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符号学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一、本文概述《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多模式话语在社会交流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会符号学框架下的解读。
多模式话语,即超越单一语言文本,融入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元素的交流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多模式话语如何构建、传达和解读社会意义,并探讨其在不同社会语境中的应用和影响。
本文将首先介绍多模式话语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定义、特点和分类。
随后,将详细阐述社会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包括符号的构成、意义和解读过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多模式话语在社会交流中的实际运用,如广告、影视、社交媒体等,探讨其如何通过这些平台传递信息和价值观。
本文还将关注多模式话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分析其在促进文化理解和融合方面的潜力。
本文将总结多模式话语在社会符号学分析中的价值,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更深入地理解多模式话语在社会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在社会符号学的指导下更好地解读和运用多模式话语。
二、多模式话语的基本概念多模式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是一个涉及语言学、符号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概念。
它指的是在交流过程中,除了语言本身(即口头或书面的文字)之外,还包括其他各种符号和模态,如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空间布局、颜色、音乐、图像等。
这些模态共同构成了交流的完整意义,使得信息传递和理解更加丰富和多元。
在多模式话语中,语言和其他模态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的意义网络,使得交流过程更加动态和多样。
例如,在演讲中,演讲者的语言、面部表情、手势和姿态等都会共同传递信息,影响听众的理解和感受。
多模式话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交流过程,揭示不同模态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和价值。
同时,它也可以为教学设计、广告策划、媒体传播等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有效的交流活动。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语篇分析——以洛阳中国2009世界邮展展微为例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语篇分析——以洛阳中国2009世界邮展展徽为例魏晓茹(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语篇呈现多模态化。
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焦点。
本文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利用由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视觉语法分析方法.对2009年将在洛阳举办的世界邮展的展徽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揭示图象符号与文字符号相同的表意功能。
关键词:多模态;视觉语法:中国2009世界邮展展微一、引言本文尝试运用克瑞斯和凡利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以洛阳中国2009年世界邮展的展徽为例.进行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探讨图像作为社会符号和语言作为符合如何共同作用构成意义的手段和方法.以期对于读者多模态识读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二、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基础2.1多模态语篇及多模态语篇分析语篇的多模态观(m ul t i m odal per spec t i ve1指的是各种符号资源(如有声语言、形象、声音、设计、动作等)共同参与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活动(王红阳,2007)。
在这种语境下.模态可以定义为参与交际的所有渠道和媒介.除了传统的语育符号。
它还包括图象、颜色、音乐、技术等符号系统。
多模态性(M ul ti m odal i t y)是现代社会各式各样语篇的一大特色。
在数字化时代.这些不同的模态在意义再现层面上在起着同样的作用(K r ess&van L ee uw en,200l:2)。
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以克瑞斯和凡利文为代表。
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尝试把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于语言研究的方法应用到其他的一些符号资源(如面部表情、手势、网像、音乐等)的研究上。
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者认为.除了语言符号之外。
其他的一些符号资源同样具有语言的系统性和功能性.它们与语言一样都属于社会符号资源。
多模态分析的目的在于把由这些不同交流模态所体现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成意义融合起来考虑.分析它们是怎样共同协作.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语篇或交际事件。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在当代社会,多模式话语已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
多模式话语是指同时运用多种符号系统进行传播的话语形式,如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
本文旨在探讨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分析其特点,并通过案例研究提出对多模式话语实践的启示和建议。
多模式话语是一种复杂的话语形式,它突破了单一符号系统的限制,将多种符号系统融合在一起,以实现信息的多元化表达。
多模式话语具有以下特点:同质性:多模式话语中的不同符号系统可以互相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
异质性:多模式话语中的不同符号系统可以互相交织,形成复杂的符号意义。
互动性:多模式话语中的不同符号系统可以相互互动,形成动态的、多维度的意义。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的是社会文化环境、传播媒介、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对话语的影响。
以下是具体分析: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多模式话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使用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标准等方面。
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多模式话语的形式和意义也会有所不同。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对多模式话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方式上。
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符号系统,如报纸、电视、网络等,这些媒介的多模式话语也会有所不同。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多模式话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流沟通的方式和效果上。
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年龄、性别等因素都会影响多模式话语的形式和意义。
以下是一个广告案例,通过分析多模式话语在社会符号学方面的应用,来说明上述特点:广告标题为“用行动,守护我们的地球”。
这个广告采用了多种符号系统,包括文字、图像和声音。
文字部分呼吁人们采取行动来保护地球,图像部分则展示了一些环保行为的场景,声音部分则营造出一种紧迫感。
这个广告的多模式话语体现了社会符号学分析的特点。
广告的文字和图像共同表达了“保护地球”这一主题,具有同质性。
广告中的文字、图像和声音三个符号系统相互交织,形成了多元化的意义表达,具有异质性。
广告通过文字、图像和声音的互动,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号召力,使人们产生共鸣并采取行动,具有互动性。
《诗经·卷耳》理雅各和许渊冲译作翻译方法探究——从社会符号学理论角度出发

《诗经·卷耳》理雅各和许渊冲译作翻译方法探究——从社会符号学理论角度出发摘要:《诗经》,是我国文坛极具影响力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共收集了311篇我国古代文采斐然、辞趣翩翩的诗歌,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根据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以《诗经》中《周南·卷耳》这首诗歌为范例,通过中外两名翻译家许渊冲与詹姆斯·理雅各的英文译本,对比分析其中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的翻译方法,并结合二人所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等因素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旨在促进对本诗含义与情感的更好把握,探究中国古诗的翻译方法,使外国读者更好地读懂中华经典。
关键词:诗经;卷耳;社会符号学;翻译方法1.社会符号学理论简介巴赫金认为:“世界是文本,符号学或符号系统”,社会符号学是以符号学、社会学和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符号系统、社会以及人类关系的科学,用社会符号学的基本原则来研究翻译是翻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社会符号学翻译方法强调,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社会、跨语言的交际活动。
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为翻译对等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根据奈达的社会符号学意义观,符号学是用于分析符号的最全面的系统。
近年来,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被广泛用于指导《周易》,《水浒传》《儒林外史》及《红楼梦》等古典文学的翻译,然而,它很少应用于古典诗歌的翻译。
社会符号学认为符号学的意义观适用于翻译,翻译即为翻译意义,并认为意义与功能是衡量译文质量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1]。
由此,陈宏薇教授提出了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意义相符,功能相似。
1.2《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集,汇集了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 (公元前6世纪) 约500年间的诗歌305首,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它风格简约自然,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表达了真挚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次,《诗经》中多处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同时运用大量修辞手法来传情达意。
社会与文化的符号学研究

社会与文化的符号学研究符号学是对符号与象征的研究,而符号则是人类对于外部世界所做出的见解和理解的产物。
从这一角度来看,人们所接受的信息,最终都会被转化成符号,以便于我们对其进行认知和理解。
因此,符号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语言、文化、艺术、工具、经济、历史等等。
本篇文章将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探讨符号学的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构成。
一、符号与社会符号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而社会则是符号的创造者,人们在社会中创造出各种符号,如语言、文字、标志、徽章、服饰等等。
符号使得人们能够理解社会,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并进行个人的行动。
例如,社会中的语言可以被看作是人们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一种符号系统。
人类使用语言来传输知识、思想和愿望,这些信息通过符号的媒介,能够在不同的人之间被传递和理解。
另一个例子是商标。
商标不仅仅是一种商业的标识符号,更是一个社会的标志。
商标意味着一个公司或组织的品牌形象、价值观和个性。
这个商标所代表的符号,在社会中传递了关于一个企业的许多信息,让人们可以通过商标来认识并相信这个企业的价值和质量。
二、符号与文化文化是一种共享的价值、信仰、习惯以及艺术和建筑等等方面的表达,而符号则是人类在文化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符号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
符号是文化的基础,因为符号能够传达文化的独特性和特征性。
文化则是符号的基础,因为符号的识别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基础来支撑。
例如,中国的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中国的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了汉字的影响,汉字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为汉字是一种符号,能够传递许多不同的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意义、情感、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等等。
再例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的艺术中心乌布,其一些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在乌布,人们可以欣赏到许多不同的艺术形式,包括舞蹈、音乐、剧场和手工艺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是乌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向外界传达了印尼文化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多模态话语的文化语境——社会符号学视角

多模 态 话 语 的文 化 语 境
社会符 号 学视 角
张德 禄
( 同济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 上海 2 0 0 0 9 2 ) 摘 要 : 文化 语 境 是 系统 功 能语 言 学 的 重要 概 念 之 一 ,表 示整 个语 言 的语 境 。社 会 符 号 学重 视 实践 ,强调 语 境在社会 交际 中的作 用,但却没有发展一种 系统 的多模 态话语 的语境概念 。在 系统功能语言 学的社会符号学和文 化研 究的基础上探讨 了文化语境 的基本研 究范围和主要组成部分 、社会符号 学的符号 系统 、社会符号 系统的机 构 性特 点、社会符号 系统 的类别及其与文化语境的关 系。研 究发 现 ,文化语境是 意义 系统 ,z z  ̄ / - 部表现为社会 系统 , 包括社会 结构 ,从 内部表现 为意识形 态,从 交际的角度表现为体裁 系统 ,由行动、语言等各种符号 系统实现。符 号 系统 可以是 两个层次 的简单 系统 ,也可 以是三个层次 的复杂 系统 。文化语境为每个符号 系统提供 了生存 和发展 的环境 。同时又由符号 系统共 同表现 。某个或 某组符号 系统通常是在一定的领域或机构 内被 激活 ,具有机 构性特
音 响 形 式和 概 念 之 间约 定 俗 成 的 联 系 ,即 语 言 ( 1 a n g u e) 与言语 ( p a r o l e )这 对 术 语 中的 语 言 ,认 为 言语 不 值 得 研 究。 正如 J u d i t h I r v i n e所说 : “ ( S a u s s u r e ) 最重要 的遗 产之一是其将符号从物质世界分 离出来的激进做 法。 ” ( T h i b a u l t , 1 9 9 1 :3) 。社会符号 学所要解决的 问题是人们如何设计和解释意义和语篇 ,符号 系统如何被社会利益和意识形 态 所 塑造 ,以及如何顺应新的社会 变化。也就是说 ,社会 符号学是 与解释符号实践 ( 即言语 )的变异性相 关的。这 新 的研 究重 点 突 出 了个 体 的 创 造 力 、 变化 的 历 史 环 境 以 及新 的社 会 身份 是 如 何 改 变符 号 的使 用和 设 计 的 ( H o d g e &K r e s s ,1 9 8 8) 。从社会符号学的 角度来看 ,符号是可供人们使 用和设计 从而生成意义的资源。社会符号 学的主
符号学、社会学和哲学对品牌建设的不同贡献对比研究;

符号学、社会学和哲学对品牌建设的不同贡献对比研究;品牌建设是商业经营中的重要战略,而符号学、社会学和哲学作为不同的学科,它们对品牌建设的贡献各有所长。
这篇文章将探讨这三个学科对品牌建设的不同贡献,并综合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以期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对未来品牌建设的指导。
一、符号学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符号和符号系统的学科,它的研究重点在于人类使用符号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以及符号的意义和功能。
在品牌建设中,符号学的主要贡献在于解析品牌标识和品牌形象的符号意义,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品牌定位和设计。
符号学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符号的世界中,符号本身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手段和媒介,它们承载着文化、历史、价值、情感等方面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因此,品牌标识和品牌形象的符号设计和运用,可以反映出品牌本质和品牌文化,传达品牌理念和个性。
符号学对品牌建设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分析品牌标识、品牌色彩、品牌字体、品牌形象等符号元素,揭示出它们在文化、历史、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含义和特点,帮助企业更好理解和定位品牌。
同时,符号学还能从消费者的角度,解读品牌符号的感知、认知和情感效应,帮助企业把握消费者心理,提高品牌影响力和认可度。
二、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在品牌建设中,社会学对于品牌社会影响的研究,有助于企业深入了解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品牌社会认可度和公益价值。
社会学认为,品牌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品牌与社会的联系是相互作用和动态发展的。
品牌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的代表,更是一种社会标识和价值观念的象征。
品牌建设涉及到社会识别、群体认同、社会满意度等社会学问题,因此社会学对品牌建设的贡献在于,帮助企业了解品牌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和影响机制。
社会学对品牌建设的主要贡献在于,研究品牌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和影响机制,发现品牌在社会层面上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通过分析消费者的社会特征和社会情境,揭示品牌的社会识别和社会认可度,帮助企业提高品牌社会影响和公益价值。
多模态公益广告语篇的社会符号学研究

Q M 1 0 至 T H 笙 E R 2 L 塑 A N D 上
多模态 公益广告语篇的社会 符号学研究
李 婧
黑龙江 绥 化 1 5 2 0 6 1) ( 黑龙江省绥化 学院 基础 学院
【 摘
要 】本文以多模态语篇的社会符号学分析方法为理论框架,结合系统功能语法,以一则央视公益广告为例,对其广告多模 态话语深入分析
图像 与观 看 者之 间 的互动 关 系 。『 6 1 接触 包 括 两种 最基 本 的作 用 :提供 和 索取 。参 与 者 ( 通 常是 人或 动物 或 拟人 的形 象 ) 目光指 向受众 的 这类 图像 叫 做“ 索取 ” 。参 与者 的 目光 没有 指 向受 众 的这 类 图像 叫做 “ 提供” 。公 益广 告 的性质 决 定 了公 益广 告 的主 题 定要 具 有社会 性 ,能 唤起 公众 的对 要 反映 的 主题注 意 力 。 这 则 广告 是 公益广 告 成 功的 典范 ,广 告 中人 物没 有 与受 众有 直接 的 目 光 接触 ,图像 的参 与者 成为 一种 被 看 的对象 ,表达 “ 提 供” 的 崽思 ,把 年 轻 人 对 家 的责任 缺 失 的一个 普 遍的 社会 问题 直 接展 示 在受 众而 前 。广 告 的社 会 距 离 的远近 是 根据 镜 头拍 摄的 远近 来判 断 的 ,这 则公 益广 告 从较 远 的 个 角度 进 行 阐释 ,计 受众 从 客观 的 审视感 受 这一 社 会 问题 ,要 年轻 人 反思 自己对 家 庭 的责 任 。』 ’ 。 告所 阐述 的 故事 中无 论是 父 母 的呵护 ,孩子 青 少年
表 明 多模 态语篇 的 分析 框 架在公 益广 告 中的 可操 作性 和 实 用性 。
【 关键词 】多模 态;广告;社会 学世 界里 ,高科 技带 来 的是 广告 质量 的 极大 提 升 ,公 益广 告 设计 者 们在 有 限 的时 间和篇 幅 内充 分利 用 视觉 、 听觉 等感 官刺 激 , 达 到 教育 和警 醒 公众 的 目的 。大 多数 语 言学 家对 广 告语 篇 的研 究大 多集 中 于 从 结构 语言 学 、修 辞学 和 功 能语法 等 方面 分析 公 益, 一 告 的语 言特 点或 翻 译 方 法 , 而 从 多 模 态 角 度 来 分 析 广 告 语 篇 的研 究 则 凤 毛 麟 角 。 本 文 以 H a l l i d a y 系 统功 能 语法 演化 而 米 的多 模态 话语 分 析方 法 为理 论框 架 ,从 社 会 符 号学 的 角度 出发 ,试 图对, 『 L 告语 篇 的意 义建 构 进行 探讨 , 旨在 揭 示 多 模 态 理论 对社 会 公益广 告语 篇 的 阐释力 及其 对 社会 的影 响 力 。 2 多模 态语篇 分 析和 社 会符 号学 理论 基础 F o r c e v i U e 把 模态 定义 为利 用 具体 的感 知过 程 町阐释 的 符号 系统 , 把模 态 与 感官 相 联系 ,人类 通 过视 觉 模态 、听觉 模 态 、嗅 觉模 态 、 味觉 模态 和 触 觉 模态 感知 世界 、人 际交 际、传 递信 息 、生 存生 活 。【 1 ]多模 态语 篇 是指 为 一 种融 合 了多种 交 流模 态( 如声 音 、 文字、 形 象等 ) 来 传 递信 息 的语篇 。 f 2 1 也 就 是说 , 多模态 语篇 指 的是 除 了文本 之外 , 还带 有 图像 、图表 等 的复 合话 语 ,或者 说 南任 何一 种 以 卜 的符 号编 码 实现 意义 的文 本 。f 3 1 多模 态分 析 是 把 这 些不 同交流 模态 所体 现 的再 现意 义 、 互 动意 义和 构 成意 义融 合结 合起 来考 虑 。具 体来 说 , 多模态 话 语分 析 从系 统功 能语 言学 那里 接受 了语 言 是 社会 符 号和 意义 潜 势 的观 点 ,认为 语 言以 外 的其他 符 号 系统 也是 意义 的源 泉 ,从语 言 与社会 文 化情 境 的 互 动 关 系 来 研 究 语 言 , 认 为 多模 态 话语 与 只包 含语 言 符 号的 话语 样 ,也同 时具 有概 念 功 能、 人 际功 能和 语 篇功 能 。[ 4 ] 文字 、图像 、配 乐 以及场 景 设计 的 巧妙 结合 会让 整个 公益 广 告 更具 艺术 情 趣 ,更 容激 发观 众 的积 极情 感 ,使 得整 个 公 益, 告更 容 易激 起 大众 共 鸣 ,达到 “ 润物 细 无 声” 的效果 。 3 公 益广告 语 篇 的多模 态话 语分 析 笔者 以一则 公 益广 告 为例 ,从 再 现、 互动 和构 图意义 三 个层 面分 析 该 公益 广 告如 何 以多模 态 的表 现方 法相 互 作用, 共 建 意义 的 。 3 . 1广 告 的再现 意 义 图像作 为 一种 符 号模 态 能够 再现 自身 符 号系 统 以外 的经 验 事件 。换 句 话说, 即图像 能 够再 现 除 自身符 号系 统之 外 的实体 和这 些 实 体之 间 的关系 。 K r e s s &v a n L e e u w e n认 为 视觉 结构 的 再现 可 以通过 叙事 的和 概 念 的再现 来 实 现 。[ 5 ] 公 益广 告 要 实现 对整 个社 会 成 员的教 育 目的, 首先 要吸 引 公众 的注 意 力 ,这 需 要采 用 鲜 明的色 彩 ,绚 丽 的画 面和 奇 思妙 想 的创 意 。央 视 以“ 家” 为 主题 的公 益广 告 通过 对 英 文单 词 “ F A MI L Y ” 字 母 的 改变 , 诠释 了 阐述 了 “ 家” 的 内涵 ,表现 了一个 人对 家庭 的责 任 。 如图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译汉过程中的“意义再现”
翻译的标准之一是“意义相符,功能相似”,其中功能反映的是文本的整体效果,该效果又必须通过意义的表达来实现。
因此有人说,翻译即翻译意义,这句话虽欠全面,却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意义再现”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结合所学知识,来谈谈这一点。
所谓意义相符,指的是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相符。
对指称意义的翻译
指称意义是词语、句子和篇章反映的客观世界。
人类各民族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活动有着某些共同的体验,但有时不同文化环境的人对自然和社会认识深浅程度不一,角度也不相同。
因此对指称意义的翻译根据情况可以概括为三种:
(一)汉语和英语的完全对应。
例如:月亮——moon,我唱了一首流行歌曲——I sang a popular song,这一种对应相对直观,所指明确,翻译的时候比较容易处理。
(二)汉语和英语的不完全对应。
如“浓咖啡”译成“black coffee”而不是“thick/powerful coffee”,“新闻照片”是“press photo”而不是“news photo”,这些词语往往是一些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翻译的时候要谨防找到“假朋友”。
还有一些在汉语中概念笼统的词语,如“干部”、“税”等,在英语中则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的说法。
这类短语的翻译要依靠平时学习和实践积累,才不至于“出洋相”。
(三)部分汉语词语在英语中形成“意义空缺”。
这种情况下,翻译又可以细分为四种“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和音译意译结合法。
翻译时视情况而定,比如地方文化色彩浓郁的词语宜用音译(秧歌——yangko),因文化差异的局限而采用意义功能相符的意译,等等。
举个例子,“远处有悲壮的笳声”(茅盾“黄昏”),译文为“F rom near,then far,comes the solemn,tragic sound of a flute。
”原文中,“笳”即“胡笳”,是我国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
为明了起见,没有音译成“Jia”或“Hu Jia”,不然的话,还得加注解说明,造成没有必要的累赘,译成“flute”不失愿意,一看即明。
对言内意义的翻译
言内意义是词语成分之间、句子成分之间和篇章成分之间的关系所反映的意义,表现在叠词、重复、双关、一语双叙、音韵等修辞上。
言内意义形象生动,是原文语言的精髓,翻译的时候必须仔细推敲,尽量译出原文的妙处,给译文读者带来美的感受。
下面结合朱自清“匆匆”一文中的一段话进行简单阐述。
原文: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译文:Those that have gone have gone for good, those to come keep coming; yet in between, how swift the shift, in such a rush? ...Thus--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wears off in the bowl when I eat my meal, and passes away before my day-dreaming gaze as I reflect in silence. (朱纯深译)
析:这段译文中,我最喜欢的是对“又是怎样地匆匆呢?”的翻译。
该句以排比加设问来带出对时光匆匆流逝的具体描绘,译文选用swift,shift,such,rush这些词,通过短元音和摩擦音的集中重复,影射了“匆匆”之中的纷扰,可谓天衣无缝。
如果用一般的“How time flies”则根本体现不了这一效果。
另外,原文第二句重复三次“日子从……过去”,增强了叙述的力度,但在翻译成英语时如果都运用“pass away”则显得单调。
选用同义词组flow away, wears off和pass away,从美感功能和信息功能而言,译文与原文之间取得了相似的效果。
我觉得各类修辞中最难译的是双关,就像英语中“Two ghosts walked into a bar and asked the bar
tender,…Do you serve spirits?‟”一句,汉译文无论采取什么折中手段,都会失去部分原文的特色。
翻译言内意义时,既不可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又不可全然抛弃原文形式,其间尺度的调配,也许只有看译者的理解角度了。
对语用意义的翻译
对语用意义的翻译
语用意义指的是语言符号与使用者的关系,是语言符号对人产生的影响,就是常说的蕴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或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甚至象征意义(symbolic meaning)。
语用意义的涵盖面极广,与各类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与社会中约定俗成的交际原则犹为密切。
理解和表达词语的语用意义离不开双语交际的语境,其妥帖与否取决于译者的文化底蕴。
翻译时要从文化色彩、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等方面去考虑。
先看看这么一句。
“爸爸趴在床上当马让你骑上玩打仗好不好?”(宋连昌“孺子马”),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处理为:“What if I serve as a horse on a bed while you ride on me and play being a knight?”(夏乙琥译) 在翻译“骑马打仗”的时候,并没有拘泥于汉语字面上的对等,出现“War”之类字眼,而是注意了儿童心理,避免了成人化,同时“playing being a knight”即顺应英语的文化背景,又形象生动。
又如,某外教给我们讲了近两个小时的课,为表示谢意,我们有时会说“老师,您辛苦了!(You must be tired!)”。
这下可不得了了,老外会想:难道我连课都讲不好,都讲得那么累吗?他会认为这是对他智慧的一种侮辱。
英语中正确的表达是“Did you enjoy your class?”
再比如,在许诺的时候说的“撒谎是小狗!”,译成英语时,切不可用“I‟ll be a dog!”来译。
因为狗在英语里的形象与汉语的形象完全不符,不是骂人的,而是可爱的宠物和忠诚的朋友,两者差异很大,所以不能直译,而是采用英语习惯用法:“I‟ll be damned!”
类似的情况很多。
对我们这些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来说,用贴切地道的英语将原文的意义和功能的译文中再现,要下“十年磨一剑”的工夫。
翻译是种极其复杂的符号转换活动,要使译文再现原文的意义(和功能),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在理论的知道下进行刻苦的实践。
补充:在英译汉的过程中,“三个意义”往往交叉出现,要尽量做到兼而顾之。
“浓咖啡”一例用“强硬政策”代替,译为“tough policy"而非"strong policy"。
更多例句:
(1)有意栽花花不语,无心插柳柳成荫。
Follow love,and it will flee; flee love, and it will follow you.
(2)严志和一见了土地,土地上的河流,河流两岸的涯田,涯田上青枝绿叶的芦苇,心里就漾着喜气。
At the sight of tha land, the river, the mashes along the river and the green reeds in them, Yan Zhihe…s heart was overflowing with great joy.
(3)小的扣紧,大的放松,池子里捕鱼,太湖里放生。
Fussy about trifles, careless about big things.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
(4)鄙人当尽力而为。
Your truly will do his best.
(5)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