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类文言文类型1019
游记范文高中文言文

游记范文高中文言文
【游记范文:登高望远,江山如画】
余闻天下之大观,非登山之巅不足以穷其目。
庚子年秋,余携友数人,决意攀越江陵之高山,欲观天地之大美,尝山川之真味。
初至山脚,但见群峰耸立,云雾缭绕。
吾等心怀壮志,踏石阶而上。
行至半山,忽闻水声潺潺,乃一清泉自山石上流下,溅起珠玉之水花。
友人皆欢欣鼓舞,争饮甘泉,以为此乃山川之恩赐。
攀至山顶,但见乾坤之大美,尽收眼底。
群山连绵,如龙蛇舞动;江河纵横,似玉带飘渺。
余不禁感慨:“登高望远,江山如画,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于是乎,吾等盘坐于青石之上,品茶论道。
友人言:“山川之美,在于其磅礴大气;人生之美,在于其起伏跌宕。
”吾深以为然。
此时此刻,只愿与君长坐于此,共赏天地之大美,不问世事纷扰。
乃知人生如登山,需持之以恒,方能见其真面目。
而江山如画,需用心品味,方能领略其无穷之韵味。
此次登山之旅,收获颇丰,亦让吾辈明白:与天地同呼吸,与万物共命运,人生方有意义。
高中游记文言文优秀(6篇)

高中游记文言文优秀(6篇)高中游记文言文篇一看,太阳冉冉升起,红红的火球在山的背后缓缓燃烧。
还记得爷爷奶奶讲的传说,说是山背后住着一位神仙,天天掌管着太阳的一起一落。
看,那青翠欲滴的竹叶,似乎经过一夜露珠的酝酿,将叶子挺挺的舒展开来,体态像位仙女般优雅、端庄,似乎带着一点点撒娇的感觉松树为照旧傲立,好似板着脸的爸爸一样风儿慵懒地跑着,将杜鹃花姑娘的定情信物送到杜鹃哥哥那,把还在睡觉的小动物叫醒,捎来溪泉的口信,匆匆地将花儿的悄悄话掠过我耳边。
老辈的人们早早地起床,或到桥头去逛逛,或甩甩手臂,或到地里去拔一天的菜,喂喂鸡鸭,拾拾蛋河水清冷冷的,碧波荡漾,一眼望过去,真叫人舒心啊!各个大婶、大妈都弯着腰,在树荫下惬意地洗刷着衣服,议论着最近发生的新颖事儿。
这段时间,小孩子们最活泼了。
或者摸虾,在清澈的溪水,石头夹缝里,泥底下,瞪着亮晶晶的小眼,就等着虾自投罗网,不几会儿,便把水搅的混沌不请--这是男孩儿的活女孩文静,伴着奶奶去地里头寻些可口的野菜,偶尔追逐一下漂亮的蝴蝶,再绿油油的田野里撒欢,或约几个女伴去玩搬家家,或看着男孩爬树,接着从树上掉下来的青涩的野果果。
也许爬山是一个很好的决策。
山上的风光美不胜收:碧绿的小草,红红的野山茶,淡白的小花,毛茸茸的狗尾巴,黝黑的泥土,栗色的青石板男孩就吓唬女孩——有蛇的,吓的女孩赶紧收回采花的手,惹的大家哈哈大笑。
一行人坚决不移地向山上攀登,累了,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男孩编个笑话逗逗大家女孩给大伙唱只歌,唱完,两朵红晕隐显在脸颊——毕竟是女孩嘛!唱完了,讲完了,也休息够了,一伙人继续上山。
到了山顶,往远处一番眺望,真有一种别致的风景!看吧看吧,沟壑纵横的山谷变成了凹凸不平的小沟,平坦无际的田野尽收眼地,弯弯曲曲的公路像条小溪,上面还有叶子一样的车和蚂蚁一样的人。
嘻嘻,真好玩。
玩够了该下山了,太阳都快下去了。
万一天黑了,野兽是要来叼小孩儿的。
一拨人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地下山了。
游记类的文言文

游记类的文言文1、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从一个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的声音,很像人们身上佩戴的配饰发出的声音。
心里感到高兴,砍一个竹子,开辟出一条小道,沿着路走下去,看到水潭,潭水格外清凉。
石头的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的高地、小岛、岩石等型装。
数目青青翠翠,遮掩着经络,互相缠绕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的鱼儿游来游去,一百多条,阳光照下来,鱼的影子映在岩石上,一动不动,忽而又游向远处,来来往往,好似与游玩的人们相互取乐。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伐竹取道、旅游看山看水,通过描写景物抒发当时的心情。
)2、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散去,云彩拢过来,山里或暗或明,山林中早晚的美景,野草开花了,散发出芬芳的香气,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水面底下去,石头露出来,四季景色不同,乐趣无穷。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欧阳修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醉翁亭记描写知州的秀美景色。
)3、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我观看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在洞庭湖。
远处是山,吞吐长江的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天气变化,气象万千。
游记古文名篇

游记古文名篇1、《小石城山记》唐代: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2、《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满井游记》明朝:袁宏道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4、《湖心亭看雪》明代: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文言文 之 游记

一.游记的分类:记事描景《登泰山记》 游记的分类:记事描景《登泰山记》 抒情类《小石潭记》 抒情类《小石潭记》 言志类《醉翁亭记》 言志类《醉翁亭记》 说理类《石钟山记》 说理类《石钟山记》 景物描写: 角度:( :(1 形状、声音、 二.景物描写:1、角度:(1)形状、声音、色彩 远近、俯仰(高低)、 )、内外 (2) 远近、俯仰(高低)、内外 动静、 (3) 动静、虚实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4)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2、作用:(1)交代游览的背景(时间、地点及人 作用:(1 交代游览的背景(时间、 :( 物活动的空间) 物活动的空间) (2)介绍游览的进程 (3) 渲染气氛 (4)突出人物思想 衬托人物心情。 (5) 衬托人物心情。
1、结构层次、文章(文段)的思路、线索、顺序,段落、层次,开头、结尾, 结构层次、文章(文段)的思路、线索、顺序,段落、层次,开头、结尾,
语言的评价
1、遣词造句:词语句子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遣词造句:词语句子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的表达效果等 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整句、散句,长句、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对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引用、 比、对偶、反复等 对偶、 3、语言风格:准确、简洁、周密、平实、清晰、生动、流畅;清淡朴素、 语言风格:准确、简洁、周密、平实、清晰、生动、流畅;清淡朴素、 绮丽华美,直白率真、含蓄蕴藉,沉郁苍凉、豪迈刚劲等 绮丽华美,直白率真、含蓄蕴藉形式的评价:包括评价手法和语言两个方面。 手法和语言两个方面 手法的评价
过渡、照应,伏笔、 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正面、侧面描写)、抒情(直接、间接抒情) )、抒情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正面、侧面描写)、抒情(直接、间接抒情) 、议 论、说明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象征、反衬、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象征、反衬、 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以动写静、虚实相生、 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以动写静、虚实相生、详写略写等
高考游记类文言文

高考游记类文言文
在高考中,游记类文言文是一个常见的题型,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下是一篇可能的游记类文言文,仅供参考:
余于某年夏末,游览于山川之间,以消暑气。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余与众友自京都出,经数百里,而至一山,名曰“云梦”。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初至山脚,但见群峰叠嶂,苍翠欲滴。
曲径通幽,鸟语花香。
众友皆喜,遂攀登而上。
行至半山腰,忽闻水声潺潺,寻声而至,乃一清泉自山石上流下,击石作响。
饮之甘甜清冽,令人心旷神怡。
余独爱静坐于石上,听泉声之悠悠,看云卷云舒。
乃知天地之大美,皆藏于山川之中。
于是取笔墨,记下此行之美景。
众友亦各有所感,或吟诗作对,或拍照留念。
至山顶,但见群山俯首,云海茫茫。
余与友人相视而笑,皆为自然之奇景所震撼。
此行虽短,然收获颇丰。
既赏美景,又增友谊,实乃人生一大乐事也。
乃归去来兮,心怀感激。
此行虽已结束,然余心犹在山川之间。
愿以此文,与君共赏。
文言文游记散文

文言文游记散文吾游三峡,自京师出发,途经黄河至陕西,然后沿着长江而下,历经千里,继续向东至江苏的南京。
此番行程,可称得上是一次壮丽的中华之旅。
第一章:黄河之旅在黄河岸边,我目睹了黄河的浩渺长流。
河水奔腾而过,声如雷鸣,令人心旷神怡。
沿途有无数的古老村落,这些村落沐浴在黄河的滋润下,历经岁月的洗礼,仍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
第二章:陕西的历史遗迹抵达陕西后,我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兵马俑的土地。
兵马俑陵墓的壮丽景观让我叹为观止。
这些秦代皇帝的陪葬坑中埋葬着数不清的雕像,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此外,陕西还有其他许多历史遗迹,如华山、大雁塔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章:长江之行登上长江游轮,我沿着长江一路向下,欣赏着两岸的美景。
三峡的险峻山峰、碧水清流令人神往。
经过巫峡、西陵等著名景点,我对长江的壮丽景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长江还是中国的母亲河流,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第四章:南京的风情最后一站是南京,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
在南京,我参观了中山陵、明孝陵等重要的历史遗迹。
这些古迹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痛苦与辉煌。
南京还有美丽的湖泊和园林,如玄武湖和中山植物园,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附件:1.陕西旅游地图:包括兵马俑、华山等景点的位置和介绍。
2.长江游轮行程表:详细记录了长江游轮行程的时间和景点导览。
3.南京旅游攻略:介绍了南京的交通、餐饮和住宿等信息。
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华:指中国,中央大国。
2.长江:中国最长的河流,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江”。
3.兵马俑:秦始皇陵的陪葬品,是世界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
4.华山: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以其险峻著称。
5.中山陵: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
游记类文言文名篇有哪些

游记类文言文名篇有哪些一、《东篱杂记》这是一部清代文人郭翰林的游记类作品,记录了他在江南一带的旅行经历和所见所闻。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通过对一些历史传说和名胜古迹的描述,展现出江南独特的魅力。
二、《阳春白雪图志》此书由明代文人袁宏道所著,记述了他的两次山水游历。
袁宏道以质朴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示了他对山水的深情以及对诗词艺术的热爱。
同时,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元素,让读者对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背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三、《醉翁亭记》这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游记类散文,以作者一次游览醉翁亭的经历为线索,通过对人物描写和景物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欧阳修以幽默诙谐的笔调,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独到见解,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
四、《紫微宝卷》此书由明代文人杨慎所著,记录了他从江南出发,一路向西到达西北地区的旅行经历。
《紫微宝卷》不仅记录了作者所见所闻,还参杂了一些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的介绍。
文中除了对山川、河流的描写,还记载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西北风情。
五、《子不语·沈从文先生游蓝山记》这是当代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篇游记类散文,记录了他的一次蓝山之行。
沈从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蓝山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作者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引人思考。
六、《聊斋志异》此书是清代文人蒲松龄所著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有许多故事以山水游历为背景。
蒲松龄以幽默离奇的方式,描写了一些灵异的山水景观和奇遇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和文化背景。
这些故事既让人感到神秘诡异,又带有一种想象力和艺术性,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七、《红楼梦》这是清代文人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描绘了一个富贵家庭的兴衰沉浮。
从史诗般的气势到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曹雪芹以雄浑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
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
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
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 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也。
之多,为下文写扫叶楼更胜一筹的美景做铺垫。
登扫叶楼记
• 23、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引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常在于险远”之叹,本文作者表达了对“奇胜之景”怎样的认 识?是比较两者在写作意图上的差异。
• 答案 • 1、作者认为奇胜之景不仅在于远处也在于最近之处,只是人
们常常重视远处而忽略了近处;王安石写《游褒禅山记》是以自 己的经历来提醒人们要去远处旅行的意识;本文作者是为了提醒 人们不仅要注意远方的景色,也不要忽视近处的风景。 •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提出“志力物”是成功的必要 条件,而本文提出人不应鹜远遗近。 • 3、本文中作者描写了一个的景色,表达了人不能鹜远遗近, 忽视身边的美丽或重要的事物。而《游褒禅山记》却是借道路艰 险的地方有更秀美的美景表达了对深入探究的提倡。
•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
• 3、山水中了悟的哲理(理趣)
•
《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
游记的写作方式
• 记叙、描写(基础)(景趣)
•
↓
• 议论、抒情(升华)(情趣、理趣)
阅读方法
首先,清楚文段所叙述的事情: 何人游何景点,标明游踪
其次,找到文段所描写的景物: 看景物的特点、景物的变化
再次,注意文段所表现的人物: 行为、态度、品德、命运等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
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
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
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
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
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
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 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
想见其事也
小石潭记 柳宗元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
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近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语段
• 2006年:《半野园图记》 • 2007年:《<酌古论>序》 • 2008年:《<秋寻草>自序》 • 2010年:《九疑山图记》 • 2011年:《稼说送张琥》 • 2012年:《潭州东池戴氏堂记》 • 2013年:《许氏吴兴溪亭记》 • 2014年:《治学》---论 • 2015年:《静者居记》
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
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
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
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
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
•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
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记类文言文类型
• 1、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景趣)
•
《新城游北山记》、《登泰山记》
• 2、借山水抒发的情感(情趣)
最后,领悟文段所蕴含的情感: 对人、事、景的态度、感情; 作者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
阅读关注点
• 何人→何景→何情→何理
登扫叶楼记
• 20、划线句“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 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 之猛壮”在文中的作用是?
• 答案 • 1、点明游玩的顺序和主要景观,突出江宁
奇胜之多。 • 2、写出了作者已经游玩了许多美景,为下
文做铺垫。
登扫叶楼记
• 20、划线句“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 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 之猛壮”在文中的作用是?
• 答案 • 3、突出江宁奇胜之多,为后文写扫叶楼更
胜一筹的景色做铺垫。 • 4、写出了自己游历江宁景色之多和江宁景
登扫叶楼记
• 23、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引出“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之叹,本文作者表达了对“奇 胜之景”怎样的认识?是比较两者在写作意图上的差异。
色之美,为后文做铺垫。
登扫叶楼记
• 20、划线句“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 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在文中
的作用是?
• 答案
•
5、表明“我”对于江宁的景色已有一番饱览了解,
说明江宁的山川奇胜之多,为下文写扫叶楼的美景做铺
垫。(孙添懿)
•
6、写出了自己游遍江宁各地,也写出“江宁奇胜”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 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 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 蜒如大螈。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
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
乐。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
互,不可知其源。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
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