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危险化学反应分析

典型危险化学反应分析
典型危险化学反应分析

1 氧化

如氨氧化制硝酸、甲苯氧化制苯甲酸、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等。

(1)氧化的火灾危险性

①氧化反应需要加热,但反应过程又是放热反应,特别是催化气相反应,一般都是在250~600℃的高温下进行,这些反应热如不及时移去,将会使温度迅速升高甚至发生爆炸。

②有的氧化,如氨、乙烯和甲醇蒸气在空中的氧化,其物料配比接近于爆炸下限,倘若配比失调,温度控制不当,极易爆炸起火。

③被氧化的物质大部分是易燃易爆物质。如乙烯氧化制取环氧乙烷中,乙烯是易燃气体,爆炸极限为2.7%~34%,自燃点为450℃;甲苯氧化制取苯甲酸中,甲苯是易燃液体,其蒸气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为1.2%~7%;甲醇氧化制取甲醛中,甲醇是易燃液体,其蒸气与空气的爆炸极限是6%~36.5%。

④氧化剂具有很大的火灾危险性。如氯酸钾,高锰酸钾、铬酸酐等都属于氧化剂,如遇高温或受撞击、摩擦以及与有机物、酸类接触,皆能引起着火爆炸;有机过氧化物不仅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而且大部分是易燃物质,有的对温度特别敏感,遇高温则爆炸。

⑤氧化产品有些也具有火灾危险性。如环氧乙烷是可燃气体;硝酸虽是腐蚀性物品,但也是强氧化剂;含36.7%的甲醛水溶液是易燃液体,其蒸气的爆炸极限为7.7%~73%。另外,某些氧化过程中还可能生成危险性较大的过氧化物,如乙醛氧化生产醋酸的过程中有过醋酸生成,过醋酸是有机过氧化物,性质极度不稳定,受高温、摩擦或撞击便会分解或燃烧。

(2)氧化过程的防火措施

①氧化过程中如以空气或氧气作氧化剂时,反应物料的配比(可燃气体和空气的混合比例)应严格控制在爆炸范围之外。空气进入反应器之前,应经过气体净化装置,消除空气中的灰尘、水汽、油污以及可使催化剂活性降低或中毒的杂质,以保持催化剂的活性,减少着火和爆炸的危险。

②氧化反应接触器有卧式和立式两种,内部填装有催化剂。一般多采用立式,因为这种形式催化剂装卸方便,而且安全。在催化氧化过程中,对于放热反应,应控制适宜的温度、流量,防止超温、超压和混合气处于爆炸范围之内。

③为了防止接触器在万一发生爆炸或着火时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在反应器前和管道上应安装阻火器,以阻止火焰蔓延,防止回火,使着火不致影响其他系统。为了防止接触器发生爆炸,接触器应有泄压装置,并尽可能采用自动控制或调节以及报警联锁装置。

④使用硝酸、高锰酸钾等氧化剂时,要严格控制加料速度,防止多加、错加,固体氧化剂应粉碎后使用,最好呈溶液状态使用,反应中要不间断搅拌,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决不许超过被氧化物质的自燃点。

⑤使用氧化剂氧化无机物时,如使用氯酸钾氧化生成铁蓝颜料,应控制产品烘干温度不超过其着火点,在烘干之前应用清水洗涤产品,将氧化剂彻底除净,以防止未完全反应的氯酸钾引起已烘干的物料起火。有些有机化合物的氧化,特别是在高温下的氧化,在设备及管道内可能产生焦状物,应及时清除,以防自燃。

⑥氧化反应使用的原料及产品,应按有关危险品的管理规定,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如隔离存放、远离火源、避免高温和日晒、防止摩擦和撞击等。如是电介质的易燃液体或气体,应安装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

⑦在设备系统中宜设置氮气、水蒸气灭火装置,以便能及时扑灭火灾。

2 还原

如硝基苯在盐酸溶液中被铁粉还原成苯胺、邻硝基苯甲醚在碱性溶液中被锌粉还原成邻氨基苯甲醚、使用保险粉、硼氢化钾、氢化锂铝等还原剂进行还原等。

还原过程的危险性分析及防火要求:

(1)无论是利用初生态还原,还是用催化剂把氢气活化后还原,都有氢气存在(氢气的爆炸极限为4%—75%),特别是催化加氢还原,大都在加热、加压条件下进行,如果操作失误或因设备缺陷有氢气泄漏,极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如遇着火源即会爆炸。所以,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压力和流量;车间内的电气设备必须符合防爆要求。电线及电线接线盒不宜在车间顶部敷设安装;厂房通风要好,应采用轻质屋顶、设置天窗或风帽,以使氢气及时逸出;反应中产生的氢气可用排气管导出车间屋项,并高于屋脊2m以上,经过阻火器向外排放;加压反应的设备应配备安全阀,反应中产生压力的设备要装设爆破片;安装氢气检测和报警装置。

(2)还原反应中所使用的催化剂雷氏镍吸潮后在空气中有自燃危险,即使没有着火源存在,也能使氢气和空气的混合物引燃形成着火爆炸。因此,当用它们来活化氢气进行还原反应时,必须先用氮气置换反应器内的全部空气,并经过测定证实含氧量降到标准后,才可通人氢气;反应结束后应先用氮气把反应器内的氢气置换干净,才可打开孔盖出料,以免外界空气与反应器内的氢气相遇,在雷氏镍自燃的情况下发生着火爆炸,雷氏镍应当储存于酒精中,钯碳回收时应用酒精及清水充分洗涤,过滤抽真空时不得抽得太干,以免氧化着火。

(3)固体还原剂保险粉、硼氢化钾、氢化铝锂等都是遇湿易燃危险品,其中保险粉遇水发热,在潮湿空气中能分解析出硫,硫蒸气受热具有自燃的危险,且保险粉本身受热到190℃也有分解爆炸的危险;硼氢化钾(钠)在潮湿空气中能自燃,遇水或酸即分解放出大量氢气,同时产生高热,可使氢气着火而引起爆炸事故;氢化锂铝是遇湿危险的还原剂,务必要妥善保管,防止受潮。保险粉用于溶解使用时,要严格控制温度,可以在开动搅拌的情况下,将保险粉分批加入水中,待溶解后再与有机物接触反应;当使用硼氢化钠(钾)作还原剂时,在工艺过程中调解酸、碱度时要特别注意,防止加酸过快、过多;当使用氢化铝锂作还原剂时,要特别注意,必须在氮气保护下使用,平时浸没于煤油中储存。前面所述的还原剂,遇氧化剂会猛烈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热量,具有着火爆炸的危险,故不得与氧化剂混存。

(4)还原反应的中间体,特别是硝基化合物还原反应的中间体,亦有一定的火灾危险,例如,在邻硝基苯甲醚还原为邻氨基苯甲醚的过程中,产生氧化偶氮苯甲醚,该中间体受热到150℃能自燃。苯胺在生产中如果反应条件控制不好,可生成爆炸危险性很大的环己胺。所以在反应操作中一定要严格控制各种反应参数和反应条件。

(5)开展技术革新,研究采用危险性小、还原效率高的新型还原剂代替火灾危险性大的还原剂。例如采用硫化钠代替铁粉还原,可以避免氢气产生,同时还可消除铁泥堆积的问题。

3 硝化

硝化通常是指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硝基(—NO2),取代氢原子而生成硝基化合物的反应。如甲苯硝化生产梯恩梯(TNT)、苯硝化制取硝基苯、甘油硝化制取硝化甘油等。

硝化过程的火灾危险性主要是:

(1)硝化是一个放热反应,引入一个硝基要放热152.2~153 kJ/mol,所以硝化需要降温条件下进行。在硝化反应中,倘若稍有疏忽,如中途搅拌停止、冷却水供应不良、加料速度过快等,都会使温度猛增、混酸氧化能力加强,并有多硝基物生成,容易引起着火和爆炸事故。

(2)硝化剂具有氧化性,常用硝化剂浓硝酸、硝酸、浓硫酸、发烟硫酸、混合酸等都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吸水性和腐蚀性。它们与油脂、有机物,特别是不饱和的有机化合物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在制备硝化剂时,若温度过高或落入少量水,会促使硝酸的大量分解和蒸发,不仅会导致设备的强烈腐蚀,还可造成爆炸事故。

(3)被硝化的物质大多易燃,如苯、甲苯、甘油(丙三醇)、脱酯棉等,不仅易燃,有的还兼有毒性,如使用或储存管理不当,很易造成火灾。

(4)硝化产品大都有着火爆炸的危险性,特别是多硝基化合物和硝酸酯,受热、摩擦、撞击或接触着火源,极易发生爆炸或着火。

4 电解

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时,在两个极上所引起的化学变化称为电解。电解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作用。许多有色金属(钠、钾、镁、铅等)和稀有金属(锆、铪等)冶炼,金属铜、锌、铝等的精炼;许多基本化学工业产品(氢、氧、氯、烧碱、氯酸钾、过氧化氢等)的制备,以及电镀、电抛光、阳极氧化等,都是通过电解来实现的。

如食盐水电解生产氢氧化钠、氢气、氯气,电解水制氢等。食盐水电解过程中的危险性分析与防火要点:

(1)盐水应保证质量盐水中如含有铁杂质,能够产生第二阴极而放出氢气;盐水中带入铵盐,在适宜的条件下(pH<4.5时),铵盐和氯作用可生成氯化铵,氯作用于浓氯化铵溶液还可生成黄色油状的三氯化氮。

3C12+NH4Cl——4HCl+NCl3

三氯化氮是一种爆炸性物质,与许多有机物接触或加热至90℃以上以及被撞击,即发生剧烈地分解爆炸。爆炸分解式如下:

2NCl3——N2+3C12

因此盐水配制必须严格控制质量,尤其是铁、钙、镁和无机铵盐的含量。一般要求Mg2+<2mg/L,Ca2+<6mg/L,SO42-<5mg/L。应尽可能采取盐水纯度自动分析装置,这样可以观察盐水成分的变化,随时调节碳酸钠、苛性钠、氯化钡或丙烯酸胺的用量。

(2)盐水添加高度应适当在操作中向电解糟的阳极室内添加盐水,如盐水液面过低,氢气有可能通过阴极网渗入到阳极室内与氯气混合;若电解槽盐水装得过满,在压力下盐水会上涨,因此,盐水添加不可过少或过多,应保持一定的

安全高度。采用盐水供料器应间断供给盐水,以避免电流的损失,防止盐水导管被电流腐蚀(目前多采用胶管)。

(3)防止氢气与氯气混合氢气是极易燃烧的气体,氯气是氧化性很强的有毒气体,一旦两种气体混合极易发生爆炸,当氯气中含氢量达到5%以上,则随时可能在光照或受热情况下发生爆炸。造成氢气和氯气混合的原因主要是:阳极室内盐水液面过低;电解槽氢气出口堵塞,引起阴极室压力升高;电解槽的隔膜吸附质量差;石棉绒质量不好,在安装电解槽时碰坏隔膜,造成隔膜局部脱落或者送电前注入的盐水量过大将隔膜冲坏,以及阴极室中的压力等于或超过阳极室的压力时,就可能使氢气进入阳极室等,这些都可能引起氯气中含氢量增高。此时应对电解槽进行全面检查,将单槽氯含氢浓度控制在2%以下,总管氯含氢浓度控制在0.4%以下。

(4)严格电解设备的安装要求由于在电解过程中氢气存在,故有着火爆炸的危险,所以电解槽应安装在自然通风良好的单层建筑物内,厂房应有足够的防爆泄压面积。

(5)掌握正确的应急处理方法在生产中当遇突然停电或其他原因突然停车时,高压阀不能立即关闭,以免电解槽中氯气倒流而发生爆炸。应在电解槽后安装放空管,以及时减压,并在高压阀门上安装单向阀,以有效地防止跑氯,避免污染环境和带来火灾危险。

5 聚合

将若干个分子结合为一个较大的组成相同而分子量较高的化合物的反应过程为聚合。

如氯乙烯聚合生产聚氯乙烯塑料、丁二烯聚合生产顺丁橡胶和丁苯橡胶等。

聚合按照反应类型可分为加成聚合和缩合聚合两大类;按照聚合方式又可分为本体聚合、悬浮聚合、溶液聚合和乳液聚合、缩合聚合五种。

(1)本体聚合

本体聚合是在没有其他介质的情况下(如乙烯的高压聚合、甲醛的聚合等),用浸在冷却剂中的管式聚合釜(或在聚合釜中设盘管、列管冷却)进行的一种聚合方法。这种聚合方法往往由于聚合热不易传导散出而导致危险。例如在高压聚乙烯生产中,每聚合1公斤乙烯会放出3.8MJ的热量,倘若这些热量未能及时移去,则每聚合1%的乙烯,即可使釜内温度升高12~13℃,待升高到一定温度时,就会使乙烯分解,强烈放热,有发生暴聚的危险。一旦发生暴聚,则设备堵塞,压力骤增,极易发生爆炸。

(2)溶液聚合

溶液聚合是选择一种溶剂,使单体溶成均相体系,加入催化剂或引发剂后,生成聚合物的一种聚合方法。这种聚合方法在聚合和分离过程中,易燃溶剂容易挥发和产生静电火花。

(3)悬浮聚合

悬浮聚合是用水作分散介质的聚合方法。它是利用有机分散剂或无机分散剂,把不溶于水的液态单体,连同溶在单体中的引发剂经过强烈搅拌,打碎成小珠状,分散在水中成为悬浮液,在极细的单位小珠液滴(直径为0.1um)中进行聚合,因此又叫珠状聚合。这种聚合方法在整个聚合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控制工艺条件,致使设备运转不正常,则易出现溢料,如若溢料,则水分蒸发后未聚合的单体和引发剂遇火源极易引发着火或爆炸事故。

(4)乳液聚合

乳液聚合是在机械强烈搅拌或超声波振动下,利用乳化剂使液态单体分散在水中(珠滴直径0.001~0.01um),引发剂则溶在水里而进行聚合的一种方法。这种聚合方法常用无机过氧化物(如过氧化氢)作引发剂,如若过氧化物在介质(水)中配比不当,温度太高,反应速度过快,会发生冲料,同时在聚合过程中还会产生可燃气体。

(5)缩合聚合

缩合聚合也称缩聚反应,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功能团的单体相互缩合,并析出小分子副产物而形成聚合物的聚合反应。缩合聚合是吸热反应,但由于温度过高,也会导致系统的压力增加,甚至引起爆裂,泄漏出易燃易爆的单体。

6 催化

催化反应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所进行的化学反应。例如氮和氢合成氨,由二氧化硫和氧合成三氧化硫,由乙烷和氧合成环氧乙烷等都是属于催化反应。

催化的火灾危险性:

(1)反应操作在催化过程中若催化剂选择的不正确或加入不适量,易形成局部反应激烈;另外,由于催化大多需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若散热不良、温度控制不好等,很容易发生超温爆炸或着火事故。

(2)催化产物在催化过程中有的产生氯化氢,氯化氢有腐蚀和中毒危险;有的产生硫化氢,则中毒危险更大,且硫化氢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较宽(4.3%~45.5%),生产过程中还有爆炸危险;有的催化过程产生氢气,着火爆炸的危险更大,尤其在高压下,氢的腐蚀作用可使金属高压容器脆化,从而造成破坏性事故。

(3)原料气原料气中某种能与催化剂发生反应的杂质含量增加,可能成为爆炸危险物,这是非常危险的。例如,在乙烯催化氧化合成乙醛的反应中,由于催化剂体系中常含有大量的亚铜盐,若原料气中含乙炔过高,则乙炔就会与亚铜盐反应生成乙炔铜。乙炔铜为红色沉淀,是一种极敏感的爆炸物,自燃点在260~270℃之间,干燥状态下极易爆炸,在空气作用下易氧化成暗黑色,并易于起火。

7 裂化

裂化有时又称裂解,是指有机化合物在高温下分子发生分解的反应过程。裂化可分为热裂化、催化裂化、加氢裂化三种类型。

(1)热裂化

热裂化在高温高压下进行,装置内的油品温度一般超过其自燃点,若漏出油品会立即起火;热裂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裂化气,且有大量气体分馏设备,若漏出气体,会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遇加热炉等明火,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在炼油厂各装置中,热裂化装置发生的火灾次数是较多的。

(2)催化裂化

催化裂化一般在较高温度(460~520℃)和0.1~0.2MPa压力下进行,火灾危险性较大。若操作不当,再生器内的空气和火焰进入反应器中会引起恶性爆炸。U形管上的小设备和小阀门较多,易漏油着火。在催化裂化过程中还会产生易燃的裂化气,以及在烧焦活化催化剂不正常时,还可能出现可燃的一氧化碳气体。

(3)加氢裂化

由于加氢裂化使用大量氢气,而且反应温度和压力都较高,在高压下钢与氢气接触,钢材内的碳分子易被氢气所夺取,使碳钢硬度增大而降低强度,产生氢脆,如设备或管道检查或更换不及时,就会在高压(10~15MPa)下发生设备爆炸。另外,加氢是强烈的放热反应,反应器必须通冷氢以控制温度。因此,要加强对设备的检查,定期更换管道、设备,防止氢脆造成事故;加热炉要平稳操作,防止设备局部过热,防止加热炉的炉管烧穿或者高温管线、反应器漏气而引起着火。

8 氯化

以氯原子取代有机化合物中氢原子的过程称为氯化。如由甲烷制甲烷氯化物、苯氯化制氯苯等。常用的氯化剂有:液态或气态氯、气态氯化氢和各种浓度的盐酸、磷酸氯(三氯氧化磷)、三氯化磷(用来制造有机酸的酰氯)、硫酰氯(二氯硫酰)、次氯酸酯等。

氯化过程危险性分析与防火要点:

(1)氯化反应的火灾危险性主要决定于被氯化物质的性质及反应过程的条件。反应过程中所用的原料大多是有机易燃物和强氧化剂,如甲烷、乙烷、苯、酒精、天然气、甲苯、液氯等。如生产1t甲烷氯化物需要2006m3甲烷、6960kg液氯,生产过程中同样具有着火爆炸危险。所以,应严格控制各种着火源,电气设备应符合防火防爆要求。

(2)氯化反应中最常用的氯化剂是液态或气态的氯。氯气本身毒性较大,氧化性极强,储存压力较高,一旦泄漏是很危险的。所以贮罐中的液氯在进入氯化器使用之前,必须先进入蒸发器使其气化。在一般情况下不准把储存氯气的气瓶或槽车当贮罐使用,因为这样有可能使被氯化的有机物质倒流进气瓶或槽车引起爆炸。对于一般氯化器应装设氯气缓冲罐,防止氯气断流或压力减小时形成倒流。

(3)氯化反应是一个放热过程,尤其在较高温度下进行氯化,反应更为剧烈。例如在环氧氯丙烷生产中,丙烯需预热至3000℃左右进行氯化,反应温度可升至500℃,在这样高的温度下,如果物料泄漏就会造成着火或引起爆炸。因此,一般氯化反应设备必须有良好的冷却系统,并严格控制氯气的流量,以免因流量过快,温度剧升而引起事故。

(4)由于氯化反应几乎都有氯化氢气体生成,因此所用的设备必须防腐蚀,设备应保证严密不漏。因为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中,通过增设吸收和冷却装置就可以除去尾气中绝大部分氯化氢。

9 重氮化

重氮化是使芳伯胺变为重氮盐的反应。通常是把含芳胺的有机化合物在酸性介质中与亚硝酸钠作用,使其中的胺基(-NH2)转变为重氮基(-N=N-)的化学反应。如二硝基重氮酚的制取等。

重氮化的火灾危险性分析:

(1)重氮化反应的主要火灾危险性在于所产生的重氮盐,如重氮盐酸盐(C6H5N2Cl)、重氮硫酸盐(C6H5N2H504),特别是含有硝基的重氮盐,如重氮二硝基苯酚[(NO2)2N2C6H2OH]等,它们在温度稍高或光的作用下,即易分解,有的甚至在室温时亦能分解。一般每升高10℃,分解速度加快两倍。在干燥状态下,有些重氮盐不稳定,活力大,受热或摩擦、撞击能分解爆炸。含重氮盐的溶液若洒落在地上、蒸汽管道上,干燥后亦能引起着火或爆炸。在酸性介质中,有些金属如铁、铜、锌等能促使重氮化合物激烈地分解,甚至引起爆炸。

(2)作为重氮剂的芳胺化合物都是可燃有机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也有着火和爆炸的危险。

(3)重氮化生产过程所使用的亚硝酸钠是无机氧化剂,于175℃时分解能与有机物反应发生着火或爆炸。亚硝酸钠并非氧化剂,所以当遇到比其氧化性强的氧化剂时,又具有还原性,故遇到氯酸钾、高锰酸钾、硝酸铵等强氧化剂时,有发生着火或爆炸的可能。

(4)在重氮化的生产过程中,若反应温度过高、亚硝酸钠的投料过快或过量,均会增加亚硝酸的浓度,加速物料的分解,产生大量的氧化氮气体,有引起着火爆炸的危险。

10 烷基化

烷基化(亦称烃化),是在有机化合物中的氮、氧、碳等原子上引入烷基R—的化学反应。引入的烷基有甲基(-CH3)、乙基(-C2H5)、丙基(-C3H7)、丁基(-C4H9)等。

烷基化常用烯烃、卤化烃、醇等能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氧、氮等原子上引入烷基的物质作烷基化剂。如苯胺和甲醇作用制取二甲基苯胺。

烷基化的火灾危险性:

(1)被烷基化的物质大都具有着火爆炸危险。如苯是甲类液体,闪点-11℃,爆炸极限1.5%~9.5%;苯胺是丙类液体,闪点71℃,爆炸极限1.3%~4.2%。

(2)烷基化剂一般比被烷基化物质的火灾危险性要大。如丙烯是易燃气体,爆炸极限2%~11%;甲醇是甲类液体,闪点7℃,爆炸极限6%~36.5%;十二烯是乙类液体,闪点35℃,自燃点220℃。

(3)烷基化过程所用的催化剂反应活性强。如三氯化铝是忌湿物品,有强烈的腐蚀性,遇水或水蒸汽分解放热,放出氯化氢气体,有时能引起爆炸,若接触可燃物,则易着火;三氯化磷是腐蚀性忌湿液体,遇水或乙醇剧烈分解,放出大量的热和氯化氢气体,有极强的腐蚀性和刺激性,有毒,遇水及酸(主要是硝酸、醋酸)发热、冒烟,有发生起火爆炸的危险。

(4)烷基化反应都是在加热条件下进行,如果原料、催化剂、烷基化剂等加料次序颠倒、速度过快或者搅拌中断停止,就会发生剧烈反应,引起跑料,造成着火或爆炸事故。

(5)烷基化的产品亦有一定的火灾危险。如异丙苯是乙类液体,闪点35.5℃,自燃点434℃,爆炸极限0.68%~4.2%;二甲基苯胺是丙类液体,闪点61℃,自燃点371℃;烷基苯是丙类液体,闪点127℃。

11 磺化

磺化是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磺(酸)基(-SO3H)的反应。常用的磺化剂有发烟硫酸、亚硫酸钠、亚硫酸钾、三氧化硫等。如用硝基苯与发烟硫酸生产间氨基苯磺酸钠,卤代烷与亚硫酸钠在高温加压条件下生成磺酸盐等均属磺化反应。

磺化过程危险性分析:

(1)三氧化硫是氧化剂,遇比硝基苯易燃的物质时会很快引起着火;另外,三氧化硫的腐蚀性很弱,但遇水则生成硫酸,同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使反应温度升高,不仅会造成沸溢或使磺化反应导致燃烧反应而起火或爆炸,还会因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增加了对设备的腐蚀破坏。

(2)由于生产所用原料苯、硝基苯、氯苯等都是可燃物,而磺化剂浓硫酸、发烟硫酸(三氧化硫)、氯磺酸都是氧化性物质,且有的是强氧化剂,所以二者相互作用的条件下进行磺化反应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已经具备了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放热反应的燃烧条件。这种磺化反应若投料顺序颠倒、投料速度过快、搅拌不良、冷却效果不佳等,都有可能造成反应温度升高,使磺化反应变为燃烧反应,引起着火或爆炸事故。

(3)磺化反应是放热反应,若在反应过程中得不到有效地冷却和良好的搅拌,都有可能引起反应温度超高,以至发生燃烧反应,造成爆炸或起火事故。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公开课)复习过程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儋州市第二中学陈曦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绪言中介绍的碰撞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学生对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进一步理解又为后续化学平衡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本节课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学学习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和外因,通过实验探究浓度对化学 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2)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理论来解释浓度、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在利用碰撞理论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解释的过程中提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从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 浓度、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 运用碰撞理论解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板块1——创设情境,引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引入】以下图片展示的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些反应,大家比较一下它们的快慢程度。 【ppt演示】烟花燃放、爆炸、铁生锈、溶洞的形成图片 【分析】爆炸和烟花燃放的反应速率非常快,都是瞬间完成的;铁生锈的反应速率相对慢一些,需要数年才能完成;溶洞的形成反应速率最慢,需 要上万年或者几百万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由此可知,不同的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是有差别的,即其反应速率是不同的。

常见化学反应的类型练习

常见化学反应的类型练习 1、下列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氢气还原氧化铜 B. CO和赤铁矿反应冶炼生铁 C.制取水煤气 D. 我国古代湿法冶铜 2、某一反应的产物中有单质和化合物,则该反应() A.一定是复分解反应B。不可能是分解反应 C.一定是置换反应D。不可能是化合反应 3、某反应的产物是盐和水,则该反应() A.一定是中和反应B.一定是置换反应 C.不可能是复分解反应D.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4.下列关于单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单质不能用分解反应制取B.单质可以用化合反应制取 C.单质不参加复分解反应D.单质只能用置换反应制取 5.下列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但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B.氧化铜加入到盐酸中 C.酒精在空气中燃烧D.高温煅烧石灰石 6.过氧化氢(H2O2)在MnO2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若把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二氧化锰、 氧化钠、氯化镁混合后,发生的反应均不属于下列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7.下列反应中,能表明CO2具有氧化性的是() A.CO2+Ca(OH)2=CaCO3↓+H2O B.C+CO22CO C.CO2+H2O=H2CO3 D.CaCO3+2HCl=CaCl2+CO2↑+H2O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B.物质和氧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 C.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混合物 9. 4+2Mg==Ti+2MgCl2该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10.“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的是() A。复分解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化合反应 11..气体X是一种纯净物,将X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由此可知气体X具有(选项可填“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若上述变化属于置换反应,则气体X是。 12.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氢氧化钾作漂洗剂。前人将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灼烧后的固体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在水中相互作用,即可得氢氧化钾。 (1)上述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共有种。 (2)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题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一、单选题 1.下列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但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 碳氧气二氧化碳 B. 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 C. 碳酸水二氧化碳 D. 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 【答案】B 【解析】【分析】 根据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分析;根据分解反应是指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分析;根据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反应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A.反应物为两种,生成物为一种,符合化合反应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反应物为两种,生成物为两种,既不符合化合反应特征,也不符合分解反应特征,但是反应物为酒精和氧气反应即有氧气参与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B符合题意; C.反应物为一种,生成物为两种,符合分解反应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反应物为两种,生成物为两种,既不符合化合反应特征,也不符合分解反应特征,但是反应物也没有氧气参与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关于、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都含有氧分子 B. 可用于灭火 C. 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将转化成 D. 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答案】B

【解析】解:A、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错误. B、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故正确; C、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将转化成,而不是将转化成,故错误; D、氧气不易溶于水,而不是易溶于水,故错误. 故选B. A、根据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特点分析判断; C、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判断; D、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的特点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微观构成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列反应基本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 ) A. 置换反应 B. 化合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类型判定方面的知识,解答是要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然后再根据各种反应类型的概念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A.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元素含氧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燃烧一定发光发 热缓慢氧化一定引起自燃.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案)

6.1 化学反应为什么有快有慢 第2课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一、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在高一第二学期第六章《揭示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之谜》的第一节——化学反应为什么有快有慢(第二课时)。其知识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与进程的入门性知识。由于本课题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经验在学科内的延伸,定性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知识要点。因而,从学生认知和知识构建的角度来说,这个课题的内容不容易引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和认知冲突。所以本课时的设计尝试着想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一步一步地自主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近距离地做一次科学探究方法上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反应的快慢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2)能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探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固体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3)初步知道怎样控制化学反应速率。 2.过程与方法 (1)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定性观察、对比试验、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 (2)通过分组实验,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3)亲历探究实验的实施过程,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增强实验现象观察和描述的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能得出正确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科学探究的素养。 (2)关注社会生产生活中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实例,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养成尊重事实、按化学规律办事的求实态度,树立严谨的科学实验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控制变量法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探究; 2、实验方案设计(如何体现控制变量法)。

(完整版)化学反应中两类典型的优先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中两类典型的优先反应原理 一. 优先置换原理 1. 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含有多种金属离子,则加入一种金属时,优先置换出金属活 动性弱的金属的离子。 〖例1〗、在盛有AgN03和Cu(NO3)2混合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试管底部有少量固体存在。过滤,向滤液中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滤渣是( ) A. Cu B. Ag C. Zn 和Ag D. Zn 和Cu 解析:由于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Cu> Ag,因而加入的锌粉优先与AgN03 反应,只有AgN0 3完全反应后,锌粉才能与Cu(NO3)2反应,否则不反应。“向滤液中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的AgN0 3尚未反应完,故Cu(NO3)2 不可能反应,证明锌量不足,所以滤渣的成分应选B。 〖例2〗、向含AgN03、Cu(NO3)2、Zn(N03)2的混合液中,加入一些铁粉,待反应完成后过滤,下列情况是可能存在的是( ) A. 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Ag+、Cu2+、Zn2+、Fe?+ B. 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Ag+、Zn2+、Fe2+ C. 滤纸上有Ag、Fe,滤液中有Zn2+、Fe2+ D. 滤纸上有Ag、Zn、Fe,滤液中有Zn2+、Fe2+ 解析:铁粉加入混合液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有:Fe+ 2AgNO3= Fe(NO3)2+ 2Ag①;Fe+ 2Cu(NO3)2= Fe(NO3)2+ Cu②,根据溶液中的优先置换原理,反应①优先于反应②进行。因此,A选项中,滤液中有Ag+证明反应①未完成,自然反应②还未进行,正确;B选项中,滤纸上已经有Cu,说明反应②已经发生或已经完全发生,则反应①应完全反应,滤液中不可能有Ag+,不正确;C选项中,滤纸上有Fe,说明反应①②都已完全,但滤纸上没有Cu,不正确;D选项中,滤纸上由Zn,不正确。 2. 若某一溶液中只含有一种金属离子,则加入多种金属单质时,活动性强的金属优先发生置换。 〖例3〗、在盛有AgN0 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充分反应,试管底部有少量固体存在。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则滤渣含有的物质是( ) A. Cu 和Ag B. Ag C. Zn 和Ag D. Zn、Cu 和Ag 解析:由于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Cu> Ag,因而加入的锌粉优先与AgN03 反应,只有锌粉完全反应后,铜粉才能与AgN03反应,否则不反应。“向滤渣中加稀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锌粉尚未反应完,故铜粉不可能反应,所以滤渣的成分应选D。 小结:某金属能同时与多种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或者多种金属能同时与一种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一般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置相隔越远的越优先发生置换反应。 二. 优先中和原理 如果在溶液中能同时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和其他复分解反应时,一般是酸碱中和反应优先于其他复分解反应而进行。

2011年全国各地市中考最新化学模拟试题分类汇编认识几种化学反应2

2011年全国各地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分类汇编认识几种化 学反应 2 (安徽巢湖市)5.右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 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A、分子由原子构成 (O农小ft总f* ?丧爪力附廉屮) B、分子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C、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为原子 D、该化学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重庆重庆一中)7.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 应。它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符合中和 反应原理的是( ) A ?工业上用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混合制烧碱 B ?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C .蚊虫叮咬分泌的蚁酸可涂抹氨水消除 D .用稀盐酸洗净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 (重庆南开中学)12.在A + B = C + D的反应中,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 ) A .若C和D为盐和水,则该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此反应可能是复分解反应 C . 10 gA和15 g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D的总质量为 25 g D .若A、C为单质,B、D为化合物,该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四川内江市)3、将光亮洁净的铁丝浸入硫酸铜和硫酸锌的混合溶 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 铁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物质,这层物质是

( ) A. Zn B. Cu C. Zn 和Cu D. Fe 和Zn 11、在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镁,下列图像中正确的是(四川内江市) ( )

A. (上海市模拟)32、下列金属活动性最弱的是 (上海市模拟)34、在化学反应:2Mg + CO2点燃2MgO + C 中作还原剂的物质是 A、C B、Mg C MgO D、CO (上海市模拟)41、下图是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A、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图中生成的单质的化学式为N2 C、该反应使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D、反应中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山东泰安市)5 .若金属锰(Mn)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铝和锌之间,则下列反应不正确的是 A . Mn + H2SO4 = MnSO 4 + H2 f B . Mg + MnSO4 = MgSO4 + Mn C. Fe + MnSO4 = FeSO4 + Mn D . Mn + CuSO4 = MnSO 4 + Cu (辽宁锦州市)7?下列有关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铁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来制作炊具 B. 在一定条件下,金属都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C. 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D. 铝具有良好抗腐蚀性能,是因为铝表面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辽宁锦州市)12.有X、Y、Z三种金属,把Y投入X(NO3)2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溶液质量增大;把X投入Z(NO3)2溶液中,得到X(NO3)2,溶液质量减小.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C. A、Cu B、Zn C Mg D、Ag

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通过对一些典型事故进行分析深化对事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有效地预防事故与控制事故发生。 案例一x分厂高空坠落事故 一、事故概述 201x年x月x日15时30分,x分厂安排直氰工段一班人员加班协助直氰维修班架设氰化钠大库到直氰氰化钠小库之间的氰化钠输送管道。一班班长寇某某在班后会上布置了协助直氰维修班架设管道任务,并指定氰化岗位操作工王某某去氰化钠大库至直氰化钠小库之间的空中桥架上协助吊装氰化钠输送管道。16时左右,王某某冒险翻越制酸二段酸浸备用槽顶部护栏,在未挂好安全带情况下直接上到空中桥架北端作业,导致本人从桥架上坠落至地面(桥架距离地面高度4米)。后送市中医院救治,经医院诊断,王某某腰椎受伤。 二、事故发生的原因与性质 (一)、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王某某违章作业冒险翻越制酸二段酸浸备用槽顶部护栏且未挂好安全带时直接上到空中桥架作业,就是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二)、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1、运转一班班长寇某某在高空作业前没有按照制度办理高空作业票证,没有制订相应安全防范预案; 2、分厂安全员屈某某对本单位高空作业票证监督不到位; 3、分厂未落实票证管理制度对高空作业疏于管理。

(三)、事故的性质 这就是一起因违章操作引发的高空坠落事故。 三、事故防范与整改措施 (1)x分厂立即组织学习安环科下发的201x年第xx号通知内容,并将组织学习情况于x月x日前上报安环科; (2)x分厂立即组织召开安全专题会议,本着安全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通报事故案例提出防范措施,并将会议情况于x月x日前上报安环科。 (3)各生产单位要查遗补漏居安思危,利用班前班后会学习安环科下发的201x年第xx号通知内容,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做好安全作业票证的办理、审核、建档工作。 (4)分厂应加强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与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 单项选择题 1、该起事故的性质就是(C) A、意外事故 B、刑事案件 C、违章操作 D、非责任事故

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学习

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学习 事故案例一: 高处坠落事故 1.xx车间电工xx伟,40岁,在技改施工现场爬上角钢支撑架安装电灯泡,装完下架时将支架踩落掉下地面,造成腰椎1#骨折,左跟尾骨折。 根据事故现场的调查和分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xx 伟作业时没搭设好梯子,也没有系挂安全带,没有落实任何防范措施,属于违章操作; 事故的次要原因是角钢支撑架本身就焊接不牢(虚焊)。 2.土建队工人xx林,在工作时抄近路从xx车间回收费料石棉瓦屋面上通过,不慎踩烂石棉瓦从房顶上摔下,造成双手腕骨折,左膀滑裂。 事故发生的原因是xx林安全意识太差,为了贪图方便,严重违章,负事故全部责任。生产部安装队焊工xx勤,33岁,在综合分厂白肥厂房上安装氟洗涤塔时,踩烂石棉瓦后连带折断的锈蚀屋架,坠落地面,臀部着地,造成髋部左耻骨、坐骨骨折。 根据事故现场的调查和分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xx勤作业时没搭设梯子,没有系挂安全带,更没有落实任何防范措施即上房顶作业,属于违章作业,承担事故直接责任。 事故案例二: 触电事故 一、事故经过

xx船舶工程部,指派电焊工xx华(男,27岁)配合铜工李××到船上分油机间进行管子移位工作。xx华将焊接电缆拉到分油机间,在将焊钳端的接头拧入焊接电缆螺纹接口时,发现拧入不到一个螺距便卡住,任凭怎么使劲也拧不进去,他用焊钳在分油机甲板试了试,发现有电,并不影响焊接,再加上改样工作比较急,因而也没再去想螺纹接头不牢的事了。李XX负责拆装管子并重新给马脚定位,而xx华则负责焊新马脚。靠门口的几个马脚焊好后,两人已经大汗淋漓,身上的工作服也已湿透。xx华准备将焊接电缆拖到靠舷侧的位置,以便继续焊余下的马脚。此时,铜工李××到机舱借葫芦。在xx华往里拉电焊电缆时,焊钳与焊接电缆的接头突然脱落,带电一端掉在分油器上的紫铜管上。与此同时,xx华人因失去平衡扑倒在已带电的铜管上,胸口汗湿的衣服触及带电紫铜管造成触电。当铜工李××返回分油机间发现xx华触电后,急忙进行抢救,但终因脑缺氧时间过长,xx华于两个星期后在医院死亡。 二、主要原因 1.拖拉电焊电缆时,焊钳电缆与焊接电缆接口脱落,致使带电端接触到紫铜管,同时xx华失去平衡扑倒在带电的紫铜管系上,是本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全国各地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分类汇编认识几种化学反应2

(安徽巢湖市)5.右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 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 A 、分子由原子构成 B 、分子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C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为原子 D 、该化学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重庆重庆一中)7.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它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符合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 A .工业上用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混合制烧碱 B .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C .蚊虫叮咬分泌的蚁酸可涂抹氨水消除 D .用稀盐酸洗净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 (重庆南开中学)12.在A + B = C + D 的反应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若C 和D 为盐和水,则该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 .此反应可能是复分解反应 C .10 gA 和15 gB 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 、 D 的总质量为25 g D .若A 、C 为单质,B 、D 为化合物,该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四川内江市)3、将光亮洁净的铁丝浸入硫酸铜和硫酸锌的混合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铁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物质,这层物质是 ( ) A .Zn B . Cu C .Zn 和 Cu D .Fe 和Zn (四川内江市)11、在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镁,下列图像中正确的是 ( ) A . B . C . D pH 7 溶 液 的 质 量 /g 产生H 2 的质量 H 2SO 4 溶质 质量 分数

(上海市模拟)32、下列金属活动性最弱的是 A、Cu B、Zn C、Mg D、Ag (上海市模拟)34、在化学反应:2Mg + CO2 点燃2MgO + C 中作还原剂的物质是 A、C B、Mg C、MgO D、CO2 (上海市模拟)41、下图是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A、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图中生成的单质的化学式为N2 C、该反应使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D、反应中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山东泰安市)5.若金属锰(Mn)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铝和锌之间,则下列反应不正确的是 A.Mn + H2SO4 = MnSO4 + H2↑B.Mg + MnSO4 = MgSO4 + Mn C.Fe + MnSO4 = FeSO4 + Mn D.Mn + CuSO4 = MnSO4 + Cu (辽宁锦州市)7.下列有关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铁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来制作炊具 B.在一定条件下,金属都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C.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D.铝具有良好抗腐蚀性能,是因为铝表面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辽宁锦州市)12.有X、Y、Z三种金属,把Y投入X(NO3)2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溶液质量增大;把X投入Z(NO3)2溶液中,得到X(NO3)2,溶液质量减小.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能是Z>Y>X B.金属活动性顺序是:Y>X>Z C.X、Y、Z可能依次是: Al、Fe、Cu

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v= ,单位:。 注意: (1)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用不同物质所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数值上可能是的(填“相等”或“不等”),但各反应速率所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所以计算化学反应速率时,要注明具体物质; (2)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用不同物质所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其比值等于之比;(3)固体、纯液体在反应中可视为浓度,一般不用固体或纯液体来表示反应速率; 3.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计算,常用“三段式”方法。 4.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如Na、Mg、Al与水反应的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a>Mg>Al。 5.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可从分子碰撞理论解释(充分接触和有效碰撞): (1)浓度:其它条件相同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减少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降低。 注意:纯固体、纯液体的浓度看作常数,故其反应速率与其用量无关。 (2)温度:其它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降低。一般,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2—4倍。 (3)压强:其它条件相同时,增大气体反应物的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减小气体反应物的压强,化学反应速率降低。 注意:①压强只影响气体反应的速率;②恒温、恒容充入“惰性气体”化学反应速率不变;恒温、恒压充入“惰性气体”,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4)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其它条件相同时,固体反应物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5)催化剂:其它条件相同时,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大部分加快反应速率。 (6)其他外因:光波、电磁波、放射线、超声波和溶剂等。 6.硫代硫酸钠溶液和盐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2S2O3 + 2HCl →2NaCl + S↓+SO2↑+H2O, Na2S2O3,还原剂是Na2S2O3,氧化产物是SO2,还原产物是S。 例1.(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计算与大小的比较) 1.对于反应A2(g)+3B2(g)2AB3(g)来说,下列反应速率中表示该反应进行得最快的是(A) A.v(A2)=0.6 mol/(L·s) B.v(B2)=2.7 mol/(L·min) C.v(AB3)=12 mol/(L·min) D.v(A2)=6 mol/(L·min) 例2.(“三段式”法计算反应速率、转化率等) 2.将2 mol X和2 mol Y充入2 L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3Y(g)2Z(g)+a Q(g),2 min 后达到平衡时生成0.8 mol Z,测得Q的浓度为0.4 mol·L-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A.a的值为2 B.平衡时X的浓度为0.2 mol·L-1 C.Y的转化率为60% D.反应速率v(Y)=0.3 mol·(L·min)-1 1

几种典型化学反应装置

几种典型化学反应装置 化学反应装置可按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分为下列几类: 1.固-固加热反应的装置 用固态物质加热制得气态产物,一般选用硬质大试管,配上带有导气管的橡皮塞。操作步骤如下: (1)从便于收集气体和加热的情况出发调节好铁夹的高低,然后确定酒精灯位置。 (2)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3)将加好反应物的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4)塞好导气管,调整试管的位置,使试管底部略高于口部。 (5)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反应物所在的部位加热,先加热前面的反应物,然后往试管底部移动。 (6)如果气体是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完毕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停止加热。此装置可用于制取氧气、氨气、甲烷等。 2.固-液不加热反应的装置 制取氢气、硫化氢气、二氧化碳气等。如需要气体的量大,而且要使气流和速度易于控制,可用启普发生器。如果所需气体量较少,为了安装方便可用简易装置。如用带导管的大试管或平底烧瓶加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配套组成,如果使用长颈漏斗的,必须注意把漏斗管的下端插入液面以下,封闭液面。

3.固-液加热反应的装置 固-液加热反应制取气体常用图5-11的装置,安装步骤如下: (1)将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上,根据酒精灯的位置,在它的上方固定好铁圈并放上石棉网。 (2)将装有固体反应物的圆底烧瓶(或蒸馏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 (3)将安装好分液漏斗(或长颈漏斗)和导气管的橡皮塞塞在蒸馏烧瓶上。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经分液漏斗往烧瓶里加液体反应物,连接好集气装置后再行加热。 (5)实验完毕应先从水槽中取出导气管,然后停止加热。这一类装置可用以制取氯气、氯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

2021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认识几种化学反应专题测试卷

2021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认识几种化学反应专题测试卷 一、单选题 1.已知下列四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 .氧化汞???→加热汞+氧气 B .石灰石+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C .酒精+氧气????→点燃水+二氧化碳 D .木炭+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2.化学方程式不能提供的信息是( ) A .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反应 B .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C .哪些物质参加反应 D .化学反应的速率 3.如图是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 A .2H 2+O 2点燃2H 2O B .S+O 2点燃 SO 2 C .CH 4+2O 2点燃 CO 2+2H 2O D .2CO+O 2点燃 2CO 2 4.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在100 g 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30 g 过氧化氢和70 g 水 B .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C .50mL 水和50mL 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D .1.2 g 碳与3.2 g 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 g 二氧化碳 5.下列关于化学方程式225 4P+5O 2P O 点燃的读法,错误的是( ) A .在点燃的条件下,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B .在点燃的条件下,4个磷原子和5个氧气分子结合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C .在点燃的条件下,每4个磷原子和5个氧气分子结合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D .在点燃的条件下,每124份质量的磷和160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6.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 .氢气+氧气点燃水 B .水通电氢气+氧气 C .氧化铜+硫酸→硫酸铜+水 D .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7.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B .该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C .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均没有改变 D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8.下列物质能在pH=1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NaNO 3、NaCl 、KNO 3、(NH 4)2SO 4 B .H 2SO 4、HCl 、AgNO 3、Na 2SO 4 C .KMnO 4、CuCl 2、Fe 2(SO 4)3、NaNO 3 D .K 2SO 4、NaCl 、K 2CO 3、NaOH

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三、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1、取代反应:有机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即原子或原子团“有进有出”。 常见取代反应: ①烷烃的卤代 ②苯的卤代、硝化、磺化 ③卤代烃的水解 ④醇和钠反应 ⑤醇分子间脱水 ⑥酚和浓溴水反应 ⑦羧酸和醇的酯化反应 ⑧ 酯的水解反应 发生取代反应的基/官能团 2、加成反应:有机分子里的不饱和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成一种新有机物的反应,即原子或原子团“只进不出”。 目前学习到的不饱和碳原子主要存在于碳碳双键、碳碳三键、苯环、碳氧双键等基团中,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主要有烯烃、炔烃、芳香族化合物、醛等物质。其中烯、炔常见的加成物质是氢气、卤素单质、卤化氢和水。 醛常见的加成物质是氢气,而羧酸、酯、肽键中的碳氧双键一般不能加成。 3、消去反应:有机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从一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如水、卤化氢),而生成不饱和(含双链或叁键)化合物的反应,即原子或原子团“只出不进”。 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有机物有:卤代烃、醇。 发生消去的结构要求:有机物分子中与官能团(—OH ,—X )相连碳原子的邻碳原子必须要有氢原子。 4、聚合反应 加聚反应:含有碳碳双链等的不饱和有机物,以加成的方式相互结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发生加聚反应的有烯烃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缩聚反应:单体间的相互反应生成高分子,同时还生成小分子副产物(如H 2O 、 有机物 无机物/有机物 反应名称 烷,芳烃,酚 X 2 卤代反应 苯的同系物 HNO 3 硝化反应 苯的同系物 H 2SO 4 磺化反应 醇 醇 脱水反应 醇 HX 取代反应 酸 醇 酯化反应 酯 醇 酯交换反应 酯/卤代烃 酸溶液或碱溶液 水解反应 二糖、多糖 H 2O 水解反应 蛋白质 H 2O 水解反应 羧 酸 盐 碱石灰 脱羧反应

主题12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_最新修正版

主题12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 及化学方程式 (建议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 1. (2018本溪)关于化学反应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解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 B. 化合反应一定是两种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 C. 置换反应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D. 两种化合物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2. 下列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石墨制成金刚石 B. 2 g H 2完全燃烧生成36 g H 2O C. 水变成汽油 D. 冰转化成干冰 3. (2018桂林)向原煤中加入适量生石灰制成“环保煤”,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生石灰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 +m SO 2+O 2=== m CaSO 4,则m 的值是( ) A. 1 B. 2 C. 3 D. 4 4. (2019哈尔滨)下列有关叙述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所属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 A. 溶洞的形成 Ca(HCO 3)2=== CaCO 3+H 2O +CO 2↑ 分解反应 B. 酸雨的形成 CO 2+H 2O=== H 2CO 3 化合反应 C. 碳与灼热氧化铜反应 C +2CuO=====高温 CO 2↑+2Cu 还原反应 D. 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Al(OH)3+3HCl=== AlCl 3+3H 2O 复分解反应 5. 关于化学方程式C +H 2O=====高温 H 2+CO 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保持不变 B. 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氢气和一氧化碳 C. 每1份质量的碳和1份质量的水完全反应 D. 在点燃的条件下,碳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 6. (2019西宁)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 2H 5SH),乙硫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 2H 5SH +9O 2=====点燃 4CO 2+2X +6H 2O ,下列关于X 的说法正确

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通过对一些典型事故进行分析深化对事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有效地预防事故和控制事故发生。 案例一 x分厂高空坠落事故 一.事故概述 201x年x月x日15时30分,x分厂安排直氰工段一班人员加班协助直氰维修班架设氰化钠大库到直氰氰化钠小库之间的氰化钠输送管道。一班班长寇某某在班后会上布置了协助直氰维修班架设管道任务,并指定氰化岗位操作工王某某去氰化钠大库至直氰化钠小库之间的空中桥架上协助吊装氰化钠输送管道。16时左右,王某某冒险翻越制酸二段酸浸备用槽顶部护栏,在未挂好安全带情况下直接上到空中桥架北端作业,导致本人从桥架上坠落至地面(桥架距离地面高度4米)。后送市中医院救治,经医院诊断,王某某腰椎受伤。 二.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性质 (一)、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王某某违章作业冒险翻越制酸二段酸浸备用槽顶部护栏且未挂好安全带时直接上到空中桥架作业,是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二)、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1、运转一班班长寇某某在高空作业前没有按照制度办理高空作业票证,没有制订相应安全防范预案; 2、分厂安全员屈某某对本单位高空作业票证监督不到位; 3、分厂未落实票证管理制度对高空作业疏于管理。

(三)、事故的性质 这是一起因违章操作引发的高空坠落事故。 三. 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1)x分厂立即组织学习安环科下发的201x年第xx号通知内容,并将组织学习情况于x月x日前上报安环科; (2)x分厂立即组织召开安全专题会议,本着安全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通报事故案例提出防范措施,并将会议情况于x月x 日前上报安环科。 (3)各生产单位要查遗补漏居安思危,利用班前班后会学习安环科下发的201x年第xx号通知内容,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做好安全作业票证的办理、审核、建档工作。 (4)分厂应加强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 单项选择题 1、该起事故的性质是(C) A.意外事故 B.刑事案件 C.违章操作 D.非责任事故

化学人教版高中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说课稿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四,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为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为化学平衡及化学平衡移动的学习奠定基础,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经过前一段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必修二中初步学习了温度、压强、催化剂、浓度、接触面积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对本节内容奠定了一定基础,新课标的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经历决定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以致用,根据上述情况,我为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运用碰撞理论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测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通过小组讨论用碰撞理论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通过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根据:其他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均可归结为活化分子的浓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用碰撞理论解释解释影响因素 教学手段: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 三、教学过程 1、引入: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阅读课本的第一段内容 2、我们能通过计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速率,能否改变反应速率呢? 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什么?我们人类能否控制这个因素?

重要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归纳

一. 教学内容: 专题一重要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1. 取代反应 ①定义:有机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②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苯、、苯酚、甲苯 ③典型反应 2. 加成反应 ①定义:有机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别的物质。加成反应是不饱和键(主要为,)重要性质。 ②能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有:烯烃、炔烃、苯环、醛、酮、油脂等。 ③典型反应 (水溶液)(溴水褪色) (制取塑料用) (1,2加成) (1,4加成) (工业制乙醇) 3. 加聚反应 ①本质:通过自身加成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 特征:生成物只有高分子化合物,且其组成与单体相同,如聚乙烯与乙烯的比相同。 ②能发生加聚反应的物质有:乙烯、丙烯、1,3—丁二烯、异戊二烯、氯乙烯等。 ③典型反应

塑料 天然橡胶 4. 缩聚反应 ①定义:单体间通过缩合反应而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时还生成小分子(如水、氨等) 的反应。 ②特征:有小分子生成,所以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与单体不同。 ③能发生缩聚反应的物质:苯酚与甲醛;葡萄糖,氨基酸,乙二醇与乙二酸等。 ④典型反应 (的确良) 5. 消去反应 ①定义:从一个有机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如水、卤化氢等分子),而生成不饱和 (双键或叁键)化合物的反应。 ②能发生消去反应的物质:某些醇和卤代烃。 ③典型反应 6. 脱水反应

①本质与类型:脱水反应是含羟基的化合物非常可能具有的性质,通常是两个羟基之间可脱去一分子水,也可以是一个羟基与另一个非羟基氢结合脱去一分子水。脱水可以在一个分子内进行,也可在分子之间进行。 ②能脱水的物质有:醇、羧酸、蔗糖、氨基酸、无机含氧酸等。 ③典型反应 (乙酸酐) ()() () (三磷酸)

2021年中考化学一轮刷题:13《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含答案)

2021年中考化学一轮刷题 13《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1.下列诗词中包含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3.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从图中获得的有 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为原子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D.生成物为化合物 4.如图所示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5.汽车安全气囊中有一种物质,能在汽车碰撞时迅速反应,下图是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该 反应类型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6.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H 2+CuO Cu +H 2O B.2KMnO 4K 2MnO 4+MnO 2+O 2↑ C.HCl +NaOH===NaCl +H 2O D.2Mg +O 2=====点燃2MgO 7.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纸张燃烧 B.牛奶变酸 C.燃放鞭炮 D.蜡烛熔化 8.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了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一氧化碳冶炼金属 B.用氖气填充灯管制作霓虹灯 C.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D.用浓硫酸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9.下图所示实验中,验证物质的性质时,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10.下列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受热熔化和蜡烛燃烧都是物理变化 B.海水“晒盐”和海水“制碱”都是物理变化 C.葡萄光合作用和葡萄酿酒都是化学变化 D.工业上制取氧气和实验室制取氧气都是化学变化 11.前阶段,微信热传“毒跑道”事件,据分析,原材料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并不会毒害人体, 但施工人员为降低成本和便于施工,违规在施工中加入一些稀释剂,会使塑胶跑道出现含铅量高,还散发出刺鼻异味的苯等,存在有毒的可能性。已知苯是一种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 ℃,熔点是5.5 ℃。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等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苯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苯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 (2)由此你可以知道,化学加工过程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某化工厂一液氯罐发生泄漏,造成多人中毒。下面是对氯气性质的描述: ①黄绿色; ②有刺激性气味; ③气体; ④密度比空气大; ⑤能与金属反应;⑥能与水反应; ⑦能与强碱溶液反应。 请回答: (1)上述氯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 (2)液氯泄漏时,下列措施合理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立即用浸过水或弱碱性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 B.逃生时应往高处逆风跑 C.逃生时应往低处顺风跑 (3)液氯泄漏后,消防队员可向空气中喷洒_______以减少空气中氯气的含量。 (4)如果实验室制取氯气,可以用________法收集氯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