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湖湘旅游文化的审美特质_皮元珍

第10卷 第3期2016年6月

V ol. 10 No.3Jun. 2016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旅游与审美素有不解之缘。当你漫步在大漠孤烟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广袤的华夏大地上,面对草长莺飞、淡月笼纱的春色,骄阳似火、烈日当空的暑气,天高云淡、丹桂飘香的秋景,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的冬韵,一年四季景色的万千变化,能不由衷感慨!而那澄江如练、重峦叠嶂的陶醉,风清月皎、福地洞天的沉迷,千岩竞秀、万壑争流、黄沙漫天的惊耸更有那历史文化遗址、古墓石窟、园林建筑、摩岩石刻,民居村寨、音乐舞蹈、壁画雕塑、书法绘画以及手工艺成就等丰富多彩的风土民情流连忘返,无不是人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心灵切合。如此看来,正是人们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鉴赏等而获得的一种审美感受与审美愉悦。

简言之,这种审美感受与审美愉悦是主要依托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业已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1],它具有行为的综合性、时空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旅游者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故而谓之旅游文化。旅游文化与审美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审美是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和人的美于一体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的文化质量与审美内涵,也要求充分发掘与提高。旅游者参加各种旅游活动,也是为了消遣以及娱乐,

从而充分享受旅游的乐趣,追求美的享受。因此,可以说,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动机尽管不同,但旅游的本质和目的是在休闲中体验审美,在审美中获得愉悦。

湖湘大地,自古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她位于中国腹地,由湘北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湘西山地、湘南山地、湘东山地这五种地形构成,自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加上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更丰富了它自身的审美文化底蕴。笔者试从以下不同的角度,将湖湘奇丽景观所展示的湖湘旅游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审美特质作简要探析。

一、俎豆馨香,深邃延绵

来湘旅游,寻根问祖,必去拜谒炎帝陵。湖南是个农业大省,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缘于炎帝神农。据史料记载,炎帝是农耕文化的始创者,由于他开创了原始农业,故尊称为神农,又因他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故得炎帝名。坐落于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的鹿原陂炎帝陵是其安息地,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4A 级旅游景区、湖南十大文化遗产、新潇湘人文八景,素有“神州第一陵”之誉。这里水环流,古树参天,景色秀丽。每年来此祭奠者,不论官方还是民间,不计其数。俎豆馨香,延绵不断。

当人们伫立在气势恢弘庄严肃穆的神农大殿内, 随着导游的娓娓叙说,思绪便穿越历史的长河,来到远古新石器时期,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

收稿日期:2016-03-07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湖湘文化与区域旅游产业开发”([2014]207号);湖南省基地项目“学习型高校文化资源平台建设研究”(14JD06)。作者简介:皮元珍,教授。

引文格式:皮元珍,薛其林,李映辉.浅论湖湘旅游文化的审美特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3):71-76.

Doi:10.14067/https://www.360docs.net/doc/154171966.html,ki.1673-9272.2016.03.014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154171966.html,

浅论湖湘旅游文化的审美特质

皮元珍,薛其林,李映辉

(长沙大学 旅游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022)摘 要:湘水脉脉,骚风习习。湖湘历史文化苍茫遥远,又浩瀚繁复。在长期的发展积淀过程中,造就了

独具特色的“旅游审美”文化。既有荡气回肠的宏大故事,又充满了天马行空的玄思妙想。湖湘这片神奇秀美之地,不但用三湘四水养育了万千湖湘儿女,用巍峨山川成就了潇湘子弟的刚毅坚强,更为重要的是她以英雄辈出、人文荟萃深厚博大的文化积淀,彰显出湖湘旅游文化深邃绵长,浪漫多情,绮丽清俊,生生不息的审美特质。

关键词:湖湘旅游文化;审美特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中图分类号:F205;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272(2016)03-0071-06

这里学习、工作了8个春秋。

当旅游者追寻红色足迹从这里出发到韶山、到宁乡花明楼,无论是土屋前一池碧水映衬,还是青瓦屋后的一抹青山;无论是在人潮涌动的韶山冲还是在宁静清幽的炭子冲,在这红色之旅中你不仅会看到,毛泽东、刘少奇这两位共和国领袖以及老一辈先驱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的大无畏献身精神,不仅重温了峥嵘的历史,领略了“红色魅力”,更深切感受到昔日的“红色摇篮”如今焕发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二、斑竹凝泪,情动古今

湘女“多情”是湖湘旅游审美文化的一个特质,其原始胚胎即孕育于娥皇、女英二妃的殉情。“斑竹恋,湘女情,点点滴滴入洞庭,洞庭自古流到今,不及湘女一片情。”(《湘女多情》佘致迪词,罗浩曲)湘女素有“多情”之称, 这种多情绝不是滥情,而是重情、至情。徜徉在湖湘大地上, 娥皇、女英对爱情的执著与忠贞,不但为“湘女多情”奠定了基石,更感动了无数南来北往的游客,使其沉入优美的神话和诗的意境之中。正所谓“潇湘雨,君山青,湘女多情醉古今”(《湘女多情》佘致迪词,谭盾曲)!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就是以虞舜与二妃的传说为原型的。舜帝巡视南方,死在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上。娥皇和女英跋山涉水千里寻夫,跳入波涛滚滚湘江,化为湘江女神。斑斑血泪,化着株株斑竹,从此留下永难磨灭的情竹。微风起,竹叶沙沙作响,静心细听,如泣如诉的呜咽。这点点泪痕凝结的斑竹,仿佛是娥皇和女英至死守望的诺言。“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毛泽东《七律?答友人》)湘妃竹虽摇落了年复一年洞庭湖边的冷月,却拂不去那月缺月圆千年不变让人心醉的的凄美爱情。

山水传情,斑竹凝泪。千年之后,柳毅传书、英雄救美不但进一步传承湘夫人的忠贞爱情,诠释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神话,更充实了君山作为一座爱情岛的内涵。 自此“柳毅传书”这四个字,就成为了一个典故,赋予了湖湘文化所蕴含的不畏艰难困苦,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审美价值。使湖湘旅游文化平添了浪漫凄清的审美特征,使旅游者、远思遐想人性之幽情深旨。

古往今来,爱情总是人们吟唱的主题,一寸芳草一寸心。而湖湘山水拥有丰富的爱情文化资源,宋代刘海砍樵的传说就是典型。从二妃泪凝斑竹、殉情湘水,到柳毅传书 、英雄救美,再到

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织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始造明堂;削桐为琴,始作蜡祭;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以威天下。

1988年重修后的炎帝陵殿,规模扩大,金碧辉煌,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富有民族传统风格。涵盖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炎帝陵祭典”更是声名远播,其中“人龙”表演,尤为壮观。在神龙大殿广场上,黄、青、黑、白、赤五条不同颜色的龙按照“五行”方位进行的表演,不但体现中国人既是龙的传人,更演绎着源远流长的炎帝文化特有的精神风貌。

炎帝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不仅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正是这种文化和精神朔造了一代代影响中外的湖湘精英。如清末革新先锋魏源、谭嗣同、曾国藩、左宗棠等,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家黄兴、蔡锷、宋教仁、陈天华等无不英勇无畏,热血报国! 当代,湖南更是革命的摇篮。领袖及革命家如:毛泽东、刘少奇、蔡和森、彭德怀、贺龙、罗荣恒、任弼时、林伯渠、李富春、李立三、李维汉、邓仲夏、何淑衡、胡耀邦、郭亮、毛泽覃、杨开慧、向警予、徐特立等等。 还有红军时期为革命捐躯的黄公略,王尔琢,左权,段德昌,蔡中熙等,这一壮阔的人物画廊,可歌可泣,令人肃然起敬!他们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也是湖湘文化孕育的知识精英!让旅游者无不为之感动而献上一柱心香!

炎帝神农氏的故事尽管神秘深邃,令人充满遐想,但显现的却是湖湘人民从混沌蒙昧走向华夏的创世、疏朗、文明和成熟的非凡进程。这正是湖湘旅游文化审美特质的深刻涵蕴。

当你走在长沙城南的书院路上,见到庄重、古朴、典雅,集东方文化内涵和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的湖南第一师范旧址这栋灰白色调的建筑,浏览其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闪耀眼前的是一个湖湘学统、一个伟大时代和一群近现代风云人物。源自南宋理学大师张创办的“城南书院”孕育湖湘文脉,近代则以“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湖南第一师范倡导 “民主教学,自由学术,互相竞争”的学风,引来了徐特立、杨昌济等一大批思想开放、作风正直的教师[2];更吸纳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陈天华等一大批怀有济世救国远大抱负的学子。毛泽东怀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志向,在

《刘海砍樵》、人狐相恋等等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老幼皆知。而更重要的是:神话将不再是神话,因它所表现的至真、至美、至善生死相依的爱情价值理念也将随着故事的流传而传承下去。神秘多情的湖湘自然、人文风物所凸显出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就会由一种传说的客观事实再变成一种旅游者的心理事实,从而给以搜奇猎异为乐的旅游者这一审美主体带来一种感人的爱情神话美感享受,使其追踪集柔情、热情、痴情于一体的湘女多情的历史渊源及浪漫空灵的审美文化底蕴,从而升华了人类千古不变的爱情主题,赋与其纯洁真诚之美。

唐朝大诗人李白“澹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句,给人描绘出了一幅与湘女多情媲美的美丽壮阔的自然图画。君山古称湘山、洞庭山、有缘山,别号小蓬莱。位于岳阳市西南面,四面环水,与岳阳楼隔湖相望。岛上有36亭、48庙,也有黄帝留下的铸鼎台、纪念虞帝二妃的湘妃祠、汉武帝败仙酒的酒香亭、柳毅传书的柳毅井、洞庭庙、吕洞宾的朗昤亭、杨幺起义的飞来钟等。近年,人们在君山乌龙尾发现了7000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君山景色旖旎,玲珑雅致,是一幅多彩的画。来这里可以春赏奇花异草,夏观浩瀚洞庭,秋赏渔歌秋月,冬观湿地候鸟,是旅游度假的天堂,避暑休闲的胜地。方干《题君山》诗:“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把君山“奇、小、巧、幽”,神仙般的境地描写得淋漓尽致。每当人们读到这些诗文时,那浪漫空灵之美溢满心头,便产生一种亲身游历、亲吻自然的冲动。

三、屈子行吟,千载嗣响

湘水脉脉, 骚风习习。湖湘历史苍茫遥远,又浩瀚繁复。在长期的发展积淀过程中,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审美”文化。既有荡气回肠的宏大故事,又充满了天马行空的玄思妙想。“芷白兰香,三楚本骚人之地”(龙光甸《王少伯宦楚诗跋》)。畅游湖湘, 拜谒汨罗江畔的屈子祠,明末清初陈洪绶所作《屈子行吟图》,赫然在目: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湖湘古道上,屈原高冠广袖,身佩长剑,愁眉锁眼,面容憔悴,踽踽独行,吟歌于泽畔,他髯髯垂须,昂首遥视,忧郁寂苦,但形容憔悴中却有坚毅之色,超俗之态。

抚今怀远,面对屈原飘然远行的神态,庄重傲岸的气宇,人们无一不神思激越,无一不源自对先贤屈原及其沅湘泽畔的行吟求索、怀石沉沙的悲壮自决的遥感共鸣。作为湖湘文化的开山鼻祖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两千多年前就在湖湘大地奏响了爱国主义乐章。他既是一位名贯千古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楚辞的创始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还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和理想主义的斗士。他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形成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意义,是湖湘文化的精神领袖,他的作品和精神也是华夏文明的原典之一,成为炎黄儿女顶礼膜拜的民族之魂[3]。

屈原的事迹传之后世、流芳千古,后人以端午节来祭奠他。是因为他一生致力于实施“美政”的理想,即上有英明的国王,下有恪尽职守的良臣,君臣一心建设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显然,屈原是个典型的浪漫主义者,面对世俗的尘埃,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主张不肯改变,宁愿死也不随波逐流、苟且偷生,正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离骚》)这表现出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豪情,“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离骚》)就这样,屈原洒脱的沉入江底。或许在那一霎那他彻底顿悟了,或许他觉得只有这样自己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但无论如何他的精神至今为人传颂,那汨罗江的江水永远散发出隽永的韵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湖南的奇山异水,古朴民风,美丽的神话传说,独特的巫风楚俗成就了屈原伟大的诗篇和高洁的人格[3]。“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当高尚的理想被残酷现实倾轧,屈原虽穷困自身而坚持正道直行,他“香草般”高洁的人格、忧国爱民的胸怀和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将被湖湘民众世代铭记和传诵,对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屈子精神与湖湘文化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即屈文化是根,湖湘文化是干、是枝、是叶,它们血肉相连,脉胳相通,千丝万缕。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爱国爱乡,心系人民的情怀与一生的抗争和奋斗,虽九死其犹未悔,都立足于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

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学风,治国安邦的报负,忧国忧民的情怀,与屈原的理想追求浑然一体,赋予了湖南旅游文化鲜明的地域色彩。“香草美人”、“骚风楚韵”、屈子行吟,千载嗣响!

岁月悠悠,让我们迈开旅游的步伐,越过历史时空的隧道,来到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1015)、

真宗帝御赐匾额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当时湖南道县濂溪人周敦颐(1010-1073年),以传统儒学思想为基础,融佛、道之长,创建起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完整体系的濂溪学,成为新儒学(理学)的开山鼻祖,把古代哲学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发展到一个新高峰。

这之后,程颢(1032-1085年)、程颐(1033-1107年)兄弟,师从周敦颐,进而奠定了我国宋代的理学基础。不久,福建崇安人胡安国携三子胡寅、胡宁、胡宏由鄂入湘,避居衡山,创建碧泉书院和文安学堂,宣讲理学思想,奠定了湖湘学派的根基,极大地推动了湖湘文化的发展。南宋后期张、朱熹共同主教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从此,发源于湖南衡山的湖湘学派重心也就转移到了湖南长沙,并以长沙为中心辐射四乡。听讲、求学、问道者络绎不绝,一时盛况空前。朱熹曾登岳麓依次为山景题匾,“道中庸”,“道乡台”、“极高明”、顶峰题为“赫曦”,以颂此山峻拔宏伟,首沾朝晖,并为书院手书“忠孝廉洁”四碑。岳麓书院也就逐渐成了湖湘学派的基地和湖湘文化的摇篮。

宋明理学发展到明代开始走向极致而呈现空疏无用的弊端。振衰除弊、匡时济民的社会现实,呼唤实讲、实行、实用之“实学”。清初,衡阳人王船山,一反专务清谈的主观臆断、浮躁空疏学风,倡导改革现实社会的实学,又一次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精神发挥到巅峰。后世湖湘士人陶澍、魏源、贺长龄、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扎实践履这一经世思想,“兴利除弊”,改造社会,开创“中兴”伟业,使湖湘学派的学术思想得到了重新的发扬光大。

千百年来,屈原精神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和一批批湖湘志士仁人,创造出辉煌的历史和文化,也彰显了湖湘旅游文化的厚重感和崇高美。从贾谊的《吊屈原赋》开始,无论是异地入湘文人浸身湖湘山水间,还是湖湘本土文人重蹈屈原践履地,思绪都会自然而然地与屈原、屈赋等相关事象发生遥远对接,或喟叹悲悼其遭遇以比况自身,或赞其志趣高洁忠贞执着,或羡其艺术成就辉耀日月[4],或领略屈原滋润于沅芷澧兰和湘声岳色的骚赋之美,或陶醉于岳麓书院书香之美。

四、山水清音,湘风绮丽

素有“芙蓉国”美称的湖湘大地,青山秀水,精致明丽,风光绮丽,是一片钟灵毓秀、英雄辈出、人文荟萃的沃土。这里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岳麓书院,有青年毛泽东“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橘子洲头;更有张家界群山之异、凤凰古城之美、桃花源之幽静、东江湖之浩渺[5],有莽莽群山、绵延起伏、如千帆竞发,奔腾而来巍峨壮丽的九嶷山。你可以于炎帝陵寻根探源,祭拜中华民族始祖;你可以于山猛似虎、水急如龙、洞穴奇多的猛洞河漂流,领略穿急流,越险滩,闯狭谷,搏激浪的无穷回味;你可以于湘西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或湘南莽山看美景,领略原始和野趣;你还可以到风景胜地南岳衡山,夏观云海、秋望日出、冬览雪景。你可以浪迹“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湖。

长沙自古就以“山水名郡”闻名天下,城内岳麓山巍峨西峙,浏阳河逶迤东来,湘江水穿城而过,橘子洲静卧江心,构成了世界罕见的“山水洲城”的独特奇观。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长沙有3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屈贾之乡”、“潇湘洙泗”。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马王堆汉墓、名扬中外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天心阁、开福寺和贾谊故居等众多古迹蔚为大观。岳麓山、爱晚亭、桔子州和烈士公园的秀美景色,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市民休闲的理想场所。

其中岳麓山风景区系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它由丘陵低山、江河、湖泊、自然动植物以及文化古迹、近代名人墓葬、革命纪念遗址等组成。拾级而上,只见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林壑清幽,景色秀美。“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其四季风景宜人,春天满山葱绿、鲜花怒放;夏日清风习习、幽静凉爽;秋天枫叶流丹,层林尽染;隆冬玉树琼枝,银装素裹[5]。居于山之东麓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为这一自然景观增加了厚重的文化内涵,洋溢出一股独有的空灵之气。

位于半山腰的爱晚亭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享誉中外。岳麓山自古就是文人墨客观景吟咏的佳地,天下恐怕再无第二座山,如岳麓山这般给人以宁静、深沉与回味。

站在岳麓山顶俯瞰橘子洲, 只见青年毛泽东大型雕塑伫立其上,让人情不自禁吟诵起毛泽东那著名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被誉为“中国第一洲”、世界最大内陆洲的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区中湘江江心,四面环水,绵延数十里,景色宜人,久负盛名。春天,明光潋滟,

沙鸥点点;夏日,绿树成荫,凉风习习;秋季,柚黄橘红,清香一片;深冬,凌寒剪冰,江风戏雪,被誉为潇湘八景之“江天暮雪”。信步洲头,令人有美不胜收如诗如画的的陶醉与赞叹。

惜别橘洲,登上长常高速公路汽车, 来到湖南省西北部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等荣耀于一体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它以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闻名于世,自然景观之奇秀举世罕见。这里遍地奇花异草,苍松翠柏、蔽日遮天;奇峰异石、突兀耸立;溪绕云谷、绝壁生烟。五千座石峰千姿百态,耸立在沟壑深幽之中;八百条溪流蜿蜒曲折,穿行于石林峡谷之间。置身于云山雾海其间,犹如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艺术山水长廊[5]。张家界自然风光以峰称奇、以谷显幽、以林见秀。峰间峡谷,溪流潺潺,浓荫蔽日。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和“武陵之魂”的天门山,拔地擎天,雄奇壮丽,为世界最美的空中花园和天界仙境。天门洞南北对开于千寻素壁之上,气势磅礴,巍峨高绝,终年氤氲蒸腾,景象变幻莫测,瑰丽神奇,宛如幻境,尽显造化之鬼斧神工。

扁舟穿行在轻漫的沱江水面,凤凰古城绵亘逶迤于武陵山脉深处,群山环抱,河溪萦回。凤凰的美不仅在于它的自然景观,它的风土人情,还在于它的文物古迹和它的斗争精神。曾弥漫硝烟的南长城,碉堡、炮台和边墙仍然还依稀可见。南长城即苗疆边墙,是中国历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筑之一。它穿山越岭,盘绕在湘黔边境的丛山竣岭之中,象一条昂首腾飞的巨龙,诠释着深刻的特色文化内涵和久远凝重的苗族历史。用沈从文先生的话说,即个人的浪漫情绪与历史的宗教情绪结合为一的游侠精神,铸成了这地方人格与道德的另一种典范。“一座青山抱古城,一湾沱水绕城过,一排小巧吊脚楼,一条红红石板街”,这就是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作中国最美丽小城之一。这里地方虽小,却是人才辈出的地方,有鸦片战争中抗英的民族英雄郑国鸿,有神童美誉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有文坛泰斗沈从文,有著名画家黄永玉……那份人杰地灵的荣耀成了小城源远流长而神圣美丽迷人的文化风景。

沿着滔滔不绝的沅水,绵延起伏的武陵群峰,来到风光旖旎的桃花源,静谧的田野风光,秀丽的山川景色,纯厚的民俗风情,令游人在沉醉之余,还平生无量遐思和美好憧憬。

由长沙向南,“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李白《送陈郎将归衡岳》)。衡山以其历史悠久、风光独秀、众人景仰、佛道并存而著称于世。这里终年翠绿, 处处是茂林修竹,奇花异草,四时飘香。岩壑渊深,寺院棋布,流泉飞瀑点缀着郁郁森林。七十二群峰,层峦迭嶂,气势磅礴。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水帘洞之奇、方广寺之深,堪称“南岳衡山四绝”。南岳衡山有许多名胜古迹和神话传说,文化沉积丰富多彩,人文与自然山水和谐统一。称南岳第一峰的回雁峰以潇湘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和衡州八景之首的雁峰烟雨均坐落于景区。每年清秋,大雁不远万里从北方归来,触景生情,激发游人漂泊羁旅、归思乡愁。从此,“衡阳归雁”就成为人们羁旅情愁书写中一个独特的审美文化符号和游人心灵体验的符号。

由长沙向西南,来到南岳衡山第七峰之韶山,古有舜帝于此演奏韶乐,今成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故居,不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更成为红色旅游的首选目的地。这里山峦起伏,碧水环绕,林木苍翠。每到春天,杜鹃花盛开,映红山河一片,犹如共和国飘扬的旗帜。一曲《红太阳》高歌,响彻天宇,润泽人间。韶山不但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纪录着光辉的革命事迹,弘扬着灿烂的革命精神,更彰显出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鲜明个性。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陆游《偶读旧稿有感》)湖南是个集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壮族、白族、维吾尔族等51个民族的省份,你可以撩开历史源远流长的各民族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们异质文化的无穷魅力。

凡此种种, 举不胜举。湖湘这片神奇秀美之地,不但用三湘四水养育了万千湖湘儿女,用巍峨山川成就了潇湘子弟的刚毅坚强,更为重要的是她以英雄辈出、人文荟萃、深厚博大的文化积淀,彰显出湖湘旅游文化深邃绵长,浪漫多情,绮丽清俊,生生不息的审美特质。

参考文献:

[1] 齐欣.文化建设与辽宁中部城市群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设

想[J].辽宁经济, 2012(5): 42-43.

[2] 毛泽东母校游客激增红色摇篮焕发蓬勃生机[DB/OL].

http://bbs.huanqiu.c.2013.

[3] 徐蔚明.高扬屈原应成为湖南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

[DB/OL].https://www.360docs.net/doc/154171966.html,.2010.

[4] 李秋菊.湖南旅游文学的湖湘文化特征[J].湖南科技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4): 142-145.

[5] 湖南最受欢迎旅游景区10强[DB/OL].http://www.360doc.

co.2015.

[本文编校:徐保风]

On Aesthetic Features of Huxiang Tourism Culture

PI Yuan-zhen, XUE Qi-lin, LI Ying-hui

(1 Zhejiang Tourism College, Zhejiang Hangzhou, 311231; 2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Hunan Changsha 410000)

Abstract: Wetland Park has both ecological protection fun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value because of its natural resources. It is a real problem to effectively balanc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value and economic value, to get maximum value, an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Park.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of Urban Wetland Park, it ? nds that there are two core issues which restrict wetland park’s development: first, lack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mainly manifested as the lack of systematic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pproach,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structure, professional and reliable management personnel, ef? cient and scienti? c management tools. Second, lack of marketing innovation, mainly manifested as the single mode and the lack of publicity. Problem oriente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Wetland Park: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functional layout, setting a well de? ned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using a vertical management mode,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community and Wetland Park, exploring new means of propaganda and pattern.

Key words: Wetland Park; tourism; problem; countermeasure

(上接第65页)

Analysis of In? uence Factor of Farmland Abandoning Based on the

Farmers’ Family Characters

ZHANG Ying, PU Chun-ling, LIU Zhi-you, YAN Zhi-ming, W ANG Lin, HUANG Xiao-dong, HU Sai (School of Management,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2, Xinjiang, China)

Abstract: It is determined by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that the whole household is land management unit, but th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have important effects on the decision of abandon. Abandoning decision is the result of all family members feature interaction. Hypothesizing on the basis of ? eld survey on the part of famers of Xincai country in Henan province, the paper checks it by logistic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ve indexes including the population, quantity of farmland, health,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proportion and age, have a signi? cant in? uence on the decision of farmland abandoning. Among them, the effects of farmers’ health and age are staged and critical, poor health and 62 years old is the dividing line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Based on this,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regulating the behavior of farmers, encouraging farmers to stake in with land, ensuring the land circulation.

Key words: farmers’ family characters; farmland abandoning; analysis of logistic mode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