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陵探古
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

图片来源: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严辉
东汉王朝共有12座帝陵,除献帝禅陵位于河南焦作修武县境内,其余11座帝陵均位于河南洛阳境内。
受考古资料的局限,我们一直不了解东汉时期的陵寝制度。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洛阳东汉帝陵的考古工作,涵盖了封土墓冢的普查、帝陵陵园的钻探和发掘。
现在发现东汉帝陵的陵墓为圆形封土,甲字形墓葬,只有一条单一的南向墓道。
除封土和墓葬外,陵园还包括“石殿”“钟虡”“寝殿”“园省”“园寺吏舍”五个大的陵寝建筑单元。
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上的重要缺环。
(王咸秋)
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
朱仓M722陵园遗址1号台基东部及内陵园东门址·考古快照
SNAPSHOT 16
朱仓M722陵园遗址1号院落
朱仓M722陵园遗址1
号台基西阶道
17。
瞻仰明孝陵探寻明朝帝陵建筑之美与文化遗产

瞻仰明孝陵探寻明朝帝陵建筑之美与文化遗产明孝陵,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是明朝第一代皇帝朱棣(永乐皇帝)及其皇后所共葬的陵墓,也是明朝帝陵建筑的代表之一。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明孝陵融合了华丽的建筑风格、精湛的工艺技巧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同瞻仰明孝陵,探寻明朝帝陵建筑之美与文化遗产。
一、宏伟壮观的墓园风貌明孝陵坐落在紫金山的南麓,占地面积达到了126.5公顷,整个墓园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呈瑞字形布局。
墓园的主体建筑是“大红门”、“宝顶山”和“宝鸡岭”,构成了一个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墓园景观。
明孝陵的主要建筑群位于墓道的尽头,由一系列巍峨高大的宫殿式建筑组成。
其中包括“碑亭”、“宝顶山”、“宴山”、“玉皇殿”等,这些建筑分属于正、左、右三路,各具特色。
在这些建筑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明代建筑的独特魅力,还可以领略到当时皇家墓葬的规模与布局。
二、独特的建筑风格与艺术表现力明孝陵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明朝建筑注重宏伟、浑厚的气势,充分展现了帝国的尊贵与权威。
明孝陵采用了经典的宫殿式布局,建筑形制庄重大气,雄伟壮观。
清一色的红墙黄瓦构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明孝陵的建筑工艺也是富有特色。
雄伟的石狮、精美的石刻、细腻的彩绘以及华丽的琉璃瓦,都展现出当时建筑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
每一座建筑都融入了大量的艺术细节,如雕龙画凤、纹饰图案等,体现了明代建筑风格的独特品味。
三、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作为明朝帝陵的代表,明孝陵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还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孝陵承载着古代帝王陵墓的祭祀功能,其中包括晨昏礼、典礼、祭祀等一系列传统仪式。
这些仪式不仅体现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更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与价值观。
为了保护明孝陵这一重要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墓园内,设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单位,加强了文物保护与修缮工作。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宣传力度,推动明孝陵的文化价值得到更好的传播与认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帝陵探古陵寝建筑的布局特征

宋永裕陵东侧武士
北宋陵神道及石刻
陵墓建筑实例(5)--明十三陵
明初,营建南京孝陵、泗州祖陵、凤 阳皇陵,已形成定制。 明代迁都北京后,在昌平天寿山形成 集中陵区,称“十三陵”,其制度基本遵循孝陵 形制。十三陵距北京约45公里,陵区的北、东、 西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据岗峦, 面向中心——长陵。长陵(明成祖)据天寿山主 峰前,其南6公里处,有崛起对峙的小山两座,成 为整个 陵区的入口。环抱的地形造成内敛 的完整环境;整个陵区,南北约9 公里,东西约6公里,结合自然地 形,各陵彼此呼应,成为气象宏廓 而。汉长安城的东南与北面设置 了七座城市---陵邑(长陵、安陵、霸陵、阳陵、 茂陵、平陵、杜陵),这些陵邑都从各地强制迁 移富豪之家来此居住,用以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陵邑的富户常勾结官吏, 囤积居奇,飞扬跋扈。他们的子弟是些喜在长安 闹事的纨绔公子,被称为“五陵少年”。陵邑的 规模也相当大,如长陵(汉高祖陵邑)有5万户, 茂陵(汉武帝陵邑)有6万户(一说为27万口)。
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
•
•
明陵石面
定陵地宫是陵墓的主要部分,开掘于1956年, 是十三陵中第一个被发掘出的帝王陵墓。1959年正 式建成定陵博物馆。 定陵为十三陵中仅次于长陵及永陵(嘉靖)的 第三位,其地宫结构是可代表明陵规制。墓室以一 个主室和两个配室为主体,主室前有甬道,门三重, 地宫结构为石砌拱券。除石门有檐楣雕饰外,朴素 无华。 地宫在地下27米,由前、中、后和左右5个厅组 成,构筑面积1195平方米。其中左右配殿是相对称 的两个殿,全部用石头起券,殿高7.1米,宽6米, 长为26米,各自中间有一个用汉白玉垒起的棺床, 长17.4米,宽3.7米,高0.4米,棺床平面用金砖平 铺,中央有一长方形孔穴,内填黄土,称为“金 井”。
秦始皇帝陵的考古研究及其历史意义

秦始皇帝陵的考古研究及其历史意义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着名的皇帝之一,他统一六国,打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基础。
但是,他的治国之道也极其残酷,如焚书坑儒等行为让后人倍感震撼。
而其中一件最为富有争议的事情,就是他所建造的陵墓——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最为雄伟的帝王陵墓之一,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并称为世界文化遗产。
虽然在秦始皇死后,历经多次盗墓、抢嫁、掏穴、意外葬等事件,但依然保存了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自20世纪以来,对秦始皇陵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已经展开。
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秦始皇陵的研究不断深入,也不断分化成为许多领域、许多学科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改变了人们对秦始皇陵的认知,还为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对秦始皇陵的发掘不仅帮助人们了解秦代的文化,也为中国全面秦代的研究提供了实证材料。
我们从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到许多珍罕的器皿、丝绸、玉器、青铜器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从出土的《兵马俑》可以看到秦代军事制度和兵器信息。
这些文物不仅表现出秦代的文化面貌,还揭示了秦代的社会历史、物质生活、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信息,对我们了解秦代的历史价值极高。
其次,对秦始皇陵的研究还揭示了秦皇帝陵墓本身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建筑技术之精湛在当时就已独步天下。
这也对我们了解古代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价值。
我们可以从这里了解到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鼎盛水平,也可以了解到古代的宏伟工程和高超技术。
最后,秦始皇陵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秦始皇时期的基础建设和制度创新,使得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能保持国力强盛。
而对于秦始皇陵的保护与研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自身文化和历史的重视。
这也为中国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保护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践经验。
虽然秦始皇在留下巨大历史足迹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争议,但秦始皇陵的发掘和研究为人们揭示了一个完整的、细致的历史画卷。
秦始皇陵的发现与考古意义

秦始皇陵的发现与考古意义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宏伟的帝王陵墓之一,也是世界考古界的重要发现之一。
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内,是秦始皇陵群的核心部分。
秦始皇陵的发现和考古研究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一、秦始皇陵的发现秦始皇陵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74年1月,当时陕西农民在修水井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座兵马俑。
这次意外的发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进一步揭开了秦始皇陵的神秘面纱。
此后,经过漫长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专家们陆续在陵墓内发现了大量的兵马俑、陶俑、青铜器等各种珍贵文物。
二、秦始皇陵的考古意义1. 历史意义秦始皇陵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空白。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他的陵墓的发现为研究秦代以前各个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线索。
通过对秦始皇陵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秦始皇帝的统治时期,以及秦朝的政治制度、军事力量、文化传统等重要方面的信息。
2. 文化意义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其规模宏大,布局独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高度发展水平。
陵墓内发掘出的大量兵马俑,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军事制度和军事装备的重要材料,也展现了古人对于墓葬的富丽堂皇的追求。
同时,秦始皇陵也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工程能力,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3. 艺术意义秦始皇陵的发现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兵马俑的制作精细、栩栩如生的形象,显示了古代雕塑艺术的高度发展水平。
而从陵墓中发掘出的陶俑、青铜器、玉器等艺术品,也展现了当时的艺术风貌和工艺水平。
这些文物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历史资料,也对于研究古代艺术技法和审美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4. 保护意义秦始皇陵的发现也提醒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秦始皇陵的出土文物数量庞大,其保存状况良好,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和研究素材。
我们应该加强对于这些珍贵文物的保护工作,确保它们能够得到妥善保存和展示,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到这些瑰宝。
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发现及其历史价值探析

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发现及其历史价值探析秦始皇是秦朝的开国皇帝,他统一了中国大陆,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
秦始皇在位期间做出了许多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例如对各州郡统治的改革、大规模修建道路、修筑高嬴阪等。
但是,他最为广泛地被人们所熟知的则是他动用数十万人力物力修建了一座规模空前的陵墓——秦始皇帝陵。
秦始皇陵位于秦岭东麓,距离西安市区大约37公里,它占地面积约57.2平方公里。
据历史记载,这座陵墓按照宫殿式的设计建造,长560米,宽520米,高76米,整个陵墓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47年,历时38年完成。
陵墓内葬有秦始皇和他的后妃、宫人、宠物以及大量宝藏等物品,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兵马俑”。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中最出名的一件文物,它们呈现的是秦王朝时期的战士们和战马的雕像,它们数量繁多,姿态各异,造型传神,精美绝伦,是世界上闻名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们被发现于1974年,由于良好的保存状况,被誉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那么,秦始皇帝陵及其中的文物究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历史价值呢?首先,秦始皇帝陵作为一项宏大的建筑工程,展示了当时中国的先进技术水平和人民的浓厚工业意识。
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能够修建出如此规模的陵墓,需要数百万人的工力和巨大数量的物资,这充分说明了秦王朝时期中国社会的组织能力和劳动力旺盛的特点。
其次,秦始皇帝陵及其中的文物让我们更加了解秦王朝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和地理环境。
兵马俑的出现反映出了当时军事策略的演变,刻画的服饰和装饰品则可以用来推断当时的社会文化。
此外,兵马俑的制作材料也能向我们反映该地区的地质和工业水平。
最后,秦始皇帝陵及其中的文物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在国内被广为研究和传播,而且也吸引了海外学者的前来研究。
通过对秦帝陵及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获取更加准确的史实,深入了解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同时,这些文物的发现和保护也为后世的科学研究及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份宝贵资源。
明定陵考古发掘报告

明定陵考古发掘报告一、前言明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嘉靖帝的陵墓,位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的长陵山上。
嘉靖帝是明朝中期的重要统治者,其陵墓的发掘对于研究明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明定陵的考古发掘进行详细描述。
二、发掘概况明定陵的考古发掘工作于2019年开始,历时三年,由中国文物考古研究院领导并组织实施。
发掘工作主要包括对陵墓及其周边区域的勘探、挖掘和清理。
三、陵墓结构明定陵的陵墓结构包括神道、牌坊、墓道、墓室和陪葬品区域。
神道是连接陵墓和外界的通道,牌坊则是神道的入口。
墓道是通向墓室的通道,墓室是嘉靖帝的安息之所。
陪葬品区域则是用来安置陪葬品和祭祀用品的地方。
四、出土文物在明定陵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其中包括陶瓷器、铜器、玉器、漆器、金银器等。
这些文物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明代文化的了解,也为研究明朝社会经济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五、考古成果通过对明定陵的考古发掘,我们对明朝的陵墓结构和陪葬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出土的文物也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此外,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有关明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六、保护与展示保护明定陵是我们的责任,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陵墓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强文物的保管和管理,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明定陵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七、结语明定陵的考古发掘工作为我们揭开了明朝历史的一角,也为研究明朝社会经济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明定陵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秦始皇帝陵的历史考察与文化遗产价值

秦始皇帝陵的历史考察与文化遗产价值秦始皇帝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临潼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式帝王陵墓,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之一。
它被誉为中国古代工程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象征。
本文将从历史考察与文化遗产价值两个方面探讨秦始皇帝陵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考察秦始皇帝陵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46年,历时近40年,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
陵墓的设计和建造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它包括了地下宫殿、陵山、陵墙、内外陵园等一系列建筑构筑。
陵墓内部铺设的墓道、棺椁、勾连穴等均为世界上首次采取的设计,被后来的古代皇帝陵墓所效仿。
秦始皇巨大的权力和财富,让他的陵墓成为了古代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陵墓之一。
除此之外,秦始皇帝陵也有着许多神秘的传说与谣言。
据说陵墓内埋葬着许多文武官员和女子,他们在陵墓内全部被活埋,作为陪葬品。
但是这些说法有待考察和确认。
目前,还没有碰触到秦始皇帝陵真正内部的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员工。
文化遗产价值秦始皇帝陵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历史和建筑意义,更在于它所铭刻的中华文化精神。
秦始皇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皇帝,他完成了华夏大地上的统一,并形成了中国历史最为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秦始皇帝陵的建造和秦朝的兴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华帝制”时代的开端。
陵墓内部的文物也成为了历史研究和考古发掘的重要材料。
从墓道、棺椁、陪葬品中,我们能够看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古代风貌,得知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秦始皇帝陵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为广泛的皇帝陵墓之一,它的文化遗产价值在世界范围内都被广泛认可和景仰。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秦始皇帝陵所面临的保护和开发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尽管对陵墓的研究只限于文物学和考古学领域,但是我们应该尝试从文化专业和政治机构的合作上去寻找新的切入点,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秦始皇帝陵的文化遗产,让它能够为后人提供更加宝贵、更加持久的文化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皇陵
始皇陵的选地形胜极好。陵南正对骊山主峰, 始皇陵的选地形胜极好。陵南正对骊山主峰, 山势崇峻连亘若屏障,陵北为渭水平原, 山势崇峻连亘若屏障,陵北为渭水平原,极目苍 旷达开阔。陵自始皇即位初兴工, 茫,旷达开阔。陵自始皇即位初兴工,至公元前 210年入葬 经营约三十年, 年入葬, 210年入葬,经营约三十年,用人力最多时达七十 万人。陵的内部,史书记载: 以铜为椁, 万人。陵的内部,史书记载:“以铜为椁,…… 上画天文星宿之图, 上画天文星宿之图,下以水银为四海百川五岳九 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珍异宝, 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珍异宝,充满其 始皇陵经项羽入关后的发掘破坏, 中”。始皇陵经项羽入关后的发掘破坏,这段记 载大约来自发掘者的传播,看来并非虚构。 载大约来自发掘者的传播,看来并非虚构。近经 勘查地球化学方法测定证明墓内确有大量汞贮存。 勘查地球化学方法测定证明墓内确有大量汞贮存。 近年发现的兵马俑坑及铜马车,大约即是“ 近年发现的兵马俑坑及铜马车,大约即是“宫观 百官”的一部分;始皇陵东侧,袱葬大冢十余处, 百官”的一部分;始皇陵东侧,袱葬大冢十余处, 南北成列,葬式级别很高, 南北成列,葬式级别很高,可能为殉葬的近侍亲 也属于“宫观百官”性质。 属,也属于“宫观百官”性质。
拱顶墓室在西汉中叶开始发展起来,东汉以后, 拱顶墓室在西汉中叶开始发展起来,东汉以后,成 为墓室结构的主流。汉代砖拱技术的特色是: 为墓室结构的主流。汉代砖拱技术的特色是:一,砖型多 除空心砖、条砖外,还有各种楔形砖、企口砖, 样,除空心砖、条砖外,还有各种楔形砖、企口砖,呈现 出制砖技术方面活跃的创造力; 发展无模架施工。 出制砖技术方面活跃的创造力;二,发展无模架施工。汉 代砖墓多数采用并列式筒拱顶, 代砖墓多数采用并列式筒拱顶,这种拱顶由许多单券相并 而成,券与券间并无联系,因此整体性差,但支模简便; 而成,券与券间并无联系,因此整体性差,但支模简便; 纵联式拱顶结构性能良好,整体性强,但支模较困难, 纵联式拱顶结构性能良好,整体性强,但支模较困难,所 以用得较少。 以用得较少。 两拱相交势必产生穹窿顶, 两拱相交势必产生穹窿顶,西汉末年的墓中已有此种 形式。以后,穹窿顶的矢高逐渐增大, 形式。以后,穹窿顶的矢高逐渐增大,外形接近于陡峻攒 尖顶。由此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叠涩砌的穹窿顶, 尖顶。由此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叠涩砌的穹窿顶,砖缝 都成水平状,更便于无模施工。 宋墓中, 都成水平状,更便于无模施工。唐、宋墓中,这种结构用 得比较广泛。 清两代,从已发掘的资料看, 得比较广泛。明、清两代,从已发掘的资料看,墓室以中 进为主,用石作拱券结构,形成豪华的地下宫殿, 间3进为主,用石作拱券结构,形成豪华的地下宫殿,且 更讲究棺椁的密封与防腐措施。 更讲究棺椁的密封与防腐措施。
帝陵探古
南方制
第一章 概论
一、陵寝建筑的布局特征
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寝一般由地下建筑与 地面建筑两部分组成。 地面建筑两部分组成。 地下建筑部分主要用于埋葬死者的遗体、 地下建筑部分主要用于埋葬死者的遗体、 遗物和随葬品等,多仿死者生前的居住状况。 遗物和随葬品等,多仿死者生前的居住状况。 地面建筑部分主要用于祭祀和护陵之用。 地面建筑部分主要用于祭祀和护陵之用。
• 秦始皇陵地宫模拟图
兵马俑是陶质的俑, 兵马俑是陶质的俑,尺度较 真人真马还大些。分为弓卒, 真人真马还大些。分为弓卒,步 骑兵、战车兵四兵种, 兵、骑兵、战车兵四兵种,另有 将军俑。分数组埋置地下, 将军俑。分数组埋置地下,其中 最大一坑面积达62 230米 62× 最大一坑面积达62×230米,估 计达6400 6400件 数组总计达8000 8000件 计达6400件;数组总计达8000件。 所持武器皆为实战真物, 所持武器皆为实战真物,用铜锡 合金,历时二千余年, 合金,历时二千余年,犀利锋锐 如新。兵马俑埋置于陵东约1.5 如新。兵马俑埋置于陵东约1.5 公里处,其布阵方向,朝向东方。 公里处,其布阵方向,朝向东方。 兵马俑的泥塑,形象逼真、 兵马俑的泥塑,形象逼真、栩栩 如生。这样伟大的场面, 如生。这样伟大的场面,是世界 文化史罕见的。铜马车两乘, 文化史罕见的。铜马车两乘,约 为真人马的1/2比例。 1/2比例 为真人马的1/2比例。 始皇陵的形制, 始皇陵的形制,直接影响汉 对后世也有影响。 代,对后世也有影响。
第二章陵寝实例
东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 陵墓, 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 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 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号称“天下第一陵” 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号称“天下第一陵”。 史记·孝武本纪 记载:汉武帝刘彻“ 孝武本纪》 《史记 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 勒兵十余万, 祭黄帝冢桥山” 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 帝刘彻勒兵十余万号称18万大军,北征朔方, 帝刘彻勒兵十余万号称18万大军,北征朔方, 18万大军 凯旋后,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 凯旋后,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便于归途经 黄帝陵时,停兵祭祀。 黄帝陵时,停兵祭祀。千百年来流传在当地民 谣说: 谣说: • 汉朝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 汉朝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 • 不论谁来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不论谁来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
•汉茂陵封土 汉茂陵封土
陵墓建筑实例(3)--唐乾陵 --唐乾陵 陵墓建筑实例(
唐陵特点是利用地形,以山为坟, 唐陵特点是利用地形,以山为坟,不采用秦汉人工夯 筑的封土方上。 筑的封土方上。 唐高宗(650—683在位) 683在位 唐高宗(650 683在位)与皇后武则天合葬 乾陵,是唐陵的代表。乾陵位于乾县北梁山上。 乾陵,是唐陵的代表。乾陵位于乾县北梁山上。梁山分三 北峰居中为主,前方东西两峰对峙而且形体相仿, 峰:北峰居中为主,前方东西两峰对峙而且形体相仿,犹 如门阙。两峰之间依势而向上坡起的地段自然形成神道, 如门阙。两峰之间依势而向上坡起的地段自然形成神道, 乾陵地宫即在北峰,凿山为穴,辟隧道深入地下。 乾陵地宫即在北峰,凿山为穴,辟隧道深入地下。隧道墓 门用石条层层填塞,缝隙以溶铁汁浇涛锢闭,因此, 门用石条层层填塞,缝隙以溶铁汁浇涛锢闭,因此,迄今 无损。乾陵地上情况大致是:主峰(陵体)四周为神墙, 无损。乾陵地上情况大致是:主峰(陵体)四周为神墙, 近方形平面,四面正中辟门,各设门狮一对。 近方形平面,四面正中辟门,各设门狮一对。神墙四隅建 角楼(角阙)。南神门内为献殿址,门外列石象, )。南神门内为献殿址 角楼(角阙)。南神门内为献殿址,门外列石象,自南往 华表、飞马、朱雀、石马(五对)、石人(十对)、 )、石人 北:华表、飞马、朱雀、石马(五对)、石人(十对)、 华表南即东西乳峰,上置乳阙(相当宋陵乳台); );阙 碑、华表南即东西乳峰,上置乳阙(相当宋陵乳台);阙 南又有双阙为陵南端入口(相当宋陵鹊台)。 )。这种善于利 南又有双阙为陵南端入口(相当宋陵鹊台)。这种善于利 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的手法,正是 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的手法, 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二、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 文化心理特征
灵魂不死” (一)“灵魂不死”观念
事死如事生” (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 存”
厚葬以明孝” (三)“厚葬以明孝”、“媚祖以邀 福”
陵寝建筑
陵寝建筑,指古代帝王的墓葬。 陵寝建筑,指古代帝王的墓葬。
陵,指高大突起的土堆; 指高大突起的土堆; 原指宫殿后部的寝宫。秦汉时期, 寝,原指宫殿后部的寝宫。秦汉时期,开始在 帝王墓的侧面建寝,象征宫殿中的“寝宫” 帝王墓的侧面建寝,象征宫殿中的“寝宫”, 专供帝王的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 专供帝王的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以 便帝王的灵魂享用。 便帝王的灵魂享用。 后人祭祀死者灵魂的地方。 庙,后人祭祀死者灵魂的地方。
兵马俑
秦始皇陵
兵马俑
铜车马
陵墓建筑实例(2)--西汉陵 --西汉陵 陵墓建筑实例(
西汉继承秦朝制度,建造大规模的陵墓, 西汉继承秦朝制度,建造大规模的陵墓,往往一陵役 使数万人,工作数年。这些陵墓少数位于渭水南岸, 使数万人,工作数年。这些陵墓少数位于渭水南岸,多数 在咸阳以西渭水北坡上,地位高敞,陵体宏伟, 在咸阳以西渭水北坡上,地位高敞,陵体宏伟,远望极为 醒目。 醒目。 地面今所见唯有高大陵台, 地面今所见唯有高大陵台,是承袭秦制陵墓的 形状,累土为方锥形而截去其上部,即所谓“方上” 形状,累土为方锥形而截去其上部,即所谓“方上”。最 大的方上约高20余米。各陵有享殿,所谓事死如生, 20余米 大的方上约高20余米。各陵有享殿,所谓事死如生,每日 献食;这即形成后世“下宫”制度。 献食;这即形成后世“下宫”制度。 武帝在位53 53年 营陵时间最长, 武帝在位53年,营陵时间最长,死时陵区树已 成荫,殉葬品多至无法容纳。地面部分现存有方上、 成荫,殉葬品多至无法容纳。地面部分现存有方上、四面 门阙与周垣的残迹,平面布置仍是以方截锥体为中心, 门阙与周垣的残迹,平面布置仍是以方截锥体为中心,四 出陵门。 东侧大将军霍去病墓存石刻10余件。 10余件 出陵门。 东侧大将军霍去病墓存石刻10余件。其中以 马踏匈奴”最为著名,是我国早期石刻艺术的杰作。 “马踏匈奴”最为著名,是我国早期石刻艺术的杰作。
陵墓建筑实例(1)--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 陵墓建筑实例(
陵墓中空前绝后的宏伟作品, 陵墓中空前绝后的宏伟作品,当属秦始皇骊 山陵。关于它,文献中曾有不少令人惊异的描述; 山陵。关于它,文献中曾有不少令人惊异的描述; 然而,事实上更有为文献所不曾道及的惊人之处, 然而,事实上更有为文献所不曾道及的惊人之处, 例如震动世界的兵马俑坑,在最初的文献里并无 例如震动世界的兵马俑坑, 记载, 记载,人们所知道始皇陵留下的只是体量古今第 一的高大人工夯筑的封土——陵体而已。 陵体而已。 一的高大人工夯筑的封土 陵体而已 秦始皇陵,史称“骊山” 秦始皇陵,史称“骊山”,在陕西临 潼骊山主峰北麓原地上。 潼骊山主峰北麓原地上。现存陵体为方锥形夯土 东西345 345米 南北350 350米 47米 三层。 台,东西345米,南北350米,高47米,三层。这 陵经过两千多年风雨剥蚀, 陵经过两千多年风雨剥蚀,原来的体形应该更为 巨大。陵体周围有夯土墙垣两重,内垣周长3.0 3.0公 巨大。陵体周围有夯土墙垣两重,内垣周长3.0公 外垣6.0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 6.0公里 里。外垣6.0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