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歌唱艺术中声与情的关系
“声”、“情”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

浅谈“声”、“情”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摘要】在歌唱艺术中,声与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正所谓“情不真而声不美”。
“声”为情的物质载体,是歌唱艺术存在的先决条件;“情”是声音的表达内核,是歌唱艺术存在的必要条件。
歌唱者只有做到声情并茂才能创作出真正的歌唱艺术。
【关键词】歌唱艺术;声;情一、“声”与“情”的重要性1、声乐演唱的基础——声歌唱以人声为最基本表现手段。
一个优秀的歌唱者拥有一副好嗓子是他成功的先要条件,倘若没有声音情感便无从依托,无从表达。
嗓音条件至关重要,但是没有通过后天的努里即便是百灵鸟也只会与普通的麻雀没有什么差别。
人们常说声音唱得好要做到空通轻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不仅要让身体保持自然、舒展、稳定并且发声时要做到“高音低唱、低音高唱、高低结合”的方法与技巧。
因此,只有在“百灵”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演唱方法刻苦训练,以灵活自如的运用技巧,才能够够达到音情交融的理想境界。
2、声乐演唱的灵魂——情所谓情感是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比如喜、怒、哀、乐等心理。
古今中外的艺术理论家们对情感的地位是十分看重的。
《毛诗序》认为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都是来自情感。
歌唱这门艺术亦是如此,情感的表现与歌唱表演息息相关。
每个演员的精神气质不同,他们的对歌曲的理解、审美情趣以及演绎也也会不尽相同。
因此情感主宰者演唱者声音的灵魂,它能够让美妙的歌声更加动人心弦。
3、声与情的关系音乐中的声与情的关系,在中国可谓由来己久。
《礼记·乐记》上就曾说:“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之象也”。
也就是说,音乐产生于人的情感,声音是音乐的表现形式。
声与情,一向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咬字、吐字和情感的表达构成歌唱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
歌唱的人声是以人身的整体作为乐器从事歌唱的,绝非只靠嗓子、气息或共鸣就能单独完成的,歌唱是全身心都参与的一种表演艺术,不仅全部身体都要参加,而且包括你的灵魂。
歌唱应成为诸种因素融汇于一个整体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就是说,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你的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泌人肺腑的艺术成果,因此,声与情是辨证的统一,是相辅相成的。
论声乐在艺术中的“声”与“情”的关系

论声乐在艺术中的“声”与“情”的关系作者:建丹丹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04期摘要:“声”与“情”是声乐艺术最基本的组成要素。
以情动人,寓情于声,是声乐艺术的根本要求。
声乐艺术的表演性要求人们必须重视声、情的高度结合,以及丰富声乐表演的艺术表现力。
同样,在歌唱者教育和培养中,正确处理声与情的关系,也是教师理论实践创新的焦点。
关键词:声乐 ;艺术 ;声 ;情 ;关系声是声乐艺术的本源,情是声乐艺术的灵魂,二者在声乐中的关系,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
其简单性主要表现为二者具有天然的统一性,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二者有一定的分离性。
歌唱者只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才能准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其次才有歌唱技巧的融汇贯通。
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广大师生声乐学习和训练创新的关键。
以此为主题,文章就“声”与情在声乐艺术中的关系做出探讨、剖析。
一、声与情的一致性从音乐原理上讲,声与情的关系是统一的,二者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用声乐理论来讲,声音是一定感情的寄托和表达,情在先声在后,先有情后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说的“未有曲调先有情”,虽然说的是琵琶演奏,但声乐同理,说的还是这个道理。
在自然语言和生活中,二者的一致性也是随处可见。
例如,人们在愤怒、高兴、忧伤的时候,多会用不同强度、速度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歌唱也是如此。
韩女韩娥卖唱乞食余音三日绕梁不绝,极尽哀苦;荆轲易水慷慨悲歌,秋风呜咽。
这种声情并茂的歌唱境界正是歌唱家、美学家们所推崇的最佳境界,也就是声乐艺术中声与情的自然关系。
正确认识声与情的自然关系,在初学者练声指导中,教师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声音技巧,引导他们树立“练声先练情”的声乐态度,还是促使他们正确进行歌曲思想感情表达。
具体来讲,在一定的情况下,教师要将加强声、情变化指导,使学生既能化情为势、情孕意发,也能做到声中藏情,情中孕声。
如在《保卫黄河》声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加强歌曲情感教育,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中华儿女端起土枪、挥舞大刀保护黄河的豪情壮志,其次再进行曲体裁、音调演唱教学。
浅谈歌唱中的“声”与“情”

浅谈歌唱中的“声”与“情”作者:王卫利周凡斌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13期歌唱是以声音为载体进行表演,并通过歌声来传达艺术魅力的一种艺术形式。
其中声音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声音的灵魂。
声情并茂是歌唱艺术最完美的艺术境界,只有真情实感的艺术表现与高超的声音技术技巧相结合去演绎作品的艺术内涵,才能准确表达歌唱情感。
在歌唱学习与训练中,要正确处理声情关系,注意避免走进重声轻情、重声轻字、重情轻声、声情脱节等误区,提高歌唱艺术水准,真正达到声情并茂的技术境界。
捷克著名歌唱家亨利·费尔笛南·爱斯坦曾经说过:“情感是歌唱的灵魂。
”当声音加感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能被称为艺术。
歌唱只有把握住歌曲的感情基调,才能准确理解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演唱起来才能情真意切。
有些歌者表现的意图不明确,往往不考虑如何真实地表现作品本身,一味只想表现自己的歌唱技巧,这样演唱就会导致歌唱中的声与情完全脱节,从而不能使歌唱达到声情并茂。
一、声情并茂是歌唱艺术的审美标准以情感人是歌唱艺术的审美基础,美妙的歌声能使人心旷神怡。
我国自古就是“礼乐之邦”,春秋时期韩国女韩娥在齐国的歌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更是形容歌唱动人的经典故事。
声和情是歌唱艺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艺术的歌唱首先要求声音准确到位。
因为出色的声音技巧与完美的情感艺术表现在音乐表演中是相辅相成、互不可少的两个方面。
声音是歌唱的基础,情感是歌唱的灵魂。
只有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才能使作品蕴含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才能使歌唱艺术达到完美的境界。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声情并茂”才能够激发起听众强烈的共鸣,产生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而且“声情并茂”不仅仅是歌唱艺术的重要审美标准,还是欣赏者听觉审美标准的最高审美要求。
总之,声音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声音的灵魂。
歌唱者只有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歌唱技术技巧,修炼出艺术化的声音,同时用心灵感受并表现出声乐作品的内在情感,才真正做到了艺术性的歌唱。
歌唱艺术中的声情并茂

歌唱艺术中的声情并茂作者:李彦来源:《江西教育·综合版》2008年第12期作为歌唱艺术,尽管歌唱的声音本身具有丰富的艺术审美价值,但借助歌声反映的歌唱内容、情感、情绪等才是歌唱的实质。
这就要求人们在歌唱时“以情带声”,达到“声情并茂”歌唱的理想状态。
但在实际运用中,人们往往对“以情带声”的理解不够准确,比较笼统、简单而留于表面层次,往往会出现“有声无情”“有情少声”的情况。
前者是在表现音乐作品时虽能唱得很完整,也有很好的声音质量,但却不能打动听众。
究其原因,关键是没有把歌曲的情感表达出来。
演唱者与听众没有情感的交流,产生不了共鸣,何以动人?这种情况的产生多半是由于演唱者对歌曲没有做必要的分析研究,没有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情感,在演唱时产生索然无味的效果;还有一些演唱者则一味追求声音的艺术美,把追求声音质量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忽略了作品内容情感的表现,没有真正意识到声音的追求必须以艺术表现和审美需要为依据。
再好的歌声,没有真实的情感也是苍白无力的。
试想这样的演唱连歌唱者本身都无法打动又怎么能打动听众呢?在实际演唱中,也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演唱者注意了情感的投入,感情很丰富,但由于没能把握好情、声二者的“度”,造成情多于声,甚至差声,这样的演唱同样打动不了听众。
如果说“有声无情”缺少了歌唱的情感内容,但至少我们还能感受到一些人的声音所带给大家的艺术之美,而“有情少声”,甚至差声,缺少了声音这个载体,纵使有很丰富的情感也是不能借助什么传递给听众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完美的歌声是由三种美的因素构成的:一是歌声的音色美和音色的变化美;二是歌声的音乐旋律美;三是歌声所饱含着的丰富的情感色彩美。
这三种因素缺一不可。
如果只注重前两种因素而忽略了第三种因素就容易产生前面说的第一种情况——有声无情。
这种演唱是不完美的,恰恰失掉了歌唱艺术的灵魂——人的感情。
人们在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时候,丰富的情感将会产生多样化的语言色彩。
歌唱中的“声情并茂”与“字正腔圆”

歌唱中的“声情并茂”与“字正腔圆”摘要:音乐不仅是形式的东西,而且是某种内在性的东西。
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
歌唱家应该是能够发展到足以响彻整个剧场的音量和魅力,应该声音甜美,音高准确,具备“有人情味”的演唱,有正确“字”“情”的结合,使音乐作品有淋漓尽致的表现。
歌唱中的“声情并茂,字正腔圆”说明了这个道理。
可以说,歌唱是语言与音乐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艺术必须是以艺术家的真实情感体验为基础,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表现。
歌唱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人类情感的语言,它所表达的感情是来自于歌者对实际生活的体验。
关键词:歌唱艺术语言情感音乐不仅是外在的,形式的东西,而且是某种内在性的东西。
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
歌唱家应该是能够发展到足以响彻整个剧场的音量和魅力,应该声音甜美,音高准确,具备“有人情味”的演唱,有正确“字”“情”的结合,使音乐作品有淋漓尽致的表现。
歌唱中的“声情并茂,字正腔圆”说明了这个道理。
1 歌唱的语言要“字正腔圆”歌唱是用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是语言与音乐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1.1语言是歌唱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作核心歌唱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语言相伴,语言是歌唱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作核心。
在歌唱艺术的整体创造中,无论是歌词和音乐的创作,还是歌曲的演唱,都始终贯穿着语言的因素和作用,也都始终离不开对语言的体验、感受和表现。
古人在《尚书·尧典》中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又在《礼记乐记》中云:“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也。
”这些都深刻地揭示了语言与歌唱的关系。
在歌唱艺术中,诸如作品的曲调美,演唱的声腔美以及由曲调与演唱所体现出来的歌唱艺术的风格特征、民族特征等审美因素,甚至包括演唱中的呼吸、咬字及音色、力度的变化等,都与语言的自然语调、韵律,及其在不同情感体现中的变化与表现紧密相联。
浅议声乐艺术的“声情并茂”

浅议声乐艺术的“声情并茂”情感教学是声乐艺术的生命,是声乐教学的灵魂。
在声乐教学中,实施良好的情感培养,对于优化声乐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歌唱情绪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声乐教师要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声乐教学之中,带动学生感悟民族特色,品味中华文化的美,要发掘声乐教学中更广阔、更深邃、更有意义的情感世界。
声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要靠“声情并茂”的演唱去感染听众。
一首好的歌曲,只有通过演唱者的真情实感把歌曲本身的优美意蕴传递给听众,才能潜移默化地起到美育教育的特定作用。
因此,声乐教学必须把“以情带声”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演唱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地。
“声情并茂”作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已有悠久的历史了。
它不仅是我们民族声乐理论的一个闪光点,而且也表达了人们在音乐审美方面的一种追求。
在我国古代的歌唱论中,“声”与“情”一直作为歌唱艺术的两个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
白居易诗作《问杨琼》中有“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谁唱声”的诗句,不仅体现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而且也充分证明了我国在唐代以前,人们就把“声”与“情”作为表现歌唱美的基本内容了。
千百年来,对歌唱艺术“声情并茂”的美学追求和评价标准随着人们音乐审美观悄悄地变革也在不断地发展。
由于审美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精神的交融,声乐艺术也在继承中完善,在创新中发展。
故此,在声乐教学中,既要注重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又要紧扣时代的脉搏奏响最强音,感染每一位听众。
二声乐艺术中,“字正腔圆”是基础,“声情并茂”是升华。
字、声、腔既是声乐技术的三大要素,也是三个审美客体。
在“字”的多种表达方法中,本身就蕴含着韵律性、形态性、情调性等丰富的美学趣味;“声”的人性化色彩和类型化个性化特征,蕴含着物质与精神交融的哲学意识;中国民族歌唱艺术,由于借鉴了欧洲声乐技巧,使“腔”得到迅速发展,呈现出流畅性、有序性、优美性、新颖性与协调性等多种审美特征。
歌唱感情表达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真实性、典型性、多样性、气质性特征反映出来,它的最高准则是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情”与“声”是歌唱艺术的灵魂与生命——关于声乐中流行演唱的情感表达

此 外 《我 住 长 江头 》中的 和声 曲 式 复 调 和 主题 发 展 等 都 是西 方 音 乐 中的 技 术手 法 这种 大 胆 改 变 中国 传 统 音 乐 的 组织 形 式 进 行 中 西音 乐 交 融 的做 法 将 会产 生 新 的 音 乐 特 征 .作 曲 家 在 创 作 中 兼 用 了两 种 调 式 (五 声 和 七 声 ) 从 而 增 加 了 音 乐 的 表 现 力 扩 充 了音 乐 的 表 现 范 围 使 歌 曲 在 此 方 面 成 为里 程 碑 式 的 作 品
《乐 记 》 中 所 说 诗 言 其 志 也 .歌 咏 其 声 也 . 舞 动其 容也 。 三者 本 于心 然后 乐 器从 之 是 故情 深 尔 文明 气盛 而化 神 和 顺积 中而 英华 发 外 惟 乐不 可 以为 伪 因 此 在 任何 的 音 乐作 品 中 的感 ’隋音 乐 音 乐化 了 的情 感 音 乐形 式 是感 情 化 的形 式 。 情 感变 成 了 音 乐 的情 调 融 化 在 音 乐 的 形 态 之 中 。
《我 住长 江 头 》以 巧妙 的 音 乐创 作 手 法 表 现 了 条江 水 连 着 互相 , 念 的 双方 并 以江 水 的 永不 枯 竭 表 示怀 念 之 情 的 永 远 不绝 是 首 非 常真 挚 朴 素 的抒 情 作 品 这 首 艺
㈨3 2 9 6 1/ 1 3 0 5 5 日e 8
பைடு நூலகம்
00 5 4 … 4 5/E . … … 3@ ;… …
。
“ 情 "与 “声 "是歌 唱 艺 术 的 灵 魂 与 生 命
关于声 乐申流行演 唱的情 感表达
文 \ 王 艾聪
渍绎流行歌曲的声 .情之所在 歌 唱艺 术 中 灵魂 与 生 命应 完 美 结 合 只 有 将 声 与 情 有机 地 结 合在 一 起 , 歌 唱才 能 声情 并 茂 感 人 肺 腑 动 人心 弦 声 乐流 行 歌 曲 的情 感 抒发 与 其 它类 型 的 声 乐艺 术 歌 曲相 比 较 它的 情 感抒 发 会 更加 外 在 更容 易 表 现 歌 曲 的喜 怒 哀 、乐 而声 乐 艺术 歌 曲它 的情 感 表 现 更 内 在 些 。唐 代 诗人 白居 易 曾说 过 唱歌 者 必 先 唱情 。 他 在 《问 杨 琼》 中提 到 古 人 唱 歌 兼 唱情 今 人 唱 歌 唯 唱声 。 欲说 问君 君 不 会 试 将 此语 问杨 琼 。 自居 易 此 话 主张 歌 唱 声情 并 茂 反 对 为 歌 唱而 歌 唱 也 就 是 说 歌 唱 真 正 的 价值 与 美 就 是 来 自正 确 的 发 声技 巧 及 生动 地 表 现 作 品思 想 内涵 以 声情 并 茂 的演 绎 去 感染 听 众 比如 一 位 好 的 歌 者 在 演 唱作 品 他 用歌 声 表 达-隋感 艺 术 演 唱 欢 悦 的 曲 子 时 可 让 听众 眉 飞 色舞 唱 到悲 伤 的 曲子 时 他 只 用声 音 表 达 感 情 这 将 失 去 感 染 力 让 听 众 无 法 融 人 音 乐 的 情 感 中 所 以 在 一 首歌 唱 作 品 中 演 唱 者在 感 情 上 有 了真 情 并 将 声音 融 人 于 睛感 中 淋 漓尽 致 地 表现 这 就 会把 听 众 带 进 歌 曲 的 世 界里 与歌 唱 者 起 去感 受音 乐 的 真 谛 。
民族声乐演唱中“声”与“情”的表达

民族声乐演唱中“声”与“情”的表达摘要:我国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博大精深,表演形式丰富多彩。
作为表达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受人们喜爱。
演唱方法和情感表达会直接影响民族声乐的表演效果。
演唱者在表演前要了解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蕴含的文化底蕴,并依托扎实的演唱技巧和真实的情感表达对作品进行丰富化处理,从而激发观众的共鸣,在打动观众的基础上感染观众。
本文首先陈述民族声乐演唱中歌唱和情感的内涵和相互关系,目的是使演唱和情感完美结合,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情感表达民族声乐是以我国音乐院校中民族声乐专业为代表的,既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又继承融合发扬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借鉴、吸收美声唱法优点形成的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和时代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艺术。
民族声乐对演唱者的演唱功底具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掌握歌曲中唱词的处理与情感的表达,从而让观众与演唱者产生共鸣,达到文化的传播。
一、民族声乐“声”与“情”的关系(一)、民族声乐中的“声”民族声乐演唱是通过咬字吐字、腔体、气息等来完成技巧与风格的统一。
正如明朝魏良辅的著作《曲律》中记述:“曲有三经,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
”其含义是指演唱时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则是发音准确,咬字清晰;二则是依字行腔时声音圆润纯净、吐字生动;三则是唱腔稳定、有板有眼、腔随字走。
咬字必须咬准,但又不能咬死。
适时的收声归韵,字头、字腹、字尾三者衔接过渡自然,字正腔圆成为一个整体。
吐字通过呼吸使声带震动,产生共鸣,在口和喉的位置做成念字状态,将字送出口外。
气息上民族声乐要求发声亲切自然,追求原生态的演唱风格,呼吸上以胸式呼吸为主,强调气息从小腹到上口腔形成一个畅通的管道,发声集中,声音自然洪亮。
民族声乐演唱只使用部分共鸣腔,以民族语言为发声基础,行腔韵味无穷,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与作品主题结合能实现声音与情感的统一,进而表达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依托字正、腔圆能突出作品的艺术风格,最终突出声乐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歌唱艺术中声与情的关系
歌唱艺术中声与情的关系如下:
一、“声”是“情”的基础
“声”和“情”作为声乐艺术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元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声音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语言、音色、呼吸、共鸣,这四个基本要素与情感的表达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情”是“声”的归宿
声乐艺术中“情”是是演唱中的灵魂,歌唱的最终目的是传达作品的真实情感,触人情怀的歌曲往往都离不开一个“情”字,从而实现歌唱者与听者的情感共鸣。
声音与情感是一对综合体,两个要素即密不可分又互相牵制,声音虽然是情感表达的基础,但是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又受情感的制约和影响,甚至可以说,情感在歌唱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
三、“情”与“声”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无论谁脱离了任何一方都不会独立存在。
因此,“情”寓于“声”之中,情感需要声音来合理的表达,“声”是“情”的外在表现,并且受“情”的支配。
但是,“声”是单一、稳定的,而“情”是丰富多变、富于个性化的,二者需要巧妙合理的结合起来才会使音乐作品发挥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