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信息技术教学论概述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教学导论第一章

信息技术教学导论第一章

小结: 信息技术具有方法的科学性、 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 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 程的快捷性以及功能的高效性 等科学技术的一般特征。
1.2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计算机文化论 计算机工具论 文化论升温 信息文化观
一.计算机文化论
计算机文化论时期核心在程序设计 的能力,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和利用 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多 以程序设计为主的语言课程开展。
信息技术教方法
王俊洁
课程开设的目的
出于培养合格计算机教师的需要 适用适应各级各类计算机培训的需要 提高人际交往本领,提高“情商”
课程学习的目标
了解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其目前的教学 动态; 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教 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案的撰写及初步的教学 能力; 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整合 的理论;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教学与素质 教育及信息技术设备的建设和维护; 具有初步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为学生成为优 秀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信息文化观
信息文化观时期人们对信息的认识 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形成了文化理 念。培养和提高信息素养成为该阶 段核心目标。教学内容中更强调知 识技术后的文化内涵,定位于信息 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上。
1.3信息技术教育国际发展特征
外围层面 1.出台相关政策支持 2.强调在其他学科的应用 3.重视环境的改善 4.加强教师的培训 课程层面 1.开设形式多样性 2.课程设置一贯性 3.目标关注全面性 4.课程内容稳定性
教学的组织形式
讲授课程 评价讨论 试讲(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说课) 教学见习 课程设计
第一章 信息技术教育概述
1.1信息技术概述 1.2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1.3信息技术教育国际发展特征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件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件
案例教学法以真实的案例为基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这种方法能够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 新能力。
03
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与工具
数字化教学资源
01
02
03
数字化教材
提供电子版教材,方便学 生随时随地阅读和学习。
多媒体素材
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 ,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在线课程资源
提供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信 息技术课程资源,拓宽学 生视野。
在线教育平台
在线课程平台
提供在线学习、作业提交 、在线测试等功能,方便 学生学习和教师管理。
互动教学平台
支持实时在线讨论、答疑 、作业互评等功能,促进 师生互动。
学习管理系统
《信息技术教学论》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信息技术教学论概述 •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与技巧 • 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与工具 •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与反思 •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01
信息技术教学论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研究信息技术在 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发展及其规律 的一门学科。
协作学习法
总结词
学生分组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详细描述
协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等方式进行学习。这 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案例教学法
总结词
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核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 任务展开学习,通过完成任务来掌握知识和技能。这种方法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 作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概论--电子版教材讲解

信息技术概论--电子版教材讲解

信息技术概论--电子版教材讲解
本文将简要介绍《信息技术概论》电子版教材的主要内容和讲解。

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等。

其中,主要介绍了信息技术的本质是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独立计算机时代、网络时代和智能化时代,应用领域包括教育、医疗、金融、交通等。

第二章:计算机硬件
本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基本原理。

其中,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的五大组成部分,即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控制器和运算器,计算机的机器指令和指令系统。

第三章:计算机软件
本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其中,主要介绍了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开发工具等。

第四章:计算机网络
本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通信协议、
互联网和局域网等。

其中,重点介绍了TCP/IP协议族和Internet协议、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性能分析等。

第五章:信息技术的应用
本章主要介绍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其中,主要介绍了
教育、医疗、金融、交通、文化等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总结
本电子版教材主要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

通过学习,读者可
以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

同时,本教材还可以作为
信息技术专业课的参考书和学习教材。

信息技术教师考编知识点

信息技术教师考编知识点

信息技术教师考编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信息技术教学论》①基本定义:就是关于怎么教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理论,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②重要程度:在信息技术教师考编中非常关键,它是考查你是否能胜任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

③前置知识: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像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等。

④应用价值: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论来规划课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就像建房子得有图纸一样。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它处于信息技术教师知识体系的中心位置,与信息技术知识、教育心理学等都有关联。

②关联知识:和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计算机编程知识等都有联系。

比如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就用到了心理学知识。

③重难点分析:重点是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及其适用场景。

难点在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④考点分析:在考编中常以简答题、论述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理解。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信息技术教学论就是指导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理论和方法的统称。

②特征分析:具有综合性,融合了信息技术学科特性和教学理论;灵活性,要能因地制宜地运用教学方法。

③分类说明:可以分为教学目标理论、教学方法理论、教学评价理论等。

比如教学方法理论就包含讲授法、任务驱动法等不同的方法。

④应用范围:适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但局限于不同地区教学资源不同,实施起来会有差异。

【方法技能类】①基本步骤:以任务驱动法为例,先设定一个任务,像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网页。

然后将任务分解成小步骤给学生讲解,学生去实践操作,最后对任务成果进行评价。

②关键要点:任务的设置要有明确目标、难度适中;在实践操作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

③常见误区:给的任务太简单或者太难;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参与度过高或者过低。

④技巧提示:可以根据学生兴趣来设定任务,这样学生积极性更高。

四、典型例题例题一《教学方法选择》①题目内容:如果你要教初中生信息安全知识,你会选择哪种教学方法,为什么?②解题思路:要考虑信息安全知识的特点,以及初中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论

信息技术教学论

信息技术教学论一、1.信息技术是采集、分析、加工、存储和利用信息的设备的手段和方法之和。

2.(南国农)信息技术包括: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整合技术3.学科教学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规律):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4.学科教学论的学科特点:理论性学科;与相对应的学科相结合,应用于相对学科中;之前称“学科教学法”,教会学生上讲台;只适用该学科,不能升级为一般理论。

5.信息技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信息技术在教学时应遵循哪些原则和方法;评价;环境;教师专业化6.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特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属于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找寻其理论方法和规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也不断发展;以信息技术科学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7.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以学为主;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理论(教学设计)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和研究的能力。

二、1.课程目标:是某一门类或科目学习完成以后所需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是课程设计的基本环节和重要因素。

2. 2000年,国家奖计算机课程改为信息技术课程;2003年,颁布了《全日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目标》。

3.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4.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三、课程内容——教材,学习经验,学习活动1.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学生需要,社会发展及学科知识体系2.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连续性,整合性,顺序性3.呈现方式:直线式,螺旋式四、(本部分内容是当时课上各小组讨论的结果)1.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基础性;工具性;发展性,时代性;实践性;整合性;迁移性;科学性;人文性2.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发展性,时代性;操作性强;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应用于其他学科;个性张扬,好奇心强;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创新能力强,会迁移;局限:不作为考试科目,学习资源相对不丰富。

信息技术教学论

信息技术教学论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综述前言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它是将一般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相结合,对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有关的一般教学理论,并对其进行整合、补充、发展和完善,且研究信息技术教学规律的学科。

一信息技术教学论的主要内容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第一章从个人、教育和社会三个层面介绍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阐述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政策、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第二章对信息技术的学科体系、知识结构以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联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第三章在对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信息技术的课程形态、内容组织、教材编排和课程资源建设等;第四章以系统化教学设计思想为基点,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基于批判性思维和算法思维的教学设计程序与方法、学习评价,以及教学与实验环境的营造等;第五章分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的基本过程,指出教学应变策略和加强教学对话的基本方法,给出应用技术优化教学的基本思路;第六章在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过程的基础上,介绍信息技术常用的教学研究方法和实施手段;第七章在对教师专业发展基本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专业发展过程和影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然后从专业情意、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结构三个维度阐述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最后给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路线图和具体的发展策略二信息技术教学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

它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属于新兴学科,在教学中如果仍彩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不但会使直观生动的计算机知识变得抽象、呆板,更会使学生听课时感到被动乏味,这样给教、学两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很大的。

信息技术课既没有形成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又没有教法可参考。

信息技术教学论

信息技术教学论
16
行动研究法操作( 三、行动研究法操作(重 点)
• 问题 计划 行动 评价 反思 问题—计划 行动—评价 计划—行动 评价—反思 • 5、反思 、
• 回头看,反过来想。毛泽东的战后 回头看,反过来想。 总结。 总结。
• • • • 效果不好。 (1)效果不好。 查找原因 违背了什么道理? 新的办法是什么?
• 直观评价观察行为:眼神、表情、精神状 直观评价观察行为:眼神、表情、 注意力、小动作、气氛。回答、发言、 态、注意力、小动作、气氛。回答、发言、 活动、制作及实验操作。 活动、制作及实验操作。 • 直观评价观察手段:眼睛(耳)、摄像机、 直观评价观察手段:眼睛( )、摄像机、 摄像机 录音机( 录音机(议)
信息技术教学论
主讲:
韦瑜
1
第一章 信息技术教学论概述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含义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信息技术教 学论简介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特点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开设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目的
信息技术教学 论的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要求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论内容体系的发展
10
重点) 三、行动研究法操作(重点)
• • • • 4、评价(对行动效果好坏进行评价) 、评价(对行动效果好坏进行评价) (1)直观评价 )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看听,直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看听,直观评价。 直观评价准确性决定于评价者学识 准确性决定于评价者学识、 直观评价准确性决定于评价者学识、经验
8
重点) 三、行动研究法操作(重点)
• 问题 计划—行动 评价 反思 问题—计划 行动 评价—反思 计划 行动—评价
• 2、计划(方案和办法) 计划( 计划 方案和办法) 问题的原因 • (1)分析问题的原因 )分析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论

信息技术教学论

第一章信息技术教学论概述1、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是信息技术的两个基本要素。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的分类体系结构包括信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三个基本的层次。

2、信息技术教学论:信息技术教学论是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现象和问题,揭示信息技术教学规律,指导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一门理论兼应用的学科。

3、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全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包括:(1)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和任务;(2)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3)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5)信息技术教学环境;(6)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4、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基本特点:(1)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边缘性学科;(2)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3)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发展中的理论;(4)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具有创新型的理论学科。

5、开设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目的: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和信息技术科研的能力。

6、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要求:(1)端正态度,明确信息技术教学论学习的重要性;(2)重视方法,提高能力;(3)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

7、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以计算机学科教学研究为主和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为主的阶段。

第二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1、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1)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2)信息技术教育引发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3)信息技术教育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2、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2)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3)有效支撑其他学科的课程改革;(4)为培养信息技术人才起到奠基作用;(5)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技术活用能力,日本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英国信息技术教育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信息技术教学论》学案
学习目标:
1. 回顾所学课程,了解《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2. 明确《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学习目标、研究对象、学习过程与方法。

3. 做好学习课程的心理准备,确立学好课程、提升教学与研究的能力的信心。

学习内容:
一、《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1.回顾所有所学课程,分析《信息技术教学论》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这个课程体系中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进行了大概三个方向的倾向性选择,即:计算机科学方向、教育影视方向与信息技术教学方向。

在计算机科学方向又具体分为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软件应用等方向。

每个同学都可以在各方向课程合格基础上选择一个方向深入扎实地学习。

根据教师教育公共课《教育学》中对教师知识素养要求的阐述,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本体性知识、丰富的条件性知识与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以上专业课程,均属于教育技术学本专业教师必学的本体性知识,即能胜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掌握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

2.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之一:即培养各层次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论》是教师教育类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延续;也整合了教育技术学的所有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专业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本体性知 信息技术教学论
多媒体艺术设计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导论 教育传播学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 教与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论
教师教育公共课 教育影视方向 计算机方向 计算机基础 数字影像技术 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计算机平面动画设计 计算机三维动画设计 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网络教育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 教育电声电视系统 电视教材设计与制作
信息技术教育方向 教育学 心理学 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
识、教师条件性知识的积累与聚焦的课程,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效果终极检验的课程,因此,该课程地位超然于其他专业课。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大家需要不断回顾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内容;还要将之与随后的校内外教学实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与其他如语文教学论、数学教学论等教学论课程的学科性质一样,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它是将一般教学理论与信心技术学科教学实践相结合,用来指导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同时在此基础上研究一般理论,对有关的一般理论进行整合、补充、发展和完善,并研究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规律的学科。

三、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从对该课的学科性质了解,信息技术教学论主要研究两个方面: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理论方面包含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理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信息技术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与专业发展等。

实践方面包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环境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有关技能,以及如何进行教学研究等。

具体来说,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即为什么开设这么课程?开设这门课程学生要达到何种素
质?主要包括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地位与作用及课程目标。

2.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

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主要包括中小学信息技术的
教学内容、教材知识体系。

3.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主要包括中小学信
息技术教学原则、教学设计、教师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内容。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即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的效果”。

5.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主要包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

6.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及其发展。

四、信息技术教学论的课程目标
本课最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素质。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通过本课的学习,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能树立素质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理解并形成现代“教学观”,在教学中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发展。

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问题做到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在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基础上学会学习。

2.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从课程论出发,学生要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从教学论出发,学生要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规律、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知识;从学习论出发,学生要掌握学习的基本原理、学习心理、学习策略等理论与实践知识。

一般来说,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学生应具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的能力。

具体包括学生能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教案编写、实施教学、进行评价;会听课、评课、说课。

通俗简要概括,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说课任务,为后期进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实践打好基础。

3.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能力。

教学研究是为了促进教学更有效进行。

更有助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因此,除了课程教学外,学生还应该掌握如何进行教学研究,改进教学的能力。

五、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本门课程实施翻转课堂学习。

贯彻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

教师提供大量课程资源,包括理论教学微视频、课程教学大纲、教材、范例教学教学设计、教案、说课稿、教学视频、评价表、试卷等。

教学中采用范例教学、案例教学、游戏与讨论等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

在课前、课中、课后,同学们需要花大量时间,通过各种形式完成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

1.理论学习。

本门课程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很多。

包含中小学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原则与方法、课程环境与教学组织形式、课程评价等。

主要采用课前自学微视频、阅读教材与电子资源;课中讨论、课后反思与作业等形式进行。

2.教学实践。

本课的教学实践包括编写教案、制作课件、讲课、听课、评课、说课、编制评价表及试卷等;在实践中进行行动研究。

主要学习方法采用练习法、角色扮演法、协作学习与行动研究。

要求课前进行理论学习、完成教学设计与教案、说课稿的编写、模拟授课或说课;课中讨论与评价;课后小组评价与反思。

通过多轮实践,切实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六、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第1章信息技术教学论概述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课程
第2章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作用与目标
第3章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设置
第4章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5章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环境与教学组织形式
第6章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第7章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培养
第8章教师专业化发展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第三部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
第9章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第10章信息技术课程微格教学
第11章信息技术课程听课、评课与说课
第四部分第12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七、参考书目:
1.雷体南、叶良明,信息技术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第2版
2.吴军其,新理念信息技术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3.吴军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技能训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4.黄宇星,信息技术微格教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5.胡秀琴,走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2版
6.王馨、郭丽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7.王荣良、高淑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案例发展点评,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8.朱彩兰、李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9.董瑞侠、张红玲,课堂演讲艺术,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10.希尔伯特.迈尔著,黄雪媛、马媛译,怎样上课才最棒——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11.赵国忠,说课最需要什么——中外优秀教师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12.孙立仁,微格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年
13.孙立仁,微格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微格教学教程系列),科学出版社,1997年
14.孙正川,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15.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6.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17.邬家炜,《信息技术教学论》,湖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18.杨威,《信息技术教学导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19.周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
20.周勇、赵宪宇,说课、听课与评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21.荣静娴、钱舍编著,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思考:
1.你怎么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论》的课程地位与课程目标?
2.如何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论》与一般课程论、教学论的关系?
3.在这门课上我们要具体做些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