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合集下载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学说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学说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学说(一)群体学说大多数学者认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群体鞭毛虫类似的祖先。

对此也有两种假说:1、原肠虫学说赫克尔提出和团藻相似的群体单细胞动物一端内陷,形成了有原肠和两胚层的原始多细胞动物。

把此祖先称为原肠虫。

2、吞噬虫学说梅契尼可夫提出,具有单层细胞的单细胞群体内,一部分细胞摄取食物后进入群体之内,形成了两胚层的实心的原始多细胞动物。

把此祖先称为吞噬虫。

因现存的较低等的动物,多由细胞移入而形成两胚层。

内陷法到后来才有。

因此,吞噬虫学说可能更接近于事实。

(二)合胞体学说认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后生动物的祖先是具合胞体结构的多核细胞。

生物发生率(biogenetic law)也叫重演律(recapitulation law),是德国人赫克尔(E.H.Haeckel)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总结了当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提出来的。

当时在胚胎发育方面已揭示了一些规律,如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各纲脊椎动物的胚胎都是由受精卵开始发育的,在发育初期极为相似,以后才逐渐变得越来越不相同。

达尔文曾作过一些论证,认为胚胎发育的相似性,说明它们彼此有亲缘关系,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个体发育的渐进性是系统发展中渐进性的表现。

达尔文还指出了胚胎结构重演其过去祖先的结构,“它重演了它们祖先发育中的一个形象”。

海克尔明确地论述了生物重演律。

1866年他在《有机体普通形态学》书中说:“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如青蛙的个体发育,由受精卵开始,经过囊胚、原肠胚、三胚层的胚,无腿蝌蚪、有腿蝌蚪,到成体青蛙。

这反映了它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像单细胞动物、单细胞的球状群体、腔肠动物、原始三胚层动物、鱼类动物,发展到有尾两栖到无尾两栖动物的基本过程。

说明了蛙个体发育重演了其祖先的进化过程,也就是个体发展简短重演了它的系统发展,即其种族发展史。

3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讲课

3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讲课

外胚层:分化为皮肤上皮(包括皮肤腺和其他皮肤 衍生物)、神经组织、感觉器官和消化管的两端。
三. 生物发生律
德国学者赫克尔(Haeckel, E. 1866)
生物发生律(biogenetic law ): 生物发展史分为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即个体的发 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生物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即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按顺序重演其祖先的主 要发育阶段。

不同地层的化石特点: 早期地层:古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等, 晚期地层:古生物化石越复杂,越高等。 最明显、最主要的证据是化石。
最早的化石:澳州西海岸35亿年前的兰细菌化石
(二) 形态学证据(Morphological evidence)
现存的动物种类形成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 到高等的序列。
辐射卵裂:棘皮、两栖类
第3次卵裂以后,上层的分裂球很整齐地排列在下 层之上,呈辐射排列。
不完全卵裂:多见于多黄卵,卵黄多,细胞分裂 受阻,卵裂只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行。
盘裂:分裂局限于胚盘处,如乌贼、鸡. 囊胚的形成(blastulation)
5. 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中胚层的形成方式: 裂体腔法(端细胞法):原口动物、高等脊索;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 索动物、原索动物。
体腔的类型:三胚层无体腔、假体腔和真体腔
6. 胚层分化
内胚层最简单,中胚层最复杂,外胚层最特异。
内胚层:分化为消化管的大部分上皮,肝、胰、呼 吸器官,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的一部分; 中胚层:分化为肌肉,结缔组织、生殖和排泄器官 的大部分;
4. 原肠胚的形成(Gastrulation)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蛙的大致发育过程 个体 受精卵 发育 系统 发育 单细胞 囊胚 单细胞群 原肠胚 腔肠动物 三胚层 三胚层动物 蝌蚪 鱼 有腿 有尾 两栖类 成蛙 无尾 两栖类
第五节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一、群体学说 大多数学者认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群体鞭毛虫类似的祖 先。对此也有两种假说: 1、原肠虫学说 赫克尔提出和团藻相似的群体单细胞动物一端内陷,形 成了有原肠和两胚层的原始多细胞动物。把此祖先称为原 肠虫。 2、吞噬虫学说 梅契尼可夫提出,具有单层细胞的单细胞群体内,一部 分细胞摄取食物后进入群体之内,形成了两胚层的实心的 原始多细胞动物。把此祖先称为吞噬虫。因现存的较低等 的动物,多由细胞移入而形成两胚层。内陷法到后来才有。 因此,吞噬虫学说可能更接近于事实。 二、合胞体学说 认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后生动 物的祖先是具合胞体结构的多核细胞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及 早期胚胎发育
第一节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一、关于原生动物、中生动物和后生动物 二、关于多细胞动物的对称体制
第二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古生物学方面: 在距今愈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类愈简单,在太古代 地层中,已发现有单细胞动物有孔虫的化石,而多细胞 动物化石在这里极少,说明单细胞动物的出现早于多细 胞动物。 形态学方面: 从群体鞭毛虫,如:盘藻、团藻等可以推测,群体是 单细胞动物过渡到多细胞动物的中间类型。 胚胎学方面: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卵裂、囊胚、 原肠胚等阶段,均要经过单个细胞。根据“个体发育是 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这一生物发生律,也说明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第三节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受精与受精卵 卵裂 囊胚的形成 原肠胚的形成 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胚层的分化

第3、4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多孔动物门

第3、4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多孔动物门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及多孔动 物门(Porifera)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生物发生律
第四章 多孔动物门(Porifera)
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分类地位 经济意义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人的胚胎发育过程
动物的发育
个体发育 系统发育
• 一.个体发育:有机体从受精卵 发育成成体的过程。包括 胚前期, 胚胎期和胚后期。 (一)胚前发育:性细胞的产生和成熟的过程。
精母细胞 4个精子 3个极体
卵母细胞
1个卵细胞
少黄卵:卵黄少,均匀
中黄卵:卵黄多,分布于中央 多黄卵:卵黄多,分布于一侧
(二)胚胎发育
受精(fertilization)与受精卵 卵裂(cleavage) 囊胚的形成(blastulation) 原肠胚的形成(gastrulation) 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活习性方面无区别,如低等昆虫。 变态发育(间接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生活 习性方面的区别显著,如蛙、昆虫等。
二、系统发育
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个体发育(ontogeny): 是指生物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个体性成熟 或死亡为止的整个过程。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个体的生理功能、
组织结构和器官形态都发生一系列变化。
生物发生律(biogenetic law, 重演律recapitulation law):
由德国科学家赫克尔(E.Haeckel)于1866年提出。是指个体发 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二者的对应关系如 下:
青 蛙
个 体 发 育
受 精 卵
囊 胚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第3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第1节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一、知识点I、理论:一切高等动物虽然都是多细胞的,但其发展是不平衡的II、动物体复杂化的关键:对称体型和头部的形成III、两侧对称的意义:有利于动物活动;促使身体分为前后、左右、背腹IV、发展过程中3类动物:原生动物、中生动物、后生动物V、中生动物:一类小型的内寄主动物。

结构简单,分为菱形虫纲、直泳虫纲。

1、菱形虫纲:包括双胚虫、异胚虫。

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

2、直泳虫纲:寄生在多种海生无脊椎动物体内。

成虫多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

没有轴细胞。

VI、原始的多细胞动物:一般认为是中生动物,因为它和原声动物的纤毛虫类的亲缘关系比较近二、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I、古生物学方面: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或残骸。

在最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类是最简单的。

II、形态学方面:简单——>复杂;低等——>高等III、胚胎学方面: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第2节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胚胎发育分为:受精与受精卵——卵裂——原肠胚的形成——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I、受精与受精卵:精子与卵子结合为一个细胞称为受精卵II、卵裂:1、完全卵裂:多见于少黄卵。

a、等裂:海胆、文昌鱼;b、不等裂:海绵动物、蛙类。

2、不完全等裂:多见于多黄卵。

受精卵只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行分裂。

a、盘裂:乌贼、鸡卵;b、表面卵裂:昆虫卵III、囊胚的形成:囊胚:囊胚腔、囊胚层。

IV、原肠胚的形成:内陷、内移、内转、外包、分层。

最常见的是内陷和外包同时进行,分层和内移相伴而行V、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端细胞法(裂体腔法);体腔囊法:棘皮动物、毛鄂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VI、胚层的分化:动物体的器官都是由内、中、外胚层发育而来1、内胚层:分化为消化管的大部分上皮、肝、胰、呼吸器官、排泄和生殖器官的小部分2、中胚层:分化为肌肉、结缔组织、生殖和排泄器官的大部分3、外胚层:分化皮肤上皮、神经组织、感觉器官、消化管的两端第3节生物发生律与多细胞起源学说一、生物发生律赫克尔在《普通形态学》中说:生物发展可分为2个密切联系的部分: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

4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4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二 、分 类
菱形虫纲:双胚虫 异胚虫 直泳虫纲:直泳虫
第二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1、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研究生物化石的科学) 古代动物、植物的遗体,经过地壳的变迁等形成了化 石。从所得的化石发现:在距今愈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 类愈简单;在距今愈近的地层中,化石种类也愈高等。在 太古代地层中,已发现有单细胞动物有孔虫的 化石,而多 细胞动物的化石在这里极少,说明单细胞动物比多细胞动 物出现早
3、扁囊胚虫学说
1883年海曼提出,认为原始后 生动物是两侧对称的有2胚层的扁 的动物,称此动物为扁囊胚虫。扁 囊胚虫通过腹面细胞层的蠕动、爬 行、摄食,最后该动物背腹细胞层 分开成为中空的,这样逐渐地腹面 的营养细胞内陷形成消化腔;同时 产生了内外胚层,形成了两胚层动 物。
(二)合胞体学说 主要由Hadzi(1953)和Hanson(1977)提出的,认为多 细胞动物来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后生动物的祖先 开始是合胞体结构,即多核的细胞,后来每个核获得一部 分细胞质和细胞膜形成了多细胞结构。由于有些纤毛虫倾 向于两侧对称,所以合胞体学说主张后生动物的祖先是两 侧对称的,并由其发展为无肠类扁虫。 对该学说持反对意 见较多,一是任何动物类群的胚胎发育都未出现过多核体 分化成多细胞现象;二是体型进化是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 称。
过渡类型 :中生动物(中生动物门)
多细胞动物:后生动物(海绵动物……)
中生动物门
一、 主要特征: 1、全部为体内寄生种类。 双胚虫:寄生于头足类的肾 直泳虫:寄生于海生无脊椎动物 2、种类少,个体小。 50种 0.5~10mm 3、结构简单,生活史复杂。 虫体由20~40个细胞组成; 细胞排列成双层 4、介于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笔记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笔记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第一节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一、古动物学方面1、距今6亿年以前(古生代寒武纪)海相沉积里多为古老的原生动物化石(有孔虫,放射虫等),多细胞动物化石却很少见。

2、距今愈古老的化石中,种类愈少,愈简单;愈近的地层中,则愈多而复杂。

二、比较形态学方面三、胚胎学方面:多细胞动物是由受精卵开始,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等一系列过程,逐渐发育成成体。

第二节多细胞动物的系统发展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又叫后生动物,一般分为中生、侧生和真后生动物。

第三节多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一、个体发育的概念:从受精卵或合子起到个体死亡的全过程。

二、三个阶段:1、性细胞的形成:增殖期: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数量不断的增多时期;生长期: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成熟期:一个初级精母细胞——4个精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2、胚胎发育:从受精到幼体的产生,主要分以下阶段:(1)受精和受精卵:根据卵黄多少可将卵分为少黄卵、中黄卵和多黄卵。

卵黄相对多的一端称为植物极,另一端称为动物极。

精卵结合形成合子的过程称为受精。

受精方式有体内和体外两种。

(2)卵裂:定义:从受精卵经过多次的重复分裂,形成多个分裂球或胚泡的过程。

包括细胞的分裂、增殖和移位特点:分列的次数愈多,形成的分裂球愈小。

卵裂方式:完全卵裂:整个卵细胞都进行分裂,多见于少黄卵。

等裂:卵黄少,分布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相同,如文昌鱼;不等裂:卵黄在卵内分布不均与形成的分裂球大小不同:蛙类不完全卵裂:多见于多黄卵盘裂:分裂仅限于动物极胚盘上,乌贼和鸟类;表裂:分裂仅限于卵表面:昆虫卵(3)囊胚期:卵裂的结果,分裂球形成中空囊状的球状胚。

囊胚中间的腔称为囊胚腔。

囊胚壁的细胞层称为囊胚层。

(4)原肠期:胚胎分化出内胚层、外胚层、原肠腔、原口由囊胚植物极的细胞向内陷入。

最后形成2层细胞,在外面的细胞层称为外胚层,向内陷入的一层为内胚层。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 受精与受精卵 卵黄含量分 少黄卵、中黄卵、 按卵黄含量分:少黄卵、中黄卵、多黄卵 卵黄分布分 均黄卵、中黄卵、 按卵黄分布分:均黄卵、中黄卵、端黄卵 植物级与动物级:卵黄较多的一端称为植 植物级与动物级:卵黄较多的一端称为植 物级,另一端称为动物级 物级,另一端称为动物级。 动物级。 受精的生物学意义: 受精的生物学意义:子代能从亲代那里获 得双重的遗传性和变异性, 得双重的遗传性和变异性,使子代更具有生 命力。 命力。
胚层的分化
• 分化:同一类型细胞转变为复杂的、异质性和稳定性的 分化:同一类型细胞转变为复杂的、 细胞的过程。 细胞的过程。
各胚层的分化
• 外胚层:皮肤表皮、神经组织及感觉器官、消化管的两 外胚层:皮肤表皮、神经组织及感觉器官、 端。 • 中胚层:肌肉、结缔组织、生殖与排泄器官的大部分。 中胚层:肌肉、结缔组织、生殖与排泄器官的大部分。 • 内胚层:消化道大部分上皮,肝脏、胰脏,呼吸、排泄、 内胚层:消化道大部分上皮,肝脏、胰脏,呼吸、排泄、 生殖器官的小部分。 生殖器官的小部分。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 群体学说
• Haeckel的原肠虫学说 : 囊胚虫 Haeckel的 ——→ 原肠虫 →
内移 内陷
• 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囊胚虫——→ 吞噬虫 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囊胚虫 吞噬虫学说 → • Grell-Butschli的扁囊胚虫学说: Grell-Butschli的扁囊胚虫学说: 扁囊胚虫 两侧原肠虫 ————————————————→ →
中生动物门:为一类小型的内寄生动物, 中生动物门:为一类小型的内寄生动物, 已知约50 已知约50种。分为菱形虫纲和直泳虫纲。 50种 分为菱形虫纲 直泳虫纲。 菱形虫纲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一般了解中生动物的简要特征以及对其分类地位的不同看法。

答:有些学者基于中生动物全部为寄生,且生活史较复杂,结构简单是适应寄生生活的退化现象,因此认为它是退化的扁形动物。

还有一些学者基于其身体结构有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化,体表具纤毛,且其寄生历史较长,因此认为中生动物是原始的种类,是由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进化而来的,或认为是早期后生动物的一个分支。

近年来经生化分析表明,中生动物细胞核中鸟嘌呤和胞嘧啶的含量(23%)与原生动物纤毛虫类的含量相近,而低于其它多细胞动物者,包括扁形动物者(35%~50%)。

因此认为中生动物和原生动物的纤毛虫类的亲缘关系较近,更可能是真正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至于中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是否各自独立地来于原生动物的祖先,或中生动物确是原始的或退化的扁虫?还很不清楚。

因此,其分类地位尚难确定。

2.根据什么说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答:一般公认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其证据是:(一)古生物学方面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经过干百万年地壳的变迁或造山运动等,被埋在地层中形成了化石。

已经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类也是最简单的。

在太古代的地层中有大量有孔虫壳化石,而在晚近的地层中动物的化石种类也较复杂,并且能看出生物由低等向高等发展的顺序。

说明最初出现单细胞动物,后来才发展出多细胞动物。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事物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生物的发展也不例外。

(二)形态学方面从现有动物来看,有单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并形成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序列。

在原生动物鞭毛纲中有些群体鞭毛虫,如团藻,其形态与多细胞动物很相似,可推测这类动物是从单细胞动物过渡到多细胞动物的中间类型,即由单细胞动物发展成群体以后,又进一步发展成多细胞动物。

(三)胚胎学方面在胚胎发育中,多细胞动物是由受精卵开始,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等一系列过程,逐渐发育成成体。

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基本上是相似的。

根据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简短地重演了系统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并且说明多细胞动物发展的早期所经历的过程是相似的。

恩格斯说:“有机体的胚胎向成熟的有机体的逐步发育同植物和动物在地球历史上相继出现的次序之间有特殊的吻合。

正是这种吻合为进化论提供了最可靠的根据。

”3.初步掌握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共同特征(从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与体腔形成、胚层分化等方面)。

答: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比较复杂。

不同类的动物,胚胎发育的情况不同,但是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是相同的。

(一)受精与受精卵由雌、雄个体产生雌雄生殖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称为卵。

卵细胞较大,里面一般含有大量卵黄。

根据卵黄多少可将卵分为少黄卵、中黄卵和多黄卵。

卵黄相对多的一端称为植物极,另一端称为动物极。

雄性生殖细胞称为精子,精子个体小,能活动。

精子与卵结合为一个细胞称为受精卵,这个过程就是受精。

受精卵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二)卵裂受精卵进行卵裂,它与一般细胞分裂的不同点在于每次分裂之后,新的细胞未长大,又继续进行分裂,因此分裂成的细胞越来越小。

这些细胞也叫分裂球。

由于不同类动物卵细胞内卵黄多少及其在卵内分布情况的不同,卵裂的方式也不同:1.完全卵裂整个卵细胞都进行分裂,多见于少黄卵。

卵黄少、分布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相等的叫等裂,如海胆、文昌鱼。

如果卵黄在卵内分布不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不等的叫不等裂,如海绵动物、蛙类。

2.不完全卵裂多见于多黄卵。

卵黄多,分裂受阻,受精卵只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行分裂。

分裂区只限于胚盘处的称为盘裂,如乌贼、鸡卵。

分裂区只限于卵表面的称为表面卵裂,如昆虫卵。

各种卵裂的结果,其形态虽有差别,但都进入下一发育阶段。

(三)囊胚的形成卵裂的结果,分裂球形成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囊胚中间的腔称为囊胚腔,囊胚壁的细胞层称为囊胚层。

(四)原肠胚的形成囊胚进一步发育进入原肠胚形成阶段,此时胚胎分化出内、外两胚层和原肠腔。

原肠胚形成在各类动物有所不同,其方式有:内陷、内移、分层、内转、外包。

以上原肠胚的几种类型常常综合出现,最常见的是内陷与外包同时进行,分层与内移相伴而行。

(五)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除了内、外胚层之外,还进一步发育,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

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称为真体腔。

主要由以下方式形成:端细胞法和体腔囊法。

(六)胚层的分化胚胎时期的细胞,开始出现时,相对地说是较简单、均质和具有可塑性。

进一步发育,由于遗传性、环境、营养、激素以及细胞群之间相互诱导等因素的影响,而转变为较复杂、异质性和稳定性的细胞。

这种变化现象称为分化。

动物体的组织、器官都是从内、中、外三胚层发育分化而来的。

如内胚层分化为消化管的大部分上皮、肝、胰、呼吸器官,排泄与生殖器官的小部分。

中胚层分化为肌肉、结缔组织(包括骨骼、血液等)、生殖与排泄器官的大部分。

外胚层分化为皮肤上皮(包括上皮各种衍生物如皮肤腺、毛、角、爪等)、神经组织、感觉器官、消化管的两端。

4.什么叫生物发生律?它对了解动物的演化与亲缘关系有何意义?答:生物发生律也叫重演律,是德国人赫克尔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总结了当时胚胎学方面的工作提出来的。

当时在胚胎发育方面已揭示了一些规律,如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各纲脊椎动物的胚胎都是由受精卵开始发育的,在发育初期极为相似,以后才逐渐变得越来越不相同。

达尔文用进化论的观点曾作过一些论证,认为胚胎发育的相似性,说明它们彼此有亲缘关系,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个体发育的渐进性是系统发展中渐进性的表现。

达尔文还指出于胚胎结构重演其过去祖先的结构,“它重演了它们祖先发育中的一个形象”。

赫克尔明确地论述了生物发生律。

1866年他在《普通形态学》一书中是这样说的:“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仁堡叁育和圣拉左展(或系统发育),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如青蛙的个体发育,由受精卵开始,经过囊胚、原肠胚、三胚层的胚、无腿蝌蚪、有腿蝌蚪,到成体青蛙。

这反映了它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像单细胞动物、单细胞的球状群体、腔肠动物、原始三胚层动物、鱼类动物,发展到有尾两栖到无尾两栖动物的基本过程。

说明了蛙个体发育重演了其祖先的进化过程,也就是个体发育简短重演了它的系统发展,即其种族发展史。

生物发生律对了解各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线索极为重要。

因而对许多动物的亲缘关系和分类位置不能确定时,常由胚胎发育得到解决。

生物发生律是一条客观规律,它不仅适用于动物界,而且适用于整个生物界,包括人在内。

当然不能把“重演”理解为机械的重复,而且在个体发育中也会有新的变异出现,个体发育又不断的补充系统发展。

这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系统发展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短重演系统发展,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展。

5.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有几种学说?各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哪个学说易被多数人接受,为什么?你的看法如何?答: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有3种学说。

(一)群体学说认为后生动物来源于群体鞭毛虫,这是后生动物起源的经典学说。

有一些日益增多的证据,因而是当代动物学中最广泛接受的学说。

这一学说是由赫克尔首次提出,后来又由梅契尼柯夫修正,海曼又给以复兴。

现分述如下:1.赫克尔的原肠虫学说认为多细胞动物最早的祖先是由类似团藻的球形群体,一面内陷形成多细胞动物的祖先。

这样的祖先,因为和原肠胚很相似,有两胚层和原口,所以赫克尔称之为原肠虫。

2.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实球虫或无腔胚虫学说) 他认为多细胞动物的祖先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单细胞动物的群体,后来个别细胞摄取食物后进人群体之内形成内胚层,结果就形成为二胚层的动物,起初为实心的,后来才逐渐地形成消化腔,所以梅契尼柯夫便把这种假想的多细胞动物的祖先,叫做吞噬虫。

这两种学说虽然在胚胎学上都有根据,但在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中,多数是像梅契尼柯夫所说的由内移方法形成原肠胚,而赫克尔所说的内陷方法,很可能是以后才出现的。

所以梅氏的学说容易被学者所接受。

同时梅氏的说法看来更符合机能与结构统一的原则。

不能想象先有—个现成的消化腔,而后才有进行消化的机能。

可能是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有了消化机能,同时逐渐发展出消化腔的。

(二)合胞体学说这一学说主要是由Hadzi(1953)和Hansom(1977)提出的,认为多细胞动物来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

后生动物的祖先开始是合胞体结构,即多核的细胞,后来每个核获得一部分细胞质和细胞膜形成了多细胞结构。

由于有些纤毛虫倾向于两侧对称,所以合胞体学说主张后生动物的祖先是两侧对称的,并由其发展为无肠类扁虫,认为无肠类扁虫是现在生存的最原始的后生动物。

对该学说,持反对意见者较多,因为任何动物类群的胚胎发育都未出现过多核体分化成多细胞的现象,实际上无肠类合胞体是在典型的胚胎细胞分裂之后出现的次生现象。

最主要的反对意见是不同意将无肠类扁虫视为最原始的后生动物。

体型的进化是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如果认为无肠类扁虫两侧对称是原始的,那么腔肠动物的辐射对称倒成为次生的,这显然与已揭明的进化过程是相违背的。

(三)共生学说认为不同种的原生生物共生在一起,发展成为多细胞动物。

这一学说存在一系列的遗传学问题,因为不同遗传基础的单细胞生物如何聚在一起形成能繁殖的多细胞动物,这在遗传学上是难以解释的。

对多细胞动物起源,多数进化理论者倾向于单元说,但事实上已有一些提示,认为多细胞动物的来源是多元的。

即起源于不止一类原生动物的祖先。

这些观点的大部分集中在是鞭毛虫还是纤毛虫是祖先类群。

并仍在找寻从原生动物过渡到多细胞动物的中间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