气 4:碱、NaOH溶液、Ca(OH)2溶液 5:碱性氧化物、CaO、CuO 6:酸、稀盐酸、稀硫酸学生总结归纳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讲述下面我们分六组根据初中所学习的知识分别讨论、预测各类物质的性质。第1组:讨论盐类的性质第2组:讨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第3组:讨论非金属的性质第4组:讨论碱的性质第5组:讨论碱性氧化物的性质学生回忆初中知识讨论各类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团队精神。 w 3 第6组:讨论酸的性质多媒体展示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表格设计的能力讲述请大家根据多媒体展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223PPT课件 一等奖比赛优质课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一、教材分析本节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是“研究物质的方法与程序”延续,下为以元素为主线的物质分类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知道元素如何组成物质(可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按元素的分类观,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家族,从而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进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110多种元素可以组成上千万种不同的物质。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2)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

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由对单个物质的认识向对一类物质的认识转变(2)体现分类观的应用,形成元素族初步观念;同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元素的资源意识,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形成物质的元素观和分类观(2)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分类的依据难点:以元素常见化合价找出常见物质并指出这些物质所属的类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四、教学、学法教学:任务驱动模式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方法,布置四个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和物质的分类,最后能预测和用实验探究来总结酸、碱、盐的通性达到学习和教学的目的。学法:合作学习法本节课将采用四人一小组的合作学习方法,由于有的内容要回忆初中的概念和知识所以合作学习法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合作学生能快速的理解和巩固知识五、教学过程【导入】现代社会很发达,我们平时浏览的网址不计其数,超市中的货物玲琅满目,图书馆中的书本种类繁多,那么这么多的物品我们依然可以迅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物品,为什么?【学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一节第二课时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元素与物质分类(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 2、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 3、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教学过程 1.分散系: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微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 物,即分散系是由和组成的。 如食盐溶液中,是分散质,是分散剂。 2、几种常见的分散系分类依据: (1)溶液:分散质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 (2)浊液:分散质是分子的集合体或离子的集合体,分散质的微粒直径 (3)胶体: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介于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也称溶胶)。 3、胶体的特性: (1)丁达尔效应: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丁达尔效应是区别的一种常用的物理方法。 (2)聚沉:胶体颗粒在适当的条件下互相结合成直径大于100 nm的颗粒而沉积下来的过程,叫胶体的聚沉,应用:盐卤豆腐,三角洲形成等。 胶体聚沉的原理就是要使胶体粒子相互结合形成集合体。 常用的方法如下:①、等物理方法。②加入; ③加人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补充不同胶体胶体粒子的带电情况: (3)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微粒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①电泳现象表明胶粒;②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具有静电,

胶粒间彼此接近时,会产生,这是胶体稳定的主要而直接的原因。应用:电泳电镀、工厂除尘等。 4.胶体的精制:可用分离胶体和溶液。胶体透过半透膜,溶液透过半透膜。 5.三种分散系的区别联系 6.Fe(OH)3胶体的制备(看课后习题) (1)将饱和三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时,液体变为___________色,得到的是。 化学方程式。 (2)提纯方法——渗析 将待提纯的氢氧化铁胶体加入到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此袋浸入蒸馏水中每隔一定时间更换烧杯中的蒸馏水,至蒸馏水中不能检验出Cl-为止。

§2-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鲁科化学必修1)

§2-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鲁科版 必修1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作者:史学强 Email:suifengpiaoguo@https://www.360docs.net/doc/5119320253.html, 20011年3月15日 §2-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知识梳理】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从本质上看,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从数量上看,110多种元素组成了几千万种的物质。 2.元素的组成形式: (1)单质:同一种元素自身组成的物质叫单质,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2)化合物:不同的元素之间组成的物质叫化合物。 3.元素的存在形态: (1)游离态:元素以自身形式结合成单质时的存在状态,此时的化合价为零价。 (2)化合态:元素与另外的元素之间结合成化合物时的存在状态,此时的化合价一般为正价或负价。 【知识梳理】2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的方法: (1)按物质是否由同种物质(分子)组成,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物质(分子)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不同物质的分子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2)按组成物质的元素的种类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3)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很多,如按化合物的性质分类,又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若按化合物在水溶液或在融化状态下是否导电,则可以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若按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则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按混合物中分散质粒度大小可将混合物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等。 说明:①物质的分类方法和依据很多,按不同的方法可得出不同的类别。 ②类别名称只是为了标识不同分类结果的一种定义。 ③注意分类依据和分类的对象、类别之间的层级关系和区别。 (4)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相互关系 (1)金属的化学通性: ① 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 ②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③ 较活泼金属+酸(硝酸、浓硫酸除外)→盐+氢气 ④ 较活泼金属金属+较不活泼金属的盐溶液→较不活泼金属+较活泼金属的盐溶液 (2)氧化物的化学通性: 树状分类举例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元素与物质分类 1.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或见到的物质中,有纯净物也有混合物。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水银B.冰水混合物C.干冰D.消毒用的碘酒 解析:A项,水银是汞是纯净物;B项,冰和水是不同状态的水是纯净物;C项,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是纯净物;D项,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是混合物。 答案:D 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一组是() ①明矾②过磷酸钙③漂白粉④水煤气⑤玻璃⑥液氯⑦聚氯乙烯⑧汽油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⑥⑧C.②③④⑤⑦⑧D.③④⑤⑥⑦⑧ 解析:本题解答可分析各项抓住关键即可做答,例如:液氯是纯净物,故含⑥的都不能选,所以选C。 答案:C 3.由不同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可能是() ①纯净物②混合物③单质④化合物⑤金属⑥非金属⑦酸⑧碱⑨盐 ○10氧化物 A.①③⑤⑦⑨B.②④⑥⑧○10C.①③D.全部 解析:由H和Cl能组成氯化氢(属于酸、化合物、纯净物);由He和Ne组成的混合气体属于混合物;由不同的同位素11H和21H能组成氢气(属于非金属、单质);由不同的同位素23Na和24Na组成的金属钠(属于金属);由Na和Cl组成氯化钠(属于盐);由Na和O、H组成氢氧化钠(属于碱);由钠和氧组成氧化钠,属于氧化物,故选D。

4.下列有关溶液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室温时饱和的二氧化碳水溶液,冷却到0℃时会放出一些二氧化碳气体 B.20℃,100 g水中可溶解34.2 g KCl,此时KCl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4.2% C.强电解质在水中溶解度一定大于弱电解质 D.相同温度下,把水面上的空气换成相同压力的纯氧,100 g 水中溶入氧气的质量增加 解析: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A错;B中KCl的质量分数为34.2 g (100+34.2) g ×100%<34.2%,B 错;强弱电解质与溶解度无关,C错;D中使O2的压强增大,则O2溶解在水中的量增加。 答案:D 5.美国和日本的三位科学家以导电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成果,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在其相关技术中,用碘来掺杂聚合物,使其导电能力增加107倍,具有金属般的导电能力。碘(I2)属于() A.非金属单质B.混合物C.化合物D.金属单质 解析:本题借助于诺贝尔奖作为切入点,但考查的知识却是很简单,碘属于非金属单质。 答案:A 6.具有下列特点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由同种元素组成 B.不能发生分解反应 C.具有固定的熔沸点 D.所有的分子都是由相同种类、相同个数的原子构成 解析:由同种元素构成的物质存在同素异形体,故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B项不是判断纯净物的本质;C项正确,纯净物一定具有固定的熔沸点;D项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答案:C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有氯化钠溶液、水等 B.在1 L 2 mol/L的氢氧化铁胶体中含有氢氧化铁胶粒数为2N A C.可吸入颗粒(例如硅酸盐粉尘)形成气溶胶,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 D.FeCl3溶液与Fe(OH)3胶体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丁达尔效应 解析:氯化钠溶液和水都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但水不是分散系,A错;在1 L 2 mol/L的氢氧化铁胶体中含有氢氧化铁粒子为2N A,但氢氧化铁胶粒是分子的集合体,胶体粒子的数目远小于2N A,B错;气溶胶吸入人体中,直接影响呼吸,长期以来易形成呼吸疾病,C正确;丁达尔效应是鉴别溶液与胶体的方法,D错误。

高中化学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一、二教学设计2化学教案

第2章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一、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简单分类法;单质,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了解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其中学生主动参与其关系的探究过程,不仅完成了知识上的再发现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能获得一种体验,获得成功感,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思考,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成功。 【教学过程】 一、联想*质疑: 处于庞大繁杂的物质世界中,你是否想过,110多种元素是如何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 请回忆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物质?你能判定它们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吗?(如单质,化合物等) 各类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用具体的物质实例加以说明

(角度不同说明也不同,可以是元素的存在形态,可以是物质的反应关系等等)。 交流*研讨: 1.现有物质:木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大理石,碳酸,碳酸钠。 这些物质含有哪种相同的元素?该元素分别与哪些元素组成了这些物质? 2.到目前为止,你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质,如氯化钠、氧化镁、五水合硫酸铜、碳酸钙、金属钠、金属镁等、碳酸钠(苏打)、氢氧化钠、金属铜、碳酸氢钠(小苏打)。 (1)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都有哪些? (2)你知道这些元素还能组成哪些物质?举例说明。 引课: 1、元素周期表的简介(说明元素的种类)(挂出图表). 2.110多种元素是如何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可形象比喻:积木[有限形状体]与搭积的作品[无限的结构体])。 学生活动:(可进行任务驱动式的分组活动:课前预习的结果要在四人学习小组中进行汇报,由小组推荐一人在班级进行交流)完成《联想*质疑》、《交流*研讨》栏目的活动。 由《联想*质疑》复习初中学习的物质,并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梳理。对学生所例举的物质追问元素的种类,由此让学生感受到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2.1元素与物质分类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题目: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一、教材依据 这一节教学设计是鲁科版《化学1(必修)》第二章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高效教学。本课时学习的是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及物质分类的依据两个知识点。这两点学生通过初中化学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知和量的层次。本节课在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的认识将会有质的飞跃。以后,学生站在方法论的高度上,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将事半功倍。 本节课以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为主线,展开两个教学点(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2)物质的分类依据。 课堂形式,采用我校的课改模式,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老师做好课堂中各个环节的链接引导,对于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和点拨。运用ppt课件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组成物质的一般规律,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两种存在形态游离 态和化合态。 2、了解物质分类的意义和分类方法。着重了解根据物质组成特点和性质对 物质进行分类。了解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3、学习以已知的常见的物质诠释总结归纳规律提升理论水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和物质的分类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科学探 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 2、学生经过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自主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学生探究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为载体,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分析 事物的能力。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将自己对本节课的预习情况制作成Word、ppt 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科技辅助学习的能力。(三)教学重点 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2、根据物质组成特点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四)教学难点

2018-2019学年高中化学 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 元素

第1课时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分类 [基础达标] 1.经测定,一瓶气体中只含有C、O两种元素,通常情况下这瓶气体不可能是( ) A.一种化合物 B.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C.两种化合物 D.两种单质 解析:选D。由于碳元素的单质是固体,因此不可能存在单质碳,可以存在单质氧。 2.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硫酸,纯碱,石灰石 B.醋酸,烧碱,硫酸铜 C.磷酸,熟石灰,苛性钾 D.醋酸,小苏打,熟石灰 解析:选B。纯碱是Na2CO3,小苏打是NaHCO3,属于盐;熟石灰是Ca(OH)2,苛性钾是KOH,属于碱。 3.实验室中的药品常按物质的性质、类别等有规律地摆放。现有部分药品按某种规律摆放在实验桌上,如图。做“硫酸的性质”的实验时,某同学取用BaCl2溶液后,应把它放回的位置是( ) 解析:选C。根据物质摆放位置可推知:A应是酸,B是酸或指示剂,C是指示剂或盐,D是碱或其他类别。 4.下列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A.Na2CO3―→NaOH B.CuO―→CuCl2 C.CaCO3―→Ca(OH)2D.CaO―→Ca(OH)2 解析:选C。Na2CO3+Ca(OH)2===CaCO3↓+2NaOH;CuO+2HCl===CuCl2+H2O;CaCO3是不溶性盐,不能与碱反应转化为Ca(OH)2,可先高温分解为CaO,再与水反应生成Ca(OH)2。 5.物质分类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化学工作者经常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研究。近年来发现,在金星大气层中存在三氧化二碳。下列物质与它属于同类的是( ) A.H2、O2B.H2SO4、H2CO3 C.SO2、NO D.Na2SO3、KClO3 解析:选C。C2O3属于氧化物,C项符合题意。 6.符合如图阴影部分的物质是( ) A.NaCl B.KHCO3 C.K2CO3D.Na2CO3 解析:选C。KHCO3是酸式盐,K2CO3既是钾盐又是碳酸盐还是正盐。 7.每组中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同。试分析每组中物质的组成规律,将

整理好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1节 元素与物质分类 【自学目标】 1.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 2.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 【学习过程】 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1.元素的存在形态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有两种:一种是______态,即单质;另一种是______态,即化合物。每一种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构成了这种元素的物质家族。 2.元素与物质的多样性 (1)每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单质,许多元素还可以形成性质不同的多种单质,如碳元素可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单质。 (2)一种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化合物,元素种类不同,组成的化合物不同,元素种类相同时也可能组成不同的化合物,如C 和O 可形成______和______两种氧化物。 (3)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_____,元素以这种形式存在的形态称为该元素的_ _态。 (4)不同种元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__________,元素以这种形式存在的形态称为该元素的______态。 二、物质的分类 1.初中我们已接触过简单的物质分类,如 物质⎩⎪⎪⎨⎪⎪⎧ ⎩⎪⎨⎪⎧ 单质⎩⎪⎨⎪⎧ (如 ) (如 )化合物⎩⎪⎨⎪⎧ (如 ) (如 ) (如 )氧化物(如 )混合物 2.我的收获

①根据物质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②根据被分散物质颗粒的大小,可将混合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可将纯净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 ④根据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将化合物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即时训练1】 1.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A.一定是纯净物B.一定是一种单质 C.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2.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次排列,其中正确的是() A.硫酸纯碱孔雀石[Cu2(OH)2CO3] B.硝酸烧碱绿矾[FeSO4·7H2O] C.醋酸乙醇碳酸钙D.盐酸熟石灰苛性钠 三、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把____________物质分散在__________(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称作__________;分散质分散于其中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称作__________。例如,泥水混合物中,泥土是分散质,而水就是分散剂。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其中最稳定的是______,最不稳定的是______,______属于介稳体系。 四、胶体的制备及性质 3.Fe(OH)3胶体的制备 向______中逐滴加入5~6滴________________,继续煮沸至液体呈______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4.性质 (1)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______和______之间 (2)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 光线______形成的。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 ..........____________。 (3)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其方法主要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科版化学必修1《元素与物质世界》word教案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 了解物质简单分类法的意义 2. 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 3. 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掌握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4. 掌握常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5.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能判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6. 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重点、难点: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1. 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两种形态存在:在单质中的存在形式为游离态;在化合物中的存在形式为化合态。在自然界中即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存在的元素有:N2, O2, C, S, Fe等;只以化合态存在的元素有:Na, Cl2, Al, Mg, P, Br2, Si等。 2.物质分类 其中,化合物按照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又可以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3. 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都是碱性氧化物,例如Na2O2、MnO2是金属氧化物,但不是碱性氧化物。 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都是酸性氧化物,例如CO、NO、NO2是非金属氧化物,但不是酸性氧化物。 4.胶体: (1)溶液、胶体、浊液三者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的颗粒大小不同,溶液中分散质颗

粒<1nm, 胶体中分散质颗粒>100nm, 浊液中分散质颗粒处于1~100nm之间。 (2)丁达尔现象用于区别溶液和胶体,胶体中有明亮的光区,溶液中没有。空气、云、雾、烟尘都是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3)胶体微粒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会发生定向移动,这种现象成为电泳。电泳表明胶体微粒吸附电荷,从而带电,Fe(OH)3胶体带正电荷。应用:电泳电镀(4)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可以使胶体聚沉,加热和搅拌也能引起胶体的聚沉。 Fe(OH)3胶体聚沉得到Fe(OH)3 沉淀。应用:向豆浆中加入CaSO4或卤水(MgCl2) 制豆腐。 (5)分离胶体微粒与溶液中的离子的方法:渗析,用半透膜。只有浊液中的微粒不能通过滤纸,只有溶液中的微粒能通过半透膜。(滤纸的孔隙比半透膜大)(6)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向沸水中逐滴滴加FeCl3溶液,得到红褐色Fe(OH)3胶体。 (7)其他和胶体有关的现象:土壤,水泥,三角洲,有机玻璃,墨水。 练习:1.在物质的分类中,下列属于同一范畴的物质是( ) ①NaCl ②(NH4)2SO4③ NH3·H2O ④KOH ⑤ Fe(OH)3⑥HNO3 A. ③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②③⑥ 2.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利用电泳现象可以区别溶液和胶体 B. 胶体都可以发生丁达尔现象 C. 胶体粒子的大小都在1nm-100nm之间 D. 氢氧化铁胶体在电场作用下向正极移动 二、化学反应的分类 1.分类的方法(思考总结)媒体展示 2.离子反应:(1)定义: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2)发生条件(复分解类型):生成难溶物、生成难电离物、生成挥发性物质。 (3)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 练习: 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aCO3 +2H+=Ca2+ +H2O +CO2↑ B. 锌与盐酸反应:Zn +2H++ 2Cl-=Zn2++2Cl- + H2↑ C. 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Fe3+ +3OH-=Fe(OH)3↓

2020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教学案: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2020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教学案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考纲点击 1.了解分类法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方法,掌握胶体的概念、重要性质及应用,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掌握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 一、物质的组成 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______、______或______构成的。 (2)元素: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①游离态:元素以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5)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同素异形体 (1)____________________叫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分子中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石墨及C60。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______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______变化。 3.混合物和纯净物 (1)纯净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提示: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O2和O3互为同素异形体;由相同的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也不一定是纯净物,如CO和CO2、H2O与H2O2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 即时训练1判断正误(用“√”或“×”填写)。 A.蛋白质和油脂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 B.Al、Fe、Cu三者对应的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C.Al、Fe、Cu三者的单质放置在空气中均只生成氧化物。() D.CO2、CH4、N2等均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二、胶体 1.分散系

高中化学:2.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鲁科版必修14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表达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高中化学第二单元 元素与物质世界鲁科版必修一

第二单元元素与物质世界 一. 教学内容: 第二章复习 二. 教学目的 1、了解物质简单分类法的意义 2、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 3、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掌握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4、掌握常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5、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能判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6、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三. 教学重点、难点 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四. 知识分析 (一)物质的分类 1、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化学物质几千万种,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一一学习,对物质进行分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分类,不仅可以使知识系统化,还可以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把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 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例如:

金属 单质 非金属强酸 强碱 强电解质大部分盐 纯净物部分氧化物 电解质 弱酸 弱电解质弱碱 化合物水 物质 非电解质:部分氧化物、部分氢化物、大多有机物 溶液 浊液 混合物胶体 其他混合物 2、分散系 思考:(1)在物质的分类中,下列属于同一范畴的物质是( ) ①NaCl ②(NH4)2SO4③ NH3·H2O ④KOH ⑤Fe(OH)3⑥HNO3 A. ③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②③⑥ (2)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利用电泳现象可以区别溶液和胶体 B. 胶体都可以发生丁达尔现象 C. 胶体粒子的大小都在1nm-100nm之间 D. 氢氧化铁胶体在电场作用下向正极移动 答案:(1)A (2)AD (二)化学反应的分类 1、分类方法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置换反应 和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复分解反应 离子反应 化学反应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 分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定义: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2)发生条件(复分解类型):生成难溶物、生成难电离物、生成挥发性物质。 (3)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 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删:删掉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特点 表示一类的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元素和物质世界》知识点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复习知识点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每一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单质,绝大多数元素与其他种类的元素可组成化合物,相同的几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化合物,如CO和CO2、H2O和H2O2等。 2、元素的存在形态 (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如金属铁中的铁元素。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如Fe2O3中的铁元素。 3、元素的化合价 (1)一种元素可以有多种化合价,金属元素只有0价和正化合价,非金属元素可以有0价、正价或负价。 (2)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0。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的依据 Al) 3/S、Cl2、He、Ar) H2CO3、H3PO4) 3、NH3.H2O) 2CO3 物质3 2、SO 3、CO2 2O、CaO 、BeO 不成盐氧化物 CO、NO 过氧化物 Na2O2、H2O2 NaCl溶液、CuSO4溶液) 悬浊液(如:泥水、石灰浆) 乳浊液(如:油水、油漆) 胶体(如:烟云雾、三角洲、Fe(OH)3胶体、淀粉溶液、有机玻璃、烟 水晶等) 【相关定义】 (1)酸性氧化物:能和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判断酸性氧化物时,看面相,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例外的见注意部 分) (2)碱性氧化物:能和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判断碱性氧化物时,也看面相,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例外的见注意部 分) (3)两性氧化物:既能和酸又能和碱反应的氧化物。(记住Al2O3这个例子) (4)不成盐氧化物:不能与酸或碱反应生成相应价态的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不成盐氧化 物。(记住CO、NO、NO2这几个例子) (5)过氧化物:含有过氧根O22-的化合物。(记住H2O2、Na2O2这两个例子) (6)酸式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除金属离子(或NH4+)外,还有氢离子,阴离子全 部为酸根离子的盐。 (7)碱式盐: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除酸根离子外还有氢氧根离子,阳离子全部为金属 离子(或NH4+)的盐。 (8)正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只有金属离子(或NH4+),阴离子只有酸根离子的 盐。 注意:本部分,做题技巧为记反例。如: (1)碱性氧化物全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酸性氧化物、Al2O3两性氧化物、Na2O2过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大多数是非金属氧化物,但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

高中化学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整章教案鲁科版必修1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整章教案 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新课标导航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知识归纳 本节重点: 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 (3)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化合物;相同的元素也可组成不同的化合物。 2.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 (1)研究一类物质的性质(完成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的过渡)。 (2)制备有关物质。(3)鉴别物质。(4)提纯物质。 3.几种常见的分散系(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度大小进行分类) 胶体:分散质的粒度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也称为溶胶)。 4.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区别溶液和胶体。 (2)电泳:电泳现象说明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带有电荷。 (3)聚沉: 本节难点:对胶体这一分散系的认识

本节考点: (1)能够正确运用分类的思想。 (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 (3)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4)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 (5)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 一、典型例题剖析 基础题 例1.试从多种角度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碳在氧气中燃烧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3)铁在纯氧中燃烧 (4)铝箔在氧气中燃烧 (5)锌与稀硫酸反应 (6)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 解析:根据你自己站的角度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①从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分:(1)(2)(3)(4)属于化合反应,分为一类,(5)属于置换反应,分为一类,(6)属于复分解反应,分为一类;②从是否跟氧气发生反应分:(1)(3)(4)均为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分为一类,(2)(5)(6)无氧气参加,分为一类;③从是否是在溶液中反应分:(1)(2)(3)(4)不在溶液中反应,分为一类,(5)(6)为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分为一类;④可从有无金属参加反应、有无非金属参加反应分类,从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分类等。总之,只要你能找出一种分类方法,并将各类物质或反应正确地分为一类即可。 例2.将某溶液逐滴加入Fe(OH)3溶胶内,开始时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时沉淀溶解,该溶液是 A.2 mol·L-1 H2SO4溶液 B.2 mol·L-1 NaOH溶液 C.2 mol·L-1 MgSO4溶液 D.饱和食盐水 解析:胶体中加电解质或带相反电荷胶体时,胶体发生聚沉.当H2SO4过量时会发生2Fe(OH)3+3H2SO4====Fe2(SO4)3+6H2O,使沉淀又溶解了,故选A. 答案:A 友情提示:解该题时除了有加入某溶液产生沉淀的条件外,关键还要考虑继续加入该溶液沉淀溶解.故对每个选项应逐一按条件分析,只要有一个条件不符合即可否定. 例3.下列树状分类法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