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霉培养培养条件的研究

合集下载

红曲霉深层液态培养的研究进展

红曲霉深层液态培养的研究进展

红 曲霉深 层液 态培 养 的研 究进展
杨 晓 君 。 ,杨 成 龙 ,何 志 刚 , 陆 东和
(. 建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农 业 工 程 技术 研 究 所 , 建 1福 福 福 州 3 0 0 ;. 建农 林 大 学食 品科 学 学 院 , 建 50 3 2 福 福 福 州 30 0 ) 5 0 2
Ke r s: m o s u y wo d na c s; l i e i i d m d a; m on s u gme qu a c s pi nt
红 曲霉在我 国的应用历 史悠久 ,北 宋初年 就 已
来 的研究 及应用 方 向 ,为红 曲霉 液态发 酵 的进 曲色 素 种 类 、安 全性 及其 新 近 的 应 用 研 究 , 阐 述 了 关 于 红 曲 霉 液 态 培 养 的培 养 基 配 方 、培 养
条 件 的研 究 进 展 ,还 对 红 曲霉 的 其 他 主要 次 级 代 谢 产 物 的 研究 现状 进 行 概 述 。
关 键 词 :红 曲霉 ;深 层 培 养 ;红 曲 色素 中 图 分 类 号 :TQ 9 5 2 文 献标 识码 :A
有 相关记 载 。红 曲霉 在各 行各业 有广泛 的应用 ,迄 今 为止不 仅开发 出 了诸如糕 点 、腐 乳 、酿酒 等传统
应用 ,而 且红 曲霉 的某 些 代谢产 物亦被 应用 于生产
1 红 曲 霉
红 曲 霉 在 真 菌 分 类 上 属 子 囊 菌 亚 门 ( c- Aso
my oia ,子 囊 菌 纲 ,散 囊 菌 目,红 曲科 。红 曲 ct ) n
福 建 农 业 学 报 2 ( ) 7 6 0 ,0 0 5 6 :9  ̄8 0 2 1
F | n o r a f Ag i l r l ce cs u i u n l rc t a i e a J o u u S n 文章 编 号 :1 0 —0 8 ( 0 0 6 9 —0 0 8 3 4 2 1 )0 —7 6 5

真菌固液培养红曲霉实验报告

真菌固液培养红曲霉实验报告

真菌固液培养红曲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探究红曲霉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其生长特点和规律,掌握真菌固液培养的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红曲霉、营养琼脂平板、蒸馏水、盐水、酒精灯、显微镜等。

2.实验步骤:(1)取适量红曲霉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上;(2)将平板分别放置于不同的培养环境中:无菌环境下的恒温培养箱中、含盐水中和含酒精中的培养皿中;(3)观察并记录各培养环境中红曲霉的生长情况。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在无菌环境下的恒温培养箱中,红曲霉生长迅速,形态完整,颜色鲜艳,呈现出典型的酵母菌形态。

2.在含盐水中的培养皿中,红曲霉生长缓慢,且形态不完整,颜色较淡,呈现出类似于植物细胞的结构。

这是因为盐水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红曲霉属于微小单细胞生物,对盐度的变化比较敏感。

3.在含酒精中的培养皿中,红曲霉无法生长繁殖。

酒精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杀死微生物,因此不适合微生物的生长。

四、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红曲霉是一种微小单细胞生物,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

2.在适宜的环境下,红曲霉能够迅速生长繁殖,形成典型的酵母菌形态。

3.盐水和酒精都不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因此不能作为红曲霉的培养基。

4.真菌固液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可以用于分离、纯化和鉴定各种微生物。

五、实验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也更加了解了真菌固液培养的方法和技巧。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关注和研究微生物领域的知识,为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红曲霉高产菌株筛选及固态发酵研究

红曲霉高产菌株筛选及固态发酵研究

红曲霉高产菌株筛选及固态发酵研究
红曲霉(Monascus)是一种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具有很高的发酵能力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红曲霉可以产生丰富的红色素,被广泛用于食品、饮料和保健品等行业。

本研究旨在
筛选高产红色素的红曲霉菌株,并研究其在固态发酵过程中的生长和产色情况。

从市场上购买了几种红曲粉样品,并进行菌株筛选。

将样品接种到琼脂平板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和比较菌落数量和颜色深浅,筛选出产菌量高和颜色鲜艳的菌株。

然后,选取产色较高的红曲霉菌株进行固态发酵实验。

制备适合红曲霉生长和产色的
固态培养基。

将红曲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上,使用恒温器控制温度和湿度。

在发酵过程中,
定期对培养基进行观察和采样,分析红色素含量的变化和菌落的生长情况。

通过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固态发酵研究,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
1. 菌株的生长情况: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菌株的菌落直径和菌丝密度,可以确定哪
些菌株在固态发酵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生长能力。

2. 产色情况:通过测定固态培养基中红色素的含量和颜色的深浅,可以确定产色较
高的菌株。

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菌株在不同发酵时间下的红色素含量的变化趋势,确定最佳
的发酵时间。

3. 培养条件的优化:通过调节培养基的成分、pH值、温度和湿度等条件,可以进一
步提高红曲霉的产色能力和生长速度。

可以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等方法,确定最
佳的培养条件。

本研究通过筛选高产红色素的红曲霉菌株,并在固态发酵过程中研究其生长和产色情况,可以为红曲霉的产业化生产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实验8-3红曲液体菌种的制备

实验8-3红曲液体菌种的制备

实验8-3 红曲液体菌种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红曲霉液体菌种的制备方法。

2. 为下一步实验准备足够的红曲种子。

二、实验原理
红曲霉是一种好氧性微生物,种子的制备除了可用三角瓶固体培养基外,还可以用液体摇瓶培养的方法来获得。

液体摇瓶培育法制备种曲快速方便,作为种子与固体培养基(饭粒)的接触比较均匀,但因含水量大,接种时接种量不能太高,否则因湿度太大而容易导致细菌污染。

三、实验器材
1. 豆芽汁培养基
2. 器材三角瓶、恒温摇床、超净工作台、高压蒸汽灭菌锅等。

四、实验步骤
1. 配制豆芽汁培养基(或其他合适的培养基)。

2. 500 mL三角瓶中装豆芽汁培养基100 mL,以8层纱布封口,加牛皮纸包扎后0.08 MPa 灭菌30 min。

3. 冷却后,每瓶豆芽汁中接入1/2支红曲斜面菌苔。

4. 30℃恒温摇床中180 r/min摇瓶培养3~5 d,至培养液深红色即可。

5. 4℃冰箱保存备用。

五、注意事项
1. 注意无菌操作。

2. 夏季若室温高于30℃,应打开摇瓶机的门,后则,温度过高影响种子质量。

最好用带制冷设备的摇瓶机或在空调房间内培养。

3. 三角瓶中液体培养基的装量不能太多,否则摇瓶时容易晃出,而且会造成液体中溶解氧含量的不足;另外摇床转速不能太慢,否则菌丝体会结成大球。

摇床转速快,结成的球数量多,体积小,有利于接种时分布均匀。

六、思考题
1. 比较液体种子与固体种子的优缺点。

2. 为什么摇瓶培养时摇床转速快,结成的球数量多而体积小,摇床转速慢,结成的球数量少而体积大?。

红曲霉高产菌株筛选及固态发酵研究

红曲霉高产菌株筛选及固态发酵研究

红曲霉高产菌株筛选及固态发酵研究红曲霉(Monascus)是一种重要的食品、药用真菌,具有制作红曹和红曲色素的能力。

红曲霉色素是一种天然的食品着色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制药工业。

而红曲霉也是一种可以用于生物转化生产脂质和多糖等重要化合物的微生物。

红曲霉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固态发酵研究对于提高红曲霉发酵产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曲霉高产菌株筛选1. 优良菌株的选择红曲霉菌株的筛选是红曲生物技术研究的关键之一。

目前,常用的筛选方法是通过对菌株的培养条件、生理生化特性以及代谢产物等进行评价,从中选取表现出高产、高效、高稳定性的优良菌株。

在筛选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菌株之间的遗传变异、发酵产物的生产能力等因素,综合评价后确定优良菌株。

2. 根据菌株代谢产物进行筛选红曲霉菌株具备多样的代谢产物,包括红曲素、黄酮素、黄酮甾醇和多糖等。

在筛选优良菌株时,可以通过检测这些代谢产物的合成能力,选择产量高、纯度高、质量好的优良菌株。

还可以采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如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法,加快筛选速度,提高筛选效率,为选取优良菌株提供科学依据。

3.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筛选优良菌株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对红曲霉的代谢途径进行调控和优化,从而提高其生产产物的能力。

通过转录组分析和基因功能鉴定,可以筛选出与产物合成相关的关键基因,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这些基因进行改造、调控,从而提高产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红曲霉固态发酵研究1. 固态发酵的基本原理固态发酵是指微生物在不同有机物基质中进行生长和代谢过程。

相比于液态发酵,固态发酵具有体系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营养物质丰富等优点。

对于红曲霉来说,固态发酵可以有效提高产物的产量和质量,加快生长速度,促进代谢物的生成,增强抗胁迫能力。

2. 固态发酵的工艺优化固态发酵的工艺优化是红曲霉生物技术研究的重中之重。

优化工艺可以从发酵基质的选择、培养基成分、发酵条件等方面入手,通过对各项参数进行调控和优化,提高红曲霉的产物产量和质量。

培养条件对红曲霉产红曲红色素及桔霉素影响的研究

培养条件对红曲霉产红曲红色素及桔霉素影响的研究
Ke y wor ds: Mo s u nk na c s a a; pg e ; cti i im nt irn n; Cu t e Co d t ns lur n ii o
红 曲是 以红 曲霉 为 菌 种 的发 酵产 品 ,在 我 国
有 上 千 年 的 生 产 历 史 。 目前 ,红 曲主 要 用 于 酿
生 产" ,但在 液 态发 酵 中 色素 与 桔霉 素 的关 系

降血脂 的药 品和保健食 品 ^ 4。 J
然 而 , 自 19 9 5年 国内外学 者发现 红 曲霉 能产
生对人 体 有 害作 用 的 真 菌 毒 素—— 桔 霉 素 ( i Ct —
收 稿 1 :20 0 0 3期 09— 4— 9
Ab t a t sr c :T r u h c a gn h o d t n fMo a c sl ud—s t e me tt n,t e efcs o du h o g h n i g t e c n i o so n s u i i i q t ef r n ai a o h f t fme i m, fr e t — e e n a m t n t n eme tt n l u d v l me i a k o ime t n i i i u i g fr n ain we e s d e . T e r s l i i a d f r na i i i o u n f s n pg n d ct nn d r e me t t r t id o me o q l a r n o u h e u t s
r i) 以来 ,红 曲 的 安 全 性 开 始 受 到 质 疑 in n

因此 ,在提 高色素 产量 的同 时如 何 降低 红 曲产 品 中桔霉素 的含 量 就显 得 尤 为重 要 。 目前 ,我 国的

红曲霉、红曲、培养技术及应用

红曲霉、红曲、培养技术及应用

生大量 的子囊孢子 ,有时菌落表面有极短的橙色
的丝 绒 状 或粉 粒 状 的菌 丝 ,即分 生孢 子 ,这样 培 养 的菌 种 子囊 孢 子 收量 相 当 多 ,呈疮 疤 样 的 菌膜 就是 由子 囊与 菌 丝纤维 而 构成 的 。
类 ,不利于食用者的身心健康。 [ 1 I 2 】
2 红 曲霉的培 养 技术 ’
微米 。分生孢子 犁形或圆形 ,单生或呈链状 ,大
小为5  ̄ 1 0 微米 。在麦 芽 汁 或合 成 液体 培 养基 中能
Sh a n d on g F oo d Fe r men t a t i on — — 2 9 — —
山东 食 品发 酵
3 . 5 ~ 5 . 0 ,非 极性 溶 剂有 利 于 酯化 合 成 , 因此控 制 反 应 系 统 中水 的含 量 ,有 利 于 向合 成 方 向进行 。 该 技 术 属 于非 水 相酶 促 反应 的研究 。 当前该 研 究 很 热 ,它 是 天 然 、 绿 色 食 品 , 而 化 学 合 成 的 酯
该菌在麦芽汁琼脂平板上 ,菌落初呈 白色 , 毛毯状 ,3 天后呈灰 白色 ,具褶皱 ,镜检菌丝分 枝 、分 隔 、多核 ,直 径3 ~9 微 米 。菌 丝 含 油滴 ,
5 天后 培 养 出大 量 被 子器 ,呈球 形 ,大 小 为 6 ~1 0
养1 O 天,然后把试管置于干燥器中低温保存 。
自然 。
《 本 草 纲 目》 中 引 用 朱 丹 溪 的 话 说 ,红 曲 “ 消 食 、活血 、健脾 、燥 胃 、治 赤 、 白痢 、下水 谷 、
陈久 者 良 ”。
二 十 世纪 8 0 年 代 , 日本 学 者 远藤 章 从红 色 红 曲霉 ( M. r u b e r ) 的发 酵产 物 中分 离 出一种 新 的可 降 低胆 固醇 的物 质 ,并 命名 为 Mo n a c o l i n K( 莫 纳 可 的关 键 酶HMG— C o A还 原 酶 ( 3 一 羟基. 3 . 甲基 . 戊 二 酰基一 辅 酶A还 原 酶 ) 的活 性 ,从 而控 制 胆 固醇 的 生 物合 成 ,具 有调 节 人体 内异 常血 脂 的作 用 。无

红曲霉高产菌株筛选及固态发酵研究

红曲霉高产菌株筛选及固态发酵研究

红曲霉高产菌株筛选及固态发酵研究红曲霉(Monascus spp.)是一种能够产生红色素的真菌,广泛应用于米酒、食品着色和制取红曲米等工业生产中。

红曲霉高产菌株的筛选和固态发酵研究对于提高红曲霉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红曲霉高产菌株筛选及固态发酵研究进行探讨。

一、红曲霉高产菌株筛选1. 红曲霉高产菌株的选择红曲霉高产菌株的筛选是通过将已有的红曲霉菌株进行筛选和培养,以获得具有高产色素和其他相关代谢产物的菌株。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采用可溶性淀粉或葡萄糖等作为碳源,进行培养和发酵实验;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如温度、pH值等条件下进行培养实验,通过检测发酵产物的数量和质量来筛选出高产菌株。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高产菌株筛选中的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如PCR、基因克隆、基因表达等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对红曲霉菌株进行基因分析,筛选出具有高产色素和其他相关代谢产物的菌株。

分子生物学方法不仅可以准确地鉴定菌株类型,还可以帮助筛选出更加适合工业生产的高产菌株。

3. 发酵产物分析通过对红曲霉菌株的培养和发酵产物的分析,可以鉴定出产色素和其他相关代谢产物的菌株。

通过对产物的数量和质量的测定和分析,可以筛选出高产菌株。

二、红曲霉固态发酵研究1. 固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固态发酵的培养基是影响红曲霉生长和代谢产物产生的重要因素。

常用的固态发酵培养基包括糯米、黄米、小麦等。

固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可以通过调整碳源、氮源、微量元素和水分等因素,以提高红曲霉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产量。

2. 发酵条件的优化在固态发酵过程中,温度、pH值、通气量等发酵条件对红曲霉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通过调整这些发酵条件,可以提高红曲霉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发酵产物的提取和分离固态发酵产生的红色素和其他相关代谢产物需要进行提取和分离。

常用的方法包括有机溶剂提取、分液柱色谱分离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纯度较高的红色素和其他相关代谢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红曲霉培养培养条件的研究1背景及其研究意义红曲霉以其产生红曲色素而得名。

红曲自古以来在我国一直用于食品的着色,红曲色素具有稳定性很好,蛋白着色力强,色调柔和,酸碱稳定等优点。

随着人们对合成色素具有诱发癌症等毒副作用的认识,天然食用色素日益受到重视。

红曲色素是由红曲霉丝状真菌经发酵而合成的天然色素,由黄色及红色等6种色素组成。

红曲霉属真菌门,子囊菌纲,真子囊菌亚纲,曲霉科,菌丝体呈紫红色,菌丝体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胞外色素和胞内色素。

可用传统的固体发酵法生产,也可用液体发酵的现代技术生产红曲霉素红曲霉主要用于食品添加剂而具有安全保健的功能。

目前,红曲霉的生产工艺已由传统的固体发酵转向液体深层通气发酵,大大提高了色素的产量和纯度。

本课题采取液体深层发酵的方式生产红曲霉素,并研究红曲色素的提取及在食品中的应用:同传统工艺相比,具有更适应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的特点。

本课题主要开展液体深层发酵条件的研究,找出红曲霉培养的最佳环境条件,包括温度、酸度、装量纱布层数、转速、发酵时间等。

2实验方法2.1菌种选择选取易于培养、产色能力强的红曲霉。

2.2培养基一级培养基:饴糖5%蛋白胨1.5%琼脂3%PH自然121℃高压灭菌30分钟二级培养基:麦芽糖5%豆饼粉2%K2HPO4.3H2O0.5%MgSO4.7H2O0.25%H2O1000ml PH自然121℃灭菌30分钟2.3工艺流程菌种→斜面培养→摇瓶培养→发酵罐培养→测量色价2.4具体方案选择出最佳培养条件,设计正交实验进行实验因素温度(℃)发酵时间(h)转速(r/min)酸度纱布层数(层)装量(ml)12048100 5.5230 22360120 6.0440 ******** 6.6650 427841607.0860 530961807.51070采用上述培养基配方,根据表格设计安排实验。

2.5测定色价取发酵液离心后,分别对上清液和沉淀进行了处理,测定胞内色素和胞外色素的OD值,然后把OD值转换为色价,则总色价=胞外因素色价+胞内因素色价。

3预期达到的目标通过实验,比较总色价,找出最价的正交组合,得出红曲霉的适应培养条件。

红曲霉培养条件的研究万方早指导老师石鹤(湖北师范学院生物系湖北黄石435002)【摘要】本文采用正交实验,通过液体深层发酵的方法,研究了红曲霉产红色素的各种培养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28℃,PH:6.0,纱布层数为8层,转速180r/min,装量50ml/250ml,发酵时间为96h.在次培养条件下,发酵液的总色价可达43.6u/ml.【关键词】红曲霉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研究【中图分类号】TQ925+红曲霉以其能生产大量红曲色素而得名。

自古以来在我国一直用于食品着色,特别是肉类的着色。

然而我国传统的固态发酵法存在很多缺点,不适宜大规模生产。

红曲色素作为天然色素,消费量逐年增加,进行红曲色素的液体发酵生产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本文通过对红曲霉产色的最佳培养条件的研究,以提高产色率,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参数。

1材料和方法1.1材料菌种:红曲霉AS3.782斜面培养基:饴糖5%蛋白胨1.5%琼脂3%PH自然121℃高压灭菌30分钟种子培养基:玉米粉5%豆饼粉2%MgSO4.7H2O1.5%K2HPO4.3H2O0.1%PH自然120℃高压灭菌30分钟发酵培养基:葡萄糖4%豆饼粉2%K2HPO4.3H2O0.5%MgSO4.7H2O0.25%PH自然1.2色价的测定方法1.2.1酒精法吸取100目-120目尼龙布过滤后的发酵液2ml,加95%的乙醇5ml摇匀,静置10-15分钟,加蒸馏水3ml,摇匀,过滤(定性滤纸过滤)。

以50%的乙醇做对照,在722分光光度计上,用510nm,d=1cm厚的比色皿比色,测定光度OD值,再乘以稀释倍数(N)。

即为发酵液的色素量。

1.2.2抽滤法胞外色素:发酵液→砂芯漏斗→滤液直接稀释比色→测出胞外色素含量胞内色素:发酵液→砂芯漏斗→滤纸上的滤渣→用755乙醇浸提→抽滤得色素再比色→测出胞内色素含量发酵液总色素量=(胞外色素含量+胞内色素含量)×稀释倍数1.3实验仪器无菌操作台722型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干燥器恒温培养箱高压灭菌锅摇床电热器自控发酵罐(10L)1.4工艺流程1.4.1菌种→斜面培养(30℃,培养7天)→摇瓶培养→测定色价1.4.2菌种→斜面培养(30℃,培养7天)→药瓶种子培养(28℃,48h)→发酵罐培养(28℃,72h)→测定色价1.5摇瓶培养条件实验利用摇瓶培养红曲霉时,除最佳培养基外,还必须对温度、酸度、通气量加以研究。

培养条件对发酵液的总色价有较大影响,按表1设计实验。

表1最佳培养条件选择实验的因素水平因素温度(℃)酸度纱布层数(层)转速(r/min)装量(ml)发酵时间(h)122 5.041202560225 5.561404072328 6.081805084430 6.51020060965327.01222075108根据表1安排实验,接入培养7天的红曲霉孢子悬液5ml,按实验要求培养相应时间。

测定每毫升发酵液的总色价。

1.6发酵罐实验在摇床实验的基础上,按表2的设计进行发酵罐培养实验。

表2发酵罐实验方案培养基罐压(Mpa)PH搅拌速度(r/min)通风量(L/min)温度(℃)玉米粉4%0.05 6.0220128豆饼粉2%0.05 6.0220128葡萄糖4%1 6.0250128豆饼粉2%1 6.0250128根据表2利用0L的发酵罐幢L培养液进行实验,接入培养48h的红曲霉液体种子700ml,培养60h,测定每毫升发酵液的总色价。

2实验结果分析2.1不同温度对产色素的影响温度能影响微生物中酶的活性、细胞质膜的流动性及物质的溶解度,根据表1的安排,测得实验结果如表3:表3温度对色价的影响温度(℃)2225283032色价(u/ml)20.429.735.430.227.1实验结果表明:红曲霉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

次温度范围有利与红曲霉中细胞物质的合成、营养物质的吸收与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

此时,菌丝体能分泌较多的红曲色素,而当温度过高或过低时,红曲霉中细胞质膜的流动性减小,酶的活性降低,使菌丝体分泌色素减少。

2.2溶解氧对发酵产色的影响在摇瓶液体培养过程中,影响摇瓶中溶解氧的因素很多,为了了解红曲霉的生长和产色对溶解氧的需求状况,根据实验条件对溶解氧分3个(因素纱布盖口层数,250ml锥型瓶装量,摇床转速)进行研究。

实验结果见表4:表4溶解氧对发酵产色的影响瓶号纱布层数(层)转速(r/min)装量(ml)色价(u/ml)181802510.2281804025.6381805038.5481806021.7581807512.1661805016.47101805018.5812180508.2981405026.810815050染菌11820050染菌12822050染菌实验结果表明:纱布层数、转速、装量均会影响红曲霉产色的结果。

当纱布层数为8层、转速为180r/min,装量为50ml/250ml是产色效果最好。

说明红曲霉为好氧菌,且需氧量较大。

因此在发酵罐中应控制好通风量和搅拌速度,满足菌体生长和产色的需要。

2.3培养基酸度对产色的影响培养基PH值影响微生物的细胞膜的透性,膜结构的稳定性,,物质的溶解性及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影响红曲霉的生长和新陈代谢,最终影响产色。

完成表1设计的不同酸度实验,测得实验结果如表5:表5培养基PH对产色的影响配制时(PH) 5.5 6.0 6.57.0色价(u/ml)24.931.825.517.4实验结果表明:最适PH值为6,同时还发现偏酸时对产色的影响较小,而偏碱时对产色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对酸碱度加以严格控制。

2.4培养时间对产色的影响培养时间的长短对代谢产物的积累有较大的影响,根据真菌生长和次级代谢产物积累的一般规律,按表1设计的培养时间进行实验,其结果如表6:表6不同培养时间对产色的影响培养时间(h)60728496108色价(u/ml)8.219.529.732.815.3实验结果表明:最适培养时间为84-96h,此时菌丝体物量处为最大值。

分泌红曲色素较多:当培养时间低于60h时。

菌丝细长,分生孢子尚未形成,产色素量少:当培养时间超过108h时,分生刨子散落,子囊果开始形成,此时营养底物含量很低。

色素被作为营养物消耗,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把握。

2.5验证实验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可知温度为28℃,PH为6.0,纱布盖口层数为8层,转速为180r/min,装量为50ml/250ml,发酵时间为96h时,红曲霉产色效果最好。

为确证该组合为最佳培养条件,安排一次论证实验,共做10瓶,其结果如表7:表7验证实验结果实验号12345678910色价(u/ml)31.337.436.643.626.834.728.830.240.925.4由实验结果可知:当红曲霉处于最佳培养条件时。

红曲霉总色价可达43.6u/ml,且此时红曲霉菌丝体相互紧密缠绕,呈颗粒状,悬浮在发酵液中,产色稳定,色价高。

此艺参数可作为工业生产的参考依据。

2.6发酵罐实验按表2的设计进行实验,结果如表8:表8上罐发酵实验罐号罐压(Mpa)PH 搅拌速度(r/min)通风量(L/min)温度(℃)色价(u/min)10.05 6.0220128+/-114.321 6.0250128+/-118.1从第一罐和第二罐的比较可以看出,增加罐压,搅拌速度及通风量可以增加氧气与红曲霉的接触。

有利于红曲霉的生长和色素的积累。

3结论3.1和验证实验均表明当温度为28℃,PH=6.0,纱布层数为8层,转树为18.r/min,装量为50ml/250ml,发酵时间为96h时,红曲霉能较好的积累红曲色素。

3.2培养条件下。

菌株产色稳定。

色价可达43.6u/ml.3.3上罐实验,初步确定了培养红曲霉的PH,温度及通气量。

搅拌速度、罐压等工艺参数,对红曲霉色素的工业化生产有一定的价值。

3.4通过摇瓶、上罐实验发现菌种有些退化,对产色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1]陈国珍,石鹤,占玉珍等。

红曲霉液体发酵和红色素提取的研究。

调味副食品科技.1982(03):17-19[2]陈义光,彭得娇,田宏观.红曲及红曲霉的研究应用.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0(2):188-190[3]傅金泉,中国红曲及应用技术.轻工业出版社.1997.8[4]陈义光,彭得娇。

张晓蓉等,PH对红曲霉产红色素的影响.学院学报2002.22(2)147-149[5]张继民,阮怀贵.红曲色素提取工艺.安徽机电学院学报.1998(04)[6]方之祥,刘清荣,红曲色素分析方法探讨,中国调味品,1990.20(7)27-28RESERCH ABOUT THE CULTURE CONDITIAN OF MONASCUS【Abstract】The paper uses the orthogonal test,researches the monascus producing monascus pigmeng by deep liqid state fermentation.The reaul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culture condition are these of28℃,ph=6.0,96h,50ml,180r/min and8F.the total pigment value reaches to43.6u/ml under these culture condition.【Key words】Monascus Liquid state fermentation Reasearch of condi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