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数量分析法
理清数量关系,轻松解决问题

理清数量关系,轻松解决问题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些问题可能很简单,只需要一点思考就可以解决;而有些问题可能比较复杂,需要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解决。
无论问题的复杂程度如何,我们都可以通过理清数量关系来更轻松地解决问题。
什么是数量关系呢?数量关系指的是一组事物之间的数量关联。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关注事物的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理清数量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理清数量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分析问题。
有时候,问题看起来很复杂,我们不知道从何入手。
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明确事物的数量关系来帮助我们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有多少个因素影响了问题的出现?每个因素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提问,我们可以把问题分解成更小的部分,更容易理解和解决。
理清数量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包括时间、资源、人力等等。
通过理清数量关系,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估计需要多少时间、多少资源来解决问题。
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理清数量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问题的解决效果。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问题。
通过理清数量关系,我们可以设置一些指标来评估这些措施的效果。
如果我们要解决一个销售问题,我们可以设置销售额、销售量等指标来评估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
通过这样的评估,我们可以及时调整措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
理清数量关系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问题的发展趋势。
有些问题可能是逐渐发展的,我们需要提前预测,并做好准备。
通过理清数量关系,我们可以观察事物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
如果我们要预测一个产品的市场需求,我们可以观察市场需求量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
通过这样的预测,我们可以及时调整策略,提前做好准备。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1)(第1课时)》教案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1解决问题的策略(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的例1和第58页的“练一练”,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整理条件的不同方法,能灵活运用从条件出发或从问题出发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决简单的三步计算问题;感受并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实际问题检验所求结果。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通过灵活运用策略加深对解决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发展分析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与他人交流策略,分享学习的成果;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和回顾反思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策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流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提问: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策略),还记得有哪些策略吗?(板书:从条件出发,从问题出发)谈话:今天我们要进一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用策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流程二:联系生活,探究策略1.列表整理信息。
谈话:这是小芳家各种果树的种植情况。
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仔细观察,图中直接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谁愿意说一说?出示第一个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谈话: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四人小组讨论,在小组里说说各自的想法。
谈话: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方法:列表整理信息。
(板书:列表整理信息)出示表格:谈话:桃树的信息填在哪一列?第二列填什么信息呢?“3行”填在哪一格?“每行7棵”填在哪里?为什么先要把桃树的情况填进去?提问:为什么每行的棵数和行数填在同一列?(对应)你觉得列表整理信息有什么好处?揭示:列表整理信息有利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苏教版数学
3.1 用分析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1. 在本节的学习中,主要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化,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从问题入手分析已知条件,得出数量关系式,进而解决问题。
2. 本节例题难度不大,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3. 数学的学习讲究系统性,本节是解决问题策略形成的基础课时,主要任务放在了对学生思考方式的培养上。
3.2 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1.本节是在学生掌握了用摆纸条图的方法解决问题之后,抽象出的画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画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体验解决问题中的思考策略。
“策略”如一根红线,贯穿全课的教学。
2. 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可以在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练习中习得,而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
在这节课中循循善诱,丝丝入扣,引导学生探索出画线段图整理的方法,并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策略的优势,使学生逐步接受了“先画图,再解答”的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为以后解决稍复杂的数学问题奠定了知识和方法的基础。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同时,老师也非常重视与学生之间真诚地交流,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并且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画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这一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教材从(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教材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单元,就是为了贯彻落实课程目标。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单独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能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它的意义更在于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还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数学教学在这种鼓励个性发展的理念下进行,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可能真正得到培养。
策略的原意是计策和谋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具体表现为对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思考与选择运用。
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新颖的问题需要有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
本单元以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作为策略教学的切入口。
发现和利用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通过整理信息明确和把握数量关系,既是可操作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学生学会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体会它的作用与意义,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策略是教材的编写思想。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后一部分是解决三步计算的问题。
1 让学生把信息填入表格,整理信息的方法,体会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本单元选择表格作为整理信息的工具,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对表格比较熟悉,他们从一年级学习数学起就经常接触表格,进行过许多填表活动。
因此,选择填表整理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宜于学习。
二是表格条理清楚,数学化程度比较高。
填入表格里的都是经过筛选后的重要信息和有用数据,实际问题里的许多情节性内容都被过滤掉了。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乘除法等基本运算的基础上,引入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列表,让学生学会整理信息,找出数量关系,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这一章节的内容既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巩固,也是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拓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运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是,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候就需要教会他们使用列表这种策略,帮助他们整理信息,找出数量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够运用列表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整理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2.难点:让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列表策略,找出数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到列表策略。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列表的好处,自己总结列表的步骤和方法。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列表策略的应用,增强对列表策略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练习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引入列表这种策略。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发现列表的好处,从而引入列表策略。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列表策略。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列表策略解决。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8元裤子②上衣价钱的线段该怎么表示?画多长呢?(学生讨论)引导: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要画这样的3份。
(指名板演) 48元裤子元上衣(3)列式解答。
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吗?你是怎么列式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可能回答:①方法一:先算买一件上衣要用多少元,48×3=144(元);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144+48=192(元)。
②方法二:先算一套衣服一共有几个48,1+3=4;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48×4=192(元)。
2.想一想:如果求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应该怎样解答?(1)提问:你能说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学生讨论,说出数量关系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上衣的单价-裤子的单价=上衣比裤子多用多少元引导思考:在这个数量关系里,哪一个量是直接告诉我们的?(裤子48元)要先求的是哪一部分?(上衣的价钱)和上面一题相比,什么不变?(已知条件)什么变了?(所求问题)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能指出所求问题是哪一部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48元裤子上衣(2)追问:现在你能解答这道题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交流反馈回答,教师板书。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并提问:怎么比?(求出每袋多少元)让学生先计算,再汇报交流。
4.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并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岁小芳妈妈师讲解:从线段图中分析,妈妈比小芳多出的27岁,正好是小芳岁数的3倍,小芳的年龄是27÷3=9(岁),妈妈是9×4=36(岁)。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五、课堂作业《补充习题》教学反思:。
江苏名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计划及教案(共4课时)

江苏名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计划及教案(共4课时)一. 教材分析江苏名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通过画图或列表的方式找出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根据基本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但是,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条理清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等方式,找出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够通过画图或列表等方式找出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够通过画图或列表等方式找出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2.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4.运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准备教学PPT,用于展示和讲解相关的知识点。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个问题,让学生尝试通过画图或列表等方式,找出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讲义-第十二讲解决问题的策略(含答案)

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策略辅导讲义学员姓名:年级:四年级辅导科目:小学数学学科教师:上课时间授课主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列表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解决问题的策略(四上)1.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列表整理相关信息.3.分析数量关系.4.解决问题.5.检验.二.分析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可以从已知条件入手,通过列表、画线段图等方法进行分析;也可以从所求问题入手,通过列表或画线段图等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典型例题(1)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棵,梨树每行5时间9:0011:0013:0015:00 12243648与7:00比水位下降/c m照这样的速度,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名师学堂(1)理解题意.按果树的种类整理条件桃树3行,每行7棵杏树8行,每行6棵梨树4行,每行5棵根据问题选择并整理条件.桃树梨树3行4行每行7棵每行5棵已知桃树和梨树的行数与每行的棵数,求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明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桃树:,梨树:,总棵树:.正确解答.桃树:,梨树:,总棵树:.(2)理解题意.每次观测的时间都间隔2小时.到9时水位下降了12厘米,到11时水位下降了24厘米,到13时水位下降了36厘米,到15时水位下降了48厘米.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方法一: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明确解题思路.列式解答.分步列式:,.综合算式:.方法二:根据表中数据的排列规律,列表分析.时间9:0011:0013:015:017:019:021:023:01:003:00与7:00比水位下降/c m1224364860728496108120上面表格一共记录了10次观测结果,每次间隔2小时,所以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10×2=20(时).方法三:用“倍分法”解决问题.明确解题思路.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求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就是求120里面有多少个12,就需要几个2小时.列式解答...正确解答.重点: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难点:理解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算理.能从已知条件或所求问题人手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易错点:例1.1.1 六一儿童节到了,新华小学六年级有100名学生,每名学生准备了10块巧克力糖,如果把这些糖以每名学生2颗的形式分给低年级的学生,这些糖可以分给多少名学生?【答案】500名【解析】方法一:先求出巧克力糖的总量,再求以每名学生2本的形式分给低年级的学生,这些巧克力糖可以分给多少名学生.(块),(名).÷=100101000⨯=10002500方法二:原来1个六年级的学生准备10块糖,然后1个学生分给5个低年级的学生,根据原来学生的总数即可求出低年级学生的数量.,(名).⨯=÷=51005001025例1.1.2 商店运来2盒皮球,每盒6个;还运来8袋乒乓球,每袋5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用数量关系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所求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进而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比较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我也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我们曾经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过很多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家都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是只有一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用数量分析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2、谈话:同学们,如果学校举行运动会,你们想参加吗?小明也很想参加他们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因此,星期天爸爸带着他买运动服和运动鞋了。
(出示例1实物图)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运动服饰商店里的商品有哪几类?每类有几种?每种商品的价格各是多少?
明确:这里有两种运动服,价格分别为每套130元、每套148元;有两种运动鞋,标价分别为每双85元、每双108元;有两种帽子,标价分别为每顶16元、每顶24元。
2、提出问题:如果小明和爸爸一共带了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买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启发:你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怎样才能使剩下的钱尽可能多?
组织学生讨论。
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
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
【设计意图:先呈现例1中的实物图,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观察弄清这里的商品有几类,每类有几种,每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既与日常购物中先关注商品的种类和价格这一生活经验相符,也能为接下来准确理解问题提供支持。
把理解题意的重点放在解释“最多剩下多少元”这句话的含义上,不仅有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能使接下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和思考显得自然顺畅。
】
提问:根据你的经验,与买东西剩下的钱直接相关的条件是什么?(带来的钱和用去的钱)
进一步启发:带来的钱、用去的钱和剩下的钱,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你能写出这个关系式吗?
结合学生的交流,呈现如下的板书:
带来的钱—用去的钱 = 剩下的钱
3、组织讨论:带来的钱题中告诉我们没有?用去的钱呢?因此你知道要先算什么吗?
追问:要求用去的钱应该选择图中的哪些条件选择条件后,你准备怎样计算?
结合学生的交流,呈现如下板书:
带来的—用去的钱 = 剩下的钱
运动服每套130元+运动鞋每双85元
4、提出要求:你能把上面的分析过程玩着完整地说一说吗?
学生汇报交流:
5、学生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①一共用去多少元?
130+85=215(元)
②剩下多少元?
300-215=85(元)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说出与所求问题直接相关的条件,以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联系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利于学生在形成解题思路的同时体会蕴含其中的策略。
而设计的框图板书则能将上述解题思路与解题策略直观地呈现出来,从而也就便于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和表达。
】
三、类比应用,丰富体验
想一想: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1、理解“最少剩下多少元?”
2、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3、学生汇报交流。
4、学生各自列式解答。
①最多用去多少元?24×3=72(元)
②最少找回多少元?100-72=28(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能加以利用,并能利用策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
四、启发反思,明确策略
1、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进一步启发: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我们都是从哪里想起的?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我们要在读题后要弄清题目里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设计意图:策略是隐含在具体分析和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起点的选择,思维方向的确定和思维程序的安排。
让学生对类似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过程进行比较,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感受策略应用的特点,丰富
策略应用的体验。
同时,伴随比较过程的主动反思,则不仅能使本节课所学习的策略得以进一步明确,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
五、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1)出示问题(1),引导分析:从“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想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追问:有了这样的数量关系,要求这个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
(2)学生独立分析问题(2),先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教师强调: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并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启发。
提示:要求足球组的人数,可以先算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再将总人数减去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即可求得足球组的人数。
【设计意图:根据问题补充条件以及把统计表填写完整这两种练习形式,凸显了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策略的主要特点,有
利于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和思考的基本方法。
】
六、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用数量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带来的钱—用去的钱 = 剩下的钱
运动服每套130元+运动鞋每双85元
一共用去多少元? 130+85=215(元)
剩下多少元? 300-215=85(元)
答:最多剩下85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学生在交流和分享探索结果的快乐中,主动学习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
此外,我还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导向功能,通过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语言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