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合集下载

2017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汉代辞赋

2017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汉代辞赋

第三章 汉代辞赋 理解: ①汉赋发展脉络。

整个汉代辞赋创作的两条线索:⼀是“辞”或“骚”体类作品时时出现,延续不断;⼆是赋体⽂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

(整个汉代辞赋,就是沿着骚体赋和汉⼤赋这两条线索发展。

) ②汉赋溯源。

赋是⼀种特殊⽂体,从形式上看,它⾮诗⾮⽂,⽽⼜具有诗、⽂的不少特点,是诗、⽂的综合体。

《诗经》、楚辞、先秦散⽂,都是孕育赋的源泉。

特别是楚辞和先秦(尤其纵横家)散⽂,它们抒情、说理⽐物连类、夸饰铺排、惊采绝艳的表现特⾊,往往设为主客辩难的体式,都成为汉赋模式化的表现特征。

“赋”作为⽂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的《赋篇》。

第⼀节 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简单运⽤: ①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是汉代第⼀位卓有成就的辞赋作家。

他的骚体赋作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抒情述志、情感浓郁,与楚辞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如《吊屈原赋》。

⼆、在表现⽅法⽅⾯,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

如《旱云赋》(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深切怀抱)。

总之,贾谊的辞作,把创作的根柢牢牢植⼊时代、政治和⼈⽣之中,抒发真切的感受,⾔说真诚的志愿,情浓意真。

他承继了屈原的创作精神,⼜溶⼊时代新的内涵。

在艺术表现上,则⽐较质朴少致。

其作品的形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

②枚乘开创⼤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枚乘对汉代辞赋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今存赋作《七发》、《梁王菟园赋》和《柳赋》三篇,标志着他开创⼤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

《七发》在以下⼏⽅⾯体现了汉⼤赋的基本特点: ⼀、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风。

如“曲江观涛”⼀段摹写江涛的汹涌澎湃,铺叙夸饰,排⽐譬喻,富丽⽽细致。

⼆、完全失去了作者的⾃我真情实感。

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语趋向繁难和华丽,不同于贾谊的质朴⽆华。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赋这种全新的⽂体正式登上了汉代⽂坛。

高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2019)知识点10: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2019)知识点10: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2019)知识点10: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_____。

首联中“_____”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2017-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春秋考真题古诗鉴赏汇编

2017-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春秋考真题古诗鉴赏汇编

2017-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春秋考真题古诗鉴赏汇编2017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杂诗(明)丰坊孤松挺穹壁①,下临万里波。

激湍啮其根,惊飚撼其柯。

纷纷穴赤蚁,袅袅缠青萝。

群攻未云已,生意当如何?严霜一夕坠,高标复嵯峨②。

君子固穷节,感慨成悲歌。

〔注〕①穹壁:高高的崖壁。

②嵯峨:高耸的样子。

13.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

(1分)A.写景诗 B.咏物诗C.哲理诗D.闲适诗1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孤松”二句使用起兴的手法,巧妙引出描写对象。

B.“激湍”二句中“啮”“撼”动词使用精确,有表现力。

C.“纷纷”二句运用叠词,描摹事物的形态,鲜明生动。

D.“群攻”二句巧用问句,语意形成转折,承转自然。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3. B(1分)14. A(3分)15.(4分)示例一: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对君子身处困厄仍然坚守气节、孤高傲世的赞美,以及对奸佞小人的愤慨和蔑视。

示例二:作者以孤松自比,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蔑视和对遭受打击的愤慨,表现了自己孤高傲世的精神和坚守节操的意志。

2017 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 题。

(8 分)广陵赠别(唐)李白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2.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析】偶数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答案】C13.以下评价适合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A.含蓄委婉B.雄起瑰丽C.高亢豪放D.明快俊逸【考点】诗歌语言风格【解析】李白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

【答案】D【评分说明】选D给2分,选C给1分。

古代诗歌阅读方法与解题方略

古代诗歌阅读方法与解题方略

古代诗歌阅读方法与解题方略一、读懂古代诗歌的语言古代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和抒情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诗词鉴赏中一定要学会“品读”“咀嚼”,从中读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用解读其他文学作品的方法去解读诗歌,就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1.了解古代诗歌语言含蓄凝练的特点诗歌语言的“含蓄”就是指言近旨远,意在言外;深涵多隐,含而不露;用少量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给读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诗歌语言的含蓄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重要特点。

诗歌语言的含蓄、凝练,往往表现在一个普通的词却包含许多的联想意义、隐含意义,这些意义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准确地理解。

如“空”字,在不同诗歌中的意义就不相同:2.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文言与变形的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脱胎于文言文,其语言的文言性不言而喻。

文言文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也同样出现在诗歌中,而且诗歌为了对仗和押韵,必然要在文字上有所变动。

中国古代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形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的空间。

因此,我们读古代诗歌,首先要结合已有的文言文知识来理解。

例如: 《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之“可怜”,不可解作“怜悯、同情”,而是“可爱”的意思。

《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之“思”,不是“思念”,而是“悲伤”。

其次,我们要注意诗歌语言的变形,而这往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点例句解释④互文见义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酬张少府》)在松风吹、山月照的时候,不必感到孤独寂寞,正可以解带弹琴。

这里的“松风吹”“山月照”是互文。

对于古代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在阅读欣赏时只有了解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3.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抒情与暗示的特点诗歌语言的意义指向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外在事物。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119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唐成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唐 成从正确的视角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渠道。

传统的鉴赏思维存在视角单一的问题,这样的方法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只有实现鉴赏思维与视角的有效转换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不断完善。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多媒体以及数字化技术使得古代文学作品鉴赏面临着新的挑战。

因此,优化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的效果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一、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思维与视角进行转换的意义古代文学作品是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从文学鉴赏传统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主要从标题鉴赏、作者简介、背景介绍、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尽管这样的解读方法具有完善性的特点,能使学生对文学作品形成全面的认识,但是这种解读方法仅仅适合对单一文学作品的一个角度进行鉴赏,忽略了文学作品的社会性以及多元化等特点。

很难对古代文学作品形成深入的认知和理解[1]。

所以,对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和视角进行转换,打破传统鉴赏方法的局限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有望发展成为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新方向。

二、从创新的角度构建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思维首先,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文学人才的主要渠道,为古代文学作品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从高校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优化文学鉴赏的视角。

教师可以将一些创新思想融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中,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新理念,使学生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学作品本身上。

另外,学生也应该形成自己的思维角度,不断学习和积累文学知识,使自己的文学知识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

这样的方式有利于使学生形成以古代文学作品作为中心,形成创新的鉴赏视角。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较为久远,但是将其放到现代背景中却可能形成新的解读。

另外,不同的古代文学作品或者是同一作者在不同情况下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之间可能存在一系列的联系[2]。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探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探析

都是高贵的象征。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 (09):93-96.
( 三 ) 天狐
作者简介:潘栩言 (2000.12.1) 女,浙江省湖州市,高中学
人们在远古时期,认为狐狸具有灵气,同时天狐是所有狐 历,文学作品中独特的狐形象,同时这也是我国所独有的特 《甲骨文选注》以及《中华天然补品大辞典》中都有记载,描述
殊文化形象。和其他自然界动物不同的是,狐狸具有一种观念 了狐狸肉甘温,能够解毒疮、补虚暖。
载体,其自身带有一种超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特质,同时还蕴含
( 二 ) 祥瑞形象
着我国古代的传统理念。狐形象在古代作品中拥有十分丰富的
原始社会中,人们对于狐形象的感官主要是一种崇拜心
文章就此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理。上古时期,当时的生产力比较落后,人类的自保能力较差,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狐的形象
同时自然环境比较凶险,那是人们主要是以兽肉为食,身穿兽
( 一 ) 九尾狐
皮,狐狸因为体型较小,性情温顺,因此成为兽皮的主要来源。
在我国古代特殊社会制度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诞生出 大部分古代资料中对于狐狸肉与狐狸皮都有过相关记载,比如
[1] 靳 青 .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作 品 中 的 狐 形 象 [J]. 文 化 学 刊,
骚》体现出来,屈原将夏桀与后羿并列到一起,并暗示了后羿 2018 (11):38-40.
因为美色迎娶玄妻,由此能够看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玄狐并非
[2] 赵雯雯,王洪车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探析 [J].
直到我国的汉朝末期,随着符命思想的发展,《白虎通》中也将 的某一特征,比如经常将雄性的狐神描绘成一种老者形象,其
麒麟、凤凰和九尾狐看作是代表太平盛世的代表物。而对于九 主要特征是善变。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古代文学作品欣赏论文(精华版8篇范文)之第三篇摘要: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众多兽类意象之中, 狐狸这一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且狐意象在远古时期呈现出文化层面的变迁发展, 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及社会价值。

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 其中主要包含九尾狐、玄狐、天狐三种, 并论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形象的演变历程及狐形象演变的内在动因, 旨在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形象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兽类意象,狐形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是经过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洗礼而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文化意象, 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世俗的角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形象的产生是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 就历史发展规律而言, 社会生产技术及文化的进步推动着人们认识能力及觉悟水平的提升, 从远古时期的无性别文化到雄性文化, 再到雌性文化的演变之中, 文学作品皆受到社会中主导性别的影响而不断发展。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 狐形象充溢在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小说创作之中, 而狐女这一形象的出现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美丽女性的人性。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一) 九尾狐在传统文化及社会制度的影响之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有的文化形象。

狐狸与其他动物形象不同, 其拥有着一种观念载体, 具有精神性、超物质性, 并携带着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传统观念。

在中国古代作品中, 狐形象丰富多样且形态各异, 其中, 九尾狐这一形象主要分为两种, 即祥瑞的九尾狐及生殖崇拜的九尾狐。

祥瑞的九尾狐形象是太平祥瑞征兆, 如青丘国的九尾狐是太平则出而为瑞也。

时至汉代时期, 符命思想得到了极大发展, 《白虎通》认为九尾狐、凤凰、麒麟等为太平盛世的祥瑞之物。

[1]生殖崇拜的九尾狐在后世解说纷纭, 其中主要包含两种说法, 一是九尾狐是以天命启示的意义出现在大禹面前, 并暗示其娶涂山女为妻;二是九尾狐即是涂山女的化身, 代表着图腾民族的生育观念, 代表着子孙繁息。

诗词鉴赏之形象

诗词鉴赏之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题点1 人物形象 诗歌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情感的文学艺术。对诗歌 中人物形象的鉴赏,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 一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二是诗中刻画的除诗人自我外的其他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 的爱憎、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就是诗人自己的 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 和想象到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题目要比较苦笋和魏征的相似点,是用人物形象比较事物形象,体察诗
人的“志”与“物”的结合点。
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
抓住事 诗歌首联写见到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直
物特点 接描写苦笋:“骈头脱襁白玉婴”“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挖掘事 物内涵
诗人将“苦笋”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 俱来的,进而联想到魏征。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 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相似。
析作用 意象
分析意象的方法
意象的“象”大多是名词。 找意象 如果是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换成名词结构,如“柳细花红”可转换
为“细柳”“红花”。 动词 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蕴性上去体味。
抓内涵 形容词
把握其外在特征,如声、色、形、味等,注意意象的时令 色彩。
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 及独有情味。
析作用 意象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创设情境,提供背景。 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表情达意,感发兴寄。 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在“抓内涵”时,要特别注意意象内涵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 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折柳”寓“惜别怀远”之 意。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特定含义,即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 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中的寓意,即 个性。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 远”,而是表现烂漫的春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2017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2)《史记》中的人物能写得如此成功,一是注意刻画细节,极力描摩人物的神情口吻。

例如《项羽本纪》在介绍项羽有家世之后,只写了项羽少时学剑和观秦始皇出游两个细节,这位豪放不羁、才力过人,胸怀大志的贵族后裔的形象就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了。

二是善于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

如《项羽本纪》中最精妙的场面描写是鸿门宴。

三是善于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如《项羽本纪》写到项羽被韩信打败,被困于垓下时是四面楚歌,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竟落到这步田地,这已经够使读者为之感慨嘘唏了。

在这样的气氛中,项羽再慷慨悲歌,“美人和之”,“左右皆泣”这就更加构成了一种无限悲凉的气氛,寄寓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惋惜之情。

此外,《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互见法”,这就使《史记》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了。

②强烈的抒情色彩。

司马迁写的虽然是历史人物,但溶入了他深挚的爱憎感情的。

他的文章从始至终都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是《史记》文章充满激情的最重要的原因。

1)《史记》中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如《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

《史记》中的有些篇章作者还特意引入一些歌谣谚语,让作品人物‘自己’的即景作歌,突出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2)《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史记》语言的总体风格是朴拙、浑厚、气势沉雄,使语言与其所表达的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谐。

这种特点在那些记述悲剧英雄人物的篇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1、论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a.生动的故事性,注意情节场面的描写。

b.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了刻画人物,乐府中使用的手法有些是具有开创性的。

c.语言个性化的程度很高,句式自由,变化多样,各种杂言的形式。

汉代乐府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d.语言朴实凝练,有民歌的特点,善于叙事言情。

对整个后世诗歌影响极其巨大,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这种传统一直被后代许多杰出的作家们所继承。

他的形式与风格,具体表现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直接影响着后代文人的五言诗创作。

12、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内容大至可分为四类:①游子思乡,思妇的痛苦;
②男女想恋之情;③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④反映了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
时行乐的情绪。

其艺术特色:长于抒情,融情入景,寓景于情。

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善于运用比兴手法。

如《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语言浅近自然,又异常精炼。

如《迢迢牵牛星》中语言的特殊运用,大量使用叠字来表现情感。

13、简述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过程:
文人五言诗是从民间五言诗发展而来的,主要是文人学习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创造的新形式。

五言诗出现的时间是东汉初年,五言诗所包含的词和音节比四言句式多,在艺术表现上更灵活和方便,所以大量出现五言诗。

东汉时代的早期作家班固开始写的一首《咏史》五言诗,其后张衡也作五言诗《同声歌》,这些创作表现出文人五言诗技巧的不断提高和成熟。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新阶段。

14、简述曹操诗歌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特点:其重要的市场诗作多为政治抒情诗,善将叙事、描写和抒情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抒情性和时代感。

形式自由,语言质朴自然,兼有浓郁的民哥情味。

诗的境界开阔,气象雄浑。

艺术成就:曹操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

曹操的坦率质朴、简约严明的文风,具有现实性和斗争性,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鲁迅称为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15、简述曹植诗歌创作的成就及诗歌前后期的变化:
创作成就: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也是建安诗人中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作家。

他广泛利用乐府诗的形式,却变乐府诗以叙事为主而为以抒情为主,善用比喻,大大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曹植的诗既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又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形成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风格特色,既不同于其父的古直沉雄,也大别于其兄的清丽哀婉,在建安诗人中独树一帜。

把文人五言讲坛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之为“建安之杰”。

前后期的变化:前期是志得意满,恃才傲物,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报负,《白马篇》是他前期诗歌的代表作。

诗中的那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游侠儿,显然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融注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

也有些诗是描写宴饮游乐的诗、赠友诗,如《公宴》《名都篇》《赠徐干诗》等。

诗人也有少量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如《泰山梁甫吟》。

后期因备受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抑郁失志,所以,他后期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

其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是他“愤而成篇”的传诵千古的赠别诗。

此诗集中抒发了诗人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一类奸佞小人离间他们兄弟关系的丑恶行径;对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的沉痛的哀悼;表达了自己在岌岌可危处境中的忧生嗟叹;对白马王曹彪表示了深情的宽慰和劝勉。

16、阮籍咏怀诗的内容:
①真实地反映了诗人一生极度复杂的思想感情,深刻地揭示了他无限焦虑与忧惧的心态。

②讽刺时政及某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③自述平生经历和建功立业的理想、借游仙之作表达自己追求理想,是诗人为了解脱苦恼,追求遗世高蹈情怀的流露。

如何鉴赏古代文学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