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介绍
浙大第一愤青教授郑强的一篇著名讲演稿

浙大第一愤青教授郑强的一篇著名讲演稿2007-12-29 22:48:00郑强,1960年9月出生。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高分子材料方面的专家。
2000年12月的这篇著名演讲稿通过互联网流传使之迅而成名,曾在各大高校BBS广泛传播。
近年来,郑强先生到全国近20个省市作过演讲,内容往往与他专业无关,但却从一学者的视角和爱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出发,抨击传统现存的教育科研体制和理念,涉及人才培育等诸多学校和青少年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
他的声音传遍大江南北,特别是在知识分子和学生中间广为流传,引起共鸣,至今不绝。
观点偏激难免,加上有个好嗓子,他被誉为“浙大第一愤青教授”,“全国男高音最棒的非音乐专业教授”。
本演讲虽已7年,然所述问题现今仍无根本转变。
时间:2000年12月23日下午地点:浙江图书馆报告厅作为一个学者,我不是来卖弄嘴皮子的。
借助这个讲坛,我认为各行各业对知识的接受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近的过程。
通过交谈,让大家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科技知识。
我将在演讲的前半部分先介绍一下我所从事的学科与日常生活中有关知识,后半部分则谈谈我作为搞自然科学的学者的一些看法。
……下面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谈谈我的一些观点,提出几个重大问题。
第一,我国搞了几十年的科学研究与攻关,在几十个工业门类中,有哪几个是属于中国的民族工业或者可以称为自己的工业的?有哪几项科研在国际上是数一数二的?中国现在到底需要什么?我经常出国,灵魂受到洗礼,感到紧迫的压力和羞愧,特别是去了日本和韩国这两东方国家,感触更多。
下面4个方面,是近5年吹得最厉害的。
先说超导,这是从美国人开始的。
我是教授,在浙大当老师,浙大的"求是"是个无价之宝。
现中国知识分子有个弱点,不喜欢人家说自己的缺陷,更不愿意自己说自己。
面对产业家,我更应该说实话。
中国今天的科技很多都是"跟踪",这也难为教授,因为日子过得较苦,没有钱,加上很多领导同志本身也没有知识,为了蒙领导,让他们拨一点钱,总得把一些文章、报告、口号写得越高越好。
郑强教授最新演讲

郑强教授最新演讲2005年12月9日,在山西省实验中学体育馆,1400多名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聆听了浙江大学著名教授郑强作的一场精彩感人的报告,报告开始前,孙校长讲话并介绍了郑教授的情况。
孙校长致词:同学们,我们每一个省实验中学的学生,都给自己人生目标设计了一条成才之路,你们将通过三年的高中教育和四年的大学教育,成为国家的优秀人才。
但是我们知道,无论是领袖人物,还是国家的科技人才,他们的理想和抱负都是在中学阶段培养形成的。
那么,为了使我们的同学实现自己的目标,增强学习的动力,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我们今天特意邀请了浙江大学教授、国家级长江学者郑强教授为我们作报告,现在我们就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郑强教授的到来。
孙校长介绍:郑强教授,工业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科技委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2——1995年留学日本京都大学,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研究,发表SCI 收录论文120余篇,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近50名,唯一连续三届获“浙江大学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都以大幅的篇幅报道了郑强教授,全国十五个省市的中小学、高校、企业、机关、部队,都请郑强教授去作人文精神报告,已做了近140场,所到之处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郑教授非常地忙,但是当浙江大学和郑教授得知我们山西省实验中学发出邀请后,欣然同意了我们的要求,郑教授从百忙之中来到我们山西,为我们省实验中学的同学作报告,今天晚上还要到山大附中,第二天又要到太原五中连续作报告,所以郑教授的时间是安排得非常非常紧的,下面,我们就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郑教授作报告。
郑:各位亲爱的中学同学们,我看到你们后,就想说两句话:你们是现在中国中小学学生中最“苦大仇深”、最“灾难深重”的学生!今天是周末,郑老师作报告,同学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拍巴掌就使劲拍巴掌。
郑强最新演讲2022视频_郑强演讲视频全集

郑强最新演讲2022视频_郑强演讲视频全集【--演讲稿范文】郑强最新演讲2022视频郑强曾经有一次长达两小时的演讲,他讲国民素质、大众教育、中华复兴,这两个小时的演讲激烈真实,他的演讲曾被127次掌声打断,群众之所以如此支持他,是因为他敢讲真话,虽然是教授但是完全没有客套话,对于学生教育方面提出来自己读到的见解。
他对于"科学有无国界"这个话题的分析也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争议。
他认为科学是有国界的,很多人在国内受完教育以后却跑到外国去做研究,付出的是中国,而受益的却是外国。
他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话,激起了许多群众的议论,人们对他演讲内容的评价各不相同。
有人认为他是只会说大话,不考虑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而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却对他的观点十分赞同。
不管怎么说,他这两个小时的演讲确实是让很多人受益匪浅,他也因此被人们评价为"最牛演讲"。
2月22日下午,浙江大学教授郑强来到春晖中学做专场演讲,为春晖学子送上了最特殊的开学礼。
典礼现场,2000多名师生齐聚一堂,聆听讲座,共同开启新学期新征程。
"精神的养成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演讲中,郑强教授以"大学的事,大家的事,大国的事"为主线,分享了教育、升学、励志、爱国等心得感悟,勉励大家带着信仰,为国家发展、民族强盛而勤勉学习、奋勇争先。
"欲强其国,必强其文化;欲强其文化,必强其大学。
"郑强认为,教育是发展的根本之道,高校人才的培养产出至关重要。
"大学与地区发展相得益彰。
"郑强说,是否拥有一所好的大学关乎一座城市生活的品位,关乎一个地区人民的尊严,一个省份是否有地位要看是否拥有好大学让孩子读,而一座城市是否有尊严要看在外求学的学子是否愿意回乡发展。
"春晖,意为春阳,春晖的孩子应当面对阳光和灿烂,杜绝老成与中庸。
"立足春晖中学,郑强认为学生要拥有批判、怀疑与创新思维。
郑强教授的演讲观后感

郑强教授的演讲观后感背景介绍郑强教授是国内知名的教育学家和教育改革倡导者。
他在全国各地的高校和教育机构多次举办演讲,分享他关于教育的见解和思考。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郑强教授在XX大学的一场演讲,从中收获颇多,深受启发。
演讲内容郑强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创新教育与学生培养》。
演讲前,工作人员为每位参会者发放了一份演讲手册,其中详细记录了郑强教授提出的观点和理论。
演讲开始,郑强教授首先强调了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重要性。
他指出,当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通过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
接着,郑强教授介绍了他的“探索式学习”教育模式。
他认为,传统的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倡导通过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身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演讲的后半部分,郑强教授分享了他在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案例和经验。
他提到了他所带领的一个实验班,学生在这个班级中有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充当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发展自己的学习兴趣,并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的观后感郑强教授的演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让我对传统教育模式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质疑。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主要扮演的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
然而,在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创新教育的提出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在郑强教授的演讲中,我特别被他提出的“探索式学习”教育模式所吸引。
这种教育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郑强教授在演讲中还提到了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转变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中国教授赞美郑强的句子

中国教授赞美郑强的句子
郑强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郑强教授备受尊敬和赞誉。
以下是中国教授对郑强教授的赞美之词:
1. 郑强教授是一位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具备高超实践技巧的心理学家。
2. 郑强教授致力于推动心理学的应用发展,他的成果和工作对提高社会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郑强教授拥有博大的胸怀,他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4. 郑强教授是我们国家心理学事业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学识、经验和见解一直是我们心理学界的宝贵财富。
5. 郑强教授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也取得了大量成果,他的学术成就和国际影响力得到了广泛认可。
6. 郑强教授既是一名资深教师,也是一名优秀的研究员,他对心理学的研究和推广作出了杰出成就。
7. 郑强教授一直以来在心理学界为人所熟知,他的杰出成就和卓越贡献得到了无数人的认可和赞赏。
8. 郑强教授以求真、创新、奉献为核心价值观,他一直以来推进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的国家心理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9. 郑强教授在心理健康与教育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0. 郑强教授是我们心理学界的一面旗帜,他的学术成就、人格魅力和社会声誉得到了广泛赞誉和敬佩。
东方时空对浙江大学郑强教授专访

东方时空对浙江大学郑强教授专访什么叫素质,最根本的是一个人的精神,这个精神体现在这个人,做人的准则和办事的原则整个读书受教育,根本是怎么做人,怎么做事,这是素质当中最重要的两条人物引擎郑强,重庆人。
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被分配到四川一与国防相关的化工研究院。
在这偏僻之地,他重温了大学4年中曾读过的书,豁然发现实际上自己有很多地方都没有学明白,才明白自己需要不断学习。
3年后,他考上了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
1988年他从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系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
1992年以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培养博士生身份赴日本京都大学留学,1994年获四川大学博士学位。
1995年,作为留学归国人才,他以讲师身份回到阔别13年的浙大。
2年半后以优异的业绩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为3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
郑强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和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的资助,是浙大惟一连续三届荣获“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教书育人标兵)”称号的老师。
郑强妙语●树立健康的人生观,远比获得高学历更重要;●教育是把双刃剑——好的教育让人走向睿智,反之让人愚昧;●钢琴、外语、计算机,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根本,更不是惟一;●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
民族语言,则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因此,过分强调外语,不仅不科学,更严重的是对民族文化的撼动,对民族凝聚力的解离;●我们孩子成人后的不作为、难以有作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求学过程中其智力受到了掠夺式开发,能力受到了过度超前培养。
2000年12月,郑强应邀在浙江图书馆作了一次《教育与科技的理念》(又名《民富不等于国强》)的演讲。
事后有人将演讲整理后发到互联网上,被反复转载,轰动全国,在教育和科技界产生了持续数年的强烈反响。
问:什么时候开始对演讲发生兴趣?答:说来很偶然,源于一次到外省为浙大的招生宣传。
当时学校正筹划如何提高浙大在外省的生源质量。
郑强的语录精选_名言大全

郑强的语录精选_名言大全郑强的经典语录郑强,浙江大学高分子物物理系教授,专业虽是理科,但对人文教育却非常看重,针砭时弊,呼吁中国的精神与价值,人称“愤青教授”。
以下是其精彩演讲,据说被127次掌声打断:一、我们漠视历史的价值,总以为楼宇越新越好,但你到法国市中心看看,几乎没有什么新建筑,他们以历史积淀为自豪,而我们以不断地拆楼建楼来折腾自己。
二、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
靠教育来谋生和发达也是可以的,却被我们过度重视了。
三、日本人宁愿喜欢黑人,也不喜欢我们,因为现在的中国人没有了精神。
四、大家都在嘲笑俄罗斯,但我知道俄罗斯将来一定会发达,因为那里的人2天没吃饭了饿着肚子还排队,而我们有2个人也要挤的不可开交。
五、日本人侵犯我们,因为我们出了很多汉奸。
将来日本人侵犯我们,还会不会有汉奸?谁将是未来中国的汉奸?在座的诸位很大一部分都将是。
因为你们嘲笑爱国者,崇拜权势和金钱,鄙夷理想和志气。
六、谁现在就是汉奸?北大清华的学生,因为用他们学习的知识帮外国人开拓市场,打败我们中国的企业。
七、将来中国即使发达了,但你看看那些开着豪华车的富翁们从车窗外向外吐痰、扔垃圾。
你就知道,如果没有教育,中国再富裕也不会强大。
八、读书是为了承担责任。
但现在的教育让女人承担了太多责任,让男人逃避了太多责任。
九、人类历史,实际就是一连串冲动。
所以大家不要鄙视冲动,因为冲动都是可爱地。
一十、中国的篮球不缺乏技术,不缺乏金钱,但他们缺乏责任感,哪怕是对消费者的责任感。
十一、会唱歌的人用气息发音,所以不累。
当我看到你们说话时喉头是动的,我就知道你唱歌肯定不好。
十二、未来20年,中国人崇拜的将是知识而不是官员。
这一点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这个民族对知识的尊重,无以复加。
但现在在中国有点钱的人,有点小权的人--哪怕是个科长,也可以照样吧大学教授弄得没有尊严。
这种貌似聪明的聪明,洋洋自得的市侩,是多么肤浅啊。
十三、一个男人,只可以给自己的父母和妻子下跪,只可以对自己的老师鞠躬,绝对不应当对权贵与金钱低头。
郑强为什么离开浙大 郑强是不是跟浙大有什么矛盾

郑强为什么离开浙大郑强是不是跟浙大有什么矛盾郑强演讲视频合集类型:视频播放大小:15MB 版本:v1.0 进入下载推荐应用对于这样一个爱说实话又深得我们很多学子喜爱的教授,但是大家知道郑强为什么离开浙大呢?是不是跟浙大有什么矛盾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的看一下具体报道吧。
明天,现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著名的“愤青”教授郑强,将赴任贵州大学校长。
昨天晚上8点,郑强从上海浦东启程,飞往贵州赴任。
昨天白天,是郑强履新前在浙大度过的最后一天,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他把精神气最爽的整个上午,选择了和他的一批研究生在一起。
昨天上午8:30,浙大玉泉校区高分子楼,郑强给高分子系数十名学生上了“最后一课”。
郑强把高分子楼称作“情人”:差不多十年前,他声情并茂,用“男高音”的歌声募集建楼的款项;因为门口写着“高分子楼”的石碑位置不正,他请人弄来大吊车,硬是把这块12吨的顽石挪位置;实验室门窗,曾经跟工科实验室一样,一板一眼地挺立,他请人改成落地玻璃,“做实验不要弄得死气沉沉,做实验也要通透,用流行的话讲,要文艺点。
”和“情人”待在一起的郑强,自然、兴奋。
他的装束跟平常差不多,浅蓝色衬衣加西裤,精神状态被学校师生定义为“激情四射”。
昨天听课的有三四十人,其中有几位是他当年的学生,现在是他的同事。
郑强所带的其中一名硕士生叫叶一兰,事先告诉我,最后一课,上的是高分子专业的seminar(学术研讨会)。
我有点紧张,这几年,听郑强演讲,唱歌,看他写毛笔字儿,就是没有听过他上专业课。
听听他课题组的名字——高分子材料流变学课题组,几乎要把我这个文科生击晕了。
郑强的博士生朱晓楠马上告诉我:“哎,那你别慌,郑老师讲课,你绝对听得懂。
”朱晓楠给我举了个例子,2008年,跟朱晓楠同一批进校的研究生,经历的第一节课是郑强讲流变学。
郑强是这么讲的:古人云:万物皆流。
什么意思呢?它在生活中是有反应的。
我们都知道水是可以流动的。
但是,你们知道玻璃也是可以流动的吗?有人说你这不是瞎扯吗,我家玻璃怎么就没流呢?那是你观察的时间不够长!如果把玻璃放在那里几百年,它就会像在地上的一滩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郑强教授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国民辛勤地耕耘;一个民族的振兴需要民众的自尊自强;一个中国的年轻学者,只有将自己的知识和才华融汇于新世纪中华复兴的大潮中,才能有最大的成就。
郑强,1960年9月出生。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5年到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从事新型有机硅材料研究。
1988在成都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8年至1990年在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从事聚烯烃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
1990年至1994年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2年至1994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到日本京都大学学习,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教授和时任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PPS)主席、日本流变学会(RSJ)会长T. Masuda教授;1994年获四川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94年10月至1995年3月以客座研究员身份在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从事多组分体系动态流变学研究。
现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
兼任教育部高分子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流变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高分子科学委员会聚合物表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学术成就:(1) 将动态流变学方法引入两类最典型的"排斥效应(Repulsion effect)"导致相容的共混体系,对其相分离和相行为进入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长时区域特征流变响应以及时温迭加失效与相分离的定性和定量特征温度概念,丰富了多组分复杂体系流变学理论。
(2) 将流变方法引入粒子填充导电复合材料体系,探索了小应变、大应变及体积膨胀与导电结构网络的变化及导电机制的关联,发现了非浓度唯一的动态逾渗现象形成的转变的微观机制。
(3) 建立动态流变光散射组合方法,为获得真实Spinodal温度开辟了新途径。
近年来负责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和骨乾教师基金各1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十多项。
在Macromolecules, Polymer, J. 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 Chinese J. Polym. Sci.,《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材料研究学报》、《复合材料学报》等本学科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3篇,EI收录论文17篇。
主讲研究生课程4门,培养硕士、博士各8人。
曾荣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基金优秀教师奖”(1998年),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999年),“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
作为“浙大第一愤青教授”,郑强教授说:“中国的大学一定要成为灵魂的寄托,一定要成为呼唤良知的圣地,因此中国大学不仅希望郑强成为愤青教授,也希望我们理工的有良知的教授都成为关心同学成长的愤青教授!”
郑教授从教育的误区、教育的恶果、教育的疑问、教育的目的等多方面深入讲述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郑教授表示:“教育是把双刃剑,好的教育让人走向睿智;反之,让人愚昧。
”他指出:中国教育是掠夺式的开发智力,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大学化。
对于教育的目的,郑教授认为“教育要铸就精神”。
同时,郑教授告诫大家“大学教授的一个发明,一篇论文,只是人类科学发展长河中的点滴水珠。
他的最多贡献还是在于教育学生,这种贡献和影响远大于他的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
”
郑强,浙大“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国家青年基金(也称总理基金)获奖者,一个集众多学术成就于一身的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尤其是2002年的一篇激情演讲至今仍在被国内各大网站贴了又贴,受到大学生的热捧。
美国人巴威尔曾经说过这样
一句话:“我相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和尊长谈话中获得。
”
郑强身上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特征:热情、理想主义、敢于发表意见、疏远媒体。
正因为疏远媒体,郑强这个名字少见于平面媒体;但因为热情、理想主义和敢于发表意见,郑强这个名字在网络上成为一个独特的符号,被广大学生和青年追捧。
11月5日晚上,郑强又一次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永谦活动中心发表了演讲,向现场的观众和学生阐述了自己对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看法,《中国青年报》也于近日对他进行了报道。
11月8日下午,在郑教授的办公室,我们与郑强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对话,滔滔不绝的“愤青”教授几乎没有给我们留出提问的空白。
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被郑强强大的思辩力量裹挟着前行。
以下这些对话的文字至少是为读者提供了看社会热点问题的新思路,正如我们当初听郑教授谈话时一样。
郑强,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擅长演讲和唱歌,人称“浙大第一愤青教授”、“全国男高音最棒的非音乐专业教授”。
郑强不定期做些演讲,但经常与他研究的高分子领域无关,涉及教育、科研、人才等诸多与高校和青年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
他的讲稿传遍大江南北,3年后还在许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和学生中间广为流传,甚至引起了不小的共鸣。
【小资料】郑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应邀到高等院校、机关、企业、部队等作人文素养方面的专题报告会160余场,其教育观点和思想受到广泛关注。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予以专题报道,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网上长年热评。
6年中连续三届以最高票数当选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