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的区域产业融合及其内生性增长实证分析
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彭连清
【期刊名称】《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31)4
【摘要】文章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了环渤海地区的区内乘数效应及其与国内各区域相互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内部各省之间产业关联度较高,区内乘数效应大;同时,环渤海地区是在国内各区域区际经济联系中获得溢出效应最大的区域,它从国内其他区域获得的溢出效应要显著地高于本区域对其它区域的溢出效应.环渤海地区应进一步加强与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的经济联系,以获得更大溢出效应;同时也要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并注重提高对中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更好地发挥自身经济发展对全国经济的带动作用.
【总页数】6页(P23-28)
【作者】彭连清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3
【相关文献】
1.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J], 彭连清
2.西南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J], 彭连清
3.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J], 彭连清
4.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分析 [J], 蒋南极
5.教育投入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J], 张优智;张珍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环渤海地区

环渤海地区环渤海地区是指中国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这四个省级行政区域。
这一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
本文将围绕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状况、交通网络和环保措施展开探讨。
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石等。
其中,辽宁和山东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和资源基地,河北和天津则是重要的工业城市。
这使得环渤海地区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增长。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内投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
钢铁、石化、机械制造、能源和化工等产业在这一地区得到了蓬勃发展。
同时,环渤海地区也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
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沿海城市更是发展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区和开发区,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为了加强环渤海地区的交通网络,沿海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交通建设项目。
港口和海运业的发展使得环渤海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物流中心。
同时,铁路、公路和航空的建设也加快了区域间的联系和物流运输的便捷。
环渤海地区还十分注重生态环保。
沿海城市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污染排放。
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海洋环保工作,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环渤海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过度的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资源利用不均衡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此外,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环渤海地区加大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行节能减排政策,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同时,也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了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社会平衡和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环渤海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法治与金融发展:来自环渤海地区的实证研究

①
环渤海 地 区广义 上包括 北京 、天津 、河北 、辽 宁 、山东 、山 西和
内蒙古 中部 共 五省 ( )两 市组 成 的 行政 区域 ,狭 义 上 包 括 北 区
京 、天津 、河 北 、辽宁 和山东 共三 省两市组 成 的行政 区域 。除 非 收稿 日期 : 0 1 1 5 2 1 —1 —1 另有 说明 ,本文所 称 的环渤海 地 区 ( 简称 为环 渤海 )均指 其狭 义 概念 。
在 企 业 濒 临 破 产 时 ,向 法 院 提 出 破 产 申 请 并 获 得 司 法 过 程 中 的主 导 权 ,尽 可 能 地 降低 损 失 (. P r ,1 9 )1 。 I o t 9 7 [ 】 a a _
值不断增长 ,年 均增 长率超 过 1 %②,增 长速 度大 大高 60
20 … O 2)
。
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地 区① 形成 了比较完备 的经济发 展体系 ,与长江三角 、珠 江三 角洲 地 区竞相 发展 ,成为
拉 动 我 国 经 济 强 劲 发 展 的 三 大 引 擎 之 一 』 , 国 内生 产 总
法律制度 及其 执 行可 以保 护银 行 在借 款 人违 约 时 , 通过诉诸于法庭避 免借 款人机 会主 义行 为的侵 害 ;或者
第 1 第 6期 2卷
2 1年 1 01 2月
j 洛商母 院 母 报
J u n l f h n h i sn s h o o r a a g a i e s o l oS Bu Sc
N O 1 o 6V l 2
D c2 1 e 01
【 区域 经 济 】
法 治 与 金 融 发 展 : 自环 渤 海 来 地 区 的 实 证 研 究
因此 ,对债权人权 利保 护较好 的法 律环境 ,能够 保护债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问题探讨新形势下,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全国经济增长起到的巨大拉动作用。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经济具有良好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制约性问题,因此探讨促进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步伐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辽宁、山东、山西及内蒙古中东部。
环渤海地区拥有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一向被当作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的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发展优势(一)区位优势突出环渤海地区的地理位置优越。
它背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毗邻朝鲜,与韩日俄地理位置接近。
目前,沿海已建成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日照等6个年吞吐量在千万吨以上的大型港口,以及若干百万吨以上的中型港,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60%。
陆路有10多条铁路干线和20多条高速和高等级公路,空中有以北京为中心的10个机场,已开通国内外航线100多条。
此外,该区内分布了我国三个大的城市群,即京津唐、辽中南、鲁北工业区。
这三大城市群工业发达、技术先进、经济辐射较广,这对开展经济技术交流、国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资源优势突出自然资源丰富。
环渤海经济圈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及旅游资源。
本地区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多达11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达70多种,尤其煤、石油、铁的储量均居全国前列,这就为发展钢铁、石化等工业在原料上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环渤海经济圈是全国唯一兼备海洋、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的地区,人文景观独具特色,旅游业发展后劲十足,更能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科技力量密集,人才优势突出。
环渤海经济圈占全国11.8%的土地上拥有了20.6%的人口。
区内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为我国现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此外,该区域还拥有我国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全国批准建设27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本地区有7个,现有科研机构1000多个,各类科技人员达130多万,约占全国的27%。
环渤海地域区域经济进展计策研究

环渤海地域区域市场一体化研究摘要环渤海地域区域市场一体化由来已久,可是始终没有取得有效解决。
本文就环渤海地域成立统一市场的可行性,存在的障碍和推动策略进行了归纳性的分析。
关键词区域市场障碍推动策略环渤海地域区域市场一体化问题由来已久,可是始终都没有取得妥帖解决。
可是,随着时期的进展,任何地域都愈来愈难以孤立求进展。
因此,对环渤海地域的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研究仍然是有其必要性的。
一、环渤海地域具有一些成立统一市场的可行性第一,环渤海经济圈内三次产业存在着明显的梯度不同和互补关系,这就为区域间的合作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总的看,北京城市,将以现代效劳业为其进展的要紧内容,以强化其综合效劳功能,支撑区域经济的持续增加,天津、大连、青岛等城市将以金融、物流、高科技产业为其进展的要紧内容,以引领区域产业进展的方向,而沈阳、太原、石家庄等城市那么以基础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为其进展的要紧内容,以支撑整个区域的产业进展:其他次级城市以专业分工为基础,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群体。
第二,环渤海经济圈内存在着明显的资源互补性。
晋、冀、蒙、辽、鲁五省区具有丰硕的自然资源,而京、津二市拥有大量的资金和雄厚的科技实力,通过经济圈的联动,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就会在区域内实现合理流动和最正确配置,最终,各类资源将会取得充分的利用和开发,使各地域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其合作前景无疑是广漠而久远的。
环渤海经济圈内的人力资源也有很强的互补性。
人力资源是各类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环渤海经济圈内京、津两地拥有大量高科技人材,而晋、冀、蒙、辽、鲁那么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材和低本钱的劳动力,通过区域内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合理开发,将会为环渤海经济圈进展带来庞大的潜能。
再次,环渤海地域具有内聚力。
从社会学的角度试探,经济区域的形成不仅是由于经济区域内的经济因素所致,而且也是由于地域内人们长期的社会活动而产生的地域意识的结果。
环渤海地域,由于历史上人口机械变更的缘故,而使它独具特点。
环渤海经济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环渤海经济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在分析环渤海经济区的内涵与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剖析该区域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树立各有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各省市协作分工等多种措施建议。
标签:环渤海经济区农村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环渤海经济区已经成为继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后我国经济的第三个增长极,但这一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却相对较为缓慢,在国家日益关注三农问题、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际,如何推动环渤海经济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无疑是一个重大命题。
一、环渤海经济区的内涵与比较优势1.环渤海经济区的内涵。
自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以来,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式确立了“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单独的区域规划。
环渤海经济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包括北京、天津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以京津为中心,大连、青岛、秦皇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太原、石家庄、济南、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
2.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环渤海地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五大比较优势:一是地理区位十分优越,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二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也是重要农业基地;三是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四是人力资源实力雄厚、人才优势突出;五是形成了以京津为中心的骨干城市群,对其他城市和农村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
在国际经济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下,环渤海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环渤海经济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地区的农村经济不仅在经济总量、发展水平方面落后,而且在其他许多方面也存在着差距。
1.城乡差距过大。
城市变化日新月异,农村的发展却较为缓慢,相对江浙闽粤等地区来说,环渤海经济区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更大,尤其在交通、电力、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是如此。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是指中国的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和俄罗斯的东北部地区之间的合作发展。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煤炭、油气、粮食和其他矿产资源,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一地区的合作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思想。
1984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渤海经济合作区计划,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体制改革等措施,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同样,俄罗斯东北部地区也开始开展与中国地区的经济合作,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增长。
2004年,中国政府又提出了建设环渤海经济带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推动了地区的合作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渤海地区的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贸易往来和人员往来也更加方便快捷。
如今,这一地区正在成为中国内陆地区与俄罗斯欧洲地区之间的重要经济走廊。
对于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展望,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重点。
应加强与俄罗斯东北部地区的合作,提升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的水平。
目前,中俄两国之间的贸易额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可以通过进一步开拓市场,优化贸易结构,提升贸易规模和质量。
应加强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发和利用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资源。
应加强环保和生态保护合作。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区之一,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加强跨国合作,共同应对环境挑战,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
还应加强人文交流和旅游合作。
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各地应加强合作,推动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加强人文交流和旅游合作,可以促进民心相通,增进各地之间的友谊和了解。
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通过加强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各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环渤海经济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四、环渤海经济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产业优劣势分析主导产业是指一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某阶段有若干产业部门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导向性和带动性的作用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技术进步能力的产业。
这些产业一般应具有发展潜力与需求较高、劳动生产率上升或技术进步速度较快、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强、进出口能力大和资金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等特征,选择这样的主导产业并加快其发展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具有重大作用。
一、现状分析4.1.1环渤海区基本情况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盟市,整个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
这个报告研究的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山西和内蒙古共七个省市区在内。
环渤海地区是全国工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北方重要的工业和制造业城市,如北京、津、青岛、大连、沈阳、鞍山等大城市基本都该区域内。
2003年,环渤海七省市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1660.3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将近8%。
环渤海经济区2007年的GDP值约占全国总量的24.6%,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力。
4.1.2环渤海区各省市主导产业概况(1)北京和天津具有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北京具有明显的科研实力优势。
主要表现在专业技术人员在人口中的比重较大、物质条件优越、科技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也较强等方面;另外,万人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等的人力投入以及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科技活动财力投入等都较大,科技论文、发明专利等科技资源的产出方而也占有优势;天津具有高新技术产业化整体素质较强的优势。
随着近几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的快速发展,其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及效益等方面较北京和河北强。
河北是京津的发展腹地,随着京津产业结构的调整,河北将承接京津两市向外转移的产业。
(2)辽宁具有重工业优势辽宁是新中国的东北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支柱产业为钢铁、石化、汽车、机电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域 内 出现 了交 通 融合 加 速 、产 业 转移
规 模 扩 大 和 产 业 链 萌 芽 等 种 种 势头 京 津冀 都 市 圈的发 展 正 以 构筑 现 代化 交通 体 系 为突 破 口顺 利进 行 在 港 口
地 区传 统 产 业 向现 代产 业 升 级换
度 加快 且 达 到一 个 较 高水 平 在
唐 地 区 内 部 .北 京 三 次 产 业 构 成
环渤海经济膝 望 2 1 年第 5 01 期
本 刊特 稿
E ONO I IL OK T E B HA EA C M C OL O H O I T S
看浦 东 ,新 世纪 看滨 海新 区 。 ”天
海新 区 已 经纳 入 国 家总 体 战略 发 局 . 使 之 成 为 带 动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大 引 擎 。 有 分 析 认 为 .环 渤 海 经
长 点 .环 渤海 经 济区 目前 已成 为 我 国 海 洋经 济 的 “ 龙头 ”
环 渤 海 经 济 区 域 的产 业 融 合 成 为 经 济发 展 的 新 引 擎
近年 来 .继 珠 江三 角 洲 、长 江三
角 洲 大 展 活 力 之 后 .环 渤 海 区 域 在 东 部 沿 海 地 区 中 增 长 强 劲 、弓 人 注 目 . 1
元 .增长 2 .% 环 渤 海 经 济 区 主 要 68
拥 有 这 两 个 要 素 优 势 .投 资 重 心
轮投 资热点 越来越 多的跨 国公 司把
驱 力
从 2 1 的经 济数 据来 看 .该 区 0 0年 域 中 的 山东 、天 津 、辽 宁等 地 成 为全 国的 经济 增 长 明星 省 市 .其 中 辽 宁创 出1 O年 来 同期增长 最好 水平 ,规 模 以 上工 业 实 现 主 营 业 务 收 入 8 1 8 96. 0亿
近 年 来 .辽 宁 老 工 业 基 地 的 改 造 、
正在 成 为 我 国第三 个 经 济 增长 极 环 渤海 地 区在 钢 铁 、原 油 、化 工 等 重 工
业 产 业 的 优 势 正 在 重 组 优 化 .信 息 技
山东 半 岛 制造 业基 地 的崛 起和 北 京 中 关村 、天津 滨海新 区 、河北唐 山市曹妃 甸 等 区域 的建 设使 环 渤 海地 区 成 为 新
为 31 、3 .%和 6 .% . 产 业 结 构 .% 47 22
极 承接 产 业转 移 ,围绕 京 津提 供 农 副 产 品和 劳 务服 务 区域 融 合 正在 成 为 环渤 海经 济圈 强劲 的增长 动力
都 市 圈 包 括 北 京 、天 津 和 河 北 省 的 秦 皇 岛 、唐 山 、廊 坊 、保 定 、石 家 庄 、 沧 州 、 张 家 口和 承 德 等 城 市 规 划 从
三 经 济 增 长 极 带 来 重 大 机 遇 本 文 立 足 于 考 察 本 区 域 的 产 业 融 合 形 成 机 制 . 着 眼 于 内 生 性 增 长 的 实 证 分 析 . 研 究 环
渤 海 区域 发 展 的 创 新 之 路 关 键 词 :环 渤 海 产业 融合 内生 性 增 长
海 洋产业总 产值 已超过 1 万亿元 . . 2 占 我 国 海 洋 产 业 总 产 值 的 三 分 之 一 作 为 国家 海 洋局 北 海 区 的重 要 经 济增
京津 冀 都 市 圈 的规 划 作 为 国
期 启 动 的两 大规 划 之 一 .已经 进
质 性 阶 段 。 “ 0年 代 看 深 圳 、9 8 0
铁 路 和 民 航 方 面 .北 京 与 天 津 港 早 在 20 0 3年 就 实 现 了 直 通 .实 现 了 港 口功
环 渤 海 区 域合 作 已经 不 是 以行 政 区划 论 事 。而 是坐 到 一起 进 行 平 等 交 流 与合 作 。在 京津 冀 区 域发 展 中 ,北 京 的城 市定 位 意 义重 大 在 一 定 意 义 上讲 ,如果 没有北 京周 边地 区 的发 展 . 北 京就 是 一 片孤 岛 ,其 长 期 、持 续 的
环渤海地区作 为整体投 资区域 :把北京 作为研发 中心和营运总部 .把 生产基地 建在天津 、山东 等地 。目前 ,环渤海经 济 区 已经 成 为 日韩 等 国在 华 投 资 的 重 地 据统计 .环渤 海经济 圈实际利 用外 资 占全 国的比重 已经超 过 2 % 6
向 北转 移 是 一个 必 然 此 外 .京
一
增 长 得 益于 强 大 的资 源 优 势和 产
构 的 调 整 另 一 方 面 . 我 国 区 域
术 、生物 制 药 等高 科技 产 业 的新 优 势
也 迅 速 涌 现 . 为 区 域 崛 起 注 入 了 新 的
产 业 结构 的梯度 转 移 和 资金 的悄 移 .珠 三 角 和长 三 角 的土 地 和 人 本 优 势有 所减 弱 :而 环 渤 海 区域
本 刊
E oN C OMI O L OOK T E B C I TL H C
环渤海经济 的区域产业融合 及其内生性增长实证分曩
■ 刘 庆 斌
内容 摘 要 :环 渤 海 经 济 区域 的 产 业 布 局 在 “ 方 式 、 转
调 结 构” 过程 中发展 步伐 加 快 .为打 造 富有 创 新 活 力 的第
的 强 大 动 力
( ) 京 津 冀 区域 发 展 的 内生 性 共 一
赢 机 制
宏 观 、长 远 和空 间的 视 角 .协 调 了人 口增 长 、资 源 开发 、环 境 保 护 与经 济 社 会发 展 之 间 的关 系 京 津 冀 是环 渤 海 的 心脏 ,~个 区 域 的规 划 升格 为 国
优 化 程 度 最 高 ;河 北 省 廊 坊 、保 定 、 秦 皇 岛 三 市 的 产 业 构 成 也 呈现 为 三 、
二 、一 结 构 。
更 为重 要 的是 .环渤 海 区 域 融合 多 年停 滞 不前 的僵 局 已经 被打 破 .区
区 域 协 调 发 展 .形 成 内 生 性 增 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