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1、碳的多样性》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1、碳的

多样性》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1节

《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1、了解并能讲述碳在自然界的循环

2、掌握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

3、了解溶洞、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掌握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4、能够了解水垢的形成及除去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3章第1节,教学课时为2课时,本节课为第

二课时。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学生虽然在初中接触了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的物质,但是由于受初中化学知识的深广

度的限制,很难达到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水平。本节根据生产、生活中碳元素的转化介绍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

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解释与含碳物质有关的现象。碳族元素是高中化学元素

化合物知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已知物质中,含碳化合物达几千万种,其中大多数是有机物,学好本节课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 学生为高一的孩子,好奇心强,已拥有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学生在初中已接触过木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元素的物质,但由于受初中知识水平的限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现在让学生在第一章学习过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之后再来研究其常见和常用物质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

2.了解溶洞的形成,工业炼铁的原理等。

3、能够用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解释生活中一些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溶洞的形成,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的科学思维。

3.进一步体验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2、通过介绍溶洞的形成、水垢的形成与消除、工业炼铁的原理等,让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物质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3、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含碳物质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媒

学生

引出

课题

复习碳的化合物的知识并展示碳在自然界循环的一组图片

[引入]大家说的都很对,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碳的循环的多样性。首先,先来了解碳在自然界的循环

[板书]碳的多样性

一、解碳在自然界的循环PPT

观看

学生自学指导学生阅读课本66页阅读

66页

课本66页,并交流讨论大气陆地水体之间的碳的转化[提出问题] 问题1)CO2是通过哪些途径进入大气中的?

(2)海水中的含碳物质是从哪里来的?

(3)若大气中没有CO2会怎么样?CO2过量又会怎么样?

(4)试着画出碳在自然界的循环图

问题

CO2

哪些

进入

中的

(2

中的

物质

哪里

的?

(3

气中

CO2

样?

量又

么样

(4

画出

自然

循环

自学汇报引导学生共同分析碳在自然界的转化图PPT结合

展示

在自

的循

图,

知识

探究

溶洞

[引入]碳的化合物在自然界的转化创造了许多奇迹,自然界中美妙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PPT

的形

的形成都与这种转化密切相关。

[板书]2、溶洞的形成

引入活动探究模拟溶洞的“形成”

1.指导阅读P66-模拟溶洞的形成。

2.讨论溶洞形成的原因

3.设计模拟实验的方案

探究活动的展开[指导学生开始探究活动]完成实验方案,注意整理归纳。

提供试剂:氢氧化钙溶液、试管、酒精灯

将学

实验

归纳

下:

澄清

水中

少量

有白

淀产

2、

沉淀

沉淀

失.

热澄

液,

白色

产生

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68页并提出问题:

1.描述高炉炼铁过程中碳元素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描述下面转化过程,指出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

剂。

3.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写出相关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4.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碳及其化合物间转化的实例?

思考:1.如何防止煤气中毒?

2.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PPT

P66-6

过交

研讨

答老

出的

师生共同小结高炉炼铁、木炭燃烧的知识1、高炉炼铁

高炉炼铁的进程是将铁矿石还原成金属铁的过程,原料

是、,但实际起还原作用的主要

是。相关反应为:

a、一氧化碳的生成:C + O2CO2、。

b、氧化铁的还

原:。

2、木炭燃烧

在木炭燃烧的过程中发生着碳单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之间的转化:

a、C→

整理

知识

并熟

程式

CO:。

b、C→

CO2:。

c、CO→

CO2:。

d、CO2→

CO:。

3、水垢的形成

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自来水中的碳酸氢钙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在壶底积聚便形成了水垢。所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完成课堂检测1、.自然界中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

A.O B.N C.C D.H

2.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用无机物NH4CNO合成出的有机物是

A.甲烷B.酒精C.醋酸D.尿素

3.在①植物的光合作用②植物的呼吸作用③岩石的风化④海水的吸收⑤工业上制干

冰⑥使熟石灰变石灰石等这些过程中,属于自然界消耗CO2的主要过程是

A.仅①B.仅①⑥C.①②③D.①③④

4.碳的多样性体现在①碳单质的多样性②含碳化合物的多样性③碳转化的多样性④碳及其

化合物应用的多样性等方面。碳有多种同素异形体,所体现的是上述:

A.①B.②C.③

D.④

5.大理石可以用作墙面、地面和厨房桌面,其主要成份是碳酸钙。食醋不慎滴在大理石桌

面上,会使其失去光泽,变得粗糙,下列能正确解释此现象的是

A.食醋中的水使碳酸钙溶解

B.食醋中的醋酸将碳酸钙氧化

C.食醋中的醋酸将碳酸钙还原

D.食醋中的醋酸与碳酸钙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完成

题,

学习

小结课堂整合其化之间化

作业请同学们分组课后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

1、关于碳及其化合物最新研究动态。

2、历史上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重大发现或者发明创造。作业:教材71页5

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一教案:3.1 碳的多样性 教案1

化学:鲁科版必修1《碳的多样性》教案(1) 碳的多样性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为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碳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碳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碳及其某些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在初中化学已有涉及,本节继续较深入的介绍碳的多样性及碳转化的多样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碳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并了解碳的重要化合物Na2CO3与NaHCO3。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有关碳单质和一些碳的重要化合物(如CO、CO2、CaCO3)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有所学习。因此,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能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设计思想 设置情景、探究实验,运用媒体展示,交流研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营造探究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合作学习意识,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这样,即可利用“似曾相识”的正面效应——学习基础,又可消除“似曾相识”的负面影响——“冷饭热炒”。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素异性体的概念。 2.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主要性质。 3.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碳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碳既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又是构成地壳中岩石和化石燃料的主要元素。碳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碳的多样性。 〔阅读〕课本P59一、二段 〔展示〕金刚石、石墨、C60有关视频资料 〔提问〕通过阅读和视频资料,联系初中所学知识,想一想: 1.例举已学过的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含碳的物质?它们分别属于哪类物质(根据物质的分类),分别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 2.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3.石墨、金刚石结构的异同,碳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 4.碳各种单质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5.如何证明石墨、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金刚石 碳单质石墨 C60 金刚石、石墨和C60物理性质、用途比较。 金刚石、石墨结构分析。 同素异形体:同一种元素组成结构性质不同的单质。 〔阅读〕课本P60中的化学前沿。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学案(第二课时)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学案(第二课时) 设计人:莱芜四中吕荣海 2009、11、17【学习目标】 了解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和性质,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和性质 自学方法:阅读教材全解或是基础训练或是课本 自学过程: 新课预习: 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含碳化合物可分为和。含碳无机物中有两种重要的氧化物CO和CO2。绿色植物通过作用吸收CO2,通过作用将CO2释放到大气中。由于人类活动经由多途径增加大气中的CO2,使CO2的含量猛增,从而导致效应。 2.模拟溶洞的形成。 (1)实验目的:探究溶洞的形成原理。 (2)实验方案与记录: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继续向上述悬浊液中通入过 量的CO2 将所得上述溶液小心地加热 碳的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创造了许多奇迹,自然界中美妙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的形成,都与这种转化密切相关。 3.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高炉炼铁

原料:焦炭、铁矿石、空气。 原剂CO生成的方程式为:。 CO还原铁的氧化物的反应方程式: (2)木炭燃烧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转化过程: 。 (3)水垢的形成 我们使用的自来水中往往含有碳酸氢钙,因此水壶内壁常含有水垢。写出形成水垢的主要化学方程式,用食醋浸泡,再用水清洗可除之,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4)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1828年,德国化学家用无机物NH4CNO合成出有机物(填化学式)。 小结:从下面视角总结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视角①:各类物质间的转化 视角②:不同价态含碳物质间的转化: 针对性练习: 1.自然界中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 A.O B.N C.C D.H 2.在①植物的光合作用②植物的呼吸作用③岩石的风化④海水的吸收⑤工业上制干冰⑥使熟石灰变石灰石等这些过程中,属于自然界消耗CO2的主要过程是A.仅①B.仅①⑥C.①②③D.①③④ 3.大理石可以用作墙面、地面和厨房桌面,其主要成份是碳酸钙。食醋不慎滴在大理石桌面上,会使其失去光泽,变得粗糙,下列能正确解释此现象的是 A.食醋中的水使碳酸钙溶解B.食醋中的醋酸将碳酸钙氧化 C.食醋中的醋酸将碳酸钙还原D.食醋中的醋酸与碳酸钙发生了复分解反应4.纯净的碳酸氢钙试样在高温下分解,当剩余的固体质量为原试样的质量的一半时,碳酸氢钙的分解率为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1、碳的多样性》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1、碳的 多样性》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1节 《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1、了解并能讲述碳在自然界的循环 2、掌握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 3、了解溶洞、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掌握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4、能够了解水垢的形成及除去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3章第1节,教学课时为2课时,本节课为第 二课时。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学生虽然在初中接触了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的物质,但是由于受初中化学知识的深广 度的限制,很难达到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水平。本节根据生产、生活中碳元素的转化介绍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 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解释与含碳物质有关的现象。碳族元素是高中化学元素 化合物知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已知物质中,含碳化合物达几千万种,其中大多数是有机物,学好本节课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 学生为高一的孩子,好奇心强,已拥有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学生在初中已接触过木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元素的物质,但由于受初中知识水平的限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现在让学生在第一章学习过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之后再来研究其常见和常用物质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 2.了解溶洞的形成,工业炼铁的原理等。 3、能够用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解释生活中一些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好的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纲要3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1》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材: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1》 ◆授课时间:36课时 ◆设计:李勇张楠王岩陈常峰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 ◆课程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你将能: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能应用元素化合物知识举例说明物质的分类、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及反应规律的认识。 3.初步学会几种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说出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及原理;独立操作容量瓶;能较规范完整地写出简单的实验设计步骤。

4.通过每个专题的复习与总结,初步掌握分类、比较、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等学习方法。 5.通过本模块的学习,知道化学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过程。 6.能从化学的视角观察、关注个人生活及生存环境,体会化学与个人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对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能做出合理的判断。 ◆学情分析及建议 由于初中化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内容少,知识形象、简单、易记、易懂,就事论事,所解决的问题基本不跳出课本的范畴。教材对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要求较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广阔,基本上停留在形象思维的层次。因此,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总喜欢把初中那一套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照搬到高中,相信老的习惯,坚持以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结果造成顾此失彼,这也是高一学生学不好化学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化学1》的教学实施中,一定设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与学的衔接。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享用。教学生如何学习,是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正是授人以渔之举。因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师,特别是高一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由以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转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上来,对学生进行如何联想、如何归纳、如何总结等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N/N(A 2.物质的量n(mol=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 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HCO3-等。 ③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 ④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4.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下列离子不能共存在同一溶液中: ①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 ②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S2-等;OH-与NH4+等。 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MnO4-与I-;H+、NO3-与Fe2+等 七、氧化还原反应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高一化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碳的多样性紧密相关。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介绍、归纳金刚石、石墨、C 60、碳纳米管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体现碳单质的多样性;通过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认识碳酸盐与碳酸氢盐这些含碳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关系,体现碳的化合物的多样性;通过介绍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认识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体现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知识更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通过活动探究的形式使学生获取知识,在关注获取知识结果的同时,也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容易实现三维目标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 碳的多样性 碳单质碳的化合碳元素转化 的多样性 金刚石、石墨、C 60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及转化 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

的差异。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 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 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预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查阅资料,了解C 60、碳纳米管的用途,大胆想像,对于C 60 这种结构独特的 物质,化学家们可能进行哪些研究工作? 设计活动探究方案 (二)教师准备 将学生每四人编为一组; 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 针对学生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配合实验老师准备实验器材与药品。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归纳。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在初中我们接触过碳,知道碳既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又是构成地壳中岩石和化石燃料的主要元素。碳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碳的多样性。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经典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经典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经典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1.物质的量n(mol)=N/N(A)2.物质的量n(mol)=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V/V(m)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 (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2.胶体性质:①丁达尔现象②聚沉③电泳④布朗运动3.胶体提纯:渗析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一第一章总结

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一第一章总结 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一第一章总结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CaCl2和Ca(ClO)2叫漂白粉漂白粉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体积与物质的量公式:n= VVm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单位:mol/l公式:CB=nB/VnB=CB×VV=nB/CB 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第三节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单位摩尔,符号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 6.02x1023。微粒与物质的量公式:n= NNA【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1mol)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以g为单位时,数值物质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c1000ρω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质量与物质的量公式:n= MmM【溶液稀释规律】C(浓)×V(浓)=C(稀)×V(稀)【溶液的配置】(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1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学案(鲁科版必修1)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第二课时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安丘市实验中学周月明 课前学案 知识回顾: 一、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几个概念 1、风化:风化是指在室温和干燥空气里,结晶水合物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 风化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例如,日常生活中碱块(Na2CO3·10H2O)变成碱面(Na2CO3),就是风化现象。(自然岩石的风化是指岩石与空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长期作用,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的作用。) 2、潮解:有些晶体能自发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它们的固体表面逐渐形成饱和溶液, 这种现象叫做潮解。无水氯化钙、氯化镁和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很容易潮解。 易潮解的物质常用作干燥剂。潮解属于物理变化。 新课预习: 一、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1、【阅读】P65-67 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思考】 (1)CO2是通过哪些途径进入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水中的含碳物质是从哪里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大气中没有CO2会怎么样?CO2过量又会怎么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模拟溶洞的形成

2021优化方案高考化学(鲁科版)总复习习题:必修部分第三章第1讲碳的多样性 Word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做法不能体现低碳生活的是() A.削减食物加工过程 B.留意节省用电 C.尽量购买本地的、当季的食物 D.大量使用薪柴为燃料 解析:选D。低碳生活的核心是削减CO2的排放。削减食物加工过程,可削减CO2排放,排解A;目前电力的主要来源是火力,节省用电可削减CO2排放,排解B;购买本地食物能削减运输消耗,当季食物能削减贮存的能量消耗,排解C;大量使用薪柴为燃料会产生大量CO2,不能体现低碳思想,故选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21·高考安徽卷)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Na2CO3、NaHCO3固体都能发生分解 B.(2021·高考全国卷Ⅱ,13-A)用如图装置进行试验,将装置①中的稀盐酸滴入装置②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中,可观看到马上有气泡产生 C.(2021·高考山东卷)将Na2O加入Ba(HCO3)2溶液中同时有气体和沉淀产生 D.(2021·高考北京卷)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解析:选D。选项A,碳酸钠固体的热稳定性比较好,因此在酒精灯加热的条件下不会发生分解反应,该选项错误;B现象不符合,稀盐酸应当先和NaOH反应,刚开头时不应当有气泡产生;C选项Na2O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再与Ba(HCO3)2反应生成BaCO3沉淀,不产生气体;D选项中,盐的热稳定性无法应用元素周期律推断,因此D正确。 3.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可由石墨剥离而成,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烯与石墨互为同位素 B.0.12 g石墨烯中含6.02×1022个碳原子 C.石墨烯是一种有机物 D.石墨烯中碳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 解析:选D。A项,石墨烯与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B项,0.12 g 石墨烯中含C原子数为6.02×1021;C 项,石墨烯是一种无机物。 4.将空气缓慢通过如图所示装置后,在试管中收集到少量稀有气体。空气在通过a~d装置时,依次除去的气体是() A.O2、N2、H2O、CO2 B.CO2、H2O、O2、N2 C.H2O、CO2、N2、O2 D.N2、O2、CO2、H2O 解析:选B。空气通过不同试剂除去的气体依次为CO2、H2O、O2、N2,余下稀有气体。 5.“碳捕获技术”是指通过肯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别出来并利用。如可利用NaOH溶液来“捕获”CO2,其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耗大是该方法的一大缺点 B.整个过程中,有两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反应分别”环节中,分别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过滤 D.该方法可削减碳排放,捕获到的CO2还可用来制备甲醇等产品 解析:选C。A项该方法中高温反应炉分别出CO2,需要消耗较多能量;B项整个过程中NaOH和CaO 均可循环利用;C项从捕获室中得到的溶液中含有大量的NaHCO3,加入CaO后生成CaCO3和NaOH,通过过滤的方法即可分别;D项捕获到的CO2可与H2反应制备甲醇:CO2+3H2――→ 肯定条件 CH3OH+H2O。 6.(2022·高考上海卷)如图是模拟“侯氏制碱法”制取NaHCO3的部分装置。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a通入CO2,然后b通入NH3,c中放碱石灰 B.b通入NH3,然后a通入CO2,c中放碱石灰 C.a通入NH3,然后b通入CO2,c中放蘸稀硫酸的脱脂棉 D.b通入CO2,然后a通入NH3,c中放蘸稀硫酸的脱脂棉 解析:选C。侯氏制碱法的原理是向饱和的NaCl溶液中先通入NH3,然后通入CO2,利用生成的碳酸氢钠溶解度小而析出。由于NH3在水中的溶解度大,所以先通NH3,但为了防倒吸,所以a通入NH3,然后b 通入CO2,考虑NH3的尾气处理所以c中放蘸稀硫酸的脱脂棉,即C选项正确。 7.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NaHCO3溶液中加入稀HCl:CO2-3+2H+===CO2↑+H2O B.碳酸钠溶液显碱性:CO2-3+H2O HCO-3+OH- C.Na2O2溶于水产生O2:Na2O2+H2O===2Na++2OH-+O2↑ D.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钙溶液:HCO-3+OH-===CO2-3+H2O 解析:选B。A项HCO-3不能完全电离,不能拆成离子,错;C项氧原子不守恒,错;D项忽视了CO2-3与Ca2+生成CaCO3沉淀。 8.(2022·甘肃会宁模拟)向四只盛有肯定量NaOH溶液的烧杯中通入不同量的CO2气体,再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并将溶液加热,产生的CO2气体与HCl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忽视CO2的溶解和HCl的挥发):

化学必修一人教版和鲁科版之对比分析

化学必修一人教版与鲁科版之对比分析 摘要: 本文先从化学必修一的大体框架上分析人教版与鲁科版两本教材的教材体系,然后对栏目设置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具体的分析,着重从知识与技能方 面分析第二章。 关键词:人教版鲁科版化学必修一 前言: 新课改之后的化学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课程结构也发生了很 大变化,变得具有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必修 模块教材将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并为学习选修模块和 今后继续提高化学知识水平做必要的铺垫。必修课程要求学生认识常见的化学 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必 修一主要涉及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两种教材 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内容组织结构化、内容呈现建构化、内容要求层次化、 栏目设置教学化。两种教材具有其共同特点,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三维 学习目标,课程设计融合了学科中心、认知过程中心、社会生活问题中心的优点;三条内容线索融合贯穿,内在联系强,有利于倡导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但二者的教材体系、栏目设置、具体编排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此外、化学必 修一第二章两套教材所涉及内容差不多,本文将对人教版与鲁科版必修一第二 章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

1两种教材体系 教材体系是指教科书各单元、各章节内容的构成及其编排顺序, 两种版本教材 的体系见表 1 表1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一)章节结构 1.1两种版本教材体系的共同点 必修一采用“章—节”式结构, 共4 章,主要涉及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三维学习目标,采取的是学 科中心的课程设计取向,同时注重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并加强学生的探究活

山东省滕州一中高一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

第 1 节碳的多样性 一、考大纲求 1、认识碳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 认识 CO、 CO2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二、教课要点 碳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三、教课方法 “两先两后一小结〞模式自学为主,讲练联合 教课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本节课我们来复习“碳的多样性〞请先阅读考引入课题大纲求。〔同时板书课题〕在山东高考取的地点。阅读考纲展现考纲〔约 1 分钟〕。 专心做题 预习检测发放“预习检测〞题签,教师全场巡视,注意学而后改正 生答题状况。〔约 4 分钟〕 1---4题,周帅写答案 5 题郝德浩写答案 视解答状况稍作评论 归纳整合解析“预习检测〞五个题,分别对应的知识点 同时板书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有了框架, 二、宽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繁而不乱 1.一氧化碳 2、二氧化碳 3、 Na2CO3和 NaHCO3 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变 依据导教案知识点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基础知识部分的错误,磷的同素异形体要写红磷和白磷 [例 1]20世纪比较导教案查找自 80 年月后,人们发现和证 要点点拨己的问题 实了碳的另一类单质,它们是由一系列偶数个碳 原子构成的分子,此中 C 〔足球烯,分子中含 60 有 30 个双键〕最具代表性。以下列图所示为n 个 C60连结而成的物质X。以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选 项是 比较导教案查找自A. X 难溶于水B.必定条件下X 可与 H2发生己的问题 加成反响C. X 是碳的一种同素异形体 D. X 的摩尔质量为720n

找做错的学生回答 知识点二、宽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1.一氧化碳带过,不用多说 要点点拨 2 、二氧化碳要点办理与碱反响:如NaOH与 CO2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CO2少许〕 〔CO2过度〕 ①与某些盐溶液反响,如与Na2SiO3溶液 化学反程式为: 以上三个由一起学写出。 借助数学方法,表示集思广益,一题多规律总结解 做题,领会 CO32- 的查验 [ 例 2] 用 1 L 1.0 mol· L- NaOH溶液汲取0.8 mol CO 所得溶液中的2- - CO 和 HCO 的物质的量浓度之 2, 3 3 典例解析 比约是() A . 1∶3 B.2∶1 C.2∶3 D .3∶2 3、 Na2CO3和 NaHCO3投影学生的导教案,看典型 错误。 要点点拨 32- 查找自己的不足 的原因〔 能够说明溶液中大批存在CO 〕 A、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积淀产生 B、加入盐酸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 当堂练习检测复习 C、加入 MgCl2时有白色积淀产生,再加稀盐酸沉 贯通融会成效 淀溶解,且产生但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 味的气体 总结反省,形成体 D、加入 Ba(OH)2溶液中有白色积淀,再加稀盐酸, 系 反响现象如 C 所述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教案(鲁科版必修1)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教案(鲁科版必修1) 自然界中的元素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1.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和C60是 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2.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片状固体。其中,每个碳原子均与相邻的4个碳原子相连,形成正 四面体结构。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不导电。 3.石墨是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片状固体。质软、有滑腻感。碳原子呈层状排列, 每一层的碳原子形成平面正六边形。 4.C60是灰黑色固体,形成球状结构,表面呈正六边形和正五边形。 5.Na2CO3和NaHCO3的性质比较 6.Na2CO3和NaHCO3如何鉴别? (1)加热比较:分解产生气体并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碳酸氢钠,无现象的是碳酸钠(2)加酸反应比较:比较剧烈是碳酸氢钠 (3)滴加CaCl2、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碳酸钠,无现象的是碳酸氢钠。 7. 温室效应:由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生产和生活中化石燃料大幅度增加,使大气中二氧

化碳的含量猛增,破坏了自然界中原有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7.高炉炼铁中碳的转化:过程是将铁矿石还原成金属铁的过程,原料是焦炭和铁矿石(主 要成分是Fe2O3)。但起还原作用的主要是一氧化碳。焦炭在炼铁过程中的两个作用: ①燃烧提供热量;②用于制还原剂CO 8.在生活中,水壶中常常有水垢,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自来水中存在Ca(HCO3)2,受热 分解生成CaCO3,积聚在壶底,便形成水垢。相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氮的循环 1.氮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约 占其体积的78% 2.化学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 定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反应方程式: ○1○2 3.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方法叫氮的固定,简称固氮。分为自然固氮和 人工固氮。 4.氮的氧化物有六种:N2O、NO、N2O3、NO2、N2O4、N2O5 。NO是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易 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NO2:______________;NO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易 溶于水,重要的反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氨是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而且能快速溶解,在常温 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700体积的氨气。易液化,常作制冷剂。 6.氨的喷泉实验要成功,需保证烧瓶和烧杯液体之间有足够大的压强差,为此需注意三方 面:○1氨气要收集满○2氨和烧瓶都要干燥○3气密性要良好 7.氨的化学性质: (1)能水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显碱性。 (2)与酸反应NH3+HCl==NH4Cl 将分别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两根玻璃棒靠近(不要接触),会有白烟产生,原因是挥发出来的HCl和NH3两气体相遇,生成了 NH 4Cl固体小颗粒。这也是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 (3)有还原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教案 鲁科版

学习资料

第1节碳的多样性 考纲定位要点网络 1。了解碳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 备方法,掌握其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2。了解常见碳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对环境的影响。 碳单质及其氧化物 知识梳理 1.同素异形体 (1)定义: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 (2)实例: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有O2和O3;磷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有红磷和白磷. 2.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1)碳的三种常见同素异形体 单质的结构金刚石:立体网状结构;石墨:层状结构;C60:足球形分子 物理性质金刚石:熔点很高、硬度很大;石墨:硬度较小、电的良导体 用途金刚石用于制造切割刀具,石墨用于制造电极、铅笔芯.C60可作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

3.碳的氧化物 (1)一氧化碳 ①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有毒. ②化学性质 a.可燃性:2CO+O2错误!2CO2; b.还原性:与Fe2O3反应Fe2O3+3CO错误!2Fe+3CO2。 (2)二氧化碳 ①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 ②化学性质 ③用途:化工原料、灭火剂。干冰用作制冷剂、人工降雨. ④实验室制取原理:CaCO3+2HCl===CaCl2+CO2↑+H2O。 [辨易错] (1)实验室制备CO2时,常用大理石与稀硫酸进行反应. ()(2)可以使用启普发生器作为发生装置制CO2. ()(3)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CO2中的HCl。( )

(4)金属镁着火时,可以用干冰灭火。() [答案](1)×(2)√(3)×(4)× 知识应用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下列问题。 (1)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H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煤气的制备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2 mol CO2通入含3 mol NaOH的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O2+2NaOH===Na2CO3+H2O (2)CuO+CO错误!Cu+CO2 (3)NaHCO3+HCl===NaCl+CO2↑+H2O (4)C+H2O(g)错误!CO+H2 (5)2CO2+3NaOH===Na2CO3+NaHCO3+H2O ◎命题点1 CO2与NaOH溶液反应产物的判断 1.在标准状况下,将3。36 L CO2气体通入200 mL 1.00 mol·L-1 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溶液中c(CO错误!)与c(HCO错误!)的比值为(不考虑CO错误!、HCO错误!的水解)() A.1∶1 B.1∶2 C.2∶1D.1∶3 B[n(CO2)=0。15 mol,n(NaOH)=0。2 mol,n(CO2)∶n(NaOH)=3∶4,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CO2+4OH-===CO错误!+2HCO错误!+H2O,故c(CO错误!)∶c(HCO错误!)=1∶2。] 2.在标准状况下,将4。48 L CO2通入100 mL 3 mol·L-1的NaOH溶液中,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其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解析]n(CO2)=0。2 mol,n(NaOH)=0。3 mol,n(CO2)∶n(NaOH)=2∶3,可发生反应 2CO2+3NaOH===Na2CO3+NaHCO3+H2O. [答案]Na2CO3、NaHCO31∶1 数轴法判断CO2与强碱(OH-)反应的产物

2021年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精华)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精华)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2NaHCO3△==Na2CO3+H2O+CO2↑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 NaOH+NaHCO3=Na2CO3+H2O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 (ClO)2+2H2O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1.物质的量n(mol)=N/N(A)2.物质的量n(mol)=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V/V(m)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2.胶体性质①丁达尔现象②聚沉③电泳④布朗运动3.胶体提纯渗析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