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术语中民族审美意识的缺失

合集下载

审美的缺失与重构

审美的缺失与重构

审美的缺失与重构审美是指对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是人们在审视事物时所产生的美感和审美趣味。

每个人的审美观都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人对某样事物感到美好,而另一些人却对同样的事物感到无感甚至反感。

这种差异性是由于个体的文化、教育、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所致。

当谈到审美的缺失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对美的辨认能力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审美的缺失可能源于个体的主观偏好和消费品味。

有些人对某些特定的审美标准不敏感,或者过于追求流行、庸俗的审美标准,忽视了一些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事物。

一些人可能只追求时尚和外表,却无法欣赏传统艺术或者是某种独特风格的作品。

审美的缺失还可能会导致对艺术作品的误解。

有些人可能只看到了作品表面的美丽,却无法理解作品背后的深刻意境和思想内涵。

这种表面浅尝辄止的审美观导致了对作品的片面理解,进而影响了对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审美的缺失还可能导致对艺术创作的误导。

一些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创作能力不足,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或者无法将自己的审美观念转化为具体艺术作品。

这种审美的缺失不仅限于欣赏观念的局限,还可能妨碍个体的艺术创作能力的发展。

针对审美的缺失,我们需要进行审美的重构。

这种重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我们需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理解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思想,从而增加对美的辨识能力和鉴赏能力。

通过艺术教育,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拓宽审美视野,从而更好地欣赏和评价艺术品。

我们需要加强艺术评论和研究的力度。

艺术评论家和研究者的工作对于推动审美重构至关重要。

他们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深入剖析和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手法,从而提高审美观的水平。

他们的评论和指导也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观点。

我们需要鼓励个体表达自我独特的审美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这种观点的表达和分享对于审美的重构非常重要。

美术术语中民族意识的缺失——透视与游动空间、素描与白描术语的反正

美术术语中民族意识的缺失——透视与游动空间、素描与白描术语的反正

和中国人游 动的空间意识是联系在一起的

明代董其昌 “ 石分三面”的理论,也不是西 方人三度空间的分面法,意思是指看石头的 时候,不要一个角度固定地去看它 ,要从石
成独有的审羹体系,对于传统艺术中的画面
结构有直 的指导意义。中国哲学思想往往 接
把宇宙天地看怍一个 命体,认为#中每时 每刻都会产生新的变化。于是 画家就要对 事物的各个酝进行详尽的描绘,这样做使人
要 用基督 教的教义来评判其行为。结果以讹 级差变化和平行线集中的规律 ,创立了透视 随 意转动一 下,透视 关系就随之改变 。皮之 『讹 ,直 到夸天仍有许 多美术上的学 术词汇 学。透视学到 目前为止仍是西方绘画应用最 不存,毛将 焉附? “ 点透视 ”是很荒 谬的 专 散
被误 用.导致 }念 上的混乱 比如透视与游 广泛的解决空间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除形 说法 ,前提都不存在 了,还有下画家要固定一个视点观察物象 , O
散点透视说法的词 条.众说纷纭 。近 些年,
我参加过 不少研究生毕 业的答辩 会,许多论 文都 引用 散点透 {的理 论解释中国山水的空 见 间关 系.这实在是谬误 ! 《 辞海 》对 透视一 词是这样 解释 的: “ 视是根据 光学 和数学 透
界.而是 四维 的,即有时 间流动性 的I 既念
(《 易》 ). “ 周 仲观宇 宙之 大,俯察 品粪 之 盛 (《 兰亭序* )。这 种天人合一 的理 念 ,不会满 足单一 的时空 观,不是视觉 的直
笔者 认为 ,根据 西方人的 理论 .所谓 中国人 “ 仰则观 象干天 ,俯则观 法于地
实景写生的传统;而中l 鸟画H是游历以后的
默 画
头的三个面 ( 方向 )击看它 。因为其 出处源 山.望远景 .这是空间的远近关系。 三远浊 干王维的 ¨ 水论》 : “ J 石看三面 .路看两 括中国绘画者 “ 看”之所得 ,将 L永垒 化于 [ I 头 此是法也。 因此 ,问题的实 质是 看 心胸 ,造化 生成 秆 后的韩 拙 《I 水纯 垒 j j {

高中生美术学习中审美能力的缺失及应对策略分析

高中生美术学习中审美能力的缺失及应对策略分析

高中生美术学习中审美能力的缺失及应对策略分析作者:戴小燕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11期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高中美术教育机制建构体系中,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了解美术理论和实践技能,也要从教学层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美术素养,确保学生在了解美术艺术价值的基础上,体会美术带来的美感。

本文对高中生美术学习中审美能力的缺失和其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集中阐释了应对的措施,旨在为美术教师提供更加有价值的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美术审美能力缺失对策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审美能力对于美术学习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习者体会美学深度的基本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结构建立过程中,要结合高中生学习特征和心理特征,建立健全系统化的教学模型,确保学生能和教师之间建立更加有效的互动,在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美术能力培养机制出发,进一步结合教学现状,提高美术审美能力教学的教学效果。

1高中生美术学习中审美能力的缺失1.1教材编排结构存在问题在美术新教材编写过程中,将高中美术课程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分解,结合新课程标准,美术鉴赏模块、绘画雕刻模块、设计工艺模块、现代媒体艺术模块以及书法篆刻模块是其教学中的重点部分,相对应的,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也主要围绕这五个方面进行铺设和开展,整体教学安排以及总体教学体系也较为单一化。

因此,在高中生美术学习审美能力培养方面,对其产生影响和制约的最根本因素就在于课程的基本编排结构。

第一,在课程的编排体系中,美术鉴赏模块本应是最重要的部分,然而,整体内容的联系缺乏紧密度,衔接性和互补性都存在问题,鉴赏能力培养的完整性也并不乐观,就导致整体管理教学体系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在课程设置结构中,相关模块相对独立,相互之间没有很好地进行有效联动,就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鉴赏模型和网络,在不同美术作品中无法寻找到美术的通性,无法结合共同特征展开艺术鉴赏,也就导致整体高中生美术学习审美能力培养项目存在严重的漏洞。

论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真”的美学性的缺失

论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真”的美学性的缺失

27设计理念探索一第十三届美展刚刚过去,立即引来了许多观众的诟病。

包括上一届全国美展同样出现了展览的多幅作品与照片几乎完全一样的现象,甚至到了与照片丝毫不差的地步。

很明显,这是运用了现代投影的技术。

中国画成了自然界的搬运工、成了自然界的复制品,这种作品就是运用中国画的工具表现出一张超大的照片,在视觉上着实有冲击力,极具视觉效果,可是却震撼不了人的内心,原因何在?中国画的当代艺术性变成了视觉的冲击力,而不是打动心灵的绘画。

唐张璪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的结果是心灵的感悟,画面充满的是心的感受、感悟。

清代石涛语:“夫画者,从于心者也。

”心,对一个画家来说就是灵魂,就是生命。

而当下的中国画的趋势却是徒有造化之表,在做表面性的文章,是平面的技法造型发展而背离了艺术本体,更无写意精神。

为什么大家对此趋之若鹜呢?因为自然表象的形质容易表现,画家内心的空洞,精神的匮乏。

而透过现象的本质难以把握,这个本质就是物象之“真”。

这种现象对于中国画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首先是中国画的发展方向问题,这会使得中国画朝着表象的、浅层的视觉发展,失去中国绘画的精神实质而转向重技法、表现逼真而没有精神的、文化的洗练。

笔法越来越琐碎而不凝练,对物象的表达越来越具体细微而无概括,从而是一张精致的没有画家灵魂的、没有文化内涵的“照片”式的图画。

其次,中国画如此重形式而轻内容也会带来意识形态向着浮夸方向发展。

形式主义由于没有内在的约束而对形式越发夸张和极致,不断满足视觉感官带来的新鲜感而又不断地在形式上翻新,形式带来的视觉满足在时间上很短暂,为了满足视觉的新鲜又会使得画家不断地在形式上做尽文章而忽视中国画的精髓。

我们看中国画的经典之作,传颂千年,绝非是形式而是其中蕴含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

中国画犹如中国的诗词,言尽而意不止,而不是画尽自然。

画完了,画,也就完了。

中国画的技法与内容也从来不是分离的。

“真”的美学性在艺术形式上的表现就是一种概括的手法,是一种凝练、是对自然的提炼,也就是中国画的写意。

美术教学中的文化艺术素养与审美意识培养

美术教学中的文化艺术素养与审美意识培养

美术教学中的文化艺术素养与审美意识培养近年来,艺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日益受到重视,艺术课程也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仅仅注重技巧的传授远远不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才是我们应该关注和重视的方向。

本文将探讨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

首先,文化艺术素养是艺术教育的基石。

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直接关系到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这不仅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还包括对当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在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教授经典艺术作品,如古代绘画、书法、篆刻等,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学习传统艺术,学生可以了解到我们民族的独特之处,深入体验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当代文化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授一些现代艺术作品,如当代绘画、摄影、装置艺术等。

通过学习当代艺术,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增强对当代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力。

其次,审美意识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核心。

审美意识是指能够辨别美和丑、善和恶的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他们具备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讲解艺术作品的背景和创作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意图和构思。

通过深入探讨,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品味艺术的眼光和能力。

其次,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艺术作品的实践与创作。

通过自己亲手制作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和艺术家的思想。

同时,他们也能够感受到艺术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参观艺术展览和美术馆。

通过亲身接触优秀的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魅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最后,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能够对艺术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评价。

审美的缺失与重构

审美的缺失与重构

审美的缺失与重构审美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在现代社会,审美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多元化,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审美的缺失和重构。

本文将探讨审美的缺失与重构,分析这一现象对我们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审美的缺失在当代社会,审美的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现代人对美的认知存在误区。

由于受到社会、媒体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和标准存在偏差,过分追求外在的美而忽视内在的美;审美观念的多元化也使得人们的审美能力逐渐减弱。

人们对于美的定位趋于模糊,无法准确分辨美与丑;审美的缺失还体现在人们的鉴赏能力不足。

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艺术、人文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不足,缺乏对美的深度领悟和欣赏。

二、审美的重构针对审美的缺失,我们需要进行审美的重构。

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美的根源,弘扬传统美学观念,培养人们对于美的正确认知。

从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中汲取美的灵感,传承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促使人们从内心深处感受美;我们要通过教育的力量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感和鉴赏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要加强对艺术、音乐、文学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美,并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我们要通过媒体和社会的引导,树立正确的审美导向。

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丰富群众的审美生活,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

三、审美的意义审美的重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是人们心灵的精神食粮,通过审美的重构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感,陶冶人们的心灵,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审美的重构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艺术、文学等方面的创作,都源自于对美的追求,通过审美的重构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推动社会进步;审美的重构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传统的美学观念融合现代的审美观念,可以使得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四、审美的改进措施审美的缺失与重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低的解决方案

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低的解决方案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审美水平也逐渐受到重视。

不能想象一个素质极大的人,艺术审美水平却贫乏低下是什么样子。

有时候在课堂中学生会因为无知而好笑,就像一位老师列举的在欣赏《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德》时,有的同学提出“她是男的还是女的?”的问题,引起局部同学的哄笑,这个问题是事老师不曾想到的,学生的美术知识贫乏,更谈不上去欣赏了。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新课标已打破了传统的过于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框架,力求表达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

增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我们美术教师要科学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创造用多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审美意识是将伴随学生一生的重要的视觉意识。

对学生实行审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使美术教学更充分地发挥其审美效能。

一、在课堂中感受美小学美术课程是学校实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美术课实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美。

1、感受美于欣赏中 2、感受美于绘画中在美术绘画课堂上,教师往往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实行示范,结果,学生的美术作品大都与教师的类同。

这不但遏制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美术表现方式而且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我非常注重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创新的过程中实现创造美和感受美的双效统一。

孩子是一朵需要悉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

教师要擅长利用绘画创作教学点燃学生的审美热情,在创作中持续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

3、感受美于制作中美术手工课堂,能够较大限度的挖掘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提升审美表现力,在师生交融互动的过程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最终体验着不同的成功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二、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美世界是个美丽的大花园,处处充溢着美。

关于美术学专业生传统文化缺失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于美术学专业生传统文化缺失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于美术学专业生传统文化缺失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新世纪中国美术已面对着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与学术命题,这意味着新时期美术进入世界当代多元文化格局中对于民族艺术的自觉和民族艺术当代性以及民族艺术在世界文化格局中自主意识的构建。

在这种大的文化环境下中国的美术教育应着力探索和研究中国开放的文化心态中对民族文虎精神的坚守与开拓。

怎样认知与开拓传统文化是对高校带有师范性质的美术学专业学生教学过程中一个尤为重要的课题。

标签:美术学;传统文化;缺失中国传统绘画历经数千年已形成为独具鲜明民族特征的绘画体系。

回顾历代卓越的艺术成就,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美术之所以在世界美术范畴中独树一帜,是因其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绘画语言是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最充分和最集中的表现。

从先秦时代到清代末期,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积累了极其珍贵的资源和经验,并不断发展完善,从而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绘画美学思想体系。

然而,近代新文化运动,特别是“西学东渐”让中国人的文化意识逐渐转向了西方,中国传统文化对美术的作用也曾受到质疑。

当前,在多元文化形式的冲击下,我们的美术教育仍然受到绘画风格转型、中国传统绘画意识淡化等一些问题的困扰,审美价值取向逐步出现偏差。

新一代绘画者和有着继承优秀传统责任感的带有高校师范性质的美术学专业方向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境况让人堪忧。

通过对当前部分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实际调查发现,在美术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有关传统文化培养的问题。

本文作如下分析和研讨。

一、以技法课程为例看美术学专业生传统文化培养上的缺失表现1.轻学养,重技能。

美术学专业生大都将来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职业特性决定他们要学养与技能并重。

所谓学养,即艺术内在的精神文化内涵。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代张璨作画主张是对艺术内在学养的最早阐释。

绘画是一门综合艺术,不单讲究技法,而且更重修养,要对画论、画史等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海粟《龙华春色》,水彩画,原作不存,发表于《美术》1919年7月第二期,上海图画美术学校发行透视与散点透视、素描与白描的批判绘画领域中,简单地用西方人的学术和审美观念来衡量或解释中国传统绘画的情况普遍存在,以误传误,直到今天仍有许多理念、学术用词的误用和概念上的混乱。

厘清其中的内涵、返璞归真,对中华民族审美自信的回归有重大意义和学术价值。

20世纪初叶,中国“五四”运动,直接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一夜之间“科学”一词变得非常时髦。

人们往往直接用西方人的观念来衡量或解释中国画,结果驴唇不对马嘴:明明是一个佛教信徒,却硬要用基督教的教义来评判。

结果以误传误,直到今天仍有许多美术上学术词汇误用,导致概念上的混乱。

比如:散点透视和白描等于素描说,即是其中的两对。

透过现象,我们看到的,正是民族审美意识的缺失。

散点透视说的批判搜“百度”,会跳出近80万条散点透视的解说。

不少研究生毕业答辩及许多美术论文等都引用散点透视的理论解释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关系。

这实在是谬误!《辞海》这样解释:“透视是根据光学和数学的原则,在平面上用线条来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暗投影的科学。

”的确,透视是基于物理学理论基础上,与照相机镜头的成像原理完全一致的方法。

最早由15世纪意大利画家马萨卓等人以光学和数学为基础,建立起一整套适应观众位置的成像方法,即通过计算的可以准确地表现出一切描绘物都与人的视点相适应的空间现象。

透视的发现,成为当时西方绘画的主要特点。

这,意味着人更进一步接近周围的世界。

因此,他们的绘画从哥特晚期开始,在解释客观自然空间的感受方面,科学地总结了相同物体近大远小,级差变化和平行线集中的规律,创立了透视学。

到目前为止该方法仍是西方绘画最广泛的解决空间问题的重要手段。

除形的空间关系外,还有色彩透视空间,即近处鲜明、远处灰暗、近处清晰、远处模糊、近处暖、远处冷……强弱渐次的变化。

根据西方人的理论,所谓透视,就是画家要固定一个视点观察物象,也就是说作者站的位置必须不动,将透过玻璃后看到的物象描绘下来。

因此,透视,实际上是人类的眼睛对世界物象歪曲的认识和反映。

因为我们的眼球是圆的,火车车厢明明每节都一样大小,但在人眼里产生出近大远小的变化。

所以透视的前提必须是定点的,甚至头部随意转动一下,透视关系就随之改变。

而散点透视的意思是有多个透视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前提都不存在了还有下文吗?其实,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是全方位的,不是西方人三度空间的定点看世界,而是四维方式,即有时间流动性的概念。

中国哲学思想中,往往把宇宙天地看作一个生命体,每时每刻都产生新的变化,“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不会满足单一的时空观,不是视觉的直接感受,而是包容天地的大空间,涵盖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画家的视线从自然束缚中解放出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古今变迁,四季交替,东西南北等都可以在同一幅画面中得到表现。

古人讲的“写生”不是拿着画板固定在一个地方面对面地画对象,而是游历式的。

早晨从山脚下开始,中午到山腰,晚上到山顶,把一天旅行所得综合的结果。

北宋画家郭熙提出的“高原、平远、深远”,并不是西方人的焦点成像方法,而是一种观察方法。

因此在中国画的山水画中,山里山外的小桥流水,山上山下的茅屋寒舍,山前山后的老屋牧童,这些物象须画家多次观察才能看到,即所谓“山形步移”和“山形面面观”的理论,然后把“每远每异、每看每异”的数十百山的形状绘制于一山。

人在山中饱游沃看,视点在游动之中,所得之山,不唯一侧一面之观,然后得全山于胸中,所谓“胸中之壑”,得山水作画,展纸之间,已心游无外,入隽淡而得超越。

这是得三种象度观察和体味的方法。

所谓高远者,从山中看山壑,观山高,这是空间的上下关系;深远者,从前山看后山,窥山背之景,这是空间的前后关系;平远者,从近山看远山,望远景,这是空间的远近关系。

三远法总括中国绘画者“看”之所得,将山水活化于心胸,如造化般生成。

稍后的韩拙《山水纯全集》补充了郭熙的三远,成阔远、幽远、迷远,步移面观,视线上下兼顾,左右流转,俯仰万象,表里俱察。

观者不满足目极无穷,而是在流转顾盼中目识心记。

这是中国人在艺术活动中,视知觉映像与表象活动相交织的观察物象的独特方法。

明代董其昌“石分三面”的理论,也不是西方人三度空间的分面法,意思是指看石头的时候,不要一个角度固定去看它,要从石头的三个方向去看它。

因为其出处源于因为其出处源于五代荆浩的《山水节要》:“石分三面,路看两歧……此画体之诀也。

”因此,问题的实质是东西方看世界的方式和方法的不同,换句话讲,中国人的游动空间意识,综合了众多不同的视点,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反映事物的多面性和画家多次观察的过程,画面空间中也反映出了时间的变化。

这种游动空间的观察,以展示空间气氛见长,既可上下、鸟瞰一切,又可东西平行移动,创造出多方位的空间效果,唤醒人们在心理上获得不可言状的种种视觉感受。

达到远看大势,近看局部,发人深思的目的。

宋人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中国人在观察山势风光之时是动态式的。

唐人李贺也说:“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这种高度凝练和概括的观看世界之方式,其实在中国最早陶器上的图案分布上就有体现,即在特定的形制上表现连续游走的物象,呈现空间流动的意识形态。

从汉代画像砖上《官吏出行图》、《收获》、马王堆的帛画及隋展子虔的《游春图》、五代荆浩的《匡庐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古人的作品中可以都得到印证。

流变,此乃中国传统绘画时空观最真实的写照。

在这种时空观指导下所构建的画面,有极强的象征性和时间的流动性,属于散落式布局,体现出了中国人游记式的浪漫情调;而松竹梅兰四君子的花鸟画中四季不同的景观也可以在一幅画面中呈现,更寄托了中国画家精神性的主体意蕴,这就是时间性的流变结果。

画家的思想能够驰骋宇宙,遨游太空。

咫尺之图可“卧游”千里之景。

以小观大、以有限表达无限。

中国人这种空间建构的方式与其哲学、文学、戏曲等联系在一起,形成本民族的审美体系。

西方人的风景画与中国人讲的山水画并不完全是称谓上的不同,因为山水不单纯指自然景观,它是天与地的代称。

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对自然的崇敬和相溶,“山川与诸神遇而迹化也”。

老子《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更直接影响了六朝以来的山水画的发端,魏晋以来,山水画作为具有独立语言的特殊性形式,走向有思想的士大夫阶层,成为对自然认识观的载体。

而在具体的表现方法上“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强调气势上的观察和体验。

画家和自然不是被动关系,而是互动关系,是将自然间的无序变成画面上笔墨的有序。

张璪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其体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画家在与自然的不断融合中,达到“天人合一”,讲求的是可望、可行、可游、可居,是畅神的体验,人与物同游,是移动空间的方法,属于动态关照。

作画者居高临下,全局在握:不断生成,不断流变,充满哲学意味。

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包容与和谐:寄情自然,随遇而安。

由此产生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的概念,因此,与西方人的风景画在内涵上有诸多区别。

总之,与西方绘画以客观世界存在为依据,如实追视、逼真表现的定点透视完全不同,中国传统绘画以浪漫主义的空间意识处理画面,将自然界的深度转换成平面布置式的意象空间。

东晋时期顾恺之提出的构图理论:“置陈布势”,如同将军指挥千军万马式的阵地布置,是服从于画面的组合性而不是符合相似性的创作方法。

为了与此手法相一致,中国画家在对待对象和空间关系时将形色和光影减到最低程度,与东方人诗性气质一脉相承,以更为轻松、自由的方式看待世界,将画面达到理想配置,是大一统的时空观念在起主导作用。

比如手轴长卷,边展边看,充满动感和神秘感,在时间的流逝中观者与画家同感四季交替、交叠。

“时空”在画家的带领下变得丰富多彩、扑朔迷离,并不像西方风景画一目了然。

比如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和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等,将人物安排在一个具有象征性的虚拟空间之中,突破现实场地的约束。

正因如此,中国画有很强的平面性,将线型墨色乃至大小空白的分布都有在平面相互配置的功能,诗书画印也成为结构的一部分,同时起到调整平面关系的作用,呈现笔墨和装饰之美。

白描就是素描吗《论语·八佾》有“绘事后素”的说法,有人又牵强附会,认为这就是老祖宗提出的“素描”概念,又是荒谬之极。

百度上有这样的解释:“尽管中国高校正统的素描教学比西方晚了近200年,但值得骄傲的是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在《论语》中提出‘绘事后素’的见解,《考工记》也提出‘凡画馈之事后素功’的理论。

可见世界上最早提出素描学说的是我们的文明古国。

”原文是:“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绘画之事后素功。

’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彩,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

”朱熹集注:“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於素也。

”从上下文的看“绘事后素”,可以直译为:先有绘画用的白底才可以在上面作画,这里的“素”当白色讲。

孔子以此比喻“礼后”的,他认为仁是礼节仪式的内容,仪式是仁的外在形式。

这一段文字其实质讨论的是文与质的问题,“素”是质,“绘”是文,文是表现实质的。

可见,这与西方人的“素描”风马牛不相及,完全是牵强附会!事实上,素描是20世纪初从西方引进我国的一种美术教学概念和方法,是以古希腊“模仿说”为思想指导,以科学精神为参照标准,以写生为训练形式,辅以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物理学等手段,建立起的明暗调子、整体观察、素描空间等模式和学院的教授方法。

正是物理性的思维,西方绘画观念也由此出。

据古罗马普林尼《博物志》第35章记载,最早提出素描概念的是公元前5世纪一位古希腊画家宙克西斯(Zeuxis),他以明暗法在绘画上对光影进行呈现和利用,使明暗成为表现立体感的方法,从而大大推动了欧洲古代的绘画技巧。

中国古代尽管有画院制度,但没有素描和色彩教学。

绘画学习的方式是师傅带徒弟,口口相授,并以临摹作为学习的主要手段。

尽管从广义的角度讲,凡是单色画都可称素描,但在内涵上有本质区别。

西方素描强调的是观察和写生时对明暗层次表现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是手、眼、心三者配合训练的主要途径,有自身一整套的学术体系和规范。

由于素描的浓淡让人联想到隐蔽着的东西,深浅变化暗示出立体性,是西方人空间意识的觉醒。

是一种“意识转化”,是“看”的技能之一。

因此,素描更深层的含义是观察方法的正确实现,也就是要学会整体性思维:科学地理解世界、分析世界和表现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