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双向细目表

合集下载

18-19下考1双向细目表—七年级语文

18-19下考1双向细目表—七年级语文

序列模块或单元知识点了解理解应用单选多选填空解答论述···题序分值一书写水平考查1
3二倾听能力
访谈(放一遍)
7
2信息提取√
223问答题

3
5三基础积累18
4字音字形根据拼音写词语(一空2分,共2空)√
445词语解释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526选词(短语)填空语境中近义词辨析
√627文学文化常识
√728名著《骆驼祥子》
√829默写一二单元背诵+课外古诗词诵读前四首

9
6四
阅读能力26(一)现代文阅读
散文(人物类)
7
补充(可根据学科、学生情况对试卷另作要求)
考 试 内 容
要 求(√)
题 型(√)
合计
贵阳乐湾国际实验学校
试卷命题双向细目表
2018-2019 学年度 第二 学期 第一次月考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答题时间: 120 分钟 满分: 100分 难度系数: 中
目前使用的教辅资料是:《导学与演练》。

七年级下册命题教学双向细目表模板

七年级下册命题教学双向细目表模板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双向细目表单元课题课程标准能力目标知识点细目分化近三年郑州市期末考点分布出题双向细目表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1.知道隋朝的统一。

2.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

3.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识记层次1.知道隋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完成统一大业的皇帝。

2.了解科举制创立的朝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以及曾发挥的积极作用。

知道隋朝是一个创新的朝代。

3.了解大运河的开通背景、组成河段、南北端点、沟通的水系,总长度以及在古代世界运河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4.知道隋朝的暴政、隋朝灭亡的时间及原因。

2021年选择1.知道隋朝完成统一大业的皇帝。

(隋文帝统一全国的政治背景)2021年材料解析:26.大运河和明长城2020年选择1.大运河的影响作用2.隋朝灭亡原因2019年选择(图)1隋朝经济发展(含嘉仓)2大运河(余杭和东都之间的河段)2018年选择1隋文帝完成统一大业2大运河的地位作用2017选择1隋文帝完成统一大业2隋朝灭亡的原因1隋文帝的统一大业2大运河河段(地图)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识记层次理解层次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知道唐太宗的姓名、年号。

3.知道“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主要措施。

4.知道唐玄宗的姓名、年号。

5.知道“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6,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和主要措施。

2021年选择2.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知道唐玄宗的姓名、年号。

)4.唐朝科举制的完善发展2020年选择3.盛世局面出现原因2019年年选择3唐太宗革新政治2018年选择3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治国方针的比较(表格)7.知道保持适宜的政策和治国路线的连续性对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3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君舟民水)4开元盛世(杜甫《忆昔》)2017年选择3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措施反映)4武则天惜才(骆宾王)5唐玄宗、开元盛世,唐朝鼎盛时期第3课盛世气象1.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七年级语文试卷双向细目表

七年级语文试卷双向细目表


填充
3
三、诗歌赏析(5分)
9
诗歌内容理解

填充
2
10
诗歌简要赏析



填充
3
四、文言文阅读(10分)
11
解释文言词语


选择
2
12
翻译文言句子


填充
4
13
分析理解内容


填充
2
14
分析综合与评价


填充
2
五、现代文阅读(23分)
15
概括内容



填充
2
16
句意理解


填充
3
17
文段赏析

填充
3
18
主题感悟


填充
2
19
文题理解


填充
2
20
人物形象分析


填充
3
21
内容理解


填充
2
22
主题感悟


填充
3
23
综合运用




填充
3
六、写作(40)
24
作文

40
七年级语文试卷双向细目表七年级试ຫໍສະໝຸດ 双向细目表考试内容层级
题型
分值
题号
内容
识记
理解
分析
综合
表达应用
欣赏评价
一、
语言积累与运用(16分)
1
字音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双向细目表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双向细目表
阅读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语文综合运用
分值
3 3 3 3 2 4 1 2 2 5 50
题 型
能 力 要 求
试题难度 易
3 3 3 3
主观 客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3 3 3 3 2 4 1 2 2 5 50 3 3 3 3 2 4 1 2 2 5 5 50 2
主观 客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2 2 2 2 2 2 8 2 8 8 2 2 2 2 2 2 2


考查知识内容的目的性
备注
字词积累情况 字词积累情况 词语运用能力 语感 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文学常识积累情况 古诗词积累情况 语文知识和实践的结合
2
2 2 2 8 2
语文知识和实践的结合 语文知识和实践的结合
10 11
12
宣传标语 诗句赏析
诗歌内容理解
2 2
诗歌阅读能力 诗歌阅读能力 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阅读能力
13 14 15 16
重点字词 句子翻译 文句对比赏析 文意理解
试题 题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考查内容 知识点
文句动词理解 文句理解 理解概括 文句理解 拟标题 概括 理解主旨 引用诗歌的作用 文句理解 句子赏析与语言运用 写作
主观 客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试题 题号
考查内容 分值 知识点 知识块
题 型
能 力 要 求
试题难度 考查知识内容的目的性 备注 易 中 难
主观 客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请注意累计各大题分值和合计全卷分值。
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卷双向细目表

七年级语文下册月考双向细目表

七年级语文下册月考双向细目表

七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双向细目标
考查范围 考点
考查方向 能力 类型 其 他
字词积累 生字注音
基础积累、运用
识记
理解 能力
多音字、形近字的辨析 词语的准确运用
现代诗歌
复述诗文情境,把握主要内容。

诗意的理解
概括作者表达的情感及抒情方式。

联系上下文,概括诗文中主要意象(形象)的
含义、特点及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 文言文
解释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

文言工具的
积累,古诗文文意理解 划分句子停顿;掌握诗文中互文句的翻译方法;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掌握意动词、被动词的翻译方法
复述诗文情境,把握主要内容。

记叙文阅读 联系上下文,推断关键语句的语言特色,分析
其深层含义;
通过找起止句、过渡句、照应句等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插叙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指出句中运用恰当的词语,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好处;
分析 能力 通过分析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句段,概括人物形象的内涵(思想、态度、追求等)
创造 能力
评价能力
推断尾段、开头段的内涵和作用;
结合相关语段,分析从第三人称的视角间接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谈谈自己对文中人物的认识及文中主要内容给自己的启示;
综合性学习 一、二单元综合性学习 综合考查 作文 记叙文——命题或半命题
写作能力 理解 能力
课后前五首古诗 能说出诗文情境,把握主要内容。

考查诗意 名著 《童年》《昆虫记》《朝花夕拾》
考查阅读。

七年级期中语文联考双向细目表

七年级期中语文联考双向细目表
8
记叙文的概括
4


0.8
9
记叙文的理解
2


0.8
10
记叙文人物形象分析
4


0.7
11
记叙文叙事方法作用
4


0.6
12
写景散文的概括
4


0.7
13
写景散文语言赏析
3


0.6
14
写景散文手法作用分析
2


0.7
15
写景散文的理解
2


0.8
古诗文阅读
16
课内外文言文词语理解
4


0.8
17
课内文言文翻译
2020-2021学年上期七年级联考试题语文双向细目表
板块
题号
内容
分值
认知水平
题型
预测难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应用
填空
选择
简答
作文
积累与运用
1
字音字形
4


0.8
2
词语运用
2


0.7
3
语序
2


0.8
4
文化常识
2


0.8
5
古诗文默写
8


0.8
6
名著阅读
4


0.7
7
综合性学习
8


0.6
现代文阅读
4

整理初中语文中考双向细目表

整理初中语文中考双向细目表

初中语文中考双向细目表20 年月日A4打印/ 可编辑双向细目表简介双向细目表(two-way checklist)是一个测量的内容材料维度和行为技能所构成的表格,它能帮助成就测量工具的编制者决定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题目以及各类型题目应占的比例。

双向细目表(Table of specifications)考试命题双向细目表是一种考查目标(能力)和考查内容之间的关联表。

双向细目表的制作应该同课程大纲及考试大纲的相关规定具有一致性。

考核知识内容的选择,要依照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要求,试题范围应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既要注意覆盖面,又要选择重点内容,时间以中等学生120分钟能答完为限。

制作双向细目表时,试卷中拟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考核知识点”须按章次进行编排;双向细目表中考核知识点的个数须与试卷中涉及的知识点个数相一致。

双向细目表中的能力层次采用“识记”、“ 理解”、“ 应用”、“分析”、“ 综合”、“评价”等作目标分类,体现了对学生从最简单的、基本的到复杂的、高级的认知能力的考核。

每前一目标都是后续目标的基础,即没有识记,就不能有理解;没有识记与理解,就难以应用。

所以一个考核知识点在同一试卷中对应一种题型,原则上只能对应一种能力层次。

特点按照《考试规范》要求,识记、理解类试题须控制在60%以内,并应尽量避免单纯考核记忆水平的题目。

试题的题目类型应根据考试课程的特点和考试目标合理选择,例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辨析题、简答题、证明题、计算题、案例分析等。

一份试卷中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的搭配应合理,且题型种类数应适中。

在双向细目表中不同“能力层次”和不同“题型”下面对应的各列中,应填写各考核知识点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

不能简单的划“∨”,也不能填写题号和题目个数如何编制双向细目表?一、什么是双向细目表?简单来说,双向细目表是测验编制的计划书、蓝图和命题的依据。

它是以能力层次和学习内容为两个轴,分别说明各项测评目标。

初中语文中考双向细目表.doc

初中语文中考双向细目表.doc

初中语文中考双向细目表能力层级鉴探分表难度究析达赏识理要求记解综应评合用价12字音√易22字形√易32文言解词√易42古诗文名句默写√易基础知识52语法知识(复句)√易62标点√中72修辞√易82文学常识√易92理解(概括)事物的特点√易课内小说102感受、体会内容的情感√中(散文、诗理解重点词语(连词)在文中的112√中歌作用、记叙122理解文句的含义√中文)阅读√132品悟语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易142总结节选语段的说明内容√易152分析说明文中的重点词语的作用√中课内理解神话故事在说明文中所起到162√中说明的作用文阅判定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172易读析其作用182语言多元化表达的作用中√分析句子的表情达意192√中课内议论202感受内容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中文阅加强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读212√中222理解诗句中关键词语的统领关系√中232对重点诗句的赏析√中课内古诗√242感受诗句所表达的情感难阅读对诗歌的总的、多元化的理解,√252如写作特点、主旨、写作手法等中内容4个单字理解(课内文言词的积264√易课外累和运用)文言三个句子翻译(根据语境连词成276√偏难文阅句,以及文言句式的运用)读284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主旨的概括√偏难分析景物的特点及其景物描写的294√中课外作用现代304结合重点句子,分析内容√中文阅读(散314分析句子含义及其写作手法√难文)324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画线句子√难写作3340成长中的体验√中规律总结:“基础知识”考点比较固定,训练有规律可遵循,可操作性强。

“课内阅读”注重体裁的多样性,新授课时注重文体知识点和解决此知识点的能力培养。

“课外文言文”考点固定,以课内养课外,足以应对该考题。

“课外现代文阅读”选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散文,考点也比较容易把握,可采用“文科理科化”的思路加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考点也在教师的可操纵范围之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0%
13
内容理解


简答
教材外
0.75
2
14
文体知识


填充
教材外
0.80
2
15
写作手法


简答
教材外
0.70
2
15
语言品味

简答
教材外
0.85
2
任选
16
比较欣赏


简答
教材内外
0.65
3
17
探究发现



简答
教材外
0.60
2
任选
18
片段写作

写作
教材外
0.80
5
四、
作文
20
作文


写作
教材外
0.50
50
50%



(一)
1
默写填空

填充
教材推荐
0.40
2
100分以外
2
默写填空

填充
教材外
0.30
3
默写填空

填充
教材外
0.30
(二)
1
名著阅读


填充
教材推荐
0.40
6
100分以外
2
名著阅读


填充
教材推荐
0.35
3
名著阅读


填充
教材推荐
0.35
4
名著35
书写
0.35
5
5%
教材内
0.90
2
15%
6
一词多义


填充
教材内
0.85
3
7
内容理解
联想想象


简答
教材内
0.65
2
(二)
8
字义理解

填充
教材内外
0.70
2
9
翻译句子

填充
教材外
0.80
2
10
朗读断句

简答
教材外
0.70
2
11
内容理解联想想象

填充简答
教材外
0.85
2
任选
三、
现代文阅读
12
整体感知

简答
教材外
0.80
七年级语文双向细目表
考试内容
层级
题型
出处
难度
分值
比例
备注
题号
内容
识记
理解
分析
综合
表达应用
欣赏评价
一、
语言积累与运用
1
语境填字
与改别字

填充
教材内
0.90
2
10%
2
修改病句

修改
教材外
0.85
0.70
0.90
1
任选
3
读图表达


简答
教材外
2
4
默写填空



填充
教材内
5
二、
文言文阅读
(一)
5
解释词义

填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