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他的犹太人》中的马基雅维利主义
论马基雅维利的思想

光照古今的马基雅维利【摘要】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人物之一。
也被认为是近代政治之父。
他认为君主所必备的素质是凶猛如狮,狡猾如狐,一部历史就是强者的历史。
权力的运作不可用正常的价值衡量,更不能用道德能力去判断,它有它自己的法则,为达到目的没有什么不应该。
《君王论》并不是在教人如何塑造人格,而是在教一个国家如何维护自己的国格。
“为达到目的没有什么不应该”,这里的所谓“目的”从根本上讲就是国家利益。
在政教势力犬牙交错,国土割据林立,强邻纷纷染指的现实下,如果不能自强求存,而是一味抱残守缺,灭亡就不可避免。
陈独秀就曾经犯过类似错误,使年轻的中共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毛泽东曾经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其实说明的是一样的道理。
[关键词]:君主论共和制政治学马基雅维利一生辛苦坎坷,郁郁而终。
可是死后却如此声名显赫,或者说恶名昭彰。
很少有人像马基雅维利这样,为自己赢得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有些人怒骂他的邪恶;有些人同情他的善良。
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是一座任何人在研究近代政治思想的时候所无法避开的碑。
在他之前的政治学研究,大都是从思想出发的,柏拉图的《理想国》也好,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也好,他们进行应然性的判断并且认为政治即是若此。
而到了马基雅维利这里,政治学开始由应然性向实然性转变。
马基雅维利的结论是从现实出发,是经验判断的结果。
马克思说:“从近代马基雅维利……以及近代的其他许多思想家谈起,权力都是作为法的基础的,由此,政治的理论观念摆脱了道德,所剩下的是独立地研究政治的主张,其他没有别的了。
”①马基雅维利第一个实现了政治学的“去道德化”,因此当之无愧地为自己获得了“近代政治学之父”的美誉。
臭名昭著的“马基雅维利主义”集中体现在《君主论》第十五章到第十八章。
在这一段的论述中,马基雅维利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得出了君主在必要时,应该摒弃道德,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结论。
马基雅维利与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权力观比较

马基雅维利与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权力观比较【摘要】马基雅维利和韩非子都是著名的非道德主义思想家,对权力观有着独特的见解。
马基雅维利认为统治者应该追求自身权力和利益的最大化,强调政治手段的灵活运用。
而韩非子则主张专制统治,并强调以法律和规则来维护社会秩序。
虽然二者都强调了非道德主义的权力观,但马基雅维利更加强调统治者的个人利益,而韩非子更注重社会秩序和法律规则。
两者在权力观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例如都认为权力是统治者必须追求的核心目标,但也有明显的不同,如对统治方式和权力运用的态度不同。
这些观点的探讨对于理解权力运作的本质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权力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权力观、比较、相似、不同、影响、意义、价值1. 引言1.1 背景介绍马基雅维利和韩非子都是中国和西方世界古代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代表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中非道德主义权力观的典型。
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其代表作《君主论》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学的奠基之作。
他强调政治的现实性和权力的合法性,主张统治者必须以手段而非目的来评价,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为最高准则。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兼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学派的创立者之一。
他主张强权政治和法制思想的统治,认为国家应该以法治和刑罚来维护秩序和统一。
他强调权力的绝对性和不拘形式性,主张统治者要善于运用权力实现自身利益和国家统一。
了解马基雅维利和韩非子的非道德主义权力观对于深刻理解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和对当代政治实践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对马基雅维利与韩非子的权力观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进一步探讨非道德主义权力观的影响和意义。
2. 正文2.1 马基雅维利的非道德主义权力观马基雅维利的非道德主义权力观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政治思想中。
马基雅维利认为政治领域是一个充满权谋和欺诈的世界,政治家应该以实际行动来取得和巩固权力,而不应该受到道德规范的束缚。
论马基雅维利“非道德”的权术观

摘要:马基雅维利的权术观,一直是世人争论的焦点,自它诞生以来,就有许多思想家站在道德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批评。本文通过对马基雅维利作品中“virtu”以及“fortuna”这两个词内涵上的把握,认为马基雅维利不再将对君主德行的要求等同于伦理中的各项道德。马基雅维利对政治学做出的一大贡献就是将政治从道德中区分出来。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virtu;权术
在15、16世纪之交,佛罗伦萨一直处于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反复的较量中。1512年美第奇家族复辟,整座城市笼罩在美第奇家族绝对的统治下。即,高尚的时代早已远去,而利益与恐惧成为了政治决斗场里的真正主宰。[1]p.149《君主论》这本书是马基雅维利劝谏美第奇家族的第一次尝试,凝结了马基雅维利多年的政治经验与心血,他在《君主论》中给洛伦佐的献词中这样写道,“这是我依靠对现代大事的长期经验和对古代大事不断钻研而获得的……因为我希望我的著作如果不赢得称誉则已,否则只应是由于其内容新颖和主题的重要性而受到欢迎。”[2]p.1在这本劝谏君主的册子中,马基雅维利根据多年以来自己的政治经验以及长期从古人身上所获取的知识,围绕君主国的政治现实,对如何维护君主的权力统治提出建议。
二、“virtu”是能够征服命运的品质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第26章中如此描述意大利的所处的境地。“既没有首领,也没有秩序,受到打击,遭到劫掠,被分裂,被蹂,并且忍受了种种破坏。”[2]p.102在马基雅维利所处的时代,意大利被分成了五个国家,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西北部的米兰公国,东北部的威尼斯贵族共和国,以及中部的那不勒斯的弗洛伦萨共和国和教皇管辖的国家。在佛罗伦萨,马基雅维利所生活的城市国家,也一直处于动荡之中。直到1512年美第奇家族的复辟彻底打破了佛罗伦萨的共和传统,建立起了专制的政权。因此,面对的外部的侵扰,内部新建政权的不稳定,四分五裂,内忧外患的意大利,马基雅维利最为迫切的就是要面对自己国家的建国难题。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稳定的政权是形势所需。因此,马基雅维利对君主权术的建议是他面对迫切的国家形势不得不所采取的一种手段。在一个新生的君主国中,如何维护一个新生政权的稳定是马基雅维利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自然是一件不易的事。在马基雅维利看来,旧的形式根植于人们的习俗和第二天性中,而君主国新的革新容易打乱了人们旧有的行为模式,这种极其不稳固的和暂时的本性,会让君主处在危险的境地中。这种境地被他称之为“命运”(fortuna)。他指出,新统治者获取自的统治,不是依靠他人的武力,就是依靠自己的武力,不是依靠命运(fortuna)就是依靠德行(virtu)。在马基雅维利的作品中,“virtu”和“fortuna”都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邓文迪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邓文迪在英文世界里,中文语境所熟悉的“关系”一词,也会被译成GUANXI。
这二十多年来,邓文迪身上最为核心与神秘的词语,也是GUANXI。
即便当默多克决心结束和邓文迪这段婚姻时,邓文迪的支持者和诋毁者们仍然不放过最后的机会对他们的关系加以评判。
外界感到疑惑的是:她真的爱他吗,他对她呢?他们的关系是否是由彼此拥有的资源定义——她被他的金钱和权力诱惑,他则有着渴望进入中国传媒市场的巨大野心?在此之前,他曾觊觎已久并苦苦寻找着进入这个市场的通道。
争议背后,是被人们称作“奇迹”的邓文迪的成长经历。
正如曾专程来中国寻找她“上位”秘诀的澳大利亚记者埃利斯一样,很多人好奇:这位爱冒险、擅长交际的中国苏北女孩如何在当今传媒世界最富有、最有权力的默多克帝国中一步步经营她的关系,而在这段关系结束后,她又如何选择下一步冒险?她跟若干年前已有云泥之别,不再是那个需要费尽心思获取注意的女实习生,她的关系遍布演艺界的明星、科技界的新贵、各国的政界精英以及商业领袖。
换句话说,她有足够的力量从丈夫默多克的世界中独立出来。
而如果你从另一个角度看,她一直处在尝试新鲜关系的冒险游戏之中。
1997年对29岁的女实习生邓文迪而言不过是个平常之年,她的人生即将迎来重大转变,但她对此并不知情。
为挤进传媒大亨默多克刚收购的香港星空卫视,她不惜推迟在耶鲁的学业。
在美女如云的女实习生中,她长相不算出众,深知唯有勤奋和努力才有望被认可。
不过,她显然也知道作为一个中国女孩如何在这家西方人主导的媒体公司中引起注意。
一个日后被人津津乐道的细节是,她抓住路过的星空卫视主管广告的高管罗伯特·布兰德油腻腻的辫子,向他打招呼说:“Hi!我是实习生文迪。
”对66岁的鲁伯特·默多克来说,1997年却值得铭记。
这位世界著名的传媒大亨在人民大会堂北门的楼梯上经过漫长等待后,终于获得来自中国高层官员的接见。
此刻,他正迫切期待中国领导人能够准许星空卫视落地中国。
马基雅维利论文: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刍议

马基雅维利论文: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刍议摘要马基雅维利,这个具有非常大争议的人物,像个迷摆在我们面前。
他的政治理论对近现代政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他的传世之作《君主论》却让其遭人非议,他被人称为“罪恶的导师”、“非道德主义者”。
但本人认为其政治思想并非是像他人所说的“不道德的思想”,而是出于祖国统一的需要,他的政治思想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政治权术政治道德尼可洛·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早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奠基人。
他出身于佛罗伦萨一个趋于没落的贵族之家。
他经历了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统治到梅迪奇家族独裁统治,再又回到共和国政府统治的过程,因此他有丰富的政治经验。
他分别研究和考察了各国国力强盛或衰落的原因,深感意大利国力单薄的原因在于内耗与外侮,从此致力于探讨统一祖国的方案。
《君主论》正是这一探索的产物,也是他最主要的政治理论代表作。
在该书中,他以现实主义态度和纯经验的方法探讨政治问题。
一扫古希腊、中世纪政治理论所带有的伦理化和神学色彩,将政治问题界定为权力问题。
他围绕着如何统一意大利这个目标,着重论述了夺取权力和巩固权力的方法及权术。
正是这样一本肆无忌惮的谈论如何不择手段的运用权术去统治国家,在政治中玩弄各种阴谋诡计而不必要讲道德的书,让他成为一个最具有争议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对他也是贬多于褒,称他为“罪恶的导师”,并将政治上的阴谋诡计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但本人认为,马基雅维利只是明确的说出了一种政治现象,是将别人在政治上做了但没有说出来的说了出来。
他的政治思想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在阐述如何玩弄政治权术,但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祖国的统一,所以他首先应该是一个爱国者,他的政治思想理论也不存在道德不道德的问题。
一、君主论为什么说他首先是一个爱国者呢?这应当看他当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中世纪之末,意大利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已经比其他国家更为先进。
马基雅维利评价

一种理论或者一种学说的重要性往往不在于特定问题的解决 而是在于引出更多的问题进而解决更多的问题 这才是我们要重视的 从这一点来看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说开辟了新的研究道路 同时指导着人们走出中世纪的重重迷雾 在这一点看 他的作用是巨大的。
以下 我将谈下个人对马基雅维利及其政治思想的一点看法。
第一 马基雅维利是一个非道德论者而不是反道德论者。
他认为政治应该脱离道德的束缚 但他并不一般的反对道德 他更不否认道德对生活的约束意义。
马基雅维利不是提倡道德败坏的人。
相反 他认为道德和宗教对社会政治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只不过那个时代的意大利 人民对宗教的信仰日益薄弱 对法律的不尊重 对个人极端主义的推崇使得他不得不暂时先放弃这些美好的东西。
所以说 在这一点上 那些称他为“过于世俗化的玩世不恭的人 一个无耻的吹捧暴君的人 非道德的相对主义者 唯权力主义者等等”都是有失偏颇的。
正如萨拜因说的 “所有这些看法不论对他的为人还是他的思想都是极不全面的”【22】 一语中的。
在他看来 一个道德败坏的民族不会有良好的统治。
马基雅维利钦佩古罗马人和当时的瑞士人的公民道德 他认为这些道德源于家庭的纯洁和人们生活的独立 源于生活方式的简朴以及履行公共职责的忠诚和可靠。
但是 从意大利的现实出发 意大利的统一却需要残忍、暴力、欺骗甚至背信弃义的君主。
即使是这样 马基雅维利也没有完全放弃道德的准则 他在论述阿加托克雷获取统治权的过程中这样说到 “……然而 屠杀同胞 出卖朋友 背信弃义。
毫无怜悯 没有宗教信仰不能称之为天赋。
这些方式可以让他获得君权 但不是光荣。
但是 如果我们考虑阿加托克雷出入险境的勇气 以及他忍受艰险 战胜艰险的强大的意志 我们就没有理由认为他比任何最卓越的领袖逊色。
然而 他的野蛮残忍和不人道以及那些不计其数的不道德行为不允许他跻身于那些最卓越的人物之列。
他所得一切既不能归结为运气也不能归结为天赋。
”【23】可见 马基雅维利不是一味的反对和排斥道德 而是对道德的一种冷漠。
浅谈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

浅谈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马基雅维利年),本名是尼可罗·迪·贝纳尔多·德·马基雅维利,出⽣于意⼤马基雅维利(1469年——1527年)利佛罗伦萨的⼀个没落贵族家庭。
⾯对欧洲列强和罗马教廷的反复蹂躏与欺压,他坚决主张尽快结束意⼤利的分裂状态,建⽴起⼀个强有⼒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简⽽⾔之,马基雅维利终其⼀⽣都在为了意⼤利的真正统⼀⽽奋⽃。
《君主论》和《李维史论》《李维史论》的相继问世,马基雅维利初步提出了⾃⼰的观点和主张,这⼀随着《君主论》系列的理论,不仅对当时,即便对现在都有深远的影响。
⽐如,强调君主同平民保持长期良好关系;重视国家的军事⼒量积累;做事通权达变讲究实效;为达⽬的可以不择⼿段等内容,逐渐被融合发展成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尽管,马基雅维利被誉为是欧洲⽂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史学家和哲学家。
但是,他的⼀系列理论却在⽂艺复兴中引起了巨⼤的轰动,遭到不⼩的⾮议和质疑。
不过,也被很多⼈奉为⽆上经典,⽐如拿破仑、俾斯麦、希特勒和墨索⾥尼等强权者,就都对他的这些观点极为推崇。
墨索⾥曾经提到:马基亚维利的《君主论》是政治家最⾼的指南。
接下来,⽂史不假为您浅析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相关内容。
⼀、社会背景意⼤利位于海陆经济和东西⽅经济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分的优越,社会⽣产⼒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在欧洲最早萌芽的地区。
马基雅维利所处的时代,正是意⼤利思想、政治、⽂化和经济都动荡不安的时期。
当时,虽然处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但意⼤利却⾯临着⼀系列的内忧外患。
(⼀)内忧威尼斯等意⼤利的传统邦国,在法意⼤利长期处于国家的分裂状态,佛罗伦萨、⽶兰、⽐萨佛罗伦萨、⽶兰、⽐萨和威尼斯国、西班⽛等强国的⽀持下,相互之间攻伐不断,极⼤地内耗了⾃⾝的实⼒。
分裂的意⼤利马基雅维利认为,如果能避免战争,通过政治和外交⼿段来实现意⼤利的和平统⼀,将会是最理想的结果。
马基亚维利的简介

马基亚维利的简介马基亚维利是名符其实的现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马基亚维利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马基亚维利的简介尼可罗·马基亚维利(NiccolòMachiavelli,1469年5月23日—1527年6月22日)是意大利的政治哲学家、音乐家、诗人、和浪漫喜剧剧作家。
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重要人物,尤其是他所写下的《君主论》一书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政治理论、以及《论李维》一书中的共和主义理论。
他于1498年进入统治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十人执政团(theCouncilofTen)服务,随后奉派出国担任外交任务,这个工作使他获取许多足供萃取的经验,以作为往后政治与军事技巧诤谏的素材。
1512年共和国崩溃,曾长期支配佛罗伦萨政局的美第奇家族(MediciFamily)重掌权力。
由于马基雅维利意外不当地卷入一场谋叛该家族的阴谋,因而遭受逮捕和折磨。
获释后,被逐出城区,退隐至距离佛罗伦萨南方七里的圣安德列(Sant’Andrea)的小农庄。
马基雅维利失意的余生,即专注于写作,其中一些著作试图说服新任的统治者,恢复他所热爱的处理政务的职位。
1527年该政府被推翻后被逐,同年病死。
马基雅维利他是中世纪晚期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主张结束意大利在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他在其代表作《君主论》(1513)中认为共和政体是最好的国家形式,但又认为共和制度无力消除意大利四分五裂的局面,只有建立拥有无限权力的君主政体才能使臣民服从,抵御强敌入侵。
他强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权术政治、残暴、狡诈、伪善、谎言和背信弃义等,只要有助于君主统治就都是正当的。
这一思想被后人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他还著有《论战争艺术》(1520)和《佛罗伦萨史》(1525)等。
马基雅维利有关政治、法律思想的主要著作有《论提图斯·李维乌斯的前十卷》和《君主论》(一译《霸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耳他的犹太人》中的马基雅维利主义
克里斯托弗·马洛作为伊丽莎白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其《马耳他的犹太人》中对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体现长期以来都为国内外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灵感。
本文以马洛的《马耳他的犹太人》为例,通过解读该剧对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反映,阐释马洛对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态度及其跟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关系。
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是对马洛及其《马耳他的犹太人》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
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介绍了马基雅维利主义及其对于本文的适用性。
第三章及第四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旨在从三个方面探讨马基雅维利主义和《马耳他的犹太人》之间的联系,以及马基雅维利主义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关系。
主体部分聚焦马基雅维利主义在主人公巴拉巴斯身上体现出来的积极与消
极的两个方面,并通过对马耳他岛上其他人的分析对主体部分进行补充得出结论,指出《马耳他的犹太人》中所体现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再现了那个时期剧作家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对当时剧作家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通过结合马基雅维利主义对《马耳他的犹太人》进行文本分析,本文旨在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马洛的作品及以他为代表的当时剧作家的创作思想。
本文认为剧本中所展现的有关自由、人的力量等理念实际上是伊丽莎白时期人文主义影响当时思想的记录和映照。
主人公巴拉巴斯由受害者到复仇者最终惨死这一系列过程贯穿了整部戏剧,通过这一设置马洛凸显了他对人文主义的认同与对人拥有过度的自由与力量的不认同,这种不认同同样能为人类的思想与发展提供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