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2)表现: 表现:
①制造一系列惨案,如“一三”惨案,万 一三”惨案, 制造一系列惨案, 县惨案,南京惨案。 县惨案,南京惨案。 ②支持北洋军阀对抗国民革命,如支持直 支持北洋军阀对抗国民革命, 奉军阀走向联合。 奉军阀走向联合。 ③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扶植新的代 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理人(蒋介石等人)。 理人(蒋介石等人)。
国民大革命之所以称为“大革命” 例:国民大革命之所以称为“大革命” 最主要是因为它( 最主要是因为它( ) A.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准备了条件 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 推翻清王朝, 推翻清王朝,建 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 立中华民国 一些权利
拓展:为什么国民大革命比辛亥革命有这 拓展: 么些新发展?从中有何启发? 么些新发展?从中有何启发? 原因: 原因: ①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②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合作; ③ 国民革命又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 , 使革 国民革命又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 命出现了新局面。 命出现了新局面。 启发: 启发: 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胜利, 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掌握领导 权,建立自己的武装同反动势力进行坚决的斗 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失败的含义: 失败的含义: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一,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
1,帝国主义对国民革命的干涉和破坏; 帝国主义对国民革命的干涉和破坏;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思考导学】1.随着国民革命形势的发展,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采取了怎样的态度?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态度:进行公开的武装干涉,制造惨案,威胁国民政府;在国民党内部寻找新的代理人,积极扶植蒋介石篡夺革命果实。
原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将挖掉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墙角;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不断高涨,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遭受沉重的打击。
为维护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权益,帝国主义采取上述态度。
2.蒋介石是怎样篡夺革命领导权的?如何评价蒋介石在大革命中的作用?答案:在“中舰事”和“整理党务案”后,蒋介石夺取了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正式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的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反革命政权。
在大革命前期,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巩固了广东根据地,并领导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这一切都符合中国革命的需要和人民的要求,是进步的。
但大革命后期,他阴谋篡权,发动政变,破坏大革命,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因此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
3.革命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各是什么?大革命的失败有何教训?答案:成功之处: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失败之处: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训: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自学导引】一、原因1.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1)原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2)表现①1927年初,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派军舰到上海,扬言要干涉北伐。
②1927年3月,英美制造了“南京惨案”。
③英美等国向国民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提出了惩凶、赔偿等无理要求。
2.国民党右派阴谋夺取领导权(1)西会议派:孙中逝世以后,以邹鲁、谢持为代表的右派公开反对孙中的三大政策,并在上海另立“中央”。
(2)蒋介石的反革命活动①1926年春,蒋介石命令扣押中舰,制造了“中舰事”。
中国共产党经历过哪两次胜利和哪两次失败

中国共产党经历过哪两次胜利和哪两次失败两次胜利:1927年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促进全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两次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
第二次失败应该是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
一次革命论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左”倾机会主义者的一种错误理论。
以王明等为代表。
他们反对中国革命有阶段之分,抹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区别,迷恋于所谓“毕其功于一役”,企图把社会主义革命和民主革命并作一步走,在民主革命时期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种错误理论,混淆革命的阶段和步骤,对革命事业危害极大。
“二次革命论”是指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经过一段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各种条件成熟后,再来进行一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又称“万里长城论”。
[1]其主要观点是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隔着一道“万里长城”,民主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反对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要求无产阶级避免用“过分激烈的行动”吓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应有一个长久的停顿,反对立即向社会主义转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出现的一种对于中国革命性质、前途问题认识上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陈独秀。
早在1920年,陈独秀就提出:“由封建而共和,由共和而社会主义,这是社会进化的一定轨道,中国也难以独异”。
1923年4月和12月,陈独秀先后发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等文,正式形成了他的“二次革命论”的右倾理论观点。
陈独秀把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民主革命当作辛亥革命一样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他认为这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若失去了资产阶级的援助,在革命事业中便没有阶级的意义和社会的基础。
同时,他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太幼稚,而资产阶级力量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
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的联系是什么 革命的失败标志着什么

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的联系是什么革命的失败标志着什么本文导读: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开始进行清党,将共产党人从军队内清除,并且取消国民革命军内党代表及政治部编制。
至7月,宁汉复合;蒋介石于8月辞去总司令职。
孙传芳乘机发动的反攻被何应钦、李宗仁在龙潭击败。
二次北伐1928年1月,蒋介石复出。
支持北伐的冯玉祥手下的国民联军,及阎锡山手下的北方革命军并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
国军编为第一、二、三、四集团军,分别由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及李宗仁任司令;蒋介石为总司令。
至6月,张作霖退出山海关外时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
国军亦进至北京。
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
1928年7月4日,张学良正式主政东北。
他受命于危难之时,集国难家仇、内忧外患于一身,面临的军政形势十分险恶。
日本要他实行"自治",扬言如蔑视日本警告,日本将自由行动;南京则敦促他早日易帜,实现全国统一。
由于张学良将军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在当时全国各地高涨的反日浪潮推动下,于1928年12月29日,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以青天白日旗替换共和五色旗。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
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宣布这一消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12月,张学良在关外易帜后,北伐宣布“成功”,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了除蒙藏以外的中华民国领土。
失败原因一、客观方面: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阵营里去了。
高一历史第六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历史第六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六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第三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第四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北阀军胜利进军及其原因。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2. 难点:北阀战争胜利进军原因。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第三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一. 北伐战争1. 背景北伐战争的条件:“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迫切的要求;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政治保障;五卅运动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某某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北伐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后方。
北伐战争的必要性: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直系吴佩孚和奉系X作霖结成反革命联合战线,他们一面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一面南下进攻某某国民政府,对革命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2. 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X作霖。
主要战场:某某、某某。
4. 方针:先集中主力北上,扫除吴佩孚的势力;再挥戈东进,围歼孙传芳的兵力;最后北上,消灭X作霖的军队,统一全国。
5. 经过(1)击溃吴佩孚: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占领某某,连克某某军事要地汀泗桥和贺胜桥,占领武昌,消灭吴佩孚主力。
(2)歼灭孙传芳:北伐军转攻某某,南北夹击,歼灭孙传芳主力,占领某某。
(3)迁都某某: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某某迁到某某,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4)重创X作霖:从某某北上的北伐军连战皆捷,与冯玉祥的部队会师某某,奉军被迫撤退;从某某北上的北伐军占领某某。
6. 胜利进军的原因(1)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2)工农支持: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是北伐军胜利进军的重要保证。
(3)将士奋勇:北伐将士英勇作战,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模X先锋作用,第四军中的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
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于1926~1927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这次战争连同1924~1925年统一广东的战争,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经过】战争的准备。
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屡遭挫折和失败。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随后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
中国共产党选派了重要干部到军校从事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
10月开始建立黄埔教导团,随后扩大为新型的革命军队。
为了推动工农群众运动的发展,广东革命政府先后颁布了农民协会章程和工会条例,迅速打开了工农革命运动的新局面,同时建立了工团军和农民自卫军。
广东革命政府依靠黄埔学生军和工农革命武装,团结其他军队,于1924年10月平定商团叛乱。
1925年2月举行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
6月消灭了滇桂军阀杨希闵、刘宸寰的叛乱。
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接着将所辖黄埔学生军和驻广东的粤、湘、滇、鄂等部队统编为国民革命军,共六个军。
10月举行第二次东征,同时进行南征,先后消灭了陈炯明和邓本殷的反革命军队,1926年1月,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同时广西李宗仁和湖南唐生智先后宣布拥护广州国民政府,使国民革命军拥有八个军约十万人。
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全国反帝爱国民主运动和工农革命运动日益高涨,广东省港工人奋起响应,大力支持广州国民政府,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提出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主张。
6月5日,广州国民政府通过出师北伐案。
7月1日发表《北伐宣言》,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国民革命军的基本编组情况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总参谋长李济深(留守广州),副总参谋长白崇禧。
八年级历史第7课笔记

八年级历史第7课笔记
1. 知识点:
(1)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共产国际的促成下,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2)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建了黄埔军校。
(3)北伐战争: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4)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运动最终失败。
2. 学习笔记:
(1)国共合作的意义:国共合作是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的重要手段。
(2)黄埔军校的创建: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为培养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3)北伐战争的影响:北伐战争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贡献。
(4)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国民党右派的背叛、帝国主义的干涉、共产党策略的失误等。
3. 学习建议:
(1)掌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北伐战争等基本知识点。
(2)理解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3)通过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观看历史影片等方式,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北伐失败的教训

北伐失败的教训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然而,尽管北伐战争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北伐失败给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以及中国革命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这些教训对于我们认识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政治上的教训北伐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教训是政治上的失误。
在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共同合作以推翻北洋政府为目标,但由于政治立场和目标的差异,两党在实施中出现分歧,无法形成坚决的统一战线。
这导致了战争的失败,更加凸显了政治上的重要性。
二、军事上的教训北伐战争的失败也揭示了一系列军事上的教训。
首先,缺乏全面规划与战略的统一。
由于双方的意见不合,北伐军无法形成一致的指挥体系,军事行动缺乏整体性,导致各个战役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与支援。
其次,对于敌情与地形情况的不熟悉。
北伐军虽然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但缺乏对敌人力量和地理环境的全面了解,使得在战斗中处于不利地位。
最后,军事装备的落后。
与北洋军队相比,北伐军装备少、武器落后,无法有效地与对手抗衡。
三、组织上的教训北伐战争失败还反映出一系列组织上的教训。
首先,两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沟通渠道,导致了组织上的混乱和决策上的分歧。
其次,各级指挥官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纪律,导致各级军队行动不协调,军令不畅。
此外,士兵的士气和纪律也存在问题,导致作战勇气不足和军事纪律松懈。
四、思想上的教训北伐失败还给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以思想上的教训。
在北伐战争中,两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存在差异,缺乏思想上的统一。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革命的追求与国民党的改良主义存在分歧,这导致了两党的合作局限于现实政治利益,并无法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仰。
五、外部环境的教训北伐战争失败还揭示了外部环境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影响。
北洋政府得到了列强的支持和援助,使得北伐军面临外部敌人的压力。
而中国共产党尽管在农村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在国际上缺乏相应的支持和援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目的、对象、战况和胜利,;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教学难点:对北伐战争概况的整体性把握;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
有条的学校可以利用本资库所提供的或自制,进行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导入新:[播放《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通过歌曲完成情景设置并进一步设问:我相信这是同学们熟悉的旋律,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称吗?这首歌曲诞生在一个怎样波澜壮阔的时代呢?如果你学习完本节的知识,下次你再听到这首歌,肯定会有新的感受。
此处可就这首战歌的产生作一简单介绍。
讲授新一、北伐的胜利进军1.北伐的目的和对象要指明北伐战争的目的性和正义性。
这场革命战争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顺应了中国历史前进的要求。
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主要方式。
教师可结合《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讲解力量对比和战略布置。
指出从军事实力上看,敌强我弱:北洋军阀总兵力7万,是一个庞然大物。
国民革命军总兵力约1万,一部分兵力留守后方,可以投入征战的兵力有6000人。
同时指出北洋军阀有两个致命弱点:全国人民对他们的统治早已深恶痛绝,寄希望于南方的国民政府;北洋军阀内部四分五裂,难以统一行动,便于北伐军对他们各个击破。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叶挺独立团组建的,认识共产党在北伐军中的作用。
指出北伐军是正义之师,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部队影响很大,成为北伐胜利的基本条。
北伐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先打吴佩孚,再打孙传芳,最后消灭张作霖。
2.北伐的胜利进军本目所写的胜利,表现在歼敌主力、席卷大江流域和革命重心由广州移至武汉等三个方面。
此处可安排学生前准备,在上由学生讲解北伐由誓师到胜利进军的过程,特别是汀泗桥、贺胜桥、武昌、九江、南昌和南京几场战役可让喜欢军事的学生制作电脑演示其过程,并强调北伐军第四军是两湖战场上的主力军,叶挺独立团是进军先锋。
由于独立团战功卓著,载誉两湖,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
随着北伐军由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3.冯玉祥响应北伐由于本教材未提“北京政变”,对冯玉祥从直系军阀中分化出的情况,可适当有所交待。
对冯玉祥出师响应北伐,着重指明意义:冯玉祥响应北伐,开辟攻击吴佩孚、张作霖的新战场,加速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崩溃。
1926年,冯玉祥得到了中共的帮助,组成国民革命联军,于11月底占领陕西,进军河南,与北伐军南北呼应。
二、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通过“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
”(引自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这句话,引导学生回忆早期农民运动的发展。
联系上节农民运动讲习所的知识,指出在1926年6月,第六届农讲所结束,其培养的300余毕业生作为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立即奔赴全国各地,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迎接北伐战争。
重点讲解以湖南为中心有农民运动。
指出在北伐胜利进军的时候,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席卷全国。
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对高涨的农民运动作归纳。
此处可以结合以前的民主革命的历史,引导学生讨论发展农民运动的必要性:封建势力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封建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
“打翻这个封建,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国民革命需要大的农村变动。
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农民运动斗争的目标:“……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的宗法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
”(以上引出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介绍推动农民运动的组织——农民协会。
指出农会是团结农民,开展农村斗争的机构,在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农村政权,并有自己的武装。
(让学生看江西农民梭标队形象图和湖南民谣史料,并阅读全国17省农民协会发展的概况,以湖南为例农村出现新气象的)。
对农民运动的评价:(学生朗读本上的结论)”……其势犹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涤荡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在中国的统治,有力地支摇了北伐战争。
”可以补充毛泽东指导农民运动的内容。
介绍1926年底,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第二年3月又在武昌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
武昌农讲所毕业学生700多人,超过广州农讲所六届毕业生的总和。
他发表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指导农民运动的重要。
三、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此处可以结合北伐战争中闽浙战场的形势讲解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讲清二者之间的联系,突出上海工人的斗争对北伐胜利进军的意义。
上海,那时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工人运动有巩固的基础。
上海工人全力支援北伐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上海总工会纠察队,引导学生看上海总工会工人纠察队形象图。
指出这支工人武装曾组织过两次武装起义,都因准备不充分、条不成熟而失败。
第二次武装起义失败以后,党即时研究形势,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周恩担任武装起义总指挥,于3月21日发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教师应强调这次起义“严密的组织”和“周密的计划”。
当时蒋介石有意让北伐军在上海郊外停留下,坐视上海局势的发展。
上海工人纠察队,同000反动军队在上海火车部等处激战30多个小时,打败了敌人,解放了上海。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一页,也是世界工人阶级武装起义史上有数的成功记录之一。
作为这次起义总指挥的周恩,显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
上海解放的第二天,北伐军攻占南京,北洋军阀只剩下张作霖能够组织力量与北伐军对抗了。
北伐战争胜利大局已定。
四、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1.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展开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①战争的正义性,顺应了民心。
②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推进,各革命阶级的力量空前团结;③作战的目标明确,方针正确;广大官兵英勇作战,叶挺独立团最突出;④中共党员、青年团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⑤工农群众对北伐军大力支持⑥北洋军阀内部的深刻矛盾,便于北伐军各个击破。
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首先指出帝国主义对国民革命运动的仇视。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死敌,列强在北伐战争走向决定性胜利的时候,运用炮舰政策和收买手段,分化革命阵营,推动蒋介石集团叛变,使国民革命面临严重危机。
接着指出蒋介石将”司令部”设在南昌,筹拼他们自己的班底,与武汉国民政府相抗衡。
北伐军占领上海、南京后,蒋介石壮大了胆量,公开转向反革命,其靠就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
最后介绍“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教师可对蒋介石为什么选定上海作为公开叛变革命的地点;他耍弄了一些什么阴谋手段作出分析:①上海是帝国主义严密控制的城市,也是买办资产阶级集中的地方。
蒋介石便于得到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援助和财力支持。
②上海十里洋场,藏垢纳污,有流氓和投靠过的反动军队供蒋介石驱使。
③上海有强大的革命力量。
为了对付上海工人阶级和拥护革命的市民,蒋介石进行了一连串的阴谋活动。
如:一面将投降过的孙传芳旧部防上海,好执行屠杀任务;一面向上海总工会表示“诚意”,向工人纠察队赠送锦旗,施以欺骗。
在政变计划布置停当以后,蒋介石于4月9日离开上海去南京,等候上海大屠杀的的消息。
上海是工人武装起义夺取的城市,正当上海工人阶级沉浸在胜利的欢悦时,反动派已磨刀霍霍,开始政变行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可分四个回合:4月12日凌晨发生工人纠察队缴械事。
12日中午上海人民举行总同盟罢工,抗议军队的暴行。
13日中午,宝路上群众请愿大游行遭到血腥镇压。
14日,上海总工会被封闭,反动派进行大搜捕、大屠杀。
前后三天时间,上海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300多人被杀,1000多人被捕,000多人失踪。
继上海“四·一二”政变之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都以“清党”为名,大规模搜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
可以补充介绍:4月28日,张作霖在北京杀害了李大钊,表明新老军阀的反共默契。
“四·一二”政变表明国民革命进入到生死关头。
3.“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教师指出”四·一二”政变后,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打着反蒋的旗号,继续保持国共合作的局面,但是这掩盖不了武汉方面的深刻危机。
在武汉国民政府管辖的地盘内,到处泛滥起反共反人民的逆流,其总后台就是汪精卫。
以汪精卫为首的集团,虽然反对蒋介石,但其本质也是反共反人民的国民党右派势力。
他们随时都在进行阴谋活动,滚到反革命的一边去。
长沙马日事变,则是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的前奏。
关于“马日事变”可以介绍其过程,从分析许克祥轻易得手的原因,引出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严重危害。
并安排学生堂探究活动,参看后。
最后指出“七·一五”政变,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持续三年多的国民革命运动完全失败了。
国民党蜕变为代表买办阶级、地主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党。
4.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本对原因与教训作了简洁的归纳,可组织学生进行堂讨论。
讨论中,一面用具体史实说明,一面谈认识。
教师对讨论进行总结。
最后,教师分析国民革命运动的历史意义,作为本教学的结束。
第一次国共合作下发动的国民革命运动,掀起了规模空前的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革命大风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
尽管这次大革命最后失败了,但它所产生的影响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消除的,从而成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