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管总成设计和使用规范
软管管理规程

• 3.15呼吸空气软管应当每月并且在每次使用前都要直观检查其柔韧性, 检查是否已经老化。若发现有柔韧性降低或老化的软管应当及时清除 出作业区区域,割断后避免继续使用,并且进行适当的处置。 • 公共工程软管的要求 • 3.16蒸汽和蒸汽冷凝水 • 3.16.1软管的最小的工作压力等级至少必须达到250 psi (1724 kPa)。 如 果蒸汽温度大于232℃( 405 psi, 2797 kPa时的饱和蒸汽),则必须用钢管 道替代软管。 • 3.16.2在使用蒸汽软管时要考虑扩张 时(比如阀门下游的软管或蒸汽输 送到更大尺寸的软管)可能导致出现的过热蒸汽。若可能出现过热蒸汽 要避免使用软管。 • 3.16.3软管接头应当尽量使用螺纹的接头形式。 • 3.17氮气、 水和空气 • 3.17.1氮气、水和空气的软管最小的工作压力等级至少达到250 psi (1724 kPa)。 • 3.17.2用于氮气, 水和空气的软管接头应当是螺纹接头或快速接头。 • 3.17.3氮气软管应当刷上现场氮气的标识色。 • 化学品软管的要求
热 水(>120 ˚F, 49 ℃) 氮气 空气 水(<120 ˚F, 49 ℃)
24 个月 24 个月 按现场程序确定 按现场程序确定
12 个月 12 个月 按现场程序确定 按现场程序确定
• 如果软管不按该频率进行更换,则应当在按照该时间表对要达到更换时 间的软管进行测试,然后,用于化学品作业的软管每6个月 (用于硫化氢 每两个月) 进行一次测试 ,用于公用工程的软管每12 个月进行一次测试。 由经过培训的人员进行测试。每个合格的软管用标牌作上适当的标识1) 标明软管内径,测试人员的姓名, 测试压力,和测试及重新测试的日期, 或标识2) 含有软管连接的基本信息。软管测试的单位,软管的用途,以 及它可承受的最大工作压力。
高压胶管总成国家标准

高压胶管总成国家标准
高压胶管总成是一种重要的管道连接件,广泛应用于液压系统中,用于输送液
压油、水和其他流体介质。
为了确保高压胶管总成的安全可靠性,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以规范其设计、制造和使用。
本文将介绍高压胶管总成国家标准的相关内容,以便广大用户和生产厂家了解和遵守相关规定。
首先,高压胶管总成国家标准对其材料的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
包括胶管、金
属软管、软管接头等材料的选择和性能要求,以及对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规定旨在保证高压胶管总成在高压、高温、腐蚀等恶劣工况下能够安全可靠地工作。
其次,高压胶管总成国家标准对其设计和制造过程进行了严格规定。
包括胶管
总成的结构设计、尺寸公差、安装方式、密封性能、耐压性能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对制造工艺、检测方法、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规定旨在确保高压胶管总成在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能够满足安全可靠的要求。
另外,高压胶管总成国家标准还对其使用和维护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包括胶管
总成的安装、使用、保养、维修等方面的规定,以及对使用环境、工作条件、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规定旨在提高高压胶管总成的使用寿命,降低事故风险,保障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总的来说,高压胶管总成国家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高压胶管总成在设计、制
造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
遵守这些标准,不仅有利于生产厂家提高产品质量,也有利于用户选择和使用合格的产品,从而保障液压系统的安全运行。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遵守高压胶管总成国家标准,共同维护液压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复合软管及软管总成标准试行版

7)密封圈 密封圈是置于接头内部具有一定形状用于密封作用的橡胶零件。
8)接头 由法兰或快接、内螺管、外钢圈、密封圈组合而成的部件。
9)管身 由内外钢丝、抗拉层、密封层、外表层缠绕而成的半成品。
10)工作压力 设计规定的软管可供使用的最大压力。
11)试验压力 为验证软管结构的牢固性而进行的非破坏性试验,达到所规定的压力。
7.1 弯曲性能测试 1) 使用测量仪器测定软管的平均外径; 2) 将软管两端安装测试接头(一端测试接头用于进水;另一端带有球阀用于控制出水); 3) 将软管放入木框架内,调节成“∩”型,调节木框架宽度,使软管达到最小弯曲半径要求; 4) 把水充满软管并排出所有空气,加压至表 1 规定的试验压力,保持压力时间为 5 min,在此期 间检查软管是否有渗漏或损坏迹象。
7
7.4 耐油性能测试 1) 用 70 %的 2.2.4 三甲基戊烷与 30 %的甲苯混合液体充满软管总成,封闭软管两端接头。 2) 将软管总成放置于(40±1)℃温度下保持 7 天后排净管内全部液体。 3) 按表 1 规定的试验压力进行测试,保持压力时间为 15 min,在此期间检查软管是否有渗漏或 损坏迹象。
的范围内。
6 技术要求
6.1 一般要求 软管不允许有钢丝及接头生锈、管体凹陷、钢丝错位、表层磨损等异常现象。
6.2 弯曲性能 软管的弯曲半径必须满足表 2 的要求,在试验压力测试时,按照表 2 所示数据弯曲软管,无渗漏或
损坏迹象。 6.3 耐吸扁性能
软管必须能够在承受表 1 的真空压力测试,保持压力 30 min 后软管的内部、外部无离层凹陷或塌 瘪现象。 6.4 挤压恢复变形性能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制药专用软管安全操作规定

制药专用软管安全操作规定为了确保制药专用软管的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制药厂必须遵守以下规定:1. 使用前准备在使用前,必须进行以下检查:•检查软管的外观,不得有破损、龟裂、硬化等现象;•检查软管的标识是否清晰可见,确认使用的软管型号、规格及材质;•用适当的方法洗净软管,清除其中的污物和杂质;•在软管接头处进行洗消,消毒后再进行连接;2. 使用时注意事项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事项:2.1. 确认软管的承压能力在使用前必须确认软管的承压能力及其使用范围,不得超出软管的使用范围。
2.2. 软管的储存及使用温度软管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应避免阳光直射、高温、低温和潮湿环境等,应存放在干燥、通风、清洁、室温环境中,并应避免软管被重压和划伤。
2.3. 防止软管扭结和过度弯曲软管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过度弯曲和扭结,以免造成软管壁的压缩和损坏,并应使用支架或吊杆来固定和支撑软管。
2.4. 使用时注意软管的清洁和消毒使用前,应对软管进行适当清理和消毒,并在连接前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
在使用过程中,应遵守消毒和清洁程序,严格控制操作的环境和各项操作条件,确保软管不被污染。
2.5. 防止软管被切割、撕裂或被锐器、钩器等损伤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软管被切割、撕裂和被锐器、钩器等损伤,如发现软管出现这些现象,应立即更换软管。
2.6. 软管连接处的处理在软管连接处,应确保软管接头与管接头之间连接牢固、无泄漏,且操作时不应超出连接方式的规定。
3. 停用和废弃当制药专用软管出现以下情况时,应立即停用和废弃:•软管出现破损、龟裂、硬化等现象;•软管标识不清晰、无法辨认;•软管使用寿命已到,超过使用期限;•软管使用过度,外观出现变形、变色、发脆等现象;•软管被污染、感染或有异物附着。
在停用和废弃软管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将软管安全地处理,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4. 总结制药专用软管是制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辅助工具,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制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制药卫生级洁净工程软管安全操作规定

制药卫生级洁净工程软管安全操作规定前言制药卫生级洁净工程软管是制造药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管道系统之一,它直接影响到药品生产的质量和安全。
为了保障制药过程的安全和质量,确保药品符合药典的标准和规定,制药卫生级洁净工程软管的使用要有安全操作规定。
本规定主要针对制药卫生级洁净工程软管的安全性操作进行说明,方便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更加规范和安全。
安全操作规定1. 软管的选择在选择软管时,应严格按照药品生产的要求进行,必须是符合标准的卫生级洁净软管。
对于软管的材质、规格、生产时间和存储环境等,都必须符合药品生产的要求。
2. 检查软管在使用软管之前,需要对软管进行检查,确保软管的外观无裂纹、无断层、无氧化斑点,并且软管没有被污染或受到过激活。
软管的连接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的方法进行,连接时必须保证软管无扭曲、无弯曲和无折痕。
同时,还需保证连接口与其他设备的配合严密,无气泄漏现象。
4. 安全使用在软管运输、存放、连接和使用过程中,都要保证软管干净、整洁,避免软管与物体摩擦、绞缠等影响软管的使用寿命和质量。
在进行清洗、消毒、灌装等操作时,需要按照药品生产的要求进行。
在使用软管后,需要彻底清洗、消毒和干燥等步骤,避免下次使用时对药品造成污染和安全隐患。
5. 确保延迟时间在使用软管时,应注意延迟时间,避免在操作过程中让药液留存在软管中,以免影响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6. 软管存储在软管存储时,需要放在干燥、通风、无尘的环境中,并且避免受到阳光直射和高温等影响。
在存储和使用过程中,必须避免软管受到挤压、拉扯和其他机械力的影响。
在软管的生命周期结束后,需要安排专人负责对软管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和处理,以避免被他人利用产生危害。
对于软管的报废和丢弃,应按规定的方法进行处理,确保对环境不产生污染和影响。
结语制药卫生级洁净工程软管是制造药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管道系统之一,本文规定了制药卫生级洁净工程软管的安全操作规定,希望各制药公司和生产企业能够合理使用、妥善保管和安全处置制药卫生级洁净工程软管,保障药品生产过程的安全和品质。
金属软管管理制度

总结词
严格检验、质量可控
VS
详细描述
金属软管的检验标准应参照国家或行业相 关标准制定,确保产品符合规范和要求。 检验内容包括软管的外观质量、尺寸精度 、性能试验等,以确保软管的可靠性、耐 久性和安全性。同时,应建立严格的质量 控制体系,实行自检、互检、专检等制度 ,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03
金属软管的安装与使用
总结词
符合规范、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详细描述
金属软管的设计应遵循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规范,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软管的耐 压、耐腐蚀、耐高温等性能要求,以及软管的弯曲半径、管径、长度等尺寸参数。设计步骤应包括明确设计任 务、进行初步设计、详细设计以及审核与批准等环节。
金属软管的制造材料与工艺
金属软管的安全防护措施与要求
定期检查和维护
对金属软管进行定期检查和维 护,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问题 ,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安全性能
。
选择合格产品
购买金属软管时,应选择符合国 家安全标准、质量合格的产品, 避免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带来的安 全隐患。
安装和使用要求
在安装和使用金属软管时,应遵循 相关安全规定和操作要求,确保其 正确安装和使用,提高安全性和使 用寿命。
总结词:成功应用
详细描述:该案例介绍了金属软管在某工程 中的成功应用情况,重点阐述了金属软管的 选型、安装、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具体实施
过程。
金属软管在某工程中的应用案例二
总结词
应用效果良好
详细描述
该案例介绍了金属软管在某工程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实 际运行情况说明了金属软管在提高系统稳定性、降低噪 音和防止泄漏等方面的优势。
金属软管的安全风险与评估
金属软管破裂风险
AISES 5017-2004 软管总成

AISES 5017-2004标准名称:软管总成版本:R1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空调国际(上海)有限公司(AIS)开发和生产的汽车空调使用的软管及其组合件(以下简称软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PbA J 6795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AISTS 6017-2004 软管总成试验方法3 技术要求3.1 技术要求的测试方法见AISTS 6017-2004《软管总成试验方法》。
3.2 产品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并经过规定程序批准和按技术文件制造。
3.3软管分类汽车空调用软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a) A1、A2型――织物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A1型软管的外径比A2型软管小,且为一层增强层;A2型软管是两层增强层;A1、A2型软管的管接头通常不可互换使用。
b) B型――钢丝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钢丝组成,外层由用合成橡胶浸渍的耐热织物组成。
c) C型――织物增强的带有热塑性绝缘层的软管软管内外橡胶层之间有热塑性绝缘层,以织物作为增强层,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d) D型――织物增强的热塑性内衬的软管在软管内胶层的内表面有薄薄一层热塑性塑料内衬,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的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3.4 外观质量3.4.1软管及软管总成上不允许有影响使用性能和安装的缺陷,软管内外表面应清洁干燥、无破损、裂纹、气泡、缩孔、起皱、凸起等缺陷,软管各层之间应结合牢固,软管总成应连接牢固无缺陷,并且应该有防护帽。
3.4.2每根软管上应标明制造厂及商标、软管型号、公称内径尺寸、制冷剂及生产日期等印记并呈永久性,上述内容应以不超过40mm的间隔在软管的外覆层上沿轴向周期性显示。
液压橡胶软管总成——2014年修订

Q/ZLZK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ZLZK 1010010—2012液压橡胶软管总成Rubber Hose And Hose Assembly For Hydraulic2012-10-26发布2012-11-01实施目次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分类 (2)5 软管总成规格编制规则 (3)5.1编制规则 (3)5.2软管总成型式 (3)5.3软管类型 (4)5.4接头外连接型式 (4)5.5接头外连接规格 (4)5.6软管内径规格 (5)5.7软管总成长度 (5)5.8软管总成夹角 (5)5.9护套 (5)5.10软管总成规格编制示例 (5)6 软管及接头规格编制规则 (6)6.1软管规格编制规则 (6)6.2接头规格编制规则 (6)6.3内连接型式 (6)6.4外连接型式 (7)6.5接头系列 (7)6.6接头外连接规格 (7)6.7软管内径规格 (8)6.8附加标示 (8)6.9接头规格示例 (8)7 技术要求 (8)7.1压力 (8)7.2总成长度 (8)7.3软管总成夹角 (9)7.4长度变化 (9)7.5清洁度 (9)7.6装配质量。
(9)7.7护套要求 (10)8 试验项目与试验方法 (10)8.1长度变化试验 (10)8.2耐压试验 (10)8.3泄漏试验 (11)8.4爆破试验 (11)8.5耐久性试验(脉冲试验) (11)8.6清洁度 (11)8.7试验报告 (11)9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12)9.1标志、包装和运输 (12)9.2贮存 (12)附录 A (资料性附录)软管工作压力矩阵 (14)附录 B (规范性附录)软管类型 (15)附录 C (资料性附录)软管接头型式对照 (16)附录 D (资料性附录)软管接头工作压力 (17)附录 E (规范性附录)软管尺寸规格对照 (18)附录 F (规范性附录)软管接头外连接规格 (19)附录G (规范性附录)软管总成长度、角度系列 (23)附录H (规范性附录)软管总成试验记录表 (24)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Word 文档 使用说明 1、本文件规定了软管总成的设计和规范化管理。 2、本文件适用于公司各产品线软管总成的设计和规范化管理。
编 制 农洪进、李国真 审 核 林建荣
批 准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参照标准 见标准正文“引用标准和术语” 1 目的和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软管总成的设计和规范化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公司各产品线软管总成的设计和规范化管理。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3683.1-2006 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钢丝编织增强液压型 GB 4357-1989 碳素弹簧钢丝 QJ/LG 03.35—2010 产品图技术要求——管路部分基本规范 TW/LG 03.7.03.04.技–2010 管接件控制规范。 EN853:1997 胶管和胶管组件-金属丝加强液压胶管-规格 EB857:1997 胶管和胶管组件-金属丝加强小型液压胶管-规格
3 术语 通径:软管的公称内径。 最大工作压力:软管的额定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软管的实际工作压力。 弯曲角:软管接头芯折弯的角度。 各研究所(院):中央研究院、各主机研究所(院)、各零部件研究所(院)。
4 职责 4.1 各研究所(院)设计人员负责软管总成取号、图纸设计。 4.2 液压件研究所负责对软管总成进行校对或第二审核或第二校对,并分类管理。
5 活动程序 5.1 软管总成的组成 软管总成包含软管接头(2个)、软管、保护圈(需要时),如图1所示。
图1 软管总成组合件 .
Word 文档 5.2 软管接头的选定。 5.2.1 根据软管总成要求查阅“Windchill/存储库/通用件库/管接头库/相关查询/相关文档”中的24度锥软管接头对照表或法兰式软管接头对照表,选取软管通径、连接形式、接头高度、弯曲角符合要求,最大工作压力和工作压力相差最小的软管接头。 5.2.2 为了控制软管接头种类及数量,设计人员应尽可能通过改变管路布局方案,优先采用现有软管接头,无法满足需求时才考虑新增软管接头。申请程序参照TW/LG 03.7.03.04.技–2010《管接件控制规范》。 5.3 软管总成长度确定 软管总成长度L:以两软管接头端面或弯接头中心为基准测量的水平距离L,如图2,软管总成的长度公差应符合附录三的参数要求。
图2 软管总长图例 5.4 软管的选定 5.4.1 根据软管总成技术要求的通径和工作压力,参照附录二对应参数(优先选用DIN标准)选取软管,选取最大工作压力和工作压力相差最小的软管; 5.4.2 软管长度L1:软管总成长度L减去两端软管接头的尺寸A,如图3:
图 3 软管及软管接头图例 5.4.3 软管代号:软管简号+通径标号,参照附录二,如:1SN-06、4SP-16。
5.5 确定装配角 把软管总成拉直,弯接头1置于垂直向下,顺时针方向测量弯接头1与弯接头2之间的夹角α即为装配角,如图4:
图 4 装配角测量图 图 5 尼龙保护套 .
Word 文档 5.6 保护套的选定(需要时) 5.6.1 完全保护时,钢丝或尼龙保护套的长度为软管总长L减去两端软管接头的刚性长度L2,若软管不需全部保护,则在软管总成图上直接标注所需保护套长度即可。 5.6.2 钢丝保护套内径尺寸应比软管外径尺寸大0.5~1.5mm,钢丝截面直径按附录四选用。 5.6.3 尼龙保护套(图5)尺寸参数按附录一选取。 5.7 组合软管总成代号 5.7.1 软管总成代号形式:左端接头代号/右端接头代号×软管代号×总成长度V装配角+RS(NS) 5.7.2 两端的接头代号请到“Windchill/存储库/通用件库/管接头库/相关查询/相关文档”查阅管接件代号编号规则; 5.7.3 RS为钢丝弹簧护套,NS为尼龙护套。当无装配角或弹簧护套时,代号中这些内容可省去不写。 5.7.4 软管代号示例:两端接头不一样时:F20491-30-12/87391-12-12×2SN12×1200V90+RS (NS) 两端接头一样时:F20491-30-12×2SN12×1200V90 5.7.5 软管总成代号由液压件研究所所进行统计,以防有同一软管多PDM号的现象,满足软管总成的通用性。 5.7.6 到“Windchill/存储库/通用件库/管接头库/相关查询/相关文档”查阅软管总成对照表,表内无相同软管总成则进行新取号设计,并把代号填入PLM系统部件的代号栏里。 5.8 软管总成图纸摆放 无弯接头时软管总成图纸水平放置;有弯接头时,软管保持水平放置,右端接头朝下摆放,基本放置方式如图6所示:
图 6 软管总成图纸基本摆放方式 5.9 软管总成的标注 5.9.1 明细表序号: 图纸上标注的序号顺序:1——软管接头(左), 2——护套, 3——软管, 4——软管接头(右),如图7(a)、图7(b),若无保护套则序号前移。 5.9.2 自制件软管总成图纸标注内容 连接形式 标注项目
24°锥类 软管总长L、24°锥角度、软管接头高度H、两端螺纹连接尺寸E和F、螺纹伸出长度N、装配角α(无装配角可略)和接头弯曲角(0º、90º不标注),如图7(a)。 法兰式类 软管总长L、软管接头高度H、法兰外径C、O形圈沟槽大径B、法兰厚度L1、O形圈沟槽宽 . Word 文档 度J、O形圈沟槽深度K、装配角α(无装配角可略)和接头弯曲角(0º、90º不标注),如图7(b)。
图 7(a) 24º锥软管总成标注 图 7(b) 法兰软管总成标注 5.9.3 外购件软管总成除没有序号和明细表外,其余按自制件软管总成标注,确保设计的统一性。 5.10 软管总成技术要求 软管总成通用技术要求依照QJ/LG 03.35—2010《产品图技术要求——管路部分基本规范》执行,若有其它特殊技术要求,可在技术要求中增加相应内容。
5.11 试验(临时、一次性)用自制软管总成 5.11.1 设计人员先查看软管总成对照表,若有符合使用要求的软管总成,则向生产部门提出需求,直接生产配送;若无满足使用要求的软管总成,由设计人员设计所需软管总成图纸,液压件研究所协助软管总成拆分设计,由设计人员下发生产联系通知或直接与生产部门沟通,生产部门按要求生产配送。 5.11.2 试验(临时、一次性)用的软管总成不按常规产品正式流程取号和发布,所有费用从相应的研发项目费用中支出。
附录一:软管用尼龙螺旋护套尺寸参数表 推荐用于胶管标准及通径(mm) 可用胶管外径范围(mm) A(尼龙护套内径mm) B(尼龙护套宽度尼龙护套厚度工作环境温度
(℃) . Word 文档 mm) (mm) DIN/SN φ6、φ8 φ13-φ16 13.0 9.5 1.7
-40~125 DIN/SN φ10 φ16-φ24 16.0 9.5 1.7 DIN/SN φ13 φ19-φ25 19.0 9.5 1.7 DIN/SN φ16 φ25-φ35 25.4 16.0 2.9 DIN/SN φ19 φ25-φ35 25.4 16.0 2.9 DIN/SN φ25 φ35-φ45 35.0 16.0 2.9 DIN/SN φ32 φ42-φ50 42.0 16.0 2.9 DIN/SN φ38 φ48-φ55 48.0 16.0 2.9 SAE φ13 φ19-φ25 19.0 9.5 1.7 SAE φ16 φ25-φ35 25.4 16.0 2.9 SAE φ19 φ25-φ35 25.4 16.0 2.9 SAE φ25 φ35-φ45 35.0 16.0 2.9 SAE φ32 φ42-φ50 42.0 16.0 2.9 SAE φ38 φ48-φ55 48.0 16.0 2.9 .
Word 文档 .
Word 文档 附录二:软管代号及技术参数 .
Word 文档 附录三: 软管总成长度尺寸公差(参EN853、EN857及GB/T 3683.1-2006)
附录四:软管钢丝护套用的钢丝截面直径及抗拉强度(源自GB4357) .
Word 文档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标准审批表 编号:QJ/LG 03.40-2010
标准名称 软管总成设计和使用规范 起草人 农洪进、李国真
编制说明: 1、 技术标准的任务来源: 根据软管总成设计需求,结合国家、国际标准,形成柳工专业技术标准 2、 目的和编制原则: 减少软管总成的形式和数量,提高软管总成的通用性。 3、 引用标准的情况: TW/LG 03.7.03.04.技–2010 管接件控制规范。 QJ/LG 03.35—2010 《产品图技术要求——管路部分基本规范》 EN853:1997 胶管和胶管组件-金属丝加强液压胶管-规格 EB857:1997 胶管和胶管组件-金属丝加强小型液压胶管-规格 GB 4357:1989 碳素弹簧钢丝 GB/T 3683.1:2006 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钢丝编织增强液压型 4、 标准内容的说明(特别是同国家标准的差别): 采用流体管接件的相关标准。 5、 同国家法律和法规的协调性: 直接采用了国家法律和法规,同国家法律和法规协调 6、 同专利技术的协调性: 不涉及专利技术 7、 如何实施的意见: 标准通过后,立即实施 标准通过后,立即实施;旧标准处理意见:
标准号 名称 旧标准处理意见(保留/被代替/保留老产品使用)
QJ/LG01.20-2000 液压管路元件O形圈平面密封型式尺寸及技术条件 保留老产品使用,通过设计审查流程可以控制使用。
QJ/LG05.10—1994 钢丝缠绕液压胶管 保留
QJ/LG06.02-2006 24°管接头O形圈密封形式尺寸及技术条件 保留,内容没有冲突 QJ/LG06.08-2007 液压管路元件O形圈角密封型式尺寸及技术条件 保留,内容没有冲突 QJ/LG06.09-2007 液压管路元件O形圈压板压盖型式尺寸及技术条件 保留,内容没有冲突 QJ/LG06.10-2007 液压管路元件O形圈平面密封型式尺寸及技术条件 保留老产品使用,通过设计审查流程可以控制使用。
QJ/LG06.18-2007 -液压管路元件O形圈角密封(美制)型式尺寸及技术条件 保留,内容没有冲突 QJ/LG06.19-2007 O形圈外观检验标准 保留(本新规范没有相关内容) QJ/LG06.20-2007 钢管设计规范 保留(本新规范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