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第二单元《位置整理与复习》(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位置整理与复习》课程: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理解数对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2. 培养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能力,以及描述路线的能力。
3. 通过对位置知识的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位置的表示方法: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理解数对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2. 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路线。
教学重点:1. 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数对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2. 描述路线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用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位置知识,如上下、左右、前后等。
2. 提问:如何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数对中的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二、新课1. 讲解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举例说明。
2. 讲解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举例说明。
3. 讲解描述路线的方法,举例说明。
三、练习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位置知识的理解。
2. 强调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和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位置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理解了数对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同时,培养了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能力,以及描述路线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重点关注的细节: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数学教学中,位置的表示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概念。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是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的过程。
本章节主要包括四则混合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计量单位转换、分数的应用等内容。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几何图形和计量单位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复习加以巩固。
同时,学生对于复习过程中的新方法和技巧的接受能力较强,可以尝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复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转换、分数应用等知识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整理和复习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独立学习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几何图形的特征和计算,计量单位转换的方法,分数的应用。
2.难点:分数在实际应用中的解决问题,四则混合运算的综合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合作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3.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复习过程中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4.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案:准备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2.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知识点。
3.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教学工具:准备好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如四则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转换、分数应用等。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二《位置》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二《位置》整理和复习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巩固学生对位置的认识,区分左右、前后、内外等基本方位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体协作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巩固位置的认识;2.区分左右、前后、内外等基本方位词。
三、教学难点1.区分近、远、左、右等相对位置的概念;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教具:板书、图片、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具呈现不同位置的场景,让学生回顾和复习所学的位置词汇;2.请学生描述图片中事物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回忆左右、前后、内外等基本方位词。
二、新知讲解1.介绍相对位置的概念,例如“近、远、左、右”等;2.通过示例讲解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如“书桌在门的左边”、“花瓶在沙发的旁边”等。
三、示范演练1.出示几组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品的位置,加深对位置词汇的理解;2.带领学生分组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描述物品的位置,加强实际操作能力。
四、练习巩固1.布置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2.收集学生答案,进行讲解和讨论,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五、作业布置1.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练习书面描述物品的位置;2.鼓励学生开展实地调查,记录所见物品的位置,加深对位置概念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化学生对位置的认知;2.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以上是本节课《位置》的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
希朁同学们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加熟练掌握位置概念,为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2024年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案及教学反思整理和复习 教案

整理和复习。
(教材第101~103页)1.巩固学生对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使其熟练运用公式解题。
2.培养学生对知识归纳整理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复习的习惯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重点: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图形的面积。
难点:熟练运用公式计算所学图形的面积。
投影仪。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这些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试着自己整理归纳出来。
2.学生展示自己的整理结果,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3.提问:这一单元还学习了什么知识?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2页第5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汇报。
(2)学生通过测量计算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发现在高相等的条件下面积与底的关系。
(3)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2页第4题。
(1)学生读题后,提问:收割机作业宽度和速度与收割机1小时收割的面积有什么关系?(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注意提醒学生要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1页第2题和第102页第3题。
(1)学生独立分析这两个组合图形,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2)订正教材第101页第2题时,注意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3页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组讨论,请同学汇报自己的思路,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路及解法。
1.复习课能查漏补缺,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在目标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基本体现了上述要求。
2.在复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记忆,学会灵活运用公式,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拓宽知识面,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提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精品课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精品课教案一、整理和复习课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 复习整理学期所学数学知识; - 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重点•复习整理数学知识点;•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3. 教学难点•系统化整理学期所学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复习中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整理学期所学数学知识点1.1. 数的认识 - 整数的认识 - 分数的认识1.2. 计算技巧 - 加减法的计算技巧 - 乘除法的计算技巧1.3. 几何图形 - 二维几何图形的认识 - 三维几何图形的认识2. 复习数学练习题2.1. 选择题 - 对于数学概念的选择题2.2. 填空题 - 对于计算题的填空题2.3. 计算题 - 综合运用各种计算技巧进行计算的练习3. 拓展练习3.1. 实际问题应用 -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3.2. 创意问题解答 - 提供一些需要思考和创新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三、教学过程1. 复习整理数学知识点1.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整数的认识,让学生口头解释整数的概念,并能举例说明。
1.2. 学生就加减法的计算进行小组讨论,彼此交流计算技巧和答案。
1.3. 教师出示几何图形图片,要求学生依次说出图形的名称,并简要描述各图形的特征。
2. 复习数学练习题2.1. 学生独立完成一组选择题练习,并归纳总结做题技巧。
2.2. 学生配合老师完成一组填空题的探讨,老师引导学生找出填空题的规律。
2.3. 学生自主完成计算题练习,老师就其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点评和讲解。
3. 拓展练习3.1. 学生分组完成实际问题应用题目,每组选择一道实际问题,展示解决过程,并得出结论。
3.2. 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创意问题解答,每位同学或小组向全班汇报解题思路和答案。
四、教学反馈1. 教师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强调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2单元位置整理和复习10-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2单元位置整理和复习10-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第一、二单元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第一、二单元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数的概念: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等。
2. 数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等。
3. 量的计量: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
4. 几何图形:点、线、面、体,以及它们的性质、分类、计算等。
5. 统计与概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概率的意义和计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第一、二单元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熟练运用。
2.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运用第一、二单元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第一、二单元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整理第一、二单元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整理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补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 练习巩固: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自主整理第一、二单元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整理和复习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是针对五年级上册数学《位置》单元的复习课。
复习内容主要包括对位置、方向、地图上的方向辨别、坐标定位以及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复习,学生应能巩固和加深对位置概念的理解,提高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位置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使用位置语言,能够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坐标定位和地图方向辨别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
教学难点1. 坐标定位:学生对于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并理解坐标的意义。
2. 地图应用:学生在实际地图上辨别方向和距离,以及如何将这些信息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校平面图- 方向板- 坐标网格纸- 彩色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方向游戏,让学生回顾和复习基本的方向概念。
2. 新课内容:利用课件和实物展示,讲解坐标定位和地图方向辨别的原理和方法。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利用坐标网格纸和学校平面图进行坐标定位练习。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位置、方向、坐标定位和地图应用四个核心概念展开,通过图表和关键词突出教学重点,并以逻辑图的形式展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作业设计设计一些实际应用题,让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周边进行实地观察和测量,巩固课堂所学。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接受程度,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本教案按照人教新课标的要求编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旨在通过复习课帮助学生巩固《位置》单元的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教师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位置相关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复习的是五年级上册的《位置》这一章节。
我们将回顾和巩固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物体位置的相对性以及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复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理解位置的相对性,以及能够运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运用物体位置的相对性,以及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重点:熟练掌握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幻灯片。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教室的平面图,然后让学生们用数对来表示图中不同的位置。
2. 复习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我会提问学生们:“我们之前学过,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时,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对吗?”然后我会让学生们举例说明。
3. 复习物体位置的相对性:我会拿出两张相同的平面图,让学生们观察并回答:“如果我们在图中选取一个点A,那么点B在A的左边,点C在A的右边,这个说法对吗?”4.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我会让学生们想象自己在图中一个点的位置,然后我会提问:“如果你站在点D,前方5米处有一个点E,左边3列有一个点F,你能找出点E和点F的位置吗?”5. 例题讲解:我会出一道题目:“在图中,点G在点H的右下方,点I在点H 的左上方,请问点G和点I的位置分别在哪里?”然后我会引导学生们一起解答。
6.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们发放练习题,让他们独立完成,然后我会选取几份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列,行)物体位置的相对性:左边、右边、上面、下面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前方、后方、左方、右方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用数对表示下列点的位置:(1)图书馆在第3列,第5行。
(2)食堂在第8列,第2行。
答案:(1)(3,5)(2)(8,2)2. 确定物体的位置:小华站在操场的东南方向,前方5米处有一个篮球架,后方10米处有一棵大树,请问篮球架和大树的位置分别在哪里?答案:篮球架:(5,0)大树:(15,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复习,我发现学生们对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掌握得比较好,但在运用物体位置的相对性以及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时,还有一些学生存在困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复习位置
一、复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9~23页。
二、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活动,回忆本单元的知识点,巩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在具体情境中数形结合,进一步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
2.在分类、比较、辨析中,进一步理清本单元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完善课前自制的思维导图,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重、难点
根据位置(点)写出描述出位置的数对,利用数对确定相应点的位置。
四、复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自主复习整理任务单:
请同学们自主复习课本P19——P20内容,回顾本单元知识学习历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认为学习本单元的关键在哪里?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知识梳理,形成知识思维导图,并解决下面问题。
1.学校会议室地面图中花色地砖(如下图)。
(1)任选三块地砖,并用数对表示地砖的位置。
(2)其余6块彩色地砖分别铺在以下位置:(9,3)、(3,4)、(7,4)、(5,5)、(9,5)、(7,6),请你用彩笔给地砖涂上颜色。
(3)这些彩色地砖中藏着一个美丽的平面图形,你发现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面的练习,及时巩固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和根据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
(二)课堂设计
回顾本单元位置的学习过程,在平面内确定物体位置一般都需要几个数据信息?怎样用有序数对描述平面内点的位置?如何根据数对确定平面内的点?数对和平面内的点具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些思考对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进行再次梳理,共同寻找数对与位置之间的联系密码。
1.分类进行整理,巩固基础知识
(1)确定平面内点位置的必要条件:
思考:通过课前自主整理本单元所学内容,你认为在确定位置时,为什么需要两个数据?(出示课件)
交流汇报,引导互动评价。
小结:对于一排或一列同学,我们可以利用方位中的第几来确定某位同学的位置,但要在教室平面内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只用一个数是不能确定的。
要在教室平面内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这就是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条件。
必须是两个数据信息。
常用的方法:用数对表示位置。
(2)列、行的顺序和方向
思考:在一个平面上确定位置,需要两个数据,对于这两个数据我们一般是怎样规定的?为什么?
生汇报,再一次巩固基础知识。
小结:习惯上竖排为列,横排为行。
一般约定顺序为:列数从左向右数,行数从前往后数或从下往上数。
(出示课件))
典型题目练习
①小明在教室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5,3)表示,(5,3)中的5表示第5列,则3表示第()行;小英在教室里的位置是(3,6),小英坐在第()列,第()行。
②下图苹果的位置为(2,3),则梨的位置可以表示为(,),西瓜的位置记为(,)。
(3)用数对确定位置
思考:通过课前练习,你们认为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同桌交流课前练习,全班汇报。
小结:用数对确定位置时,通常是依据数对先确定列数;然后确定行数。
行和列的交汇处即是该点在平面中的位置。
典型题目练习
按要求回答问题。
1. 请你在下面的方格图里描出下列各点,并把这几个点顺次连成一个封闭图形,你能发现什么?
A(2,1)B(7,1)
C(7,4)D(4,4)
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点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如果用(x,4)表示某个点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
根据数对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快速准确的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这是数字与图形的完美合作,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四)完善思维导图,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课前大家已经初步整理出本单元的思维导图,本节课我们又共同梳理了本单元的知识点,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思维导图,选出最科学的一份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引导,各小组完善思维导图,沟通各知识点
1.典型题目练习,综合应用知识
小军坐在教室的第3列第4行,用(3,4)表示,小红坐在1列第6行用(,)来表示,用(4,3)表示的同学坐在第()列第()行。
【知识点】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
【答案】(1,6) 4 3
【解析】在熟悉的环境中进一步熟悉行和列的意义,把具体的人抽象成点,并在平面内描述出所处的位置,并明确数对的顺序,先说列后说行,(3,4)和(4,3)标示的是不同位置的两个点。
(2)如下图:如果点X的位置表示为(2,3),则点Y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A(4,4)B(4,5)C(5,4)D(3,3)
【知识点】明确行列的约定,在方格纸中确定点的位置。
【答案】C
【解析】反向变式练习,先由X点的位置和对应的数对,根据列和行的约定反向找到行列的起点(0列和0行),再由Y点的位置找到对应的数对。
(3)如下图,B点用数对表示为(5,1),A点用数对表示为(,),C点用数对表示为(,),三角形ABC是()三角形。
【知识点】用数对描述平面内点的位置。
【答案】(1,1)(3,3)等腰直角
【解析】用数对描述平面内点的位置,数形结合形成简单的空间概念。
(4)小兵张嘎伏到敌人据点侦查情况如下图。
①用数对表示下列地点的位置。
司令部(,)弹药库(,)宿舍(,)牢房(,)张嘎(,)
②在图中标出下列各点的位置。
食堂(8,6)用○标出,粮仓(9,7)用☆标出,岗哨(5,0)用△标出,敌军司令斋藤(2,5)用◎标出。
③如果图中每个的距离代表50米,斋藤到司令部需先向()走()米,再向()走()米;张嘎要去牢房救特派员刘燕同志,需先向()走()米,再向()走()米。
【知识点】结合方位知识描述建筑物实际位置,及行走路线。
【答案】①司令部(4,4)弹药库(12,2)宿舍(9,10)牢房(1,3)张嘎(8,1)
②
(3) 如果图中每个的距离代表50米,斋藤到司令部需先向(东)走(100)米,再向(南)走(50)米;张嘎要去牢房救特派员刘燕同志,需先向(西)走(350)米,再向(北)走(100)米。
【解析】让学生根据图示数据信息,结合数对描述出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和行走路线或依据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在图中标出所在位置。
建议带上实际情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