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铅华呈素姿返璞归真为语文——听贾志敏老师公开课有感
洗尽“铅华”方能回归本真——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297 洗尽“铅华”方能回归本真———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石晓妮 (陕西省宝鸡市新建路中学 721001)【摘 要】新课改的实施给基础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折射在语文学科上,便是语文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的方式、教学评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教学承载了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提升发生着变化,但语文教学似乎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变,语文文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甚至有很多非语文的东西混杂其中,使语文课很容易就变成了大杂烩,导致一些老师分不清主次,把很多不属于语文的东西搬到语文课堂;还有一些老师只怕漏教却考到,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的是多元的教学目标,庞大的教学内容,纷繁的教学环节和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
结果老师教的手忙脚乱,学生学得迷迷糊糊。
细看语文现状,如于漪老师所说,语文教学仍然在指责中艰难前行。
个人认为,回归常识,给语文教学洗尽铅华,做到朴实、简单、真切,方能彰显语文课堂的真魅力!【关键词】回归本真;语文教学;教学思考【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97-01 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做才能真正为语文教学“洗尽铅华”,真正践行语文教学规律呢?一、削枝强干,提炼清瘦的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做出了这样的阐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语文课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这样,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方式就应该极其简洁,围绕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思来制定。
同时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课标明确规定的年级目标,要对自己任教的年级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既不越位,也不能不到位。
洗尽铅华呈素姿 返璞归真自生香

洗尽铅华呈素姿返璞归真自生香作者:庄旭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下》2014年第11期【摘要】“洗课”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老师的说法,对治疗当下课堂的“富贵”之症,很有疗效。
本校近期就开展了微格教学的“洗课”活动,笔者有幸身临其中,感受了洗尽铅华后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
【关键词】洗课感悟【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133-02一、洗去浮华洗前:播放《成长的动力》,这是笔者对媒体报道孙杨成长经历视频的剪切(历时8分30秒),由此导入本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从实施效果看不太理想,学生视频倒是看得很认真,还能不时发出一些赞叹,如对孙杨每天的训练的强度很惊叹,但学生只限于欣赏的看客心态,没有形成太大的感触和共鸣,当然也就没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的预期效果。
课后与听课老师讨论发现,受社会浮华的“成功主义”影响,从成人的视角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情境,这样的情境背离了学生经验和生活,学生当然就无法代入其中,就引起不了学生的共鸣,学习激情的激发也就无从谈起了。
于是,决定把“浮华”洗去。
洗后:设计教学环节“探寻我们成长的秘密”,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想一想你的梦想是什么?你准备如何去实现你的梦想?”教师与学生交谈,引导学生认识到“梦想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实现梦想就必须克服现实”,进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梦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最终让学生认识到:要“探寻成长的秘密”就必须学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
感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这种师生之间的随意交谈导入,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发展与情感体验,不仅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很容易在谈话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新知,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况,促使学生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
听课体会2)

返璞归真—听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习作课体会景润小学姜绍余近日,我有幸观摩了全国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的一堂精彩的习作课,并聆听了贾老师关于作文的讲座,深受感动,受益终生。
贾老师教的是“真”语文,是他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贾老师给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讲阅读与写作。
课前他用工整的板书在黑板上(没有加标点)写下当天要讲述的古文,内容如下:一书生家贫卖画以度日一日作画一年无人问津问师师曰试倒之一年作画恐一日可售试之然。
38字的古文在贾老师的讲授里简直幻化成短文、学生和老师的三重交响曲,真实、和谐、动听而引人回味。
贾老师首先由古字说起,明句逗、释意。
他说到古文的三大特点无标题、无标点、语言简练,然后让学生练标点并指导学生诵读。
特别值得说的是学生一听要求诵读就开始集体诵和拿腔拿调。
贾老师立刻止住,说“不要拿腔拿调,就要按照正常人说话那样读。
”他又点了几个学生读,学生还是习惯的拉着长音“家~贫~”,他说,“不是家~贫~,就是家贫!”纠正后,让全班跟着他一起学“家贫”。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发出的不是假声,而是真声,是活生生真人真生活中的样子,真好!在分析短文教学时,贾老师紧紧扣住文本内容讲解,既不添枝加叶,也不虚张声势,真真切切说文,实实在在讲课。
比如讲贫字的理解,让学生用成语表达,一贫如洗、家徒四壁、贫困潦倒---,学生用了一串,忽一生说,他家里穷极了,老师马上说意思对,但不是成语。
又如恐字,学生分别答恐怕、可能、也许--,有生说恐惧,贾老师马上纠正你再看原文,这里是害怕吗?贾老师的分析抓重点字、词,抓重点字、词在篇章中的理解和运用,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和特点,也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
在指导学生练习上,贾老师简直达到调度有余、出神入化之境地。
他先要求学生用十分钟时间将古文扩展成六百字的文字,然后让学生当堂练习,有的念开头,有的念中间,有的念结尾。
贾老师的评价不仅真,而且实。
有学生说,他骑着马去师傅家,贾老师说,你这是废话,思维不清楚,就直接去就行了。
聆听贾志敏老师的

聆听贾志敏老师的《卖鱼的人》有感上一篇 / 下一篇2009-12-01 09:44:40字号大中小查看( 426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位老师,贾老师仍然延续着他一贯的教学风格——真实、朴实、扎实,演绎了一个具有“传统经典、现代时尚”的特色课堂。
听过许多的公开课、评优课、竞赛课,虽然课堂上也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可是总觉得这些课的“再加工”味十足,却缺少了原本该有的“原汁原味”。
这些课堂有的为了追求课堂气氛,有的为了追求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有的为了过分追求教学效果,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细细想来却缺少了一些自然、轻松、质朴和厚重。
贾老师说:“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教学不是表演,不是作秀,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存能力。
”贾老师执教的《卖鱼的人》是一节朴实无华的课,没有浮华的形式,没有喧闹的气氛。
简简单单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课堂上,简约明晰、扎实有效的教学设计,生动风趣的语言表达艺术,折射出贾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
贾老师的课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语文味。
从“字词句篇”的教学中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课文很短,言辞朴实,但贾老师在识字学词方面没有丝毫放松。
他指导识字学词时更注重用字、用词,一个“买与卖”的对比,一处“渔”与“鱼”的辨析,即可从一斑而窥全豹。
在解读课文主旨时,对于围绕课题的设疑“奇怪”、“疑惑”、“想不通”、“不太明白”等等的同义列举;对于何谓“诚信”的个性化解读,“诚实”、“讲信用”、“说到做到”、“绝不食言”等等的多言描述,都在学生的运用中显示语文的分外光彩。
阅读课文时重点读背第二小节的以点带面,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赢得了开阔的空间。
于是,为读写结合,放手让学生写一段话:“诚信”是什么,不讲“诚信”又会怎么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从这些扎实的训练中,我看到了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流利到流利,从读不出味到读出味的提升过程,这样的语文课,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听了都是受益匪浅的。
洗尽铅华方呈语文素姿

洗尽铅华方呈语文素姿——关于真语文教学的杂感中山市曹步中学李天虎朴素无华的事物向来最经得住时间的历练,华丽给人带来的不过是新鲜的感受,短暂的感受过后,往往连痕迹都难以留下。
而那些最真实朴素的,却能直击心底,与人的本性形成难以言喻的契合点,从而沉淀在内心。
很难用什么可靠的文字来总结语文对一个人的影响,从第一次接触语文,从认字、记词、到用一串串的字词组成完整的句子,从拼读到书写,会阅读文章,会鉴赏文学作品……这些在校园里必然经历的学习过程,改变的,不只是个人的知识储备;开启的,不只是个人的智力层次。
更为重要的,是语文艺术里有意无意流露出的真善美,它给人带来的,不全然是单纯的感受、体验,而是某种不受个人控制的潜移默化,抑或说能成为一股改变思想的长久力量,这种影响对那些喜欢语文的人来讲更是如此。
而难以想象,当语文失真,当语文教学成为一种华丽的表演,当课堂上出现纷繁的教学形式占用了基本的读写感悟,当语文教师用极其优美动听自然流畅的语言授课而学生却昏昏欲睡,当教学步骤做到连贯紧凑、课件做得精致丰富而学生只是机械回应时,语文——还存在多少真实性和有效性?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教师总能情绪饱满地进行表演,试图以一种昂扬的腔调感染学生,看似充满感情,实则浮华空洞,教师的外在表达与内心真实不一致,反而让学生产生距离感。
语文课堂从表面上看越来越具有活力,教师大肆渲染着浓厚的情感和深蕴的人文关怀,但语文课堂是否有效?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得到怎样的提升?曾听过这样一堂课,有位老师上《苏州园林》,课堂上花了大半节课给学生欣赏园林美丽的图片和视频,以放映的方式代替了对文本语言的引导解说,学生貌似津津有味地看着图片,对文中描述事物的想象和感悟被图片所带领,无法领悟到课文语言本身的魅力。
这样的失败的语文课堂即为“假语文”。
总有一些年轻的语文教师,习惯把精力放在如何设臵教学导入、情景设臵和教学素材上,极少沉下心来关注和研究文本本身,对课文的解读也多是依靠教学参考书籍;教师精心把课堂安排得热热闹闹,但却琐琐碎碎、虚情浮华,有时甚至偏离主题。
上贾志敏老师课有感_六年级作文

上贾志敏老师课有感
一堂特别的语文课4月29日,是春之交,夏之会的日子也是难忘的日子,因为我们今天上了一堂非常特别的语文课。
说它特别,一是老师特别,他是从上海请来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而且他也已经70多岁了;二是学生特别,不仅有两各班的学生,还有整个集团的老师呢!随着老师与同学的问好声,语文课开始了,贾老师给每位同学发了一张课文纸,文章大致讲述了一个海边的卖鱼人每天一大早就挨家挨户的把鱼挂在屋檐下,因为不用秤盘称,斤两也一定足,所以大家都十分信任他。
贾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人”字,并问同学们,自己最敬佩的人是谁,但不准说老师和父母,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这时有同学说林俊杰(歌手),贾老师一脸茫然,说:“唱歌的?没听说过。
”又让大家捧腹大笑。
接着有同学说哥伦布,哥白尼,爱迪生,爱因斯坦,这时,只听贾老师大声说:“停!不准再说科学家。
”一说这话,许多同学的手都放下了。
这让贾老师也抿嘴一笑。
刚笑完,同学又说“周杰伦”,贾老师说:“你喜欢周杰伦,我可不喜欢,唱一首歌那么长时间,我一个字也没听懂,不过你喜欢也没办法,我无法改变你,你喜欢就喜欢吧。
”同学们和老师又哈哈大笑。
过了一会儿,又有同学说是毛泽东总理,
第1页共1页。
暑期研修有感 洗尽铅华还语文本真

暑期研修有感洗尽铅华还语文本真暑期研修有感洗尽铅华还语文本真暑期研修有感:洗尽铅华还语文本真暑期研修有感于:洗尽铅华还语文本真近日,我有幸参加了20xx年全省教师远程培训,与全城的语文教师共同学习,目睹了老师们的一篇篇美文,作为一名从教仅三年的年轻教师而言,这次的培训,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机会,我受益终生。
首先,顺利的课中,教师须要懂“舍不得”的艺术。
成功的课堂,需要教师“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
”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就是我们所说的舍与得。
课堂的时间有限,要在有限里创造出无限的智慧,必须教师熟练把握教材,知道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
然而面对大量的素材,如教参。
我们教师往往会有一种“不忍心”,仿佛都是重点,于是,懂得材料的取舍尤为重要。
古语“取有度,行有方,终有得。
”就是这个道理。
而“标新立异二月花”就是教师上课要有自己的特色。
有的老师能够反复引导一个不善回答问题的学生反复朗读,的确不失为“标新立异”的典范。
其次,精彩课堂,更使我们感悟到――课堂中,我们须要书声琅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唤起其对知识的兴趣。
”而语文课中的朗读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现在课堂中的朗诵,只是一个形式,一个环节,一个步骤。
朗诵应当就是语文的出发点,“书念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在形式中无法彰显。
尤其就是经典课文,朗诵没一两遍,就忙著内容的传授,使学生在支离破碎的意义认知下去分析语文的结构,体悟作者的感情,体会自己的税金,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竭泽而渔。
教学内容往往就是教参内容的激活,教师的情感展现出,学生只是听众,无法带入课文,必得情感的启迪,情感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呢?学生在此情态下,又哪里就是课堂的主人,教学的主体呢?把朗诵的时间送给学生,把认知文章的首发权让出学生,把陈述观点的抒发欲还给学生,还教学本真的面目,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特别提及一点,教师的范读也尤为关键。
洗尽铅华呈素姿,返璞归真为语文--听黄厚江老师《本色语文教学的新视野》的专题讲座随感

洗尽铅华呈素姿返璞归真为语文――听黄厚江老师《本色语文教学的新视野》的专题讲座随感有幸参加2014年江苏省高中语文学科骨干教师苏州大学提高班学习,短暂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尤其是在凝听黄厚江老师《本色语文教学的新视野》的专题讲座后,感触颇深。
语文是什么?黄老师针对当下语文课改中的“语文被萎缩、语文被夸大、语文被拔高、语文被虚化”的现象,一针见血的指出当下的语文教学失去了本真,被严重异化。
细想来,这真的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却越来越不知该教什么、该怎么教了。
以前的课堂,先生讲授,学生笔记,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诵读、识记,从拼音开始,字、词、句、段、文,一样也不落下,虽枯燥单调了些,但学到的东西却是实实在在的。
而今的许多语文课堂,有的变得索然无味,变得让人讨厌,变得只剩下应试;有的空洞、贴标签似的升华;有的PPT和各种声光设备,让人眼花缭乱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黄老师理性的批判并质疑的追问:语文到底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针对“语文被严重异化”,黄老师提出“本色语文”这一概念。
旗帜鲜明的指出:语文就是语文,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不要让语文课成为政治课,成为历史课,成为品德课,成为故事课……语文课从内容与方法上,都要紧扣语文。
什么是本色语文?黄老师认为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一是“语文本原”――其基本定位是“语文课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根本目的”;二是”语文本真”――“教师按语文的规律去教,学生按照语文的规律去学”,即语文的本真在于语文规律的把握;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即语文本位在于本身价值与特点的坚守。
语文老师到底应该怎样教语文?黄老师在讲座中他列举了许多教学案例并进行剖析,他反对花里胡哨的课堂,反复强调评课要立足学生,立足教材,立足实际,立足师生教学的现实场景,不求新奇好看,以最朴素的形式实施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实实在在的给学生以启迪,教会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听、说、读、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洗尽铅华呈素姿返璞归真为语文——听贾志敏
老师公开课有感
2013-12-02 15:45语言文字报
公开课是教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重要平台。
然而,如今很多公开课正趋向于作秀,讲台成了舞台,学生成了配合老师表演的演员,这样的公开课令人痛心。
公开课应该怎么上?语文应该怎么教?本文作者听了贾志敏老师的一堂公开课后认为,贾志敏老师的课是真语文课,语文教师要向贾老师学习: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
请看——
王桂芹丁维升
贾志敏老师的语文课朴实无华,朴实到只用粉笔和黑板,无华到老师只用嘴讲课,贾志敏老师的课是真语文课。
贾老师给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讲阅读与写作。
课前他用工整的板书在黑板上写下当天要讲解的古文(没有加标点),内容如下:一人家贫卖画以度日一日作画一年无人问津问师师曰试倒之一年作画恐一日可售试之然。
38字的小文在贾老师的讲授下幻化成了短文、学生和老师的三重交响曲,真实、和谐、动听而引人回味。
贾老师先由古字说起,明句读、释意,然后让学生练标点并指导诵读。
学生一听要求诵读就开始集体拿腔拿调地诵。
贾老师立刻止住,说:“不要拿腔拿调,要按照正常人说话那样读。
”他又点了几个学生读,学生还是习惯性地拉着长音“家——贫——”,他说:“不是家——贫——,
就是家贫!”纠正后,让全班跟着他一起读“家贫”。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发出的不是假声,而是真声,是真人真实生活中的样子,真好!
在讲解短文时,贾老师紧扣文本内容,既不添枝加叶,也不虚张声势,真真切切说文,实实在在讲课。
比如讲“贫”字的理解,让学生用成语表达,一贫如洗、家徒四壁、贫困潦倒——学生用了一串,忽然一学生说,他家里穷极了,贾老师马上说,意思对,但不是成语。
又如“恐”字,学生分别答恐怕、可能、也许——有学生说恐惧,贾老师马上纠正,你再看看原文,这里是害怕吗?贾老师对文本的分析抓重点字、词,抓重点字、词在篇章中的理解和运用,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也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在指导学生练习时,贾老师调度有余、自然顺畅。
他先要求学生用十分钟时间将古文扩展成五百字的短文,然后让学生当堂朗读,有的念开头,有的念中间,有的念结尾。
学生一边读,贾老师一边指点。
贾老师的评价不仅真,而且实。
有学生说,他好不容易爬到山顶,贾老师说,你这是废话,思维不清楚,该写的不写;有学生说,他穷得像乞丐一样,贾老师马上止住,说别瞎夸张,这位画家是穷,但不是穷得像乞丐一样;有学生又说,他的家穷得布满了蜘蛛网,贾老师马上说,布满蜘蛛网不是穷,是脏,引得学生哄堂大笑,但却得到了真实的语言感受。
他表扬学生也同样真实。
有学生说,这位画家画了一天卖了一年也没有卖出去,而画了一年的那幅栩栩如生、人见人爱,贾老师特别表扬这个孩子“人见人爱”用得好。
贾老师就是在这样真实的批评与表扬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升与锻造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贾老师在课堂上体现出对学生真实真诚的爱。
在听一些公开课时,我们经常看到某些老师在上课前说“老师爱你们,老师喜欢你们,你们喜不喜欢老师啊”之类的问答,矫情做作又引人发笑。
贾老师上课没有这些废话,直接入题,伴以在学生中间走动,不时抚摸一下孩子的头、纠正孩子的坐姿。
当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他会走过去倾听,“嗯,不对,这里应该是……”“好,很好,这句特别妙……”学生每念一句,贾老师都及时指出其字句中的优点和不足,一字、一词、一句地指导。
在听学生回答时,他经常用手按男学生的肩膀,嗔怪着:“你刚才没听啊,你要听啊。
”遇到好句子,他不吝赞词,抬高声调地夸。
正是在这表扬与批评、宽与严之间渗透着他对学生真挚的爱。
笔者认为,赏识教育不是对学生一味说言不由衷的好话,真正的爱应该是严格加赏识,表扬与批评,而贾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这种严格教学和赏识关爱相结合的氛围。
贾老常常告诫年轻教师:老师上课,就是借教材的课文,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写话训练。
课堂上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泛语文”的活动以及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都或多或少地减损了语文学习的功能。
时下的一些教学观摩活动正趋向于商业化操作,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课堂变成舞台,执教者由于在意听课者的反应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
这样,恰恰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注。
教学不是表演,不能变味,更不能异化。
课堂上,要关注的始终是学生。
语文是一门学科,语文教学则是一门科学。
科学需要严谨和规范,需要按事物发展规律行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
贾志敏老师的课是真语文课,贾志敏老师是真语文教师,贾志敏老师是真教语文,贾志敏老师是真爱语文!愿“贾老师”越来越多!愿真语文课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