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优质课公

开课课件、教案

1. 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

②弧线表示电子层。

③弧线内数字表示该层中的电子数。

(2)离子结构示意图

①当主族中的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变为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形成与少一个电子层的稀有气体元

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简单离子时,形成与电子层数相同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1.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或模型正确的是

A.HF的电子式:B.O的核外电子排布:

分子的球棍模型:

C.S2-离子的结构示意图:D.CH

4

【答案】B

【解析】

A、HF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故A错误;

B、O为8号元素,核外有8个电子,其中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6个电子,核外电子排布为故B正确;

C、S为16号元素,核内有16个质子,S2-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C错误;

D、为甲烷的比例模型,CH

4

分子的球棍模型为,故D错误;

答案选B。

2、明确几个量的关系

(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可近似

地代替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3)阳离子M n+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n;

阴离子N n-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n。

2.某物质H

2RO

3

分子中共有x个电子,R原子的质量数为A,

则R原子核内含有_______个质子,________个中子。

【答案】x-26 A-x+26

【分析】

根据分子中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的和等于总电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其原子核内质子数,原子的质量数等于其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计算。

【详解】

H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O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则根据

H

2RO

3

分子中共有x个电子,可得该物质分子中R原子核外电

子数为(x-1)×2-8×3=x-26;

由于原子的质量数等于其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x-26,则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也等于x-26,其质量数为A,故该原子核内中子数为A-( x-26)= A-x+26。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分子的构成及原子构成微粒关系的知识。在任何分子中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核内质子数,质量数等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掌握微粒的构成及相互关系是解答关键。

3、 明确符号Z A ±c X m n ±中各个字母的含义

3.下表符号中“2”的含义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21H 42He O 2 Mg 2+ A

质量数 中子数 质子数 电荷数 B

质量数 质子数 原子数 电荷数 C

质子数 中子数 原子数 电子数 D

质量数 质子数 分子数 电荷数 【答案】B

【解析】2

1H 、42He 、O 2、Mg 2+的“2”的含义分别是质量数、质

子数、一个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故B 正确;

4、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判断和理解

(1)同种元素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核素,即可存在不同的原子,所以元素的种类数远小于原子的种类数。

(2)判断某组微粒是同位素还是同素异形体,关键是要确定微粒的类别。只有原子才可能是同位素,单质才可能是同素异形体。

4.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 .红磷、白磷属于同位素

B .H 2、D 2属于同素异形体

C .40

19K 、4020Ca 互为同位素D .H 、D 、T 互为同位素

【答案】D

【解析】A.分子结构不同的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因而红磷和白磷是同素异形体,A项错误;

B. H

2、D

2

构成元素相同,属于同种单质,B项错误;

C.40

19K、40

20

Ca含有不同元素,因而不是同位素,C项错误;

D.H、D、T均是氢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D项正确。

5、构成原子的粒子数目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的关系5.有①质子数②中子数③核外电子数④价电子数

⑤最外层电子数⑥电子层数。请用上述序号回答:

(1)原子种类由决定,元素种类

由决定。

(2)原子的质量数由决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决定。

【答案】①②;①;(2)①②;④⑥或⑤⑥

【解析】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是质子数。而决定原子种类的则是质子数和中子数。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和是质量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物质由周期和族决定,周期序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就是价电子数。

6、主族元素原子结构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1)核外电子层数=周期数。

(2)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O,F除外)=8-|最低负价|。

6.原子结构示意图为的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是,根据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该元素的最高正价是,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该元素用X代替),其酸性比硫酸。

【答案】第四周期ⅥA族;+6;H2XO4;弱

【解析】略

7、电子层与周期表关系误区

元素原子的K、L、M层电子数为偶数时,K、L、M不一定是最外层,即使是最外层也不一定是主族元素,如零族。

7.根据中学化学教材所附元素周期表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K层电子数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K层电子数相等

B.L层电子数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C.L层电子数为偶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L层电子数相等

D.M层电子数为奇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M层电子数相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

A.K层电子数为奇数的只有氢原子,氢原子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K层电子数相等,故A正确;

B.L层电子数为奇数的所有元素为锂、硼、氮,元素所在族的

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K层电子数相等,故B正确;

C.L层电子数为偶数的所有主族元素主要有铍、碳、氧、氖以

及第三周期的所有原子,比如钠原子所在族的序数为第ⅠA族,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为8,不相等,故C错误;

D.M层电子数为奇数的所有主族元素主要有钠、铝、磷、氯,

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M层电子数相等,故D正确。

故选C。

8、根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确定

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方法

(1)记住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2He、10Ne、18Ar、36Kr、54Xe、86Rn、118Uuo),便可确定主族元素的位置。

(2)原子序数-最邻近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ΔZ

①若ΔZ>0,则位于稀有气体元素下一周期,族序数为ΔZ;

②若ΔZ<0,则与稀有气体元素同周期,族序数为8-|Δ

Z|。

8.115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A.第七周期第VIIA族B.第七周期第VA族

C.第七周期第VIIB族D.第七周期第VB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第七周期稀有气体原子序数=86+32=118,是第七周期最后一种元素,位于18列,115号元素处于第15列,故115号元素位于第七周期第ⅤA族,答案选B。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元素的推断

【名师点晴】由原子序数确定元素位置的规律:只要记住了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He—2、Ne—10、Ar—18、Kr—36、Xe—54、Rn—86),就可由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推出主族元素

的位置。(1)若比相应的稀有气体元素多1或2,则应处在

下周期的第ⅠA族或第ⅡA族,如88号元素:88-86=2,则

应在第七周期第ⅡA族;(2)若比相应的稀有气体元素少

1~5时,则应处在同周期的第ⅦA族~第ⅢA族,如84号元

素应在第六周期第ⅥA族;(3)若预测新元素,可与未发现

的稀有气体元素(118号)比较,按上述方法推测知:114号元

素应为第七周期第ⅣA族。另外此类试题也可以根据原子核外

电子排布确定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9、“相邻”两元素的原子序数差

(1)同周期相邻主族元素原子序数差。

①第二周期到第七周期非第ⅡA族和第ⅢA族

同周期相邻元素原子序数差为1。

②同周期第ⅢA族与第ⅡA族元素原子序数差从

第二周期到第七周期分别依次为1,1,11,11,25,25。

(2)同主族及0族上下相邻元素原子序数差。

①若为第ⅠA、ⅡA族元素:相差上一周期全部元素种数。

②若为第ⅢA~ⅦA族、0族元素:相差下一周期全部元

素种数。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周期中的第ⅡA族和第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一定

为1

B.L层上的电子数为奇数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

C.同一主族相邻两个周期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差为上一周期所含元素种类

D.族序数等于周期序数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同一周期中的第ⅡA族和第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不一定为1,也可能是11或25,A不正确;B.L层上的电子数为奇数的元素一定是第二周期元素,属于主族元素,B正确;C.同一主族相邻两个周期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差不一定为上一周期所含元素种类,也可能是下一周期所含元素种类,例如氯与溴等,C错误;D.族序数等于周期序数的元素不一定是金属元素,例如氢元素,D错误,答案选B。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0、碱金属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用R表示碱金属元素)

(相似性)

(递变性)

(1)与O2反应

从Li→Cs,与O2反应越来越剧烈,产物越来越复杂,如Li与O2反应只能生成Li2O,Na与O2反应还可以生成Na2O2,而K与O2反应能够生成KO2等。

(2)与H2O(或酸)的反应

从Li→Cs,与H2O(或酸)反应越来越剧烈,如K与H2O反应可能会发生轻微爆炸,Rb和Cs遇水发生剧烈爆炸。

(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碱性:LiOH

10.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具有相似性与递变性,

下列关于碱金属与卤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碱金属的密度随着原子序数增加而堵大

B .碱金属与氧气反应都能生成两种氧化物

C .卤素单质的熔点随着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大

D .卤素单质与水反应通式为X 2+H 2O=HX+HXO

【答案】C

【解析】A 、碱金属的密度随着原子序数增加而呈减小趋势(但钾反常),故A 错误;B 、Li 的金属性较弱,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不生成过氧化物,故B 错误;C 、卤素单质都属于分子晶体,从上到下单质的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增强,单质的沸点升高,故C 正确;D 、卤素单质与水反应通式为X 2+H 2O=HX+HXO ,X 2只能是Cl 2、Br 2、I 2等,不能代表F 2,2F 2+2H 2O=4HF +O 2,故D 错误;故选C 。

11. 卤族元素的相似性和递变性(X 表示卤族元素)

(1)相似性

①与H 2反应:X 2+H 2一定条件――→2HX

②与活泼金属(如

Na)反应:2Na +X 2点燃=====2NaX ③与H 2O 反应

X 2+H 2O===HX +HXO(X===Cl 、Br 、I)

2F 2+2H 2O===4HF +O 2

(2)递变性

①与H2反应越来越难,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

②氢化物中HCl、HBr、HI的熔、沸点依次升高。

11.元素周期表中卤族元素(F→I) 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从上到下呈现一定的递变性。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氢卤酸(HX) 的酸性依次减弱

②单质的颜色加深

③气态氢化物的佛点依次增高

④单质的沸点升高

⑤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

A.①②④B.②③④⑤C.②④

⑤D.①③⑤

【答案】C

【解析】①卤族元素由上到下半径增大,非金属性减弱,氢

卤酸(HX) 的酸性增强;①错误;②卤素单质由上到下颜色

加深,②正确;③由于氟化氢存在有氢键,所以沸点反常,

顺序如下:HF> HI> HBr>HCl,③错误;④卤族元素由上到下

相对原子质量增加,由于卤素单质都是分子晶体,相对分子

质量越大,沸点越高,④正确;⑤卤族元素由上到下非金属

性减弱,因此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⑤正确;综上所述,②

④⑤正确;正确选项C。

点睛:同主族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性质具有相似性和递变性;从上到下,单质的氧化性减弱,单质的沸点升高;气态氢化

物的沸点氟化氢反常,存在有氢键所致;氢卤酸(HX) 的酸

性逐渐增强,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12、卤素单质的特殊性

(1)溴是常温常压下唯一的液态的非金属单质。

(2)卤素单质都有毒,溴有很强的腐蚀性,液溴易挥发,保存时要加一些水进行“水封”,碘可升华,遇淀粉溶液变蓝(检验I2)。

(3)Cl2、Br2、I2易溶于有机溶剂苯、CCl4、汽油等。

(4)F2是唯一从水中置换出O2的非金属单质。

(5)卤素单质与变价金属(如Fe)反应

2Fe+3X2===2FeX3(X===F、Cl、Br)

Fe+I2===FeI2

12.关于卤素(F、Cl、Br、I)的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卤素单质的密度逐渐增大

B.将氯水加到KI淀粉溶液中,溶液变蓝

C.除了I

2

外,其它卤素单质都能将Fe氧化到+3价

D.F

2能从NaCl溶液中置换出Cl

2

【答案】D

【解析】A、卤素单质从上而下密度逐渐增大,选项A正确;

B、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碘元素的,因此氯气能把碘化钾氧化生成单质碘,碘遇淀粉显蓝色,所以将氯水加到KI-淀粉溶液中,溶液变蓝,选项B正确;

C、碘的氧化性较弱,

故除了I

2

外,其它卤素单质都能将Fe氧化到+3价,选项C

正确;D、 F

2

的非金属性很强,直接与水反应,而不能从

NaCl溶液中置换出Cl

2

,选项D错误。答案选D。

13、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根据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来判断,若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则元素

的金属性就越强;反之,金属性就越弱。

(2)根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

的碱性强弱来判断,若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

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则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反之,金属性

就越弱。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来判断,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

表前面的金属,金属性越强。

(4)根据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判断,金属性强的元素

的单质能把金属性弱的元素的单质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13.下列实验依据可判断某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的是()A.导电性的强弱

B.跟非金属反应生成化合物的价态高低

C.1mol该金属跟酸反应放出氢气的多少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的强弱

【答案】D

【详解】

A.金属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导电性的强弱与金属性强弱

无关,A错误;

B.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能力越强则金属性越强,与

失去电子的多少无关,即生成的价态高低无关,B错误;

C.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越容易,则失电

子能力越强,金属性越强,与生成氢气多少无关,C错误;

D.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失电子能力越强,金属性越强,D正确;

14、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根据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判断,若单质与H2越容易化合,则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反之,非金属性就越弱。

(2)根据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化合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若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则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反之,非金属性就越弱。

(3)根据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判断,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反之,非金属性就越弱。

(4)根据非金属元素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判断,非金属性强的元素的单质能把非金属性弱的元素的单质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5)根据非金属元素单质的氧化性判断,一般单质的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6)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14.可以验证硫元素的非金属性比氯元素弱的事实是()

①H

2

S水溶液是弱酸,HCl水溶液是强酸

②向氢硫酸溶液中滴入氯水有单质硫生成

③硫、氯气分别与铜和铁反应,其产物是FeS、Cu

2S、FeCl

3

CuCl

2

④高氯酸(HClO

4

)的酸性比硫酸强

A.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S和HCl不属于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不能试题分析:H

2

通过比较酸性来比较非金属性。答案选A。

点评:非金属性的比较规律:

1、由元素原子的氧化性判断:一般情况下,氧化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强。

2、由单质和酸或者和水的反应程度判断:反应越剧烈,非金属性越强。

3、由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4、由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判断: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

5、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判断:酸性越强,非金属越强。(除氟元素之外)

6、由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判断:还原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弱。

7、由置换反应判断:强置弱。〔若依据置换反应来说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则非金属单质应做氧化剂,非金属单质做还原剂的置换反应不能作为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氟元素没有正价态,故没有氟的含氧酸,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合物的酸性最强的是高氯酸,而不是非金属性高于氯的氟元素!故规律5只适用于氟元素之外的非金属元素。

8、按元素周期律,同周期元素由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元素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

非金属性减弱。

9. 非金属单质与具有可变价金属的反应。能生成高价金属化

合物的,其非金属性强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优质课公 开课课件、教案 1. 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 ②弧线表示电子层。 ③弧线内数字表示该层中的电子数。 (2)离子结构示意图 ①当主族中的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变为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形成与少一个电子层的稀有气体元 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简单离子时,形成与电子层数相同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1.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或模型正确的是 A.HF的电子式:B.O的核外电子排布: 分子的球棍模型: C.S2-离子的结构示意图:D.CH 4 【答案】B 【解析】 A、HF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故A错误; B、O为8号元素,核外有8个电子,其中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6个电子,核外电子排布为故B正确;

C、S为16号元素,核内有16个质子,S2-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C错误; D、为甲烷的比例模型,CH 4 分子的球棍模型为,故D错误; 答案选B。 2、明确几个量的关系 (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可近似 地代替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3)阳离子M n+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n; 阴离子N n-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n。 2.某物质H 2RO 3 分子中共有x个电子,R原子的质量数为A, 则R原子核内含有_______个质子,________个中子。 【答案】x-26 A-x+26 【分析】 根据分子中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的和等于总电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其原子核内质子数,原子的质量数等于其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计算。 【详解】 H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O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则根据 H 2RO 3 分子中共有x个电子,可得该物质分子中R原子核外电 子数为(x-1)×2-8×3=x-26; 由于原子的质量数等于其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x-26,则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也等于x-26,其质量数为A,故该原子核内中子数为A-( x-26)= A-x+26。 【点睛】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 期表》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那么,这些元素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它们是如何相互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呢?最初,人们是通过分类整理的方法对元素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的。随着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特别是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人们从微观角度探索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认识了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并通过研究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逐步建立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通过第四章学习,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章共有三节,本课是第一节,主要讲述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 3.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内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本节要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习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人们从微观角度探索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课以问题导入,先介绍原子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教学目标: 1.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分组特征。 3.能够应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教学内容: 1.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 2.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规则。 3.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分组特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原子示意图,询问学生对原子的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 通过板书或PPT展示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名称、符号和相对质量、电荷等。并解释原子的电中性。 3.讲解(15分钟)

详细解释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概念和性质,并通过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 4.拓展(15分钟) 通过实验演示等形式,展示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特性,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5.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内容做一个小结,强调和重点总结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第二课时: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规则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询问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 通过板书或PPT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规则,包括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等。并解释元素周期表的分组、周期和周期律概念。 3.讲解(15分钟) 详细解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规则,并通过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 4.拓展(15分钟) 通过实例分析等形式,展示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加深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 素周期表的基本内容,理解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核、电子、质子和中子的位置和性质; (2)掌握电子排布规律:轨道、壳层、亚层和电子数量的关系; (3)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原理:周期、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顺序、元素的分组。 2.能力目标: (1)能够解释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原理; (2)能够用电子排布规律确定元素的电子排布; (3)能够根据元素周期表的规律解释元素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 (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并激发学生对 原子结构的兴趣。

(2)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示意图展示,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原理。 (3)实验:进行一系列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来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概念。 (4)讨论与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一系列相关问题的讨论和解答。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拓展一些相关知识和问题。 2.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意图展示来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原理。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来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概念。 (3)讨论与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1.教学内容 (1)原子的基本结构: ①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 ②原子核的位置和性质: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荷为正; ③电子的位置和性质:电子位于原子核外围,电荷为负。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4.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案设计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互作用,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逐步建立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教师: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使元素构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体系。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教师提问:20世纪初,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后,人们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更加完善。那么,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教师: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新课讲解】质量数 【新课讲解】原子结构 教师: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力,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有人把这种电子层模型比拟为洋葱式结构)。 分别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 【新课讲解】原子结构中的电子层 【思考讨论】教师: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那么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那么,每个电子层最多可以排布多少个电子呢? 答案:根据Na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我们可以发现,K层最多可以排布2个电子,L

层最多可以排布8个电子。 【思考讨论】下表是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1)当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是多少?除了K层,其他各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是多少? 答案:当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数除了K层,其他各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数。 (2)次外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多少? 答案:次外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数。 (3)你能归纳出第n层最多能容纳的电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 优质教案 (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配合新课标编写) 目录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 第三节物质的量 实验活动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第三章铁金属材料 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金属材料 实验活动2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实验活动3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1、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系统,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进修的基本思想办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大概产生的变化。本课以图片导入,共有“物质的分类”和“物质的转化”两局部内容。具体来说,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办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继而按照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中对夹杂物系统的认识,然后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和“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出产糊口实际。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进修,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组成线公道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进修,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方针 1、基于分类观,按照元素组成,能对已知物质按不同分类尺度进行简单分类,利用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等建立元素与物质的联系。 2、学会从微粒大小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理解分散系、胶体等基本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 3、基于物质类别探究物质转化的规律,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联系及转化特征。 4、能应用分类观及物质转化规律解决实际题目。 三、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观察能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

高中化学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及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结构。 (4)能描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原子结构及周期表的结构。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史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使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教学难点: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1.新课导入【师】播放PPT 【师】这里有一份手 稿,你知道它是什么 吗? 【学生】表示疑问 【师】播放PPT,展 示最初的元素周期表 【师】元素周期表是 如何排布的呢? 通过图片 展示,激 发学生的 好奇心, 增加学生 学习的兴 趣 2.探索新 知 一、原子结构

质量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即为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并有以下关系: 质量数(A) = 质子数(Z) + 中子数(N) 电子层: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把不同的区域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分别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高。【思考·讨论】 P87页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一般总是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填满之后再填充下一层。

新课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第1课时)

新课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核素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该课时包括两部分内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首先是在初中学习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结构,尤其是深入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了解质量数和同位素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在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绘制原则,了解族和周期的概念。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原子是由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是还没有质量数的概念,对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也没有非常清晰的印象。同时,学生在初中也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简单概念,但是不清楚元素周期表的编写原则,对于族和周期的分类也不是非常清晰。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原子结构的简单模型,理解元素周期表尤其是短周期元素的编写方式,为今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微观上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明确宏观上的元素周期表与微观上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之间的关系,理解元素的排列规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模型,理解门捷列夫利用已知元素的性质推理出元素周表的科学思想。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学习,认识化学知识的规律性,理解化学知识从实验到理论,再由理论推测出实验结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初中有关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预习本课内容;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在序言的学习中,我们知道门捷列夫绘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科学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4.1.1 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表 核素教学设计(2)-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元素周期律 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必修一模块第四章。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要求是: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知道元素和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构建元素周期律。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以及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了解同周期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给出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是:查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料,讨论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元素周期律这部分内容始终是高中化学概念理论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新课程中,更加关注概念理论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课程标准规定或建议的核心教学活动凸现了概念理论的建构过程,更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1、知道核外电子能量高低与分层排布的关系。 2、能够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写出常见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能说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其结构。 4、能根据原子序数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5、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史。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写出常见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能说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其结构。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投影、电脑视频

【引入】 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那么这些元素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它们是如何相互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呢?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科学史话】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提问】原子由什么构成?什么叫质量数? 质量数=质子数 + 中子数 【板书】…… 【讲解】 一、原子结构 1.电子层 (1) 概念:在多电子原子里,把电子运动的的区域简化为的壳层,称作电子层。 (2) 不同电子层的表示及能量关系 a、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元素周期表-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附录元素周期表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以及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本节是学好元素性质的基础,也是学好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 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 三、重点和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四、学情分析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周期表的大致结构,并会用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信息,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元素周期表的具体结构还没有更深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讨论、讲解、练习相结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初步理解周期、族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教学环境设计 和布置,合理给学生进行分组。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样的关系 2、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有哪些 3、表格是按什么原则编排的 注:编排三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吧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 教师:大家的问题提得都很棒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中有很多横行和纵行,我们该如何认识这张表呢现在同学们分组讨论5分钟,回答以下问题。 1、画出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4-1-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精讲)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解析版)

4.1.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精讲)思维导图

常见考点 考点一原子结构

【例1】中国是世界上能提炼铍的少数国家之一。铍的一种核素为94Be ,其核内中子数为 A .13 B .9 C .5 D .4 【答案】C 【解析】9为质量数,4为质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所以中子=质量数-质子数=9-4=5,C 项正确; 故选C 。 【一隅三反】 1.核素23592U 是核反应堆的燃料,其核外电子数为 A .92 B .143 C .235 D .327 【答案】A 【解析】23592U 的质子数为92,由核外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可知,23592U 的核外电子数为92,故选A 。 2.(2022·广西·百色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一期末)下列关于20080Hg 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质子数为80 B .质量数为80 C .核电荷数为80 D .中子数为120 【答案】B 【解析】根据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可知:20080Hg 的质子数为80,核外电 子数为80,核电荷数为80,质量数为200,中子数20080120 == ,所以A 、C 、D 正确,B 错误。 答案选B 。 3.(2022·河北武强中学高一期中)对于以下六种核素:146C 、147N 、168O 、188O 、2713Al 、2814Si ,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 .2713Al 和28 14Si 的中子数相等 B .146C 和168O 的中子数不相等 C .168O 和188O 在元素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不同 D .146C 和147N 质量数相等,二者互为同位素 【答案】A 【解析】A .2713Al 和28 14Si 的中子数均为14,相等,选项A 正确; B .146 C 和168O 的中子数均为8,相等,选项B 错误;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4.1第1课时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核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表 核素 原子结构 1.原子的构成 原子⎩⎪⎨⎪⎧原子核⎩ ⎪⎨ ⎪⎧质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不带电核外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2.质量数 (1)概念: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作质量数,常用A 表示。 (2)质量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3.电子层 (1)含义: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称作电子层。 (2)表示方法 (1)电子一般总是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2)原子核外第n 层最多能容纳2n 2 个电子。 (3)无论原子有几个电子层,其最外层中的电子数最多只有8个(K 层只有2个),次外层中的电子数最多有18个。

1.原子、分子、离子中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电中性微粒(分子或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阳离子X m+:质子数=核外电子数+m。 (3)阴离子X m-:质子数=核外电子数-m。 2.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特殊关系 1.已知R原子有b个中子,R2+核外有a个电子。则R原子的质量数为( ) A.b B.a+b-2 C.a+b+2 D.a+b 解析:选C。R2+核外有a个电子,则R原子的质子数为a+2,质量数为a+b+2。2.下面关于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②所有电子在同一区域里运动 ③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 ④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 A.①④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A。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能量越低离核越近,能量越高离核越远。3.某1~18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那么该原子( ) A.有3个电子层B.有2个电子层 C.最外层电子数是8 D.核电荷数是10 解析:选B。第一层排满为2个电子,第二层排满为8个电子,第三层为最外层时,最多

新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解析版)

第四章 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A 、B 、C 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B 、C 元素的族序数之和是A 元素族序数的2倍,B 和C 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 的4倍,则A 、B 、C 分别为( ) A .Be 、Na 、Al B .B 、Mg 、Si C .C 、Al 、P D .O 、P 、Cl 【答案】D 【详解】 A 、B 、C 均为短周期元素,设A 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 ,由三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得B 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1x +-,C 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1x ++,由B 和C 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 的4倍,可得()()81814x x x +-+++=,解得8x =,则A 为O 元素、B 为P 元素、C 为Cl 元素,故选D 。 2.已知A 、B 是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且相邻的两种元素,A 、B 所在周期分别有m 、n 种元素。若A 的原子序数为x ,则B 的原子序数可能为( ) ①x+m ②x-m ③x+n ④x-n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详解】 根据“左上右下”规律解答:若A 为ⅠA 族或ⅡA 族元素,当A 位于B 的上一周期时,B 的原子序数为x m +;当B 位于A 的上一周期时,B 的原子序数为x n -。若A 、B 为ⅢA ~ⅦA 族元素,当A 位于B 的下一周期时,B 的原子序数为x m -;当B 位于A 的下一周期时,B 的原子序数为x n +;由上述分析可知D 项正确; 答案选D 。 3.质量数为A 的离子X +,核内中子数为N ,则a g 它的氯化物中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A .() a A N 16 A 35.5 -++mol B .()a A N 17 A 35.5-++mol C .()a A N 16 A 35.5-++mol D .()a A N 17 A 35.5-++ mol 【答案】B 【详解】

第四单元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知识总结 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构成 -27 Z 2.原子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①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②中性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③阳离子: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电荷数 ④阴离子: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3.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表示方法 结构示意图是用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弧 线表示各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如: (2)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比较 结构示意图包括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 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离子结构示意图中,二者则不相等,其差值均为离子 所带电荷的数值。例如: 4、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多电子的原子中,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所以它们通常运动的区域离原 子核也远近不同,也就有了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也就有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电子层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 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我们就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 K L M N O P Q

5.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经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理论分析,我们得知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以下规律:(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且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及外排布在能量稍高的电子层里。即排满K层再排L层,排满L 层再排M层。 (2)每一电子层里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即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第三电子层最多容纳18个……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3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说明:要弄清楚以上排布规律的原因,还需要学习更多更有趣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在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 注意: ①以上几点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必须同时满足各项要求。 ②上述为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只能解释1~18号元素的结构问题,若要解释更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学习核外电子排布所遵循的其他规律。 ③最外层电子数排满8个(He为2个)形成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 ④最外层电子较少的(<4),一般易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结构,表现出金属性;最外层电子较多的(>4),一般易得电子或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结构,表现出非金属性。 3.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 (1)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原子有H、Li、Na。 (2)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有He、Be、Mg。 (3)最外层电子数跟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Be、Ar。 (4)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C。 (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是O。 (6)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原子是Ne。 (7)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Si。 (8)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P。 (9)电子层数跟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H、Be、Al。 (10)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Li。 (11)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原子有He、C、S。 (12)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是O。 Rn,从而对人体产生例题1: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氡222 86 危害。该同位素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差为( ) A.136 B.50 C.86 D.222 练习1双选 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与氩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的原子序数比Y的小 B.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的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