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复习题 第二版

合集下载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

区域大地构造学复习资料—资源2班一名词解释1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地质学分支学科2 区域地质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3 构造旋回:地槽从开始活动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成为褶皱山系的整个构造发展过程。

4 构造序列:是指按各次构造事件发生的时间或相对的先后关系排列而成的构造演化顺序5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部分物质均为,具有较强的刚性。

6低速高导层: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

7地槽:是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

8地台:是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9复理石建造: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呈韵律性交互出现。

10磨拉石建造:建造物质组成以砾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等粗碎屑岩占绝对优势,此外尚夹有粉砂岩、粘土岩。

11构造回返:地槽从前期下陷活动转变为后期强烈褶皱上升的构造状况变化12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一套综合地质体。

13板块三联点:如果有三个板块相交,分割三个板块的边界交会于一点。

14被动大陆边缘: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伸展作用体制下大陆岩石圈减薄和大幅度沉陷形成的活动微弱的大陆边缘15活动大陆边缘: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或活动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16蛇绿岩套:是一套基性—超基性岩和深海含放射虫的硅质岩的共生组合体,代表了洋壳的典型剖面。

中国大地构造学试题

中国大地构造学试题

中国大地构造学试题中国大地构造学试题中国大地构造学试题大地构造学试题1. 华北,华南变形主要表现为?伸展变形。

2. 青藏高原的地表厚度高于普通的 2 倍。

3. 火山活动出现在优地槽。

4. 太平洋板块,洋壳年龄新,很少超过侏罗纪,不能发现中生代。

5. 什么是岩石圈?包括哪些层位?(1)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坚硬部分,厚约 60-120km,在力学上可看作一个统一的构造单元。

软流圈:把岩石圈下面的低速层叫软流圈,厚约 100km,岩石圈在软流圈上能较为自由地活动。

(2)岩石圈包括的层位就是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的的一部分6.沟湖盆地发生在汇聚板块边缘。

7.秦岭造山带,主要是中生代的碰撞运动形成。

(扬子板块)8.复理石建造:多次重复的韵律性层理(复理石韵律),每一韵律包括砂岩到泥质岩或灰质岩的韵律层序(鲍马序列)总厚,达数千米至万米。

主要为砂岩和泥岩,海相浊流沉积。

9.造山作用,成山作用。

(1)造山作用:在挤压性构造体制之下,板块边缘或板块内部发生的所有地质过程的总和,包括断裂、褶皱、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总的效果是形成线形的加厚的地壳(岩石圈)。

(2)成山作用:造成明显正地形的地质过程,可以是造山带的作用也可以是断裂作用造成的基本未变形的地质体的过程。

10.太行山的隆升由于造山运动其他?正断层控制,伸展下生成,不是造山。

11.为什么叫做热年代学? a.不是高温形成,因为测量方法涉及封闭温度,(高温,低温)测年是因为每种矿物都有一种封闭温度。

热年代学:应用热扩散理论,将年龄结果解释与地质体的热演化历史联系起来 b.热年代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称为热年代学。

地质热年代学利用矿物封闭温度来解释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定量地给出地质作用过程温度一时间轨迹。

可采用多种同位素测年方法,常用的有 U-Pb 法、40Ar-39Ar 法、(U-Th)/He 法、裂变径迹法等。

大地构造学复习题1.

大地构造学复习题1.

大地构造名词解释:1、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

2、活动大陆边缘:指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

3、被动大陆边缘:是伸展作用体制下大陆岩石圈减薄和大幅度沉陷形成的活动微弱,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大陆边缘。

4、中央造山带:指横亘中国中部的东西向巨型造山带,将中国地质、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分成南北两大不同区域,构成南方和北方自然环境的天然分界线。

5、地台:是指北美平原那样的稳定区,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以来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稳定地区。

6、克拉通:大陆地壳中长期不受造山运动影响,只受造陆运动发生过变形的相对稳定部分。

7、大陆增生:板块构造说认为在主动大陆边缘,由岩浆活动引起酸性物质的不断增加,以及地体或岛弧与大陆、大陆与大陆的碰撞拼合作用等导致的陆壳不断增长扩大的现象。

8、洋壳:由基性、超基性岩构成,位于大洋盆地下的地壳。

9、大陆壳:是地壳的一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大陆及浅海大陆架区。

多为双层结构,即在玄武质层之上有很厚的沉积岩层和花岗质岩层,相当于硅镁层及其上的硅铝层两层。

10、角度不整合:由于地壳运动,往往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岩层的接触关系。

11、大洋中的12、岛弧:大洋板块从海沟下潜到一定深度后因温度升高而局部熔融,熔融体上升到地表的产物。

13、陆缘弧:直接建造在大陆型地壳的火山弧。

14、中盆地:15、俯冲带: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的地带。

16、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17、稳定大陆边缘:长期处于稳定的大陆边缘;缺失海沟俯冲带;位于板块内部,被动地随板块运动;现代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微弱;18、造山带:是地球上部由岩石圈剧烈构造变动和其物质与结构的重新组建使地壳挤压收缩所造成的狭长强烈构造变形带,往往在地表形成线状相对隆起的山脉。

大地构造试卷共5套答案

大地构造试卷共5套答案

大地构造试卷一一.填空题1优地槽2伸展变形3汇聚板块边缘4归并,交接,包容,重叠二,判断题1错2.对3错4.对5.对三.名词解释1海沟: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0000多米。

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米(如毛里求斯海沟5,564米)的沟槽。

2弧前盆地:亦称外弧凹槽或岛弧—海沟间隙盆地。

它分布在海沟斜坡折点和岩浆弧的前锋之间。

靠近俯冲带一侧常发育挤压褶皱和逆冲断层,靠岩浆弧一侧可以出现正断层。

3 转换断层: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

4. 地台: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5. 变质双带:在日本或环太平洋的许多地区,常存在发育良好的分别由高压变质带和低压变质带组成的变质带组合,称为变质双带。

6.岩石圈:地球上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厚约60~120km的坚硬岩石圈,为地震波的高速带。

7.莫霍面:莫霍面的位置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

8.中央构造带:中央地沟带亦称“大地沟带”、“中央构造带”。

横断日本本州中部的断层地沟带。

西缘为丝鱼川—静冈构造线(又称为系鱼川—静冈构造线)。

北至新澙县,南至爱知县的滨松,全长250公里,大致南北向,呈S形。

东缘由于第四纪火山喷出物的覆盖,界线不明确。

9.。

大洋中脊:中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

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

10.蛇绿岩套:是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选择题1.B2.C3.B4.C5.C五.简答题1.海底扩张的证据:海底岩石比较年轻,不超过2亿年;年龄比较接近的岩层在大洋中脊的两侧对称分布;古老的岩层分布于大陆附近的海沟处,大洋中脊处的岩石最年轻。

2. 壳均衡说(Isostasy)是按照阿基米德原理(轻物质漂浮于液态重物质之上,力求达到均衡的现象),用以解释地壳运动原因的一种假说。

大地构造复习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大地构造复习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岩石圈:又叫构造圈,是地球的刚性外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刚性顶盖地质建造: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克拉通:是大陆均衡的正向部分,在构造上,它比邻近的活动带更稳定。

地盾:是地壳的稳定部分,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其上的沉积盖层很薄,或者完全没有沉积;以变质岩和深成岩为主;所经历的埋藏深度从5km到35km以上。

地台:也是指地壳的稳定部分,地形上也仅有小的起伏,其基底也是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但其上覆盖有1-3km厚的相对未变质的沉积岩。

地槽: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包括显著的差异升降和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多次内生成矿作用等)的狭窄长条状地带褶皱幕:又称造山幕,是根据两套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关系建立起来的,地壳在相对短期内发生的一次造山运动,在构造上表现为岩层的褶皱和断裂,地层间以角度不整合为标志。

构造旋回:褶皱幕在时间上的出现,表现出周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地壳运动有比较长期的相对宁静的时期,以及比较短期的相对活动的时期。

从一个平静期开始到一个褶皱期结束称为一个构造旋回。

构造体系指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不同形态、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和不同序次的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他们之间所夹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威尔逊旋回Wilson根据目前见到的从东非裂谷的裂开-红海-大西洋的形成,而后太平洋开始缩小-地中海收缩-大洋消亡形成喜马拉雅山脉提出一个大洋从其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双变质带:指区域分布上大体平行、地质时代相近、性质不同、成对出现的高压相系和低压相系两条变质带。

转换断层:由中脊两侧海底的扩张移动引起的,转换断层的错动方向也就是海底扩张的方向。

垂直运动:是指地壳垂直于地表方向,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移位运动。

这种运动往往引起海水的进退,沉积地层在剖面表现为岩性、岩相、厚度的变化。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平行于地表方向,即沿地球切线方向发生位移的运动。

水平方向的地壳运动经常使岩层发生褶皱、逆冲断层、逆掩断层和平移断层。

大地构造参考答案4

大地构造参考答案4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作业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非火山外弧:是海沟内侧顶部隆起带,由俯冲作用产生的混杂岩增生楔堆积而成,相对于内侧火山弧而称外弧,岛弧带具有内、外弧的称双弧带。

前陆盆地: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沉积盆地。

又称山前坳陷、前渊。

前陆是指克拉通与冒地斜相邻的部分。

优地槽:指含有强烈火山活动的地槽。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古地磁:各地质时代的岩石常具有不同的剩磁特征,成为研究古磁场的“化石”。

蛇绿岩套:在洋脊处形成一种特殊的岩浆岩组合,即蛇绿岩套,它在剖面上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即下层杆榄岩,中层辉长岩,上层玄武岩,最顶层为放射虫沉积层,其中玄武岩又分为下部垂直岩墙岩脉和上部枕状玄武岩层。

毕尼奥夫带:俯冲带在地表的表现之一是地震带,世界上的地震带分为两大类型,即洋脊地震带和俯冲带地震带。

毕尼奥夫带就是俯冲带地震带。

软流圈:在上地幔的顶部(盖层) 地震波速是稳定增加的,往下出现低速层, P 波速不再增长, S波衰减,可降至零,说明低速层为局部熔融层,岩石为塑性,又称为软流圈。

莫霍面:地震波速从地壳进入地幔时明显增大,指P 波波速增大,突变界线约为7.7km/秒,地壳中纵波速小于7.7km/秒,进入地幔则大于7.7km/秒。

称为莫霍不连续面。

海底磁异常:地磁场倒转是地球磁极方向改变所致,具有全球一致性变化,即地磁北极变为南极,南极则变为北极,因此岩石中古地磁的剩磁在某一时期为正向(与现代磁场同向),同时为正异常,在另一时期变为反向(与现代磁场反向),同时为负异常,正负异常的形成是因历史上正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会得到加强而变为正异常,而历史上反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则会抵消磁场强度而变为负异常。

海沟:是俯冲带在地表入口的形态,由俯冲的牵引作用形成,海沟外侧(洋侧)斜坡稍缓于内侧(陆侧)斜坡。

被动大陆边缘:亦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板块的离散运动有关,是在拉张应力体制下地壳减薄、大幅度沉陷的产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习题,,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1、地台:大陆上自形成以来未再遭受褶皱变形的稳定地区,与地槽相对应的地壳稳定构造单元,又称陆台。

地台具有双层结构。

下构造层称基底,由前震旦纪或前寒武纪的巨厚沉积岩系与火山岩组成,也称结晶基底。

上构造层称盖层,由震旦纪或寒武纪以来的沉积岩系组成,其厚度一般不超过1000~2000米。

盖层与基底以角度不整合接触2、地槽:是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垂直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

有大量火山碎屑沉积物的地槽称为优地槽。

位于大陆架上的没有火山活动的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地槽,称为冒地槽特点巨厚的沉积建造、强烈的构造变动、频繁的岩浆活动、显著的区域变质作用、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3、构造体系:指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序次,但都有成生联系的各项构造要素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4、构造形迹:在自然条件下地壳中的岩层或岩体,发生永久形变而造成的各种地质构造形体和地块、岩块相对位移的踪迹,即包括构造变动和非构造变动产生的各种次生结构要素。

5、拆离断层:结晶变质基底杂岩与上覆沉积盖层之间的大型低角度正断层或伸展断层,分割变质核杂岩与上盘岩石的并将这两种构造层次相差很大的岩石单元叠置于一起的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

6、变质核杂岩:由拆离断层限定的孤立穹隆状地质体,由经历了韧性变形的中-高级变质岩和岩浆侵入体组成,其上被拆离断层构造关系覆盖,并且上盘经历了长距离的位移。

7、断陷盆地: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或者再伸展条件下以正断层为边界的盆地。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一、填空题1.根据火山岩、蛇绿岩发育程度及构造活动性的大小,地槽的类型可分为冒地槽和优地槽两类。

2.大洋活动带包括大洋裂谷活动带和大洋边缘活动带,大陆活动带包括大陆裂谷活动带和大陆边缘活动带3.中国的现代岩石圈厚度变化总趋势:东部岩石圈薄50-100km ,西部岩石圈厚130-200km ,中部岩石圈厚度处于过渡。

4.在时间上,地槽一般是指古生代以来地壳上曾有过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形地带。

5. 地台内部的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地轴、台隆、台拗和台褶带四种类型。

6、地槽内部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优质向斜、冒地向斜、地背斜-褶皱带和边缘拗陷四种类型。

7. 按动力学条件不同,板块边界类型可分为离散型边界、聚敛型边界和剪切型边界三类。

8.完整的大陆裂谷的演化过程一般可分为穹窿型起、断裂下陷和陆间裂谷三个阶段。

9. 地槽的发展过程程一般可分为下降阶段、上升阶段和褶皱系发展期三个阶段。

10. 地台沉积盖层发育时期的大地构造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地台内部、地台和活化阶段三个阶段。

11.华北地台的基底是吕梁运动后最终固结的,中晚元古代为沉积盖层发育时期。

12.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台有华北、扬子、塔里木、南海和喜马拉雅辗掩构造13.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槽褶皱区包括北部地槽褶皱、西南地槽褶皱和环太平洋地槽褶皱。

14. 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三条NNE向深断裂带是剡庐断裂、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断裂和台湾纵谷。

15.典型的地槽型沉积建造有硬矽岩建造、复理石、磨拉石、硅质火山岩;典型的地台型沉积建造有石英砂岩、碳酸盐岩、含煤-铝土-铁质岩、红色碎屑岩。

16.随地壳演化,地台的范围因褶皱带的形成而下降,地台的数量则上升。

17.大陆裂谷常见的火山岩组合有超基性岩和碳酸盐岩。

18.据大陆壳速度结构,正常情况下上地壳Vp为 5.7-6.3km/SVp为 6.4-6.7KM/S19.中国的三大深断裂体系分别是古亚洲断裂体系、特提斯-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区域大地构造学与大地构造学的区别和联系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学科。

首先,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需要先进大地构造理论的指导,第二,大地构造学需要区域构造的研究成果。

只有找出地球岩石圈不同区域的共性与差别,才能将岩石圈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最终分析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性,建立全球岩石圈构造运动和演化的模式。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是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环节2.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3.历史-构造分析法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它们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大地构造的基本方法,即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

1.沉积特征分析2.岩浆活动分析3.构造变动分析4.变质作用分析5.成矿作用分析6.地球物理分析4.地质建造地质建造(geological formation)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5.地球的圈层结构、大陆岩石圈的圈层结构根据地球内部的力学或流变强度及变形反应方式可分为岩石圈、软流圈、中间圈和地核大陆岩石圈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层圈:1.上地壳2.中地壳 3.下地壳 4.上地幔的刚性层根据地壳厚度、结构和组成的不同,地壳可以分为三类: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和过渡型地壳。

1.大陆型地壳大陆型地壳简称大陆壳或陆壳,主要指大陆和被海水淹没的大陆部分,约占全部地壳面积的1/3。

平均厚度为35km,在大陆边缘地区厚度较薄约20km,但在年青造山带厚度很大,可达60-70km(如喜马拉雅山区)。

2.大洋型地壳大洋型地壳简称大洋壳或洋壳,分布于大洋盆地之下,约占地壳面积的2/3,全为4km深的海水覆盖。

洋壳顶部除有薄层沉积外广泛发育玄武岩质的硅镁层,缺少陆壳中所特有的花岗岩质层,故洋壳内部结构较陆壳简单,组分也较单一。

6.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地球在46亿年中,发生了不同时间尺度的韵律性变化。

马宗晋(2003)划分为长韵律、中韵律、短韵律和微韵律四个层次,12个韵律级别。

认为:不同韵律层次的存在是不同类型天文周期对地球作用的效应。

太阳系与银心距离的周期变化,太阳系通过银河旋臂结构所受的影响,以及大小麦哲伦星云对银河系的作用,可能对25亿年、8±2亿年、2±0.5亿年和1亿年左右的韵律地球轨道偏心率、黄赤交角(地轴斜度)、岁差的周期变化,可能影响地球以千万年级别到万年级别的韵律尺度。

(米兰克维奇气候曲线)部分韵律证据:超级大陆聚散(10-2.5亿年)沉积、构造波动周期—250~50Ma生物集群灭绝---50~5Ma古地磁磁极倒转32~34Ma陨击事件32~33Ma……………7.造山带造山带系指造山作用中经受强烈变形的地壳所形成的狭长形山带。

8.六大板块划分方案1.欧亚板块2.非洲板块3.美洲板块4印度洋板块5.南极洲板块6.太平洋板块9.中、新生代山脉的四种类型1.火山弧型(或陆缘型)山脉2. 岛弧型山脉3. 碰撞型山脉4. 陆内型山脉10.地球动力学的10种假说1.地球收缩说2.地球膨胀说3.地球脉动说4.地球自转说5.重力分异说和重力作用说6.地幔分异与地幔对流说7.涌流构造说8.层块构造热涌说9.热点-地幔柱说10.星际作用说11.优地槽和冒地槽优地槽和冒地槽是施蒂勒划分的两种地槽类型。

优地槽:发育火山岩,早期有基性熔岩喷溢和超基性岩的侵位,晚期经造山作用形成山系,并有酸性岩浆岩侵入。

冒地槽:岩浆活动微弱,缺乏火山岩,它是沿稳定的大陆地块边缘延伸的沉降带,其中为沉积物所充填。

12.地台和地槽的主要特征地槽是地壳上活动的构造带。

其活动性表现在地质构造的各个方面,包括形态、地貌、内部结构、沉积作用、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类型以及地球物理特征等。

1.地槽通常出现在大陆边缘地带,并沿大陆边缘延伸。

2.发展中的地槽的地貌与近代大陆边缘特征一致。

3.地槽在沉积上往往表现为长条状的坳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地槽发育阶段沉积物以海浅海相沉积为主,有时还可出现半深海相和深海相沉积,沉积物分选性差,沉积厚度很大,可达上万米或更厚。

岩性、岩相和厚度变化显著。

4.地槽发展晚期,一般经历了剧烈的构造变动,地槽中的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形成十分复杂的构造。

5.广泛而强烈的岩浆活动6.一般伴随褶皱而具一定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7.地槽有丰富的矿产,以内生矿床为主;8.地球物理特征:地槽—褶皱带(尤其是中新生代造山带)多为地震活动带。

莫霍界面埋藏深、具异常上地幔。

重力异常呈带状,为强烈正负异常地区的结合。

磁异常呈一定规模的线状或链状分布,异常走向与地槽延伸方向一致向出现正负异常交替。

热流值高。

一般地,地槽—褶皱带的时代愈新,热流值愈高。

地台是大陆地壳上主要的构造类型,相对地槽而言,是地壳上稳定的构造单位,反映在形态、地貌、结构、沉积特征、构造形态、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特点等方面 1.地台一般具面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呈不规则圆形、菱形、多边形等外形。

与地槽那种长条形的形态不同。

其大小自数十万平方公里至数百万平方公里。

世界上最大的非洲地台面积达二千万平方公里。

2.世界上主要的地台,在地形上大多形成平原(如西伯利亚地台、俄罗斯地台、北美地台)和高原(如非洲地台、澳大利亚地台),地台整体高程比较一致,内部起伏较小,相对高差不大,地台没入海洋的部分往往也出现大陆架和海湾。

总之,地台的地形多反映出老年期的地貌的特征。

中国的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其地形较为复杂,平原与高原往往交替出现,在四周还常见较高的山脉。

3.地台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其双层结构。

下构造层为基底岩系,由经过褶皱和变质的前寒武系组成,上构造层称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以沉积较薄,构造变形微弱和岩石未变质为特点,其间为角度不整合所分。

4.地台盖层的沉积建造是在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中形成的5.地台发展阶段的岩浆活动与地槽相比,无论在规模、活动方式和岩性上都有明显的差别。

典型的地台岩浆活动较微弱,一般出现两种类型,一类是浅成的小型侵入体,一类是大片的玄武岩流,其活动与断裂活动密切相关,岩性上多以碱性岩为特征。

6.地台盖层构造变形一般比较微弱,典型的地台型的褶皱构造比较平缓开阔,常常出现各种断续性的褶皱。

如穹隆、长垣、短轴背斜和构造盆地等。

13.地台和地槽的沉积建造地槽的沉积建造是在构造运动相当强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地槽的震荡运动(升降运动)速度快,幅度大,而且极其频繁。

地槽的波状运动,使各个部分差异性明显。

沉积建造在时空的变化很大。

在垂直地槽走向方向上,经常交叉变换,明显地受隆起、坳陷和断裂的控制,于是岩相、建造往往成带状分布,形成构造岩相带。

在时间上沉积建造递次有规律地出现,形成地槽的沉积建造序列。

地台盖层的沉积建造是在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中形成的,因此,它具有下列特征:•1)岩性以砂质、泥质和碳酸盐岩为主,海相沉积物居多,也有部分陆相沉积,或出现海陆交互相。

具有地台特征的沉积建造有:石英砂岩建造,铝土铁质建造,石灰岩建造,石膏白云岩建造,含煤建造,红色碎屑岩建造等。

•2)组成地台沉积建造的岩性,一般比较单一,结构也较均匀,在剖面上或是平面上变化不大,在广阔的范围内比较稳定,建造和岩相通常不呈带状分布。

•3)沉积建造的厚度较小,且各地差别不显著。

4)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15.地台的双层结构下构造层为基底岩系,由经过褶皱和变质的前寒武系组成,上构造层称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以沉积较薄,构造变形微弱和岩石未变质为特点,其间为角度不整合所分。

16.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表现根据构造运动方向,可分为: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是指地壳垂直于地表方向,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移位运动。

这种运动往往引起海水的进退,沉积地层在剖面表现为岩性、岩相、厚度的变化。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平行于地表方向,即沿地球切线方向发生位移的运动。

水平方向的地壳运动经常使岩层发生褶皱、逆冲断层、逆掩断层和平移断层。

17.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根据构造变形的强度以及地貌景观的特征,可以把构造运动分为造陆运动和造山运动。

造陆运动(Epeirogenesis) 指地壳上广阔地区如平原、高原、浅海盆地,总体的垂直升降运动。

这种运动影响范围很广,幅度不大,进行速度缓慢,内部相差异分化较小。

造陆运动常引起大规模的海水进退和海陆变迁,但岩层变形极为微弱。

与造山运动相比,造陆运动较和缓,代表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壳运动类型。

我们把造陆运动、垂直运动、升降运动和振荡运动作为近义词和同义词。

造山运动(Orogenesis)出现在地壳上狭长的活动地带。

如大陆边缘的地槽,在地槽发展的褶皱阶段中,由于水平的挤压作用,地壳在短期内急剧压缩,从而引起岩层的强烈变形,形成复杂的线形褶皱以及大型逆掩断层,冲断层,同时通常还伴随有深成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最后隆起成山,成为造山带或褶皱。

造山运动代表了地壳上相对活动的地壳运动类型。

18.褶皱幕、构造旋回褶皱幕又称造山幕,是根据两套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关系建立起来的。

褶皱幕实际上是地壳在相对短期内发生的一次造山运动,在构造上表现为岩层的褶皱和断裂,地层间以角度不整合为标志。

施蒂勒称之为岩石变形的插曲变化。

褶皱幕在时间上的出现,表现出周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地壳运动有比较长期的相对宁静的时期,以及比较短期的相对活动的时期。

前者就是造陆运动或升降运动,代表地壳构造发展中平静的演变期;后者就是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代表地壳构造发展中急剧的变革期。

它们在时间上交替出现,在地质历史上表现出地壳构造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性的特点.一般来说,从一个平静期开始到一个褶皱期结束称为一个构造旋回。

19.构造形迹构造地质学中所讲的褶皱、断层、节理、劈理、片理等地质构造,都是地壳运动遗留下来的构造痕迹,地质力学称为构造形迹。

20.构造体系构造体系是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级别和不同序次,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构造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21.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分类1.压性结构面(挤压面):在压应力作用下形成。

例如褶曲轴面、逆断层和逆掩断层面,片理面和一部分劈面等。

2.张性结构面(张裂面):在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

如一部分正断层面和一部分劈理面等。

3.扭性结构面(扭裂面):是在扭应力作用下形成的。

如平移断层面,一部分正断层面、剪节理面、一部分劈理面等。

4.压性兼扭性结构面(压扭性结构面):是既具有压性、又具有扭性特征的结构面。

如一部分斜冲断层面、一部分褶曲轴面等。

5.张性兼扭性结构面(张扭性结构面):是既具有张性又具有扭性特征的结构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