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与文化的映射思考

合集下载

试论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试论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试论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文化是一个大范畴。

广义上讲, 它既有物质内涵又包括精神方面的东西, 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认知世界, 语言翻译的过程其实是文化交流的过程。

词汇是语言的核心, 因而对词汇的准确理解与翻译构成跨文化交际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

文化制约着交际, 文化制约着语言。

所以,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词汇的理解与互译无疑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的普遍性决定词汇的共同性, 形成翻译的一致性不同语言之间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之所以成为可能, 一个重要的前提取决于文化的普遍性(C ul tu o l un i二二al s ) 。

何为文化的普遍性? 简而言之, 指各文化中的共核部分。

譬如,身居世界任一角落的人们都具有完全相同的生理结构; 他们生存所需的外部环境也几乎一致: 山、水、房屋、衣、食、住、行等; 伴随世界历史的向前发展, 不同肤色的民族还创造出了许许多多颇具共性的人类文明: 音乐、绘画、雕塑⋯⋯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辩证的: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又服务于文化, 反映文化需要。

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制约着语言的派生。

众所周知, 词汇是构建语言的核心, 词汇的变迁可以折射出文化的发展、变化, 文化内涵因而在词汇上得以充分表现。

比较任何两种自然语言的词汇表, 我们立即就可查找到众多具有相同内涵的“等价词汇”( E 卿计al e nt rd ) : sk 抓天空) 、I n an ( 男人) 、fo d ( 食物)等有些词汇在中英文中, 其联想意义也一样。

如蛇( s na ke 、S e rp en t ) , 中文里“蛇”的引申意义和联想意义都不佳, 美女蛇、水蛇腰(指女人弯曲的腰身, 用以勾引他人) 。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研究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也是文化的表现,文化与词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词汇不仅能够反映出某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社会背景,而且也会影响文化思想的转变和发展。

因此,研究词汇与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

语言虽然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语言和文化却并不是同义词。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表达了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文化是一种民族、社会或群体的行为模式、信仰、价值观、艺术风格和风俗习惯等的总和。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语言是文化的媒介和表达方式。

语言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将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表达出来。

同时,语言也会影响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会影响不同语言的形成和演变。

二、词汇与文化的关系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洪涛教授认为,“词是用语言称呼世界的基本单位,它是语言思维的基本概念,是表达人类思想的基本手段。

”词汇是语言与文化之间联系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词汇会受到不同的文化环境、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在词汇的形成和发展中逐渐体现出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的“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经典词汇,如“道”,“德”,“仁”,“义”,“礼”,“智”等都是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这些词汇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和社会语言中,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丰富表现。

词汇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

当前,全球化的浪潮和文化碰撞的趋势使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间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

这也导致了不同语言词汇在文化传播和使用中的深层次交互和融合。

比如,“文化冲击”这个词汇代表了现代社会文化交流和碰撞的新趋势。

此外,“人肉搜索”,“熊孩子”,“佛系青年”等现代汉语的新词汇,也代表了当代中国年轻一代的新生文化和新生活方式。

三、词汇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词汇是文化的表现,同时也是文化建构的基础。

论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论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论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对教学的启示鉴于词汇的重要性,词汇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那么,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是?ﻭﻭ引言ﻭ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现象,语言的属性决定了其具有文化载蓄的功能语言记录并储存人类一切文化成果。

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向导,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很大,从词汇、语法到语境无不受文化的制约。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义上,可以说一种语言即代表了一种文化(一种方言即代表了亚文化).因此,学习英语语言必须了解其所在的语言环境及其含义,这有助于更有效地运用语言和更深刻地理解语言.从本质上讲,词汇所承载的信息是在一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是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在外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强调文化的作用是必要的,我们只有对词的文化的含义进行分析理解,才能比较顺畅地进行表达和交流。

ﻭ一、词汇意义及其文化内涵ﻭ词汇意义大致可分为:外延意义(denotation)和内涵意义(connotation)。

外延意义是词汇的所指意义(designativem eang)或词汇意义(lexical meang).外延意义是词汇的字面意义和基础意义。

内涵意义比外延意义包含更广,是一个词汇所引发的联想意义。

考虑到词汇的内涵意义,意义完全相同的词汇是不存在的,在不同的语言中没有完全对等的两个词汇。

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应时刻注意词汇的文化内涵.在词汇学习中仅仅了解词汇的语言学特性是不完整的,还要注意到这些词汇的文化和内涵,这一点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因为语言在某种意义上就表现了某种与文化,学习英语也就意味着必须学习这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词汇必定具有其语言学意义和其文化意义.词汇的运用必然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transfe r),这是学习第二语言必定发生的过程,它包括语言形态转换、语义转换及语法转换(MacWinney,1978,1982),这是语言学方面的问题,同时它包括语言学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转换(Ervin-Tripp,1968)。

语言种类的词汇构成与文化映射

语言种类的词汇构成与文化映射

标题:语言种类的词汇构成与文化映射一、引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主要工具,它不仅是一种声音或符号系统,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表达方式。

语言种类的词汇构成与文化映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语言种类的词汇构成,并分析其如何反映和塑造文化。

二、语言种类的词汇构成1.词汇的多样性语言种类的词汇构成反映了其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

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词汇,这些词汇反映了该语言所属文化的独特性。

例如,汉语中的“龙”在许多其他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汇,但它在汉语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2.词义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使得词汇的意义也在不断变化。

词义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反映了文化的演变。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互联网”等词汇在许多语言中逐渐取代了原有的词汇。

3.语法结构语法结构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该语言所属文化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语法结构,这些语法结构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

例如,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英语有很大的不同,这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三、文化映射1.价值观的体现语言是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词汇构成反映了该语言所属文化的价值观。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成功”、“努力”等词汇被广泛使用,而在其他文化中,“安逸”、“舒适”等词汇则更为重要。

2.社会结构的反映语言中的词汇构成也反映了社会结构。

不同的社会结构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角色分配,这些都会反映在语言的词汇构成中。

例如,在某些社会中,“领袖”、“组织者”等词汇可能更为常见,而在其他社会中,“个体”、“自由职业者”等词汇则更为重要。

3.历史记忆的传承语言是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词汇构成反映了该语言所属文化的历史记忆。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命名和描述,语言传承了历史记忆,并塑造了该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许多地名、节日名称、历史事件名称等都反映了该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价值观。

四、结论综上所述,语言种类的词汇构成与文化映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与词汇的关系

文化与词汇的关系

文化与词汇的关系摘要:有怎样的文化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语言,而一种语言的根基就是词汇,所以可以这样说不同的文明衍生出不同的词汇,而不同的词汇又可以继承和发展其所蕴藏的特有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展。

同时有些词汇经过历史的发展,又有了其特定的含义,也许表达了其所在地的特有民俗,也许象征着一些事物,还有可能代表着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现象。

词汇有时不仅仅只是表达了其本来的字面意思,其文化内涵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关键词:英语词汇文化内涵词义中西文化差异正文: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 Wilkins有句名言:“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

而词汇又是语言信息的载体,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

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一、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

这些词语有的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不同,有的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 (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Halfway house(中途的房子),指康复医院;blue boy(蓝色的男子),指经过变性手术,由男性转变为女性的人;Pink 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

还有些词语则源于宗教、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二、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导致语义不同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cultural information gap)。

英文单词与文化

英文单词与文化

英文单词与文化
摘要:
1.英文单词与文化的关系
2.英文单词的来源和演变
3.文化对英文单词的影响
4.英文单词对文化传播的贡献
5.学习英文单词的重要性
正文:
英文单词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单词则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

英文单词的来源和演变,以及它们在各种语境下的使用,都反映了英语国家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英文单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英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等。

这些语言背后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英文单词的形成和意义。

例如,“democracy”(民主)这个词,就来自于古希腊语,反映了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

同样,“salad”(沙拉)这个词,则来自于拉丁语的“salata”,意为“盐”,反映了罗马时期的饮食习惯。

文化对英文单词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英语世界中的许多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等,都有对应的英文单词,这些单词反映了这些节日的庆祝方式和背后的文化意义。

例如,“Christmas”(圣诞节)这个词,就来自于古英语的“Christes maesse”,意为“基督的弥撒”,反映了这个节日的宗教意义。

英文单词也对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英语的全球化,许多英文单词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词汇,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例如,
“globalization”(全球化)这个词,虽然源自英语,但其意义已经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因此,学习英文单词不仅仅是学习一门语言,更是理解和接触其他文化的途径。

汉语词汇的文化因素探究

汉语词汇的文化因素探究

汉语词汇的文化因素探究
中国汉语词汇的文化因素是古老的中国传统的有形的史诗式的结晶。

中国汉语中的每一个词汇都像一颗珍珠,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和精神,反映出中国汉语历史深远的文化历史。

首先,中国汉语中的词汇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精神。

传统的
中国文化通过敬语和温和的言辞来表达礼仪精神,诸如"尊敬"、"问候"、"表达敬意"等词汇经常出现在中国汉语词汇中,与传统礼仪文化相呼应。

其次,中国汉语中的词汇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技术,历史文化以及
哲学的知识。

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技术深入普遍,在新旧知识之间产生
了很多新的术语,以及相关的正确的写法和表达,这些词汇也把中国
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灌输给后人探索,了解古代文化的奥秘。

最后,中国汉语中的词汇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文化融入到语言表
达中,比如颂词、乐词、俗语以及谚语等。

这些文学文化词汇,丰富
了中国汉语的情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智慧、美学和哲理的
精髓。

总之,中国汉语词汇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老文化的
文字体现,词汇的文化因素是中国汉语的一大特点。

诸如此类的中国
汉语词汇的文化因素正是让中国汉语不可复制的特性。

文化对词汇意义的影响

文化对词汇意义的影响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与文化有着怎样 事俱备,只欠东风”。
素是学习外语的基础。
的关系呢?首先,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2)民俗习惯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不仅是文化的种形式,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民俗习惯是指某一区域的人的生活方式,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影射,二者相互 及到多个方面,如饮食习惯、思维方式等。以英汉
运用外语的关键。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 的特定含义。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利奇在其著作《语
3)宗教信仰
及信仰角度出发,运用了充分例证,深入探讨了英 义学》中将词汇意义分为七种类型:概念意义、联
宗教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
汉语言的不同点及文化因素对词汇意义及翻译的影 想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搭配意 界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
参考文献
影响且互相制约。概括来说,文化影响和规范语言, 语中的“动物”和“颜色”词汇为例,来探究文
[1] 曹冬金 . 英汉词汇内涵意义对比 [J]. 福建
语言反过来也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没有文化,语言 化差异对英汉词汇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牛” 教育学院学报 ,2008(1).
便只是一种声音符号,无任何实际意义,而没有语 一直是人们称赞的对象,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勤劳能
267
在西方,“文化”一词最初起源于拉丁语,
1)地理环境
themselves”“God bless you”。而在中国,道家
其原意是指耕种作物。15 世纪起,这个词语被广
文化的发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和佛教的思想对人们有着更深刻的影响。在许多俗
泛应用。众多学者都对“文化”一词进行了重新 因为人类在长期的发展和生活中,为了适应当地的 语中就有所体现,如“借花献佛”、“菩萨心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9月第5卷第9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Sep.2008Vol.5No.9一、引言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自从我国1862年开办同文馆(School of Combined Learning )以来就一直受到学者的探讨。

迄今已经形成的教学模式有知识———技能教学模式,听说读写教学模式,整体教学模式,启导式教学模式,交际性教学模式等。

但不管哪种教学模式,词汇教学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 ·A ·Wilkins 曾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

然而词汇是语言最直接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又是密不可分的。

有人甚至说:“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

所以如果英语学习者如果只掌握词汇,而不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意义,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英语学习者,更不可能与外国人进行顺畅的交际。

2007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这里跨文化交际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的性质被明确提出,所以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融入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二、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受到自己本民族的哲学、政治、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以词汇为载体所形成的语言意义也就体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我国很多学者都对“语言与文化”这个课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刘润清,1991;邢福义,2000)鉴于此,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词汇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作如下分类:(一)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在不同的民族语言习俗中,有着本民族自己风格特点和语言习惯的称呼习俗。

《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7月修订第三版)中对“称谓”的解释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务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把称谓分成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

在中国,亲属称谓十分讲究。

按血缘关系和辈分关系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伯父,叔叔,姨父,姑父和姨妈,姑妈,伯母,婶婶,舅妈等等。

而在英语中,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则统称“grandpa ”和“grandma ”;对舅舅,伯父,叔叔,姨父,姑父和姨妈,姑妈,伯母,婶婶,舅妈则统称“uncle ”和“aunt ”。

在社交称谓中,如果对方的年龄比自己的父母大,中国人则称对方为“伯伯,伯母”,如果对方的年龄比自己的父母小,则称呼为“叔叔,阿姨”。

在同事之间,如果对方是自己的上司,中国人则喜欢用官衔来称呼,如“宋院长”。

在平等关系的同事之间,还要看双方的熟悉程度,场合程度和双方年龄的差别程度。

如果双方平时关系密切则可能直接称呼名字,如果双方年龄相差较大,则称呼对方时加个“老”字,如“老教授,老师傅”。

而在英语中,英美人士多习惯称呼对方为“先生,太太”,或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

造成这种文化的差异主要是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深深地印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思想主张的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直至今天还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人际交往。

而英美国家由于长期奉行的“人人平等,人人自由”思想,他们在平时的社会中不太注重血缘关系和身份上的差异,所以他们在平常的交往中也就没有中国人这么复杂了。

(二)英汉专有名词的文化差异在这里专有名词主要指人名和地名。

人名,作为个人的一种身份标志,在它的背后却体现了不同时代和地理环境下的文化烙印。

它犹如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窥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

在汉语中,据历史文献记载,汉族的姓有五千六百六十多个。

姓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来历。

最早的姓起源于原始氏族的称号,如神农姓姜,虞姓姚,周文王姓姬。

后来发展到以国名为姓,如秦,楚,韩,燕,赵,魏,周,吴,郑等。

其后又发展为以官职为姓,如侯,帅,司马。

后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以职业名称为姓,如管财的姓钱,做陶瓷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

而在英语中,姓多来自圣经中的人物,如Adam ,James ,Thomas ,Mathew ,Phillip 。

有一部分来源于地名,如Hill ,London 。

有一部分来源于父名和祖父名,如Johnson (son of John ),Robinson (son of Robin )。

有一部分来源于职业,如Smith “锻工”,Cook “厨师”,Mason “石匠”。

有一部分来源与颜色,如Black ,Brown ,Green 。

还有极少部分来源于亚洲人的姓,如Lee (李),Song (宋),Tanaka (田中),Abraham (艾伯拉罕)。

词汇与文化的映射思考曾智勇,赵芳(江西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九江332005)摘要: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被不少学者研究过,也提出了许多相关的理论。

词汇与文化的关系在几年前也是国内外语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

其中Schumann 提出了“文化合流”模式。

他认为第二语言获得是文化合流的一个方面,一个人能将自己的文化与第二文化合流多少决定了一个人获得第二语言的成败。

本文主要是通过Schumann 的“文化合流”模式来论述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融入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合流;词汇教学;文化融入;二语习得130··汉语中的地名有着很深的文化沉淀,如蚌埠,嘉鱼体现了当地渔猎丰富;常熟,太仓体现了当地农耕的发达;大冶,铜陵体现了当地矿藏的丰富;吉安,瑞安体现了当地人民祈祷安定和平的社会理想;宜昌,丰城体现了当地人民希望昌兴丰乐的生活。

而在英语中,Wednesbury(温斯伯里),Wednesfield(温斯菲尔德),Wansdyke(旺斯代克)则暗示在这些地方,Woden这位主教曾受到朝拜。

Hollywell(霍利韦尔),Holy Oake(霍利奥克斯)告诉我们这些地名的命名来源于圣井或圣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英汉专有名词有较多相似的特征,但由于不同的政治,宗教和历史等原因,也存在着各自的差异性。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宗族构成整个社会的基础,内外有别,亲疏有别;又由于中华民族深受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追求安静,祥和的生活,故而构成复杂的姓氏地名文化。

而在英美国家,由于基督教对社会的影响巨大,故在其姓氏和地名中明显地体现出宗教的影响和渗透。

(三)英汉比喻意义的文化差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的“田园文化”生活使得汉语中的很多比喻和农业有关,如斩草除根,顺藤摸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胸有成竹等。

而英国是个岛国,海洋文化对其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英文中的很多比喻都与海洋或航海业有关,如“to be taken back”原义是航船“突然遭遇狂风”,转义为“吓了一跳”,“to cut and run”原义是“断锚疾驶而去”,转义为“慌忙逃去”。

同时如前文所提到的西方国家由于受基督教的影响,它的许多比喻也和宗教有关,如“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意思为“赤贫如洗”,“a soft answer turned away wrath”意为“婉言可以释怒”。

(四)英汉同义词的文化差异这里所涉及到的同义词的文化差异是指英汉词义大致相同,但背后的文化意义却完全不一样。

如“individualism”意思是“个人主义”。

现代汉语词汇中的解释是: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

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如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

从中可以看出“个人主义”一词在中国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但在美国,“个人主义”是指“独立、个性”,特指美国人所宣扬的个人价值第一,自立和个人创造精神。

从中可以看出“个人主义”在美国是个褒义词。

又如“dragon”的意思是“龙”。

在中国封建社会,“龙”被看作是皇帝的象征,现在又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而在西方国家,“龙”被看作是邪恶的、可怕的怪物。

存在这种相同意思但不同文化的现象主要是各个民族对人类社会现象的观察和解释存在观念上的差异,进而形成了各自的思维习惯和方式,并最终体现在各自的语言中。

三、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Schumann(1979)提出了“文化合流模式”(acculturation)一词。

他认为:第二语言获得是一种逐渐适应新的文化的过程,因为语言中含有大量的文化因素,也因为第二语言获得与第二文化紧密相关。

文化合流模式的中心命题是:第二语言获得是文化合流的一个方面,一个人能将自己的文化与第二文化合流多少决定了一个人获得第二语言的成败。

Schumann经过长期的观察实验得出:当学习者与第二文化的社会与心理距离太大时,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将停留在初级阶段,形成“皮钦化”进程,进而呈现“化石化(fossilization)”状态,即二语习得者不能将二语词汇的形式同母语翻译的对等语义和句法相结合。

而造成“化石化”的原因就是缺乏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的欲望。

所以从Schumann的结论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二语习得者如果不能掌握词汇背后的文化意义,那他就不可能向更高的方向发展,反之,学习者就能调整自己语言的内在系统以适应新的语言,从而是皮钦化解体,第二语言逐渐接近母语使用者的水平。

第二语言教学实践和第二语言获得理论都提示我们,第二语言教学文化导入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帮助学习者正确地理解目的语交际的表层信息,其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拉近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社会及心理距离,诱导学习者对目的语产生良性的学习动机,能够诱导学习者对目的语产生良性的学习动机的文化因素应该在第二语言文化因素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二语言教学的文化导入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全面导入动机诱导文化因素是关系到第二语言教学成败的不可或缺的教学因素。

它应当与功能—意念项目和语音,语法项目一样,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始终,并在整个第二语言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文化因素在整个第二语言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可以这样来理解:必须以文化因素来统摄第二语言教学,脱离了文化因素的第二语言教学是僵死的,因而也不可能是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但语言教学毕竟是语言教学,文化因素如果离开了语言形式就象灵魂脱离了躯体无所依附,因而文化教学不能取代语言教学而只能融入语言教学。

所谓统摄,并非体现在教学时数上,而是体现在教学思想上,即必须以文化合流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第二语言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