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合集下载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位琴师名叫伯牙,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音乐家,擅长弹奏古琴。

而他的好友琴友子期,也是一位琴艺精湛的音乐家。

两人情投意合,常常一起探讨琴艺,互相切磋琴技。

有一天,伯牙邀请子期到他家中听琴,子期欣然前往。

伯牙在琴前弹奏起来,音乐如梦如幻,令人陶醉。

而子期却面露不悦,伯牙问及其原因,子期却说,“伯牙兄,你的琴艺虽然高超,但你的琴曲却无法打动我的心灵。

”。

伯牙听后大为震惊,他深知子期的琴艺非同凡响,竟然无法打动他的心灵,这让他感到十分沮丧。

于是,伯牙决定前往山林隐居,专心修炼琴艺,希望能够弹奏出能够打动子期心灵的琴曲。

在山林中,伯牙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每天都沉浸在琴声中,苦练琴艺。

经过数年的苦心修炼,伯牙终于感觉自己的琴艺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决定再次邀请子期前来听琴。

子期收到伯牙的邀请后,依旧欣然前往。

伯牙在琴前弹奏起来,音乐如泉水般清澈,如山涧般悠扬,如春风般温柔。

子期闭上双眼,聆听着音乐,渐渐地,他感到心灵被琴声所触动,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伯牙见状,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动。

他知道自己终于弹奏出了能够打动子期心灵的琴曲。

两人相拥而泣,彼此感激对方的真诚与执着。

从此以后,伯牙与子期成为了知音,他们琴艺更上一层楼,互相切磋琴技,共同探讨音乐的奥秘。

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人们常常用“伯牙摔琴谢知音”来形容真挚的友谊和执着的追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诚和执着是成功的关键。

伯牙为了打动好友的心灵,不畏艰辛,毅然隐居修炼琴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而子期也因为伯牙的真诚和执着,感受到了真挚的情感,两人的友谊也因此更加坚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伯牙一样,对待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坚持不懈地追求,不畏艰难,不怕困难。

只有真诚和执着,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而在友情中,我们也应该像子期一样,珍惜那些真诚而执着的朋友,共同分享友谊的美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和琴,钟子期和鼓,这是两对知音。

伯牙是战国时期的古琴演奏家,钟子期是鼓手。

他们是一对知音好友,因为他们都对音乐有着共同的热爱。

伯牙弹琴钟子期击鼓,两人合作默契,音乐声声入耳,感情深厚。

然而,伯牙的知音好友钟子期突然去世了。

伯牙悲痛欲绝,他不愿再弹琴了。

他觉得没有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意义。

他决定去寻找另一个知音好友,以继续他们的音乐梦想。

伯牙辗转来到了越国的朝廷。

他听说了一个鼓手名叫鼓子期的人,他听说鼓子期的鼓艺非常高超,可以与伯牙的琴相媲美。

伯牙心中一动,他决定去找鼓子期,看看他是否可以成为自己的新知音好友。

终于,伯牙见到了鼓子期。

他们一见如故,心心相印。

伯牙拿出琴来,开始弹奏起来。

可是,鼓子期却没有击鼓,而是默默地听着。

伯牙弹了很久,可是鼓子期依然没有击鼓。

伯牙感到非常奇怪,他问鼓子期为什么不击鼓。

鼓子期却说,“我不会击鼓了,因为我知道我和钟子期是一对知音,而你和钟子期也是一对知音。

我不愿意替代钟子期的位置。

”。

伯牙听了,陷入了沉思。

他明白了鼓子期的心意,也明白了自己的心意。

他明白了,知音是无法替代的,每一对知音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再也不愿意去找替代钟子期的知音了。

于是,伯牙放下了手中的琴,他再也不愿意弹奏了。

他明白了,知音是无法取代的,失去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灵魂。

他不愿意再去寻找新的知音了,因为他知道,再也找不到第二个钟子期了。

伯牙的这个决定,让人们感到非常震惊。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伯牙会放弃音乐,放弃寻找新的知音。

可是,伯牙却坚定地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他明白了,知音是无法取代的,失去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灵魂。

伯牙的故事,让人们深思。

知音难觅,失去了知音,音乐就失去了灵魂。

伯牙的故事,让人们明白了,知音是多么的珍贵。

生活中,我们要珍惜身边的知音,因为他们是我们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部作品讲述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录在《警世通言》中。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主要是讲述了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的故事。

俞伯牙酷爱弹琴,而且弹起琴来已经到了非常忘我的地步。

他的琴声不仅优美动听,而且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的故事。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作品通俗易懂,为世人津津乐道,非常受当代人的喜欢。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第四阶段
• 结为兄弟
• 钟子期精彩的乐理独白和擅长听音知心,让俞伯 牙佩服得五体投地,由衷地庆幸自己确确实实地 遇到了知音,以致促膝交谈,情感交流越来越深, 因而抛弃了身份地位的悬殊差别,二人结为兄弟, 成为真正的知音。并相约来 年再聚首,巩固知音, 保持知音的延续不绝。 • 二人通过初始、验证和升华,步步深入地完成了 知音的精神交流——相互交融。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 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 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
《赠道士参寥》-- 孟 浩 然

蜀琴久不弄,玉匣细尘生。 丝脆弦将断,金徽色尚荣。 知音徒自惜,聋俗本相轻。 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
问题五
• 你对本文中俞伯牙与钟子期两人之 间知音关系的看法?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P99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作者:冯梦龙 作品体裁:话本 出自:《警世通言》 年代:明朝
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 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 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 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 (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的作品比较强调 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 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凌濛初的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 “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 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 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 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文章主旨
• 人生在世,能够称得上朋友的人本就 不多,而能够当得“相知”的,更是 寥寥,于是想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这一句话中包含了多少的沧桑和寂寞, 同时又是多么的满足和安慰。 • 由此对知音的故事有更多的理解和回 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清代】丁观鹏《伯牙抚琴图》
内容理解
• 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从相遇、相识进而成为知音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 可分为五个阶段。
• 第一阶段:知音缘起

中秋月夜,俞伯牙船上弹琴,恰巧被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了。船上的俞
伯牙与岸上的钟子期由于身份地位不同,产生了矛盾——相互排弃。
• 第二阶段:船中交谈
内容理解
•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部话本作品,讲述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 与钟子期的故事,收录在《警世通言》中。俞伯牙从小酷爱音乐,他弹 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一天,俞伯牙船行遇雨, 停船操琴时,遇到樵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洋洋乎在高 山”“汤汤乎在流水。”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的故事。钟子期死 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作品通俗易懂,在当时 很受听客的喜欢,已成为中国古代话本的典范之一。
• 蜀琴久不弄,玉匣细尘生。丝脆弦将断,金徽色尚荣。知音徒自 惜,聋俗本相轻。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
【唐】孟浩然《赠道士参寥》
阅读延伸
•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 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 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南宋】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 不住鸣》
在高山还志在流水。钟子期听音知心,破译了俞伯牙隐藏的期待信息。 • 这是知音交流的验证阶段。
内容理解
• 第四阶段:结为兄弟
• 钟子期精彩的乐理独白和擅长听音知心,让俞伯牙佩服得五体投地,由衷地庆 幸自己确确实实遇到了知音,以致促膝交谈,情感交流越来越深,因而抛弃了 身份地位的悬殊差别,二人结为兄弟,成为真正的知音。并相约来年再聚首, 巩固知音之谊。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馮夢龍俞伯牙是楚國人,但在晉國做大官。

有一次,晉君派他出使楚國,他也樂得回鄉走走。

船行到漢陽江口,正遇中秋之夜,偶然來了一場風雨,船隻好泊在山崖之下。

不久風雨過了,雲散了,一輪明月當空,俞伯牙對著這景色,忽然想彈一彈琴。

他彈琴很鄭重,先叫童子擺好囊,焚香爐,他情緒飽滿之際,才開囊取琴,彈出一曲,曲猶未終,忽然琴弦斷了一根。

他認為必是有人偷聽,或者來了刺客。

叫人上岸去搜查。

果尋一人,那人說是樵夫,卻又說在此“聽琴”,俞伯牙覺得是個笑話。

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稱”聽琴”二字!此言未知真偽,我也不計較了。

左右的,叫他去罷。

”誰知那個樵夫卻很有水準,一句話反駁得很尖銳而有力:“……大人若欺負山野中沒有聽琴之人,這夜靜更深,荒崖下也不該有撫琴之客了。

”這智慧的答語驚動了俞伯牙,於是把那人請上船來。

這人就是鐘子期。

他上得船來,不行跪拜之禮,不卑不亢。

這種態度令俞伯牙很不痛快。

俞伯牙面對著這個樵夫,一時不知怎樣對付才好,便先考一考他對音樂到底懂得多少。

不料鐘子期把琴的來源與構造原理,說得頭頭是道,他態度才有些改變了。

再進一步,考考他“聽琴”的能力:鐘子期完全說出了俞伯牙的心思,“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

”使他大驚,推琴而起,連呼“失敬失敬”。

重新與樵夫行了賓主之禮,以平等的態度對待鐘子期了。

因為這樣的知音人實在很難得,這一夜,兩個知音人,談到了天亮,十分投機。

還結拜了兄弟。

俞伯牙年二十八,鐘子期二十七,俞伯牙做了哥哥。

故事中的俞伯牙,發現鐘子期是他的“知音”之後,不但放棄了地位不同的優越感,與他長談到天亮,結拜為兄弟,而且在一年之後,又去探望他。

誰知鐘子期在這一年中,因得他的贈金,買了好些書,日間采樵,夜間苦讀,“心力耗廢,染成怯疾,數月之間,已亡故了。

”俞伯牙聽了,“五內崩裂,淚如湧泉,大叫一聲,傍山崖跌倒,昏絕於地。

”隨後在鐘子期墓前撫琴為吊,一曲終了,把琴摔碎。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_550字俞伯牙(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80年)是中国战国时期音乐家、古琴演奏家。

他和钟子期是知音,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在中国古代的故事中,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做“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是好友,两人常一同演奏古琴。

他们会合的地方是在攸县初城,因此他们把初城称为“知音城”。

俞伯牙是一个音乐家,钟子期是一个地方官员。

两人在音乐上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理念,所以他们交情深厚,并且成为了知音。

他们常常一同演奏古琴,即使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工作,也会定期相聚。

战国时期的中国非常动荡,战争频繁,俞伯牙和钟子期经常因为战乱而无法相聚。

一次,俞伯牙因为战争被迫离开攸县,去了陈留。

多年后,百废待兴,俞伯牙终于回到了攸县。

心中充满了对知音的思念和期望,他立即去了初城,希望能和钟子期再次相聚。

当俞伯牙来到初城时,却发现城市完全变了样,变成了一片废墟。

他四处寻找钟子期的踪迹,但却没有找到他。

俞伯牙心灰意冷,深感伤心和失望。

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家中,想起了他和钟子期共同演奏古琴的美好时光。

他想用美妙的琴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但他的琴在长时间没有使用后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演奏状态。

他尝试弹奏,但发现琴声沉闷、音调不准,非常难以听受。

于是,俞伯牙摔琴摔在了地上,泪如雨下,大声痛哭起来。

他的邻居听到了哭声,纷纷前来询问。

俞伯牙告诉他们自己的故事,以及他和钟子期的友谊。

人们被俞伯牙的悲伤深深打动,他们纷纷为他解忧。

其中一个人告诉俞伯牙,自己有一架古琴,早就厌倦了弹奏。

俞伯牙对这个人表示感激,并请他把琴借给自己。

准备好琴后,俞伯牙紧闭门户,开始演奏起来。

他的琴音被风吹进初城的废墟中,如黄鹤大鸣,震动了整个城市。

在这美妙的音乐中,钟子期突然从废墟中出现,在俞伯牙的演奏下,两人再次相聚了。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真正的知音难求。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孤独的,人们相互交往难免会遇到误解和疏离。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冯梦龙俞伯牙是楚国人,但在晋国做大官。

有一次,晋君派他出使楚国,他也乐得回乡走走。

船行到汉阳江口,正遇中秋之夜,偶然来了一场风雨,船只好泊在山崖之下。

不久风雨过了,云散了,一轮明月当空,俞伯牙对着这景色,忽然想弹一弹琴。

他弹琴很郑重,先叫童子摆好囊,焚香炉,他情绪饱满之际,才开囊取琴,弹出一曲,曲犹未终,忽然琴弦断了一根。

他认为必是有人偷听,或者来了刺客。

叫人上岸去搜查。

果寻一人,那人说是樵夫,却又说在此“听琴”,俞伯牙觉得是个笑话。

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

左右的,叫他去罢。

”谁知那个樵夫却很有水平,一句话反驳得很尖锐而有力:“……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这智慧的答语惊动了俞伯牙,于是把那人请上船来。

这人就是钟子期。

他上得船来,不行跪拜之礼,不卑不亢。

这种态度令俞伯牙很不痛快。

俞伯牙面对着这个樵夫,一时不知怎样对付才好,便先考一考他对音乐到底懂得多少。

不料钟子期把琴的来源与构造原理,说得头头是道,他态度才有些改变了。

再进一步,考考他“听琴”的能力:钟子期完全说出了俞伯牙的心思,“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

”使他大惊,推琴而起,连呼“失敬失敬”。

重新与樵夫行了宾主之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钟子期了。

因为这样的知音人实在很难得,这一夜,两个知音人,谈到了天亮,十分投机。

还结拜了兄弟。

俞伯牙年二十八,钟子期二十七,俞伯牙做了哥哥。

故事中的俞伯牙,发现钟子期是他的“知音”之后,不但放弃了地位不同的优越感,与他长谈到天亮,结拜为兄弟,而且在一年之后,又去探望他。

谁知钟子期在这一年中,因得他的赠金,买了好些书,日间采樵,夜间苦读,“心力耗废,染成怯疾,数月之间,已亡故了。

”俞伯牙听了,“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大叫一声,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

”随后在钟子期墓前抚琴为吊,一曲终了,把琴摔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在蓬莱仙岛上学到高超琴艺后,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之职。

他奉命修乐谱,专程去楚地采风。

一天,俞伯牙带着琴僮顺汉水而下来到长江口,突然乌云盖顶,狂风大作。

霎时之间,波涌浪翻,惊涛怒吼,将俞伯牙所乘的船颠得起伏摇晃。

船夫急忙拉索,降下帆来。

不多时,暴雨倾盆,江面上金蛇狂舞。

船夫速将船摇到山崖下江湾处抛锚系缆,单等那风雨过后,再行开船。

狂风暴雨直到天黑才停。

俞伯牙待风住雨停,站在船头一看,只见月儿初升,挂在崖顶,月影沉碧,波澜不惊,杜鹃啼鸣,更添幽静,不禁触动乐思,犯了琴瘾。

他便回舱开囊取琴,对着明月和浩荡的江水弹拨起来。

他一曲尚未弹完,突然琴弦断了一根,船夫和琴僮从沉醉中醒来,突然见有个樵夫也立在船头听琴。

船夫掂着一把桨喝问:“黑夜上船为的哪般?”
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贪晚,被暴雨阻于此崖。

雨过之后,正要还家,忽听琴声一片,便冒失上船聆听。

”琴僮冷笑道:“山野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
那人非但不走,反诘道:“若欺负山野之中没有听琴之人,那么这夜静更深,荒崖之下,也就不该有弹琴之客了!”
俞伯牙见这位樵夫出言不卑不亢,便问道:“你既然听琴,可知老夫适才弹的是什么曲子?”
樵夫从容答道:“小人若不知,也就不来听琴了。


俞伯牙听这口气,颇为惊疑,便道:“那就请讲吧!”
樵夫道:“方才大人所弹,乃是雨后江畔,羁旅愁怀,即景生情,随想之曲。

其商声悲凉,使人听了后十分怆然,不过照全曲之意,那
末尾两声应是怕见秋月才好,可惜琴弦嘎不过断,不知是不是此意?”
俞伯牙一听,连忙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快别站立,坐下一叙!”
樵夫听了这话,爽然坐下。

琴僮见樵夫不谢而坐,忿然道:“山野粗人,真不知礼数,也不
看看眼前是何大官儿哩!”
樵夫白了琴僮一眼,朗声道:“我钟子期有个怪脾气,只看琴艺
高低,不问官阶大小。


俞伯牙见自报家门的钟子期虽身为樵夫,却有一股傲气,便有几
分不满。

他捋着银须问道:“你既能听得出琴声一二,想必也晓得一
点乐理吧?”
钟子期一听这话中有奚落之意,便索性傲然答道:“假若老大人
于乐理上有何不明白处,只管发问就是!”
俞伯牙听钟子期口出狂言,便道:“那老夫就彻夜不眠,来个打
破沙锅问到底了!”
钟子期点点头道:“大人请随便问!”
俞伯牙想:“若是挑太难的发问,算是欺负这乳臭未干的小儿,
只有拣个简单的难住他,才好叫他服气。

他略一思忖,便问道:
“《礼经》云:‘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

’《书经》亦云:‘八
音克谐。

’请问:这‘八音’作何解释?与‘七音’有何不同?”
钟子期随口答道:“所谓‘八音’,乃指八类乐器,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是也。

而所谓‘七音’,不过是七声音阶。

宫、商、角、徵、羽五声外,又加变宫、变徵二声,合为七声。


俞伯牙想到这个般乐理,只要记忆力好都记得,不足为取。

他想
了想,又问道:“何者为乐?何为乐之妙境?”
钟子期侃侃答道:“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

合其体,
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对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
干戚羽旄(máo),谓之乐也。

且闻乐习乐,可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

故知圣人之乐,和而已矣!和心足于内,和气见
于外,和声成于乐。

盖人有喜怒哀乐,声有节奏法度,应时变化,不
失其和。

以是观之,乐之妙境胜界,唯和谐焉!“
俞伯牙见难不倒钟子期,哪肯罢休,又问道:“同是音乐,何以
有动人、不动人之别?”
钟子期微微一笑:“作乐者性情有真假之分,听乐者心弦有动凝
之异。

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无以动人。

强哭者虽悲不哀,
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
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情动于中而神飞于外,外感于人乃复动于中。

所以音乐想感动人,其要旨贵在一个真字!”
俞伯牙见钟子期对答如流,暗思道:“老夫琴艺,天下第一。


逢弹出蓬莱自创的琴曲无人可识,现即兴弹出,谅他绞尽脑汁也难猜
出!于是,他又问道:“倘若老夫弹琴,眼前虽无其景,心中却有所思,你能猜出来是什么意思吗?”
钟子期笑道:“在下不才,不过只要听到琴音便知雅意,大人且
请开弹,在下洗耳恭听。


俞伯牙十指跳跃,使出浑身解数,弹出一曲。

钟子期听罢,击掌赞叹道:“妙呵,听老大人的琴音是那般昂扬
雄伟,就像巍巍峨的高山一样!”
俞伯牙不禁暗自惊奇。

他不动声色地又重划快搓,只听那叮叮咚咚,嘈嘈切切,又泻出一支曲子来。

俞伯牙的曲子还没弹完,钟子期又赞道:“妙呵,听老大人的琴
音是那样浩浩荡荡,就像滔滔流水一样!”
俞伯牙一听,惊喜万分。

他急忙推琴而起,拱手作礼道:“真是
荒山藏美玉,黄土埋明珠!老夫遍游五湖四海,今天终于找到知音了!”
钟子期听到这前所未闻的琴音,知道这老大人来历不俗,拜问后,知是大名鼎鼎的当今司乐太师,顿生敬意,便相邀到自己茅舍叙谈。

俞伯牙欣然随钟子期登上岸上山,来到山间茅舍。

他在这里看到
钟子期所整理的乐谱竹简,那渔歌、牧歌、猎歌、樵歌、祭歌、宴歌、情歌……均分类在册。

他大开了眼界,想不到多年忙碌,天下乐谱只
记下皮毛,而眼前这小伙子却记下世上难觅的乐谱。

他拜谢再三,要
钟子期出山辅佐他修乐谱。

钟子期道:“我收集的乐谱全在简册之中,老太师可悉数拿去。

这些乐谱,能留后世,我这位山野中人就心满意
足了。

以此去谋个一官半职还显得不够朋友。


钟子期边说边束起竹简,作为送给俞伯牙的礼物。

俞伯牙见钟子期虽是个樵夫,不过学识渊博,深谙乐理,具有高
尚的志趣和情操,便拉他面对青山作拜,结成刎颈之交。

次日,艳阳高照,长江口两人洒泪而别。

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
在此聚首,以叙衷肠。

转眼到了约定日期,俞伯牙又驾舟来到钟子期的茅舍,谁知在路口,便见一块墓碑。

他上前一看,墓碑上写着:“钟子期之墓”。


顿时热泪长流,捶打着墓碑道:“天不该灭我知音!地不能埋我知音!
天下能够无伯牙,不能够无子期啊!可怜我一辈子才遇到这个个知音,
竟先我而亡啊!天地不公呀!”
俞伯牙悲恸欲绝。

他在钟子期前行了三叩九拜大礼后,一直眼泪
长流。

琴僮劝道:“老太师,天已不早了,快些下山吧!”
俞伯牙生气道:“我与子期知音一回,怎能如此轻易诀别呢?快把
琴取来,待老夫为他再弹一曲《高山流水》吧!”
琴僮无奈,只得取来琴放在钟子期墓前。

俞伯牙跪在琴前,辛酸的老泪洒在琴上。

他悲怀难抑,仰天叫道:“子期呀,且听伯牙再为你弹一曲吧……”
俞伯牙泣不成声,只见他双臂大起大落,十指如颠如狂。

只听那
琴声起初呜呜咽咽,含悲带血;继而又嘈嘈切切,噪响不绝。

他悲愤填膺,泪流满面地说:“从此知音绝矣!”说罢,他蓦地抓起琴,对着钟
子期墓前的磐石用力一摔,只听得轰然爆响,琴身粉碎,弦轸分离。

从此,俞伯牙终生不再弹琴了,却留下摔琴谢知音的佳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