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优质课课件

化学优质课课件

化学优质课程教学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主要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讨论教学及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面向学生全面开展多元智能与情感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内容

–基础知识:

向学生传授一般的化学知识,如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物质的组成以及由此引出的化学实验。

–实践活动:

根据知识和情况,安排一系列重点和实践活动,以拓展学生的实践技能,如危险现象的辨认、实验安全规范等。

–理论知识: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如力的作用、物质组成、化学反应的特征等。

3、教学目标

化学优质课在认知、实践及情感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较强的化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深刻认识化学的重要性,认知其中的安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能力。

- 1 -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第一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1.1节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个内容。新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同时学生学习了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学中以“族”的概念来学习化学知识,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从而使得化学知识更具有生活性。 【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对胶体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推理、分析、归纳能力。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能在以后学习生活中中进行实际应用。 【重难点】 1.知道分类方法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比较,胶体性质 【课前准备】

学生自主预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新课讲授: 一、分类的方法 1、单一分类法 单一分类法就是对被分类的对象只用一种标准进行分别归类的分类方法 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2、O3的混合物、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等,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才是单质。 2、交叉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就是对被分类的对象应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 3、树状分类法 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分类。被分类的对象的整体与分出类型间的关系以树状陈列式表示。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的依据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2)物质分类的方法 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例如,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可把物质分为易容物、微溶物、难溶物等;根据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根据某些物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情况可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二 节氮及其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氮及其化合物 【教学目标】 (1)掌握氮的重要性质,了解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及硝酸的相关注 意事项。 (3)掌握氮族元素的性质,理解氮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重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硫的相关性质,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那我们 又知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气,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已有的学习方法, 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展开学习! 二、知识讲解

使用建议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高考命 题的热点内容之一。试题常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计算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考点1 氮气、氮的氧化物、硝酸 使用建议说明:考纲要求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氧化 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通过浓硫酸、硝酸分别与不活 泼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通过比较浓硫酸与 稀硫酸,浓硝酸与稀硝酸性质的差异,认识浓度、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一、氮气() (1)分子结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氮氮叁键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2)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空气中约 占总体积的78%。 (3)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 燃等条件下能与族的Mg、Ca等发生化学反应,即发生氮的固定(将空气中 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形式)。中N 元素0价,为N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4)氮气的用途:化工原料;液氮是火箭燃烧的推进剂;还可用作医疗、保护气等。 二、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简介: 氮元素有五种正价态,对应有六种氧化物 (2)NO和的重要性质和制法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优质课公 开课课件、教案 1. 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 ②弧线表示电子层。 ③弧线内数字表示该层中的电子数。 (2)离子结构示意图 ①当主族中的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变为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形成与少一个电子层的稀有气体元 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简单离子时,形成与电子层数相同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1.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或模型正确的是 A.HF的电子式:B.O的核外电子排布: 分子的球棍模型: C.S2-离子的结构示意图:D.CH 4 【答案】B 【解析】 A、HF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故A错误; B、O为8号元素,核外有8个电子,其中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6个电子,核外电子排布为故B正确;

C、S为16号元素,核内有16个质子,S2-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C错误; D、为甲烷的比例模型,CH 4 分子的球棍模型为,故D错误; 答案选B。 2、明确几个量的关系 (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可近似 地代替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3)阳离子M n+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n; 阴离子N n-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n。 2.某物质H 2RO 3 分子中共有x个电子,R原子的质量数为A, 则R原子核内含有_______个质子,________个中子。 【答案】x-26 A-x+26 【分析】 根据分子中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的和等于总电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其原子核内质子数,原子的质量数等于其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计算。 【详解】 H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O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则根据 H 2RO 3 分子中共有x个电子,可得该物质分子中R原子核外电 子数为(x-1)×2-8×3=x-26; 由于原子的质量数等于其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x-26,则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也等于x-26,其质量数为A,故该原子核内中子数为A-( x-26)= A-x+26。 【点睛】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212PPT课件 一等奖比赛优质课

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二)知识框架 (三)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物质 元素 纯净物 混合物 单质 化合物 溶液 浊液 胶体 氧化物 酸、碱、盐 电解质 非电解质 丁达尔现象 电泳 聚沉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

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复习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学习本节教材做准备。 (二)教师准备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 节钠及其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 2.1.1 活泼的金属单质--钠 教材分析 “钠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 内容。钠元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 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的学习有指导性作用。这节课通过实验探究钠的性质对形成一定的 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这不仅为学生学习以后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而且学生在获取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研究技能的同时,可以建立发展物质性质和物质用 途关联、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归纳钠的性质,能从原子结构上解释钠的性质, 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定性实验探 究的水平。 (2)通过对钠还原性、活泼性的判断分析,诊断学生对钠的性质认识思路的 视角水平和内涵水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2)难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 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关于金属的知识,预习本课内容,查阅资料了解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上一章中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分类,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如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我们将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系统研究钠及其化合物,可以定性认识钠的性质、变化和用途。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这节课我们主要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单质钠的性质。 【投影】金属钠是英国化学家戴维在1807年电解熔融碳酸钠时得到的。 【学习任务1】通过观察和结合数据认识钠的物理性质。 思考与交流: (1)展示煤油装有钠的试剂瓶,用镊子将煤油中的钠取出来放在滤纸上,用滤纸把金属钠表面的煤油吸干,用小刀切开钠的表面,观察钠的光泽和颜色,并观察钠表面有些什么变化? 【评价任务1】 (1)根据观察结合数据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 质软(硬度小)、密度比煤油大、熔点低、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学习任务2】通过观察集合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说一说为什么切开钠后表面会迅速变暗。初步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思考与交流:(2)根据钠表面发生的变化说一说为什么钠有这样的性质? 【评价任务2】 (2)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初步说明钠的化学性质。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205PPT课件 一等奖比赛优质课

W 1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物质的分类授课日期课题名称《化学必修Ⅰ》第2章第1节(第2课时)课型新授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诱思探究、先学后教、反馈纠正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类物质进行反应的一般规律及典型特例。 2. 初步建立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过程与方法 1. 体验并初步掌握以类别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过程。 2. 学会组内分工、组间交流、总结概括的交流合作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养成敢于大胆设想、探索、创新和严密推理、严谨求实的科学习惯。 2. 体验交流合作学习的高效性和团队精神。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引入提问: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怎样分类? 2、翻开课本34页,把活动探究中的试剂进行分类。学生回顾课本思考、回答问题复习引入新课,检测学生对分类方法掌握的情况设问追问:这些物质间有怎样的关系?其中的一类物质能与别的哪类物质发生反应?学生思考回答帮助学生形成分类的思想讲述本节课,我们就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先以铁为例探究金属的性质。学生认真聆听讲述我们已经学过的Fe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注意发 w 2 生的条件及生成物的类别特征板书 2、

根据物质的类别研究物质的性质(一)金属的性质 1、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3Fe + 2O2 =Fe3O4 2、金属与酸的反应 Fe + 2HCl=FeCl2 +H2 3、金属与盐的反应 Fe + CuSO4 =Cu + FeSO4 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另找其他学生讲评。学生做好笔记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讲述铁是较活泼的金属,能与上述三类物质发生反应,其它一些金属也有类似的性质,这几类反应是金属的一般通性。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我们就学习了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分类法。下面我们首先将课本34页的试剂进行分类,然后分组讨论,设计探究其它类别物质的实验方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式程式。学生讨论将试剂分类让学生感受分类方法总结 1:盐类、NaCl溶液、Na2SO4溶液、AgNO3溶液CuSO4溶液 2:酸性氧化物、CO2 3:非金属、木炭、氧气 4:碱、NaOH溶液、Ca(OH)2溶液 5:碱性氧化物、CaO、CuO 6:酸、稀盐酸、稀硫酸学生总结归纳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讲述下面我们分六组根据初中所学习的知识分别讨论、预测各类物质的性质。第1组:讨论盐类的性质第2组:讨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第3组:讨论非金属的性质第4组:讨论碱的性质第5组:讨论碱性氧化物的性质学生回忆初中知识讨论各类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团队精神。 w 3 第6组:讨论酸的性质多媒体展示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表格设计的能力讲述请大家根据多媒体展

高中化学优质课课件

高中化学优质课课件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优质课已经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优质课课件的制作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本课件旨在为高中化学教师提供一份优质课课件的范例,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课件内容 1. 课程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实验演示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基础知识:介绍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如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物质的结构等。 3. 重点难点解析:针对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现象。 4. 实验演示: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演示内容,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现象。 5. 习题练习:提供适量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三、课件制作方法 1. 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搜集素材: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素材,为课件制作做好准备。同时,要注意素材的质量和适用性。 3. 制作课件:使用PPT等软件制作课件,注意排版、色彩、图片等方面的设计,使课件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要注重课件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4. 整合资源:将搜集到的素材整合到课件中,确保课件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要注意补充相关的知识点和信息。 5. 试讲演练:在制作完成后,进行试讲演练,发现和纠正问题,完善课件。同时,要注意试讲的语言表达和肢体语言等表现形式。 6. 反馈与修改:根据试讲演练的效果和学生的反馈,对课件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实例展示 以“化学键与晶体结构”这一节课为例,展示如何制作高中化学优质课课件。 课程导入:通过展示不同晶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晶体的结构特点和形成机理,从而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和类型。 基础知识:介绍化学键的基本概念、类型、形成机制等基础知识。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三节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三节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2)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 、NO x 、SO 2为次生污染物(×) 提示 CO 、NO x 、SO 2为一次污染物,其形成的酸雨、光化学烟雾等为次生污染物。 (3)“燃煤固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都能提高空气质量(√) 提示 “燃煤固硫”可以减少SO 2的污染,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可以减少CO 、NO x 及某些有机物的污染。 (4)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对环境影响不大,可不必处理(×) 提示 处理固体废物要遵循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原则,达到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回收利用两个重要目的。 (5)污水的一级处理通常采用化学法和生物法将难溶解的污染物除去(×) 提示 一级处理通常采用物理方法,用格栅间、沉淀池等去除不溶性污染物。 Ⅰ.为了防治酸雨,减少煤燃烧时向大气排放的SO 2,工业上采用生石灰和含硫的煤混合使用以“固硫”(避免硫的化合物进入大气),最后生成石膏。试回答: (1)整个“固硫”过程涉及的反应有①SO 2+CaO △=====CaSO 3②2CaSO 3+O 2 △=====2CaSO 4,涉及的反应类型有________(填序号)。 ①化合反应 ②分解反应 ③置换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 ⑤氧化还原反应 ⑥非氧化还原反应 ⑦离子反应 ⑧非离子反应(分子反应) (2)比较此法与石灰石粉末和含硫煤混合法哪个更好些________(A.生石灰 B .石灰石),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减少酸雨产生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填字母)。 ①少用煤作燃料 ②把工厂的烟囱造高 ③先将燃料煤脱硫 ④在土壤中加石灰防止酸化 ⑤开发新能源,避免含S 、N 的氧化物大量排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⑤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1、碳的多样性》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1、碳的 多样性》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1节 《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1、了解并能讲述碳在自然界的循环 2、掌握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 3、了解溶洞、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掌握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4、能够了解水垢的形成及除去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3章第1节,教学课时为2课时,本节课为第 二课时。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学生虽然在初中接触了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的物质,但是由于受初中化学知识的深广 度的限制,很难达到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水平。本节根据生产、生活中碳元素的转化介绍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 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解释与含碳物质有关的现象。碳族元素是高中化学元素 化合物知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已知物质中,含碳化合物达几千万种,其中大多数是有机物,学好本节课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 学生为高一的孩子,好奇心强,已拥有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学生在初中已接触过木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元素的物质,但由于受初中知识水平的限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现在让学生在第一章学习过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之后再来研究其常见和常用物质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 2.了解溶洞的形成,工业炼铁的原理等。 3、能够用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解释生活中一些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三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三节无机非金属材料》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第3节无机非金属材料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硅酸盐材料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教材首先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入手,介绍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包括耐高温、抗腐蚀等性能。从材料组成的角度,对生活中常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进行分类,介绍陶瓷、玻璃和水泥等传统硅酸盐材料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材料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之后,介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硅和二氧化硅、新型陶瓷、碳纳米材料,以及这些材料在信息、能源等领域产生的影响,展现化学科学对新材料研发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对社会进步的价值,提升“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 本节内容主要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知识的常识性介绍,呈现方式主要为正文描述结合图片和资料卡片等栏目的形式,信息多,阅读量大。建议教学时提前布置学生自学。在课意上以讲授与讨论相互结合的形式进行归纳整合。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硅、二氧化硅的性质,了解二者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无机非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来研究材料的性能及应用,认识到材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核心素养】 1、通过对硅及化合物的学习培养学生论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

2、通过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了解,深刻认识化学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玻璃、水泥、硅、二氧化硅、新型陶瓷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和用途,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 难点:粗硅的提存 课前准备 多媒体、二氧化硅的模型等 教学过程 【引入】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使用的材料除了金属材料,还有无 机非金属材料等。从组成上看,许多无机非金属材料含有硅、氧等元素,具有耐高温、抗腐蚀、硬度高等特点,以及特殊的光学、电学等性能。随着工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对材料性能要求的提高,一批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相继诞生,成为航空、航天、信息和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必需的材料。 【讲解】 一、硅酸盐材料 1、无机非金属材料 2、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 【资料卡片】硅酸盐的结构 在硅酸盐中,Si和O构成了硅氧四面体。每个Si结合4个O,Si在中心,O在 四面体的4个顶角;许多这样的四面体还可以通过顶角的O相互连接,每个O为两个 四面体所共有,与2个Si相结合。硅氧四面体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硅酸盐材料大多 具有硬度高、熔点高、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耐腐蚀等特点。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1、硅 无机非金属材》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1、硅无机非金属材》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第4章元素与材料世界 第1节硅无机非金属材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硅和二氧化硅在自然界中的物理性质和存在,用途。 2、掌握硅和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活动探究,通过硅与碳、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归纳 能力、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正确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2、通过对硅及其用途的学习使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化学。 3、联系生产生活及新科技,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硅和二氧化硅的物理、化学性质 2、硅和二氧化硅的特殊性质 三、【教学难点】硅和二氧化硅的性质、结构 四、【教学准备】 1.查阅相关资料,常见半导体材料有哪些?硅有哪些主要用途?

2.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光通信比普通电缆通信有哪些优点?光纤除用于 通信外,还可用于哪些领域? 3.查阅有关资料,说明消防员穿的棉布衣服为什么比普通棉布衣服不易着火燃烧? 五、【学法指导】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常见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能根据同一类别不同物质的性质归纳出该类物质的通性,并能运用通性简单预测其他物质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硅和二氧化硅 一、半导体材料和单质硅 导入新课: 计算机的芯片,传导电话、电视的光缆,化学实验室里的玻璃仪器,你能想像的 出它们都是以硅或硅的化合物为材料制成的吗? 质疑:除了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外,你还知道其他无机非金属材料吗?自然界中的岩石、沙子、土壤是由什么构成? 1. 存在 半导体材料硅。 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硅元素位于周期表的第3周期第ⅣA族,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位于金属和非金属的交界线上。 2、硅的物理性质: 单质硅有晶体硅和无定形硅两种。晶体硅呈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熔点很高,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3、化学性质 (1)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比较稳定。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化学品的合理使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二节化学品的合理使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第二节化学品的合理使用 第1课时化肥、农药的合理施用合理用药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了解科学施用化肥、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不科学施用的危害,增强使用化学品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2.通过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合理用药的学习,了解常见化学品的分类及成分,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一、化肥、农药的合理施用 1.合理施用化肥 (1)合理施用化肥的重要性:保证农作物增产,减少农作物损失。 (2)合理施用化肥考虑因素 ①土壤酸碱性,作物营养状况。 ②化肥本身性质,如硝酸铵受热或经撞击易爆炸,应改性处理后施用。 (3)不合理施用化肥危害 ①过量施用不仅浪费,也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如水华等污染现象。 ②影响土壤酸碱性和土壤结构。 2.合理施用农药 (1)农药类别 (2)农药不合理施用的危害 ①破坏生态平衡,使一些害虫产生抗药性

②使对农药敏感的有益昆虫大量死亡 ③使土壤、作物的农药残留超标,造成环境污染 ④造成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3)长期使用滴滴涕(DDT)的危害 ①使害虫对DDT产生抗药性 原理: ②通过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 (1)大雨天追肥有利于农作物的吸收(×) 提示大雨天追肥会造成化肥随雨水流失,浪费且污染环境。 (2)硝铵(NH4NO3)可直接作化肥使用(×) 提示NH4NO3在受热或撞击时会发生爆炸。 (3)豆科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不需要经常施用铵态化肥(√) 提示豆科植物可以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化合态的氮,故不需经常施用氮肥。 (4)化肥、农药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因此可大量施用(×)提示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会导致环境污染,作物残留超标等危害。 (5)既然农药、化肥的施用有危害,因而就不施用(×) 提示农药、化肥的施用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要合理施用。 (6)石灰硫黄合剂是一种植物杀菌剂,是合成农药(×) 提示石灰硫黄合剂是无机农药,不属于合成农药。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乙醇》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乙醇》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乙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记住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 2、明确乙醇的分子结构。 3、学会乙醇的化学性质。 4、了解乙醇的应用。 {教学重点}乙醇的组成,乙醇的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这个重要反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多媒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 推进新课 〔师〕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传颂看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歌和故事.那么你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结构和性质? 〔资料〕乙醇的用途。 学习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时,要观察其颜色,状态,闻其气味,测其熔沸点,溶解性,密度,硬度. 〈展示〉用一试管盛少量的乙醇让学生观察其状态,并闻其气味. (多媒体)1.乙醇的物理性质. 颜色:无色透明 气味:特殊香味 状态:液体 挥发性:易挥发 密度:比水小 溶解性:跟水以任意比互溶能够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 2、乙醇的分子结构 问题:乙醇分子式为C 2H 6 O ,结构可能有两种,到底是哪种呢? 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究竞哪一个是乙醇的分子结构式?要由实验确定。 [学生实验]将两块金属钠分别投入盛有冷水和乙醇的小烧杯中,观察钠与水、与乙醇反应的现象有何异、同?哪一个更剧烈?填写下表: 钠与水钠与乙 醇

钠是否浮在液面上浮在水面先沉后 浮 有无气泡发放出气泡放出气 泡 能否使酚酞试液 变红 变红变红 反应方程式2Na+2H 2 O=2 NaOH + H 2↑ ? 现象的本质原因: 钠浮在水面上,而沉于乙醇中。 水的密度>钠的密度>乙醇的密度 产生的气体燃烧产物使干燥的小烧杯变朦胧,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定量实验:实验测定,4.6克(0.1mol )无水酒精可与足量金属钠反应,收集到标况下1.12升(0.05mol)氢气:n C2H6O∶n H2=2∶1 由此证明乙醇的结构式应为__A_____ 而B则为甲醚的分子结构, 甲醚不能与钠反应 2、乙醇的分子结构 结构简式:CH 3CH 2 OH或C 2 H 5 OH 乙醇分子中含的-OH基团,称为羟基.由于羟基的存在使乙醇的性质不同于乙烷。(多媒体)(视频)乙醇的分子结构(学生观察)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1、元素 与物质的分类》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课时钠及其化合物 复习目标: 1.了解钠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2.掌握钠的重要化合物(Na2O2、NaOH、Na2CO3、NaHCO3等)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3.了解钠及其常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4.了解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5.了解Na+、K+的检验方法。 考点一钠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自主梳理 1.钠的物理性质 2.从钠原子的结构认识钠的化学性质——还原性 (1)与非金属单质(如O2、Cl2)的反应 (2)与水反应

(1)制取Na2O2等化合物。 (2)钠、钾合金(液态)可用于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3)用作电光源,制作高压钠灯。 (4)冶炼某些金属:金属钠具有强的还原性,熔融状态下可以用于制取金属。【易错警示】 (1)钠的取用方法:用镊子夹取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取黄豆大小的钠,剩余的钠放回原试剂瓶。 (2)钠失火的处理:沙土盖灭,不能用水或泡沫灭火器灭火。 例1、有关钠的叙述正确的是() A.2.3 g钠与97.7 g水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4%

B .钠跟CuSO 4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上有时出现暗斑,这是析出了金属铜 C .将金属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后,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D .钠在空气中的缓慢氧化与其在空气中点燃的产物都一样 【答案】C 【发散类比1】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入下列溶液中,说法正确的是() A .放入饱和NaOH 溶液中:有氢气放出,恢复至室温后溶液的pH 增大 B .放入稀CuSO 4溶液中:有氢气放出,有紫红色铜析出 C .放入MgCl 2溶液中:有氢气放出,有白色沉淀生成 D .放入NH 4NO 3溶液中:有无色无味气体放出 【答案】C 【思维建模】 金属钠与可溶性盐溶液反应的思维模板 考点二 钠的氧化物 自主梳理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比较 物质 氧化钠(Na 2O) 过氧化钠(Na 2O 2) 色态 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 类别 碱性氧化物 过氧化物(非碱性氧化物) 氧的价态 -2 -1 电子式 生成条件 常温 加热或点燃 化 热稳定性 不稳定(2Na 2O +O 2 △=====2Na 2O 2) 稳定 与水反应 Na 2O +H 2O===2NaOH 2Na 2O 2+2H 2O===4NaOH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一课件二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一课件二新人教版化学选择性必修1课件PPT全套 这是一套根据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化学最新课本目录设计的PPT课件,整套评课PPT课件包含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至第四章化学反应与电能所有单元课文(含简单的电镀实验PPT课件,沉淀溶解平衡PPT课件,第二章 PPT 课件等),PPT图文并茂,内容丰富,PPT设计精美,含动画,PPT按课时制作,参考省市获奖PPT设计,可用作公开课或优质课教学参考,是老师评课的必备资料,欢迎一键打包全套下载。 人教版化学选择性必修1PPT课件+学案+练习(总结+检测) 这是一套根据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化学最新课本目录设计的课件PPT,整套多媒体课件PPT包含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至第四章化学反应与电能所有单元课文(含简单的电镀实验课件PPT,盐类水解的应用课件PPT,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课件PPT等),PPT图文并茂,内容丰富,PPT设计精美,含动画,PPT按课时制作,参考省市获奖PPT设计,可用作公开课或优质课教学参考,是老师多媒体的必备资料,欢迎一键打包全套下载。 新人教版化学选择性必修1PPT课件全册 这是一套根据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化学最新课本目录设计的PPT课件,整套评课PPT课件包含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至第四章化学反应与电能所有单元课文(含简

单的电镀实验PPT课件,制作简单的燃料电池PPT课件,盐类的水解PPT课件等),PPT图文并茂,内容丰富,PPT设计精美,含动画,PPT按课时制作,参考省市获奖PPT设计,可用作公开课或优质课教学参考,是老师评课的必备资料,欢迎一键打包全册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 价键 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价键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化学键的概念,了解共价键的本质和特征。 2.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说出σ键和π键的差别和一般规律。 3.通过σ键和π键的学习,差异性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4.通过σ键和π键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全面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 教学难点: σ键和π键的差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推测、讨论、对比、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设问] 前面学习了电子云和轨道理论,对于HCl中H、Cl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如何重叠? 例:H2的形成 [讲解、小结] [板书] 一、共价键 1、共价键的形成及本质 (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2).共价键的本质:在两个原子核之间的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电性作用是共价键的本质。 思考1:为什么H2S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2:1,为什么H2S分子是V字形分子?为什么两个键的夹角约为90o ? [板书] 2、共价键的特征

(1).饱和性 a. 共价键的饱和性: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和几个自旋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这就共价键的“饱和性”。 b. 共价键的饱和性这一特征决定了原子形成分子时原子的数量关系和每个原子形成共价键的总数 练习1:试用原子结构知识和共价键的饱和性解释NH3、H2S 的成键情况? [板书] (2).方向性: a.在形成共价键时,共价键将尽可能沿着电子概率出现最大的方向重叠成键,这就是共价键的方向性。 b.共价键的方向性的特征决定了分子的立体构型。 [板书] 3.共价键的类型(按成键原子的原子轨道重叠方式分类) 思考2:大家知道氮元素是活泼非金属元素,但为什么N2非常稳定,不易参加好多反应? (1). σ键的形成 σ键:原子轨道中的电子云以“头碰头”的方式相互重叠形成的共价键。 (a). s-s σ键的形成 s-s σ键:两个s轨道的电子云以“头碰头”的方式相互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叫s-s σ键。

人教版五四制初中化学八年级《相对原子质量》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五四制初中化学八年级《相对原子质量》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相对原子质量”是人教版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 中的内容。本课 时内容也是原子结构的一部分,它使原子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本课时是 从量的角度,继续构建微观与宏观的联系,继续形成微粒观,同时,对相 对原子质量的深刻理解也是后续的定量研究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基础。 通过学习相对原子质量,让学生体会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要用特定的标准,简化用宏观的单位进行计量带来的复杂,进而感悟科学计量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计量观念和计量意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在水分子的引领下进入了物质的微观世界,已经 建立了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认识了原子的结构,并且知道原子质量很小,这是本课时的知识基础。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原子质 量到底有多小”、“怎么表示这么小的质量”、“用常见的方法行不行” 等潜在疑问,这是本课时的生发点。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微观粒子的计量,而相对原子质量又比较抽象,对一般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学会应用概念计算某一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质量的关系,认识到选择相对原子质量的 优点(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用相对值代表实际值的方法 2.通过独立思质考、小组交流合作、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明白原子的质 量和相对原子量的区别

3.通过计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科学计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科学的计量观和计量意识以及敢于向权威质疑的科学精神。 2.通过科学方法的介绍与学习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 2.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实际质量的比较。 六、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 【视频导入】在正式开始新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请大家仔细观看。 【设疑】大家知道这是什么爆炸嘛? 当时包括现在很多人们都无法详细一粒我们肉眼都无法看到的原子经过核裂变后竟然会产生如此破坏性的能量。我们已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究竟有多大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观看视频 原子弹爆炸 认真听讲 引起学生的学 习兴趣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优质课 公开课课件、教案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本实验活动是物质分离的实验,在实验步骤中已经学习过称量、量取、 过滤的操作方法。但由于练习操作不多且时间间隔较长,所以还应帮助学生 回顾并加以演示,使学生在实验时心中有数,从而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对 于实验中出现的新仪器和操作技能,如“蒸发结晶”操作应作为本节课的重 点加以指导。实验结束后针对本实验中的误差分析及时引导学生总结提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巩固溶解、过滤操作技能。 (2)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 (3)掌握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的四个步骤以及每个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海水晒盐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出粗盐提纯的步骤。 (2)感受过滤和蒸发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溶解、过滤,观察蒸发的实验过程,学生逐渐养成细致、严谨 的学习习惯,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粗盐提纯的原理,掌握粗盐提纯的步骤,蒸发的操作过程及注意 事项。 难点:精盐产率的计算,实验过程中的误差分析。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之相逢》此视频描述制得井盐的 过程与本节课主题匹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通过视频和老师的介绍,小组商讨粗盐提纯的步骤和所需 用到的仪器。(学生汇报结果,课件中展示答案)教师重点解释需要“计算 产率”的原因,并说明计算方法。 (三)实验操作:1、溶解:演示实验并提示学生天平量筒的精确度;量筒 读数方法及玻璃棒的作用;称量剩余固体质量算出溶解粗盐的质量。2、过滤:回顾过滤的目的、仪器、注意事项并演示实验。3、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感受溶解和过滤操作步骤。4、教师演示蒸发结晶,并解释该步骤中的注意 事项,引导学生总结蒸发的目的和适用范围。5、演示转移固体,称量后计 算产率。 (四)总结提升:实验的四个步骤,以及每一步中玻璃棒的作用和实验误差 分析。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获得了怎样的提升? (五)达标检测:快速作答并予以核对。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1、认识有机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1、认识有机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认识综合利用甲烷对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及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意义; 2、认识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初步认识取代反应的概念;

3、知道可燃性气体在保存、点燃中的安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4、通过观察分析、合作讨论等开放的问题情境,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5、通过甲烷的取代反应的教学,掌握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6、通过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国民经济建设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有机化学“有趣、实用”的思想情感; 7、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从身边及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入手学 习最基本的有机化学知识,了解学习有机化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取代反应); (二)教学难点:取代反应的概念和实质。 四、教学用具: PPT课件,课本P61“科学探究”中的相关实验仪器及药品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讨论、讲解、练习 六、教学过程: [投影]有机物的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对有机物认识,归纳定义。带领学生逐步分析有机物 和无机物的特点和差异性。引出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的学习。 [揭题]板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板书]一、甲烷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 1、分子组成:CH4 [提问]碳原子需要形成___对共用电子对才能达到八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氢原子欲形成两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需要形成___对共用电子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