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与过度投资
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约束效应的实证研究

Vo _ 0 No. I3 1
Jn 2 0 a .0 8
公 司治 理 对 上 市公 司过 度 投 资 约束 效应 的实 证 研 究
李 鑫 , 孙 静
(山东 大 学 管 理 学院 , 山东 济 南 2 0 0 ; 5 10 山东 中烟工 业 公 司 济 南卷 烟厂 , 山东 济南 2 0 0 ) 5 1 0
监 督 和抑 制公 司过 度 投 资 更有 效 。 由此 , 出如 下 提 假设 : 假设 1 董 事会 中独 立 董事 比例 越 高 , 过 度 , 对
投 资的 约束 作用 相对 越 强 , 上 市公 司过 度 投 资 程 即
债权人和经理人等之 间的相互制衡 , 防范 和化解股
东 一债 权 人 、 东一 经 理人 、 股东一 中小股 东 之 间 股 大
维普资讯
第3 0卷 第 1期 20 0 8年 1月
宁 夏大 学 学报 ( 文社会 科 学版 ) 人
Ju a o igi nvri ( u nt s&Sca Si cs dt n orl f nxaU iesy H maie n N t i oi c n e io ) l e E i
的利益冲突 , 防范投资风险, 保证企业投资决策的科 学 化 和有 效 运 行 。 正 是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 lom 和 Mi r g
R br 指 出 , oet s 当企 业 被 看 做 是 一 组 不 完 备 契 约 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企业所有权 中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间的有效
收稿 日期 :0 7—1 2 20 0— 0
摘要 : 现代 企业 中 自由现金 流处于经理人 控制之 下, 经理人 有机会 和动机 将 资源投入 到那 些能给 自己带来私人 收 益但损害公 司价值 的投 资项 目, 如果公 司治理机制 不能发挥 其应 有的 约束效应 , 企业将 面临过 度投 资风险 。 目前
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与过度投资行为

础上的 , 股权 结构 的不同会影响到上市公 司股 东行 使权利的方
式及结果 , 而影响公司的经营管理 、 进 投资决策 、 营业绩以及 运 企业的价值 。一般来说 , 公司的股权 结构 主要 包括股权构成性
质和股权集中度两个方面 的内容 。笔者将从以上两个方面来分 析上市公司大股 东控制与过度投资的关系。
大股东控 制可 以定 义为绝对 控股股 东或持股 未达到 半数
以上的相对 控股股东有 效地控制 公司董事 会及公 司的 经营行 为。大股东控制 公司的形式分为绝对控股股东和相对控股股东
很难采取一致行动 , 最终导致收益方往往是大股东 。
相对于 中小股东而言 , 大股 东投入 的资本较 多 , 有更强 烈
的保护 自己利益的动机 。他们中的许 多都是 冒险主 义者 , 了 为
两种。绝对控股 股东是指在公司股权 结构 中 , 半数 以上的 拥有
有表决权股份的股东 。而相对控股股东是指由于 资本市场上股
获得更大收益 , 不惜牺牲 中小股 东的利益投资一些风险收 益并
非完全匹配的项 目, 如若项 目成 功 , 他们 自然获 得了大额利润 ;
的倾向 ,用脚投票”的决策方法是他们参与经营决 策的首选 。 “ 当大股东和 中小股东 的利益产生 冲突时 ,大 股东人数 少而集
中, 容易通过相 互合作达成一 致行动 , 对股 东大会 的决议产生
影响。而中小股东人数众 多且分散 , 信息又出现明显 的不对称 ,
、
大 股 东 控 制 概 念 与 过 度 投 资 的 内涵
【 要 】 在 我 国 资本 市 场 上 , 股 东侵 害 小 股 东利 益 的 事 摘 大 例 时有 发 生 , 大 股 东控 制 下 的 上 市公 司 过 度 投 资 行 为 是 最 为 而
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个人特征、公司治理与过度投资

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个人特征、公司治理与过度投资【摘要】国有上市公司是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个人特征、公司治理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
首先分析了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个人特征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接着探讨了公司治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国有公司高管个人特征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
最后提出了监管建议,希望能够有效防范过度投资行为。
综合分析表明,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个人特征、公司治理与过度投资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对公司的经营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未来研究可深入挖掘该领域,为提升国有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经营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个人特征,公司治理,过度投资,案例分析,监管建议,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结论总结,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国有上市公司是国家资产的重要载体,其高管个人特征对公司治理和经营决策有着重要影响。
国有上市公司高管通常具有政府背景、行业经验丰富等特点,这些特征可能影响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和公司经营的效率。
目前对于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个人特征、公司治理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一定争议和不确定性。
过度投资是指公司在投资决策上过于冒险或过度扩张导致资源浪费和风险增加的情况,是公司治理问题中的重要方面。
过度投资不仅会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还会损害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研究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个人特征、公司治理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国有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特点,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避免过度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个人特征、公司治理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和监管建议,总结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个人特征、公司治理与过度投资的综合影响,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个人特征、公司治理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国有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解,为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规范市场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指的是以国有资产为主体的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过度投资的情况。
该行为可能会导致公司资金的浪费和效益的下降,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进行分析。
首先,过度投资可能导致资金的浪费。
国有上市公司在新项目的投资决策过程中,往往倾向于追求规模效益和市场份额的扩大,而忽视了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他们只关注于项目能否实现盈利,而忽视了投资项目的成本、市场需求、竞争情况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导致了许多无效的投资。
这些无效的投资不仅浪费了公司的资金,也浪费了国家和社会的资源。
其次,过度投资还可能导致公司效益的下降。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往往是为了追求短期的规模扩张和利润增长,而忽视了投资项目的可持续性和长期价值。
他们可能通过借贷来筹集资金投入到新项目中,但往往无法实现预期的盈利水平,导致了资金的流动性问题和财务压力的增加。
这种情况下,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益将受到明显影响,甚至可能陷入经营困境。
此外,过度投资还可能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由于过度投资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下降,从而减少了可用于其他领域的投资和社会发展的资金,影响到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
同时,由于过度投资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和市场竞争加剧,加大了行业和公司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的良性竞争。
为解决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公司治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应建立完善的投资决策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投资决策的专业性和合理性。
其次,加强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注重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和经济效益分析,避免盲目投资和不良资产的形成。
同时,加强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监管和监督,加大对过度投资行为的处罚和惩治力度,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总之,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对于公司自身和国家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一、前言国有企业(State-owned Enterprises,SOEs)是指由政府全称或部分所有或控制的企业。
作为国家资本的代表,一直以来,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支柱性产业。
然而,由于其性质上的特殊性,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着很多问题。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总体分析、独立董事制度和股权激励制度两方面进行分析及完善建议。
二、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总体分析1. 国有企业法律地位不明确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地位应是国家所有制,但实际上,因为历史和制度上的原因,国有企业法律地位极为复杂,同时与政府部门有过于亲密的关系。
这造成了其对外往来的不便,对于其经济效益的发挥与政府的关系密不可分,且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不够严格。
2. 国有企业总监事会作用机制不透明国有企业总监事会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最高监管权力机构,其职责是监督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和管理。
然而,由于总监事会内部机制不透明、组成人员多为以企业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为主,导致其监督效果欠佳,以及深度参与企业运营和决策等问题发生。
3. 政府部门干预过度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关系过于紧密。
政府在对国有企业进行领导和管理时,仍然存在着过度干预的现象,表现为指定企业经营方向、限制国内外资本独立进入等。
这导致了国企经营效益欠佳,市场化程度不够,吸引外部资本较少等问题。
三、独立董事制度完善建议独立董事是指不属于企业管理层、不持股的外部人士,为企业提供独立的监督和审议作用。
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独立董事的职责应该如下。
1. 审查公司决策与立法合规性独立董事应该对于公司的重大决策、战略等进行审查,保证公司决策的合法合规。
同时,应该建立合规指导意见和培训机制,增强董事的合规意识和能力。
2. 独立监督企业内部管理与运营独立董事应直接参与股东会和董事会,对公司内部管理、运营及财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监督,减轻对经营决策的干涉和压力,确保董事会的经营决策符合企业利益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融资的财务治理模式分析(一)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融资的财务治理模式分析(一)摘要:相关的利益人之间利益的不协调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过度融资的制度性原因,从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中的股东与经营者财务上的冲突、股东与债权人财务上的冲突及内外股东之间财务上的冲突这三者之间入手,在吸收借鉴当前英美的股东主导型治理模式和德日的债权人主导模式两种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自身特点以及当前的财务治理环境,创建新的综合性财务治理模式。
关键词: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财务治理1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行为产生的原因股东与经营者财务上的冲突、股东与债权人财务上的冲突及内外股东之间财务上的冲突这三者之间的不协调是上市公司过度融资的制度性根源。
1.1股东与经营者财务上的冲突由于上市公司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更多资金的支持,因此,公司的经营者一般都具有过度融资的动机。
按照委托代理理论,股东与经营者形成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经营者(代理人)凭借其掌握的专门知识和垄断的经营信息,有可能违背所有者(委托人)的意愿而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形成内部人控制,偏离股东目标,损害股东利益,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情况与其经营者具有的过度融资动机可否实现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上市公司一般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而国有企业的行为主要是由企业管理者和政府主管部门的目标来决定。
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的代表,在当前考核政府官员政绩主要依据产值、财政收入、就业水平及宏观经济增长率这些指标的背景下,许多政府主管官员为了追求这些指标的最大化,往往要求上市公司快速扩张。
同时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正处在加速实现现代化和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公司做大、做强既是政府的期望,也是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迫切要求,规模扩张成了上市公司的普遍追求。
因此,处于这个时期的上市公司对资金需求也特别大,这种特殊背景为上市公司过度融资提供了经济环境土壤,为过度融资提供了便利条件。
1.2股东与债权人财务上的冲突在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上市公司的过度融资产生的结果会影响到债权人的利益,债权人必然会采用各种防范措施来保护自身利益。
党组织参与国企公司治理综述与过度投资

党组织参与国企公司治理综述与过度投资作者:丁玟文来源:《现代企业》2022年第04期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是我国国企改革的特色,弥补了现有监督管理机制的不足。
过度投资是一种降低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投资方式,在企业中较为常见,往往是由于委托代理问题而引发管理者的自利行为,为了构筑自己的商业帝国或者是为了获取相应的利益和企业所有权,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特别是在股权高度集中和现金流充裕的情况下更为严重,不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
而现有研究指出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有利于缓解代理成本,制约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王元芳和马连福,2014),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崔九九,2021),并提高企业的绩效。
那么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是否能够降低代理成本,有效缓解国有企业过度投资行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呢?一、文献综述1.过度投资。
当前对于过度投资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传统的管理者自利行为,二是管理者过度自信,即理性和非理性决策。
当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时,加之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管理者不会选择分红,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企业所有权、掌握更多的资源与利益而采取自利行为,开展过度投资活动,为其谋取私利,而公司自由现金流将加剧这一行为(Jensen,1986)。
也有部分管理者是为了进行科学投资,获得利益最大化,但是其特殊的人格特征造成了行为偏差,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会高估投资项目成功和获利的概率,进而导致进行过度投资,扭曲企业的投资行为(Malmendier and Tate,2005;章细贞和张欣,2014)。
如何降低企业过度投资,现有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黄乾富和沈红波(2009)发现企业的债务比例越高,企业的过度投资越少,短期债务相对于长期债务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强。
俞红海等(2010)发现提高现金流权水平和改善外部治理环境能够起到抑制企业过度投资的作用;负债融资可以抑制企业过度投资,而市场竞争强度对二者的关系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黎来芳等,2013)。
国有控股公司过度投资原因探讨

资报酬率较低 , 核指标应 以销售增长 率 、 场覆盖率 、 考 市 客户获得 率、 客户满意程度等为主 ; 处于保持期的企业应在保持市场份额的 同时 , 高销售净 利率 、 提 客户 获利能力等 ; 而企业进入成熟 期总的
财务 目标 应 该 是 增 加 经 营 现 金 流 量 和 减 少企 业 运 行 成 本 。
人业绩指标要 与企业 的整体 战略密切相联 ,依据企业具体情况掌 握好各类指标 的权重设置 。错误 的评价结果不仅不能正确反 映企 业发展状况 , 一些牵涉部门之间 、 个人之间利益划分的评 价指标会 严重挫伤员工 的工作积极性 。
景 , 监 管部 门不 能连 续 、 位 地对 其监 督 , 监督 失灵 。 外部 全方 致使 ( ) 观原 因 二 主 主要 包 括 :
于资金 的投资 收益率 。 由于市 场是非有效 的 , 管理者的投资往 往表 现为市场 价值偏离基础价值 , 主要 表现在 : 1在信 息不对称 的情 () 况下 , 管理 者拥 有并 掌握 了更 多公 司投资项 目的信息 , 息不对称 信
财务与管理 I i n eA dMa a e e t n c n n g m n Fa
国有控股公 司过度投 资原 因探讨
江 苏大 学 刘伟 丽 赵顺娣 魏 雯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投资总量的提高 , 国有控股公司作 为上 市公 司的重要组成部分 , 成为衡量我国经济发展情况 的“ 晴雨 表”其投 资效率 的高低直接反映我 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 然而 , 国有 控股公 司的大股东 与管理层很容易凭借其拥有 的控制权力及 政治 上 的优势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过度投资 , 占和浪费公 司大量 的资源 侵 和生产要素 、 侵害利益相关 者的利益。 主要表现在 : 一是频繁变更投 资方 向; 二是投资于高风险低收益项 目。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 有必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管理者 的行 为 , 则过 度投 资仍然 存在 。刘 昌
国 ( 06) 李 鑫 ( 0 7 、 明 海 和 柳 建 华 20 、 20 ) 魏 (0 7 认 为随着我 国经 济 的快 速发展 , 市公 20 ) 上
司的经营方针 和投 资计 划 ” 董 事会 “ 定公 司 , 决 的经营计划 和投资方 案” 经理 “ 织实施公 司 , 组
国 国 民经 济 和 社 会发 展 统 计 公 报 》 。
类似 , 在一定程 度上受计 划经 济体制 和 国有产 权主体缺位 的影响 , 容易产生追加投 资的冲动。
【 收稿1期】 20 4 47 3 0 8)) 5
【 基金项 目】 南开大学青年文科基金项 目(6 N 1 ) 0 Q 0 7 【乍 1者简介】 梅丹 (9 6一) 女 , 17 , 湖北京山人 , 南开大学会计学系副 教授 、 ,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公司财务和审计。
—-—— —
47 —— - — —
维普资讯
国有上 市公 司的 治理 机制 与过 度投 资
公 司 财务 与资 本市 场
袁 国良等 ( 9 9 、 19 ) 潘敏 和金岩 (0 3 认 为 20 )
得到应有 的投 资回报 。公 司治 理机制通 常可分
和 2 . % , 资过热状况持续存在 。 57 投 投资决策是公 司最重 要 的财务 决策 , 司 公 价值 是基于各项投资所 产生的未来现金流 的折 现。偏离 理论 最佳 投 资 规模 的投 资过 度或 不 足, 都有损公 司价值最 大化 。我 国国有上 市公
司大 部 分 由 国企 改 制 而 来 , 与 改 制 前 的 国 企 并
重复投资 、 度投 资扩 张是 国企 的主要行 为模 过 式。 何金耿和丁加华 ( 0 1 指 出 , 20 ) 只要存在 市场高估和股权 融 资偏好 , 过度 投 资和投 资效 益低下就是 国有上市 公 司投资 的主 要特 征。 【 4
在制度未得到 根本 改变 的前 提下 , 只要 国有上 市公 司激励 和监 督机 制仍不 完善 、 理者 利益 管 与公 司规模扩 大正相关 、 缺乏 有效 措施来 改 且
在以股权集 中、 行资金来 源较 容易 为主要 特 银 点的德 日治理模式 下 , 资过度 是企业 投 资决 投 策面临的主要 问题 。 国 国有 上市公 司 的治 ¨我
理模式 与德 E模式 十分接近 , t 因而投 资过度 也
是其投资失效 的主要表现。
① 数据来 源于 2 0 、0 4 2 0 0 3 20 、0 5年的《 中华人 民共 和
资之 间无显 著 关 系。
【 关键词】 国有上市公 司; 治理机制 ; 过度投 资 【 中图分类号 】 F 3.1 【 80 9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4 0 (08 0 4 4 — 095 120 )43 71 7 0 0
实际中, 多 国有 上市公 司继 承 了原 国有企业 很 投 资决策不科 学 、 利用 银行 资金进 行投 资扩张 的“ 投资饥 渴症 ” 统 , 传 沿袭 原 国有企业 的投资 行为模式。即使在投资资金来 源转 变为股权融 资资金后 , 国有上市公 司 的内部控制 人追求 规 模扩张 , 将资 金用于各 种效益并 非最 理想 的新
投 资 项 目 , 至 一些 公 司原 本 并 不 熟 悉 、 公 司 甚 与
一
、
引 言
我 国改革开放后 的宏观经济运 行总体表现
为投资过度 、 济过热 。国家统 计局 综合 司课 经
题组 ( 0 5 的统 计 结 果 显 示 , 国的 投 资 率 20 ) 我 ( 即资本形成 占支出法 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率 ) 自 19 98年以来在高位上持续提高 , 20 至 04年已达
维普资讯
《 海立信会 计学 院学报》 双 月刊) 上 (
20 0 8年第 4期
国 有 上 市 公 司 的 治 理 机 制 与 过 度 投 资
梅 丹
( 南开大学会计学系 ,天津 307 ) 00 1
【 摘
要 】 以特定行业 38家国有上 市公 司 2 0 — 0 5年数 据为样本 , 8 0 1 20 在界 定过 度
为内部治理机 制和外 部治 理机 制 : 内部 机制 包 括 股权结构 、 事会 、 董 高管持 股 和监 事会 等 ; 外 部机制通常 包括公 司控 制权 市场 、 经理人 市场 和产 品竞争市场及企业所处地区治理环境 。 在 国有上 市公 司 的投资 决策 中, 哪些 治理 机制可能发挥作用呢?新《 司法》 公 在第 3 8条 、
4 .% 。 与 前 一 年 相 比 ,0 3 2 0 39 20 、0 4和 2 0 05年 全 社 会 固定 资 产 投 资 分 别 增 长 2 . % 、5 8 6 7 2 . %
主营业务范 围无关的领域。从投资决策 效率化
角 度看 , 些 均属 过 度 投 资 。米 勒 (9 6 指 出 , 这 19 )
年度经营计划 和投资方案” 。可见 , 司的投 资 公 决策 主要 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进行 。
司也存在过度投 资。
S l(9 8 认为过度投 资是信息不对称情 t z18 ) u
通常 , 股东大会要对公 司重 大投资项 目, 特 别是那些利用资本市场股权或债券融 资进行 的 项 目, 以及募集资金 的变更投 向等进行 审议 , 防 止董事会或经理的投 资决策侵 害股东利益 。股
投 资水平和分析投资决策机制基础 上 , 选取 治理机 制 中的股权 结构 、 事会 和产品 市场竞 董 争三方 面, 分析并实证检验其对过度投 资的影响。结果显 示 , 国有股 比例 的增加使 国有公 司过度投 资水平更高 ; 股权制衡 对投 资过度有制 约作 用; 地方控股较 中央控股 国有公 司, 过 度投资水平更 高。产品市场竞争对过度投 资有制约作 用, 不显著。董 事会特征 与过度投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