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21课《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合集下载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急流的视角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活力。

2.启发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环保意识。

3.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备课资料:教师准备《我愿意是急流》的文本材料。

2.多媒体设备:教师准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3.文具材料:学生备好笔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急流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急流的奔放与激情。

然后提问学生:你们对急流有什么认识?急流给你们什么感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急流的特点。

二、导读(10分钟)三、阅读与解析(20分钟)1.学生小组内讨论: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成员分析一段文字,解释并总结出该段文字的主旨。

3.学生朗读:随机选择学生朗读文章段落,让学生感受语言节奏和情感表达。

四、讨论与思考(20分钟)1.讨论环保:以急流的形象为引子,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环保的思考和行动。

2.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急流、大自然等角色,演绎他们之间的互动,感受不同身份的情感和视角。

五、写作练习(15分钟)要求学生以《我愿意是急流》为题,根据自己的感受或理解写一篇短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积极保护环境,珍惜大自然资源。

展望未来,希望学生能继续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环保行动。

【课后拓展】1.让学生自己选择一则大自然的故事或事件,写一篇文学作品。

2.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自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通过以上设计的教学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力量,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同时,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加积极向上。

《我愿意是急流》获奖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获奖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一)读出美1、导入:配乐朗诵《我愿意是急流》,提问:这是一首什么诗?明确:这是一首爱情诗。

这是匈牙利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裴多菲写给他的女朋友尤丽亚的一首爱情诗,他在诗中给了爱情一个新的诠释。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我们可以想象,在正处青春年华的诗人眼中,爱情是无限美好的,用青春的激情谱成的诗篇就更充满了美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体会它的美。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读出美!(投影:读出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爱情诗最美的地方,首先在于它的情感。

让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走进诗歌的情境,去触摸作者的灵魂。

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呢?这就要求我们先要理解关键词语所包含的意思,再利用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气的强弱、语调的高低等技巧把诗中的情感表达出来。

我们以第一段为例:投影: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深情舒缓地)/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放慢、降调)解说:第一句的重音应该放在“急流”“小河”上,因为他们代表着主人公。

而第二句的重音应是“崎岖”一词,这个词很关键,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山岩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象征着诗人在爱情之路上会遇到重重的艰难险阻。

读的时候要有起伏,读出凹凸感。

第三句应把重心放在“爱人”和“小鱼”上,读“爱人”时要深情舒缓,可以用一点气声,读“小鱼”则要突出那种可爱的样子。

最后一句是写在诗人的保护下,小鱼在水中悠闲欢快的、自由活泼地畅游,我们要读出小鱼的轻快感,尤其“游来游去”一词,是重音,应该语速缓慢、语调下降、采用轻声。

这里要说明一下,不一定要声音大才是重音,有时重音也可以用轻读的方式来表达,如“军港的夜啊静悄悄”,这里的“静悄悄”是重音,但它是通过轻声表现出来的。

好,我们请一个同学试一下。

(学生读)非常好。

大家看,我们经过这样设计和处理,就能在朗读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体会急流、小河所经历的撞击、坎坷及在它们的保护下,小鱼的自由欢快,从而体会诗人为了爱人快乐,而不畏坎坷,就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楚的思想感情了。

中职教育《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中职教育《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中职教育《我愿意是急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诗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诗歌文本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 诗歌主题探讨:分析诗歌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4. 诗歌鉴赏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文本解析和主题探讨。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诗句,提高鉴赏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创作兴趣。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我愿意是急流》及相关阅读材料。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图片和视频资料。

3. 网络资源:查找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中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诗歌鉴赏作文的质量和思考深度。

3. 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掌握程度。

4. 个人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进步和创造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我愿意是急流》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刻的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2.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和理解。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诗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第2周:诗歌文本解析,逐句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第3周:探讨诗歌主题,分析诗歌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第4周:学习诗歌鉴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第5周:诗歌创作实践,分享创作成果。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堂反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及时解答疑惑,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

中职教育《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中职教育《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中职教育《我愿意是急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我愿意是急流》的背景知识,理解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景知识及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奥的比喻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的背景知识,分析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促进学生思考。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及其作品《我愿意是急流》的背景知识。

2. 讲解:分析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讲解诗的意义。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欣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6.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我愿意是急流》的读后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欣赏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他们的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文章,评估他们对诗文主题和情感的把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他们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2. 邀请文学社团或诗人来校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诗歌创作的了解和兴趣。

3. 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2. 根据学生的读后感文章,了解他们的思考和感悟,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引导。

3. 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九、教学资源1. 诗文原文及注释:提供《我愿意是急流》的原文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中职教育《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中职教育《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C.诗中比喻爱人也值得回味:“小鱼”的活泼自由,“小鸟”的欢乐天真,“常春藤”的永不枯衰,“炉火”的温暖,而珊湖似的夕阳“不但美丽迷人,还能给人带来光明和憧憬。”
D.这首诗通篇采用了排比手法,即用一连串丰富多彩的比喻,来表达同一中心意思。每一个比喻,都同对比结合运用,从而包含了更丰富的意义,具有更浓郁的民歌风格。
2、感悟诗中的意象群,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受诗人美好的情感,感悟“爱”的真义。
3、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三、预习检查
1、字词。
崎岖、稠密、做窠、峻峭、懊丧、傍着
2、作家作品
要点: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多菲的生平和创作。
B.裴多菲的代表诗作。
C.本诗的写作背景。
四、课文研读
(一)听
听范读。
经典爱情名言交流讨论
要点:整体感受,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缠绵而坚定美好。
(二)读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读流畅。
(对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做点拨)
2.推选朗读。
3.整体朗读,体会情感。要求进入情境,注意轻重抑扬和抒情,语音饱满圆润。
(三)析
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1.这首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述“我”和“爱人”?这两类意象分别有何特征?
2.诗人运用这两类意象的用意何在?这样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3.诗人用什么句式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句式结构对情感的表达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延伸拓展
1、创作诗歌,我也会,试一试。
模仿本诗的形式,再造一组内容有关爱情的诗段。
2、我的爱情观
五、课堂检测
对《我愿意是急流》赏析不当的一项()
“以学定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愿意是急流》。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无私奉献精神。

(2)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背景知识。

2. 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3. 诗歌主题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诗歌《我愿意是急流》。

2. 参考资料:有关诗人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诗人及其作品的图片,简介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1)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比喻和象征手法?(2)诗人为什么要用这些比喻和象征手法?3. 合作探讨(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上述问题。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讲解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5分钟)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主题和意象。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我愿意是急流》。

(2)写一篇关于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的深度、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等方面。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理解并掌握课文《我愿意是急流》的基本内容。

1.2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进行口语表达。

1.3 情感目标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梗概介绍作者米哈伊尔·舍尔金及其作品《我愿意是急流》。

简述课文内容,包括作者对自然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悟。

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析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

教师对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进行介绍。

3.2 互动法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作者米哈伊尔·舍尔金的简介,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4.2 朗读和背诵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4.3 课文解析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析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

4.4 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课后练习题进行批改和评价。

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我愿意是急流》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6.2 参考资料提供关于作者米哈伊尔·舍尔金的资料,供学生了解其背景和作品。

六章:教学评估7.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背诵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7.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题的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七章:教学延伸8.1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我愿意是急流》的启发,进行自己的创作练习,如写一首关于自然或生活的诗歌。

8.2 分享和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互相评价。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培养学生对爱情的正确认识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时代背景、诗歌主题。

2. 诗歌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情感。

3. 诗歌内涵阐述: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分析与理解。

2. 诗歌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3. 诗歌内涵的感悟与思考。

四、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学生对爱情、人生、价值观的引导与塑造。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逐句解析、内涵阐述。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分享感悟。

3. 实践法:朗读、创作、表演。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我愿意是急流》及相关诗歌鉴赏资料。

2.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白板。

3. 教学工具:PPT、思维导图软件。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及其作品《我愿意是急流》,激发学生兴趣。

2.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内涵的感悟,培养表达能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表演,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诗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九、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诗歌《我愿意是急流》,写一篇关于爱情、人生、价值观的短文。

2.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练习,准备参加课堂展示。

3. 推荐一位诗人或一首诗歌,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十、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确保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

目标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品味本诗的语言美。

2.感悟诗中的意象群,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受诗人美好的情感,感悟“爱”的真义。

3.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受诗人美好的情感,感悟“爱”的真义。

2.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赏析法预习布置1.自查背景资料。

要点:A、裴多菲的生平和创作。

B、本诗的写作背景。

C、裴多菲的代表诗作。

2.朗读诗歌。

要点:A、感受诗歌情感。

B、品味诗中美点。

C、感悟“爱”的真义。

教学步骤一、导入:(音乐,深情地)前面我们学习了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感受了她独立平等、甘苦与共的爱情誓言,今天我们继续在爱的海洋里徜徉,一起来感受另一位诗人——裴多菲的爱情,看看这位热恋中的男性诗人,他的爱情又是怎样的呢?二、美听。

1.学生交流查找资料。

注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了解作者及诗歌背景。

相关资料参考:裴多菲是19世纪匈牙利爱国诗人。

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

1849年7月在和沙皇军队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

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800多首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1846年秋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动人的诗给她。

1847年秋,裴多菲与心爱的人结为伉俪。

在匈牙利文学乃至其整个民族的发展史上,裴多菲都占有独特的地位。

他奠定了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基石,继承和发展了启蒙运动文学的战斗传统,被人誉为“是在被奴隶的鲜血浸透了的、肥沃的黑土里生长出来的‘一朵带刺的玫瑰’”。

一个多世纪以来,裴多菲作为争取民族解放和文学革命的一面旗帜,也得到了全世界进步人士的公认。

2.听范读。

要点:整体感受,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缠绵而坚定美好三、美读。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读流畅。

师:听了这首诗,同学们感觉怎样?(美)这么美的文字,我们怎样用声音把它的美表现出来呢?(读)对!美诗就要美读,那怎样才能算美读呢?第一关就是把它流畅地读下来,并且不读错字,不漏字添字。

下面给大家2分钟时间,等会儿让同学们来试试!(抽平时朗读较差的几位学生读)恭喜大家顺利闯过第一关,那大家想不想再闯第二关?2.整体朗读。

把握节奏、语气和停顿。

师:美学家朱光潜说:“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表现,读诗如果只懂语文意义而不讲究声音节奏,对于诗就多少是个门外汉。

”我想,同学们应该都不想做门外汉吧,那我们就进门瞧瞧?下面完成美读第二关:有节奏地读。

请同学们拿起笔一边读一边把这首诗的节奏标注出来。

(让一生起来读,教师适当点拨,然后整体朗读)3.推选朗读,体会情感。

推选朗读水平不同类的学生诵读,要求进入情境,注意轻重抑扬和抒情,语音饱满圆润。

师:诗歌的节奏美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美,读诗更重要的是要读出诗的灵魂。

老师认为要读出诗的灵魂,必须要读懂诗并投入你所有的感情。

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最差的一节(用最好的一节,A),投入你的感情,美美地读一读(中上生)。

四、美析(用讨论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品味,自由发言。

老师提示可以从语言美、意象美、意境优、意蕴淳这几方面去赏析)1.语言美师:美读后,确实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生:有了恋人之前和之后有什么变化:冷暖色调的对比。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句式去品味上面的四节诗:破旗因夕阳而辉煌。

学生品,教师板书。

参考:全诗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修饰,却因极其普通的语言点缀,而倍显自然亲切。

诗人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始终贯穿于全诗,使得纯洁的爱情与自由的生活有机地融入朴实的言语之中,让读者深深地沉浸在情景交融的诗行中。

2.意象美A、诗中意象有哪些意象?可怎样概括分类?明确:诗中选择了十二种意象:急流、小河、小鱼、小鸟、废墟、常青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阳。

每段有一组意象构成。

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

B、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两组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C、这些意象之间的关系怎样?这样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明确:引出对比,描绘了诗人心目中生死相依、纯洁忠贞的理想爱情,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

诗人以“激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等意象自比,勾勒了一个坚韧豪迈的“我”的形象。

为了“我的爱人”能够“快乐”“鲜艳”,“我”愿意走过崎岖的山路,勇敢地与狂风作战,愿意从容地面对静默的毁灭和风雨的打击,愿意在广漠的天空中孤寂地独举。

诗人用“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等意象为喻,展现了女性娇媚温馨的气质,希望她如小鱼,为溪水增添生命的情趣;如小鸟,为荒林带来幸福的歌唱;是常春藤,装点荒凉的废墟;是炉火,温暖阴冷的草屋;是夕阳,照亮嬴弱的灵魂。

“我”渴望爱人的温情能抚慰自己孤独工夺苦难的心灵。

D、是什么让诗人有如此的情怀?引出爱的力量,正是有了爱人的支持、抚慰,诗人也愿意承受一切。

可见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是爱的力量使诗人“快乐、勇敢、振作、愉快而辉煌”。

这是本文意象的一种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是非常多的,特别是中国古诗词。

比如,《诗经》中的《采薇》,它用的就是对比,还有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这种对比,给人营造了一种别样的意境,异样的美,让我们一起感受对比带给我们的美吧!(现在请同学们充满感情地读这首诗)F、请注意形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五组意象运用对比的写法,形成鲜明的反差,流露出诗人的一腔赤诚。

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处对照。

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山岩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象征着爱情之路上会有重重的艰难险阻。

但“只要”爱人是“快乐”的,诗人就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楚。

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窠”“鸣叫”形成第二处对照。

小鸟“做窠”“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象征着爱情路上会遭受到的打击和磨难。

但“只要”爱人生活得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

第三段中“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第三处对照。

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步走向衰亡,象征着诗人愿为爱情付出一切的巨大的牺牲精神。

但“只要”爱人的生命之“藤”常青,诗人甘愿“荒凉”甚至“毁灭”。

第四段中“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第四处对照。

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温馨来自于草屋的庇护。

而草屋自身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

但“只要”爱人能安全愉快,诗人甘愿承受打击。

第五段中“飘来飘去”和“鲜艳的辉煌”形成第五处对照。

“珊瑚似的夕阳”显出了“鲜艳的辉煌”,这是生命的辉煌,而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飘来飘去却是一种居无定所的飘泊和苍凉。

但“只要”能衬托出夕阳的绚烂美丽,诗人甘愿飘泊。

3.意境美意境开阔,画面舒畅,表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情怀。

4.情感美高尚的爱情表白。

5.形式美比喻丰富多彩,重章叠句,结构结构回环连接。

五、美说让学生自由发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提示。

1.关于意象的认识。

2.说一句对本诗进行欣赏的话。

3.说一句对“爱”的理解。

4.说一首自己印象深刻的爱情诗。

六、创写1.以“母亲”为对象,创作诗歌。

师:是啊!是“爱的力量”使诗人快乐,其实,不只是爱情有力量,世间任何一种力量都是有力量的。

是啊!是爱的力量使我们成长、成熟。

我想我们都有深深的依恋,下面就请同学们以“母亲”为对象,仿照课文的形式创作一首诗,作为献给母亲的新年礼物。

(选好的展出,全体来品读)2.语言表达训练: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改写成散文。

七、教师小结:《我愿意是激流》是诗人献给他的未婚妻尤丽娅的。

那他们的爱情怎样了呢?我们来看结局(媒体展出他们的爱情故事)是啊!裴多菲走了,但他的诗,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和思考,尤丽娅也走了,但她是幸福的,因为她曾经拥有真挚而忠贞的爱情。

我想把这首诗送给我们的爱人和爱我们的人(教师深情朗诵)八、拓展学习(一)将莎士比亚《我的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见附录)、舒婷《致橡树》(略)和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这三首诗进行比较,理解体会三首诗表露出的诗人的不同的爱情观。

明确:《我的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130首,是表露诗人对于自己的恋人的仰慕之情;舒婷的《致橡树》塑造的是与爱人并肩站在一起的形象,表达的是对爱情的另一种理解:独立、平等、忠贞不渝。

而《我愿意是激流》写在诗人和尤丽亚热恋时期,是一首向自己所爱表白爱情的诗。

诗人坦露自己真诚热烈的胸怀,表白自己无私奉献的心愿,不管这种奉献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作出什么样的牺牲,诗人都欣然接受,无怨无悔。

在对爱情的奉献上,这首诗达到了巅峰,具有极其强烈的感人力量。

附:我的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英国]莎士比亚我的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红珊瑚远远胜过她嘴唇的红色;如果发是丝,铁丝就生在她头上;如果雪是白,她胸膛就一味暗褐。

我见过玫瑰如缎,红黑透白,但她的双颊,赛不过这种玫瑰;有时候,我的情人吐出气息来,也不如几种熏香更教人沉醉。

我挺爱听她说话,但我清楚音乐会奏出更加悦耳的和音;我注视我的情人在地上举步,棗同时我承认没见到女神在行进;可是,天作证,我认为我情人比那些被瞎比一通的美人儿更加超绝。

(屠岸译)(二)比较《我愿意是激流》和《致橡树》,说说自己的爱情观。

参考:1.相同点:(1)主题相同,即“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理想的爱情”。

(2)都采用了以物喻人的手法。

2.不同点:(1)对“理想的爱情”的认识不同。

《我愿意是急流》:牺牲自己无私奉献。

疲惫孤独困顿中追求美好的爱情,单方面付出纯真浪漫的爱情童话。

《致橡树》:独立平等互相依存同甘共苦。

理性的表白,人格尊严的抒情。

表达两个平等的灵魂怎样面对生活的现实内容,体现出女性的自我,自立、自尊、自重。

(2)运用意象的方法不同。

(3)民族、时代、性别不同。

问题设计:当女人沉浸在男人们裴多菲式的爱情表白所营造的浪漫多情的氛围中时,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可想想:你愿意作“废墟”上的“青青长春藤”,还是站起来做橡树旁边的挺拔的木棉?(三)朗读各类爱情诗,如《你的名字》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的爱情诗。

生死不离作者:王平久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哪里想着生活继续天空失去美丽,你却等待明天站起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液里生死不离,我数秒等你消息相信生命不息我看不到你,你却牵挂在我心里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搭起双手筑城你回家的路基生死不离,全世界都被沉寂痛苦也不哭泣爱是你的传奇,彩虹在风雨后升起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你一丝希望是我全部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