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教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案(晋祠)

教案(晋祠)
四.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晋祠的悠久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你不能不为古人的匠心独具而赞叹。只有单纯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实在活力不大,而一切诗情画意寄情托性,还须观赏者审美心理的再创造。充分调动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条件,创造丰富的、流动的步移景异的画面,既有理性的分析,又有浪漫的想象,情景交融才是晋祠之美的真正所在。
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又有何特点呢?(生动,精巧。)
鱼沼飞梁的奇特体现在哪里?(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
(补充: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架虚为桥,若飞也。”故曰:“飞梁”。)
其他建筑的特点是什么?(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倾听
思考、、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晋祠的悠久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
设计思路
“剪桐封弟”——整体把握——深入剖析
板书
晋祠
梁衡
优美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物
教学过程:
补充:晋祠圣母殿的彩塑是我国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她们各有专职,身份、性格无一雷同,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丝毫毕现。这组国内罕见的侍女群像,在艺术风格上,已经摆脱了南北朝以来宗教和神的束缚,而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刻画上,它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决不会是建筑主人的意图,而恰恰是雕塑艺人的深刻构思。从中,我们看到了北宋社会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真实人物,体会到她们之间的社会和由此产生的复杂心态和深刻个性。侍女们生活的年代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是艺术却把她们真实、永远地再现给了后人。告诉我们,在1000年前,有这样一些人就是这样地生活着。不朽的艺术造就了不朽的形象,不朽的形象使我们充分感受到艺术的神奇,这就是晋祠宋塑带给我们的感悟和启迪。

《晋祠》教学设计-04

《晋祠》教学设计-04

《晋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比喻、对偶、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3.通过对语段中关键词语的分析,了解说明中运用描写的方法及其效果。

二、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

说明文中,由于说明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如果从写作方法和表达形式上加以区分,说明文又可以分成两种基本样式:一种是平实性说明文,包括说明事物内容、历史、情状的介绍性说明文,解释事物存在和发展道理的阐释性说明文,简述事物、事理发展过程的叙述性说明文等,另一种是文艺性说明文,即运用形象化的文学手法所撰写的说明性文章,包括知识小品、科普读物、名胜古迹解说词等。

<晋祠)就是一篇以实体事物为说明对象的文艺性说明文。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脉络。

(1)讨论:本文说明对象是晋祠,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2)讨论:照应这一特点的是哪些段落?以板书形式归纳:优美的自然景色(2-5段)悠久的历史文物(6—11段)(3)讨论:第二、三部分各以怎样的顺序来说明?引导学生根据每段的中心句或关键词句来分析,从“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这里的山……”“这里的树……”和“这里的水……”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这段文字是先总说后分说,由外到内。

从“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一是圣母殿”,“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和“三是殿前的鱼沼飞粱”以及“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还包括……”“全祠除逐组建筑外,还有……”“园中的许多小品……”这些语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部分内容是先说主要的后说次要的。

(1)这段文字说明了晋祠的树的哪几个特点?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2)文章用哪些词语,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周柏”的特点?(3)文章用两个比喻句说明了“左扭柏”的什么特点?(4)文中“地下旋起的一股烟”改为“地下冒起的一股烟”行不行?(5)与这个“旋”字相呼应的有哪两个字?(6)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明确:这段文字说明了晋祠的树古老劲苍、造型奇特。

于漪《晋祠》教案

于漪《晋祠》教案

于漪《晋祠》教案教案标题:于漪《晋祠》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和分析《晋祠》这首古文诗,学生能够理解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晋祠》这首古文诗的主题和情感。

2. 学习和分析古文诗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

教学准备:1. 课文《晋祠》的复印件。

2. 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3. 教学投影仪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古文诗知识,如古文诗的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提问学生对于古代文化遗产的了解和重要性。

步骤二:朗读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朗读《晋祠》,并引导学生跟读。

2. 分析诗中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3. 分析诗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步骤三:讨论与互动(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讨论作者的表达方式。

2.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和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和讨论,扩展学生的思维和见解。

步骤四:写作与表达(20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晋祠》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学生交换作文,互相阅读和评论,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3. 鼓励学生将作文发表或朗读给全班听,并进行讨论和反馈。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参与和表现。

3. 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其他古文诗,拓宽他们的文学素养。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古文诗的魅力和表达方式。

3. 鼓励学生参加古文诗朗诵比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教案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晋祠》这首古文诗,掌握古文诗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晋祠》教案

《晋祠》教案

《晋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晋祠》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让学生理解《晋祠》的结构和内容。

3.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理解《晋祠》的结构和内容。

2. 难点: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通过讲述晋祠的相关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晋祠》的背景和作者(10 分钟)
- 介绍作者梁衡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 讲解《晋祠》的创作背景。

3. 解读文章结构和内容(15 分钟)
- 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

- 详细解读文章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晋祠的历史、文化和景观。

4. 学习重点词语和句式(10 分钟)
- 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让学生掌握其用法。

-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总结《晋祠》的主题和内容。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晋祠》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晋祠-教案

晋祠-教案
出示一组图片。
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山川锦绣之美。
希望学生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能够走进我们今天的主题。
读全文,
抓句子,
品语言
认真阅读文本,找出文中每个段落中的重要句子、关键词语。
展评【前端学习1】中的学习成果。
1、找出每个段落中的重要句子。
2、说一说在这些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3、谈一谈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在展评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在读中体味,注重学生仔细聆听,自我发现,提出疑惑,自我解决,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再读文本,
梳理脉络
尝试画出文章的结构示意图说吗?
展评【前端学习2】中的学习成果
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画出结构示意图。
希望同学们能在讨论中不随声附和,敢于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讨论中去发现——原来我也行。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回顾整个单元,看看在段落划分中前后的重要句子,是否有所心得。
按照要求,自主完成作业。
作业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晋祠
Hale Waihona Puke 梁衡【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朗读、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感受晋祠的风景美和建筑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疏通课文层次结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晋祠》教案

《晋祠》教案

《晋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 《晋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欣赏、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晋祠》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
1. 《晋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 《晋祠》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法:教师讲解《晋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 欣赏法:教师播放或朗诵 《晋祠》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

3.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晋祠》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 《晋祠》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 《晋祠》的兴趣。

2. 讲解新课:教师讲解《晋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3. 欣赏新课:教师播放或朗诵 《晋祠》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

4. 分析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晋祠》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 《晋祠》的文化价值。

五、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欣赏和分析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结果评价:通过测试或作业,检查学生对 《晋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年级下册《晋祠》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晋祠》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晋祠》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晋祠》全文。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晋祠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学会通过图片和文字描述景物的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晋祠》的阅读与理解。

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晋祠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的介绍。

2.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难句理解和解释。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发音。

对晋祠建筑特点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课文《晋祠》全文。

与晋祠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生字词卡片。

3.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录音机或播放器。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晋祠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并对晋祠产生好奇心。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字词。

4.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描述方法和表达方式。

4.4 图片与资料展示:教师展示与晋祠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5 总结与作业: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发音。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幅与晋祠相关的图片,用文字描述其特点和意义。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学生的朗读、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

观察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练习。

第六章:教学内容与安排6.1 教学内容:课文《晋祠》的深入学习与分析。

生字词的巩固和运用。

晋祠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的深入探讨。

6.2 教学安排: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晋祠》教案及教学得失

《晋祠》教案及教学得失

梁;其它建筑群;园中的小品。圣母殿的特点是雄伟,巧夺天工;木雕盘龙的特 点是生动,精巧;鱼飞梁的特点是奇特,罕见;其它建筑的特点是古朴优美,用 工精巧;园中小品的特点是极具匠心。 更多精彩推荐:初中>初二>语文>初二语文教案
&rdquo;),今天,我们一起来到这个神秘的地方,去探索这一奇异现象的奥
秘吧!
(二)、自主阅读课文,交流发现:
引:下面我们来自主阅读这篇课文。
问:阅读之前,我们回顾一下自主阅读一篇文章读、评价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早自习我们预习了课文,已进
行了积累性阅读,本节课将完成后三个阶段的阅读。我们把这三个阶段设
为:游死海 护死海、建设死海&rdquo;两大板块。
问:我们来说说阅读说明文应抓住哪些问题呢?(生答师梳理)
1、
组织自主阅读:
为了帮助大家阅读理解,先请听一段关于死海的介绍。将带领大家游览死
海&rdquo;(放课件 B 第 1 张:电影文件 MPEG)
2、读课文,标出写晋祠总特征的句子,指出围绕总特征具体介绍了哪些景
同学们很喜欢音乐,这点大家不否认吧?西方 19 世纪的艺术家把建筑称为
凝固的音乐&rdquo;,除了形容建筑和音乐一样有着明确的音律以外,也说明
完美的建筑犹如一曲完美的乐章,表现为一种和谐的旋律。而中国园林则是
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在不
同的季节里呈现出不同的风光。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座北方的园林晋祠。
《晋祠》教案及教学得失
教学目标: ⒈ 认识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的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⒉ 进一步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⒊ 了解晋祠的悠久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 想感 教学重点: 精读重点语段,领悟关键词语的含义及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祠》教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晋祠》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生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说明文中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效果,明确说明顺序。

3.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从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角度入手感受晋祠的“美”。

教学难点在说明文中通过合理的顺序的安排表达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ppt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要求 1. 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 在文中画出欣赏的语句并加以旁批。

3. 查阅有关晋祠的资料,提出疑问题写于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生
1. 读准下列字音。

(ppt3)
wèng she cūn yìn yǎn yù mo mo
悬瓮山拾级皴裂荫护偃卧老妪
脉脉
xuān xiè ran ran rán fāng
yíng
亭台轩榭冉冉不绝鳞甲须髯牌
坊瀛胜楼
2. 让学生谈谈初读感受。

(了解学生预习层次及其内在
能力)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 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晋祠,那么它最
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

(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2. 为什么是这句呢?(鼓励学生从全文结构看)
(因为全文是从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两个角度展开介绍的)引导学生分析结构:
(6~11)
板书:晋历史文物——悠久
(1) (2~5)浑然一体
(12)
祠自然风景——优美
(总分总)
过渡:悠久的历史与优美的自然风景共同构成了晋祠的美,罗丹曾说过:“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下面让我们随着梁衡的视线去领略晋祠的美吧。

四、精读课文,感受“美”
(一)研析2~5节,感受自然美
1. 总领晋祠自然美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晋祠的自然美在什么地方?
(第二节;山、树、水)
2. 老师读,学生思考,练习。

边听边想边做:
a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使我们对晋祠自然美的特征获得形象的认识?(描写与说明相结合)
b 请画出你欣赏的字、词或语句,加以点评;或画出你欣赏的景,谈谈你的见解。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语言,感受自然美。

多鼓励学生说)
山:用“拥”字形象生动说明了晋祠与山的地理位置;
树:用“挑”字极富表现力地说明树的“苍古”;
水:多“这里……,那里……,桥下有……,亭中有……,路边有……”
清“细流、碧波、游鱼碎石,历历可见”
静“叮叮咚咚”(“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淙淙的流水声里,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脱尘之感油然而生,令人叫绝。

柔“流势不大”“清请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晋祠流水如碧玉”
3. 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说明中有描写,刚才我们一起随着作者领略了晋祠的自然美,你觉得说明文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学生自主发言)
4. 小结:上文在说明晋祠的自然风景之美,用了描写的手法,这是很必要的,要使晋祠鲜活在读者的心中,离不开描写。

因为,美在形象,美在生动。

以后大家如果要写文章介绍某一个地方,可别忘了今天学的哦!
过渡:作者虽看不够晋祠的自然风景但他认为晋祠的最美在何处呢?(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是啊,自然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可历史文物可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汗水啊!一起领略吧。

(二)研析7~11节,体现人之美
1.晋祠林立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轩榭,作者却主要抓住了什么来介绍?(古建筑中的“三绝”: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
2. 为什么呢?(抓住典型的事物介绍特征。

又教会同学们一招喽)
3.“三绝”“绝“在何处呢?(学生默读讨论,前三组顺次负责三个内容,第4组负责10、11小节概括其内容)(明确:圣母殿——现存最早、殿内无一根柱子、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
木雕盘龙——现存最早、木质优良、工艺精巧;
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评价道:‘此式石筑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仅此一例,洵〈实在〉为可贵。

’”)
(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圣母殿内无柱子(南京无梁殿),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立交桥的雏形))
4. 第4组概括10、11节内容。

(次要建筑及园中小品,突出精巧、匠心独运)
小结:这里也用了描写的手法,让我们了解了晋祠的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

我们虽然没有亲临晋祠,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能说,这不是得益于文章生动的描写。

(三)结构分析,体会感情
1. 文章在介绍晋祠的历史文物时先重点介绍了“三绝”,再粗略的介绍园中其他景物,这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那对于晋祠的自然风景又是按什么顺序的呢?(每一部分都是总分,作者的视线是由高到低)(师板书)
2. 提醒学生看板书,作者介绍的顺序与开头总说的特征顺序并不一样,为什么先介绍优美的自然风景,再介绍悠久的历史文物?
(提示:晋祠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自然风景,还是历史文物的悠久呢?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人们是易于感受自然美呢,还是历史文物美?)
(明确:作者由浅入深,先写人们容易感受的自然美,再介绍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物美,符合认知的规律。

这一句的语序,突出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的赞美。

)小结:在这篇课文中,晋祠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美,这在于它的风景优美,也在于它的历史悠久,还在于梁衡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和合理的顺序安排啊。

五、总结全文,巩固学法
1. 在文中我们看出了作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我们也由衷赞美一句吧,集体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小节。

2. 结合板书,学法(PPT13)小结。

&#61618; 把握行文思路。

&#61618; 学会用描写进行生动说明。

&#61618; 抓住典型的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3. 小结全文: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晋祠》。

本文的作者就像一名高明的导游,一路娓娓而叙,侃侃而谈,带着我们在晋祠这幅优美的图画中驻足观景,留恋忘返。

有旅游爱好的同学,有机会一定去看看啊。

(PPT14)
六、小练笔,加强实践(课后作业)
咱们的校园也是非常美丽的,同学们是否可以学着梁衡,向大家介绍一下呢?试试看,仿照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和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PPT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