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与资产证券化共45页文档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看资产证券化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看资产证券化概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给整个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这场危机主要是由于资产证券化的过度应用所引发的。
资产证券化曾被认为是创造了金融市场上最强大的工具之一,但是,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许多人开始质疑它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本文将从资产证券化的定义、特点及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评估这种金融工具的优缺点,同时探讨在美国次贷危机中,资产证券化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的影响。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和特点资产证券化是指将一份资产的价值分割成一些可购买的证券,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提高供给方的流动性,同时降低成本和风险。
在资产证券化中,有些资产比如房贷、汽车贷款、信用卡资产等会通过发行证券的形式出售到市场上,这些证券由于具备的较高的固定收益性和较低的风险性,所以它们能够吸引到一些风险偏好相对较低的投资人,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特点在于:1.分散风险。
由于资产证券化需要将许多资产进行绑定和拆分,所以很大程度上能够将风险分散到不同的投资者或机构间,从而减少了风险的承受者。
2.带来流动资金。
资产证券化可以很好地创造流动资金,让供给方和需求方受益。
通过将资产打破,市场上的小型投资者有机会买入原本对他们不可达的证券产品,同时供应方也可以通过将资产出售获得资金并提高其资产转移的灵活性。
3.规模化的经济效益。
通过资产证券化,提高了证券化资产的流通性以及可操作性,所以可以很好地实现规模化、批次化,进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美国次贷危机与资产证券化的关系美国次贷危机是指2007年底以及2008年正式爆发,当时许多银行的房贷违约率开始激增,而这种危机主要是由于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涉及到了大量不良贷款,如“次贷”,导致了这种宏观经济的问题。
而资产证券化在美国次贷危机中的主要问题在于,信贷机构渴望发放更多的贷款,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但是他们同时又不想承担过多的风险。
资产证券化成为了他们用以转嫁自身风险和扩大贷款发放量的一种工具。
资产证券化与金融危机

资产证券化与金融危机作者:徐敬堂李婷婷来源:《商情》2013年第20期【摘要】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能够增加流动性同时实现风险转移的重要创新曾经一度流行于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
但是源于美国的抵押住房贷款证券化直接导致了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资产证券化从此广为人们所诟病。
笔者认为,资产证券化并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本文将从资产证券化自身以及其对资本监管造成的影响来进行分析,为其正名。
同时结合我国当下资本市场实情,对我国资产证券化进程建言。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金融危机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资产证券化起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直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世界各国都在照搬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业务模式。
这种模式的第一阶段称为发起抵押贷款,也就是银行职员直接与购房者商谈贷款细节,并签订贷款协议。
第二阶段是抵押贷款的放贷者将抵押贷款协议出售给抵押贷款证券化专业人士,这些人将抵押贷款打包,形成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再将这些新的证券出售给投资者。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资产证券化也在不断加深,其基础资产不再局限于住房抵押贷款而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一、资产证券化与金融危机资产证券化是通过发行证券同时出售资产的一种融资方式。
在此方式下,融资的基础不再是融资者自身的信用,而是融资者所拥有的资产。
这种融资并不是简单的出售资产取得价款,或是简单的发行证券来筹集资金,而是把出售资产与发行证券结合起来:以资产未来的现金流来偿付证券的本息。
(一)资产证券化的功能资产证券化最基本的功能有两点:增大流动性。
即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者通过把具有未来现金流收入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进行打包、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证券,并把这些证券销售给投资者,由此实现基础资产现金流的回笼;实现风险转移。
发行者通过将证券化产品出售给投资者,实现了风险的转移,并通过一定的风险隔离和破产隔离机制,将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隔离出发行者的资产负债表,实现基础资产信用风险的隔离。
金融危机与资产证券化45页PPT

金融危机与资产证券化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看资产证券化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看资产证券化美国次贷危机是发生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该危机的导火索是由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es, ABS)所引发。
因此,了解资产证券化是避免类似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步骤。
资产证券化是将不同种类的债权打包成为证券来发行。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贷款合同中的规模小而数量多的债款捆绑在一起,将这些债款合并成一个债权池,然后将这个池子进行分级打包成为各种类型的证券,最终将这些证券卖给投资者。
投资者所持有的证券的回报率是从各种债款的还款中获得的利息。
资产证券化也就是通过在债券市场上销售资产证券化证券来为初始贷款提供资金,从而将贷款折价出售,以累计借贷额度。
这种方式将一些高风险的债务放在了投资者的手中。
然而,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当中,由于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在债权池中所占比例过高,因此会对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极为敏感。
在房价泡沫破裂后,这些抵押贷款许多都变成了次级债券,出现了大批违约。
这种情况下,各级别证券的价格迅速下跌,投资者的损失日益加剧,也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出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整个市场焦虑万分,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这个危机给我们提了三个教训:第一, 有必要监管金融市场中不同的监管机构。
不同的金融机构在参与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但他们往往墨守成规,节省成本,对各自的职责毫不关注。
应该引入更为严格的监管体系,对所有金融机构实行统一的风险管理和监管规律,确保市场运转的有效性和透明度。
第二, 在银行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应加强不同种类债务的监管。
银行资产证券化的中心是不同种类的债务合同的挑选和划分,债务质量和稳定性的控制至关重要。
在清楚了下游的投资者的要求和欲望基础上,银行应该认真甄选和打包债务池,确保其质量以及还款率。
同时,银行贷款的利率应该固定,以避免发生逐渐递增的未来利率损失风险。
第三,金融市场对高风险投资的承担责任应更为明确。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投资者并不能确保其真实亏损或收益的风险水平。
美国金融危机中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研究

美国金融危机中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研究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美国金融危机期间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问题。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手段,在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流动性方面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007年至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资产证券化产品尤其是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债务担保债券(CDO)的风险暴露,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
本文将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三个维度,对美国金融危机中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
本文将详细梳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机制,明确风险产生的根源。
通过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评估这些产品在金融危机中的风险表现和影响。
本文将基于风险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2. 资产证券化基本原理与运作机制在美国金融危机中,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与运作机制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复杂性和潜在风险在危机中暴露无遗。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在于将传统的、难以流动或不易直接交易的资产,尤其是金融资产,如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应收账款等,打包整合形成资产池。
这一资产池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作为基础,通过精心设计的结构性金融技术进行重组和信用增级,进而发行不同层级的证券。
运作机制上,发起人(如银行或金融机构)将其持有的信贷资产转让给专门设立的特殊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SPV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其主要目的是隔离原始发起人的信用风险,确保投资者购买的证券不受发起人财务状况的影响。
SPV将这些资产未来的现金流预测并分割成不同风险等级的证券产品,通常包括高级别(AAA评级)证券、中级证券以及次级证券等。
高级别证券由于享有优先权,通常有较高的信用保障,而次级证券则承担底层资产损失的第一顺序风险。
在信用增级方面,采取多种手段以增强证券的信用等级,例如超额抵押、内部信用提升结构(如优先次级结构)、第三方信用担保或者金融衍生品保险等。
资产证券化与金融危机

资产证券化与金融危机引言2008年的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其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仍在延续。
然而,除了贪婪和缺乏监管外,人们很少注意到一个被称为“资产证券化”的金融工具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资产证券化不仅扩大了信贷市场的规模,但也加速了金融风险的传播,并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什么是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各种资产(如房屋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账款等)汇集起来,再通过特定的法律程序将这些资产打包成一种特殊的债券产品。
债券的本质是一种借贷工具,发行人通过募集债券资金,向投资者承诺支付一定的利息和本金,并通过债券募集的资金用于更多的贷款扩大业务规模。
在资产证券化中,信贷公司或银行会将自己的资产(也就是各种贷款)出售给另一个特殊目的机构(SPV),这个机构会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募集资金,再用这些资金去购买这些贷款。
债券的还款来源就是那些出售贷款的信贷公司或银行,而信贷公司或银行则获得了资金以便进行更多的贷款投资。
这样,债券产品就把银行和信贷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纽带卡通起来。
通过资产证券化,信贷公司或银行可以将其贷款风险转移给证券投资者,进一步降低其自身贷款的风险和融资成本。
资产证券化也有助于扩大信贷市场的规模,因为它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这个市场。
资产证券化的问题资产证券化的问题在于,当它把贷款捆绑成债券产品时,往往会使原始贷款的特定风险无迹可寻,让投资者难以了解风险捆绑后的债券的真实价值。
例如,如果一笔贷款被证券化,它的本金、利息以及其他赎回条款等可能被拆分成几类不同的债券产品。
投资者难以知道每个债券产品背后实际上是什么样的信贷资产,其风险程度如何,以及到期违约的情况。
另外,由于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持续扩大,一些信用状况较差的债务人的债务也可以被包含在这些证券化产品中。
而这些债务人的贷款在过去很难被证券化,因为它们太过有风险,是由于接受不足的抵押担保。
当这些债务打包成证券化产品后,其风险很难被证券投资者感知。
金融危机与资产证券化

2007年5月下旬至8月,市场加速下跌
• Bear Steams旗下两支对冲基金发生危机,并最终申请破产 保护,CDO市场动荡 • 评级机构对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大规模降级行动 • 以发放Alt—A贷款为主的American Home Mortgage申请破 产保护 • OFHEO拒绝了Fannie Mae和Freddie Mac要求购买更多房 屋贷款的要求 • Jumbo抵押贷款专营机构Thornburg因现金不足停止了新贷 款申请。并宣布折价卖出205亿美元证券以偿还无法取得 再融资的债务。 • Countrywide使用全部信用额度借款115亿美元,这被认为 是在没有其他选择时的行为。1周后美洲银行购买了20亿 美元的Countrywide优先股。 • FED降低贴现窗口利率50基点,以恢复市场流动性
• 经济增长预期悲观 • 全球各国失业率上升 • 原油为代表的资源性商品价格暴 跌 • 金价暴涨 • 各国汇率波动
世界经济增长前景
• 09年3月30日世界银行发表报告说,受全球 金融形势恶化和石油价格持续走低影响, 2009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下滑 4.5%。俄罗斯政府的预测为下滑2.2%。 • 09年3月美国政府调整后的数据为08年经济 下滑6.3%。 • IMF最新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降 至0.5%,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低增速。 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下降2%,发展中国 家和新兴经济体将增长3%。联合国贸发会 议认为,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能从2008 年的2.5%降至1.0%。
2、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
2006年底至2007年2月底,市场迅速下跌
• Ownit、Mortgage Lenders Network、 Res-Mae Mortgage等抵押贷款机构 申请破产保护 • New Century宣布重置其2006年前 3个季度经营结果且第4季度将出 现损失,Countrywide收紧信贷 • HSBC因其美国的抵押贷款部门损 失,2006年将提取105亿美元拨备 • Wells Fargo、Freddie Mac提高次 优抵押贷款收购标准
2024年美国金融危机中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2024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已成为金融业界的经典案例之一、该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
本文将研究2024年美国金融危机中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和其引发的金融危机。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资产证券化产品。
这是一种金融工具,将贷款、债券等资产折成证券,然后出售给投资者。
这样做的好处是,银行、金融机构等能够通过将这些资产转售给投资者来获取资金,以继续提供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
然而,这也引入了风险因素。
2024年的金融危机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次贷抵押贷款。
许多金融机构将高风险的抵押贷款打包成债券,然后将这些债券转售给投资者。
这样做的目的是将风险分散到各个投资者身上,同时能够获得流动资金。
然而,当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时,这些次贷抵押贷款迅速违约,导致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价值迅速下跌。
这种信用风险的扩散进一步动摇了金融体系,导致了金融流动性的丧失和金融机构的破产。
其次,衍生品的使用也是2024年金融危机中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衍生品是一种金融工具,其价值是依赖于基础资产(如抵押贷款)的衍生物。
在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过程中,衍生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过度使用衍生品也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许多金融机构购买了大量的违约掉期衍生品,以对冲他们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
然而,当次贷抵押贷款大规模违约时,这些衍生品无法发挥作用,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此外,风险评估模型的问题也是2024年金融危机中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金融机构使用了基于历史数据和统计模型的风险评估模型来估计和管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
然而,这些模型没有考虑到金融市场的非线性特性和短期外部冲击的影响。
这导致了对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的误判,使金融机构无法有效地管理其风险敞口。
最后,监管机构的疏忽也是金融危机中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的一个因素。
在2024年前,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披露进行了较少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