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学案12
高一早读学案

一.[成语积累]1.三人成虎:城市本无虎,传言有虎的人多了,就信以为真。
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即能蟲惑人心。
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误例:在最困难的3号巷道,几儿名共产党员齐心协力,三人成虎,终于排空了积水。
正例:不能道听途说。
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2.馨竹难书:磬,尽。
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罪行多,写不完。
误例:他自从去年到任以来,为老百姓做了许许多多好事,其政绩可谓竹难书。
正例:顺天府丞刘志选,疏参都督张国纪“罪状磬竹难书”。
3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
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即形容说话有份量。
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误例:兄弟,你别不信我,我可是一言九鼎,说话算数的正例:你若是专家或者要人,一言九鼎,那自当别论。
(朱自清《很好》)4.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
常误用于褒义场合误例:首映式结束,导演激动地说,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摄影创意的溢美之词,给了我们极大的肯定和鼓舞,我们一定拍出更好的电影以飨观众正例:警惕对亚洲新经济的溢美之词。
5.不瘟不火:瘟,戏典表演沉闷乏味,不够火爆。
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常被人误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误例:LD彩电春天风风火火地上市以后,几个月来全国各大区的销售状况均不温不火,并不像先前人们预想的那样乐观。
正例:对待每次的演出他是那样的严肃认真,从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理上精心创造,跟别人配搭丝丝入扣,不瘟不火。
6.栩如生:形象逼真,宛如活的。
一定是指“并非活的误例:李丽上过王老师一节课,就能将其讲课的动作、神态模仿得栩栩如生。
正例:贵厂生产的毛中上印的喜鹊图案,真是栩栩如生啊!”二.古文延伸翻译下面文言文段。
昔周人有仕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日:“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人日:“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日:“吾少年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主君好用老。
九年级语文上册 早读材料(12)(无答案) 新人教版

早读材料一、重点字词:1.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
惊chà()一绺() shū()地雄踞()苍qióng ()皱xié()尘滓() jū()起蕴()蓄涸辙()挹()孔xì()脉()络猗()郁婆suō()纤()细折dié()蕈()菌 lòu()空藤蔓()苔xiǎn()àng()然花卉()新yǐng()屏zhàng( ) 陆lǐ()明móu( )善1ài( )急不xiá()择 yà()苗助长2.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来,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liǔ();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léng()角,瀑流经过时,作急jù()的撞击,便飞花suì()玉般乱溅了……3. 同自己谈话,既是一种能力和智huì(),又是一种德行,一种高贵的人格境界。
由于我们的自以为是,我们的浮zào()和轻狂,我们卑怯()的从众和可耻的功利主义态度,我们不愿、不敢和不会同自己谈话。
同自己谈话这种能力的普遍sàng()失,正如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的久盛不shuāi(),是我们的耻辱和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耻辱和悲哀。
二、文言翻译: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译文:2.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3.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译文: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文: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译文:6.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译文: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译文: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9.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10.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11.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译文:三、古诗赏析:《游山西村》宋朝陆游u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最新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晨读》优秀学案第一课时(精品)

《晨读》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两个精彩段落。
2.正确认读本课十个生字,会写十个。
3.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4.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5.让学生通过对比,珍爱自己优越的学习条件,更加倍的努力学习。
二、学习过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遍,读准字音。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独立完成下列词中加点的字注音。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为下列生字注音
车轮.( ) 时辰.( ) 概.念( )
眨.动( ) 呼唤.( ) 身影.( )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轮( ) 唤( ) 影( )
论( ) 换( ) 景( )
2.借助工具书并结合课文理解下面的词语的意思。
概念:
呼唤:
背诵:
3.搜集关于晨读的小故事。
4.默读一遍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当时学习条件怎样?
(2)学生的学习态怎样?
(3)我们现在的晨读与30年代的小朋友相比有哪些异同?
5.你受到了什么教育?应学习他们什么?
三、学生活动
收集与晨读有关的图片和资料,全班同学交流分享。
使用“手机”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2023届高三语文早读读背学案

2023届高三语文早读读背学案一、成语积累1、生吞活剥:〈贬〉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
2、始作俑者:〈贬〉孔子反对用俑殉葬,他说,开始用俑殉葬的人,大概没有后嗣了吧!(见于《孟子·梁惠王上》)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3、首屈一指:〈褒〉弯下手指头计数,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位居第一。
4、死得其所:〈褒〉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所,处所,地方。
5、弹冠相庆:〈贬〉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6、叹为观止:〈褒〉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7、特立独行:〈褒〉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
8、偷工减料:〈贬〉不按照产品或工程所规定的质量要求而暗中掺假或削减工序和用料。
9、推波助澜:〈贬〉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
10、蔚然成风:〈褒〉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流行,形成风气。
11、闻过则喜:〈褒〉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感到高兴。
形容虚心,对自己要求严格。
12、无独有偶:〈贬〉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
13、无所不为:〈贬〉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14、无微不至:〈褒〉没有一个细微的地方没有考虑到,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
15、无以复加:〈贬〉达到极点,不可能再增加。
16、小题大做:〈贬〉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有“不值得这样做或有意扩大事态”的意思。
17、寻章摘句:〈贬〉读书时只摘记一些漂亮词句,不深入研究;也指写作只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18、一唱一和:〈贬〉比喻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多含贬义)。
19、一团和气:〈贬〉原指和蔼可亲,现多指态度温和而缺乏原则。
20、亦步亦趋:〈贬〉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21、蝇营狗苟:〈贬〉像苍蝇那样飞来飞去,像狗那样苟且偷生,形容人不顾廉耻,到处钻营。
22、越俎(zǔ)代庖:〈贬〉厨子不做饭,掌管祭祀神主的人不能越过自己的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厨子做饭(见于《庄子·逍遥游》)。
高一语文早读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早读学案使用日期:2020年 11月15日编号 08一.[成语积累]1.正襟危坐:的确是形容恭敬严肃的样子。
但由于它的字面意思是正正衣襟,端正地坐着,因而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坐着的人,不能形容人的站相或者走相。
误例:铃声一响,欧阳教授便正襟危坐地走上讲台。
正例:先生把我请在一把上位的太师椅上坐下,正襟危坐和我对话起来。
2.励精图治:形容振奋精神,力求把国家和地方治理好。
主要指精心治理国家,适用对象极有限。
误例:我国历史学家励精图治,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历史著作。
正例:为实现统一大业,柴荣励精图治,在各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3.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误例:她向媒体描述到:“那天我在公园玩时,一只黑猩猩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吓得我惊叫起来,不由自主地,眼睛也不敢睁开。
想想真好玩。
”正例:亏得尚有“巧妙不同”一句注脚,还可上下其手一番。
4.登高自卑:比喻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
误例:无论我们处于多高的位置,都不要登高自卑,而应充分相信自己正例:行远自,登高自卑我们可以允许每个人有自己的追求,你可以追求成功.追求名利:但人视野要开阔,不要只看一时一地,要看得高一些,远一些,在所有这些之上,有一个高高的社会正义。
二 .翻译下面文言文段。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烟囱),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座位的排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译文:说有一个造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的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远地迁移。
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
’主人沉默不答应。
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
八年级上册早读学案2

七年级语文下 课时:第2周1课时 总3课时 制作人:赵军 七年级语文下 课时:第2周2课时 总4课时 制作人:赵军
制作时间:2016.8.23 使用班级:1、2班 制作时间:8月23号 使用班级:1、2班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早读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日期: 一、早读目标:
1、通过朗读,能掌握诗歌的大意。
2、通过背诵,能更好的理诗歌深意。
二、学习过程: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大声背诵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0
分钟)。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在10分钟内默写。
共50分 每首错一字扣1分,直至扣完10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早读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日期:
一、早读目标:
1、通过朗读,能掌握诗歌的大意。
2、通过背诵,能更好的理解诗歌深意。
二、学习过程: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大声背诵古诗《黄鹤楼》(20分钟)。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在10分钟内默写背诵的古诗。
共50分
每首错一字扣1分,直至扣完10分。
黄鹤楼----崔颢
【自学指导三】
再次背诵古诗。
(5分钟)
学后反思:
组长意见:【自学指导三】
再次背诵古诗。
(5分钟)学后反思:
组长意见:。
高三早读学案

宜春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早读学案(12)一、古诗鉴赏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译文:旅舍中春残夜雨刚刚晴,恍然间心里忆起长安城。
树枝中蜂拥蝶舞花将落,水面上风起柳絮飘飘行。
借写诗杆情因悟禅语止,用酒冲愁阵如同出奇兵。
保存好官帽不要遭污损,擦拭净朝簪等待唐复兴。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闽地时而作,当时唐朝已亡,旨在行发对唐王朝的怀念之情。
开笔处写出了一个春残红飞,夜雨刚晴的景象,再加上诗人他乡为客,于是使诗人忆起阔别久远的帝京——长安。
“忆咸京”三字,成为全篇枢纽,领起以下三联。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抒写了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
诗人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皇都的风物,长安的生灵与草木也总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
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地,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
诗人心中有无限的悲苦,说不尽的怨恨,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诗未写成,悲忧郁愤越积越深,只好用酒来冲荡这重重愁阵。
然而,酒醒之后,是更大的悲伤。
这更大的悲伤却使诗人产生了信心和希望:“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
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诗也好,酒也好,都不能解心中的烦闷。
想到这他不愁了,也不悲了,他轻轻地擦拭着朝替,他心中暗暗地表示:一定要耐心地等待,一直等到大唐复兴,戴上朝帽,穿上朝服来参与朝政。
这首诗没有直抒悲凉之思,但他深深眷顾的往日温馨,实已成为今日悲凉的衬托。
全诗感情起伏动荡,由悲忧到镇定,从中看出诗人的气节。
全诗由“旅舍”、“残春”总起,三、四句承“残春”,五、六句承“旅舍”,七、八句收束来照应全篇,结构严谨,脉络清楚。
早读学案1

一.诗歌浅赏(炼句)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诗。
‚“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答: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情操。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答: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子康,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诗歌浅译:我心里装着无穷恨怨,把它写成一曲短歌行。
有谁来安慰我,跳起楚舞轻盈,我的狂歌又有谁来听?我已种植九畹兰花枝叶茂盛,还种植百亩蕙草香气云蒸,我要餐那秋菊的落英。
门外沧浪水清清,用它来洗涤我的帽缨。
有人发问,一杯酒怎能抵住身后名?人间常把毛发看重泰山轻,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理难评。
悲哀之中没有比生离死别再伤情,快乐之中没有比结识一位新朋友再快乐几层,这是古往今来的儿女本性。
追逐富贵并不是我的志愿行径,还是归隐山林与自鸥结友为盟。
二.古文积累和庸俗的人为伍,别人对他的毁谤与赞美全都不放在心上,人们都把他看作通达事理的人。
海阳亡(读“无”音)是公,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年纪已经七十三岁了,致力于读书做学问。
朝廷多次拿官职授予他,他都不上任,他说:“我只是边远小邑镇一个乡村平民,不能够胜任一个跑腿的小吏,(还能做什么官呢?)无是公向来与先生友善,却互相分别整整一年没有见到他了,因而亲自赶到中山来拜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