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四则

合集下载

论语四则读后感范本

论语四则读后感范本

论语四则读后感范本《论语》是一部位于中国古代经典的著作,被誉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作。

它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学生之间的言谈和思想交流。

我阅读了《论语》中的四则内容,深受启发,对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第一则是《学而第一》。

这部分内容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并不断努力去学习和实践。

另外,孔子还提到了“温故而知新”,强调了通过回顾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可以发现新的理解和感悟。

这个观点让我明白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不仅要积累知识,还要能够把它应用到实践中。

第二则是《里仁第四》。

这部分内容探讨了仁德的概念。

孔子说:“力行则以学文。

”仁德是孔子一直强调的核心价值观,他认为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我从中学到了仁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一个仁德的人能够关心他人,积极帮助别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同时,我也认识到仁德并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需要通过行动来体现和实践的。

第三则是《颜渊第十一》。

这部分内容关注了人际关系和交往。

孔子说:“君子之道,比于奇事。

”这句话我理解为一个君子不仅要注重自己的修养,还要学会与他人交往。

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应该注重礼貌与尊重,保持谦虚、真诚和善意的态度。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为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而相反,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修养,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就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第四则是《子罕第十七》。

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了治理和管理的问题。

孔子说:“君子养心,小人养肉。

”这句话启示我们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不仅要关注物质的积累,还要注重内心的修养。

一个有修养的领导者能够明辨是非,正确处理问题,而一个只追求利益的领导者会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领导者来说尤为应该牢记。

《论语》四则(其二)

《论语》四则(其二)

《论语》四则(其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患(huàn)己(jǐ)
3、请你写出下面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1)子曰不患人之(忧虑,担心)
(2)知之乎(智慧)
(3)见贤思齐焉见(有德行的人)
4、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创新和发展需要借鉴,学习借鉴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和发展,只有学习别人才能丰富自己,超越别人。

译文
孔子说:“不能怨恨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能怨恨自己不了解别人。


或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

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论语》问孝四则

《论语》问孝四则

《论语》问孝四则《以〈论语〉问孝四则悟孝之道》孝,这一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概念,在《论语》中有着深刻而多样的阐释。

《论语》里的问孝四则就像四盏明灯,照亮我们理解孝的道路。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你看啊,这就像一场交响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演奏的规则。

父母活着的时候,我们对待他们就要按照礼的规范。

这礼啊,可不是什么刻板的教条,就好比交通规则,它是让生活这个大舞台有序运转的保障。

要是不按照礼来侍奉父母,就像马路上没了红绿灯,乱成一团糟。

父母去世后,葬礼和祭祀也遵循礼,这是对他们最后的敬重,就像给一部精彩的电影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这不是迂腐,而是一种对父母、对家族传统的敬重。

如果对父母生前死后的事情都随心所欲,那跟在别人精心培育的花园里肆意践踏有啥区别呢?“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就有点意思了。

你想啊,做父母的,啥时候最揪心?就是孩子生病的时候呗。

那反过来呢,要是孩子能让父母只在自己生病的时候担心,平时都能好好照顾自己,这就是孝啊。

这就好比一棵大树和一棵小树,大树总是想为小树遮风挡雨,可小树要是自己能长得挺拔,只是偶尔被大风吹歪了一点让大树操心,大树心里得多欣慰啊。

有些孩子啊,今天闯个祸,明天丢个东西,让父母整天提心吊胆的,这哪是孝呢?真正的孝是让父母的心里能踏实,少为我们不必要的事情烦恼。

难道我们要做那总让父母揪心的调皮鬼吗?“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哟,这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啊。

现在好多人觉得,给父母吃的喝的,让他们衣食无忧就是孝了。

这就大错特错喽。

这就好比你养个宠物,你也会给它喂食、给它住的地方。

可父母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啊,光给口吃的就够了吗?那跟养宠物有啥两样?孝里面得有敬啊,那是一种从心底里对父母的尊重和爱戴。

部编版最新语文五年级下册《论语》四则课件

部编版最新语文五年级下册《论语》四则课件

• 学习态度 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 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 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 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 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字词学习
• 患:忧虑,怨恨。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 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 诲:教,导。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 智慧。”
• 故:旧知识。新:新知识。在温习旧知识后,能 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 自省:自我反省。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 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孔丘 ,春秋时家,儒家学派
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
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
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
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
陬邑昌平乡。孔子的言行思
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
《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
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 而且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其中最主 要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等。
• “子曰”是什么意思?
• 孔子说。
•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 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 的尊敬。
• 学习态度 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
• 学习态度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大学语文论语四则教案

大学语文论语四则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2. 理解《论语》中的四则经典语录;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4. 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重点:1. 理解《论语》中的四则经典语录;2. 分析四则语录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的语境和语法;2. 将《论语》中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论语》四则语录的原文、翻译和解读;2. 学生准备《论语》四则语录的原文、翻译和解读;3.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论语》四则语录1. 朗读四则语录,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味;2. 学生自读四则语录,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含义;3. 教师讲解四则语录的背景和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4. 学生讨论四则语录所蕴含的哲理,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三、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四则语录所蕴含的哲理;2.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从四则语录中得到的启示;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将四则语录的原文、翻译和解读整理成笔记。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四则语录的哲理。

二、深入解读四则语录1. 教师结合学生的分享,进一步解读四则语录;2. 学生讨论四则语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论语》中的智慧对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布置作业1. 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学习笔记,加深对四则语录的理解;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论语》四则语录的感悟文章,字数不少于500字。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整理的学习笔记和感悟文章;3. 学生对《论语》四则语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论语前四则

论语前四则

论语前四则
摘要:
1.学而时习之
2.巧言令色
3.吾日三省吾身
4.礼之用,和为贵
正文:
《论语》前四则主要阐述了学习、修身、为人处世等方面的道理。

首先,在“学而时习之”一则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观点。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温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其次,“巧言令色”一则提醒我们,应该警惕那些擅长花言巧语和讨好他人的人。

孔子认为,这种人往往心机深沉,善于伪装自己,很难识别其真实面目。

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善于观察和分析,不要被表面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再者,“吾日三省吾身”一则提倡人们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反省自己的言行,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这种自省的精神,对我们今天依然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最后,“礼之用,和为贵”一则强调了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礼仪的作用在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遵循礼仪规范,尊重他人,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论语四则》PPT

《论语四则》PPT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好古:爱好古代文献。 敏:敏捷,迅速而灵敏。 求:探求。 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知识,只不过是爱好 古代文献,勤奋敏捷的去探求它罢了。
《论语》四则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yān)。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曰:由,诲(huì )汝(rǔ)知之乎!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 )也。 •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hào)古,敏 以/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必:一定 其善者:他们的优点 从:采纳,听从 改:改正 择:选择
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 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 优点加以学习,看 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由,诲女(rǔ)/知之乎! 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 ) 也。
节奏朗读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yān)。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曰:由,诲(huì )女/(rǔ)知之乎!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 )也。 •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hào)古, 敏以/求之者也。
学以致用
1、有同学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天下第一,你可用学过的哪句论语来劝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有同学总是掩饰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或者技术,总说自己知道。可是
要他回答或者去做的时候,他却不知道。我们可以怎样告诫他?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有同学以为圣人是天生聪明,不用学习就很 博学多知,如果你就孔子,你怎么反驳他?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诲:教导 为:是。 女:同“汝”,你 知之:知道事物的道理

论语一到四则翻译

论语一到四则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个人品性。孔子认为只要坚持不懈地践行于仁, 时时处处以仁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久而久 之,就可转化为人的内在品行和性格。所以孔子认为 ‚刚毅,木讷,近仁。‛(《论语· 子路》)‚仁者,其 言也讱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雍也》)仁者可以‚恭、宽、 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4、理想境界。孔子最称道的个人品德是杀身成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 灵公》)孔子最高的社会理想是天下归仁:‚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
一万多字的《论语》中,提到‚仁‛的 有58章,‚仁‛字出现109次。
春秋时期‚仁‛已经是一个普遍运用的 概念了,其意思指某种特殊的道德品质和 爱人、助人、孝敬父母等美德。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仁‛为‚仁, 亲也。从人,二声。‛ 儒、道、佛各家学派都曾对‚仁‛的内 涵做出不同的解读,而孔子则第一个赋予 ‚仁‛以极其重要的意义,将‚仁‛确立 为儒家思想的基石,将‚仁‛提升为最高 的理想,使‚仁‛成为一个极具包容性的 概念。
孔子思想中仁与礼之关系
因此孔子创造性地‚援仁入礼‛, 用‚仁‛的思想来解释礼,为‚礼‛增加 了新的时代内容。 孔子将“礼”从外在的规范约束转 换成人心的内在要求;将‚礼‛的僵硬的 强制规定提升为生活的自觉理念;将一种 宗教性、神秘性的东西变而为人情日用之 常,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

孔子思想中仁与礼之关系
儒家‚和‛的思想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 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 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 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 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 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 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徵、羽 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 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
和为贵
“和‛能带来合力与双赢,‚和‛是一种 ‚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和为贵,忍为高‛、 ‚与人为善‛而‚不与邻为壑‛,‚四海之内皆 兄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些信 条千百年来铸就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 的民族性格。 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分析了中国 人的和平主义、豁达大度和老成温厚的文化品质, 他指出:‚宽容是中国文化最伟大的品质,它也 将成为成熟后的世界文化的最伟大的品质。‛ (和:人人有饭吃;谐:人人有言论自由。)
有学者将‚仁‛的内涵分为四个层次,即血缘亲情 之爱、仁者爱人、个人品性、理想境界: 1、血缘亲情之爱。这是‚仁‛的内涵的核心。孔子 十分重视血缘亲情之爱,他认为‚仁‛之根本在于 ‚亲‛,‚笃于亲‛才能‚兴于仁‛。要做到‚仁‛, 就要由近及远地从爱自己开始,爱父母,爱身边的亲人。 因此,孔子怒斥宰予放弃三年之丧为‚不仁‛(《阳 货》)。 2、仁者爱人。孔子的‚仁‛以血缘亲情为出发点, 但却不止于此,还应当推己及人,把对父母子女的爱推 广到一切人。于是,‚仁‛就由亲情之爱转化为人与人 之间一般关系的行为准则。所谓‚仁者爱人‛、‚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礼‛的实质就是人为地将人划分为 不同的等级。 《荀子•强国》:‚人之命在天,国 之命在礼。‛ 《荀子· 富国》:‚礼者,贵贱有等, 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矣。‛
儒家‚和‛的思想
《礼记· 中庸篇》曰:‚喜怒哀 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 和。‛
儒家‚和‛的思想
今人杨树达说:‚事之中节者皆 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 《说文》云:‘龢,调也。’‘盉,调 味也。’乐调谓之龢,味调谓之盉, 事之调适者谓之和,其义一也。和今言 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儒家‚和‛的思想
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 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逐渐从形 而下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 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 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 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
儒家‚和‛的思想
先秦诸子对‚和‛的意蕴、价值、实 现途径和理想状态进行了理论阐发,使之 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自觉。 ‚和‛成为涵盖自然(天/地/人)、社 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 音乐、绘画、饮食和养生等领域的基本原 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 质规定。 可以说,一个‚和‛字,几乎道尽了 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孔子思想中仁与礼之关系
在孔子看来,周礼是夏商周‚三代之治‛ 的总结,是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典范。人们只 有奉行周礼,才能成为有教养的君子;国家 只有按照周礼去管理,才能成为太平盛世。 然而,面对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崩 乐坏‛的残酷现实,孔子不得不思考:‚人 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 八佾》第三 )人如果没有仁爱之 心,礼乐制度又有何用,又从何谈起呢?
儒家之‚礼‛的内涵
“礼‛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产物,是人们 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一种外在行为规范。 ‚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因此,儒 教 被称为礼教,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被称为礼乐文化。中国也素称‚礼仪之邦‛。 儒家所谓的‚礼‛是指以宗法制度为核心 的 政治制度、等级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及各种礼 节仪式,它几乎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军 事、法律、教育、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 是个人思想行为的基本准则,又是治国安邦的 根本纲领。
“和而不同‛
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并 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子路篇第十三》) 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 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 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 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 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 谐友善的态度。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与 ‚仁‛是一个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礼以仁为价值依据和内在本质,仁以礼 为外在表现形式。 孔子继承了周公等前人把‚礼‛人 文化的倾向,进一步将‚礼‛世俗化、 伦理化,初步完成了礼学由天命鬼神向 现实人生、由理想的彼岸世界向凡俗的 此岸世界、由外在向内在的价值转换。
孔子思想中‚仁‛的内涵
和为贵
作为社会规范与制度约束的‚礼‛,其特 性有二:其一是‚别‛。其旨在依据共同体成 员的职位、年龄、性别及血缘等因素来划分权 利和义务范围,规定不同社会角色的各自行为 选择边界,以此来避免因无差别而造成的利益 冲突和社会无序。 其二是‚和‛。‚礼‛以‚和‛为贵,是 ‚和‛的体现。外在制度化的‚礼‛与内在精 神性的‚和‛,两者刚柔相济,不可或缺。如 果事事循‚礼‛而不知尚‚和‛,一味讲原则 而不知变通,便会使群体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反之,如果无原则地处处求‚和‛,而没有 ‚礼‛的制度保障,则会使‚和‛失之于流泛。
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子曰:为国以礼;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可见,礼是维系社会政 治秩序以及人之内在精神秩序的纽带。
儒家之‚礼‛的内涵
“礼‛的本义是祭神的器物和仪 式。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礼‛具 有社会政治规范(‚立国以礼‛) 和行为道德规范(‚立身以礼‛) 两方面内涵。
儒家‚礼‛的本质— 等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