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章节设计本教学设计整体分为三个章节,分别是: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文本解析;2.古诗填词活动设计;3.古诗演讲实践活动设计。

如此分的章节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和课堂教学的不同模式进行灵活调整。

第一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文本解析通过该章节的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1.学习赠言这门文体的特点与组成;2.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古诗的背景和含义;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以及诗歌的深意。

教学活动在该章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活动完成教学目标:1.给学生讲解赠言这门文体的特点和组成;2.诗歌互评:–将学生分组,互相评阅自己组内成员所写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评分标准包括创意、用词、表达、情感等,要求同组学生对成员的作品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在评阅和点评过程中需要老师及时进行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歌的背景和含义,让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认识唐代的社会文化。

3.诗歌解析:–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押韵规则、词汇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每个字和每个词的含义和聚合物的作用。

第二章:古诗填词活动设计通过该章节的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1.掌握古诗填词的基本技巧和方法;2.掌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歌结构、韵律和意境等方面的特点;3.训练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活动在该章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活动完成教学目标:1.古诗填空训练:•取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部分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填写适当的代词、名词、描述词等,并引导学生回忆上一章节所学习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引导,并及时纠正错误、解答疑惑和加深学生对唐代文学和文化的了解。

2.古诗填词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古诗填词的方式创作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主题相关的诗歌,训练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教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教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

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古今对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秋水大涨,几乎与岸平,涵虚混太清。

水天含混迷茫,水与天空浑然一体。

气蒸云梦泽,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波撼岳阳城。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欲济无舟楫,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端居耻圣明。

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坐观垂钓者,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徒有羡鱼情。

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注释:张丞相:指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为相。

涵虚:指水映天空。

虚:天空。

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

太清:天空。

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撼:撼动。

济:渡。

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

坐观:坐视,旁观。

4、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5、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

(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目标: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意,赏析诗歌写景的名句。

3.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方法,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4.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教学难点: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同学们,“诗言志,歌咏情”,诗歌以凝练的笔墨,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给我们以美的熏陶。

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只要谈起祖国的诗歌,总会有一种止不住的豪情涌上心头。

今天呀,老师邀请同学们去遨游我国古代诗歌的海洋。

二、预习成果展示: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与王维合称“王孟”。

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作品集为《孟浩然集》2.朗读诗歌(配乐朗读录音),注意节奏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三、课堂学习研讨:探究一:理解诗意要求:1.请同学们根据课本注释理解诗意,独立完成。

2.师友合作解疑。

八月湖水平:秋水大涨,几乎与岸平,涵虚混太清:水天含混迷茫,水与天空浑然一体。

气蒸云梦泽: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波撼岳阳城: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欲济无舟楫: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端居耻圣明: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坐观垂钓者: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徒有羡鱼情: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探究二:理解诗歌1.名句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写出了湖的雄伟壮阔。

“撼”衬托湖的气势磅礴。

不仅表现了洞庭湖的壮阔与活力,也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营造了雄伟壮阔的意境。

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领会诗歌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变化入手,欣赏古典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敬重和思念之情。

(3)启发学生关注自然,珍惜友情,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

(2)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

(3)诗歌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解析和意境的领会。

(2)诗人情感变化的把握和哲理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语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洞庭湖、湖光、秋月等。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如欣喜、敬重、思念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歌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全班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 选取一首古典诗歌,按照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

(2)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的意境和主题的把握能力。

4. 学生对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5. 学生对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注释。

2. 学生用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注释。

3.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的全文、作者简介、洞庭湖图片等。

4. 网络资源:关于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家园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

2. 学生预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提问:你们对洞庭湖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精华。

7. 作业布置(1)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写一篇关于洞庭湖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及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七、评价与反馈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诗歌朗诵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高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唐代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角度分析诗歌。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理解诗人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代诗人与丞相之间的交往背景。

(2)阐述本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人以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7. 课后作业:(1)背诵《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下一节课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情感态度与方法: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三、教学设想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

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四、教学过程(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

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著有《范文正公集》(二)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分组比赛交流]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三)学习《渔家傲》: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
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
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
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
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
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三、作者简介
回顾以前学过的诗句,体会孟浩然的思想情趣。[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与王维并称“王孟”]
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
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
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他的诗歌多
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有《孟浩然集》
四、初步感知这首诗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否只是描写洞庭风光的诗歌?
明确:重在:赠张丞相:[张九龄,唐玄宗时当朝宰相]
2、这是一首干谒诗[求取,谋求,希望得以引荐或重用]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五、课文研讨
1、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前四句写景,写洞庭湖的壮阔气魄。
2、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
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3、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
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
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
的广大与活力。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
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摇撼动
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
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前四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
引导学生想象联想,调动所有感官,体会岳阳楼的浩瀚气势。
5、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用典]
赏析: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书.
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
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
出仕作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在盛世自己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6、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用典]
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
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
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
份。
此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
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
依然失意而归]
7、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
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大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
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
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
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8、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
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
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六、课文小结
这首诗先描写了洞庭湖的气势,再借此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引荐,富有政治抱负,也有身在盛
事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七、齐读课文
整体把握诗意,感悟诗词之妙。
八、布置作业
1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感情 2 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