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的童年经验对_大卫_科波菲尔_中人物形象的影响
大卫科波菲尔人物形象特点及事例

大卫科波菲尔人物形象特点及事例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创作的同名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富有个性和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
以下将从不同方面讨论大卫·科波菲尔的人物形象特点,并给出相应的事例来支持。
首先,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善良和正直的人。
尽管他在童年时期经历了许多不幸和磨难,但他从未失去善良的本性。
他与同行的孤儿汤米·特拉德尔(Tommy Traddles)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在何时何地,大卫都会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此外,在与第一任妻子多拉·斯韦珀(Dora Spenlow)的婚姻中,尽管他们面临着各种困难和矛盾,大卫从未对她有任何恶意,反而一直对她充满爱心和体贴。
其次,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勇敢和坚强的人。
在失去母亲后,他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庭,受到虐待和艰苦的工作。
然而,他从未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持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与他的继父埃德温·鲍尔斯(Edward Murdstone)和他的姐姐简·墨卡伯(Jane Murdstone)的斗争中,大卫坚决保护自己的利益,并最终成功摆脱他们的控制。
他还勇敢地解救了自己的好友艾米丽·丁斯达(Em'ly)免于悲剧的命运,并站在正义的一方。
此外,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善解人意的人。
每当他看到他人处境艰难时,他总是竭尽全力帮助他们。
例如,在与劳拉·斯泰尔(Laura Steerforth)和她的丈夫詹姆斯·斯蒂尔福斯(James Steerforth)的关系中,劳拉受到了丈夫的虐待和伤害。
大卫不仅提供了劳拉需要的精神支持,还在她需要帮助时与她一起逃离了这段痛苦的婚姻。
他还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负起了责任,照顾他们的父母和奶奶,并关心他们的健康和福祉。
对于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的形象分析

对于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的形象分析
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是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
更斯的笔下一位典型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半自传性的男主角,在小说中反
映出狄更斯对人生和社会的见解。
作为一位典型的“小人物”,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被故事充分塑造出来,他在剧情发展中逐渐成长,而且深受狄更斯的赞扬。
他具有坚强的自尊心和行为顽强的毅力,以及仔细聆听他人的理解能力和
积极乐观的态度。
首先,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对生活充满坚强的渴望,他要求自己在生活中做出最好的贡献,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从小就
有这样的梦想,他认为人生是可以实现自己梦想的,只要勤奋努力,一切
都是可以完成的。
他经常在消极的情绪中不断地创造着积极的思想,他信
仰只要有勇气,就可以达到任何高度。
他一次又一次地改变自己的人生,
经历了多次考验,终于坚持到了最后,最终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实现
了自己的梦想。
其次,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也是一个非常热心的人。
他不仅关心自己,还会关心其他人。
他勇于面对困难,对同伴的痛苦
也非常关注,甚至乐于帮助他们度过困难。
他乐观且乐于助人,让痛苦的
人们看到希望的象征。
狄更斯童年生活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再现

compared associates。・・felt
to
狄更斯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成为 著名作家。
henceforth
hopes of growing up distinguished The deep
be
a
learned and
my the lx'80m.
m蚰.crushed
of
in
三、结论
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重 大意义,特别是对作家。虽然狄更斯幼儿 时期曾有过短暂的幸福,但是童年后期 却充满了羞辱的经历,这始终是他的心 结。在生活中,狄更斯对此保持沈默,而 在作品里,狄更斯对此却是敞开心扉:悲 惨的童年经历成为重要题材,并且成为 了他创作的源泉。狄更斯在《大卫・科波 菲尔》中描述着自己的历程,使之成为一 部反映他自己童年经历的小说。他塑造 的人物特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无限的 想象,使他的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成为 不朽的佳作。
e蚰not be
written
words
can
express the sunk into these my
that
I
to
ain
a
man;and wander
agony
of
my
soul舳I
desolately back
that time of my life..IIq
this
companionship; everyday
rememhraflce
to
sense I
had・・・never more;cannot
be
brought
back
any
be
written.r71
这次经历影响了狄更斯以后的生活 和工作,他从此开始关注那些被忽视和 虐待的儿童。 3.童年的梦想 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狄更斯希望 通过小大卫的形象展现在罪恶的环境中 期望得到一个充满爱的家的愿望与梦 想。当小大卫逃离仓库,狄更斯把他创作 成一个身无分文、内心绝望、最后受到姨 妈Betsey Trotwood帮助的孩子。从这个 线索中,我们似乎看到狄更斯自己就像 是一个可爱的、被遗弃的孩子。狄更斯灵 魂深处遭受的痛苦如此之深,以至于他 在成为名人并有一个幸福家庭后,却总 是梦见无助的童年。同饥饿、疾病,甚至 死亡相比,童年的梦魇更为可怕。在作品 中,狄更斯首次表达了他自己深有感悟 的、被家庭和社会忽视的情感。
探索不同的人物角色特点

探索不同的人物角色特点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大卫·科波菲尔是查尔斯·狄更斯所著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的主要角色之一。
作为一个经历了许多苦难和挫折的人物,大卫的性格特点展示出坚韧不拔、善良、勇敢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关怀。
首先,大卫表现出了他的坚韧不拔。
尽管他在童年时期遭受了许多虐待和折磨,但他从未丧失对生活的希望。
他通过读书来寻求安慰和力量,并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
无论遭遇什么困境,他都不会轻易放弃,并始终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
其次,大卫具有善良的品质。
他对他人的关怀和善意表现在他对朋友和家人的关心上。
他总是愿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无论是给予精神上的支持还是物质上的援助。
他的善良使他成为了他周围人们信任和依赖的对象。
另外,大卫展现了勇敢的一面。
无论是面对他的继母对他的虐待,还是在他的求学生涯中遇到的困难和逆境,他都毅然站了出来并勇敢地面对。
他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地应对挑战,并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后,大卫内心深处有着对他人的关怀和爱。
他关心他的亲人和朋友,并乐于为他们付出。
他的爱与自大的斯特罗普、聪明但善变的斯内夫以及仁慈但严厉的麦克劳斯等其他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卫通过他的言行来展示出他对他人的爱和关怀,使他成为一个备受喜爱的角色。
总结来说,大卫·科波菲尔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展现了坚韧、善良、勇敢和对他人关怀的特点。
他的经历和个性塑造了他成为一个鲜活而深刻的角色,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成长和奋斗,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产生共鸣。
通过对这些不同的角色特点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人生的启示。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导语】:查尔斯·狄更斯曾经说过:“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喜欢这一部。
正如许多父母一样,我内心有一个宠儿,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CNFLA学习网的栏目!(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一查尔斯·狄更斯曾经说过:“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喜欢这一部。
正如许多父母一样,我内心有一个宠儿,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自己的童年艰苦困难,少年大卫的生活也同样不容易。
大卫在未出生前父亲去世,不久母亲改嫁,继父严酷残暴,他姐姐也同样铁石心肠,不近人情,在大卫成长过程中遇到许多不友善的人——残忍的校长、狡诈的朋友,还有心怀歹意的希普。
然而也不乏善良之人:有可爱善良的保姆辟果提,不善言辞内心却诚挚淳朴的巴克斯,貌似严肃却菩萨心肠的姨婆,有生活不如意的米考伯夫妇,有恬静温柔的阿格尼斯,一位聪慧的知心朋友,还有朵拉,一位最可爱的女孩,天真无邪,是大卫的“小童妻”我用孩子的视觉窥探到善良纯真的大卫,同时亦唤回自己对童年的记忆。
无法忘记大卫天真地重复道琢磨到“巴克斯很愿意”我不由自主的拨开历史般厚重的云层,穿越那仿佛离我很近又很远的世界。
“当然可以替你捎个信,写上巴克斯很愿意,可你可以自己告诉她呀!”但写信时还是一笔一划的附上:他说此事很重要——巴克斯很愿意。
夕阳在小山丘旁允晕开,自然清新,好似滤走一切黑暗腥腐。
在弥漫着铜臭气息的社会里依然可见洁净的灵魂。
这也是小说的经典所在,它具有净化灵魂的道德力量。
亚摩斯还宾的那场船难令我难忘。
一艘船在暴风雨的肆虐下即将沉没,水手哈姆不听大卫的劝,奋不顾身地下海救人,在他就要触到轮船时,认出在船上挣扎求生的正是诱骗他未婚妻的斯提福兹,但善良的哈姆仍竭力想把他救上岸。
这时,一个巨大得像山一样的绿色浪潮迎面袭来,把所有的希望都浇灭了,他们两个人永远的离开了。
狄更斯小说中儿童形象分析

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分析摘要出生于1812年的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小说家。
在狄更斯的创作中,他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创造儿童形象,并取得了独创性的成就。
他所创造的儿童形象大致可分为尝尽人生磨难的儿童、悲惨命运的儿童以及理想化的儿童三类。
狄更斯对儿童充满了同情与关注,是想呼吁社会关心儿童的成长和需要,旨在引导社会向着美好的方面发展。
关键词:狄更斯小说儿童形象命运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查尔斯·狄更斯一生描绘了九十多个儿童形象,儿童形象在他的创作中取得了独创性的成就。
如《奥立弗·退斯特》中的小蒙克斯、诺亚·克雷、南茜;《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中的小瓦克福·斯奎尔斯;《老古玩店》中的耐儿、小雅各;《马丁·朱述尔维特》中的苏菲亚;《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小大卫、汤米·特拉德尔斯;《荒凉山庄》中的小埃丝特·萨默森、《双城记》中的小露西、小查尔斯;《艾德温·德鲁德疑案》中的小罗莎·布德等。
这些儿童形象大致归为饱经人生磨难的儿童、悲惨命运的儿童、理想化的儿童三类。
一饱经人生磨难的儿童形象这类儿童形象包括大卫·科波菲尔、弗洛伦丝、匹普与保罗等。
狄更斯通过对自身一些相似经历的描写,深刻体现了他对孤苦儿童的倾心的关爱与怜惜。
狄更斯在三十八岁的时候创作了《大卫·科波菲尔》,由于童年做童工的可怕经历,狄更斯以一种近乎宗教的畏惧心来看待自己的童年,他把这些回想描写出来仿佛是一种解脱。
在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儿童大卫·科波菲尔是个遗腹子,但由于母亲与佣人佩戈蒂对他的关爱,他在孩提时代是非常幸福的,但自母亲与吝啬、残忍的摩德斯通先生再婚后,小大卫就不得不跟快乐再见了,他的家庭从此失去了祥和与幸福。
他清楚地记得这种悲惨生活开始的时间:“灰蒙蒙的下午,天气寒冷,预示着大雨即将到来”。
对于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形象分析
对于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形象分析
首先,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具有坚定决心的人。
在小说中,他被船
长艾哈布招募成为一名船员,参加了追逐白鲸莫比·迪克的航行。
尽管他
不是一个有经验的船员,但他英勇无畏地投身于这次冒险之中,并且决心
追寻和征服这条白鲸。
他身上展现出了面对困难时不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使得他在船员中倍受尊敬和赞赏。
其次,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坚守原则的人。
在小说中,当他看到船
长艾哈布变得疯狂并迷失在追逐白鲸的狂热中时,他始终保持自己的理智
和判断力。
与艾哈布不同,大卫·科波菲尔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尊
重大自然的力量。
他不仅不愿去破坏自然界的平衡,还试图理解和遵循自
然的法则。
他的坚守原则使他成为一个忠诚的船员,而不是服从疯狂指挥
的奴仆。
此外,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
在小说中,他对于航海
和冒险的热爱使他能够在海洋上找到自己的自由。
“海洋是我真正的家园,船只是我的避风港。
”他曾说。
他逍遥自在地在海上航行,没有束缚和拘束。
他渴望探索和发现新的事物,并且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
他的自由意
志成为他生活的动力,也使他超越了人们对他所属社会身份和角色的认知
和限制。
《大卫 科波菲尔》读后感
《大卫·科波菲尔》:穿越人生风雨的艺术家
《大卫·科波菲尔》是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以独特的手法和细腻的心理描绘,展示主人公大卫从孤儿到成功作家的成长历程。
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真实的生活描绘和深刻的道德思考,成为了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大卫·科波菲尔的人生充满了曲折与挫折,然而,他始终以一颗坚韧、善良的心,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狄更斯通过大卫的人生历程,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苦难与美好,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关怀。
大卫的童年不幸,被继父虐待,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他的青年时期,经历了各种社会底层的生活,但他依然坚持自我,努力追求知识,追求真实。
他的中年,虽然获得了事业的成功,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狄更斯在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大卫为代表,展示了一个艺术家在面对人生风雨时,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如何在挫折中寻找生活的真谛。
大卫的人生,就像一幅艺术作品,充满了色彩与线条,充满了高低起伏与曲折弯折。
他的生活,就像一部小说,充满了情节与冲突,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成长。
在这部作品中,狄更斯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物描绘,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真实与美好。
他让我们看到了人的坚韧和勇气,看到了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是一部让人深思、让人感动的小说,也是一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读、去品味的小说。
《狄更斯笔下的两个儿童形象——谈奥列佛·退斯物特和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笔下的两个儿童形象——谈奥列佛·退斯物特和大卫·科波菲尔》作者:来源:《大学·课外阅读》2021年第03期文章《狄更斯笔下的两个儿童形象——谈奥列佛·退斯物特和大卫·科波菲尔》◎朱江狄更斯特别擅长写“苦儿”形象,就如小说家乔治·奥威尔所说:“英国作家中,没有一个能比狄更斯更好地描绘童年。
”本文作者以奥列佛·退斯物特和大卫·科波菲尔这两个人物的儿时形象为例,进行论述总结,详细阐述了狄更斯塑造“苦儿”形象的深层用意。
通过作者的分析,我们更加明白狄更斯之所以描写儿时的大卫·科波菲尔,绝不仅仅因为他自身的童年经历,而是有着深刻的批判社会的意义。
(《淮阴工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大衛·科波菲尔〉中的女性形象比较与分析》◎徐丹丹狄更斯塑造了不少鲜明的女性形象,而《大卫·科波菲尔》中有两类女性形象特别让人喜爱和感慨,本文作者将之概括为“圣母”和“女神”。
前者以忠诚善良的裴果提和智慧善良的姨奶奶贝西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而后者的代表是天真善良的朵拉和温柔善良的艾妮斯。
在分析各个人物时,作者还阐述了她们对大卫成长的影响,并论及狄更斯对女性的理解与赞美。
作者认为《大卫·科波菲尔》虽然是一本以男性视角写成的书,却丝毫没有掩饰女性的光辉,由此可见狄更斯超越时代的性别价值观和塑造不同女性形象的能力。
(《考试周刊》 2012年第16期)《〈大卫·科波菲尔〉——“都云作者痴”》◎石定乐本文是作者翻译《大卫·科波菲尔》时所作的序言,其中简要介绍了狄更斯的成长经历,对比了他与小说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经历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读者可以顺藤摸瓜,去探究狄更斯是如何将自己的经历加以改编、又如何在小说中呈现的。
此外,作者还谈及自己最开始接触《大卫·科波菲尔》这本书的个人感悟,文字情真意切、自然流畅,是对狄更斯的人生和创作的动情表述。
《大卫科波菲尔》女性形象浅析
基于以上的讨论,我们有必要对小爱弥尔及朵拉所代表的天使形象的特征进行一个粗略的概括。我们认为,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天使形象具有这样一些特征:一是年龄及感官上能给人带来愉悦,小爱弥尔和朵拉都是妙龄少女,她们都有着弥尔后来受到斯提福兹的引诱,最后又被斯提福兹所抛弃;朵拉虽然表面上没有受到伤害,却在后来莫名地象花朵一样凋谢了,这些都不能不归咎于她们心性上的柔弱单纯。其三、她们恰恰成为大卫理想化爱情的对象,大卫对她们都产生了爱慕。
天使: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指神的使者。西方文学艺术中,天使的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少女或小孩子,现在常用来天真可爱的人(多指女子或小孩子)。3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天使是指外表美丽、天真可爱又容易遭受伤害的女子,典型的是小爱弥丽、朵拉,她们就是大卫的天使,在她们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大卫或者说是狄更斯对恋爱对象应具备天使特征的追求。而圣母则是天主教徒对耶酥的母亲马利亚的尊称。4圣母是伟大母亲的形象,其最大的特点是爱和仁慈。在《大卫?科波菲尔》中我们把辟果提和贝西姨婆归入到圣母的范畴,是因为在她们身上我们体现了她们对大卫?科波菲尔的爱和仁慈,和大卫对这种爱和仁慈的依赖和眷恋。至于小说中的另外两位主要的女性——大卫的母亲和艾妮斯,我们认为她们是天使和圣母的统一体,在她们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天使和圣母的双重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深知自己参军的儿子喜爱自己做的布鞋,每个月都要为他赶做一双新鞋子。
当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时,她几乎痛死过去。
但后来,她擦干眼泪,以顽强的毅力活下来,她把对儿子无限的爱,投入到做制鞋子的针线活中。
针不知磨断了多少根,线不知用完了多少团,手上不知磨起了多少泡,老人仍是那样一如既往地做着、等着,等着她那已不可能回来的儿子试穿新鞋子……等待儿子不可能的归来,成了老人活下去的唯一希望!老人死后,人们在她屋里发现了山丘似的鞋子!人人都有难言的等待,正如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一样。
最隐秘、最痛苦的等待,只有自己一人知道。
在球迷阵阵呐喊助威声中,有人却在等待自己的主队惨败———他已为此投进巨资赌博竞猜。
为所欲为的贪官倒台前,总是期待着,梦想着神圣的法律压不过他手中滥用的权力!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戈戈和狄狄为什么要苦苦地等待?剧中有这样的对白:“等待戈多干什么?……向他祈祷,向他乞求”,“咱们什么权利也没有了,要拴在戈多身上。
”还有“咱们要是不理会呢?”“他会惩罚我们的。
……一切的一切全都死啦,除了这棵树。
”“他要是来了呢?”“咱们就得救啦。
”由此可见,该剧揭示的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琐碎的生活问题,而是有关是等待还是死去的重大问题!总之,在《等待戈多》这一剧本中,贝克特通过荒诞的描写手法,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资本主义社会的畸形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莫大的灾难———人情冷漠,贫富分化加剧。
一些入,如戈戈和狄狄这两个流浪汉,只有乞食祈求,靠虚无缥缈的希望等待着,才能赖以生存下去。
在作者给我们刨设的这个冷漠、离奇而混乱的荒诞世界里,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些人不得不孤单地、无助地、痛苦地生活着。
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无法摆脱的、永无休止的矛盾冲突中,他们只有在这些矛盾与冲突中苦苦地寻觅着,绝望地等待着……参考文献:[1]段汉武.等待戈多:荒诞中的真实无意义的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6.03。
[2]焦敏.《等待戈多》与存在主义哲学.【J】《文学教育》2008.17。
[3]中外文学名著描写词典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外语学院)狄更斯的童年经验对《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形象的影响邓敏田耘摘要:文学创作归根结底都要体现作者感受和体验过的人生,而且须有创作者心灵世界的映照。
本文从狄更斯的童年经历入手,分析了《大卫·科波菲尔》中小大卫、保姆辟果提、摩德斯通以及朵拉的形象,亦探究了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活阅历对其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狄更斯;童年经验;大卫·科波菲尔;人物形象1.引言童年经验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包含着更加丰富的人生真味和深度的人生内涵,直接影响着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感知方式、情感态度、选择取向,直至审美倾向、艺术追求和作品的基调、风格(郝威,2009)。
作家童年时代体验过的东西,相伴着童趣和纯情留于心间,刻骨铭心一般难消难磨,成为影响作家创作的最初“意向结构”(弗洛伊德,1980)。
狄更斯便是这些大家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2.狄更斯的童年经历与他的儿童情结狄更斯出生于海军会计处的一个小职员的家庭。
在英国南部的大海港生活了五年后,随父亲搬到了一个叫查塔姆的地方———狄更斯记忆中的天堂。
狄更斯幼时就常常溜到家里的阁楼上,津津有味地阅读一本又一本的小说。
《鲁滨逊漂流记》、斐尔丁的作品、《天方夜谈》、《唐吉诃德》,都是他喜爱的作品。
他的幼小的心灵早就同文艺结上了不解之缘,这些作品对他的思想和文学修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的创作艺术上也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在度过了这段幸福时光之后,狄更斯便开始饱尝生活的艰辛。
十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狄更斯十一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
他在皮鞋油作坊当学徒时,曾被雇主放在橱窗里当众表演操作,作为广告任人围观,这严重地挫伤了他的自尊心,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从而产生了对不幸的儿童深厚的同情,对英国当时的统治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莫大的仇恨。
狄更斯对儿童的关注始终贯穿着的他创作生涯,他的童年情结源于他本人交织着美好与梦魇的童年。
童年的幻想赋予狄更斯创造性的想象,使他超越了现实的一切来源,飞腾到另一个诗一般意象的世界。
狄更斯的小说引人注目“最重要”的特点是:他是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家中最杰出的(蒋承勇,郑达华,1995)。
3.狄更斯童年经验对《大卫·科波菲尔》中几位人物形象的影响既然童年经验对作家而言是刻骨铭心的,那么每一位作家都会在题材选择和创作个性的建构中受到童年经验潜在的规范和制约,把自己完整的经验作为作品的生活原型和题材直接进入创作之中。
《大卫·科波菲尔》就带有狄更斯强烈158自传体色彩。
尤其是主人公的早期生活与他的亲身经历几乎如出一辙,大卫·科波菲尔可谓是艺术化了的狄更斯。
3.1孤儿大卫是狄更斯童年体验的表现与理想的追寻狄更斯的童年时不幸的。
虽然父母健在,但由于家计窘迫,双亲对他的教育和前途极为疏忽,所以狄更斯童年在家中孤寂的情况,并不亚于小说中的孤儿大卫。
父亲负债入狱,他不得不在十一岁就独立谋生,象大卫在枚·货栈那样去当童工。
随后也象大卫一样,在律师事务所做学徒,学习速记;当记者,采访议会辩论……小说中有的段落,几乎是作家全部从自传中移植而来。
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的童年记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母亲与摩德斯通重组家庭为分界线。
在前一阶段里,大卫的记忆是甜蜜、温馨、愉快而幸福的,在年轻美丽的母亲和忠诚的保姆辟果提的呵护下,尽情地享受着上帝赐予每个孩童的礼物———成长的力量。
欢愉温和的家庭关系体现着人性的善与美,以及人世间轻松愉快、互相信任的关系,这与狄更斯短暂的幸福童年生活是相通的。
而后,狄更斯笔锋一转,用了大量的篇幅描绘了寄宿学校的黑暗和大卫在工厂受剥削的情景。
其实大卫就是经过变形但又辨认得出来的查尔斯·狄更斯的形象。
大卫·科波菲尔姓名的开头字母D,C颠倒过来就是查尔斯·狄更斯姓名的开头字母C,D;大卫和狄更斯都是穷孩子;大卫被继父送进的那所学校和狄更斯曾呆过的一所学校极为相似———校长都是不学无术、投机钻营和蛮横残暴的“教育家”;大卫和狄更斯都曾在作坊里洗瓶子,贴标签,当然受到的虐待也基本相同。
大卫的形象直接、准确、生动而形象地体现了狄更斯在企图通过儿童形象的代言,展现他以“仁爱”精神反抗资产阶级的贪欲和冷酷,渴求人与人直接的和谐、友爱;并希望所有的英国儿童也能通过良好的教育,最后成为高尚而且对社会有用的人。
同时体现了作家所认为的人类的精神追求和社会生活应当是“乐观向上、欢愉、温和”的人道主义思想。
对大卫的刻画没有矫揉造作,而是出于内心的需求。
这是狄更斯个体生命的创作本能,是他表达自我的最佳形式。
3.2“母亲意象”在保姆辟果提形象中的升华心理学研究显示,童年经验是作家创作心理结构的奠基物。
母亲是儿童身边最重要、对其影响最深远的人。
所以母亲是塑造儿童心理定势的最主要的因素。
“母亲意象”既可以指亲身母亲,也可以指其他代替母亲角色的并给予母爱的人。
小说中,大卫的保姆辟果提就是狄更斯童年“母亲意象”的折射和升华。
在大卫的幼年,有两个形象给他的印象深刻,一个是他的母亲,而另一个就是“我的保姆辟果提,身段粗壮,眼睛乌黑,两颊红得像苹果一样。
”辟果提没有美丽的外表,但她对大卫的爱是真挚、淳朴的,这种爱使小大卫在屡屡遭受磨难时还能够看到生活中的阳光。
在大卫被继父打得遍体鳞伤之后,锁在房里,母亲不敢去看他,只有辟果提顺着锁眼去安慰他,并且给了他一个隔着门的吻,给了他母亲不能给的东西。
当大卫从寄宿学校回到家,又是辟果提的拥抱给他带来了已经生疏的记忆里家的温暖。
忠诚和善良的辟果提便承载了狄更斯对无条件的支持和坚强而温柔的母爱的强烈渴求。
无论何时何地,她总是把大卫照顾得妥妥当当,她就是大卫人性中爱的启蒙者,是大卫的圣母。
3.3“父亲意象”的缺失与继父摩德斯通同样地,“父亲意象”可以指生身父亲,也可以指其他代替父亲角色的负有监护责任的人。
虽然狄更斯没有小大卫在回忆父亲时那种“难以名状的怜悯之情”和“怪异之感”,但他对于收入不多却挥霍无度、好赌成性、毫无家庭责任感的父亲也没有过多的感情。
于是,狄更斯不愿大卫有这样的父亲,或者说,他宁愿大卫对父亲的印象是空白的。
狄更斯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使他塑造了摩德斯通这个反面的人物形象来反衬大卫的“父亲意象”,以进一步表达对父亲“理性”、“责任”、“能力”以及“权威”等品质的向往。
狄更斯仔细地选择了人物的名字Murdstone作为个性的标签———“murder”谋杀(使得大卫的母亲早死)和“stone”石头(他的硬心肠击退了大卫所有爱的尝试)。
由此结束了大卫幸福的童年记忆,埋葬了大卫亲密的家庭温暖感。
3.4“初恋遗憾”在朵拉身上的再现朵拉这一人物,无论是在外形还是在性格上,都颇类似狄更斯的初恋情人玛丽亚。
年轻时候的玛丽亚美丽而多情,身边永远不乏追求者。
在年轻的狄更斯心里,她宛如天仙。
初恋总是最美好的,狄更斯将玛丽亚的影子寄托在了天真烂漫的朵拉身上。
大卫进入斯本罗律师事务所后,很快便深深地爱上了斯本罗先生那令人神魂颠倒的美丽的女儿朵拉,以宣泄他心中一度火热的初恋之情。
“我的花朵”,大卫常爱这么称呼他的朵拉。
因为他觉得“世界上除了朵拉之外,似乎一无所有,朵拉就是一切”。
年轻的玛丽亚形象在狄更斯心中的烙印是何等的深刻,以至于他将朵拉塑造成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形象,婚前婚后都没有改变;而朵拉仅仅以爱的精灵的幻象进入小说中。
而只有天堂才是适合“小花朵儿”生存的地方,最终狄更斯以“死”来保持了她的“不变”。
4.结语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永远挥不去的记忆,无论快乐与痛苦,那印象都会是最深刻的,能够陪伴人的一生。
童年经验是创造的力量源泉。
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学作品就是作家童年经验的重塑和变形(郝诚,2009)。
而童年的缺失性经验更易于转化为强大的创作动力。
母爱的缺失,初恋的遗憾,极大地激发了狄更斯的想象力,鼓舞其创作热情。
经验是无序的,而语言是有序的。
狄更斯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把童年那些无序的经验变成有序的小说模式,从而传达了他对世界的主观理解。
创造的成功能使他的内心获得一种超越的自由感,使他觉得自己和所有幸福的人一样,达到人生的至境。
参考文献:[1]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弗洛伊德.日常生活的心理奥秘[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206。
[3]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3,(04):54。
(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