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与病因推断 (3)
流行病学--病因及病因推断

同时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社会环境
病 因
物理环境 环境环境 宿主
遗传 内核
化学环境
生物环境
(三)病因网学说
其基本观点为:疾病的发生受着多种致病因
素、多种保护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彼此 互相作用。
当致病因素强于保护因素时,发生疾病;
当致病因素弱于保护因素时,不发生疾病。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周身无力。
三、 环境
4)地理因素
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因素与地
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关系密切。
如缺碘性疾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硒中
毒、地方性砷中毒
又如鼠疫、森脑、流行性出血热
三、 环境
5)自然灾害 地震、海啸、台风、水灾、火山爆发、 雪灾、雹灾、火灾、旱灾、虫灾等等
三、 环境
2、 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ment)
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致病因子( agent )、宿主( host )、环境
(environment)通常称为疾病发生的基本条 件,即疾病发生的三要素。
三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通常情况下处于
平衡状态,一旦平衡失调,就会引起疾病。
病因
病因三角模 型
环境
宿主
一、 致病因子
能够引起疾病的因素统称为致病因子
二、宿主
6、气质、性格、精神状态
有人报告: A型人(指那些好与人争执、有 竞争性、有抱负、对时间有急迫感):冠
心病患病率高。 B 型人(与 A 型相反):冠
心病患病率低。
二、宿主
7、行为因素 许多不良行为与疾病密切相关,如: 1)不良嗜好——吸毒、吸烟、酗酒等; 2)不良饮食习惯——高盐、过热、过硬、过快、不规律、 偏食、暴饮暴食等; 3)不良生活习惯——熬夜、就坐、缺乏锻炼等; 4)不良性行为——卖淫、嫖娼、同性恋、婚外恋等; 5)不良医疗、卫生习惯——滥用药物、有病不及时求医、 有病乱投医等; 6)不良心理因素——绝望、恐惧、焦虑、孤独、压抑、消 极等 7)不遵守交通规则 8)不遵纪守法
病因与病因推断

F,G ---------------(a不出现),f,g
… -----------------……
所以,a 是A的充分条件
2019/10/18
27
病因推断的哲学思想
(三)同异并用法(joint method of agreement
and difference)
辨别某类事件或属性的必要且充分条件的方法
能引起实验动物患相同疾病 (4)能从患该病动物中分离到相同病原体
2019/10/18
35
2. 美国“吸烟与健康报告”委 员会提出标准(1964)
–(1)关联的时间顺序 –(2)关联的强度 –(3)关联的特异性 –(4)关联的一致性或可重复性 –(5)关联的连贯性或合理性
2019/10/18
36
3. 8条标准(流行病学,第4版)
2019/10/18
11
病因的概念—定义
必需病因:如果缺乏某因素即不会引起 某疾病,则该因素被称为该病的必需病 因。绝大多数的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 病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必需病因;而大 多数的慢性非传染病目前尚未发现他们 的必需病因,这类疾病可能不存在一个 必需病因,或者它的必需病因隐藏较深, 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分析性研究检验假设:描述性研究提出的假设, 需经分析性研究进行论证。
实验性研究验证假设:无论是通过流行病学,
还是通过实验医学或临床医学研究方法获得的
病因假设,最终仍需回到人群中,用实验流行
病学的方法进行验证。
2019/10/18
19
病因研究方法—病因清单
1、A宿主病因 先天的:基因、染色体、性别 后天的:年龄、发育、营养状态、体格、行为
6
病因的概念—病因模型
第3章病因与病因推断

轮状模型
动因
流行病学三角
环境
11
社
生
会
物
轮
环
状
境
模
宿主 环
境 遗传 内核
型
理化环境
12
病因网络模型
按生态学模型或疾病因素模型提供的框架寻
找多方面的病因,这些病因相互存在联系,按 时间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
个病因链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一张病因网
(web of causation)。
13
环境 因素
进一步调查是在田间下水劳动和垦荒感染钩端螺旋 体导致的。
25
(二)求异法(method of difference)
在相似的事件之间找不同点 例:察布查尔病只发生在锡伯族,而不发生在当地其
他民族,权衡不同民族差异,提出该病可能与锡 伯族特殊饮食“米送乎乎”(制甜面酱的半成品) 有关。
临床表现是精神不振、头晕、上眼睑下垂、复视、眼球运动不良、 吞咽困难、失语,但不发热,意识清楚,病死率高达43.2%。
分类 即科学实验五法
求同法 差异法 共变法(同异并用法) 类推法 排除法(剩余法)
24
(一)求同法(method of agreement)
所研究的疾病在不同环境中都有某因素的存在,提出 该因素是所研究疾病病因。 例: 1958年川西平原发生大规模不明热流行,农民发病 率高,而参加过支农劳动的国家职工发病也高,二者 共同点都曾在田间下水劳动和垦荒。
(Koch病因学说)
流行病学三角
病 因 概 念 的 发 展
Lilienfeld的病因定义
4
现代流行病学的病因定义
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 可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 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病因与病因推断

疾病(D)与可疑病因(F)的关系:
疾病(D)
是 不是 合计
可疑病因(F)
有
无
a
b
c
d
a+c
b+d
合计
a+b c+d α+c+ b +d =N
α/(α+b)>c/(c+d) p<0.05
c/(α+c)>b/(b +d) p<0.05
4). 类推法(method of analogy)当一种疾病的 分布与另外一种病因已清楚的疾病的分布相似 时,则这两种病可能有共同的病因。如前文所 述河北省1963年流行的“不明热”被判断为钩 端螺旋体病,就是根据共分布特点而作。
5)剩余法(method of residues) 有某复合事 件(A,B,C,),已知它的有关(暴露)因素在 特定范围内(a,b,c,),通过先前的归纳又知道 b说明B,c说明C,那么剩余的a必定说明A。
3. 病因定义:
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始动因素。流行病 学从群体观点出发,从控制疾病、预防疾病的策 略出发,认为当其他因素在某人中不变时,某因 素在该人群中增加或减少后,某病在该人群中的 发生也增加或减少,则该因素可以被认为该疾病 的病因。病因学研究在临床医学中是构成诊断、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基础,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二、病因研究的主要方法
1. 描述性研究: 2. 病例对照研究: 3. 队列研究: 4. 实验性研究:
第三节 病因与疾病的联系
(一)统计学联系
当病因(F)在人群中变动后某疾病(D)的频率或强度也 变动,则为二者有联系。F有可能(也有不可能)为D的病因。当 F变动后,D并不变动,则为二者无联系,F很可能不是D的病因。 当某疾病(D)有F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该疾病中有F的比例,并 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时,也叫有联系。
3病因与病因推断总结

偏倚的种类 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 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 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
55
选择偏倚 selection bias
(1)奈曼偏倚(Neyman bias) 又称现患-新发病例偏 倚(prevalence-incidence bias)。 (2)检出偏倚或检出症候偏倚(detection bias/detection signal bias)
X
Y
12
必要病因与充分病因
病例 暴露 非暴露
必要病因
13
非病例 B D
A C
必要病因与充分病因
病例 暴露 非暴露
必要病因
14
非病例 B D
A 0
必要病因与充分病因
病例 暴露 非暴露
充分病因
15
非病例 B D
A C
必要病因与充分病因
病例 暴露 非暴露
充分病因
16
非病例 0 D
A C
必要病因与充分病因
57
混杂(confounding)
由于一个或多个外来因素的存在,掩盖或夸大 了研究因素与疾病(或事件)的联系,从而部分 或全部地歪曲了两者之间的真实联系。
58
混杂 Confounding bias
(1)混杂因素必须与所研究疾病的发生有关, 是该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2)混杂因素必须与所研究因素有关。
(3)混杂因素必须不是研究因素与疾病病因 链上的中间环节或中间步骤。
59
病因推断中暴露与疾病关联的解释
统计联系 虚假联系(选择、信息、混杂偏倚)
符合病因推断标准
因果联系
60
流行病学(钟崇洲)3-病因及病因推断PPT课件

实验法
通过实验控制暴露和疾病的结果,以 确定因果关系。
统计方法
利用统计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 分析,以识别和验证因果关系。
证据的综合评价
综合不同来源和质量的证据,进行综 合评价,以确定因果关系的可靠性和 可信度。
04 流行病学中的偏倚与控制
偏倚的定义与分类
偏倚的定义
选择偏倚
指在流行病学研究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 导致研究结果偏离真实情况的现象。
严格的实施过程
正确的数据分析方法
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 行科学处理和解释,避免数据分析阶 段产生的偏倚。
规范操作、严格执行研究方案,确保 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偏倚对流行病学研究的影响
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偏倚会导致研究结果偏离真实情况,降低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影响结果的推广和应用
如果研究结果存在偏倚,则不能将其推广到更广泛的人群或应用领 域。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流行病学(钟崇洲)3-病因及病因推 断ppt课件
目录
• 流行病学概述 • 病因与病因推断 • 流行病学中的因果关系推断 • 流行病学中的偏倚与控制 • 流行病学中的案例分析
01 流行病学概述
流行病学的定义与特点
流行病学定义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 群中的分布、影响和原因,以及制定 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 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案例二: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结词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与不良的生活方式、肥胖和家族遗 传等因素有关。
详细描述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其中2型糖尿病占绝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 和家族遗传等因素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和定期筛查等。
流行病学(钟崇洲)3-病因及病因推断

利用流行病学方法评估健康干预措施的效果,为改进干预策略
提供依据。
公共卫生决策与评价
提供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研究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决策者制定符 合实际情况的公共卫生政策。
公共卫生项目评价
利用流行病学方法对公共卫生项目进行评价,了解项目的实施效果 和存在的问题。
监测公共卫生安全事件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发展趋势,为及时采 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全球流行病学合作
01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增加,跨国界的疾病传播和疫情防控 成为重要议题。
02
全球流行病学合作有助于各国共享疾病监测数据、防控经验和
资源,共同应对跨国界的公共卫生挑战。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促进流行病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
03
动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THANKS
05 流行病学未来发展趋势
大数据与流行病学
大数据技术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海量的数据资源,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的流行趋势和影响因素。
大数据分析方法能够挖掘出传统统计学方法难以发现的数据规律和潜在关联,提高病因推断的准确性。
大数据的应用还使得流行病学研究能够更快速地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及时依 据。
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评价 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制定有效的 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02 病因研究
病因概念
病因
指那些能使人群中疾病发生增加的因素。
01
危险因素
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因素,但不一定是因 果关系。
02
03
易感因素
个体对某种疾病易感,但不一定发病。
病因类型
目前尚未被确认的因素。
通过中介因素间接导致疾 病发生的因素。
2023年流行病学分章节名词解释问答题集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及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旳分布及其影响原因, 并研究防制疾病及增进健康旳方略和措施旳科学。
二、问答题:1.试述流行病学旳学科特点。
答: 流行病学作为医学科学旳一门基础学科, 具有如下旳特点: 首先, 流行病学着眼于一种国家或一种地区旳人群旳健康状况, 它所关怀旳常常是人群中旳大多数, 而不仅仅关注个体旳发病状况, 也即是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具有群体性。
第二, 流行病学是以疾病旳分布为起点来认识疾病旳, 即通过搜集、整顿并考察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旳分布特性, 以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旳规律, 为深入研究提供线索。
体现为以分布为起点旳特点。
第三,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旳思想, 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措施旳关键。
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 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旳原因或线索。
即流行病学具有对比旳特点。
第四, 在流行病学旳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中运用了概率论和数理记录学旳分布、抽样、推断、参数、指标、模型等原理和措施, 目旳在于科学、高效地揭示疾病和健康旳本质, 评价各项研究旳效果。
即流行病学具有概率论和数理记录学旳特点。
第五, 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亲密旳关系。
疾病旳发生不仅仅同人体旳内环境有关, 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旳影响和制约。
在研究疾病旳病因和流行原因时, 我们应当全面考察研究对象旳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
流行病学体现为社会医学旳特点。
第六, 作为公共卫生和防止医学旳一门主干学科, 流行病学一直坚持防止为主旳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旳研究内容之一。
与临床医学不一样旳是, 它面向整个人群, 着眼于疾病旳防止, 尤其是一级防止, 保护人群健康。
流行病学体现以防止为主旳特点。
2.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措施答: 流行病学研究措施可分为观测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
观测性研究重要有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试验性研究重要有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小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理论性研究重要有理论流行病学和流行病学措施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研究病因,它不适用于研究和解释非感染性疾病的病因。
2.轮状模型
轮状模式将环境分为生物、理 化和社会环境,宿主还包括遗 传内核,各种因素分别被置于 层次不同的圆环之中。 轮状模式各部分的相对大小可 随不同的疾病而有所变化。
四、病因的分类
1、必要病因 引起某种疾病发生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旦该因素缺乏, 疾病就不会发生。
• •
只有一种必要病因:传染病、营养缺乏性 疾病 有多种必要病因:白血病
2、促成病因
某因素存在可能导致某疾病发生的概率增 加,但是该病发生时不一定有该因素。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 致病因子 (agent) •宿 主 ( host ) •环 境(environment)
生物 环境
宿 主 理化 环境
社会 环境
遗传内核 如在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中遗传核较大,而在麻疹中宿主 (免疫状态)和生物环境(空气传播)部分较大。
3.疾病因素模型
远
生物学因素
因
近
因
社会经济因素
环境因素
心理、行为因素 卫生保健因素
预 防
医学生物学 因素(机制)
疾病
诊断、治疗
疾病因素模型将病因因素分为两个层次
病因的概念和病因型
鬼神、上帝、天意
水 火土 木 金 人 气
迷信阶段
朴素唯物主义
活的传染物 病原微生物
生物学病因的萌芽
单一病因学说 单一病因说 多病因说 Lilienfeld的病因定义 多病因学说
病 因 概 念 的 发 展
一、 单病因观
19世纪半叶,显微镜的革命性的 开发,微生物学在欧洲开创和 发展。 路易斯. 巴斯德 (1822-1895) 罗伯特. 科赫(1843-1910) 巴斯德和科赫开创了微生物研究 的新纪元。 巴斯德· 路易斯 (1822~1895)
J. Robin Warren 1937~
Peyton Rous 1879~1970
病因研究
与
诺贝尔奖
Stanley B. Prusiner 1942~ Prion 朊病毒蛋白 1997年诺贝尔奖
导入新课
引发结核的因素有哪些?
感染结核杆菌、营养不良、 生活方式不良、居住环境差等等 感染结核 杆菌
第一节
背 诵 内 容
1.现代流行病学的病因定义:那些能使人群 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认为是病因,其 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 就会下降。
2.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的Mill准则: 求同法 差异法 同异并用法 共变法 剩余法
2005年
幽门螺旋杆菌
1966年,病毒与肿瘤
Barry J. Marshall 1951~
5 人的性格、气质及精神心理状态 A型性格与冠心病 心理压抑可以 降低免疫能力 安慰剂效应与临床 试验关系
二、多病因观
1. 三角模型
疾病的发生是病因,宿
宿主
主和环境三要素互相作
用的结果,三要素各占
一角,三者通过互相作
用保持平衡而使人体保 持健康。
病因
环境
三角模式是在研究传染性疾病的过程被提出来的,因此
对传染病的病因研究有较强的适用性。它的特点是将病因从
环境因素中分离出来,这是传染病病原体的遗留物,但对非 传染病在确定病因上有困难。
第三章
病因与病因推断
预防医学教研室
复 习 导 入
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区别和联系
{}
暴发的概念 三间分布
}
提 供 病 因 线 索
主 要 内 容
病因概念和病因模型 病因分类及研究方法 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病因关系的推断
重 点
流行病学病因的概念 病因分类及研究方法 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难 点
如何判断疾病与暴露因素的关联
因果联接方式示意
F R
F1 F2 F3 R
F
R1 R2 R3
F1 F2 F3
R1 R2 R3
三、流行病学病因观
Lilienfeld定义
病因(Cause) :
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 的因素,就可认为是病因,其中 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 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Lilienfeld AM.(19201984)约翰.霍普金斯 大学流行病学教授
4.病因网络模型
多因论说 MacMahon(1970)“病因网”
① 疾病之发生并非归因于单个孤立的病因,而是一连串病因 的结果; ② 其中每一个病因都是它前面若干个因素综合的结果; ③ 一连串相互连起来的因素构成病因链; ④ 由“链”构成“病因网”; ⑤ 只要在任何一个单个病因环节上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阻 断或终止此疾病的继续发生。
①从该病的每个病人都能发现的这个病 原微生物 ②该病原微生物不仅能从病人分离出来, 而且能培养出纯品 ③用此纯品接种易感动物或人时,必能 使该病重复出现 ④从感染的动物身上,能从新分离到该 病原菌微生物
罗伯特 ·科赫 ( Robert Koch ) ( 1843—1910 ) 德国医生和细菌学家, 世界病原细菌学的奠 基人和开拓者。 1905 年,科赫以举 世瞩目的开拓性成绩, 问心无愧地摘走了诺 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外围的远因:包括社会经济、生物学因素、心理行 为因素、环境因素和卫生保健因素。 致病机制的近因:主要是指与发病直接相关的医学 生物学因素,如致病基因、生理性缺陷或病理性改 变。
特点:疾病因素模型在病因分类上操作性强,具有较强
的实践指导意义,没有确定病因的困难。 流行病学定义的病因即危险因素主要是指外围的远因中 有关因素。它们具有数目多、导致疾病发生概率低的特点。
到了19世纪末期微生物学的出现及发展,一些科学家研究发现: 炭疽热——炭疽杆菌,
肺结核病——结核杆菌,
痢疾——痢疾杆菌,
霍乱——霍乱弧菌。
于是人们形成了这样的概念:每一种疾病必由某一种特异的病原物所引起的。 这就是“特异病因学说”,也称为单一病因学说。
病原体万能时代!
单病因观
一种微生物是不是某病的病原, Koch提出了四个条件:
一、致病因子
•
生物性致病因子
化学性致病因子
物理性致病因子:声、光、
热、辐射、震动
二、宿主
1 遗传: 2 免疫:免疫球蛋白水平 3 年龄与性别: (1)免疫状态不同。 (2)接触机会不同。 (3)生理解剖结构不同。 急性呼吸道疾病— 儿童 肿瘤与糖尿病—老年人 4 种族:种族基因与疾病 约翰斯综合征—葡萄牙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