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盘西化思潮与近代文化激进主义_马克锋

合集下载

胡适修正全盘西化

胡适修正全盘西化

2.胡适。《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 (1935):“那一年(1929)《中国基督教年鉴》
(Christian Yearbook)请我做一篇文字,我的题 目是《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我指出,中国人
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三派的主张。一是抵抗西洋 文化;二是选择折衷;三是充分西化。我说抵抗 西化在今日已成过去,没有人主张了。但所谓 “选择折衷”的议论,看去非常有理,其实骨子 里只是一种变相的保守沦。所以我主张全盘的西 化,一心一意的走上世界化的路。 ”
需要,对旧文化去其渣滓,存其精英,对西方文 化取长舍短,择善而从,建设中国的本位文化。 其二,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特点,吸收欧美的文化 是必要而且应该,但须吸收其所当吸收,而不应 以全盘承受的态度,连渣滓都吸收过来。也就是 存其所当存,吸收其所当吸收。 周策纵:“十教授最担心的看来是怕中国湮没于 西方文明之中。他们没有看到,中国最急需的是 要迅速地掌握西方文化知识和工业技术,中国不 会被湮没。贯注于中国固有的基础,只会导致中 国现代化进程的减缓,为顽固派阻碍现代化运动 提供借口(如梁启超、梁漱溟所做的那样)。”
五、“全盘西化”为何被称为思潮? 1.涌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如胡适、陈 序经、陈受颐、卢观伟、张佛泉、张熙若等; 2.出现了一批专门的文章著作,影响了相当一批 人; 文章:《“全盘接受西洋文化”的意义》、《全 盘西化的辩护》、《趋于“全盘西化”的共同信 仰》等; 著作:《中国文化的出路》、《全盘西化言论 集》、《全盘西化言论集》论续集》、《全盘西 化言论三集》。 3.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全盘 西化”思潮
——以陈序经与胡适为中心
第一节 “全盘西化”思潮的兴起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中国知识界发 生了“文化本位主义”与“全盘西化” 派的论战。以陈序经、胡适为代表的 “全盘西化”派提出“我们的唯一办法, 是全盘接受西化”,并形成了一股强大 的社会思潮。

评述新文化运动中的“全盘西化”

评述新文化运动中的“全盘西化”

评述新文化运动中的“全盘西化”“全盘西化”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思潮,它产生在鸦片战争以后。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殖民主义者用大炮打开清王朝关闭锁国的大门。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逐渐被国人所认识。

于是,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愈来愈成为“时尚”和“潮流”。

这应该是“全盘西化”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晚清以来,中国被西方列强侵入,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问题,因此主张学习西方思想行为方式,将中国的封建文化全盘抛弃。

在19世纪末叶,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维新变法运动中,有人提出了“一切制度,悉从泰西”的主张,这大约是“全盘西化”论在中国最早的说法。

到了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全盘西化”的思想又深化了一步。

“全盘西化”最早于1929年提出。

“全盘西化”的口号是胡适在1929年提出来的,此时距离1919年的五四运动整整过去了十年。

胡适堪称“全盘西化”论的“祖师”。

到了30年代,中国文坛上进行过一场“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以胡适等人为代表的“全盘西化”的观点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可以说将“全盘西化”论宣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那么,胡适等人究竟提出和宣传了一些什么观点和主张呢?第一:肆意贬低中国,诬蔑中国“百事不如人”。

这是他们宣扬“全盘西化”论时一再重复的观点;第二:声称“全盘西化”是中国救亡的必由之路。

第三:以西方社会为榜样全面学习,精华糟粕兼收并蓄;第四:全盘彻底否定中国传统。

如此等等,这就是他们所宣传的“全盘西化”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和主张。

为甚么中国必须“全盘西化”?胡适立论的依据是:第一,“选择性现代化”会受惰性规律的自然作用,从而实质上沦为保守主义的庇护所。

”接受性现代化”则可以克服这种惰性,打破这种庇护。

胡适指称的“接受性现代化”则是指全盘接受或一心一意接受现代西方文明。

第二,西洋的精神文明丝毫不亚于它的物质文明,这才是真正的“精神文明“,而东方的旧文明恰才是唯物的文明,即很少有甚么精神性的文明和不人道的文明。

“全盘西化”论文化思潮述评

“全盘西化”论文化思潮述评

“全盘西化”论文化思潮述评[摘要]“全盘西化”论,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演进过程中的一种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全盘肯定西方价值取向为特征的文化思潮,它反映了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模式的推崇与选择。

其主要代表人物为胡适、陈序经,二者主张“全盘西化”论的主要目的是为打击封建复古倒退文化思潮,这在当时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因其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全盘西化”论最终演变为一种激进的文化观。

[关键词]“全盘西化”论;传统文化;近代中国“全盘西化”论,又称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文化激进主义,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演进过程中的一种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全盘肯定西方价值取向为特征的文化思潮。

其主要代表人物胡适、陈序经,二人主张“全盘西化”论的主要目的是反对当时“闭关自守”和封建文化复古倾向,并为抵制封建文化复古倒退思潮提供理论依据,这对加深国人对中西文化的认识、推动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全盘西化”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传承性,并且“全盘西化”论在社会实践中无任何可操作性,这样“全盘西化”论就演变成为了一种激进的文化观。

一、“全盘西化”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全盘西化”论的产生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密不可分。

1858年6月签定的《中英天津条约》是“中国官方对西洋人态度开始前倨后恭的转折点”。

(1)此时的中国人仍然坚信中国在器物层面上的落后是导致自己失败的根本原因。

随后,甲午之战的惨败以及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才真正刺痛了所有的中国人,当东洋人真正崛起的时候,中国人对自己的道德文章的自信、对中体西用之“体”的自信的心理防线被彻底击溃了。

正如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所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也。

”(2)惊醒后的紧张和焦虑导致了西化的改革倾向,国人从原来相信中国的道统、文化不可变,仅在器物层面的求新求变转为开始相信精神文化层面也必须改变,并将西学视为“国家、民族求富求强的万灵丹”。

“文化热”中的冷思辨--略评马克锋著《中国近代文化思与辨》

“文化热”中的冷思辨--略评马克锋著《中国近代文化思与辨》
元化 , “ 十七 年 一 代 ” 的李 泽 厚 、 刘再 复, “ 文 革 一 代” 的甘 阳 、 许纪霖 等 , 纷 纷登场 , 成 了那个 1 0年 的 “ 前沿 ” 和“ 明星 ” 。在 “ 文化热 ” 中, 也有 部分 “ 6 o
的文 化名 人 及 其 思 想 有 : 严复 “ 鼓 民力 、 开 民智 、 新 民德 ” 的三 民思 想 , 梁 启 超 与传 统 墨 学 , 孙 中 山 与传 统儒 学 , 戴 季 陶与辛 亥革 命 , 辜鸿铭 的文化保
社 会 主义一 致 性 的讨 论 , 还分 析 了现 代 思想 家 对
会政 治 等 关 系 的 梳 理 。既 有 宏 观 层 面 的 总 体 审 视, 也 有 微 观 层 面 的个 案 剖 析 ; 既 有严 肃 、 规 制 的 学术 思辨 , 也有 轻 松 、 清 新 的文化 散论 , 因此 , 不 同
治 变革 与 经 济 思 潮 ” 三 章 均 是 这 一方 面 的 内容 。
学士 学位 论文 《 试论 2 O世 纪 3 0年代 的 中 国文 化
可 以看 到 , 在 中华 民族救 亡 图存 、 近代社 会变 革转 型 的宏 大视 野 下 审视 思 潮 与 思 想 家 , 更 有利 于准 确 把握 近代 启 蒙思 想 、 近代 思 想 文 化 变 革 的历 史
摘》 全文转载, 在当年颇有轰动效应。他从那时的 “ 文化热 ” 中走 来 , 此 后更 沉 潜 于学术 , 致力 于 中国
近代文 化 史 的“ 冷 思辨 ” 。在他 年 届 知 天命 之 际 , 将其从 1 9 8 3年 以来 发表 的论著 汇 集成 《 中 国近代
论著 最 为核心 的部 分是对 近代 文化 关 系 的思
守 主义 、 抨 击 西方思 想 , 新文 化运 动代表 人 物胡适

全盘西化思潮的兴衰(1979-2007)

全盘西化思潮的兴衰(1979-2007)

全盘西化思潮的兴衰(1979-2007)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的前十年中,全盘西化思潮在中国大陆的兴起与衰落反映了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和社会变迁。

这一时期,上世纪末的改革开放使得西方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全盘西化思潮应运而生,其主要特征是倡导尽快摒弃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和人民的意识形态,全面引进西方的政治体制、人文思想、经济模式等现代化的理念和制度。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全盘西化思潮开始受到挑战,并且逐渐萎缩和消亡。

本文将从全盘西化思潮的兴起、盛行和衰落三个主要阶段来探讨其历史进程、主要内容以及最终的失败原因。

就其兴起而言,1979年至1990年期间,尤其是“八五”计划期间,全盘西化思潮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市场化改革和私有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改革开放也在思想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就其盛行而言,1990年至2000年期间,全盘西化思潮中的文化部分、教育部分如火如荼地发展,带动了中国社会的整体变化,开发了新的商业机会,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但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全盘西化思潮开始遭受外部和内部的一系列挑战,一些反对活动不断兴起,全盘西化思潮在不断消减。

本文探讨三个主要阶段的兴衰过程,分析全盘西化思潮的主要内容及其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其失败的原因,如社会冲突、社会文化多元性、升级的市场和知识创新等。

这种思潮的兴衰历程,反映了中国当时的历史进程和国家现代化的道路,也对21世纪的中国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关键词:中国、全盘西化思潮、兴衰、历史进程、经济、文化、教育阶段。

全盘西化思潮,顾名思义是指中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完全采纳西方的思想和制度,以期推动国家现代化和发展。

然而,这种思潮的提出和实践却存在着多方面的争议和局限性,最终导致其在新世纪开始受到挑战和衰落。

全盘西化思潮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改革的需要和国际环境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全盘西化”思潮的讨论分析

中国近代社会“全盘西化”思潮的讨论分析

仿佛同时被两个现实社会抛弃的遗民群体,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如何与曾经参与其中的历史真象相处,如何从现实世界中重新寻找生存空间并从中获得价值体认,获得平衡遗民的情绪虚无和责任意识。

无论是庄子还是遗民,都致力于在逆境中保全个体的精神信仰,这一点,在人们遗忘或回避自身的现在,仍然作为人类共同经验,具有普遍意义。

参考文献:[1]觉浪道盛.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下)[M].大成,大然等校.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4.作者简介:何孟(1993—),女,汉族,安徽芜湖人,单位为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责任编辑:李直)中国近代社会“全盘西化”思潮的讨论分析宋建原摘要:“全盘西化”思想是20世纪20—40年代以知识分子为代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一种思潮。

从思想环境、演变过程分析该思潮之所以产生,一是由于国民政府实行的“党化教育”引起了众多知识分子的不满;二是由于“复古思想”死灰复燃的刺激和崇洋心理的蔓延。

“全盘西化”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环境,加上时值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全盘西化”思潮遂渐渐式微。

分析“全盘西化”思潮,我们看到它也有其反封建、反专制,推动中国现代化思想的发展和探寻挽救民族危亡道路的积极意义。

关键字:中国;国民政府;党化教育;“全盘西方”思潮;评价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1-0093-0320世纪20—40年代,我国经历了军阀混战、国民政府统治,饱受战乱及外强侵略之苦,因此很多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放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身上,想让中国照着西方国家模式完成自己的现代化改革。

在此背景下出现了“摒弃传统思想,全盘倒向西方”的激进思想浪潮,虽然该思潮脱离了中国国情,但其本身有着一定的讨论和研究价值。

一、20世纪20—40年代中国思想环境分析(一)国民政府实行“党化教育”1928年12月29日,统治我国东北的奉系军阀首领张学良通电全国: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领导,改旗易帜。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单选题1.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代表性论述如“泛爱众,而亲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据此可知,中国先秦的人文主义()A.关注个体在社会的价值作用B.强调社会中个人的道德自律C.促使儒学逐步上升为法律D.凸显人性与统治关系的融洽2.西周社会建立了以“亲亲、尊尊”为基本的行为原则,以“孝”“友”“礼”“和”为基本价值观的政治伦理秩序,这些不仅是西周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也成为后世传统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

这反映出()A.宗法观念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B.儒家思想成为西周的统治思想C.中华传统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D.宗法制的建立维系了贵族特权3.西周统治者在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看到促使其灭亡的社会民众的强大力量,认识到“天命靡常”的道理,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

这些思想()A.重视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B.成为荀子唯物主义思想的源头C.陷入不可知论的神秘主义窠臼D.是君本思想在天命观上的反映4.关于传统音乐,《周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之说。

至春秋战国又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这可以用来说明,传统音乐()A.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B.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C.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D.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5.孔子以平民作新史而成《春秋》,皆政治社会实事,不语怪力乱神……自有孔子,而史学乃始与宗教、贵族二者脱离。

这反映出()A.私家修史已经蔚然成风B.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C.唯物思想成为社会主流D.平民社会已逐渐形成6.孔子曾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孔子在《春秋》中进行的“华夷之辨”,把文化(礼乐)放在了区分标准的第一位,大诗人韩愈在《原道》中曾评论“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至中国则中国之。

”可见孔子重文化的主张利于()A.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遏制诸侯割据势力的发展C.推动各族人民的互动认同D.推动礼乐制度形成与发展7.春秋战国时期,夷狄文化在西周贵族中逐渐流传:如鲁襄公由楚归而"作楚宫";陈灵公"弃衮冕而南冠(楚人之冠)以出";作为禹夏后裔的杞国,因毗邻东夷而杂用夷礼等。

5.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

5.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

第二节 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观
一、陈序经简介: 陈序经(1903-1967),字怀民,海南文昌人。 1925-1928年留学美国,获伊利诺斯大学博 士学位; 1928-1929年,任岭南大学社会学系任助理 教授; 1929-1931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基尔大 学; 1938年,陈序经任西南联大法商学院院长; 1946年,陈序经任南开大学教务长;
恐怕还是因为这个名词不免有一点语病这个语病是因为严格说来全盘含有百分之一百的意义而百分之九十九还算不得全盘??我赞成全盘西化原意只是因为这个口号最接近我十几年来充分世界化的主张??所以我不曾特别声明全盘的意思不过是充分而已不应该做百分之百的数量解释
胡适在北京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1947):”美国的天空比中国蓝,所以 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美国专家多,研究 抽水马桶也有专家,没有他们,美国城市 就变成臭城。”
“进化论的根本观念,是先有天体,然后有生物; 有了生物,然后有心理和社会现象,这是无论何 人,都不能否认的。” “突变是发展的转机时代的分野,文化的进步, 主要的是依赖于突变,突变不但是由新刺激而来, 而且可以引起新刺激。”
二、“全盘西化”的最早提出者 1.樊锥。《开诚篇三》(1898):(中国)
“一切繁礼细故,„„四民学校,风情土俗,一 革从前,搜索无剩,惟泰西是效,用孔子纪年, 除拜跪繁节,以与彼见而道群。” 《邵阳士民驱逐乱民樊锥告白》:“首倡邪说,背 叛圣教,败灭伦常,惑世诬民,直欲邑中人士尽变禽 兽而后快。”
四、“全盘西化”的主要观点 1.中国一切落后,西方一切比中国先进; 2.应当“全盘西化”,用西方资本主义发 达文化来改造中国文化; 3.之所以要强调“全盘”,是因为文化本 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 4.中国固有文化应予否定,它不能成为新 文化的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全盘西化思潮与近代文化激进主义马克锋内容提要 全盘西化是近代文化激进主义的思想理念,先后经历了戊戌维新、“五四”运动以及20世纪30年代三个阶段;文化难以取长补短,文化具有优劣之分,全盘西化不会丧失民族特性是其学理依据;要求民主与科学,要求个性自由与竞争,要求中西的文化自由接触与冲突是其基本追求;全盘西化思潮实质上是广义的现代化,冲破了国情的阻力,是近代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时空意义。

关键词 全盘西化 文化思潮 激进主义 现代化 全盘西化作为一种冲击力和震撼力颇大的近代文化思潮,是对复古保守、折衷调和中西文化论调的一大反动。

他们主张彻底否定固有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力图使中国文化发生一场全面革命,用西方先进文化取代传统文化。

这种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从而在近代文化思想界掀起轩然大波,轰动一时,影响颇大。

在此,我们就全盘西化思潮做一历史考察和理论剖析,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全盘西化思潮演变的历史考察笔者认为,全盘西化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经历了三个阶段。

它萌发于戊戌维新时期,兴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到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潮,而比较有理论、有体系的则主要体现在第二、三两个时期。

戊戌时期,维新志士中比较激进的谭嗣同诸辈,不但要求彻底的政治改革,而且主张全面的文化变革,已经表现出全盘西化的姿态。

谭嗣同的全盘西化观念主要表现是:首先,谭嗣同认为,中国自秦朝以来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专制制度,强盗政治;中国自秦朝以来的文化学术,是一种荀学文化、乡愿文化。

两千年来的政治与文化,是强盗政治与乡愿文化的结合,从而全面否定和批评了中国的传统政治和文化。

谭嗣同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

”¹其次,谭嗣同在道德伦理层面崇新黜旧,主奢反俭,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惊世骇俗的思想言论。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节俭,反对奢侈。

谭嗣同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张奢侈,反对节俭。

他认为,将“俭”视为人类美德,实属误解。

在谭嗣同看来,“俭至于极,莫如禽兽。

穴土木以为居,而无宫室;毛羽蒙茸以为暖,而无衣裘;恃爪牙以求食,而无耕作贩运之劳”º。

因此,谭嗣同认为,人类品德,绝不能用俭奢来分高下,划美丑。

节俭与奢侈是相对而言¹º《谭嗣同全集》(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37、322页。

的,节俭与奢侈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关键是扩大再生产,即“开源”。

谭嗣同说:“故理财者慎毋言节流也,开源而已。

源日开而日亨,流日节而日困。

”¹在谭嗣同看来,面对日新月异的西方工业化浪潮,国人不思进取,还一味沉浸在“工价之廉,用度之俭,足以制胜于欧美”迷梦中,结果很可能是亡国灭种。

他说:“中国守此不变,不数十年,其醇其庞,其廉其俭,将有食槁坏,饮黄泉,人皆饿殍,而人类灭亡之一日。

何则?生计绝,则势必至于此也。

惟静故惰,惰则愚;惟俭故陋,陋又愚。

兼此两愚,固将杀尽含生之类,而无不足。

故静与俭,皆愚黔首之惨术,而挤之于死也。

”º再次,对中国传统文人羞于出口、谈虎色变的“性”、“欲”、“淫”等一直贬义处置的概念,谭嗣同都予以正名,并赋予新的解释。

谭嗣同认为,中国传统礼教严重束缚了民族生机,将本来司空见惯的男女性事神秘化,并加以抑制和禁锢,这是对人性的侵犯。

谭嗣同主张,对男女性事,应该树立新观念,塑造新认识。

而这种新观念和新认识,必须建立在平等和科学之上。

谭嗣同倡导运用平等观和科学观看待男女性事,其渊源显然来自西方。

他说:“苟明男女同为天地之菁英,同有无量之盛德大业,平等相均,初非为淫而始生于世,所谓色者,粉黛已耳,服饰已耳,去其粉黛服饰,血肉聚成,与我何异,又无色之可好焉。

则将导之使相见,纵之使相习,油然相得,澹然相忘,犹朋友之相与往还,不觉有男女之异,复何有于淫?淫然后及今可止也。

”»这是从平等观来考察。

再从科学层面来看,“男女构精,特两机之动,毫无可羞丑,而至予人间隙也。

中国医家,男有三至、女有五至之说,最为精美,凡人皆不可不知之。

若更得西医之精化学者,详考交媾时筋络肌肉如何动法,涎液质点如何情状,绘图列说,毕尽无余,兼范蜡肖人形体,可拆卸谛辨,多开考察淫学之馆,广布阐明淫理之书,使人人皆悉其所以然,徒废一生嗜好,其事乃不过如此如此”¼。

同时,谭嗣同明确宣称,要彻底冲破各种束缚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即“初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教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罗”½。

冲破传统政治、社会、宗教、伦理、学术的网罗,就是要否定传统,超越传统,走向西方。

樊锥是戊戌时期湖南维新运动中的激进人物之一。

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樊锥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盘西化的鼓吹者。

樊锥的全盘西化方案是:“洗旧习,从公道。

则一切繁礼细故,猥尊鄙贵,文武名场,恶例劣范,铨选档册,谬条乱章,大政鸿法,普宪均律,四民学校,风情土俗”都应该淘汰删除,而惟一出路便是“一革从前,搜索无剩,唯泰西者是效”。

具体方略有两方面:一是大规模向西方派遣留学生,“求智识于寰宇”;二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议会制度,“一切用人行政,付之国会议院,而无所顾惜”¾。

同时代人易鼐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湘报》发表了《中国宜以弱为强说》,主张中国“若欲毅然自立于五洲之间,使敦之会以平等待我,则必改正朔,易服色,一切制度,悉从泰西。

入万国公会,遵万国公法。

庶各国知我励精图治,崭然一新,一引我为友邦。

是欲入万国公会,断自改正朔易服色始”¿。

此后直到辛亥以前,人们相继喊出了祖宗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公开向传统文化挑战À,这一时期成为全盘西化思潮的萌发期。

“五四”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广泛展开,全盘西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易白沙、丁文江、吴稚晖等人。

他们认为政治制度等只是枝叶,应该将种种枝叶抛开,直截了当地去探求最后的根本。

而所谓最后的根本,就是中国的文化。

在他们看来,中国不如西方的,不只是物质文明、政治制度,而是整个的文化。

因而,只采用西方的技术与政治制度是不会成功的,必须全盘西化,主要是接受西方的民主意识与科学思想。

要从观念与思想上西化,便必须反对传统文化,将中国的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文学、旧宗教等铲除干净。

陈独秀指出,为了全面西化,就要“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Á。

“五四”运动前后全盘西化论的主要表现是:第一,彻底否定孔子与儒家经典。

陈独秀说:“全部十三¹¾¿ÀÁ《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2页。

参见张、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册(下),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978、1015页。

《湘报》(上),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3页。

《樊锥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12页。

º»¼½《谭嗣同全集》(下),第324、325、304、305、290页。

经,不容于民主国家者盖十之九,此物不遭焚禁,孔庙不毁,共和招牌,当然持不长久。

”¹陈独秀在《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一文中指出,孔子思想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因为“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º。

吴稚晖思想更是激进,他对中国社会所长期尊崇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诸贤,极尽讽刺、挖苦、嬉笑怒骂之能事,将其称为“周秦间几个死鬼”、“几根枯骨头”。

吴稚晖在批评守旧者将孔子等奉若神明时说:“惟有二千年前天地生才,精华为之殚竭,无论亿万斯年,止要把什么都交给周秦间几个死鬼,请他们永远包办,便万无一失了。

”“这国故的臭东西,他本同小老婆吸鸦片相依为命;小老婆吸鸦片又同升官发财相依为命。

国学大盛,政治无不腐败。

”»吴稚晖提议:“孔孟老墨便是春秋战国乱世的产物,非再把他丢在毛厕里三十年,现今鼓吹成一个干燥无味的物质文明。

人家用机关枪打来,我也用机关枪对打,把中国站住了,再整理什么国故,毫不嫌迟”¼。

第二,主张彻底废除中国古文化。

这里的古文化,主要包括古籍、习俗、节日,甚至文字、姓氏。

钱玄同说:“我要请你们千万不要拜那宗法遗毒的祖宗牌位!千万不要拜那主张忠孝的孔丘!千万不要再拜那杀人魔王的关羽和尽忠报国(君的国)的岳飞!”½钱玄同还说:“我的意思,以为端午、中秋,正该废除。

若要吃箬壳包的糯米,玫瑰白糖馅儿的圆饼,什么时候都可以吃。

现在特别定了这两个日子来吃这两样东西,白白的耗费了两天的光阴,已觉荒唐。

何况端午还要挂什么没有做过人的鬼的鬼脸,叫做什么钟馗;中秋还要供什么‘兔儿爷’,磕上一阵子头。

这简直是疯子胡闹,当然应该废除,当然应该禁止。

”¾第三,一心一意向西方学习,丝毫不能犹豫彷徨。

钱玄同说:“既在二十世纪建立民国,便该把法国美国做榜样;一切‘圣功王道’、‘修、齐、治、平’的鬼话,断断用不着再说。

”“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彼此相待,止有博爱,断断没有什么‘忠、孝、节、义’之可言。

”¿这样便为当时文化的全方位开放扫清了道路,“五四”时期西方思潮源源输入,成为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全盘西化进入第二阶段。

进入20世纪30年代,全盘西化思潮达到顶峰,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序经、胡适等人。

“五四”以后,复古势力卷土重来,重新宣扬传统文化,复古空气又弥漫中华大地。

在这期间,胡适连续发表了《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请大家来照照镜子》、《漫游的感想》等文章,在竭力批判和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喊出了“往西去”的口号,要求“死心塌地的去学人家”,全部仿效欧美资本主义文明。

1929年,胡适在《中国基督教年鉴》(China Christ ian Year Book)发表了《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T he Conflict o f Cult ur e in China”),其中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两个概念,即Wholesale West ernizat io n与Wholeheart ed M odernization。

前者直译为“批发式西化”,意译为“全盘西化”;后者直译是“一心一意现代化”,意译是“全力现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