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穿住话古今(一)》教案1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吃穿住话古今1》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吃穿住话古今1》教学设计

《吃穿住话古今》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知道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发展及其全世界的影响。

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1.人类从发展到现在,在饮食方面的进步。

2.中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从种植、养殖的发展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学会用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体会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历程。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课前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远古人生活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 看图片,说出图中农作物的名称2. 它们对人类有什么作用呢?3. 揭题,板书导入学习内容。

二、活动实践活动一:食物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开始1、观察图片,说说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2、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地球上就已经有了人类生存的迹象。

人类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

而在远古时代,人类一直处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那他们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收集到的资料,我们现在就来共同交流。

3、出示交流提示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方面谈谈远古时代人们的饮食生活(1)远古人类获取食物的方法?他们如何使用工具?(2)远古人类在饮食习惯上有现在人有什么不同?(3)远古人类如何发现和使用火?火对人类有什么贡献?4、小组交流,整理各成位收集来的资料。

5、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小组交流成果。

活动二:食物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1、出示书中的农谚2、学生出示查找到的农谚资料,共同交流。

3、小组长指派两名同二至三名同学汇报交流。

4、诵读二十四节气歌。

5、分享有关节气的资料。

6、我们现在处在什么节气?这个节气前,节气后有什么变化吗?活动三:食物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1、随着季节的变化,我们的饮食也在发生着变化。

吃穿住话古今教案

吃穿住话古今教案

吃穿住话古今教案教案标题:吃穿住话古今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古代和现代人民在吃、穿、住方面的差异和变化。

2.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图片展示设备2. 文章或视频资料,介绍古代和现代人民在吃、穿、住方面的差异和变化3. 学生笔记本和纸张教学步骤:引入:1. 展示一些古代和现代人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他们的穿着、住所和食物等方面的差异。

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和现代人民在吃、穿、住方面的差异可能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探究:1. 分组让学生自主研究古代和现代人民在吃、穿、住方面的差异和变化,使用提供的文章或视频资料进行研究。

2. 学生可以在笔记本上记录他们的发现和观点。

讨论:1.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和现代人民在吃、穿、住方面的差异和变化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有何影响。

总结:1. 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观点,总结古代和现代人民在吃、穿、住方面的差异和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历史和文化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拓展活动:1. 让学生选择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文化背景,深入研究该时期或文化背景下的吃、穿、住方面的特点,并进行展示或写作。

2. 让学生与家人或长辈交流,了解他们在吃、穿、住方面的经历和观点,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学生的拓展活动成果,包括展示或写作的质量和深度。

教案扩展:1. 可以结合地理课程,讨论不同地区的吃、穿、住方面的差异和变化。

2. 可以结合语言课程,让学生学习和使用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可以结合艺术课程,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展示古代和现代人民的吃、穿、住方面的差异和变化。

吃穿住话古今(一)第一课时

吃穿住话古今(一)第一课时
古猿演变成人经历了多长时间呢?
走进远古时代
☛远古时代指的是约据今300万年─公元前21世纪的 世界 。目前,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在非洲发现的 人类化石,距今有万年,因而非洲被认为是人 类起源地。
☛在中国,重庆市巫山县发现的「巫山人」化石, 距今也有200万年。此外,还发现了许多古人类化石, 如年代稍晚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 和「山顶洞人」等等,数量很多、分布地域也很广。 因此,中国的考古学家提出:东亚地区也是人类起 源地。
☛人类在诞生之初,就一直处在严酷的自然环境的考验中。严 寒酷暑、暴雨雷鸣、毒蛇猛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巨 大的威胁。面对这样的艰苦条件,我们的祖先吃什么?穿什么? 住在哪里?
☛想象一下,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 难和危险?
北京人的特征
北京人的颧骨较高。脑量平均仅 1000多毫升。身材粗短,男性高约156厘 米,女性约144厘米。前额低平,眉骨粗 大,颧骨高突,鼻子宽扁,嘴巴突出, 头部微微前倾
为人类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
★茹:吃。“饮血茹毛”用来描绘原始
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 活。
☛火的使用,使人们有了御寒,驱逐野兽的能力,同
时将肉烤熟,减低了疾病的可能性.
☛种植和养殖技术使人们的食物更充足,更容易 获得。人们不再过游猎生活,居无定所....
☛我国是世界上培育出农作物最多的国家。 在全世界667种主要栽培植物中,起源于我 国的有136种,占20%以上。这是中华民族

《吃穿住话古今(一)》上课稿

《吃穿住话古今(一)》上课稿

《吃穿住话古今》上课稿甲: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本第27页橙色部分的资料。

乙:刚才我们稍微了解了北京人,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北京人的图片吧!甲:你们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把自己的历史、生活记录下来的?乙:人们现在通过考察古遗迹、史书来了解我们祖先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甲:火可以给人类带来光明,带来温暖,还可以驱逐猛兽。

火的制造,是人类历史的开始。

乙:的确也是这样,如果人类没有掌握使用火,那么人类还是活在黑暗社会的动物,有了火才有了现代的熟食。

甲:现在,请三位同学来读读课本第28页的熟食的故事。

乙: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乙:他就是神农,也就是炎帝。

甲:神农,即炎帝,三皇五帝之一,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

农业的发明者,医药之祖,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乙:你们知道我国有什么农作物吗?每答一个加两分。

(大豆、水稻、白菜、香菇、荔枝、龙眼、茶叶、枣、桑……)甲:我国是世界上培育出农作物最多的国家。

在全世界667种主要栽培植物中,起源于我国的有136种,占20%以上。

乙:再请两位同学来读课本第30页的歌谣。

甲:让我们来看一些古人总结出来的谚语吧!乙:芒种芒种,忙忙种。

甲:立夏一过,栽秧割麦。

乙: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甲:板田点蚕豆,松田种绿豆。

乙: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甲: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乙:热极生风,冷极生雨。

甲:雨夹雪,半个月。

乙:冬至晴,年必雨。

甲: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乙:饭后百步走,人活九十九。

甲:“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中国人不仅学会了种植和养殖,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食文化。

乙:在中华的饮食文化中也有许多故事和传说,让我们翻开课本第32页,默读屈原和粽子的故事。

甲:你们知道饺子的来历吗?乙:让我们来看看饺子的来历吧!甲: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

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

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

吃穿住话古今一教案

吃穿住话古今一教案

吃穿住话古今一教案教案标题:吃穿住话古今一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古代和现代的饮食、服饰和住房方式,让学生了解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发展。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如阅读、写作、思辨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和现代的饮食、服饰和住房样式,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提问:你们认为古代和现代的吃穿住有什么不同?探究:3.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主题(饮食、服饰或住房)。

4. 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古代和现代的相关资料,并整理成报告或展示形式。

5.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研究成果,讨论古代和现代的吃穿住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分析:6.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和现代的吃穿住差异的原因,如科技、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7.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总结出吃穿住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并记录在课堂笔记中。

应用:8.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对未来吃穿住方式的想象和设想。

9.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未来吃穿住方式进行展示,包括设计图纸、模型或口头描述等形式。

10.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展示,讨论未来吃穿住方式的可行性和影响。

总结:1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古代和现代吃穿住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12. 学生撰写个人反思,回答问题:你通过这个学习过程学到了什么?你对历史文化有什么新的认识?延伸活动:13.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古代或现代的饮食、服饰或住房方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或设计一个展板展示。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报告或展示的质量和内容。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表达能力。

3. 学生个人反思的思考深度和表达清晰度。

教案扩展:教师可邀请专业人士或相关行业从业者到课堂上进行讲座或分享,深入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吃穿住方式,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文化遗址,亲身感受古代吃穿住方式的实际情况。

吃穿住话古今(一)

吃穿住话古今(一)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第二单元 追根寻源
吃穿住话古今 (一)
想一想?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 想一想?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吃什 穿什么?住在哪里? 么?穿什么?住在哪里?
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和危险呢? 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和危险呢?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他 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 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 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 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 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 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 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 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 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 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 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 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 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 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 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 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 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 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 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今天,我 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 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中西方饮食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的差异
作 业:

吃穿住话古今

吃穿住话古今

(fú服)
又称“蔽 膝”。一种 祭服。形似 围裙,系在 腰间,商、 周时期最早 的服饰。
服饰
学习要求:
1、了解我国服饰与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关系, 由此体会人类的文明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2、学习用联系、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 事物的方法。 3、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内涵。
服饰的起源
服饰的演变 服饰的发展 服饰文化
服饰
骨针 骨针的发明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初级的揉皮技术,并 使用肠衣或纤维做缝线,缝制兽皮衣服
审美需求
商 朝
周 朝
上衣下裳的服装

在周朝时期,人们把黄、白、黑、赤、青视为正色,象征高贵,把 浅红淡青紫色等视为卑微的间色,间色只能做内衣或妇女和平民穿 的衣服。
衣襟右衽表示推崇 “以右至上”的礼 法
它涵盖了各个时代不同的文明 体现了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现代衣料品种
图案 山 ——稳重 龙 ——变化 华虫——文采
火 ——热量
粉米——滋养 藻 ——纯净

纹样 牡 丹 ——
——决断
花型饱满 ——富贵


——出淤泥而不染——纯结
——藤蔓不断生长——子孙繁衍长盛不衰 ——福从天来 ——连年有鱼
葫芦、葡萄 蝙 蝠
抵御寒冷,保护身体。
祭祀 装饰性
山、龙、华虫、火、粉米、藻、斧等 为了表现自已,夸张自己。
黄道婆——又名黄婆。我国 元代著名的棉纺织技术家。 今上海人。出身贫苦,小时 为童养媳,不堪虐待,逃离 家乡后流落到崖州(今海南 省的三亚市),向黎族人民 学得纺织技术。
改革纺织生产工 具,创造了轧yà 花车、弹花弓、 纺车,改革了棉 纺织机械xiè和纺 织技术,提高了 生产效率。对当 时植棉和纺织业 起了推动作用。 至今她的家乡仍 建有黄母祠cí。 北京的国家博物 馆里还陈列着她 的塑sù像和松江 布。

五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吃穿住话古今(一)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吃穿住话古今(一)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吃穿住话古今(一)人教新课标《中华食文化》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个主题《吃穿住话古今》中的一个话题。

本课通过讲述“食”,透过历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积淀,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生活中许多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收获:一、创设情境,拉近现实和历史的距离。

《中华食文化》是个比较大的话题。

吃不仅仅是为了充饥、品尝美味,吃中还有人的智慧,吃中还有故事,如何上升到“食文化”的高度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我采用小切口,大深入的方式,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历史教学的基础。

学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生活中进行历史教育的“活教材”。

只有让学生从对身边事、身边物的历史追溯与关心了解中,学生才能尊重历史,尊重地方的文化与传统,萌发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丰富对民族及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感。

所以,教学时,我就从现实生活出发,了解了现代社会的“食”之后,再追根寻源,引发学生对于人类在几千年前的生活的思考。

这样一来,就拉近了现实和历史的距离,不会显得很脱节。

二、活动多样,发现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活动性是品德与社会这一新课程的特点,在品社教学中创设适宜的生活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强化情感体验,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确保学生通过活动这个中介和载体,体验和分享,帮助学生领悟、行为迁移和品质内化。

在活动中体验、感受到中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食文化的兴趣。

本课教学时设计了四个活动:08奥运菜单推荐、猜菜名、食背后的故事、追溯古代饮食文化,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宣传、介绍中华食文化;同时我也有目的地插入一些相关的素材(例如:录像、图片),穿针引线,使得课堂始终处于师生平等、共同探究学习的和谐氛围中。

三、探究历史,体验学习历史的方法。

历史总是以一种过去时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它讲述的是离学生生活久远的时代发生的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吃穿住话古今(一)》教案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所以留给学生的学习空间比较大,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生成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使命感,至于用哪方面的史料说明问题,更多地是从方法层面予以考虑,甚至于可以让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去学习。

教学准备:
远古时代的生活与学生相距较远,课前布置学生充分收集资料,把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爱学、乐学,能运用查找资料,观察、记录等方法进行探究,了解有关古代人的生活智慧与创造,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结合教材的实际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法是:收集资料---激趣引入---课件辅助---点拨探讨---练习延伸。

“一个好的老师会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学法具体如下:(1)勾画圈点(2)讨论(3)练习(4)汇报教学重点: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本课共有四个子话题,分别为走进远古时代、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古人的歌谣、中华食文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为此我采取课件《女娲造人》和《人类进化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因为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太远,以神话故事引入更易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

在课前通过各种方式搜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了解远古人类的生活。


第一部分:走进远古时代
学生汇报搜集到的资料。

教师展示资料(出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蓝田人
图片)
探讨:
1.我们人类从诞生起,就一直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考验,想象一下,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危险?
2.我们的祖先遇到了很多困难和危险都克服过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人是怎么生活的吧。

(出示北京人生活的图片)
3.那时候还没有文字,不能把自己的历史记载下来,我们怎么能够知道他们当时的生活呢?
【设计意图:】由于时空的距离,学生对感受凝结在吃、穿、住中的祖先们的智慧会有一定的困难,不容易体会到其中的文明发展,所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借助课件影像、图片展示来走近远古时代的生活,从而更好的体会其中的漫长与艰辛。

第二部分: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
这部分首先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吃熟食的故事,了解从吃生食----吃熟食。

出示图片,说一说,人们运用怎么“火”。

以火的产生过程和作用。

然后出示炎帝图,介绍书中神农氏的传说,人类有了种植和养殖,教材粟和稻的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介绍粟和稻以及早期农具。

出示机械犁、牛拉犁、人拉犁、刀耕水种,重点介绍刀耕火种。

最后了解我国三大农作物资料。

(出示水稻、小麦、玉米图片)速读一下小资料,你有什么感想?(了解中国种植成就)填空练习是对这部分重点知识的检验,采取学中练巩固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让学生了解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从从吃生食到吃熟食,从穴居、洞居到现今;并且把一些植物培养成农作物,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创造了农耕和饲养技术。

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在讨论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练习题的设计,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使他们觉得学有所用。

第三部分:古人的歌谣
这部分农谚和二十四节气歌两个教学内容。

农谚采取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哪些农谚进行介绍学习。

二十四节气歌首先让学生观看动画短片:《节气歌》然后课件出示节气图,学生观察、教师指导明确节气的意思,了解不同节气名称和特殊节气“清明”,并且介绍部分节气的含义然后速记节气名称,利用课件进行猜节气的练习。

思考:节气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农谚和农历节气,体会祖先在农业上所取得的成就,这部分以短片和猜节气、讨论为主,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第四部分:中华食文化
中华食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并不是一节课就能阐述全面的,为此我采取重点介绍教材中我国的饮食特点和饮食中的故事以及中西饮食比较这三个内容。

教学中利用图片、课件,
以便学生更直观、形象的了解这部分知识。

这部分设计了和全篇内容有关的填空和判断题,以便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有所了解。

【设计意图】从古至今,人们饮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最初的饮血茹毛到今天的品尝美味,吃再不是为了充饥,而是一种饮食文化。

通过中西方饮食的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

更加体会到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

总结延伸
这部分采取学生谈收获和教师进行归纳性总结,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

达到情感教育的升华。

布置预习要求:查找和穿住有关的资料。

【设计意图:】教师的总结和学生的汇报更加深了本课的印象。

通过了解到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到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最后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延伸课堂教学留了“搜集古时候穿住有关资料”的实践作业,对于下节课教学有较大帮助。

板书设计
这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附板书设计:
吃穿住话古今(一)
饮血茹毛
开吃熟食
种植养殖
饮食文化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从走近远古时代到中外饮食的比较,内容很多,跨度很大。

不足的是可能出现教学时间超时。

教学中在课堂上引入了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所以,孩子们学起来时特别有兴致。

真正在多感官的参与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增强了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对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感到由衷的自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