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犯罪概述
合集下载
刑法学课程课件教案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x-2024鲜版

犯罪构成的形态
包括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四种形态。各种形态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法律后果。
26
案例分析加深理解
2024/3/27
案例一
李某盗窃案。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财物, 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犯罪概念 和构成要件的理解。
案例二
张某故意伤害案。张某因琐事与被害人发生争执,持刀将 被害人刺成重伤。通过分析此案例,了解犯罪构成的形态 及其法律后果。
未完成形态
指犯罪行为已经开始实施但尚未达到法律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 罪中止。例如,行为人为了实施抢劫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 实行,即构成抢劫罪的预备形态。
2024/3/27
13
共同犯罪形态
01
共同犯罪的概念
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人之间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和犯罪
判断精神障碍者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的标准包括医学标准和心理学标准。医 学标准主要依据精神医学知识和技术, 对行为人进行精神病学鉴定;心理学标 准则主要依据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对行 为人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2024/3/27
18
醉酒人、吸毒者等特殊群体刑事责任能力问题
01
醉酒人是指因饮酒而失去或降低辨认或 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我国《刑法》 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相关司法解释和指导意见
了解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犯罪构成和相关罪名的司法解 释和指导意见,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刑法学理论和实践。
2024/3/27
28
2024/3/27
THANKS
感谢观看
29
危险。
时间要求不同
包括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四种形态。各种形态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法律后果。
26
案例分析加深理解
2024/3/27
案例一
李某盗窃案。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财物, 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犯罪概念 和构成要件的理解。
案例二
张某故意伤害案。张某因琐事与被害人发生争执,持刀将 被害人刺成重伤。通过分析此案例,了解犯罪构成的形态 及其法律后果。
未完成形态
指犯罪行为已经开始实施但尚未达到法律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 罪中止。例如,行为人为了实施抢劫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 实行,即构成抢劫罪的预备形态。
2024/3/27
13
共同犯罪形态
01
共同犯罪的概念
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人之间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和犯罪
判断精神障碍者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的标准包括医学标准和心理学标准。医 学标准主要依据精神医学知识和技术, 对行为人进行精神病学鉴定;心理学标 准则主要依据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对行 为人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2024/3/27
18
醉酒人、吸毒者等特殊群体刑事责任能力问题
01
醉酒人是指因饮酒而失去或降低辨认或 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我国《刑法》 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相关司法解释和指导意见
了解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犯罪构成和相关罪名的司法解 释和指导意见,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刑法学理论和实践。
2024/3/27
28
2024/3/27
THANKS
感谢观看
29
危险。
时间要求不同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01PPT课件

这是最早出现在刑法典中的形式化的犯罪概念。随后大 陆法系国家刑法典纷纷采纳此种模式。
Page 8
1871年《德国刑法典》第1条 “(一)重罪,指处死刑、重惩役、或超过五年城堡监禁的
行为。(二)轻罪,指处五年以下城堡监禁、轻惩役、超过一百五十马 克罚金(法律如未规定罚金的一定数额时,或任何数额罚金的行为)。
以是否具有刑事违法性为根据,尽管可能使个别具有较为严重的社会 危害性的行为无法受到法律制裁,但这是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实现一般 公正所付出的必要的代价。
后,与其发生性行为。甲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B.警察乙丢失枪支后未及时报告,清洁工王某捡拾该枪支后立即上交。 乙的行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C.丙诱骗5岁的孤儿离开福利院后,将其作为养子,使之过上了丰衣足 食的生活。丙的行为造成了危害后果 D.丁恶意透支3万元,但经发卡银行催收后立即归还。丁的行为没有造 成危害后果
理性,因此,两者必然存在着矛盾。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事法适应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进化的结果。 在人治社会,罪刑擅断主义盛行,因而犯罪概念大多是模糊的,犯罪
的标准是混乱的,“不确定”被认为是这一时期刑法的主要特征。 在法治社会,罪刑法定主义处于主导地位,因而法律成为区分罪与非
罪的唯一标准,只有法律才能设置犯罪,只有根据法律才能认定犯罪。
社会主义学者揭示出犯罪的阶级特征是应予以肯定的。但是,有些学 者对形式化的犯罪概念的驳斥未免武断,可以说误读了当时的历史。
资产阶级法学家们之所以提出犯罪概念形式定义,应当说 是同他们所处历史时代的要求、同他们民族习惯的思维方式 相适应的;而更直接的却是受大陆法系制定法法系方法的制约—严格
限定只能以法定的要件形式去判断行为,具体表现为倡导和奉行“无法 无罪、无法无刑”的罪刑法定原则 。
Page 8
1871年《德国刑法典》第1条 “(一)重罪,指处死刑、重惩役、或超过五年城堡监禁的
行为。(二)轻罪,指处五年以下城堡监禁、轻惩役、超过一百五十马 克罚金(法律如未规定罚金的一定数额时,或任何数额罚金的行为)。
以是否具有刑事违法性为根据,尽管可能使个别具有较为严重的社会 危害性的行为无法受到法律制裁,但这是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实现一般 公正所付出的必要的代价。
后,与其发生性行为。甲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B.警察乙丢失枪支后未及时报告,清洁工王某捡拾该枪支后立即上交。 乙的行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C.丙诱骗5岁的孤儿离开福利院后,将其作为养子,使之过上了丰衣足 食的生活。丙的行为造成了危害后果 D.丁恶意透支3万元,但经发卡银行催收后立即归还。丁的行为没有造 成危害后果
理性,因此,两者必然存在着矛盾。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事法适应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进化的结果。 在人治社会,罪刑擅断主义盛行,因而犯罪概念大多是模糊的,犯罪
的标准是混乱的,“不确定”被认为是这一时期刑法的主要特征。 在法治社会,罪刑法定主义处于主导地位,因而法律成为区分罪与非
罪的唯一标准,只有法律才能设置犯罪,只有根据法律才能认定犯罪。
社会主义学者揭示出犯罪的阶级特征是应予以肯定的。但是,有些学 者对形式化的犯罪概念的驳斥未免武断,可以说误读了当时的历史。
资产阶级法学家们之所以提出犯罪概念形式定义,应当说 是同他们所处历史时代的要求、同他们民族习惯的思维方式 相适应的;而更直接的却是受大陆法系制定法法系方法的制约—严格
限定只能以法定的要件形式去判断行为,具体表现为倡导和奉行“无法 无罪、无法无刑”的罪刑法定原则 。
经典课件-犯罪构成理论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 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 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三)抢劫银行 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 额巨大的;(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六) 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七)持枪抢劫的;(八) 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第十三条 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 为是犯罪。
第四章 犯罪构成理论概述
二、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不同,解决的是犯罪成立
的具体标准和规格问题。
犯罪构成是决定某个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一 切主观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第四章 犯罪构成理论概述
犯罪构成是经过刑法的选择,决定一个行为 之所以能够成为犯罪的特征。犯罪构成是犯罪 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 体四要件的有机统一。
第五章 犯罪主体
第二节 单位犯罪主体
二、不以单位犯罪论处的情形 1.为了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 2.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主要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第一节 自然人犯罪主体
即使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如果存在精神障碍, 就可能影响其责任能力。
1、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综合医学标准和法学标准判断精神障碍。
2、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1)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 (2)大多数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
3、限制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1)早期或者缓解期的精神病人 (2)部分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
第五章 犯罪主体
第一节 自然人犯罪
(4)老年人犯罪处理原则 修正案八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
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 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十三条 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 为是犯罪。
第四章 犯罪构成理论概述
二、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不同,解决的是犯罪成立
的具体标准和规格问题。
犯罪构成是决定某个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一 切主观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第四章 犯罪构成理论概述
犯罪构成是经过刑法的选择,决定一个行为 之所以能够成为犯罪的特征。犯罪构成是犯罪 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 体四要件的有机统一。
第五章 犯罪主体
第二节 单位犯罪主体
二、不以单位犯罪论处的情形 1.为了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 2.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主要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第一节 自然人犯罪主体
即使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如果存在精神障碍, 就可能影响其责任能力。
1、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综合医学标准和法学标准判断精神障碍。
2、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1)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 (2)大多数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
3、限制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1)早期或者缓解期的精神病人 (2)部分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
第五章 犯罪主体
第一节 自然人犯罪
(4)老年人犯罪处理原则 修正案八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
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 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法总论第四章 犯罪概念

(二)刑事违法性 是指违反刑法条文中所包含的刑法 规范。
只有当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刑法的时 候才构成犯罪。
刑事违法性这一特征是罪刑法定原则 在犯罪概念上的体现。
(三)应受刑罚惩罚性 1、应受刑罚惩罚性以行为的严重社会 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为前提。
2、应受刑罚处罚性是对具有严重的社 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的评价。
• 司法者只能根据犯罪构成要件来认定行为 是否构成犯罪。
13条但书是犯罪构成要件实质解释的根据
• 不能说符合构成要件即根据但书不构成犯 罪。 • 符合构成要件且主观有恶性,一定构成犯 罪。
• 但书只是可罚的刑事违法性的指示。
五、犯罪概念的意义 犯罪概念是划分罪与非罪的总标准。 是具体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的基础。 是罪刑法定原则的集中体现。
第四章 犯罪概说
第一节 犯罪概念 刑法以犯罪、刑事责任、刑罚为研 究对象,自然要以犯罪概念的研究 为逻辑起点。
一、犯罪概念的类型 (一)犯罪的形式概念
是指仅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给犯罪下定 义,而没有涉及犯罪的本质特征,即完 全回避为什么法律将这种行为规定为犯 罪。
多见于西方国家刑法。 总的来说,就是把犯罪定义为违反刑 事法律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该说认为,犯罪的本质是对义务的违反。
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的义务。
折衷说
• 该说认为:
• 犯罪的本质首先是对法益的侵害和威胁, • 其次是对义务的违反。
张明楷的观点
• 犯罪的本质是对法益的侵犯。
• 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定义中,社会危害 性是对法益的侵害。
• 刑法分则规定的行为侵害的都是法益。
二、法益的概念
(四)一种立法例是不规定犯罪的 一般定义。
二、犯罪的基本特征 刑法第13条规定的概念有三个特征:
刑法总论第四章 犯罪概述

7
一 犯罪概念的类型 (三)犯罪实质与形式相结合的概念 这种概念是将犯罪的形式特征与实质特征结 合起来体现于同一犯罪概念中,也叫犯罪的混合 概念。这种犯罪概念不仅揭示了犯罪的本质特征 ,同时也揭示了犯罪的法律特征。
பைடு நூலகம்
8
二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和特征 我国修订后的《刑法》第 13条规定:“一切 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 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 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 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 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 的,不认为是犯罪。”
11
二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和特征 (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 应受刑罚处罚性 这是犯罪的第三个特征,它是前面两个特征 从逻辑到事实的自然延伸。一行为既然具有严重 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当然应当受到刑罚 处罚。刑法具有不完整性和二次性,这也决定了 刑罚是最严厉的制裁。
12
二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和特征 上述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而成一 整体的,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 征,刑事违法性是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法律 表现,应受刑罚处罚性则是对具有严重社会危害 性和刑事违法性的行为的否定性评价。总之,评 价一行为是否是犯罪行为,必须将这三个基本特 征结合起来考虑,而不能将三者割裂开来。
1
一 西方学者认识犯罪本质的理论演变 上述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关于犯罪本质的各种观 点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揭露犯罪的本质。权利侵害说 、法益侵害说,没有揭示犯罪究竟侵犯了什么人的 权利或者什么人的利益;义务违反说,只能说明具 有特定义务者的犯罪,对没有特定义务者的犯罪则 不能作出解释,更谈不到揭露犯罪的本质。总体而 言,各种观点都用一些模糊和抽象的概念,将犯罪 的阶级本质加以掩盖。
一 犯罪概念的类型 (三)犯罪实质与形式相结合的概念 这种概念是将犯罪的形式特征与实质特征结 合起来体现于同一犯罪概念中,也叫犯罪的混合 概念。这种犯罪概念不仅揭示了犯罪的本质特征 ,同时也揭示了犯罪的法律特征。
பைடு நூலகம்
8
二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和特征 我国修订后的《刑法》第 13条规定:“一切 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 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 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 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 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 的,不认为是犯罪。”
11
二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和特征 (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 应受刑罚处罚性 这是犯罪的第三个特征,它是前面两个特征 从逻辑到事实的自然延伸。一行为既然具有严重 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当然应当受到刑罚 处罚。刑法具有不完整性和二次性,这也决定了 刑罚是最严厉的制裁。
12
二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和特征 上述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而成一 整体的,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 征,刑事违法性是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法律 表现,应受刑罚处罚性则是对具有严重社会危害 性和刑事违法性的行为的否定性评价。总之,评 价一行为是否是犯罪行为,必须将这三个基本特 征结合起来考虑,而不能将三者割裂开来。
1
一 西方学者认识犯罪本质的理论演变 上述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关于犯罪本质的各种观 点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揭露犯罪的本质。权利侵害说 、法益侵害说,没有揭示犯罪究竟侵犯了什么人的 权利或者什么人的利益;义务违反说,只能说明具 有特定义务者的犯罪,对没有特定义务者的犯罪则 不能作出解释,更谈不到揭露犯罪的本质。总体而 言,各种观点都用一些模糊和抽象的概念,将犯罪 的阶级本质加以掩盖。
刑法复习3(犯罪概述、构成要件)

1、什么是社会危害性?
①对国家或人民的利益已造成的实际损害;
②潜在的危害性,即造成的现实威胁或可能造成的损害。
如:总则中规定的犯罪预备、未遂、中止等。
2、确定行为有无社会危害性;
①应依据事物的本质来把握行为的性质,而不是现象;
②应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社会危害性是主客观的统一。
不能由危害后果倒推犯罪
现象:甲死亡,尸体倒在路边
[问题]:乔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第四章犯罪概念
重点复习: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第五章犯罪构成
第一节概述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
犯罪构成,指由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二、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
通说的排列顺序符合认定犯罪的过程,有利于查明、确定犯罪。
客体
客观方面
主体
主观方面
第五章犯罪构成
【学习重点】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
二、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
第六章犯罪客体
第一节犯罪客体概述
一、概念:
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犯罪客体的种类
犯罪概念笼统、概括地规定了犯罪的基本特征,是总体原则,是从整体上认识犯罪,它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犯罪”。
确定犯罪的总标准
犯罪构成说明了构成犯罪必须具备哪些具体的法定条件,在犯罪概念基础上直接对犯罪进行认定。它所回答的是“具备哪些条件犯罪才能成立”的问题。
成立犯罪的具体标准
三、犯罪构成的基本特征
(一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有机统一的整体
①对国家或人民的利益已造成的实际损害;
②潜在的危害性,即造成的现实威胁或可能造成的损害。
如:总则中规定的犯罪预备、未遂、中止等。
2、确定行为有无社会危害性;
①应依据事物的本质来把握行为的性质,而不是现象;
②应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社会危害性是主客观的统一。
不能由危害后果倒推犯罪
现象:甲死亡,尸体倒在路边
[问题]:乔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第四章犯罪概念
重点复习: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第五章犯罪构成
第一节概述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
犯罪构成,指由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二、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
通说的排列顺序符合认定犯罪的过程,有利于查明、确定犯罪。
客体
客观方面
主体
主观方面
第五章犯罪构成
【学习重点】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
二、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
第六章犯罪客体
第一节犯罪客体概述
一、概念:
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犯罪客体的种类
犯罪概念笼统、概括地规定了犯罪的基本特征,是总体原则,是从整体上认识犯罪,它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犯罪”。
确定犯罪的总标准
犯罪构成说明了构成犯罪必须具备哪些具体的法定条件,在犯罪概念基础上直接对犯罪进行认定。它所回答的是“具备哪些条件犯罪才能成立”的问题。
成立犯罪的具体标准
三、犯罪构成的基本特征
(一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有机统一的整体
第四章--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PPT课件

.
6
4、能力特征 具备某种作案能力和技能 5、个性特征 气质类型 性格特点 6、行为特点 行为方式多样化 行为手段技术化 行为目标和对象的特定性
.
7
(三)诈骗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1、动机特征 追求财物 2、认知特征 认知水平 认知内容 3、情感特征 稳定性 内容 4、能力特征 观察力、适应力、模仿力、应变力
.
28
.
29
一、女性犯罪概述 (一)含义 是由女性这一特殊性别的行为主体所实
施的犯罪行为 (二)特点 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犯罪种类向多样化发展 重大刑事犯罪增加 团伙犯罪突出 犯罪手段和行为方式趋于男性化
.
30
二、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动机特征
1、从动机起源看
2、从犯罪动机种类看
23
5、犯罪手段狡猾,现代化程度高 6、境内毒品消费市场已经形成 7、武装性
.
பைடு நூலகம்24
二、毒品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吸毒型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1、动机特征 好奇动机 享乐动机 逃避现实动机 尝试动机 2、认知特征 水平 内容
.
25
3、情感特征 稳定性 内容 4、意志特征 两极性 5、个性特征 人格严重扭曲 6、行为特点 模仿性 顽固性 反复性
.
56
(二)计算机犯罪主体的行为特点 1.犯罪行为主体的低龄化。 2.犯罪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3.犯罪手段的高科技性。 4.犯罪行为具有连续性。 5.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57
.
47
.
48
一、老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1、生理性退化与心理定势的矛盾 2、认识与情感的矛盾 3、自我评价和认识能力之间的矛盾 二、老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动机特征 1、解除精神空虚的动机 2、享乐动机 3、性动机 4、报复动机 5、补偿动机
kejian4-5犯罪、犯罪构成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特征、意义 犯罪构成的概念、特征、 概念:犯罪构成是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 体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 要件的有机统一。 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法定性——刑法所规定的 2、必备性——犯罪构成是某一具体行为成为犯 罪所必需的。 3、主客观统一性——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 要件的有机统一体。
(二)犯罪三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 紧密相联、缺一不可 【结论 犯罪的概念:一切具有一定社会 结论】犯罪的概念 结论 犯罪的概念: 危害性,违反了刑法规范,依法应当受 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三、犯罪的分类
♦ 自然犯、法定犯 ♦ 重罪、轻罪 ♦ 亲告罪、非亲告罪 ♦ 国事犯罪的种类
具体构成要件、共同构成要件、选择要件 客观要件、主观要件 基本的构成要件和修正的构成要件 封闭的构成要件和开放的构成要件
三、研究犯罪构成的意义
四、三种不同的犯罪构成模式: 三种不同的犯罪构成模式:
♦ 大陆法系——递进式犯罪构成体系(该
当性、违法性、有责性) ♦ 英美法系——双层次犯罪构成体系(实 体层面和诉讼层面的犯罪要件) ♦ 前苏联、中国——闭合式犯罪构成体系 (四要件)
五、我国犯罪构成的四大构成要件
犯罪客体: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 社 会关系。 犯罪客观方面: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包括 行为、手段、时间、地点、后果、因果关系等。 犯罪主体: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危害行为、 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犯罪主观方面:行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心理 状态。即罪过形式和犯罪目的、动机等。
第四章 犯罪概说
一、犯罪概念的类型 形式概念、实质概念、混合概念 犯罪概念,是犯罪基本特征的高度抽象 与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单一罪名和选择罪名:选择性罪罪名的适用方法;选择性罪名的适用与罪数
3.罪名的法定性 罪名的确定和使用是法定的,不能任意创造和改动
第三节
二、罪状
罪名与罪状
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概念和构成要件的描述(犯罪行为类型*基本特征*犯罪名 称) 1.简单罪状,即在条文中只简单地规定罪名,而不具体叙述犯罪行为的构成特 征。 2.叙明罪状,即在条文中较为具体地叙述犯罪的构成特征。例如,第305条的伪 证罪。
3.引证罪状,即引用同一法律中的其它条款来说明或确定某一犯罪构成的特征。
4.空白罪状,即在条文中指明要参照其它法律、法规中的规定,来确定某一犯 罪的构成特征。
LOGO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我国刑法中的概念就是混合概念,根据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犯罪就 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收到刑事惩罚的行为。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
(四)犯罪概念的核心要素:行为
无行为则无犯罪:举止+意思+引发外界影响
因果行为论:主观意志引起肢体运动、引起外界 变动并侵害法益的结果
1
2
行为是犯罪 概念的基底
其他学派观点: 1.对社会有害的行为 2.伤害共同道德情感 的行为 3.自然犯罪:对怜悯 和正直的伤害 4.侵害他人的不道德 行为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
(三)犯罪的混合概念
既指出犯罪的法律特征,又揭示犯罪的本质特征
本法典以刑罚罪。 ——《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14条
社会行为论: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有意的身 体举止 目的行为论:受目的支配、操纵的活动
3 3
4
人格行为论:行为人人格主体性现实化的身体 动静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
二、犯罪概念的特征
本质特征:社会 危害性 1789年《法国人 权宣言》:法律 只能禁止对社会 有害的行为。 贝卡利亚:犯罪 使社会遭到的危 害是衡量犯罪的 真正标准。 形式特征:刑事 违法性 判定标准: A刑法分则: 盗窃数额 B刑法总则: 教唆、帮助 C司法习惯: 盗窃500-2000
刑法学总论
第四章 犯罪概述
LOGO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
一、犯罪的概念
(一)犯罪的形式概念: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给出的 定义:是罪刑法定的体现(西方模式)
犯罪,就其形式 来看是指实现 犯罪构成应当 受刑法处罚的 作为和不作为
李斯特
犯罪是刑事违法的 同义词。它违反了 刑法规范,即违反 了以刑法典为重罪 和轻罪规定的主刑 为制裁措施的法律 规范
应受刑罚惩罚性
罪过性(罪 过责任原则)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
法律之外决定行为之所以成其为犯罪的根本内容。
(2)法益 侵害说:对法所 保护的社会利益 的侵害
三、犯罪的本质
(1)权利侵害 说:侵害他人的 权利
(3)规范 违反说:违反规 范或者违反法秩 序
(4)义务 违反说:对义务 的违反
第二节
犯罪的分类
犯罪分类包括理论分类与法定分类
帕多瓦尼
刑法上的犯罪, 就是根据刑罚 法规,值得处 罚(可罚)的 当罚行为
大谷实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
(二)犯罪的实质概念
从犯罪的本质属性或者社会属性的角度对犯罪给出的概 念,它强调的是刑法对某种行为规定为犯罪的实质根据 和理由
犯罪是危害某种社 会关系制度的作为或者 不作为。 实质概念与犯罪本 质紧密联系,回答将某 种行为作为犯罪的实质 根据
身份犯与非身份犯 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自然犯与法定犯
重罪与轻罪
自然人犯罪 与单位犯罪 国事犯罪与普通 犯罪
隔隙犯与非隔隙犯
第三节
一、罪名
罪名与罪状
罪名是犯罪的名称,是对犯罪本质特征或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
1立法罪名、司法罪名与学理罪名 其一,立法罪名:明确的立法罪名,包括包括贪污罪; 其二,司法罪名,根据最高司法机关的司法文件加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