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香薷属植物挥发油成分分析

合集下载

香薷酮总结

香薷酮总结

香薷酮总结简介香薷酮(Menthol)是一种常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由薄荷植物提取而来。

它具有清凉的味道和草药般的香气,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和食品行业。

本文将对香薷酮的来源、制备、化学特性和应用领域进行综合的总结。

来源香薷酮主要存在于薄荷植物的叶子和蒸馏水中。

薄荷属植物具有丰富的挥发油,其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香薷酮。

通过蒸馏提取和精制过程,可以获得高纯度的香薷酮。

制备蒸馏提取法1.将薄荷叶子研磨成粉末状。

2.将薄荷粉末与蒸馏水混合,使其充分浸泡。

3.将混合物放入蒸馏器中,进行蒸馏。

4.在蒸馏过程中,香薷酮会被蒸发出来并冷凝成液体。

5.最后通过精制和分离的过程,可以得到纯净的香薷酮。

合成法1.首先从天然薄荷油中提取香薷酮的前体物质。

2.将前体物质与一定的催化剂反应。

3.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合成反应。

4.过程中,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提高香薷酮的产率和纯度。

5.最后通过精制和分离的步骤,得到高纯度的香薷酮。

化学特性香薷酮属于单萜类化合物,化学式为C10H20O。

以下是其主要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外观:香薷酮为白色结晶或结晶粉末。

•溶解性:香薷酮可溶于醇、醚和一些有机溶剂,不溶于水。

•熔点:香薷酮的熔点约为42-44摄氏度。

•沸点:香薷酮的沸点约为212摄氏度。

•密度:香薷酮的密度约为0.89-0.92g/cm³。

应用领域由于香薷酮具有清凉感和香气,因此在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医药行业香薷酮具有镇痛、清凉和抗炎作用,常用于医药行业的药物制剂和外用药品中。

香薷酮可用于缓解头痛、肌肉疼痛和关节炎等症状,常见于止痛膏、贴膏和口腔清凉剂中。

化妆品行业香薷酮具有清凉感和祛痘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化妆品行业。

它常用于护肤品、牙膏和口香糖等产品中,能够提供清新的感觉,并具有镇静皮肤和抗菌作用。

食品行业由于香薷酮具有独特的味道和香气,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

它常用于糖果、口香糖、口腔清凉喷雾剂等产品的调味剂中,能够增加食品的口感和口气清凉感。

香薷精油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香薷精油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香薷精油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刘香萍;敬雪敏【摘要】为了明确香薷精油的组成及其生物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香薷中提取精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香薷精油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析,同时对香薷精油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进行了测定.鉴定出了香薷精油的8个主要化学成分,其中去氢香薷酮含量最高(68.35%)、其次为香薷酮(25.19%),两种成分占精油总组分的93.54%.精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低于BHT和Vc,香薷精油对β-胡萝卜素褪色抑制率高于BHT,但低于Vc.香薷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的抑菌效果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效果好.香薷精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期刊名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0)003【总页数】5页(P35-39)【关键词】香薷;精油;化学组成;抗氧化;抗菌【作者】刘香萍;敬雪敏【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庆1633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65香薷(E.ciliata)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多生于山野阳坡、路旁、荒地、林内及河岸。

在我国分布较广,除新疆、青海外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全草药用,具特殊香气,治急性肠胃炎、腹痛吐泻、夏秋阳暑、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霍乱、水肿、口臭等症。

植物精油是中药中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应用范围广泛,其药理活性主要有抗菌、抗氧化及抗炎性反应等多种生物活性[1-4],其中部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甚至优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抗菌剂[5-6]。

因此,植物精油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食品加工、果蔬保鲜、害虫防治和日化产品等领域[7]。

国内外关于精油活性的相关报道较多,多集中于牛至(Lippiaberlandieri S.)[8-9]、鼠尾草(Salvia sclarea L.)[10-11]以及薄荷属(Satureja)相关种类植物[12-13]。

木香薷精油与不同器官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木香薷精油与不同器官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木香薷精油与不同器官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邢孝倩;李梦丹;公衍敏;牛奔;郝娜;田晔林;杨柳【摘要】为在北京地区栽培和推广木香薷提供理论依据,以木香薷的叶、花穗、茎和水蒸气蒸馏木香薷植株地上部分制备的精油为试验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GC–MS)分析其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鉴定得出木香薷叶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有29种,花穗中有24种,茎中有29种,精油中有40种.木香薷叶、花穗和茎分别与精油的挥发性成分对比分析,发现木香薷精油40种主要挥发性成分中有19种由其叶贡献,9种由其花穗贡献,4种由其茎贡献,1种由叶、花穗、茎共同贡献,5种由叶和花穗共同贡献,2种由花穗和茎共同贡献,1种由叶和茎共同贡献.【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年(卷),期】2019(013)002【总页数】6页(P150-155)【关键词】木香薷;挥发性成分;GC-MS;固相微萃取法【作者】邢孝倩;李梦丹;公衍敏;牛奔;郝娜;田晔林;杨柳【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 102206;北京农学院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 102206;北京农学院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 102206;北京农学院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北京农学院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北京 102206;北京农学院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3.91 研究背景木香薷(Elsholtzia stauntonii Benth)为唇形科香薷属落叶亚灌木,分布于华北和西北等地区。

木香薷花穗、茎和叶有浓厚的芳香味,可提取香料[1]。

木香薷是中草药中常见的解表药,性味辛、微温,具有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尿消肿的功能[2]。

自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实施以来,北京市已有近20万公顷适宜开展林下经济建设的林下空间,探索得出林草、林花、林蔬、林瓜等11种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栽培模式[3]。

二种酸藤子属植物挥发油的GC—MS分析

二种酸藤子属植物挥发油的GC—MS分析

二种酸藤子属植物挥发油的GC—MS分析目的:分析酸藤子和白花酸藤子2种酸藤子属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2种酸藤子属植物的-挥发油,用气相一质谱联用仪分析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

结果:2种酸藤子属植物挥发油,化学成分大致相似,其主要成分都为棕榈酸、2-己烯酮、3-己烯醇、辛烷、亚麻酸等,但含量差异较大。

结论:本法可为酸藤子属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标签:酸藤子属;挥发油;GC-MS酸藤子Embelia laeta(L_)Mez和白花酸藤子Embeliaribes Burm系紫金牛科酸藤子属植物,攀援灌木或藤本,分布于广东、云南、广西、台湾、江西等省,资源较丰富。

文献报道,酸藤子用于咽喉肿痛、齿龈出血、脾虚泄泻、跌打瘀痛、痔疮;白花酸藤子主要用于妇女经闭,小儿头疮,跌打损伤。

2种酸藤子植物外形、功效相似,但未见有详细鉴别的报道,2种药材在民间常有混用的现象。

因此有必要对其功效成分进行研究比较,本实验采用GC—MS法对2种酸藤子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为酸藤子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仪器与材料1.1仪器与试药6890-5973NGC-MS(美国安捷伦公司);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m×0.25mm×0.25μm);G1701DA MSD化学工作站;LGl6-WA合式高速离心机(北京医用离心机厂);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1.2药材来源药材采于广西南宁郊区,经广西中医学院中药鉴定教研室蔡毅教授鉴定为紫金牛科酸藤子属植物酸藤子Embelia laeta(L)Mez和白花酸藤子Embelia ribesBurm,标本存于广西中医学院药学中心实验室。

2、方法与结果2.1挥发油的提取分别称取阴干药材粗品100g,参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XD提取挥发油,用乙酸乙酯溶解挥发油并收集,得黄色透明液体。

无水Na2SO4干燥后,备用。

2.2GC-MS分析2.2.1气相色谱条件载气He(≥99.99%)流量(1.0mlmin-1);进样口温度250 cc;进样量1μL,分流比20:1;气化温度250℃;溶剂延迟3.0 min;程序升温:初始温度50℃,保持3min,以5℃/min升至200℃保持lmin,再以20℃/min升至250℃保持1min。

挥发油成分的分析剖析

挥发油成分的分析剖析

挥发油成分的分析摘要挥发油是存在于植物体中的一类可随水蒸汽蒸馏、具有芳香气味的挥发性油状液体的总称。

主要包括萜类化合物,脂肪族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

提取方法主要为水蒸气蒸馏法,油脂吸收法,浸取法等。

分析方法主要为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顶空气相色谱、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等。

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挥发油的分析必将进一步得到完善。

关键词:挥发油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质谱顶空气相色谱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1概述挥发油(volatile oils)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s),是存在于植物体中的一类可随水蒸汽蒸馏、具有芳香气味的挥发性油状液体的总称1。

挥发油是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一类常见的重要成分,是古代医疗实践中较早注意到的药物,《本草纲目》中记载着世界上最早提炼、精制樟油和樟脑的详细方法。

含挥发油的中草药非常多,尤以唇形科(薄荷、紫苏、藿香等)、伞形科(茴香、当归、芫荽、白芷、川芎等)、菊科(艾叶、茵陈篙、苍术2、白术、木香等)、芸香科(橙、桔、花椒等)、樟科(樟、肉桂等)、姜科(生姜、姜黄、郁金等)等科更为丰富。

含挥发油的中草药或提取出的挥发油大多具有发汗、理气、止痛、抑菌、矫味等作用。

1.1.理化性质(1)在常温下可自行挥发而不留任何痕迹,这是挥发油与脂肪油的本质区别;(2)大多数具有香气或其它特异气味,常温下为透明液体,有的在冷却时其主要成分可能结晶析出。

这种析出物习称为“脑”,如薄荷脑、樟脑等;(3)不溶于水,而易溶于各种有机溶剂中,如石油醚、乙醚、二硫化碳、油脂等,也能溶于高浓度乙醇中;(4)多数比水轻,也有比水重的(如丁香油、桂皮油),相对密度在0.85-1.065之间;(5)几乎均有光学活性,比旋度在+99o~177o范围内,且具有强的折光性,折光率在1.43~1.61之间;(6)对空气、日光及温度较敏感,易分解变质。

1.2挥发油的化学成分1.2.1萜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是挥发油的主成分,根据其基本结构又可以分为三类:单萜、倍半萜和它们的含氧衍生物。

青香薷与江香薷的对比分析

青香薷与江香薷的对比分析

青香薷与江香薷的对比分析
李鹏;陈根顺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19)6
【摘 要】香薷为传统的辛温解表中药,具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调中温胃止呕
的作用,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又名“香柔”。药用香薷品种自古
就非一个,而且随着历史的推进不断演化,青香薷(野生品种)与江香薷(栽培品
种)就是演化出来的两个品种,两者在产地与使用地区、性状、化学成分和挥发油
的成分以及挥发油的药理作用等各有不同。本文拟对青香薷与江香薷进行全面的对
比分析研究。

【总页数】2页(P56-57)
【作 者】李鹏;陈根顺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284.1
【相关文献】
1.气相色谱测定吉林产香薷中香薷酮和去氢香薷酮含量 [J], 相入军;王立岩;李培培;
于兴;王岩;李景华;
2.气相色谱测定吉林产香薷中香薷酮和去氢香薷酮含量 [J], 相入军;王立岩;李培培;
于兴;王岩;李景华
3.药材江香薷的原植物—石香薷一新变种 [J], 朱甘培;石晋丽
4.江香薷与青香薷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J], 在珊梅; 范崔生
5.青香薷与江香薷挥发油药理作用比较 [J], 龚慕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挥发油成分的分析.

挥发油成分的分析.

挥发油成分的分析.简介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从植物中通过蒸馏等方法提取的具有挥发性的化合物的混合物。

挥发油除了在饮食、香料、医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外,还有广泛的研究和开发领域,例如化妆品、香水、熏香、杀虫剂等。

因此,对挥发油成分的分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挥发油成分是由不同种类的挥发性化合物组成的,最常见的是单萜类化合物、香豆素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及氧化物等。

单萜类化合物是挥发油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成分,它们通常是一些蒸馏出来的混合物,包括了脑烷烯、倍半萜、烯萜和环烷醚等。

香豆素类化合物是挥发油中具有甜味和类似香草味的成分,例如香草醛、香草酮、香豆酸等;酚类化合物是具有强烈气味的成分,例如萎缩醚、松节油酚等;醇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清香气味的成分,例如薄荷醇、樟脑醇、丁香醇等;酮类化合物以薄荷酮为代表,具有清凉的特殊口感和清香的气味;醛类化合物如醛、香醛、苯乙醛等是一类具有强烈气味的成分;酯类化合物具有甜味,例如乙酸己酯、戊酸丁酯等;最后,氧化物是其他化合物氧化后形成的产物,通常具有清爽的气味。

为了研究挥发油成分,科学家们开发了许多方法进行成分分析,其中一些方法如下: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这是目前最通用的分析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方法。

它是通过将样品蒸发并恒温至一定温度后,将挥发出来的化合物通过气相色谱柱,然后通过质谱检测出来。

这种方法可以检测许多类型的挥发油成分,包括单萜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和酮类化合物等。

2. 气相色谱-荧光检测器(GC-FLD):这种方法是利用荧光检测器检测许多蒸馏出来的挥发性化合物。

这种方法可以检测氧化物、醇类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等。

4. 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GC-FPD):这种方法可用于检测含有硫类成分的挥发油样品。

结论通过以上的分析方法,科学家们可以比较准确地分析出不同植物中的挥发油成分,并在分析的基础上的开发应用价值。

香茅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及水分灰分的测定

香茅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及水分灰分的测定

香茅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及水分灰分的测定香茅草(Cymbopogoncitratus)是一种芳香植物,原产于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地区,它的植物挥发油是一种常用的香料和芳香油。

本研究旨在研究香茅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对水分灰分的影响,以提高香茅草挥发油的产量和质量。

香茅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十二种,其中主要成分为柠檬醛、柠檬烯和多肽类物质。

它们可以在各种条件下分离出来,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发现,柠檬醛是香茅草挥发油的最重要成分,其含量为68%-79%,而柠檬烯的含量仅为4%-8%。

在研究中还发现,多肽类物质在香茅草挥发油中占了2%-6%的比例。

此外,研究发现香茅草挥发油的水分灰分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分和灰分也会增加。

在温度达到60℃时,水分灰分会增高到4%左右。

此外,湿度也会影响水分灰分的含量,随着湿度的升高,水分和灰分的含量也会增加。

研究还发现,在高温高湿条件下,香茅草挥发油中的水分灰分可达到7%左右。

为了提高香茅草挥发油的产量和质量,建议提高冷却装置的效率,降低温度和湿度,以降低水分灰分的含量。

同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水汽进入香茅草挥发油提取设备中,从而改善挥发油的质量和产量。

本研究表明,香茅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柠檬醛、柠檬烯和多肽类物质,水分灰分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有助于改善香茅草挥发油的产量和质量。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香茅草挥发油的产量和质量,需要改善冷却装置的效率、降低温度和湿度,以及采取措施防止水汽进入香茅草挥发油提取设备中。

而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改进香茅草挥发油的产量和质量。

究竟香茅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影响水分灰分的机理究竟是什么,这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深入解释。

因此,本研究表明,香茅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及水分灰分的测定对于提高香茅草挥发油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机理以改进香茅草挥发油的产量和质量。

本研究通过对香茅草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对水分灰分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香茅草挥发油中以柠檬醛为主要成分,其次为柠檬烯和多肽类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第35卷第1期2010年2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http://www.kustjournal.com/

Journalof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cienceandTechnology)Vol.35 No11

 Feb.2010

收稿日期:2009-08-24.基金项目:昆明理工大学校基金(项目编号:KKZ3200926012).

第一作者简介:付立卓(1985-),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天然药物化学.E-mail:2003315018@163.com

通讯作者简介:李蓉涛(1971-),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天然药物化学.E-mail:rongtaoli99@yahoo.com.cn

doi:10.3969/j.issn.1007-855x.2010.01.0182种香薷属植物挥发油成分分析付立卓,李海舟,李蓉涛(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摘要:采用气质联用方法,结合NIST510标准谱库,对水蒸气蒸馏法和CO2超临界萃取法得到的2种香薷属植物(东紫苏、野拔子)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通过面积归一化法,确定挥发油成分的百分含量.2个种的挥发油成分及含量差异较大,在东紫苏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桉素油、氧化石竹烯等,而野拔子中则是spathulenol,且东紫苏挥发油的成分种类较野拔子的丰富.

关键词:香薷属;东紫苏;野拔子;挥发油;水蒸汽蒸馏中图分类号:R28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5X(2010)01-0088-05

ConstituentAnalysisofTwoElsholtziaVolatileOilsFULi2zhuo,LIHai2zhou,LIRong2tao(FacultyofLifeScienceandBiotechnology,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Kunming650224,China)

Abstract:VolatileoilsfromElsholtziarugulosaHemslandElsholtizabodinieriVaniotareanalyzedqualitativelyandquantitativelybymeansofGC-MS.Thecontentofeachconstituentisdeterminedbytheareanormalizationmethod.Theconstituentsandcontentsoftwospeciesareobviouslydifferent,andtheconstituentsofE.bodinieriVaniotaremorethanthoseofE.rugulosaHemsl.Keywords:Elsholtzia;E.bodinieriVaniot;E.rugulosaHemsl;volatileoil;steamdistillation

0引言唇形科(Lamiaceae)香薷属(Elsholtzia)植物,约40种,主产亚洲东部,仅1种延伸至欧洲及北美,3种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我国有33种,15变种及5变形[1].该属许多植物均有药用价值,《新华本草纲要》中就

收录了16种[3].香薷是一味临床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为《本草纲目》记载,主要用于暑湿感冒、发热无

汗、头痛、腹痛、吐泻、水肿等症[2].除药用外,它还有食用价值,2002年卫生部公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

品名单中就有香薷.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是香薷属植物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对其挥发油药理作用的研究表明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抗炎、抗菌抗病毒及杀虫等作用,除此之外还可用于天然空气清新剂和食品保鲜得添加剂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4-6].我国香薷属植物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目前其化学

成分研究主要限于香薷(E.splendens)等药用植物.东紫苏(ElsholtizabodinieriVaniot)又称小山茶,是云南滇中地区广泛使用的代茶用植物,野拔子(ElsholtziarugulosaHemsl)又称苦里芭茶,是大理鸡足山的特产,现已开发为袋泡茶等产品.两种植物均为传统的野生代茶植物,在云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但其化学基础研究尚未系统化,本文对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为开发利用代茶植物资源提供基础.

1材料与方法1)材料.东紫苏;野拔子.均于2009年5月购于云南省茶叶市场.2)仪器设备.GC:Agilent6890N;MSD:Agilent5973N;毛细管柱:HP-5MS5%PhenylmethylSiloxane©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0m×250μm×0.25μm);HL-IL-50-ⅡA型超临界萃取仪.

3)精油的制备.采用水蒸气蒸馏(SD)及超临界萃取(SFE-CO2)2种方法收集精油,然后用正己烷等体积萃取3次,回收正己烷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得浅黄色油状液体,气味芳香.超临界萃取条件:在压力为30兆帕,45℃下动态萃取2h.

4)色谱条件.①东紫苏挥发油成分分析条件,GC条件:进样量1μL,分流比10∶1,进样口温度200℃.初始温度35℃,保持3min,以3℃/min升温至80℃,保持10min,再以3℃/min升温至110℃,保持3min,最后以115℃/min升温至160℃保持3min.MSD条件:EI电离源,电离电能70eV,扫描范围50~500amu.②野拔子挥发油成分分析条件,GC条件:进样量1μL,分流比15∶1,进样口温度200℃.初始温度35℃,保持3min,以3℃/min升温至80℃,保持10min,再以3℃/min升温至160℃,保持3min.MSD

条件:EI电离源,电离电能70eV,扫描范围50~500amu.

5)数据处理.样品经GC-MS分析,所得各组分峰的质谱数据运用计算机谱库(NIST510)进行检索,并核对标准图谱,最后对色谱峰用面积归一化法进行计算,得出各组分峰的百分含量.

2结果与讨论2.1结果按上述测试条件进行了GC-MS分析,对每个色谱峰的化合物给出特定的MS峰,经计算机贮存信号的检索及质谱图进行解析确定化合物,并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相对百分含量,东紫苏挥发油成分鉴定结果见表1,野拔子挥发油成分鉴定结果见表2.

表1 SD与SFE-CO2萃取法提取东紫苏挥发油成分的结果Tab.1 AnalyticalresultsofchemicalconstituentsofvolatileoilinE.bodinieriVaniotbySDandSFE-CO2

保留时间/min化合物名称compounds

相对含量/%

SDSFE-CO2

91574α-蒎烯01468

101612莰烯0117111133-侧柏烯-2-醇01232121263β-蒎烯117211414081-辛烯-3-醇019151531松油烯01628161462邻-异丙基苯21676161955桉素油25100321244181332γ-松油烯01833201042异松油烯013042019431,3,4-三甲基-2-甲氧基苯11204211329(1α,2β,5α)-2-甲基-5-(1-甲基乙基)双环[31110]-庚-2-醇014112214251,3,3-三甲基双环[21211]-庚-2-醇01211221812龙脑烯醛01205231887(+)-Norinone1150401915241104侧柏烯-4(10)-烯-3醇2199124139反式-松香芹醇41449241909松香芹酮01719251751桧酮2128711307261722-莰醇01743016271048α-松油醇11221271615(-)-松油烯-4-醇1163411166281028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己烯-1-醇31393291426桃金娘烯醛2104501591

98第1期 付立卓,李海舟,李蓉涛:2种香薷属植物挥发油成份分析©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续表1

保留时间/min化合物名称compounds

相对含量/%

SDSFE-CO2

291955α-松油醇21109

301247α,α,4-三甲基苯甲醇0187214653017766,6-二甲基双环[31311]-庚-2-烯-2-甲醇310873108311576(1S)-4,6,6-三甲基双环[31111]-庚-3-烯-2-0196411205331318顺-2-甲基-5-(1-甲基乙基)-2环己烯-1-醇1120711427331441,3,3-三甲基-2-氧杂双环[21212]-辛-6-醇019223411864-(1-甲基乙基)-苯甲醛11028341668(S)-2-甲基-5-(1-甲基乙烯基)-2-环己烯-1-酮110880163135115(+)-香芹酮11073361043-异丙基苯酚11164361781紫苏醛01297371221-环己烯-丁酮11019371406L-(-)-乙酸龙脑酯017643715172-蒈烯0140239134-(1-甲基乙基)-苯甲醇2117551574013873,7-二甲基-2,6-辛二烯酸甲乙酯018794018163-甲基-4-异丙基苯酚213034115474-(1-甲基乙基)-1,4-环己烯-1-甲醇1153321744119861-甲基-4-(1-甲基乙基)-1,3-环己烯2186113634311831-甲基-4-(1-甲基乙基)-1,2-环己醇11694461312石竹烯1131611337481912α-石竹烯01576491373(+)-香橙烯01367511052[s-(E,E)]-1-甲基-5-甲烯基-8-(1-甲基乙基)-1,6-环癸二烯01545017015210741,2,4-三乙酰丁三醇1144611602521238γ-榄香烯015341126521746α-依兰油烯01298531699(1α,4aα,8aα)-1,2,3,4,4a,5,6,8a-八氢-7-甲基-4-亚甲基-1-(1-甲基乙基)-萘0129541531(1S-cis)-1,2,3,5,6,8a-六氢-4,7-二甲基-1-(1-甲基乙基)-萘11355561183(Z)-香芹醇11519581894氧化石竹烯2138661832591148Spathulenol119831357591429蓝桉醇0199611821591959veridiflorol0178101927601726喇叭茶醇3148517626019063,4-二甲基-3-环己烯-1-甲醛,0166801985631310,10-二甲基-2,6-二甲基乙烯基双环[71210]癸烷-5β-醇0133501676631824τ-依兰醇016566412111,2,3,4,4a,7,8,8a-八氢-1,6-二甲基-4-(1-甲基乙基)-萘013441118651005(+)氧化异香橙烯0167921072661126,10-二甲基-3-(1-甲基乙烯基)-1-环癸烷01382019456614932-甲基-1H-咪唑-4-乙胺2133661636(R)-4-(2,6,6-三甲基-2-环己烯)-2-丁酮11604671161-羟基-1,7-二甲基-4-异丙基-2,7-环癸二烯4138681511-甲基-4-(2-甲基过氧基)-7-氧杂二环[41110]庚烷1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