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黄庭坚词作鉴赏

合集下载

清平乐黄庭坚赏析

清平乐黄庭坚赏析

清平乐黄庭坚赏析清平乐是唐代诗人黄庭坚最为著名的一首诗作,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唐代写景诗的代表作品。

本文将对其进行简要的概括介绍和赏析,以及对它的影响进行分析。

黄庭坚(688年-744年),号太虚,是唐代两大诗体创始人之一,诗风宏伟抒情,又被称为“赋比诗祖”。

他的诗歌博采众家之长,既有古典经典之典籍,又有民间古诗之习题,也有宋代宋文公等流行诗歌之素材,使他的诗歌洋溢着浓厚的古典气息,具有浓郁的民族性。

黄庭坚在唐代诗歌史上是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诗歌“赋比诗”大都是由比喻构成的、包含丰富意象的古典隽诗,其风格宏伟壮观,有着深远影响。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清平乐》,它大致上可以分成相应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描述景象的篇幅,主要内容是景象的叙述,第二部分是抒情,主要是抒发感慨,第三部分是思想,主要是为当时官僚政治提出批判性意见。

《清平乐》采取“千里明月,何处报玄宗”的句式,借助景物来表现思想。

诗中描写了夜景中清晰、凛冽的月光,叙述了满园春色、空谷幽鸟;诗中细致描绘了岸边残月、碧波细流,表达了凄凄切切的情怀;诗中所用的比喻和象征也是有力的,比如“山色有无中,江声咽不绝”,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月出山头,晴明空中”,意象活灵活现;“春草倍翠绿,燕子双双飞”,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清平乐》把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连接起来,以清新的语言立体地表现出景物的美,体现出诗的气韵和韵律性,在唐代诗坛上独具特色,很受欢迎。

诗歌通过优美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诗人身临其境的艺术感悟,从而把诗的情趣表达得淋漓尽致。

《清平乐》的影响甚巨,影响了一批诗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从宋词到明词,从李白、杜甫到苏轼,都有诗人模仿黄庭坚,写出了优美抒情的诗篇;至今,人们仍在赞叹《清平乐》的美丽,在古典诗歌的海洋中再流传着黄庭坚的奇绝。

综上所述,《清平乐》以其精湛的文学技巧,传奇的诗情,以及深远的审美和思想影响,成为唐代文学史上一座高峰,为读者缔造了一种永恒而经典的诗情。

清平乐宋黄庭坚译文

清平乐宋黄庭坚译文

清平乐宋黄庭坚译文《清平乐》是中国宋代文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诗,以其优美的词藻和深沉的思想感召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为大家呈现《清平乐》的翻译作品,并对其译文进行解读和赏析。

原文与翻译夜夜四更聒角声,天涯何处无寒灯。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雨梦回鸡塞东。

黄庭坚的《清平乐》以其清新的词句和典雅的意境闻名,是一首描绘夜晚江头宫殿的古诗。

下面是本文对《清平乐》的翻译:夜晚的四更时分,角声不断攒动,穿透寰宇的四方。

无论身处何方,都有寒冷的灯光黯淡。

江头的宫殿紧锁千门,雨丝轻柔回荡,感觉彷佛入梦时,代表黄庭坚向东寿街的位置。

译文赏析《清平乐》是黄庭坚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寂寥和无奈。

诗中采用了大量富有感染力的词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夜晚的思考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首先,诗歌以夜晚的四更时分作为开头,通过描绘角声的声音,让读者感受到夜晚的寂静和宁静。

角声穿越四方,呼应着夜晚的宁静与寂寥。

而后,通过”天涯何处无寒灯”这一句,表达了夜晚的寒冷和灯光的黯淡。

无论身处何方,都无法逃离夜晚的寒冷,而只能默默地照亮自己。

接下来,作者通过”江头宫殿锁千门”一句,将诗意扩展到江头的宫殿。

正是在这样一个宏伟的场景下,黄庭坚表现了自己在寂寥之中的世界。

细雨悄悄地落下,仿佛回荡在梦境中,给人以温柔的感受。

而”鸡塞东”一句,则巧妙地将夜晚的情境与黄庭坚所居住的东寿街联系在一起,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通过这首诗,《清平乐》展示了黄庭坚对夜晚的沉思与感慨,揭示了人们在夜晚中感受到的寂寥和无奈。

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通过诗歌传达给读者自己内心的思想感受,以及对夜晚所体现的世界的抱怀。

总结通过对黄庭坚的《清平乐》的译文解读和赏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以优美的词句和深沉的意境,成功地展现了夜晚的寂静和寒冷。

通过描绘江头宫殿和细雨的场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思想感受。

整首诗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内省,令人回味无穷。

黄庭坚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情的抒发,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寂寥的夜晚的美丽与哀愁。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清平乐-春归何处》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①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②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③【注释】①这句说,春天的消逝没有留下一点踪影。

②唤取:唤来。

取,语助辞。

③因风:乘着风势。

【译文】春天到哪里去了呢?悄然逝去,没有留下一点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就应把它召唤回来住在一起。

春天无影无踪,有谁能知道它的去向?除非问取枝头的黄鹂。

可是,黄鹂宛转地啼叫着,它顺着风势,飞过了蔷薇。

【集评】宋·胡仔;“《复斋漫录》云:“王逐客送鲍浩然之浙东长短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韩子苍在海陵送葛亚卿,用其意以为诗,断章曰:‘明日一杯愁送春,后日一杯愁送君。

君应万里随春去,若到桃源记归路。

’苕溪渔隐曰:山谷词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王逐客云:‘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体山谷语也。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赏析】这首词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春光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珍爱、留恋及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精神。

古典诗词中以惜春为主题者比比皆是,作者立意新颖,构思曲折。

以丰富新奇的想象,把对春光的眷恋、珍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黄鹂掠过蔷薇作结,余味无穷。

【经典诗句】“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黄庭坚《清平乐》全词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黄庭坚《清平乐》全词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黄庭坚《清平乐》全词翻译赏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译文]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

[出自] 北宋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因风:顺着风势。

唤取:唤来。

取,语助辞。

译文1: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

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译文2:美好的春天回到了何处?悄悄地走了没有行踪去路。

如果有人能够知道,美好的春天归去何处,请他把春天唤来与我同住。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

黄鹂百啭无人明白,它只好乘风飞过蔷薇花去。

译文3:春天回到了哪里?四面一片静悄悄,找不到她的踪迹。

如果有谁知道了,春天的去处,赶快把她追赶回来,不要令人失望啊,让她和咱们一起同住。

谁也找不到春天的脚印,真的要想知道吗?可只有这个办法了,那就去问一问黄莺吧。

那黄莺千百遍地宛转啼叫,特别是在这春夏之际啊,可是,谁又能懂得黄莺的语言?看吧,黄莺也离去了,正飞过盛开的蔷薇花,趁着这春天归去的风势。

赏析:这首词写的清新雅致,天真活泼。

全词通过曲折的手笔,起落有致的句法,含蓄委婉的把作者留春,惜春情态描绘的栩栩如生。

词一开篇就把‘春’拟人化,“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春天又到哪里去了?她为什么悄悄地就离去了呢?为什么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似问非问,似答非答,隐约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寻春与留春的热切心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如果有人知道‘春’她去了哪里,就叫她回来和我们一起住吧。

突发奇想,希望有人把‘春’给叫回来。

问的天真而诚恳。

以“无理之妙”的痴语,把恋春和惜春的情绪烘染的更加浓烈。

充分的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赏析:词人的惜春之情深挚动人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赏析:词人的惜春之情深挚动人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赏析:词人的惜春之情深挚动人《清平乐·春归何处》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一首感叹时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词。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词人对春天的眷恋与不舍,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深深惋惜。

一、作品原文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春天将归向何处?现在的我却找不到春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请叫它仍旧回来和我同住。

可是又有谁会知道春天离开的踪迹呢?除非你问一问黄鹂鸟。

但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它迂回婉转的啼鸣声。

看吧,它已经趁着风势飞过了那片蔷薇。

注释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

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

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婉转的鸣声。

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

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三、创作背景徽宗崇宁二年(1103),党祸已起,蔡京立元祐党人稗,黄庭坚被除名,编管宜州。

有诗题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诸,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这“十二月”是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三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

此词的内容是“惜春”,而实际是影射时局。

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

同年五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

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

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清平乐-春归何处》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1。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2。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1. 这句说,春天的消逝没有留下一点踪影。

2.唤取:唤来。

取,语助词。

3.因风:乘着风势。

【译文】春天呵,渐渐消失了你的脚步悄悄地,谁也看不见你的归路。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请呼唤春神归来,与我同住。

可是,谁又知晓春的踪迹?除非,去问一问黄鹂。

谁人解得黄鹂的百啭千啼?顺着风儿,它飞过了蔷薇。

【赏析】这是一首绝妙的“春”的咏调。

其意境似乎很熟悉,在王观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欧阳永叔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中都可看到此词的影子,但细细品味,此词又不是前哲之词的简单综合与复制,而是在揉进了黄山谷的个人遭际,对前词的独特的审美感受之后所创造出来的新词。

黄庭坚在作诗方面提倡“点铁成金”,此词之作,也有此意,而且可以视为点金银而成为更宝贵的宝石。

如果说,王观之词妙在以美人与美景之间比喻的新奇,永叔之妙在揭示一位贵妇人心灵深锁之“深”字,山谷此词则妙在将“春”字赋与某种品格,深刻刻画了她的寂寞无奈。

至于这种品格到底喻指什么,却又让人有似此又彼,既确定又不确定之感,而不似前二者之或写山水、或写贵妇之明确。

此词若设题目,当作“咏春”,或作“春之寂寞”,故词人起首便发问:春,你就要归去了,你要归往何处呢?可是,世人又有谁能知道春的归路呢?给这个世界带来勃勃生机。

受到人类顶礼膜拜的“春”却无人知其归处,此诚可悲可叹之一也;而春只得独自寂寞地走在自己的归路上,可悲可叹之二也。

“寂寞”二字为全词之眼,亦是春这总体形象之概括;词人明知无人可知“春”之归处,偏偏去假设,“若有人知春去处”的话,请你务必留住美好的“春”吧!明知其不可却偏要作此假设,更增加了可悲可叹的委婉深曲,此为其三。

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

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注释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

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

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

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

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赏析: ②因风:趁着风势。

【评解】 这首词写的是惜春之情。

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

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全词俏丽、新警、宛转、含蓄,表现了山谷词的风格。

【集评】 薛砺若《宋词通论》:山谷词尤以《清平乐》为最新,通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

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这是首惜春词。

耳目所触,莫非初夏景物,而春实已去。

飘然一结,淡雅饶味。

通首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转之妙。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此为惜春之作。

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我找不到它的脚印,四面一片沉寂。

[出典]北宋黄庭坚《清平乐》注:1、《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2、注释(1)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2)因风:顺着风势。

(3)唤取:唤来。

取,语助辞。

3、翻译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

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春归何处?4、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

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

治平四年(1067)进士,授叶县尉。

熙宁五年(1072)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

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

哲宗立,召为秘书郎。

元佑元年(1086)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着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时张耒、秦观、晁补之俱京师,与庭坚同游苏轼之门,有“苏门四学士”之称。

《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

哲宗亲政,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

绍圣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宾)。

崇宁元年(1102),内迁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到任九天,即被罢免,主管洪州玉隆观。

次年复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

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私谥文节先生。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称为“苏门四学士”.在苏门学士当中,秦观和黄庭坚两个人的成就最高,秦观是词苑圣手,黄庭坚是诗坛宗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黄庭坚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清平乐;春归何处》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词作。

这是一首感叹时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词,作者以凄婉的笔法,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热爱、眷恋、痴情和追求。

上片写春天的归去。

作者将春拟人化,起句发问,既点明寻春、惜春旨意,又透出爱春、伤春情绪。

接着又以对春天的体贴关怀,写春去无痕。

“若有”两句用浪漫的笔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写出了对春天的依恋深情。

下片写夏季的到来。

作者先以叹问点明春天已无踪迹,进一步表现惜春的沉痛,接着,想到黄鹂定会知道。

然而,人、鸟语言不通,所以又添一层烦恼和沉痛。

结尾以黄鹂“飞过蔷薇”写出寻春最后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蔷薇暗示了夏天已经到来。

与一般惜春之词不同,这首作品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原文】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1无行路2。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3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4?除非问取5黄鹂6。

百啭7无人能解8,因风9飞过蔷薇。

【注释】
1、寂寞:清静,寂静。

2、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3、唤取:换来。

4、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5、问取: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6、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

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

益鸟。

7、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

啭,鸟鸣。

8、解:懂得,理解。

9、因风:顺着风势。

10、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

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白话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那黄鹂千
白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创作背景】
徽宗崇宁二年(1103),党祸已起,蔡京立元祐党人稗,黄庭坚被除名,编管宜州。

有诗题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诸,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这“十二月”是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

此词的内容是“惜春”,而实际是影射时局。

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

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赏析】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

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

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

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

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上片开首两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责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连个踪影也没有,一个“归”字,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两句,转而询问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要让他把“春天”给叫喊回来。

这是一种设想,是有意用曲笔来渲染惜春的程度。

使词情跌宕起伏,变化多端。

下片过头两句,把思路引到物象上,“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既然无人能知道春天的去处,看来只好去问黄鹂了,因为黄鹂是在春去夏来时出现,它应该知道春天的消息。

这种想象也极为奇特,极富情趣。

后两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这是对现实的描述。

上面想象春天踪迹,也许黄鹂可以知道,然而嘤嘤鸟语,谁人能解?它不过也是自然中的一小生物而已,仅看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蔷薇花那边去了。

于是春之踪迹,终于无法找寻,而心头的寂寞也就更加重了。

词中以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全词构思新颖委婉,思路回环反复;笔情跳脱,风格清奇;语言轻巧,淡雅饶味;有峰回路转之妙,有超轶绝尘之感。

名家评论
薛砺若《宋词通论》:山谷词尤以《清平乐》为最新,通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

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山谷词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王逐客云:“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体山谷语也。

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这是首惜眷词。

耳目所触,莫
非初夏景物。

而春实已去。

飘然一结,淡雅饶味。

通首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转之妙。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

进士出身。

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参加修撰神宗《实》。

晚年两次受到贬谪,崇宁四年(1105)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他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诗成为江西诗派的开山大师。

其词追攀苏轼,受苏词影响较深,具有豪放风格。

除了诗文词赋外,书法成就也很高。

著有《山谷集》、《山谷词》等。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