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
李商隐《锦瑟》的意境的分析

李商隐《锦瑟》的意境的分析李商隐《锦瑟》的意境的分析《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
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李商隐《锦瑟》的意境的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锦瑟》是李商隐在人生晚年的诗作,是诗人坎坷经历的产物。
《文心雕龙·事类》中“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说明用典的目的是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来例证现在。
此外,典故还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从而增加词句的形象性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
晚唐诗人李商隐是用典的名家,他常常借用众多典故抒发自己的情感,但他对典故的使用不是单纯的借用,而是根据原意,加上独特的眼光,赋予典故新的含义,创造出一种新的意境,从而在新的意境中渲染情感,抒发内心。
李商隐的《锦瑟》是用典方面的典范,王士祯对此有“獺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之叹,说明了其典故之多,但李商隐对原典可谓是“遗神取貌”。
一、“锦瑟五十弦”的悲哀《周礼·乐器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汉书·郊祀志》中有这样一个传说:“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一种瑟竟然有五十根弦,比任何一种乐器都繁复,所以它表达出的感情是悲哀至极的。
但李商隐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他加上了“无端”二字,使本来就悲哀的氛围又增添了一种想要了解而不得的无奈感,在情感推敲上可谓更上一层楼。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就使诗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可见李商隐在运用典故时并不是单纯的借用,而是经过一番精力改造的。
二、“庄周梦蝶”的迷惘颔联中庄周梦蝶的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说的是庄周有天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然忘了自己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却不知蝴蝶已经去向何方了。
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

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1.超常搭配,独特的意象组合意象是诗歌最具魅力的成份之一,诗歌因为意象而变得充实丰满。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可见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往往通过独具个性的组合,从而使读者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其中,“竹”、“坞”,“水”、“槛”,“枯荷”、“雨”的组合最具有特色。
单列出“竹”和“坞”我们想到的只是竹子和小型的城堡,但当他们组合到了一起时,诗意就浓了,试想一个长满竹林的小小村落,清水幽幽,诗人独倚栏杆一直到黄昏,这是一个多么富于诗情画意的图景。
再看尾句“枯荷”,“雨声”。
单就荷花枯萎,我们往往把它看作正常的时令变化使然,而把“枯荷”和“雨声”组合到一起,就让人心中升起无限的惆怅之情。
李诗就是用这种简单而又不寻常的意象组合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意象突然变得情意绻绻,言有尽而意无穷。
2.词性的变化“词性的变化,指的是一个词突破词语固有的词性,使其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临时承担另外一种词性的现象。
”我们细读李商隐的诗歌,不难发现在李商隐的诗歌中,不少词的词性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词的词性变化使诗歌产生了陌生化的表达效果。
如:“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
”(《燕台四首》)“云屏不动掩孤嚬,西楼一夜风筝急” (《燕台四首》)“楚天暮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楚吟》)“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板桥晓别》)以上这些词大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这样不仅使诗歌语言在形式上显得简练,更使诗歌在意境的传达上更显精妙得当。
如“宋玉无愁亦自愁”两个“愁”字,前面一个是作名词用,而后面一个却变成了动词。
这种无法言说的惆怅之感,诗人仅用两个“愁”字便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了,看似简单重复却又回味无穷。
最高明的技巧往往是在最平凡、最简单处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李商隐诗歌悲剧性意象的成因李商隐诗歌因为其独具个性的陌生化形式,使其诗歌风格从总体上显得深情缅邈,含蓄内敛。
清词丽句 用典精工义山诗——李商隐诗歌语言特点浅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 望帝春心托杜
鹃。 沧海 月 明珠有 泪 , 田 日暖玉 生烟 。 蓝 此情可 待 成追忆 , 只是 当 时 已惘 然 ! 颔 联 引入 庄周 梦 蝶 的典 故 , 谓 自 己一 生 就象 做 了一 场短 暂 而令 人迷 意
惘的蝴蝶梦, 理想抱负完全成为虚幻。 进尔引入望帝国亡身死, 魂化杜鹃, 悲鸡寄恨, 比喻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遗恨和忧国伤时的感情都只能托之 于诗歌 。 既用典精工, 警策透辟 , 又寄意深远, 感慨深沉。 颈联清新明丽之 极, 沧海月明珠有泪, “ 蓝田 日暖玉生烟” 借用明珠被遗弃于沧海 , 抒写 自 己才 能 不为 世所 用 的 悲哀 。 代认 为珠 的 圆缺 与 月 的盈 亏相 关 , 说 “ 明 古 故 月
清词丽句 用典精工义山诗
李 隐诗歌 语 言特 点 浅析 商
梁 言 中共 新 民市 委 党校 辽宁 10 0 130
【 摘 要 】李 商 隐 的 诗歌 在吸 收前 人 创 作 的优 秀成 果 的 同时 ,在 诗歌 语 言 的 创 新 上 又 有 自 己的 独 到 之 处 , 以清 新 明 丽 的语 言 ,创造
珠有 泪 ” 并 以 “ 明 衬 托 “ 泪 , , 月 珠 渲染 一种 悲怆 的气 氛 。 接下 来用 蓝 田 玉 比 自己的才 能 不能 掩盖 , 阳光 下升 腾起 丝 丝烟辉 。 在 比喻 自己虽有 才能 而
详。 李商隐对素有 “ 诗鬼” 之称 的中唐诗人李贺非常尊崇方面 , 花费了很大力量 。 “ 不薄 今人 爱 古 人 , 词丽 句 必为 邻 ” 清 的伟 大现 实 主义 诗人 杜 甫 , 是他 学 更
不为世所用 , 然文华词采却显露于世 。 勾勒 出一 幅凄美的 自画像 。 前人评李 商隐这 首诗 “ 此篇 自伤之词 , 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 庄生句言付之梦寐 , 望 帝句言待之来世 。 沧海、蓝田, 言埋而不得 自见 , 月明、日暖, 则清时而独 为不遇之人 , 尤可悲也。 正是这个意思。 李商隐这首诗清丽的语言 , 铿锵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以李商隐的独创的“无题”诗为题。
一首首《无题》经世绝伦、一曲曲爱情经典若隐若现,“无题”向来解释纷歧,都说李商隐的《无题》是其婚姻生活,爱情经历的真实写照。
在晚唐诗人中,李商隐的诗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古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严谨、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郁色彩;既有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又格形成自己深情、绮丽精工的独特风独特,在百花齐放的唐代诗坛上独具一帜,成为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李商隐,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
他出生在晚唐,错过了最繁华荣胜的时期,又身处牛李竞争的政治旋涡中,终生潦倒,郁郁不得志。
当时唐朝的繁盛已过,正逐步走向没落,可是除了咏史诗外,李商隐诗歌绮丽浓艳之处,丝毫不露末世悲凉之意,倒是颇有开元遗风,在李商隐得诗歌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无题》诗,李商隐无题诗歌的创作是诗歌发展的一种回归,同时又是一种创造,它使诗歌题目与内容的深沉和意境的朦胧达到完美的吻合,把李商隐生平的悲剧体验和心灵感触作为起点从另外的角度去解读李商隐的《无题》诗歌,我却认为在表面上看似是描写深挚的爱情深层却隐现着诗人对于当时社会党派纠葛的态度以及他自己在政治道路上的崎岖和挫折。
一、“情爱宣言”――李商隐《无题》诗中的主要表现手法。
如他的著名的一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被迫的分离。
论李商隐诗歌中用典的运用

论李商隐诗歌中用典的运用用典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多用于诗歌之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用典既要表达出主旨大意,又要自然、不露痕迹。
其中,最熟为人知的一首用典诗歌,便是高中语文教材书上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引用庄生梦蝶的典故,以妙笔表达出人生如梦之意。
从古至今,“用典”被广泛运用在诗词之中,“用典”这一修辞手法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其一,用典有委婉表达作者情感之作用。
作者在创作诗词时,常常会带入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心中所想,可是有些想法并不好直抒胸臆,这时便会用到“用典”这一手法,委婉地表达出作者之心意,又不会使诗中所述之人难受;其二,用典可以减少诗歌中语词的繁杂。
在有限的文字之中,充分地表达出自己欲表达之意;其三,用典有升华、润色诗歌之作用,使得诗歌内容更加充实,词句更加华丽。
如李商隐的《潭州》、《锦瑟》,运用用典的手法,使得诗歌内容更加丰富,也带给作者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
用典这一修辞手法作用之多,运用之广,因而受到众多文人墨客的喜爱,而其中,李商隐便是用典繁多一人,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用典也是其一大艺术特色。
无题诗,无题加以用典,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读者摆脱束缚,可以在读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更好地融入诗歌里面。
李商隐《无题》诗的用典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其一,一诗多典是无题诗最显著的特点,据统计,李商隐十四首《无题》诗之中,用典处有三十七处。
诗中用典的密度极大,几乎是每句一典,由此可见李商隐的用典繁多。
而一典多义也是《无题》诗中的特点,典故的运用巧妙,所以一处用典并不一定是表示一个主旨大意,有可能对应的是多个意思,因而李商隐的《无题》诗通常都晦涩难懂。
其三,《无题》诗虽然是李商隐在日常生活的随手之作,可是依然意蕴犹存,意象相生,“意”即是李商隐诗歌中所要表达的个人情感,而“象”便是诗中的意象,即用典所表达出来的诗人的寄托。
李商隐七律研究

李商隐七律研究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七律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李商隐七律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入手,探究其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
一、七律分析李商隐的七律诗歌作品中,常常表现出深婉、含蓄的情感,同时又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七律诗歌的意境营造方面,李商隐往往通过物象的描绘,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互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意。
例如,在《锦瑟》一诗中,李商隐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起兴,借助“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等意象,表达了他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无奈之情。
在七律的格律方面,李商隐的诗歌既遵循了传统格式,又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对李商隐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的研究,深入了解其七律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内涵。
其次,结合具体诗歌作品,从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李商隐七律诗歌的独特魅力。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对李商隐七律诗歌中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
三、结果与讨论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李商隐的七律诗歌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李商隐的七律诗歌具有深婉含蓄的情感表达,既表现出他的个人情感,也涵盖了社会人生的普遍问题。
其次,李商隐在诗歌中善于运用物象描绘,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诗意。
最后,李商隐在七律格律方面既遵循传统,又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比,我们发现李商隐的七律诗歌在情感表达、意象营造和格律创新等方面均具有独特之处。
例如,相较于其他诗人,李商隐更注重情感的内敛和表达的含蓄,这种特点使得他的诗歌作品更加耐人寻味。
此外,李商隐在诗歌意象方面也表现得更加细腻和丰富,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最后,在七律格律方面,李商隐既继承了传统格式的要求,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商隐及其《无题》

李商隐及其《无题》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他对于当时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怀有强烈的愤慨和不满,迫切希望国家中兴,但是在激烈的党争中,却横遭排挤,一生襟袍未曾开,从而使他的诗歌充满着一种感伤情调。
李商隐擅长七律,七绝,情致婉曲,构思精巧,文采富丽,具有独特风格。
部分诗歌用典精辟,或有不得已的苦衷,历来有意蕴难明之感,有〈〈樊南文集〉〉,〈〈李义山集〉〉。
李商隐是一个关心现实政治的诗人,这在他的早年表现得更为突出,如他二十六岁写的《安定城楼》:李商隐还写了许多咏史诗,曲折地对政治问题发表意见。
这些诗主要是讽刺历史上帝王们的荒淫奢侈,引为现实的殷鉴。
如《北齐》诗:“小怜玉体黄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隋宫》诗:“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讽意极为鲜明激烈。
《富平少侯》诗:“当天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则用咏史含蓄地的讽刺了耽于女色不视朝政的唐敬宗。
有的咏史是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例如《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号称贤明的汉文帝召见贾谊,而且不问苍生。
他自己生在昏乱年代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呢?随着他在政治上的失望,关怀现实的诗篇减少了,更多的诗是用忧郁感伤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世运的衰微,如《杜工部蜀中离席》:诗里虽然对边事还有所关心,但那种颓然自放的心情已经掩盖不住了。
又如他的《登乐游原》绝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的作品中,最为人传诵的是他的爱情诗,这类诗或名《无题》,或取篇中两字为题,以“无题”名诗是李商隐的一大创造。
据说以“无题”命名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因为诗中所写的男女情爱,在那个时代未便向人明言,二是因李商隐一生中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对朋党倾扎深深忧惧,故凡有政治感触,多拖以男女情事,为避嫌疑,干脆题为“无题”。
这类《无题》诗,写作年代已不可考,有关本事也不得而知。
过去旧注家多说有政治寓意,有的认为是作者政治失意,向权臣令狐淘?求助哀告之作,有的认为是宰相李德裕被贬为崖州(今海南岛),作者写诗对他表示敬慕和同情。
李商隐《无题》诗论

李商隐《无题》诗论李商隐《无题》诗论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商隐《无题》诗论,欢迎大家分享。
一、李商隐《无题》诗歌分析(一)《无题》诗歌中的悲剧色彩李商隐的《无题》诗歌,流传至今的也仅仅二十几篇。
这些诗歌的表达上以婉转的情思语言为主,给人以意境朦胧之感,使读者对于诗歌创作的意图难以理解。
从诗句的语言表达上来分析,结合晚唐时期的社会背景,可以对于李商隐的“无题”诗创作特点以较为明晰的定位,即难以明辨的旨意中饱含着悲剧的色彩。
李商隐的“无题”诗充分着悲剧色彩,与其个人境遇息息相关。
李商隐出身于贫寒的家庭。
虽然与当时的皇室同族,但是,其祖辈上并没有位居显赫官职者。
这就决定了李商隐要走上仕途,也只能作为一名衰微的王孙。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堪为是坎坷的一生,而这种悲剧色彩,很自然地就从其所创作的诗句中表达出来。
从“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到“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终于学业有成,功成名就,却又因为迎娶了王茂元之女而陷入政治的漩涡,导致其漂泊天涯大半生。
残酷的社会现实让李商隐下去,那种“安危须共主君”的激切主张逐渐幻灭,伴随着没落家族的嗟叹,这种沉重的精神负担与其仕途的坎坷相融合,促成了其诗歌创作的悲情风格。
晚唐的颓废,从文人沉浸于萧瑟并创作出的香艳体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尽管李商隐的诗歌受到当时社会形态的感染,但是,并没有流俗,而是将诗歌的创作定位于精神境界,更多地表达为爱情生活和心理特征,赞美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表达的是爱情生活,透过更深层次,不难看出,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悲剧基调,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唐王朝即将走向灭亡的命运一种忧伤。
他渴望能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唐王朝的“中兴”出一份力,但是,腐朽的官场势力必然会成为觉醒进步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
他们匡救国家的理想抱负,也只能够化所一曲梦幻相思,形成悲剧的情调,借助诗篇抒发自己的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
李商隐,晚唐诗坛上最杰出的代表,其诗歌以表现个人内心感受最具特色,其朦胧多义的诗歌境界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李商隐诗歌中词语的陌生化现象
1.超常搭配,独特的意象组合
意象是诗歌最具魅力的成份之一,诗歌因为意象而变得充实丰满。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可见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往往通过独具个性的组合,从而使读者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其中,“竹”、“坞”,“水”、“槛”,“枯荷”、“雨”的组合最具有特色。
单列出“竹”和“坞”我们想到的只是竹子和小型的城堡,但当他们组合到了一起时,诗意就浓了,试想一个长满竹林的小小村落,清水幽幽,诗人独倚栏杆一直到黄昏,这是一个多么富于诗情画意的图景。
再看尾句“枯荷”,“雨声”。
单就荷花枯萎,我们往往把它看作正常的时令变化使然,而把“枯荷”和“雨声”组合到一起,就让人心中升起无限的惆怅之情。
李诗就是用这种简单而又不寻常的意象组合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意象突然变得情意绻绻,言有尽而意无穷。
2.词性的变化
“词性的变化,指的是一个词突破词语固有的词性,使其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临时承担另外一种词性的现象。
”我们细读李商隐的诗歌,不难发现在李商隐的诗歌中,不少词的词性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词的词性变化使诗歌产生了陌生化的表达效果。
如:“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
”(《燕台四首》)
“云屏不动掩孤嚬,西楼一夜风筝急” (《燕台四首》)
“楚天暮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楚吟》)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板桥晓别》)
以上这些词大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这样不仅使诗歌语言在形式上显得简练,更使诗歌在意境的传达上更显精妙得当。
如“宋
玉无愁亦自愁”两个“愁”字,前面一个是作名词用,而后面一个却变成了动词。
这种无法言说的惆怅之感,诗人仅用两个“愁”字便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了,看似简单重复却又回味无穷。
最高明的技巧往往是在最平凡、最简单处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李商隐诗歌悲剧性意象的成因
李商隐诗歌因为其独具个性的陌生化形式,使其诗歌风格从总体上显得深情缅邈,含蓄内敛。
诗歌意象很大程度上带有悲剧性色彩,诗意核心朦胧多义。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李商隐这样的诗歌语言特色呢?
1.个人命运,经历决定其由外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
李商隐九岁丧父,家境比较清贫。
但商隐自幼好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怀着“欲回天地”的抱负。
他非常想通过科举考试成就功名。
不仅拜一位精通古文的堂叔为师勤学古文,而且通过朋友结识当时名士令狐绹与其父令狐楚。
并在令狐楚的悉心指教下学写骈文,然而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因党派之争而未能录取。
第二次终于进士及第,可是在复试时却因为自己娶了李党王茂元之女而又遭到党派之祸。
后李商隐辗转漂泊,第三次考试录取为秘书省校书郎,可惜好景不长,几个月便调为弘农县尉。
因为李商隐的耿直个性,他注定无法在晚唐这样一个党派林立、腐败横行的官场生存。
因此他一生穷困潦倒,再加上中年丧母、丧妻,使他在家庭、事业上屡受打击。
最终以幕僚为生,天涯漂泊,真是“才命两相妨”,47岁就病逝了。
从李商隐这一生的经历来看,社会的黑暗与个人的际遇使他“一生襟抱未尝开”,正是这样一种人生经历使商隐心灵善感,由外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主观感受的表达。
这种种生活上的不如意铸就了李商隐悲剧性的人生体验,特别是中年家庭与事业同时受到挫折使其悲剧性意思更加强烈。
2.晚唐总体诗风对李商隐的影响
唐诗发展到晚唐,诗歌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种蓬勃向上、大气开放、积极进取的盛唐气象已经逝去。
诗歌也渐渐变得脱离现实。
文人们非常重视诗歌技法的使用和字词的推敲。
贾岛曾为“推敲”、“敲”二字苦吟。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题诗后》)“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卢延让《苦吟》)可见当时文人是多么的注重诗歌语言的运用。
李商隐生活
在这样一个时代当然也免不了受到影响。
比他稍早的李贺对李商隐诗风影响很大,李贺走的是一条奇谲险怪的诗歌创作道路,李商隐在一些诗歌创作中也沿袭了这样一种诗歌创作方法,如其在《燕台》四首便是典型。
商隐在诗歌中也用到了很多似真似幻的具有迷幻色彩的词语如“阊阖天”、“桂宫”、“银汉”、“星妃”、“月浪”、“云屏”、“月娥”等等。
另一方面,温庭筠等婉约派的始祖把诗歌引向宫闱女性。
诗歌创作逐步进入了一种婉约、细腻、深情缅邈的创作状态。
这样一种诗歌创作的风格倾向对李商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商隐在继承了这样一种诗风的同时,更深一层的进入了自我心灵世界的拓展,把诗歌的深情缅邈发挥到了极致,从而走了一条以表现心灵感受的微观化的诗歌创作道路。
三、总结
当李商隐的这样一种命运经历,和这样一个诗歌创作时代环境结合在一起时,便产生了李商隐这样一个赋予天才创作的诗人。
他的多愁善感,他的天才才华,他的千古“锦瑟”心,便融合为一体为唐诗开疆拓域。
“穷而后工”和李商隐的天才才华便造就了唐诗的最后一座高峰,跨越千年屹然挺立在诗歌的国度中,留给后世无数攀登者永无止境的诗国跋涉。