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

3、每级考试都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录取权相对独立于行 政,是否录取,朝廷大臣及地方上的其它官员不得过问。
(二)越来越重视人的才能和文化知识, 是官吏录用选拔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向 (三)标准越来越趋向客观,是官吏选 拔录用制度不断完善化的重要体现
荐举办法的弊病有三点: (1)荐举权掌握在少数高级官僚手里; (2)荐举标准在实际掌握上很难统一; (3)选用官员不是建立在对被选人进行直接考察的基础上。
中正官向政府提供的用人依据主要是三项:
一是簿;二是状;三是品。
(六)隋唐宋元明清的科举制度
所谓科举制,就是由国家设立许多科目,定期举 行统一考试,合格者授予一定的官职。
1、考试形式
吏部考试分为身、言、书、判四项:
身,即要求体貌丰伟;言,要求言辞辩证;
书,要求楷法遒美;判,要求文理优长。 增加了很多防止舞弊的措施; 增加了“殿试”制度; 定为三年一考; 中进士后即可做官,不必再经吏部考试;
思考题:
1、如何认识察举、九品中正、科举制 各自的特点? 2、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 演变规律?
去掉了其它各科,只留进士一科。
2、考试内容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易经》、《礼记》
《春秋》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收回用人权,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2)标准客观,有利于调动社会各阶层学习和办学的 积极性;
曹操提出了“治平尚德行,有事尚 功能”的主张和“唯才是举”的原则。
九品中正制: 各州、郡、县均设大小中正官,由德高才 盛及在鉴别人才方面能力强的人担任。州的中 正官称大中正,郡和县的中正官称小中正。由 这些大小中正负责品鉴士人,次第人物。 具体办法是:“由小中正品弟人材,以 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然后付 尚书”选用。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一、先秦:世卿世禄制为主1、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2、“客卿”、“食客”等制度3、军功授爵制二、两汉:察举制、征辟制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对于被察举的人,朝廷会提出一些治国和经义方面的问题进行考核,叫做“策问”,应举者回答朝廷提出的问题,叫做“射策”或“对策”。

董仲舒就是在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贤良方正连对三策而被录用的。

征辟制地位仅次于察举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

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辟除制在汉武帝以前就已推行,直到隋朝被废。

察举的主要科目:(1)孝廉:孝敬廉洁者(郡推举)(2)秀才:才能优秀者,汉光武帝为避讳改为茂才(州推举)(3)明经:通晓经义者(4)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三、魏晋:九品中正制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

到西晋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家世﹑道德﹑才能。

四、隋唐:科举制隋朝:起源唐朝:<1>常科:每年分期举行1、进士:时务策和诗赋、文章。

宰相大多进士科出身2、明经:时务策与经义3、秀才: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4、明法、明算、明字5、俊士:不经常举行6、……(共50多种)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2>制科: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武则天时期,出现殿试、糊名、武举(科目: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新郎官:最早出现于唐代,是称呼考试登科及第的学子“郎”是古代一种高级官员的称呼,唐代祝贺新科进士称为新郎官五、宋朝:科举制宋太祖时期,共开15次科场,共录取455名进士。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

(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1)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 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 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 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 “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 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 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 的至少有十六人。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 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 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 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 曰:‘君赐不可违也。’”
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 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 举人。……就整体而言,……其中 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 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 家。……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 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 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 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另 一个优点是十分明确地把文化水准 看作选择行政官吏的首要条 件。……由于做了书生才能做 官,……客观上拓宽了社会的文明 面。 ——余秋雨《十万进士》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 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 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 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促织》“邑有成名者,操 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1、军功爵制:战国时商鞅在秦国制定的军功爵位制度,秦汉两代沿用,是根据军工而赐给爵位、田宅和食邑的爵禄制度。

2、察举制:西汉时期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具体做法是:推选各郡有声望者任中正官,察访散在各地同籍的已仕、未仕士人,并根据舆论,按照家世门第和道德才能,从上上至下下分为九等。

4、科举制:开始于隋朝,完备于唐朝,废除于清末。

士人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从中选拔人才、分别任官。

其中①乡试:在省城举行考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②会试:在京城举行考试,考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③殿试:在宫殿举行考试,考中后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官僚制度的定义、历史发展以及官员选拔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

一、官僚制度的定义官僚制度是指一种以官吏为中心,在政府机构中实行等级制度的管理方式。

在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是国家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通过设立各级官职和规范官员的权责,实现国家权力的集中管理。

官僚制度追求职务晋升的规范性、公正性和效率性,同时也要求官员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二、官僚制度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时期,但真正完善和规范的官僚制度出现在周朝。

周朝制定了一整套官吏选拔、任用、管理和考核制度,为后来的官僚制度奠定了基础。

自秦汉时期开始,官僚制度进一步发展并得到了巩固。

汉朝时,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并在地方上设立郡县官员,确保对各地行政的有效控制。

隋唐时期,官僚制度进一步完善。

唐朝设立了诸司、州县等分级机构,官员选拔实行科举制度,推动了官僚制度的发展。

这一制度在宋朝、明朝等后来的朝代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三、官员选拔在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中,官员的选拔一直是一个关键环节。

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指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其成为官僚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盛行于宋明清,对于官僚制度的规范和选拔官员的公正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主要选拔地方官员,会试选拔中央官员,殿试选拔朝廷高官。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世界上最早出现了一种规范、公正的官员选拔模式,也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来源。

四、官僚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等级制度:官僚制度中存在明确的等级制度,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进行管理和监督。

2. 稳定性:官员职位一般为终身制,通过选拔和晋升来提升地位,相对稳定。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古代中国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以能力为标准。

在古代的选拔与任用制度中,官员的选拔以考试为主要方式。

唐代开始出现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被视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最高准则。

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一系列考试选拔出人才,然后任用在政府机构中。

科举制度在宋代达到鼎盛,其选拔与任用官员的方式至今被称为“科举制”。

科举制通过一系列重要的考试选拔出合格的官员。

这些考试分为阶段性的考试和终期考试。

阶段性考试主要是为了选拔出尚书、郡守、县令等高级官员;终期考试则是选拔出重要职位如宰相、参政官员等。

科举制鼓励了勤奋学习和努力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增强了社会流动性。

除了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外,古代中国还有一些其他的选拔和任用制度。

例如,推荐制度是唐代后期出现的重要官员选拔方式。

推荐制度通过推荐人才来选拔和任命官员,推荐制度突破了科举制度对考试成绩的依赖,更注重个人的政治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

在古代中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中,除了选拔的形式外,任用的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任用制度注重个人的品德、才能和政绩表现。

官员在任用前需要通过严格的考察和评估,政府官员将倾听各方对被任用者的评价意见,特别是对被任用者政绩和品德的评价意见,以保证选拔到合格的官员。

另外,古代中国的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还包括了多种留学制度。

例如,唐代的资格朝阳、五礼、庶常等三大朝廷学校是专门培养政治人才的机构。

这些学校为学生提供教育和培训,以提升他们的政治能力和知识水平。

此外,还有一些官员通过出国留学来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完善的制度体系,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

科举制度作为主要的选拔方式,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出优秀的官员,推动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同时,任用制度则注重个人的品德、才能和政绩表现,确保了被任用者的政治能力和素质。

其他的选拔和任用制度则为官员的培养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方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策举制度:在中国古代,选官的基本方式是通过策举制度,即雇佣人才来管理国家事务。

这种制度既突出了人才的价值,也为官员选拔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机制。

策举制度一般是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设立考试机构,招收应试者,通过考试来选拔合格的官员。

2.举孝廉:中国古代注重孝道,因此在选官制度中重视推举有孝廉之人担任官职。

所谓孝廉,即具备孝顺父母和廉洁正直的品质。

选官时,通常会倾向于推荐这样的人来执掌政务。

3.士人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士人具有特殊的地位。

士人是指具备学识和道德修养的人员,他们经过举荐或考试,可以成为官吏。

士人通常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用于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才能,其晋升和选拔路径较为稳定和顺畅。

4.乡试、会试、殿试:为了选拔官员,中国古代官方设置了一系列考试。

乡试是地方政府举办的考试,选拔出一批成绩优异者参加会试。

会试是由中央政府主办的考试,通过会试合格的人员进入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从殿试中选拔出最终的优胜者。

这些考试方式的设置,旨在考察应试者的才能、道德和行为等多方面素质。

5.资格门槛: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不仅注重考试成绩,还对考生的家世背景和身份进行了严格的门槛设置。

如明清时期,高级官员必须具备世袭贵族身份或通过贡生出身,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低级官员则较为宽松,有志向的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过乡试或者其他途径获得官职。

6.官吏编制:中国古代的官吏编制非常严格,分为一品至九品。

一品是最高级别的官职,通常是皇帝任命亲信或重臣担任,九品则是最低级别,普通官员通常从九品开始。

晋升官职要看考试的成绩和其他因素,如表现、荐举和赏识等。

总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一个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制度,注重选拔有才能和品德的官员,尊重人才的价值。

它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举荐制度: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过程中,举荐是重要的环节。

一般由士人推举有政治才华和道德品质的人才,推荐给皇帝或上级官员任用。

举荐者多为知名学者、文人、士人等。

2. 科举制度:科举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在乡试中,选拔出一部分优秀士人;在会试中,进一步筛选;殿试是最后一道关卡,最终由皇帝亲自审定。

科举制度使得官员选拔更为民主和公平,并且重视文化素养和才能。

3. 推衍制度:推衍制度是对于一些特定职位的选官制度。

例如,医学官、法学官等,都需要通过相关领域的考试和选拔程序来选拔合适的候选人。

4. 评议制度:评议制度是通过对官员执政能力和品德进行评议,来决定是否提升或降职的制度。

一般由上级官员或由同僚进行评议,评议结果直接影响官员的升迁。

5. 任用制度:任用制度是指确定官员职位的方式。

一般由上级官员或皇帝亲自任命,任职后需要宣誓忠诚于国家和君主。

这些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以确保官员选拔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同时也注重官员的德才兼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战国时代沿袭了周代秋祭的习惯,以十 二月里的一天为腊节开始,杀牛宰猪, 以祭百神,此时百姓大酺(音普,聚会 饮酒),以庆丰收,在此大庆贺之际, 官吏当然也休假了。
❖ 《礼记·射义》还提到诸侯贡士于天子。
2、汉代的察举征辟
❖ 所谓“察举”,是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吏, 如丞相、侯、刺史、郡守等,将经过考 察的优秀人才向朝廷推荐,经过朝廷考 核后授予不同的官职。
❖所谓“征辟”,是朝廷和高级官 吏选拔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高 级官吏把有声望、有才干的人推 荐给朝廷,由朝廷聘任为官的称 为“征”,由地方高级官吏将人 才聘为自己幕僚属官的称为 “辟”。
❖ 八股文: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 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 文、时文、时艺、制艺。
❖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 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 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 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 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4、隋唐宋元时期的科举制度
❖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 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
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 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 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
❖ 参加进士科考试要请当世显人向考官推 荐奖誉,才有及第(及格)的希望。及第 以后称考官为座主、为恩门,对座主则 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为同年。
❖ 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 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 题名会。宴会于曲江亭子,称为曲江会。 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 使”,探采名花。
❖ 唐代还有所谓制举 --由皇帝特诏举行 的考试,选拔特殊人才(面向所有人), 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
❖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 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 进士科。
第四章
中国古代官吏的 选拔与任用
一、历代选官制度及标准
❖ 1、先秦时期乡举里选
❖ 《周礼·地官·乡大夫》讲到三年举行一 次“大比”,以考查乡人的“德行道 艺”,选拔贤能的人才。
❖ 《礼记·王制》提到“乡论秀士”
❖ 周时就在“庠”、“序”等地方学校中 养士
❖ 优者送进“国学”,再选其“贤”者授 予一定的官职,有所谓俊士、进士等名 称。
三、我国官吏的休假、退休制度
❖ 1、休假 ❖ 周代人们把祭神日作为娱乐庆贺的日子,每
年分两次祭神:一次为春祭,即在仲春(二 月)的头一天举行,由春官占卜此年庄稼能 否有好收成;一次为秋祭,即在秋收之后, 庆贺经过一年的劳动而获得丰收。届时“里 人尽出”,椎牛宰羊,祭罢饮食宴乐,手舞 足蹈,这一天官府内都不办理公事,可以说 是我国古代官吏最早的休假日。
❖ 魏晋南北朝时期,考核对象从地方官扩大到 中央百官 ,晋武帝将三年改为每年年终考核, 第六年大考核,以决定升迁降黜。
❖ 唐代:“四善二十七最” :“四善”即:一 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 四曰始勤匪懈 ;此外,还详尽规定了考核百 官职守的具体标准,即“二十七最”
❖ 宋代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仅规定三年 一次“磨勘”,官吏们只要在任内不发 生差错就加升迁。各级官吏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茂才和孝廉:西汉以举贤良为盛, 东汉以举孝廉为盛
❖东汉桓帝灵帝以后,“举秀才,不 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即将士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 等九个等级。在各州、郡、县设“中 正”,由中正官负责对当地人物进行考 察,评定出品级的高低,供朝廷授官。
后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 清代贡生有岁贡、恩贡、拔贡、副贡。
❖ 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 廪生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岁贡。
❖ 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
❖ 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国 子监的,称为优贡。
❖ 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保 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称为拔。
❖ 乡试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称副贡
二、我国古代官吏的考核
❖ 从战国起,便以“上计”来考核官吏。 ❖ 秦代 :“五善”:即忠信敬上、清廉毋谤、
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 ;“五失”: 夸以迣(,阻拦、阻止意) 、贵以泰、擅裚 ( ,既声)割( )、犯上弗知害、贱士而贵 货贝
❖ 两汉:以“上计”为主。有循序而升的“平 升”,有越等而升的“巨升”
(考试内容为八股文)
❖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 ❖ (1)乡试,(2)会试,(3)殿试。 ❖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
又称为大比 。又称为秋闱 。乡试取中 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 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 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 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 要举行复试。
5、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 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 称为庠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 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
❖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 由公家发给粮食;
❖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不给 粮食);
❖新“入学’’的称为附生。
❖ 元朝:因袭历代汉族地主政权的考核制度, 而且创设了“考功历”,使考核制度更加完 善。
❖ 考功历:无论大小官吏各给印刷纸一卷,卷 首写明姓名、出身。调任时由上级长官注明 任职年月,记载任期内的功过行状,最后填 写“考功历”的有关官员还须结保具状,以 免敷衍塞责或营私舞弊。吏部以“考功历” 为依据,考定优劣,决定任免。
❖ 明代考核制度更趋完善。 分三等: ❖ “称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有过而
称职者为中,宴而不坐;有过而不称职 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 后退。” ❖ 清代沿用明代的“京察”、“大计”制 度,并一概改为三年举行一次。考后注 定评语,呈报吏部。吏部详加审查,对 成绩优良者给以“议叙”,以示奖励。 “议叙”的办法有二:一是加级,一是 记录在案,以备提拔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