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天予的结构实在论

合集下载

《睡谷传奇》中的结构主义探析

《睡谷传奇》中的结构主义探析

第41卷第3期2020年3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OFHARBVNUNVVERSVTYVcl.01Nc.3Mar.2020[文章编号]1004—5856(2020)03—0098—05《睡谷传奇》中的结构主义探析曾环(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424)[摘要]结构主义文论的特征之一即强调二元对立,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通过对文本结构模式的描述,以期达到对于文本的解释。

文章以《睡谷传奇》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主义批评策略副!析文中的三组二元对立系统——现实与理想、理性与非理性及男性与女性的对立,指出小说不是零散的,而是有序展开的,从而为解读《睡谷传奇》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华盛顿•欧文;《睡谷传奇》;二元对立[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识码]A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发端于16世纪的一种方法论,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经过多位理论学家的发展与批判,已成为当代世界的重要思潮,其中二元对立就是结构概念的基础。

“将文化现象进行分解,按二元对立结构框架重新组合,得出本质意义和价值,即文化 现象的深层结构o^^[1](P091)它力图找出那些作品中发挥作用的结构原则,建立一些相对稳定的模式,以达到有理性、有深度的认识,从而揭示作者的思想。

华盛顿-欧文是16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以务实的写作态度,善意的讽刺手法而闻名,他也是美国第一位影响了马克•吐温等许多作家的文学大师。

《睡谷传奇》是其浪漫主义创作的经典代表。

目前国内对于《睡谷传奇》的研究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小说主人公伊卡博德的形象塑造研究、小说中的叙事视角研究、小说中的隐喻与思维风格研究、小说中的男权意识与男性话语研究、小说中浪漫主义色彩研究、小说中的叙事技巧和策略的分析及其他文本的对比研究。

本文从结构主义出发,对《睡谷传奇》进行系统的分析。

小说以睡谷为背景,围绕主人公伊卡博德在睡谷发生doi:10.3969/j.issn.1004-5856.2020.03.023的一系列“趣事”而展开,最后以伊卡博德被吓离睡谷而结束。

论《句法结构》之革命性

论《句法结构》之革命性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摘要:有关乔姆斯基《句法结构》一书之革命性众说纷纭:从语言学的认知转向到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研究方法、目标、对象的修正等评论不一而足。

然而,以上视角不具有典型性。

乔姆斯基《句法结构》一书中所预示的革命实则为语言学之科学性转向。

《句法结构》一书中的语言学理论与语法的关系,语法理论构建依托句法而非音位、词素层面构建之缘由,语法理论构建的两个外部标准及一个内部标准,语法理论构建中从马尔可夫有限状态语法到短语结构语法及转换规则语法之证伪等,均体现了语言学理论构建过程中的科学性转向。

关键词:乔姆斯基;《句法结构》;语言学理论;语法;科学理论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210(2015)04-0035-04第31卷第4期Vo l.31No .42015年8月Aug .2015收稿日期:2015-06-08基金项目:西藏民族大学校级项目“藏族大学生三语习得中的句法迁移研究”(15MYZ03);“藏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相关性研究”(15MYQ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臻(1982—),女,辽宁沈阳人,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从事语言学、二语习得研究。

①宁春岩:《什么是生成语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版,第3页。

②John Searle ,Chomsky ’s Revolution in Linguistics ,The New Y ork Review of Books ,June 29,1972.③Robert Lees ,Review of Syntactic Structures ,Language ,no.3(1957),p.375-377.④⑤Frederick J.Newmeyer ,Has There Been a “Chomskyan Revolution ”in Linguistics ,Language ,no.1(1986),p.14,p.380.一、引言乔姆斯基认为,科学理论不应该满足于对事实的分类描写,而应对事实做出解释,于是开始把语言学研究从对语言自身的描写引申到对语言背后的人脑或心智的研究上来,探寻其科学性、规律性。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试题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试题

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中国哲学史(含原著)试题招生专业:中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含原著)一、简释下列名词或命题(每小题4 分,共20 分)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公羊三世说二、简答下列各题(每小题10 分,共30 分)1、简论孟子的“四端”说2、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3、试述孙中山的民生史观三、论述朱熹本体论思想与儒释道三教的源流关系(30 分)四、给下列原著标点译成现代汉语(20 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飞因非因市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也与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之疲癃残疾惸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性唯肖者也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欧洲哲学史(含原著)试题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考试科目:欧洲哲学史(含原著)试题:一、写出下列哲学著作的作者或哲学家的著作(每题2分,共10分。

报考外国哲学专业的考生不做,报考其他专业的考生做)1、亚里士多德2、《神学大全》3、《人性论》4、《人是机器》5、黑格尔二、简明解释下列哲学名词或命题(每题5分。

报考外国哲学专业的考生选做4题,共20分):1、德性即知识2、四因说3、教父哲学4、宗教改革5、实体即自因6、启蒙运动7、知识学三、简述莱布尼茨的单子论(20分)四、试论康德关于知性为自然立法的思想五、解释分析下列哲学原著选段(每题15分。

报考外国哲学专业的考生全做,共30分;报考其他专业的考生选做1题。

共15分;)1、如果有人问:我们对于事实所作的一切推论的本性是什么?适当的答复似乎是:这些推论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上。

朱子、象山和阳明哲学终极天理的实在性与内在性

朱子、象山和阳明哲学终极天理的实在性与内在性

朱子、象山和阳明哲学终极天理的实在性与内在性作者:刘笑非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05期关键词:终极天理;实在性;内在性;朱子;象山;阳明摘要:在宋明理学终极天理的实在性上,朱子、象山、阳明均持肯定态度,只是阳明强调心理一体,心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在终极天理的内在性上,朱子兼强调其内在于万物与内在于人的两个方面,所以他的工夫论既有向外的“道问学”,又有向内的“尊德性”;象山和阳明强调其内在于人上,故而他们的工夫论重在向内的“尊德性”。

由于象山没有指出心在本体论上与终极之理是一体的,所以他并没有详细论证心对于外物的统摄地位。

这一点直到阳明才得到了较好的处理。

中图分类号: B82-0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4)05062107第5期刘笑非:朱子、象山和阳明哲学终极天理的实在性与内在性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2卷学界关于宋明理学的分系,有以传统的朱陆两系说、劳思光为代表的一系说、牟宗三和冯友兰为代表的三系说,以及晚近向世陵提出的四系说。

①尽管这些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分系原则,在总体来看,他们共同之处在于:朱子一系与陆王一系的区分。

这种区分在南宋朱子收稿日期: 20140220基金项目:安徽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资助(33190068)作者简介:刘笑非(1977-),女,山东曲阜人,副教授,博士后,主要研究宋明理学、朱子学。

引用格式:刘笑非.朱子、象山和阳明哲学终极天理的实在性与内在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621-627.①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参考向世陵《“接着讲”与理学的“被讲”——冯友兰、张岱年先生的宋明理学三系说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向世陵《理学的流派与性学的价值》,《哲学研究》1999年第9期;向世陵《“性与天道”问题与宋明理学分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林维杰《宋明儒学之分系问题及其诠释学上的意涵》,《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第三章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 赖力行教授课件

第三章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 赖力行教授课件

第三章结构主义与叙事学第一节结构主义批评的语言学背景及其特点结构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在法国风行一时的哲学和人文科学思潮,主要包括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人类学、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三大领域,此外,还有拉康的结构心理分析和阿尔都塞的结构马克思主义。

何谓结构主义?简言之即对各种关系的研究。

结构主义之父列维-施特劳斯说:“结构主义所要研究的中心课题,就是从混乱的现象背后找出秩序来。

”这种秩序就是事物的结构关系,包括事物内各成份之间的组合法则和各现象之间的共同模式。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有列维-斯特劳斯,巴尔特,托多洛夫,格雷马斯,布雷蒙,热奈特等,他们的研究角度各异,运用的概念也有区别,但都表现出对简约化系统分析的科学方法的信赖和对叙事作品内在规律的注重。

一、结构主义批评的语言学背景结构主义批评是一种带有科学主义倾向的批评方法,他们的出现与20世纪人文学术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从学术背景来说,索绪尔的语言学为20世纪结构主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

索绪尔1913年去世,他生前对印欧语系的研究成果只是在他的学生之间流传。

1916年,他的学生把索绪尔三门课程的讲稿整理出版,名为《普通语言学教程》。

《普通语言学教程》最富独创性的是归纳并提出了结构语言学的4项法则: 共时和历时、能指和所指、语言和言语、横组合和纵聚合,以及贯穿于他的全部理论中的“二元对立”方法。

“共时性”和“历时性”。

这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所谓“共时”的研究,是在时间的某个特定点上对语言的结构关系进行考察;所谓“历时”的研究,是考察语言从时间的某一点到其后的某一点所发生的变化。

索绪尔认为,语言既有它的历史范围,也有它当前的结构的属性。

研究语言不仅应根据语言的个别部分,历时地研究,而且更应该根据语言个别部分之间的关系,共时地研究。

19世纪语言学往往把单个因素从语言结构中抽取出来,进行“历时性”的研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结构,因此强调语言学应该把语言诸因素的各种复杂关系综合起来考察。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潮,它们对于翻译实质的分析也有着不同的视角。

本文将从两种哲学思潮的视角分别分析翻译实质。

结构主义的视角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结构和规则组成的。

翻译实质也同样如此。

翻译实质不仅仅是在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是在文化、语境、历史等多个方面的结构和规则的转换。

在翻译中必须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结构对应关系,从而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例如在翻译“我爱你”这个句子时,必须考虑到汉语和英语中的人称、时态等方面的结构对应关系,才能正确翻译出来。

解构主义的视角认为,任何文本都存在着多个意义层面,这些层面之间相互影响,互相构成。

翻译实质也同样如此,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对文本多个意义层面的重新构建和再现。

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和转换,从而寻找到最合适的意义表达方式。

例如在翻译中国的名著《红楼梦》时,必须考虑到中文文化所包含的多个文化喻示和象征,在翻译成英文时就要找到对应的英文文化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对于翻译实质的分析各有侧重。

在翻译实践中,需要综合这两种哲学思潮的视角,从结构和规则的对应关系中寻找到最合适的意义表达方式,并在多个意义层面之间进行灵活的切换和转换,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无缝连接和交流。

论中西本体论的差异|邓晓芒

论中西本体论的差异|邓晓芒

论中西本体论的差异|邓晓芒论中西本体论的差异|邓晓芒来自《世界哲学》据说用“本体论”一词来译西文的ontology的最初是日本学者,由此影响到中国人,“但20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学者已逐渐放弃‘本体论’而采用‘存在论’一词,大约从50年代至今便几乎完全用‘存在论’代之,‘本体论’这一术语已经消失。

”而中国人则沿用“本体论”一词直到今天,虽然已经有许多人提出这个词不能对应地翻译西方ontology一词,并提供了多种选择,如“存在论”、“存有论”、“是论”、“本是论”等等,但不论他们说得多么振振有词、多么在理,然而一到要一般地谈论西方的ontology时,往往不知不觉地顺从了原来的“本体论”的译法,反而觉得自己所提出的新译法很“别扭”。

为什么别扭?无非是觉得在中国语境中,“存在论”和“是论”以及任何其他译法都不如“本体论”那样能够表达一种最高、最根本、最真实的大学问,反而显得像是一种咬文嚼字的雕虫小技。

然而,这样一种感觉或语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就要涉及到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了,这就是对经验事物的执着和对语言本身的根本性忽视。

我们先来看看这种习惯对中西本体论的起源的影响。

一、中西本体论的由来中国古代“本体”一词是由“本”和“体”两个字合成的,这两个字大概属于中国最原始的造字之列,它们代表了中国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最朴素的看法。

“本”字据许慎《说文解字》:“木下日本,从木,一在其下。

”与此相关的有“柢”:“木根也,从木,氐声’;株”:“木根也,从木,朱声”;“根”:“木株也,从木,艮声”;与之相对的有‘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显然,“木”是植物,是农业民族赖以为生的“根本”,而木的根本则是在木之下的“本”,木死本存,本在末荣。

《诗·大雅》云:“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论语·学而》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易·系辞》云:“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最新版)目录1.引言:介绍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2.意、象、言的定义与关系3.意的内涵与美学价值4.象的创造与美学表现5.言的传达与美学实现6.结论:总结意、象、言在中国美学中的重要性正文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入探讨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朱良志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美学中的核心概念——意、象、言,并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意、象、言是中国美学中的三个基本元素。

意,指的是审美主体内心的情感、思想和观念,它是美学的灵魂和核心。

象,是审美主体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和体验,它是意的表现和象征。

言,是审美主体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意的方式,它是象的传达和延伸。

在意、象、言的结构中,意的内涵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包括了审美主体的情感和思想,也包含了他们的文化背景、历史经验和社会环境。

意是美学的灵魂,它赋予了象和言以生命和意义。

象的创造和美学表现是意、象、言结构中的关键环节。

象是意的外在表现,它是审美主体对外在世界的独特感知和体验。

通过对象的创造,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意念和对世界的理解具象化,从而实现了意的美学表达。

言的传达和美学实现是意、象、言结构中的最后一环。

言是审美主体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意的方式,它是象的传达和延伸。

通过言的传达,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意和象传达给其他人,实现了美学的交流和共享。

总的来说,意、象、言在中国美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们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意是美学的灵魂,象是意的表现,言是象的传达。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天予的结构实在论体现在对本体、结构和建构等三个概念的理解上。

1、本体:
曹天予认为,本体首先是指世界存在什么;其次是在某一研究领域,理论结构中不可还原的概念元素;再次是基本本体和其他基本存在之间有相互联系,但本体的存在不依赖于外在任何东西,本体是真实的、自主的存在;再次是在确定的研究领域,所有现象都可由本体推导出来,现象是本体的行为结果;最后他认为本体是有相对性的。

本体的相对性主要体现在:(1)在分析还原中本体不可再分,是最终的成份。

它客观存在,由认识能力、实验能力决定;(2)本体在不同概念框架,不同研究领域不能相互还原;(3)世界有层次结构,本体是开放的,唯一的本体不存在,只有各个领域的还原,没有大统一的理论。

2、结构:
曹天予指出,结构是一系列成份之间稳定的关系系统。

一个理论的结构,分数学结构和物理结构。

数学结构是自我穿尽的,结构在本体论上优先,成份只是占位者;物理结构由成份的物理性质决定,成份在本体论上优先。

曹天予理解的结构中,数学结构必须赋予物理内涵,否则没有实际意义。

赋予物理内涵的结构是物理结构,物理结构由成份的物理性质决定,即由本体的物理性质决定,没有成份就没有物理结构,也就没有物理结构的实在性。

通过结构,我们看到成份,看到本体,看到结构的实在性。

结构是成份之间稳定的关系系统,表明成份之间有稳定的相互作用存在,是稳定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成份之间的稳定结构,相互作用建构实在论与结构实在论是相通的。

3、建构
曹天予的“建构”,是指“科学理论的结构是开放的,我们对世界实在性的认识是开放的。

科学的实在性是在特定历史阶段建构出来的东西,可以修正,具有历史特征。


曹天予强调通过结构去认识本体,但又认为科学的本体具有开放性,经验证据在变化,理论结构也在变化,必然导致本体的变化。

例如电子的建构就经历了汤姆逊“蛋糕模型”,卢瑟福的“行星模型”,玻尔的“轨道跃迁模型”,量子力学的“电子云模型”,量子场论的“真空态激发模型”等等的变化。

通过结构去建构本体,结构是实在的,本体也是实在的。

结构变化,本体也发生变化,本体是开放的。

三、结构实在论的三个版本
结构实在论有三个不同的版本,它们共同的目标是反对反实在论。

1、沃热尔(J.worrall)的“认识版本”。

认识版本的哲学背景是康德的“自在之物”,承认本体的存在,但不可知,可知的是形式和结构。

形式和结构是连续的,具有实在性。

他说:“转移中有连续性或积累,但连续性是在于形式或结构,而非内容。

”“我们所知的是这一‘形式或结构’,而本体论的内容虽然还保留,但不可知。


认识版本的科学背景则以电磁场为例。

电磁场理论在科学革命中,保留下来的是麦克斯韦方程的形式和结构,它是连续的,可知的,本体的内容虽在,但到底是什么尚不可知。

2、法兰奇和雷迪曼的“本体版本”。

本体版本的哲学背景是康德的“通过关系才有对象,关系是第一性的。

”他们认为世界只有关系和结构,物体=结构=本体。

粒子和场谁最基本?波粒无法
统一于同一微观客体,量子对象不可追踪,只有结构是实在的。

他们说:“……本体形式的结构实在论是对本体的重新概念化,在最基本的形而上学层面,从物体变成了‘结构’。


本体版本的物理背景,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来源于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的实验事实。

到目前为止,在微观世界,人们还无法合理地将波粒二象性有机地统一在粒子模型和波动模型上。

他们不是去寻找波粒统一的新模型,追寻量子的形上对象,而是试图重新定义本体论概念,从而达到消解认识上的困惑。

这显然是一种被动的哲学处理方法。

3、曹天予的“知识论(或认识论)版本”。

曹天予的知识论版本在第二部分已做了基本介绍。

在本体论认识上,曹天予既不赞成本体不可知,也不赞成关系第一、结构就是本体。

曹天予主张通过赋予物理内涵的数学结构去认识本体,结构只是成份之间稳定的关系系统。

曹天予认为成份先于结构,成份自身没有结构。

我们的理解,成份就是由结构所承担的本体。

与相互作用实在论中的“自在实体”属同类概念。

曹天予反对相对主义。

他指出,人类的感觉印象应有一个序列,谁先谁后是公认的,这正是逻辑学产生的基础;在人类的整个知识结构中,内在的稳定性将形成对象的稳定性,这个稳定对象就是所指称的本体(成份);事物之间普遍有联系,这将形成因果性概念。

我们认为,对于自然界,这种普遍联系就是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它将形成物理学中的因果关系,是物理学哲学研究对象。

曹天予认为,他的知识论版本与其他版本之不同,主要在于鼓励物理学家用物理术语来解释数学结构,用成份来理解物理结构。

鼓励物理学家深入研究物理世界,发现更多的自然类,回答更多的为什么,提供现象的更多的说明。

而结构实在论的其他两个版本,很可能会满意于现象学的描述。

曹天予指出,科学的客观性表现为五个方面。

一是建构性,通过结构,建构本体;二是历史性,科学发展有历史阶段;三是整体性,承认有超出结构性陈述的东西;四是修正性,科学理论可以不断修正,结构是开放的;五是革命性,科学理论修正到一定程度,新的实验证据会引起科学革命,革命中有连续也有断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