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窦娥的悲剧原因

合集下载

浅谈窦娥人物的悲剧原因

浅谈窦娥人物的悲剧原因

浅谈窦娥人物的悲剧原因《窦娥冤》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非常优秀的悲剧作品。

该剧主要讲述窦娥因受害而寻求复仇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悲情和惨痛。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窦娥的悲剧呢?本文将从窦娥的性格、世态炎凉以及社会制度等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从窦娥的性格入手,她是一个极其善良而又无畏的女子。

她的善良体现在她不仅关心自己,也关心身边的人。

在不幸遭受侮辱后,她并不是一个被动等待命运的人。

相反,她寻求着复仇的机会,同时也不忘帮助其他人,包括给穷人分发钱财、安慰受难者等等。

然而,她的无畏性格也导致了她的悲剧。

她对权威人物的言行没有顾忌,甚至因此得罪了旁人。

而在当时,尊卑等级有着非常明显的界限,普通人如果得罪了权威人物,就很容易受到报复。

因此,窦娥的善良和无畏,构成了她悲剧的第一原因。

其次,从世态炎凉的角度来看,也能够解释窦娥的悲剧。

窦娥所处的是一个暴虐的封建社会,统治者责任感淡薄,结果是民生疾苦,民不聊生。

窦娥以及其他普通百姓,就没有得到视线之内的机会。

他们的命运像草芥一般,在权力的洪流中四处漂泊,直到消逝在深渊之中。

窦娥自己的经历也是如此,她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妇女,没有财产,没有亲属,连一个庇护之所都没有。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任何一个人都会感到渺小和无助,更不用说一个被冤枉的妇女了。

这是窦娥悲剧的第二个原因。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社会制度的影响也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无权无势,只能做一个闲散的陪衬。

更何况,窦娥又因为身世的原因,没有一个可以庇护的亲人。

在这种境况下,她很容易成为社会虐待和歧视的对象。

她遭受各种不公正待遇之后,一直没有得到公道。

更令人痛心的是,她最终被指控为妖怪,居然被绞死在市场上。

窦娥悲惨的命运是封建制度的产物,而她的悲剧也为当时女性的地位和待遇敲响了警钟。

综上所述,窦娥的悲剧不是单一的因素所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她的善良、无畏、社会状况以及封建制度等因素,都共同合力导致了她的悲剧。

窦娥冤故事,历史中的悲剧

窦娥冤故事,历史中的悲剧

窦娥冤故事,历史中的悲剧窦娥冤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段悲剧故事,讲述了窦娥因为被陷害而不幸受害的经历。

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窦娥冤故事的来龙去脉和历史意义吧。

1. 窦娥冤案的起因窦娥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美女,因为其美貌和才华而被吕雉选为贵妃。

然而,窦娥的美貌引来了很多人的嫉妒和争议,其中就包括了吕雉的侄子丁柔。

丁柔因为嫉妒窦娥,就在皇宫中陷害窦娥,并将其推入了池塘中。

窦娥虽然最终被救起来了,但是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已经身心俱疲,最终在狱中去世。

2. 窦娥冤案的历史意义窦娥冤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悲剧,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虚伪。

这个故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社会道德和法制的进步。

而今天,窦娥冤案仍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它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3. 窦娥冤案的艺术价值窦娥冤案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还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文学家和艺术家将窦娥冤案作为创作的素材,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

例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三言》等,都是以窦娥冤案为题材的优秀作品。

4. 窦娥冤案的现代意义虽然窦娥冤案发生在古代,但是它对于我们今天依然有着很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窦娥被陷害和迫害的经历,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权利和尊严,不要被他人的嫉妒和阴谋所影响。

同时,窦娥冤案也告诉我们,要珍惜和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法制,不要让那些违法行为和不公正行为得逞。

总的来说,窦娥冤故事是中国历史中的一段悲剧,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窦娥冤案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和人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窦娥冤故事窦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女性,她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语文必修三:浅析窦娥悲剧命运

高中语文必修三:浅析窦娥悲剧命运

浅析窦娥悲剧命运《窦娥冤》是一出杰出的悲剧。

窦娥是全剧的中心人物,正旦扮窦娥主唱。

剧本充分展示了窦娥一生的悲剧命运。

她三岁失母,七岁因父亲窦天章无力偿还高利贷,将她抵给蔡婆当了童养媳。

十七岁结婚,不久丈夫病故,成了一位年轻的寡妇。

她服从命运的安排,决定侍奉婆婆,守节终身。

就连这种最低的生活要求社会也不肯给他,黑暗势力最终将她送上了断头台。

从孤女、童养妇到寡妇、死囚,窦娥短暂的一生,悲剧在她的身上不断发生。

一、戏剧矛盾冲突的设置导致窦娥必然是走向悲剧我们常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戏剧文学的一般规律。

《窦娥冤》剧作的主人公窦娥是处在矛盾中心的。

这部作品主要表现了窦娥和婆婆、张驴儿以及官府之间的矛盾冲突。

地痞无赖张驴儿见窦娥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便想要自己父子俩娶窦娥婆媳俩,面对张氏父子的逼迫威胁,蔡婆婆屈服于外部势力,弃置礼教,甚至还反过来劝服窦娥要屈服;而窦娥则坚守自己的立场,甚至还严厉地批评婆婆“可悲可耻”。

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窦娥本想依靠衙门自己洗清冤枉,因为她相信官府肯定会为自己洗清冤枉,伸张正义。

此时戏剧将矛盾冲突推向了另一个层次——窦娥和官府之间的矛盾。

滁州太守桃杌不但无意于维护正义,反而凭借自己的权力,对窦娥进行严刑逼供,欲屈打成招。

窦娥最终被判死罪。

从《窦娥冤》中的各种矛盾冲突的设置可以看出,这些矛盾冲突表面上是窦娥与婆婆、张驴儿、桃杌太守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以窦娥与整个黑暗社会之间的矛盾。

而弱小的窦娥,是无法和整个黑暗社会抗衡,窦娥也必然走向悲剧!二、人物自身的矛盾,也决定了窦娥必然走向悲剧课文节选的[端正好]和[滚绣球]的唱词中,窦娥把天地作为自己满腔怨恨倾泻的对象,埋怨天地的糊涂,指责天地的“错勘贤愚”。

既然窦娥这样指天斥地,可她为何还是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天地神灵的身上,为何要靠天地来实现自己的三桩誓言?为何靠天地显灵来惩罚这些贪官污吏?这样不矛盾吗?同学们在激烈地辩论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样不但不矛盾,反而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所在!传统观念中天地鬼神在古代是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的最高秩序的象征,人们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公道。

窦娥冤的悲剧成因试论《窦娥冤》的悲剧成因[修改版]

窦娥冤的悲剧成因试论《窦娥冤》的悲剧成因[修改版]

摘要:《窦娥冤》通过描述窦娥的悲惨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腐朽、混乱的悲剧时代,歌颂了以窦娥为代表的广大人民向贪官恶霸进行反抗与斗争的精神。

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成因,可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来探讨。

客观原因有功名利禄的驱使,高利贷剥削的残酷,社会秩序的混乱,流氓恶霸的横行以及官府和政治的黑暗,主观上指窦娥的异化与扭曲、坚守与反抗。

关键词:《窦娥冤》窦娥悲剧成因《窦娥冤》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

现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来探讨窦娥悲剧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功名利禄——窦娥悲剧的源头。

元朝统治者很不重视知识分子,俗话说“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功成名就,建功立业,对窦天章这样的穷知识分子而言太迫切了,他心中自有一杆天平,一头是功名利禄,一头是亲生女儿,改变命运的途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

[1]这也就注定了窦娥的不幸命运,沦为功名利禄的牺牲品。

高利贷剥削的残酷——窦娥悲剧的序幕。

在元代,作为封建剥削特征之一的高利贷,达到了最高峰。

政府设立“斡脱所”,作为官营的高利贷法定机关,帝王、后妃、贵臣、军官及寺观僧道、豪强地主都进行高利贷剥削。

[2]一方面,蔡婆是一个放高利贷者,在戏剧中,她对窦娥还算不错,未加苛刻。

但从客观上说,窦娥对于蔡婆更是交换时的商品,危难时的牺牲品。

混乱的社会秩序——窦娥悲剧的伏笔。

在这个社会里,赛庐医,医术不高,买卖萧条,借贷的债务还不上,便设法把高利贷主——蔡婆,骗出城外,行凶作恶,杀人害命。

他欠债不还,还企图谋害人命,为求自保,将毒药卖给张驴儿,之后为避祸远走他乡。

此后,混乱的社会秩序引出了张驴儿父子,让他们得以强住。

混乱的社会秩序造就了这样自私、懦弱、无德的赛卢医。

流氓恶霸横行——窦娥悲剧的直接原因。

据《元史》记载:“比者也先铁木儿之徒,遇朱太医妻女过省门外,强拽以入,奸宿馆所。

事闻,有司以扈从上都为解,竟弗就鞫。

辇毂之下,肆恶无忌,京民愤骇,何以取则四方!”[3]可想而知,平民百姓受到流氓淫棍的凌辱祸害,更何处去申冤报仇呢。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文学家关汉卿的一出悲剧剧本,讲述了窦娥因为好心救了痢疾犯而被指控为谋害皇子,遭受杀害和冤死的悲惨故事。

在剧本中,窦娥是一个仁慈善良,才貌双全的女子。

她的悲剧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次,窦娥性格温柔善良,但却因为一时的好心而受到了惨重的处罚。

她得知了一名囚犯患有痢疾,便自告奋勇前去治疗,但却被赵世杰所发现,被诬陷为谋害皇子的凶手。

她被迫承认了一个她不曾犯下的罪行,并在九泉之下受尽酷刑,最后身亡。

最后,窦娥的悲剧形象还表现在她被极度冤枉后所遭受的痛苦。

她不仅被活埋在黄泉之下,而且在九泉之下还要受到种种的苦痛。

她在地狱中遭受的折磨让人揪心,包括被炙烤、被鞭打、被扒皮,以及在水井中度日等等。

在剧中,窦娥还的确向阎王陈述了自己的冤情,但总是无果而终,而最后她只能怒斥阎王:“阎王,你一定是有眼无珠!”
综上所述,窦娥是一位受害者,她的悲剧形象体现在她的家庭矛盾、她的善良和她的冤死之上。

她的故事也让人想到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与险恶,呼吁人们不应该对善良的人们忽略不计,也应该不断努力去改善社会在道德、法律、人性等方面的缺憾。

《窦娥冤》窦娥悲剧原因浅探

《窦娥冤》窦娥悲剧原因浅探

《窦娥冤》窦娥悲剧原因浅探王梅 2015年5月4日摘要:《窦娥冤》是元朝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也被王国维称为与世界上任何一部悲剧比较都“毫不愧色”的作品,本剧通过对一个蒙冤而死的窦娥悲剧命运的描写,强烈地控诉了黑暗社会下吏治腐败、流氓恶霸横行的罪恶现实,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剧中一出场窦娥就是一个“孝女”、“节妇”的形象,在张驴儿等人污陷毒死公公一案中,窦娥更是表现出了复杂多变的性格。

首先,窦娥美丽、善良,面对张驴儿的逼迫,太守桃杌的酷刑坚强不屈。

最后,伸冤无望但仍不放弃,发起“三桩誓言”以示冤屈,表现出了反抗精神,预示着窦娥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悲剧;善良;孝女;节妇;反抗窦娥拥有善良、坚贞不屈、敢于反抗等诸多优秀品质。

而这个具有高尚品质的女子的悲剧原因:我们可以多自身条件和社会背景方面考虑。

在其自身条件方面,性格的双重性——温柔、善良而又坚强不屈,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

一、善良的品格是构成了她含冤受屈的主观因素。

窦娥三岁丧母,家中一贫如洗,随功名未遂的父亲窦天章流落到楚州,因借蔡婆婆二十两银子的高利贷无法按期归还,于是把七岁的女儿卖于蔡婆婆做童养媳,到了十七岁时与丈夫完婚,可当年夫君因病去世,年纪轻轻就守了寡[1]。

窦娥的悲剧命运从此开始,家庭迫使她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

在此剧第一折出场时,她已是守孝三年的媳妇了,现实生活的深重苦难使她不由得自叹道:“窦娥也,你这命好苦也呵!”虽感叹命运的捉弄,但也安分守已。

对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也没有逾越封建文化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在家尽心尽力侍奉婆婆,很好的维护了封建女子应有的“孝女”、“节妇”形象。

如第一折中,婆婆出门讨债许久没有回来,窦娥为婆婆担心。

后来,窦娥在被冤入狱时,庸官酷吏使她在堂上“挨千般拷打、万种凌逼,一杖,一道血,一层皮”,被打得昏死三次后仍不屈服,只是听说要拷打婆婆的时候才不得不屈招投毒一事系自己所为与婆婆无关,她宁愿让自己蒙受不白之冤,也不希望婆婆受皮肉之苦[2],窦娥言行符合当时做媳妇的标准。

论窦娥悲剧的必然性

论窦娥悲剧的必然性

论窦娥悲剧的必然性摘要《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中国古典戏剧中典型的悲剧形象,她是关汉卿笔下一个普通而善良的下层妇女,戏剧展示了其悲剧的发生的整个过程。

窦娥悲剧的发生有一定的必然性,其原因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窦娥出生在元代的一个书生家庭,知识分子地位低下,父亲窦天章还一心求功名,借了高利贷却难以偿还给窦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窦娥周围的社会人际关系中的蔡婆、张氏父子、梼杌太守所代表的亲人、恶势力是窦娥悲剧发生的引发者、间接制造者、直接制造者。

主观原因是窦娥在封建伦理思想束缚下形成的贞节观、孝悌观以及自身的矛盾性格对其悲剧的发生具有加剧性和决定性影响,窦娥悲剧也就成了的必然。

最后对作品的悲剧价值进行思考。

关键词:《窦娥冤》;悲剧;客观;主观;必然性引言关汉卿的《窦娥冤》在中国古典戏剧中被界定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对窦娥悲剧性进行研究的论文和著作都很多。

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期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於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也。

”[1]王国维之所以把《窦娥冤》评定为悲剧的佳作,是因为他把悲剧分为三种不同的层次:“第一种悲剧,有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命运之者。

第三种,由于剧中之人物之遇,逼之不得不如是;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2]而窦娥的悲剧就是第三种,封建社会中一个普通的善良的下层人物,遭受恶势力毁灭性的破坏。

窦娥明知其中的厉害关系,但窦娥以其强硬的性格进行反抗,最后以反抗失败死告终。

她的不幸遭遇,在元代社会,也是普遍的。

窦娥的死是本着一颗孝顺的心,逼不得已承认药死张驴儿父亲,她明知道这种行为后果,但她不得不为之。

窦娥就在这种不得不为之的必然之中被毁灭,因为窦娥被毁灭可以说在剧本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冲突”,[3]表现在剧本中就是窦娥想以自己的正直善良去控诉张驴儿的罪恶,可是在元代黑暗的社会之中,她的这个要求和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个必然性就将是以她的毁灭作为结局。

浅析窦娥悲剧之因

浅析窦娥悲剧之因

《窦娥冤》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

作者酣畅淋漓地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社会惨象,窦娥就是关汉卿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

她善良、坚强,封建社会严酷的现实使她这样一个弱女子蒙受奇冤,让人看了不免悲由心生。

可怜的身世为窦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可悲的“贞孝”观,可恨的迷信信仰是窦娥悲剧命运无可挣脱的枷锁。

悲剧作为善恶两种社会力量的斗争,与伦理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国封建社会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古典悲剧总是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打动人心的力量首先来精神道德的优美,人的伦理的理性本质体现得越鲜明越自觉,他就越成为崇高的对象,悲剧通过悲剧主人公的被毁灭来展示他的优良品德,给人以深刻的伦理感动,使人受到精神道德的熏陶,悲剧人物虽被毁灭,但却表现了坏分子所自觉遵循的伦理精神的不可征服,人们由感性的痛苦而得到理性的快感,从而得到伦理精神上的提高。

关汉卿在塑造窦娥这一个人物形象时,则以凝重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履行道德的强烈义务感为性格特征,总是努力地表现其伦理精神。

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殉道者的色彩,她为了履行某种伦理义务,自觉地做出牺牲。

但是,其悲剧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政治因素是造成窦娥的悲苦身世的根本原因。

在元代,社会秩序失范,官吏贪墨,导致冤狱重重,悲剧屡屡发生。

《窦娥冤》剧情的形成,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像张驴儿这类无恶不作、横行乡里的社会渣滓,其无法无天的罪恶图谋,竟然有官吏为之撑腰,衙门成了罪犯逍遥法外的场所。

还有她父亲窦天章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不惜把七岁的女儿以四十两银子卖给蔡婆当童养媳。

经济因素是逼成窦娥冤情的直接原因。

窦秀才所以要向蔡婆借二十两银子是因为“一贫如洗”。

张驴儿毒杀了父亲,反要窦娥承担罪责,告到官中。

楚州太守所以要杀死窦娥,又是出于“凡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和“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的要金银”的判案信条。

在这种形势下,窦娥想申请事实以求公正的想法只是泡影,她已经被金钱逼到了必死无疑的境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窦娥的悲剧原因
一、从窦娥自身来看
(一)可怜的身世为窦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窦娥惨淡的生活不是生命中半途的坎坷,而是从一出生便开始了可悲的人生。

(第一折)窦娥一出场就自叹好生命苦,浮现出天命思想。

婆媳皆为寡,两人相依为命,而俗话说“寡妇门前多是非”,这便为后来的一系列事件埋下了伏笔。

(二)可悲的“贞孝”观是致使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
窦娥原本就是一个出生于读书人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贞节教育。

因而在窦娥的心目中,贞节比生命更重要,这是她的精神信仰。

她孝顺蔡婆婆,愿意用尽自己的一生来伺候婆婆,甚至愿意为孝而送命。

因而,当“贞”、“孝”不能两全时,她万念俱灰。

(三)可恨的迷信信仰是窦娥悲剧命运无可挣脱的枷锁
窦娥从小就倍受苦难,她无力把希望寄托于现实,因为现实的苦难更让她难以煎熬,于是她信奉天命、逆来顺受,向封建礼教作揖。

窦娥自怨自艾,自叹命苦,但又忠于命运。

她总认为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是冥冥之中注定的,谁也无法改变,因而她在这样的思想禁锢下自主地钻进了迷信信仰的铁笼。

二、从蔡婆婆等人的角度看
因为蔡婆婆的自私、胆小怕事,父亲窦天章的懦弱无能,张驴儿父子流氓地痞的飞扬跋扈,贪官污吏不分是非、草菅人命,让窦娥倍受其害。

窦娥是在蔡婆婆等人外在因素的催化下一步一步迈向了悲剧悬崖,一方面是蔡婆婆所从事的高利贷职业的层层卷入,牵制着窦娥的人生;另一方面则是蔡婆婆自私、胆小怕事的人性弱点,以及窦天章的软弱无能、无情,张驴儿父子流氓无赖的迫害和贪官污吏的昏庸催促着窦娥的人生坠入万丈深渊,最终形成了命运悲剧。

三、从社会角度来看
元代的社会黑暗造成了她的悲剧,元代社会,坏人横行霸道,为非作歹,好人备受起亚,无处申诉,在作品第一折中看,一个流氓庸医赛卢医在蔡婆婆上门去与他讨债时竟算计暗害她,同时也暗示出了窦娥的结局注定是悲剧性,即使他个人进行反抗,也无法与黑暗无道的社会相抗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