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练习题
八年级石壕吏练习题

八年级石壕吏练习题《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叙事诗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生动的叙事而备受关注。
以下是为八年级学生准备的一系列关于《石壕吏》的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1、杜甫,字_____,自号_____,是我国_____(朝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他的诗被称为“_____”。
2、《石壕吏》是“_____”(诗歌体裁)之一,“三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二、字词解释1、暮投石壕村投:_____2、吏呼一何怒一何:_____3、听妇前致词前:_____ 致词:_____4、三男邺城戍戍:_____5、一男附书至书:_____6、二男新战死新:_____7、存者且偷生且:_____8、死者长已矣已:_____9、室中更无人更:_____10、惟有乳下孙惟:_____11、有孙母未去去:_____12、老妪力虽衰妪:_____13、请从吏夜归请:_____14、急应河阳役应:_____15、犹得备晨炊犹得:_____三、句子翻译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4、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5、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6、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7、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8、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四、理解性默写1、表现官吏凶狠的句子是:_____,_____。
2、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_____,_____。
第六单元古诗文阅读综合训练——八年级语文下册(含答案)

第六单元古诗文阅读综合训练——八年级语文下册(含答案)第六单元古诗文阅读综合训练一、诗歌鉴赏(一)阅读杜甫的《石壕吏》回答问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诗题是“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赏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两句的妙处。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阅读《石壕吏》,完成下面小题。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解释加点的词语。
(1)“走”_________;(2)“戍”_________;(3)“前途”__________。
6.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xx《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石壕吏xx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4、急应xx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5、独与xx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6、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2分)8、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时间地点2、总领。
3、社会残酷4、战事紧,担心xx和儿媳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6、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8、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阅读练习二: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答:官差深夜捉xx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xx《石壕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石壕吏xx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必。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进出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
1、暮投石壕村简短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和。
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4、急应 xx 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5、独与 xx 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6、老太婆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话的真实目的是什么?7、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应吏与妇的尖利矛盾的诗句是:。
(2 分)8、独与老翁别换成招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剖析。
参照答案:1、时间地址2、总领。
3、社会残忍4、战事紧,担忧xx 和儿媳5、说明国家急需兵源6、担忧家人,支持停息安史之乱。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必!8、不好,原诗独示意老妇已被带走。
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凉、悲忿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类意思和感情。
阅读练习二: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太婆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答:官差深夜捉 xx 不可以,拉老太婆凑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石壕吏》依据初步、发展、热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
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太婆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址;最后四句是结局和结尾,示意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 5-16 句老太婆表达家中的不幸; 17-20 句老太婆主动恳求参军。
全诗经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难过申述,描述出① 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害② 揭穿了官吏的蛮横③ 显露了作者对时势的忧愁④ 对劳感人民的深切怜悯。
《石壕吏》课后练习题

《石壕吏》课后练习题一、背景引入唐代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此时诗人杜甫正由洛阳经潼关而返华州,他途经石壕村,傍晚投宿于一老翁家。
老翁一家正为避难而准备离开,因吏差抓丁而急得一夜未眠。
这时,差吏的呼叫声又前时,老翁赶忙出门应付。
诗人亲眼目睹了这一幕,感慨万分,写下了著名的《石壕吏》。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特点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篇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
三、词语积累1、通假字(1)暮投石壕村:暮,通“暮”,傍晚。
(2)急应河阳役:应,通“充”,充当。
2、词类活用吏呼一何怒:呼,使动用法,“使……呼叫”;怒,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发怒”。
四、古今异义1、有孙母未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2、守备邺郡:守备,古义:应征;今义:守卫。
3、二男新战死:新,古义:最近;今义:全新。
4、存者且偷生:且,古义:姑且;今义:并且。
5、死者长已矣: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6、室中更无人:更,古义:再;今义:更加。
7、天明登前途:前途,古义:前行的路;今义:前进的道路。
8、老妪力虽衰:力,古义:体力;今义:力量。
9、急应河阳役:急,古义:赶快;今义:急躁。
10、幽咽似鸣蝉:幽咽,古义:形容声音细微;今义:形容声音低沉、沙哑。
11、听妇前致词:致词,古义:道歉;今义:说话或写文章时表达的意思。
12、天明登前途:前途,古义:路途;今义:未来的光景。
13、夜久语声绝:绝,古义:消失;今义:断绝。
14、其余唯破琴书云尔:云尔,古义:“云”通“而”,连词;今义:“云”是天空中的云朵。
五、重点句子翻译1、有吏夜捉人:“有吏夜捉人”即“有吏在夜晚捉人”,译为“有个官吏在夜晚抓人”。
2、老翁逾墙走:“逾墙走”即“越过墙逃走”,“走”是“跑”的意思。
译为“老翁翻墙逃跑了”。
3、老妪力虽衰:“老妪力虽衰”即“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了”,译为“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了”。
《石壕吏》练习题集锦(含答案)

《石壕吏》练习题集锦(含答案)《石壕吏》练题集锦(含答案)一、1.XXX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
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2.《石壕吏》一词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此为背景,XXX还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包含《石壕吏》。
在内的“三吏”。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XXX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XXX。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XXX前途,独与老翁别。
1.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4.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6.有人说XXX压“安史之乱”是公理的,老翁逃脱是不爱国的施展阐发。
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来由。
7.《石壕吏》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1三、阅读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加粗体词语。
附书至()新战死()未去()犹得()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________戌()________戎()________(2)衰()________哀()________衷()________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含答案)

《石壕吏》中考鉴赏阅读试题一、填空:1.《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以(时间)为顺序,中心人物是(老妪),事件是(官吏夜捉人、老妇应兵役),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中。
作者(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2.“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时间)和(地点)。
3.“三吏”“三别”分别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附书至(信)(2)新战死(最近)(3)未去(离开)(4)犹得备晨炊(还能够)(5)老翁逾墙走(越过)(逃跑)(6)死者长已矣(完结)(7)泣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8)听妇前致词(对……说话)(9)天明登前途(前面的路)二、用原文回答问题: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独与老翁别)。
5.《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县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6.《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有吏夜捉人),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7.《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8.《石壕吏》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1.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石壕吏阅读答案。

《石壕吏》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阅读训练】:一、2、“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3、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2分)4、“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2分)5、“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2分)二、2、《石壕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4、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5、为什么夜间出动三、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1]第七周阅读练习石壕吏 (附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第七周阅读练习石壕吏 (附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石壕吏练习一、基础部分 1、默写。
⑴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周公恐惧流言日, 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⑷夜来城外一尺雪, ___________________。
⑸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
⑹__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
⑺____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
2、解释加点词语。
凭轩涕泗流 ( ..卖炭得钱何所营.( ) ) ⑻时挑野菜和根煮,_______________。
赠君一法决狐疑( .市南门外泥中歇( . ) )二、课内文言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石壕吏》姓名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一、注音
逾()戍()妪()衰()咽()炊()三、解词
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
..怒()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死者长已.矣()听妇前.致词()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
四、翻译句子
1.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回答问题
1、本诗的前四句所提到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表示时间的词有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3、诗中描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反映战争使人民生活贫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表现差役凶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是一首_________诗,作者是____朝诗人_______,字_______,世称________。
9、本诗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